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四

關燈
取為俱生我。

    名字為分别我。

    四相皆屬煩惱道故。

     次以衆生配起業相者。

    衆生者。

    衆法相生。

    亦處處受生。

    故曰衆生。

    以由造善惡不動等業。

    方感衆法。

    處處受生故。

     次以命濁配業系苦者。

    命濁即八識命根。

    為一期衆生之總報主。

    為業所系。

    住時決定不得解脫故。

     以劫濁配色陰者。

    楞嚴雲。

    汝見虛空。

    遍十方界。

    空見不分。

    有空無體。

    有見無覺。

    相織妄成。

    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此即是以劫濁配色陰也。

    以相織妄成。

    是空與見相織。

    而妄成色陰。

    此即名為劫濁。

    豈不是以劫濁配色陰。

     蓋四大根塵同名色陰。

    而空見不分之時。

    根塵渾亂。

    非劫濁而何。

     分空分見。

    本無邊畔。

    故雲空見不分。

    以無體之空。

    織無覺之見。

    以無覺之見。

    織無體之空。

    乃妄見空而兩無其實。

    此湛圓明心。

    為頑空所渾。

    而成劫濁。

    是性為渾濁。

     次以見濁配受陰者。

    楞嚴雲。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此即是以見濁配受陰也。

    以相織妄成。

    是六根與四大相織。

    而妄成受陰。

    以其見境領納。

    渾濁真性。

    即名見濁。

    豈不是以見濁配受陰。

     次以煩惱濁配想陰者。

    經雲。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性發知見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此即是以煩惱濁配想陰也。

    以相織妄成。

    是知見與六塵相織。

    而妄成想陰。

    既取着所領。

    則擾亂甚前。

    既渾真性。

    即名煩惱濁。

    豈不是以煩惱配想陰。

     次以衆生濁配行陰者。

    經雲。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此即是以衆生濁配行陰也。

    以相織妄成。

    是知見與業運相織。

    而妄成行陰。

    而去留假合。

    渾濁真性。

    即名衆生濁。

    豈不是以衆生濁配行陰次以命濁配識陰者。

    經雲。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此即是以命濁配識陰也。

    以相織妄成。

    是一同一異。

    如經緯密織。

    而成識陰。

    而識住命存。

    識去命謝。

    渾濁真性。

    即名命濁。

    豈不是以命濁配識陰。

     為說稍殊。

    而義則大同者。

    離九相無五陰。

    離五陰無九相。

    名殊而體一也。

     疏。

     濁惡不善者。

    濁者五濁。

    不善即十不善。

    五苦謂五道非樂故。

     鈔。

     五道之苦者。

    地獄燒煮苦。

    餓鬼饑虛苦。

    畜生屠割苦。

    人間八種苦。

    天上五衰苦。

    此初以五道非樂。

    釋五苦也。

     或五痛五燒五惡等者。

    五惡謂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

    飲酒。

    五痛即五惡之現在華報。

    五燒即五惡之三塗果報。

    此次以五罪招報。

    釋五苦也。

     身屬四生者。

    卵因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

    所有受業逐其飛沈。

     疏。

     始覺冥乎本覺等者。

    諸佛久成。

    是本覺義。

    釋迦今成。

    是始覺義。

    始覺在纏曰本。

    本覺出纏曰始。

    始本不二。

    是佛佛互贊義。

     釋迦乃大悲利生是照義。

    牟尼乃大智冥理是寂義。

    寂照同時。

    是能仁寂默義。

     五濁是染義。

    菩提是不染義。

    随緣不染。

    不染随緣。

    是五濁菩提義。

     鈔。

     因該果海等者。

    因該果海。

    始即本也。

    果徹因源。

    本即始也。

    用不離體。

    能仁即寂默。

    體不離用。

    寂默即能仁。

     故知下。

    既雲始本二覺。

    為此佛彼佛。

    寂照自心。

    為釋迦牟尼。

    不獨此佛是寂照自心。

    此佛彼佛同歸寂照自心。

    始覺本覺。

    即寂照之體故。

    既雲不染而染。

    是菩提五濁義。

    染而不染。

    是五濁菩提義。

    則煩惱菩提不出悟迷一念。

    既此佛彼佛同歸自心。

    煩惱菩提不離一念。

    則本師即我。

    我即菩提。

    既我即菩提。

    則得菩提。

    孰為能得。

    孰為所得耶。

     鈔。

     十種難信。

    大約不出狂愚二病。

    前八系愚者高推聖境故不信。

    第九系狂者蔑視西方故不信。

    第十雙兼二者。

    以愚者聞理之無。

    故疑不信。

    狂者聞事之有。

    故疑不信。

     鈔。

     欲令衆生。

    皆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

    是文殊告彌勒之辭。

    謂四十年前所說。

    乘是三乘。

    性有五性。

    人皆易信。

    若說三乘是一乘。

    五性是一性。

    人所難信。

    尋常但說唯佛一人獨得正覺。

    今曰小乘羅漢皆當作佛。

    人所難信。

    尋常但說修行三祇方始成佛。

    今曰即心是佛。

    人所難信。

    今欲說此難信之法。

    欲令衆生得知即心即佛。

    無二無三之旨。

    故現斯瑞耳。

     此經難聞。

    信受亦難。

    是法師品。

    佛告藥王之辭。

    蓋以行菩薩道者。

    得見聞讀誦是經。

    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求佛道者。

    若見若聞是法華經。

    聞已信解受持者。

    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聞說此經。

    心即狂亂狐疑不信者。

    此經非大乘根器。

    不能持誦。

    所感功德。

    非常人可聞。

    聞必狐疑不信。

    蓋此經之義趣。

    與其果報不可思議故也。

     以不驚不怖不畏為希有者。

    大乘之法。

    本自難信難解。

    非大乘根器。

    卒聞是法。

    未免驚愕疑怕畏懼。

    能聞是法。

    而不畏懼者。

    實為希有。

     鈔。

     不可以有心求等者。

    自性非有。

    有心則堕增益執。

    自性非無。

    無心則堕損減執。

    自性離言說相。

    語言則堕妄想。

    自性離心緣相。

    寂默則堕無記。

     靈山上德。

    終成敗北者。

    靈山會上五千退席。

    及華嚴會上不見舍那之輩。

    敗北者。

    軍戰敗曰北。

     漢地金剛。

    始欲滅南者。

    德山号周金剛。

    不信南宗單傳直指之說。

    作青龍鈔。

    徑往南方。

    欲滅南宗。

    路逢婆子賣點心。

    婆子問雲。

    所擔者何物。

    答曰。

    金剛經青龍鈔。

    曰。

    金剛經雲。

    三心不可得。

    尊者欲點何心。

    山無對至龍潭往複叩擊。

    恍然大悟。

    乃曰窮諸??辯。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似一滴投于巨壑。

    乃焚青龍鈔雲。

     鈔。

     謂盡說餘經。

    手擲須彌。

    足動大千等者。

    是多寶品。

    如來普告大衆之辭。

    盡說餘經如恒河沙。

    固是難事。

    然皆稱機之談。

    人亦易信。

    不足為難。

    若以手掌接須彌而擲方外。

    又以足指動大千而擲他國。

    雖皆難事。

    然有神通道力者。

    即能為之。

    猶未為難。

    唯于惡世宣說此經。

    最為難事。

    人不信故。

    生怨嫉故。

    招罵詈故。

    加杖木故。

    若無大願。

    生退屈故。

     今經難說亦複如是者。

    衆生我慢心高。

    無明堅厚。

    不肯信受。

    多生怨嫉。

    亦猶是也。

     剛強難伏者。

    法華雲。

    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

    懷增上慢。

    功德淺薄。

    瞋濁谄曲。

    心不實故。

    淨名雲。

    此土衆生剛強難化。

    故佛為說剛強之語。

    而調伏之。

    言是地獄。

    是餓鬼。

    是畜生。

    乃至雲。

    譬如象馬。

    ??悷不調。

    加諸楚毒。

    然後調伏。

    如是剛強難化衆生。

    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疏。

     心境雙融。

    是行此二難義者。

    得道乃徹悟内心。

    說法乃化他外境故。

    心者得道義。

    境者說法義。

    今性中心境雙融。

    是二難并運義。

     鈔。

     心逐等者。

    心逐境生。

    則心無自性。

    心體本寂也。

    得道乃徹悟内心。

    今心體本寂。

    則無所得者。

    名得菩提。

    境随心現。

    則境無自性。

    境體自空也。

    說法乃化他外境。

    今境體自空。

    則無法可說者。

    是名說法。

    内心外境。

    互奪兩亡。

    自覺覺他。

    二覺俱泯矣。

     鈔。

     菩薩真俗雙融。

    随類應機者。

    凡夫着俗不通真。

    二乘耽真不涉俗。

    如徐六擔闆。

    各執一邊。

    菩薩則真俗雙融。

    不滞生死。

    不住涅槃故。

    或現二乘同真。

    或現六凡同俗。

    随類應機。

    不獨比丘中攝也。

     修羅詳有四種者。

    一從卵生。

    鬼趣所攝。

    二從胎生。

    人趣所攝。

    三因變化有。

    天趣所攝。

    四因濕氣有。

    畜生趣攝。

     疏。

     究竟圓滿。

    是說經已者。

    若言如來将罷法座。

    為說經已。

    此文字教經。

    非自性真經也。

    自性真經。

    則首尾圓照。

    無欠無餘。

    未召當機說法已竟。

     周遍含容一切世間義者。

    若雲天龍八部為一切世間。

    此有情世間。

    非正覺世間也。

    正覺世間。

    凡聖該羅。

    千足萬足。

    未擊犍槌人天畢集。

     鈔。

     妙首白槌者。

    世尊一日升座。

    文殊白槌雲。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天童頌雲。

    一段真風見也麼。

    綿綿化母理機梭。

    織成古錦含春象。

    無奈東君漏洩何。

     雙林撫尺者。

    梁武帝。

    請傅大士講金剛經。

    大士上座撫尺一下。

    便即下座。

    帝愕然。

    志公問雲。

    陛下還會否。

    帝曰不會。

    志公雲大士講經竟。

     鈔。

     念諸佛念諸法者。

    諸佛謂究竟理。

    即所謂平等法身遍一切處也。

    諸法謂究竟智。

    即所謂圓滿秘密藏。

    無量妙法門也。

    初地證遍滿法身。

    與妙覺法流水接。

    故能念諸佛法。

    生大歡喜也。

     轉離一切境界故生歡喜者。

    初地菩薩證三無性。

    永離人執。

    不着外境。

    法執分别亦不現行。

    故雲轉離一切世間境界。

     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者。

    初地得無分别心。

    與諸佛智用相應。

    唯依法力自然修行。

    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故雲近一切佛。

    又此地菩薩。

    于一念頃。

    能至十方無餘世界。

    供養諸佛。

    請轉法輪。

    故雲親近一切佛。

     初行亦名歡喜者。

    此位菩薩多行施度。

    内外一切悉皆惠施。

    見來乞者心大歡喜。

    我得善利。

    彼受施者。

    亦複歡喜故。

     初住亦雲獲無邊歡喜者。

    以初住菩薩。

    信知一切法。

    從本以來自涅槃故。

    又此位能八相成道。

    自覺覺他。

    故獲無邊歡喜。

     随其分量得法喜者。

    初心下凡。

    不能入理治惑。

    及與生善。

    聞世界悉檀。

    亦得歡喜益也。

     鈔。

     發無上正覺心。

    是圓初信也。

    得法眼淨。

    是圓初住。

    外遠見塵。

    内離垢染。

    則法眼圓明絕諸瑕翳矣。

    阿那含者藏第三果。

    約圓是第六信。

    漏盡意解是藏第四果。

    約圓是第七信。

     得不退轉者。

    不退有三。

    破見思名位不退。

    破塵沙名行不退。

    破無明名念不退。

    今四十億菩薩所得。

    亦合随其分量也。

     六種震動者。

    動起湧震吼擊也。

    三種是形。

    三種是聲。

    于形聲中各舉其一。

    故言震動也。

    搖播不安之謂動。

    自下升高之謂起。

    忽然騰舉之謂湧。

    隐隐出聲之謂震。

    雄聲猛烈之謂吼。

    砰磕發響之謂擊。

    共有十八相。

    一方動謂之動。

    四方齊動名遍動。

    八方齊動曰普遍動。

    餘五亦然。

    又直動為動。

    四天下動為遍動。

    大千界動為等遍動。

    下五亦然。

     不退忍。

    即柔順忍也。

    位在圓十信。

    此約淨土三法忍說。

    若約教道說。

    通教三法忍。

    此不退忍。

    亦即是柔順忍。

    以此忍屬性地。

    性地方得不退故。

    别教五忍。

    則此不退忍。

    即是信忍。

    以信忍屬十住。

    十住已得不退故。

    圓教四忍。

    此不退忍。

    亦即是順忍。

    而圓七信正屬不退故。

     未曾發意。

    今始初發。

    亦即是圓初信。

    或是圓初住。

    以下文有次第成佛。

    同名妙音故。

     得授記法忍。

    是圓初住。

    得無生法忍光明故。

    或是八地。

    是名真得無生法忍故。

     疏。

     囑累者。

    謂将此法門。

    囑于汝。

    累汝宣傳也。

    古德雲。

    你若不是此等人。

    自然不來仰及你之意。

    又囑者。

    是如來金口付囑。

    令彼流通。

    累者。

    今菩薩懸系于心。

    永無忘失也。

     鈔。

     為他開示當令書寫執持者。

    法華開五種法師。

    一受持。

    信力曰受。

    念力曰持。

    即今執持是也。

    二讀。

    三誦。

    對文曰讀。

    不忘曰誦。

    此二亦攝在今執持中。

    四解說。

    宣傳曰解說。

    即今為他開示是也。

    五書寫。

    即今書寫是也。

     鈔。

     以總持持餘尊法。

    為教理流轉之因者。

    此同易卦之乾元義也。

    蓋世間出世間。

    初無二理。

    世間法。

    則始自乾元資始。

    貞德收藏。

    為将來發育之機。

    出世間法。

    則始自華嚴初談。

    終至彌陀後滅。

    為後劫流傳之本。

    非乾貞則世間之生機盡滅。

    非彌陀則出世之慧命皆殘。

    則此經此理。

    為諸佛相傳慧命。

    為衆生出世之本源。

    其關系豈小因緣耶。

     疏。

     自性無惱。

    是歡喜信受者。

    若雲聞法而喜。

    領法而受。

    是為外随境界所遷。

    非真歡喜信受也。

    自性具有過恒沙等煩惱之義。

    是真歡喜信受也。

     自性無住。

    是作禮而去義者。

    若雲翹勤而禮。

    退席而去。

    是為妄緣風力而轉。

    非真作禮而去也。

    自性無住了無根本。

    是作禮而去也。

     鈔。

     煩惱本寂者。

    上雲無惱是喜義。

    尚有喜在。

    喜非樂土也。

    今則煩惱本寂。

    歡喜亦空。

    則苦土誰非樂土。

    上雲無住是去義。

    尚有去在。

    去非往生也。

    今則來實無來。

    去亦何去。

    則往生畢竟無生。

    以有生生彼土者。

    是生彼土。

    非生自心也。

    以無生生彼土者。

    非生彼土。

    實生自心也。

    然後無問自說。

    世尊免付空談。

    此上不負弘法之主。

    獨任當機身子不孤重托。

    此下不負受囑之人。

    雖然理非事外。

    性即相邊。

    若其外極樂九蓮之土。

    别說唯心。

    舍彌陀萬德之名。

    别求自性。

    是當渡問津。

    對燈覓火矣。

    故曰不識彼關津。

    隔江猶問涉。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鈔。

     仙陀婆者。

    是梵語。

    有鹽水馬器四名。

    惟有智臣乃能辨識。

    如王食時。

    呼仙陀婆。

    則知要鹽。

    如王洗盥。

    呼仙陀婆。

    則知要水。

    如王作衆務時。

    呼仙陀婆。

    則知要器。

    如王出遊。

    索仙陀婆。

    則知要馬。

     餘可例知者。

    一心不亂。

    斷無明見自性。

    大明咒也。

    往生彼國究竟成佛。

    無上咒也。

    證無生忍。

    回入娑婆。

    普度衆生。

    無等等咒也。

     疏。

     自性空。

    即空如來藏。

    所謂一空一切空。

    無假無中無不空也。

    自性有。

    即不空如來藏。

    所謂一假一切假。

    無空無中無不假也。

    自性不有不空。

    即空不空如來藏。

    所謂一中一切中。

    無空無假無不中也。

     鈔。

     覓心了不可得者。

    二祖參初祖。

    時當隆冬。

    積雪至膝。

    堅立不動。

    初祖問欲求何事。

    二祖曰。

    乞師為我安心。

    初祖曰。

    将心來為汝安。

    二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蓋已得心空。

    已到覺心初起。

    心無初相地位也。

     即心無所不具者。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遍照法界義故。

    真實識知義故。

    自性清淨義故。

    常樂我淨義故。

    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思議佛法。

    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

    名為法身如來之藏也。

     當總持而不立纖塵者。

    妙有即是真空也。

    故有是即空之有。

    無根本而出身萬法者。

    真空即是妙有也。

    故空是即有之空。

    即有則不空。

    是如實不空也。

    即空則不有。

    是如實空也。

    而如實不空。

    與如實空。

    不離一真如心。

    而一真如心。

    正是寂光淨土。

    故曰唯是一心。

    是名淨土。

     彌陀經疏鈔演義卷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