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四

關燈
而全皆是妄。

    非為正故。

     聲聞辟支止破見思者。

    聲聞觀四谛。

    辟支觀十二因緣。

    雖行門不同。

    而所斷者。

    同是三界見思。

    緣覺但侵習氣。

    居聲聞上耳。

     雖得菩提其道未中。

    不名為等者。

    菩提謂一切智。

    但能從假入空。

    不能從空入假。

    故其道未中。

    但悟偏真理。

    故是偏覺。

    未修平等觀故不名為等。

     一切菩薩已盡塵沙。

    未盡無明者。

    别教自十回向。

    十地至等妙二覺。

    圓教自第十信至等覺。

    是一切菩薩。

    别十向已盡塵沙。

    未斷無明。

    初地始斷一品無明。

    乃至妙覺斷十二品無明。

    故未盡。

    圓十信已盡塵沙。

    未斷無明。

    初住始斷一品無明。

    乃至等覺斷四十一品無明。

    故亦未盡。

     雖得正等菩提。

    佛地猶遠。

    不名無上者。

    菩提。

    謂道種智分證一切種智。

    以能雙遮雙照。

    心心趣入薩婆若海。

    故得正等菩提。

    華嚴說十地菩薩。

    充滿微塵國土。

    于那由他劫修菩薩行。

    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

    百分不及一。

    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故雲佛地猶遠。

    無論諸位菩薩。

    即至等覺。

    尚更有過者。

    名有上士。

    故不名無上。

     惟佛一人妄盡覺滿者。

    如菩薩地盡。

    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覺心。

    初起心無初相。

    遠離微細念故。

    名為妄盡。

    究盡諸法實相。

    邊際智滿。

    種覺頓圓。

    名為覺滿。

     如望夜月。

    更無有覺過于此者。

    觀經疏雲。

    無上士者。

    名無所斷。

    無上士者更無過者。

    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

    衆星中王。

    最上最勝。

    威德特尊。

    是也。

     鈔。

     靈靈獨照下。

    妄照有照。

    故有所不照。

    真照無照。

    故無所不照。

    妄知有知。

    故有所不知。

    真知無知。

    故無所不知。

    此知此照。

    無明地無所減。

    般若地無所增。

    悟時無得。

    迷時無失。

     菩提即我下。

    菩提者真覺也。

    我者妄宰也。

    若迷時有減有失。

    悟時有增有得。

    則真覺非妄宰。

    妄宰非真覺。

    今既迷時無減無失。

    則妄宰全是真覺。

    悟時無增無得。

    則真覺全是妄宰。

    若真覺妄宰是二。

    則以我之妄宰。

    退彼之真覺。

    今既一矣。

    求其進相了不可得。

    雲何有退耶。

     鈔。

     累言不置者。

    如信無垢濁心清淨。

    信能悉施心無吝。

    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來地等。

     于實德能深忍樂欲者。

    謂于實則深忍。

    于德則深樂。

    于能則深欲也。

    八識規矩雲。

    深忍者。

    于諸法實事實理。

    深信冥契。

    忍可于心。

    不為虛妄事理之所轉故。

    深樂者。

    于三寶清淨法身般若解脫。

    真淨德中。

    深信好樂。

    不為妄染邪德之所惑故。

    深欲者。

    于一切世出世善。

    深信有力。

    能得善報。

    能成道果。

    起希望心。

    求必得故。

    于中忍可是信因。

    樂欲是信果。

    知之必好之也。

     心淨為性者。

    以心勝故。

    唯言于心兼心所也。

    謂此因果信。

    不獨自體清淨。

    複能清淨一切心及心所。

    如極香物。

    不獨自香。

    複能熏香一切餘物。

    如水清珠。

    不獨自清。

    複能澄清一切濁水。

    其力最勝。

    故雲。

    信為道源功德母。

    流從此出。

    而善從此生也。

    信能必到如來地。

    餘或難必而信可決也。

     何言心淨下四句。

    是正釋心淨為性。

     又諸染法下九句。

    是反明心淨為性也。

     諸染法。

    即貪等六煩惱。

    無慚等二十随也。

     各自有相者。

    如貪心所。

    即于有有具染着為性。

    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無慚。

    即不顧自法。

    輕拒賢善為性。

    能障于慚。

    生長惡行為業等也。

     唯有不信者。

    不信即不信心所。

    謂于實德。

    能不忍樂欲。

    心穢為體。

    能障淨信。

    惰依為用。

     自相渾濁複能渾濁餘心心所等者。

    以不信不但自體染穢。

    複能穢濁一切心心所法。

    如極臭物。

    複能熏諸一切。

    是也。

    是故不信之力。

    勝諸染心。

     信正翻彼者。

    今信心所。

    正翻彼不信心所。

    不信既自穢穢他。

    則信自自淨淨他。

    故淨為相也。

     主乎心淨者。

    維摩雲。

    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鈔。

     全以果覺為自信心者。

    以彼果佛為我因心。

    若離覺體。

    别言信者。

    是名邪信。

    非大乘圓頓之正信也。

    衆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覺者。

    經雲。

    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何以故。

    不離此心。

    成正覺故。

     疏。

     自性非去來今。

    是已生今生當生義者。

    若言過去已生。

    現在今生。

    未來當生。

    此則三際遷流。

    四相流轉。

    非生淨土。

    乃生娑婆也。

    唯自性不落三際。

    乃已生今生當生義也。

     鈔。

     萬年一念者。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故。

    萬年為古。

    一念為今。

    萬年一念。

    何古而非今。

     一念萬年者。

    一念普觀無量劫也。

    一念為今。

    萬年為古。

    一念萬年。

    何今而非古。

     何古非今。

    以今奪古也。

    何今非古。

    以古奪今也。

    互奪兩亡。

    則古今空矣。

    坐斷三際。

    當處西方。

    誰非往生者。

    此出三際時也。

     過去下。

    三際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處妄元無。

    妄元無處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則誰是往生者。

    此空三際心也。

    又誰是往生者。

    生而無生也。

    誰非往生者。

    無生而生也。

    生而無生。

    無生而生。

    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鈔。

     火車相現者。

    觀經下品文雲。

    或有衆生。

    偷僧祇物。

    不淨說法。

    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

    而自莊嚴。

    如此惡人。

    命欲終時。

    地獄衆火。

    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

    教令念佛。

    尋得往生等。

     劫石可磨者。

    有石方圓大一由旬。

    以諸天六铢衣。

    過五百年乃拂一次。

    磨此石盡。

    名為一劫。

     鈔。

     真實不虛之如為信者。

    信有真實義。

    以若無有信。

    萬事皆虛诳故。

    出生無盡之智為願者。

    願有出生義。

    以萬德萬行。

    皆從樂欲故。

     鈔。

     一身即法身。

    一智慧即般若。

    力無畏即解脫。

     鈔。

     恩逾慈母二句。

    慈母之恩。

    慈及一生。

    他生未必能慈。

    旻天之仁。

    仁止一界。

    他界未必能仁。

    佛之慈仁。

    無處無時而不慈仁。

    故雲逾也。

    粉骨碎身二句。

    古雲。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為床座遍三千。

    若不傳法度衆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鈔。

     善權方便。

    曲就機宜。

    度生之才也。

    至德洪恩。

    普沾萬類。

    度生之德也。

    有才無德。

    失度生之本。

    不能度生。

    有德無才。

    失度生之用。

    亦不能度生。

    才德兼備。

    體用同施。

    乃能度生也。

     澄然不動。

    頓息萬緣。

    心行處滅也。

    漠爾忘言。

    永離戲論。

    言語道斷也。

    有一未忘。

    則狂心未歇。

    命根未斷。

    不能證理。

    思議雙亡。

    乃能證理也。

     以悲即智下。

    以大悲故。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終日度生。

    以大智故。

    一切衆生即寂滅相。

    無生可度。

     以智即悲下。

    以大智故。

    了法皆空。

    不起一念。

    不居生死。

    以大悲故。

    不住空寂。

    常度衆生。

    不證涅槃。

     偏舉二字者。

    以悲即智。

    能仁即兼寂默。

    以智即悲。

    寂默即兼能仁。

     乃至一言者。

    能即兼仁。

    用即體故。

    仁即兼能。

    體即用故。

    寂即兼默。

    心行處滅。

    自然語言道斷。

    默即兼寂。

    言語道斷。

    乃曰心行處滅故。

     鈔。

     獨證自誓三昧者。

    證者忍也。

    自誓三昧。

    即如來因地四弘誓願。

    願成佛道。

    願度衆生。

    願斷煩惱。

    願修法門。

    今已成佛。

    斷無明成佛道。

    轉法輪度衆生。

    故為獨證。

    此從如來得名。

    依出世之主得名也。

     劫初梵王名忍者。

    空劫以前。

    此界未有人民。

    自梵王降生始有人類。

    劫初梵王名忍。

    遂名忍界。

    此從梵王得名。

    依世間之主得名也。

     楞嚴譬之清水等者。

    經雲。

    阿難。

    譬如清水。

    清潔本然。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

    本質留礙。

    二體法爾。

    性不相循。

    有世間人。

    取彼土塵。

    投于淨水。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容貌汩然。

    名之為濁。

    汝濁五重。

    亦複如是。

     當有無五濁之善世者。

    以人壽二萬歲前。

    邪見不起。

    煩惱輕微。

    四趣空虛。

    壽命久遠。

    時分清淨之善世也。

     鈔。

     執我我所者。

    内執為我。

    外執我所。

    或五陰中。

    執一陰為我。

    餘陰為我所。

     執斷執常者。

    或執諸法是無。

    而起斷滅之見。

    或執諸法是有。

    而起常住之見。

    中道即第八識。

    以八識恒轉如瀑流故。

    恒則不斷。

    轉則不常。

    今執斷常是失中道。

    非因計因者。

    非涅槃因。

    計以為因。

    或拔發熏鼻卧棘投灰。

    或持牛狗等戒。

    種種無益苦行。

     執粗為勝者。

    唯執己見為是。

    餘皆是非。

    縱遇佛來。

    亦不信受。

    如擔麻為寶。

    棄金不顧等。

    擔麻棄金者。

    昔有二人入山。

    各擔一擔麻。

    偶于中路見無數布帛。

    一智者雲。

    吾棄麻擔布。

    一愚者雲。

    吾擔來路多。

    即是擔麻。

    往前不遠。

    又見無數白銀。

    智者棄布擔銀。

    愚者依舊擔麻。

    前往又見無數黃金。

    智者棄銀擔金。

    愚者依舊隻是擔麻。

    自負所見。

    不肯從人者。

    大率如是。

     撥無因果。

    堕豁達空者。

    不信造善為樂。

    造惡為苦。

    而言善惡苦樂一切皆空。

    不知無我無作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堕豁達空。

    起斷滅見故。

     色等五陰各具四句。

    三世疊之。

    則成六十者。

    如色陰者。

    謂色大我小。

    我在色中。

    我大色小。

    色在我中。

    或即色是我。

    離色是我。

    色既如是。

    四陰亦然。

    五四共成二十句。

    三世疊之。

    成六十句。

     鈔。

     較前稍為重滞者。

    以此五使。

    與境相對。

    方得生起。

    不同五利才觸即生。

    幾微迅疾故。

     分之為九十八者。

    見惑有八十八。

    以前十使。

    曆三界四谛下增減不同。

    成八十八。

    謂欲界苦十使具足。

    集滅各七使。

    除身見邊見戒取。

    道谛八使除身見邊見。

    四谛下。

    合為三十二。

    上二界四谛下。

    餘皆如欲界。

    隻于每谛下除瞋使故。

    一界各有二十八。

    二界合為五十六。

    并前三十二。

    合為八十八。

    更加思惑十使。

    謂欲界貪瞋癡慢。

    上二界貪癡慢。

    共為九十八也。

     細推則八萬四千者。

    以十使互具成一百。

    曆十法界成一千。

    身口七支為七千。

    三世共成二萬一。

    四心各具二萬一。

    共成八萬四千數。

    以八萬四千律儀對治之。

    則成八萬四千法門。

     三災感召者。

    一小三災。

    初饑馑。

    人壽減至三十歲時。

    天不降雨。

    由大旱故。

    草菜不生。

    思欲見水尚不可得。

    何況飲食。

    以是因緣。

    世間人民饑馑死者。

    其數無量。

     二疾疫。

    人壽減至二十歲時。

    有大疾疫。

    種種諸病。

    一切皆起。

    以是因緣。

    世間人民疾疫死者。

    其數無量。

     三刀兵。

    人壽減至十歲時。

    諸人各起鬥争。

    手執草木即成刀槍。

    互相殘害。

    以是因緣。

    世間人民刀兵死者。

    其數無量。

     二大三災者。

    一火災。

    謂于劫壞時。

    有七日出現。

    大地須彌漸漸崩壞。

    四大海水漸漸消盡。

    大千世界。

    及初禅天。

    皆悉洞然無有遺餘。

    是名火災。

     二水災。

    謂初禅以下。

    七番火災。

    壞于世界之後。

    世界複成。

    又于壞劫之時。

    漸降大雨。

    滴如車軸。

    更兼地下水輪。

    湧沸上騰。

    大千世界乃至二禅天。

    水皆彌滿。

    一切壞滅。

    如水消鹽。

    是名水災。

     三風災。

    謂二禅以下。

    七番水災以後。

    世界複成。

    又于壞劫之時。

    從下風輪有猛風起。

    兼以衆生業力盡故。

    處處生風。

    大千世界乃至三禅天。

    悉皆飄擊。

    蕩盡無餘。

    是名風災。

     又複當知。

    火燒初禅。

    有五十六番。

    水渰二禅有七番。

    風刮三禅有一番。

    合之共六十四番也。

     皆以類從者。

    瞋感火災。

    貪感水災。

    癡感風災。

     鈔。

     橫計主宰為見我者。

    橫計謂橫生計度。

    主宰即我執也。

    此即分别我執。

    唯識雲。

    分别我執。

    是由現在外緣力故。

    非與身俱。

    要待邪教。

    及邪分别然後方起。

    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是也。

    見我如計即色是我。

    離色是我。

    我大色小。

    色在我中。

    色大我小。

    我在色中等。

    此從邪師訓誨。

    而成分别我也。

     俱生主宰為慢我者。

    俱生對分别而言。

    與生俱生。

    非強思計度起故。

    主宰者。

    我執也。

    此即俱生我執。

    唯識雲。

    俱生我執。

    無始時來。

    虛妄熏習内因力故。

    恒與身俱。

    不待邪教。

    及邪分别。

    任運而轉。

    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

    一常相續。

    在第七識。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

    是也。

    慢我有七。

    一我慢。

    二慢。

    三過慢。

    四慢過慢。

    五增上慢。

    六卑劣慢。

    七邪慢。

    此七種皆依我相而生。

    皆為慢我。

    此則不用教誨。

    生來即有。

    俱生我也。

     鈔。

     第八識。

    即黎耶本識。

    種是種子。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

    功能差别者。

    釋雲。

    親生自果者。

    從自種子親生現行果故。

    功能差别者。

    顯此種子非一種故。

     然此種子。

    與第八識。

    及所生果。

    不一不異。

    體是本識。

    果是現行。

    識體望種為用。

    現果望種為因。

    故此三法。

    理應不一不異也。

    宗鏡雲。

    本識是體。

    種子是用。

    種子是因。

    所生是果。

    此三理應不一不異。

     依業所引者。

    謂随宿因力生善惡等。

    功能決定方成種子也。

     外色即息暖。

    屬第八親相分。

    内心即第八現行識。

    屬第八見分。

    由種子業力。

    此三相持不散。

    名命根不斷。

    一不相持。

    或暖氣離身。

    或出入息斷。

    或見分離體。

    名命根斷也。

     疏。

     此之五濁。

    且據果言者。

    謂上文所解五濁。

    且一往就果邊說。

    非若楞嚴所說。

    通乎因果也。

     或配三細者。

    是諸師以三細六粗釋五濁也。

    或配五陰。

    是孤山。

    約五陰妄想為五濁也。

     義亦不異者。

    謂法相雖不同。

    而義理則無别也。

     鈔。

     三細等者。

    起信論雲。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依不覺故。

    生三種相。

    一者無明業相。

    以依不覺故心動。

    說名為業。

    覺則不動。

    動則有苦。

    果不離因故。

     二者能見相。

    以依動故能見。

    不動則無見。

     三者境界相。

    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

    離見則無境界。

     以有境界緣故。

    複生六種相。

    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

    愛與不愛故。

     二者相續相。

    依于智故。

    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三者執取相。

    依于相續緣念境界。

    住持苦樂。

    心起着故。

     四者計名字相。

    依于妄執。

    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業相。

    依于名字。

    尋名取着。

    造種種業故。

     六者業系苦相。

    以依業受報。

    不自在故。

     以劫濁配業相者。

    劫者時也。

    心性本淨。

    由無明初動時即渾濁。

    故曰劫濁。

    今業相亦然。

    無明初起成業相故。

     次以見濁配轉現者。

    見者能見所見也。

    前業相能所未分。

    次成轉現。

    雖無分别。

    能所宛然。

    心境具足。

    故以見濁配轉現。

     次以煩惱配智相。

    相續相。

    執取。

    計名者。

    煩惱不出我法二執。

    我法複分俱生分别。

    今智為俱生法。

    相續為分别法。

    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