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四

關燈
外明者。

    離麗也。

    一陰麗于二陽之中。

    其象為火。

    體陰而用陽也。

     本光。

    是衆生本來有此光明也。

     鈔。

     導引衆生。

    令生勝意者。

    衆生智淺不知佛境。

    若不贊揚。

    勝意不生。

    故欲引導衆生。

    令生勝意。

    必須自贊也。

    如釋迦世尊。

    亦自贊雲。

    我是如來應供者。

    我是知道者。

    開道者。

    說道者等。

    亦普召群機。

    令生勝意也。

    觀音師觀音者。

    楞嚴雲。

    我于過去。

    遇觀世音如來。

    彼佛教我。

    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唯我獨尊者。

    悉達太子初降生時。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周行七步。

    目顧四方。

    曰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鈔。

     志公現十一面者。

    梁武帝。

    嘗召畫工張僧由。

    寫志公像。

    志公以指分披面門。

    作十一面觀音相。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僧由竟不能下筆。

     鈔。

     建立義者。

    上以大智建立菩提。

    下以大悲建立衆生故。

     鈔。

     佛光映蔽一切者。

    天人之光但蔽日月。

    聲聞之光兼蔽天人。

    支佛之光兼蔽聲聞。

    菩薩之光兼蔽支佛。

    唯佛光明。

    映蔽一切之大光也。

     鈔。

     見思惑者。

    見者。

    若雲見理時。

    能斷此惑。

    即從解得名。

    若雲見祇是假。

    假者不實為義。

    即當體受稱。

    思惑入修道位。

    重慮緣真。

    此惑即除。

    名思惟惑。

    此從解得名。

    若雲思假及愛惑者。

    此當體受稱。

    然見惑從法塵起。

    能障真理。

    思惑從五塵起。

    能牽三界。

    此皆約欲界多分說。

    細論不拘。

     塵沙惑者。

    謂衆生見思數多如塵沙。

    乃他人分上之惑。

    菩薩之行。

    專為化他。

    若令衆生能斷見思之惑。

    于菩薩即是斷塵沙惑。

    亦名别惑者。

    别在菩薩所斷故也。

     無明惑者。

    謂于一切法無所明了。

    故曰無明。

    此惑乃業識種子煩惱根本。

    聲聞緣覺不知其名。

    别在大乘菩薩。

    定慧雙修。

    萬行具足。

    方斷此惑。

    故亦名别惑也。

    在法内名。

    外法外名。

    能知能解。

    名一切智。

     能知一切道種差别。

    分别無謬。

    名道種智。

     佛智中必雙照三智具足。

    名一切種智。

     此三智是果。

    三觀是因。

    始終心要雲。

    空觀者。

    破見思惑。

    證一切智。

    成般若德。

    假觀者。

    破塵沙惑。

    證道種智。

    成解脫德。

    中觀者。

    破無明惑。

    證一切種智。

    成法身德。

    然非智不斷。

    非斷不智。

    心要先言破惑。

    後言證智。

    是非斷不成智也。

    今鈔先言智證。

    後言破惑者。

    是非智不能斷也。

     鈔。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者。

    楞嚴雲。

    由我獲得妙妙聞心。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

    乃至二目三目。

    四目九目。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毫相如琉璃筒者。

    如來現相。

    初生時牽長五尺。

    苦行時長一丈四尺。

    成道時長。

    一丈五尺。

    中空外明。

    如琉璃筒。

     鈔。

     有染之智。

    不發妙光者。

    外道邪智。

    二乘偏智。

    皆無明為體。

    不發妙光。

    佛乃五住究盡。

    淨極光通達也。

     疏。

     自性清淨者。

    以性離惑染。

    從本以來。

    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鈔。

     湛若虛空者。

    如實空中。

    離一切法差别之相。

    無虛妄心念故。

    曾何涯際者。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故。

     鈔。

     八音者。

    一二如文。

    三和适音。

    四尊慧音。

    五不女。

    六不誤。

    七深遠。

    八如文。

    吳其沼乎者。

    子胥言。

    越十年生聚。

    十年教訓。

    二十年後吳其沼乎。

     止遏者。

    佛證法身。

    得無盡藏。

    所有神通妙用。

    不可止遏也。

     上義約體。

    此義約用。

     鈔。

     譬如日天子下。

    日輪普照喻也。

    喻遇惡不息利益。

    經中合法雲。

    不以衆生其性弊惡。

    邪見瞋濁。

    難可調伏。

    便即棄舍。

    不修回向。

    不以衆生不知報恩。

    退菩薩行。

    不以凡愚共同一處。

    舍離一切如實善根。

    不以衆生。

    數起過惡。

    難可忍受。

    而于彼所生疲厭心。

    釋曰。

    弊惡合生盲。

    邪見合乾闼婆城。

    令人妄謂為實故。

    瞋濁合修羅手。

    日為帝釋先鋒。

    彼瞋故覆障也。

    不知恩。

    合閻浮樹崇岩?谷。

    凡愚共同一處。

    合塵霧煙雲。

    以雲霧能遍虛空。

    猶彼凡愚同一處住故。

    衆生數起過惡。

    合時節改變。

    謂頻起過忒。

    乍善乍惡。

    如彼晝夜陰陽易度等。

     鈔。

     梵網千珠者。

    大梵天宮有網羅幢。

    紅光互射。

    彩色交輝。

    時佛觀諸羅網。

    因為說無量世界。

    猶如網孔。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亦複如是等。

     又種種法門互相融徹者。

    一門涉入無量門。

    無量門涉入一門也。

     上義約遍覆說。

    此義約交融說。

     疏。

     自性含攝不可盡者。

    淨法滿足無有所少。

    杳莫邊涯。

    絕諸分量也。

     鈔。

     萬物之所成終成始者。

    于時。

    則為群陰剝盡。

    一陽複生。

    于物則為實理具備。

    生育之原。

    于人。

    則為智而為衆事之幹。

     百千法門是般若德。

    無邊德用是解脫德。

    同歸方寸總在心源。

    是總一法身德也。

     覓之則無相無形者。

    以自性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非無相。

    非亦有亦無相。

    非一相。

    非異相。

    非俱非相。

    非一異俱相。

    遠離一切諸相故。

     出之則無窮無盡者。

    此圓覺性。

    本有過塵沙之妙用。

    潛興密應。

    無有休息。

    無有窮盡故。

     本來具足。

    不假他求者。

    妄心外念求之不盡。

    淨德性滿無假外求也。

     衆生心。

    即凡夫本具性德。

    如來藏。

    是果佛圓明之體。

    而衆生性德之佛。

    非自非他。

    非因非果。

    即是圓常大覺之體。

    故即名如來藏。

     又衆生心者。

    即是生滅門中不覺義。

    依一念無明。

    遂成業識。

    複從業識。

    轉起事識。

    以随事扳緣。

    分别六塵。

    是衆生心相也。

    又如來藏者。

    即是生滅門中覺義。

    謂心體離念。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是即名為如來藏也。

    而衆生心。

    即名如來藏者。

    以不覺心不離本覺故。

    論雲。

    若離覺性。

    則無不覺。

    若離不覺之心。

    亦無真覺自相可說。

    又雲譬如種種瓦器。

    皆同微塵性相。

    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

    皆同真如性相。

    是也。

     鈔。

     出入三界自在無礙者。

    凡夫入三界。

    為生死縛。

    不得自在。

    二乘出三界。

    為涅槃縛。

    不得自在。

    佛悲智雙行。

    往來自在故。

     師子一吼。

    百獸畏懼者。

    永嘉雲。

    師子吼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

    天龍寂聽生欣悅。

     五種怖者。

    一不活。

    二惡名。

    三死。

    四惡道。

    五威德。

     四無畏者。

    一一切智無畏。

    二漏盡無畏。

    三決疑無畏。

    四說苦盡道無畏。

     軌持義者。

    若理法則能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

    如學人從緣一念。

    得悟自性。

    即此悟由。

    乃從性軌生。

    非外得故。

    若教行等法。

    則能軌正身心。

    持令不失也。

     鈔。

     餘乘說法。

    是為雜染者。

    輪王說戒善。

    帝釋說出欲。

    實有善當行。

    有惡當止。

    二乘說四谛。

    十二因緣法。

    亦實有生死可厭。

    涅槃可欣。

    皆雜無明之染。

    而不清淨。

    若佛說一乘之法。

    則染污清淨。

    總屬空華。

    生死涅槃無非夢幻。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所謂純一不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也。

     覺非迷類者。

    凡夫三谛俱迷。

    二乘不迷真而迷俗。

    菩薩不迷真俗而迷中。

    佛乃三谛齊覺。

    超九界衆生故。

    佛即衆生者。

    若依生佛對說。

    則九界為生。

    佛乃大覺。

    今言佛即衆生者。

    經雲衆生無上者佛是。

    則佛乃無上衆生也。

     佛在異類者。

    對九界雲。

    佛為異類。

    若十界皆生。

    則佛為同類也。

     五分法身。

    通大小乘。

    今雲五分。

    乃大乘轉五陰身心。

    得五分法身。

     一切人天修羅外道二乘之香者。

    人天有戒善香。

    修羅有下品十善香。

    外道亦有邪定邪慧之香。

    二乘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

     疏。

     斷智二德者。

    如來果上有智斷恩三德。

    今略恩德也。

     鈔。

     止能滅惡。

    有體無用者。

    聲聞雖斷煩惱證涅槃。

    不能從空出假。

    廣度衆生。

    但有五分法身之香。

    而無大用之光。

    有體無用也。

    佛則内斷煩惱。

    具功德之香。

    外度衆生。

    出大用之光。

    體用雙彰也。

     以法身本具性德者。

    雖雲萬德嚴身。

    然此萬德屬修。

    修無别修。

    皆從性起修。

    以有恒沙性德。

    方有恒沙修德。

    不然修不從性。

    乃有作之修。

    無幹性體。

    雲何能嚴法身耶。

     佛之四德。

    翻破凡夫無常計常等四倒。

    二乘常計無常等四倒。

     佛證三德秘藏。

    不為四相所遷曰常。

    猶如寶華。

    不以春生。

    不以秋瘁。

    具無上菩提覺法樂。

    無上涅槃寂靜樂。

    曰樂。

    猶如寶華。

    珍奇粹美。

    适悅人心。

    具八自在我。

    不待于外曰我。

    猶如寶華。

    不假陽和。

    不資雨露。

    不為五住所染。

    二死所累曰淨。

    猶如寶華。

    精金美玉。

    淨無纖塵故。

     鈔。

     世出世間諸法無量。

    則義無量者。

    世間之法。

    是陰入處界等。

    世間之義。

    則積聚涉入等。

    出世之法。

    是谛緣六度等。

    出世之義。

    則逼迫招感等。

     凡夫知近不知遠。

    但知世間法。

    不知出世間法故。

     二乘知偏不知圓。

    厭有着空。

    不知空有無礙故。

     初心菩薩。

    知總不知别。

    但悟涅槃心。

    不知差别義故。

    知實不知權。

    但知真如界内。

    不知佛事門頭故。

     佛乃五眼圓明。

    三智圓顯。

    無不見也。

     鈔。

     體絕攀緣者。

    謂般若如大火聚。

    衆生之心處處能緣。

    獨不緣于般若之上也。

     淨名上方取香飯者。

    經雲。

    時維摩诘。

    即入三昧。

    用神通力。

    示諸大衆。

    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今現在。

    其國香氣。

    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

    最為第一。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唯有清淨大菩薩衆。

    佛為說法。

    乃至居士。

    遣化菩薩到彼。

    請香飯曰。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

    施作佛事等。

     疏。

     觀音耳根。

    此方教體者。

    文殊選圓通偈雲。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勢至念佛不與圓通者。

    偈雲。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雲何獲圓通。

     鈔。

     耳根不攝念佛。

    念佛能攝耳根者。

    若論法門。

    念佛有事持理持。

    理持則反佛自佛。

    即是反聞自聞。

    是念佛能攝耳根也。

    而耳根則無事持之法。

    是耳根不攝念佛也。

    若論攝生。

    念佛則普攝利鈍諸根。

    下自地獄鬼畜悠悠凡夫。

    上至具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皆生彼國。

    是念佛能攝耳根也。

    而耳根圓通。

    則下機絕分。

    是耳根不攝念佛也。

     今此耳根如詩禮者。

    耳根獨被此方之機。

    不通餘方。

    如習詩禮。

    據一邑言非合國故。

     今此念佛如周易者。

    念佛遍逗十方之機。

    不局一方。

    如彼周易通合國言非一邑故。

     鈔。

     以理奪事門者。

    真如界内不立一塵。

    有何淨穢。

    何必願求。

    欲顯真如之理。

    故奪淨穢願求之事。

    非真無淨穢往生之事也。

     直指單傳者。

    禅宗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單傳心印。

    不立文字。

     此道無佛無衆生者。

    此道佛來也殺。

    魔來也殺。

    上無佛道可成。

    下無衆生可度故。

     此道舉心即錯。

    動念即乖者。

    古雲。

    莫動着。

    動着即頭角生。

    又雲。

    才拟議時白雲萬裡等。

     此道心境俱寂者。

    古雲。

    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又雲。

    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居陰界等。

    易地則皆然者。

    六祖處淨土諸師之時。

    六祖亦贊西方。

    淨土諸師處六祖時。

    淨土諸師亦單弘直指矣。

     鈔。

     靈光獨耀二句。

    靈光對妄識言。

    妄識即八識之光。

    八識各緣自境。

    故不離中邊也。

    靈光即真性之光。

    真性絕乎對待。

    故迥絕中邊。

     真照無私二句。

    真照對妄照言。

    妄照即六識之照。

    六識對境之照。

    故不離彼此。

    真照即自體之照。

    自體本無能所。

    故曰不分彼此。

     迥絕中邊故一佛即多佛。

    多佛即一佛。

    一多無有障礙。

    以一多盡妄識分别。

    靈光非妄識故。

     何分彼此故彌陀主即諸佛伴。

    諸佛伴即彌陀主。

    主伴交相成就。

    以主伴皆妄照安立。

    真照無妄照故。

     無礙。

    則千差雖隔而非殊。

    如帝網千珠重重涉入故。

    交成。

    則萬法不期而自會。

    如萬象森羅不離太虛空故。

     今者此經當在何處者。

    六方為能贊。

    此經為所贊。

    能贊之佛。

    不離咫尺毫端。

    所贊之經。

    當在何處。

    咦。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即知君不可見也。

     鈔。

     答彌陀功德下有二義。

    前義乃卷多歸一。

    後義乃展一為多。

    雖有二義。

    實一多相即。

    展卷無礙。

    以諸佛同一法身故。

     疏。

     菩薩欲聞而不得聞者。

    或問雲。

    今博地凡夫。

    聞者甚多。

    将超菩薩耶。

    答。

    聞經大有差等。

    凡夫耳雖聞名。

    心不餐采。

    或心雖思惟。

    不踴躍笃行。

    此但耳聽言诠。

    心不得旨。

    如不聞也。

    今所謂聞者。

    因诠得旨。

    悲喜交集。

    笃信力行。

    乃心聞也。

    豈不超凡小耶。

     疏。

     自性自軌等者。

    經有軌持義。

    自性本自軌持。

    即是真經。

    更于何處尋經。

     佛有覺照義。

    自性本自瑩照。

    即是真佛。

    更于何處覓佛。

    若離自性别求佛法。

    大似騎牛覓牛。

    抛家浪走也。

     鈔。

     是真般若者。

    終日轉經。

    不知經轉。

    以非真經也。

    今無說無聞。

    方是真般若。

    所謂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也。

     是名如來者。

    外求有相佛。

    與我不相幹。

    以非真佛也。

    今無名無相。

    方是真如來。

    所謂真佛屋裡坐。

    時人自不識也。

     既知真般若。

    則處處彌陀說法。

    故曆曆分明。

     既識真如來。

    則時時諸佛現前。

    故轟轟在耳。

     曆曆分明。

    則阿難所未聞經。

    無不聞之。

    說信已成兩橛。

    何況有疑。

     轟轟在耳。

    則夜神所事諸佛。

    一一承事。

    說不空早已相乖。

    況有空過。

     鈔。

     究竟極果者。

    道窮妙覺。

    位極于茶。

    證一切種智。

    圓觀第一義谛。

    對等覺而言名之無上。

    以等覺菩薩猶有微細無明未斷。

    名有上士故。

     正觀真谛者。

    二乘修一切智。

    正觀真谛。

    對外道邪見而言。

    名之曰正。

    以九十六種外道。

    各執異計。

    皆邪見故。

     等觀俗谛者。

    菩薩修道種智。

    等觀俗谛。

    對二乘偏觀而言。

    名之曰等。

    以二乘棄有觀空。

    堕偏見故。

     正覺兼正等二義者。

    以二乘對外道名正。

    若對菩薩棄有觀空。

    亦名邪故。

     良以下出上所以。

     佛與衆生本來無二者。

    謂本覺之體。

    因心果證。

    無二無别也。

     無明所覆遂成迷妄者。

    謂不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遂成三細六粗也。

     是則邪覺。

    不名為正者。

    謂凡夫雖具有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