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四

關燈
于忏功。

    自分九品也。

    且十念得生。

    皆是夙有靈根者。

    十疑論雲。

    臨終遇善知識。

    十念成就者。

    并是宿善業強。

    始遇知識等。

    妙宗鈔雲。

    此雖造惡。

    已曾修觀。

    故使臨終。

    善友勸稱十念。

    定心則成。

    亦是法行。

    乘急戒緩人也。

    由乘急故。

    得值善友。

    縱現世不修三昧。

    亦是宿種今熟。

    故得往生。

    故今大心。

    說即是菩提大心。

    亦無不可。

    況本鈔文。

    當知即是一心不亂。

    若事一心。

    猶未為大。

    若理一心。

    豈不即是菩提心。

    是故名為大心。

     疏。

     以生于自心故。

    不往而往者。

    既雲自心則無往。

    既雲生于自心。

    則無往而往。

    無往而往。

    生則決定生。

    往而無往。

    去則實不去也。

    今之往生。

    與昔人何礙耶。

     鈔。

     華嚴重重法界。

    不出一心者。

    重重法界不出四法界。

    四法界不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

    即當人自性也。

     心無界限等者。

    此心廣大。

    無有方所。

    無有彼此。

    去至何所。

    釋上不往。

     狀其易穢等者。

    乃離穢往淨。

    離舊往新之往。

    非離此往彼之往也。

    釋上而往。

     解脫所說者。

    善财童子。

    第六于住林城。

    參解脫長者。

    長者即入普攝一切佛刹三昧。

    次從三昧起。

    告善财言。

    我見如是等。

    十方各土佛刹微塵數如來。

    彼諸如來。

    不來至此。

    我不往彼。

    乃至随意即見等。

    以佛來去随心現故。

    經雲。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是也。

     疏。

     兜率内院。

    昔人亦願往生者。

    兜率乃欲界第四天。

    分内外院。

    外院是天人所居。

    内院是菩薩所居。

    三災亦無所損。

    昔人願生者。

    如白香山雲。

    海山不是我歸處。

    歸則須歸兜率天。

    是也。

     鈔。

     必智斷功德。

    堪與聖流者。

    智斷。

    即證智斷惑功德。

    内院皆證智斷惑聖人所居。

    無此功德。

    不堪與會故。

     極樂求生無論惑業者。

    求生淨土。

    但得事一心功成。

    即帶惑業往生。

    仗彌陀不思議願力。

    如載巨石。

    不至沉淵。

    如上所說。

     奘師謂内院易生者。

    奘師為相宗師德。

    而彌勒為相宗之祖。

    故奘師常于定中見彌勒聖相。

    臨終歸于兜率。

    常勸人修唯心識定。

    故謂内院易生也。

     彌勒猶居等覺者。

    以尚在因位。

    未為極果。

    猶清辯謂今彌勒未是遍知。

    俟龍華道後。

    方複問津。

    即其事也。

    後生龍華者。

    彌勒下生經雲。

    彌勒菩薩。

    即于出家之日。

    便得成佛。

    坐于龍華樹下。

    華林園中。

    三會說法。

    第一會。

    度九十六俱胝衆。

    乃釋迦佛法中造佛像者。

    第二會。

    度九十四俱胝衆。

    乃釋迦佛時。

    五種法師讀誦大乘經者。

    第三會。

    度九十二俱胝衆。

    乃釋迦佛法中供養僧者。

     華嚴較論國土者。

    心王菩薩。

    于衆會中告諸菩薩言。

    佛子。

    此娑婆世界中。

    釋迦牟尼佛刹一劫。

    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刹。

    為一日一夜。

    極樂世界一劫。

    于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刹。

    為一日一夜。

    袈裟幢世界一劫。

    于不退音聲輪世界。

    為一日一夜。

    佛子。

    如是次第。

    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

    最後世界一劫。

    于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刹。

    為一日一夜。

    普賢菩薩。

    及諸同行大菩薩等。

    充滿其中。

     鈔。

     不得戒。

    而得增益受戒者。

    梵網雲。

    千裡内無能授戒師。

    許佛菩薩像前受戒。

    要須忏悔得見好相。

    即便得戒。

    見好相者。

    佛來摩頂。

    見光見華等。

    若不見好相。

    雖忏無益。

    然雖不得戒。

    而得增益受戒。

     一聞千悟者。

    如脅下施拳。

    隔江招手。

    誦藥王而親見靈山。

    逢吹镫而頓傳心印。

    是也。

     疏。

     自性無形。

    是不颠倒義者。

    形者。

    相也。

    一切諸相。

    皆倒心妄境。

    今真如自性。

    非一相。

    非異相。

    非非一異相。

    非一異俱相。

    離一切法差别之相。

    有何倒妄。

     自性無垢。

    是生極樂義者。

    垢者染也。

    一切染法。

    皆苦因苦果。

    今離垢法身。

    出煩惱礙。

    智礙。

    離和合相。

    純淨明故。

    成法出離鏡。

    甯非極樂。

     鈔。

     是則求于正相。

    尚不可得等。

    正者對倒而言。

    若有正相。

    與倒何異。

    無正無倒。

    是名真不颠倒。

     是則求于淨相。

    尚不可得等。

    淨者對垢而言。

    若有淨相。

    與垢何别。

    無淨無垢。

    是名真淨土。

     鈔。

     指掌者。

    論語雲。

    其如示諸斯乎。

    指其掌注雲。

    言易見也。

     鈔。

     靈知體上。

    彌陀聖衆終日現前者。

    自性寂即無量壽。

    自性照即無量光。

    慈即觀音。

    智即勢至等。

     常寂光中無時不往者。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脫。

    光即般若。

    三德秘藏。

    行住坐卧不相離故。

    奈何下結勸。

     鈔。

     人天希有曆劫難逢者。

    佛未出世。

    人間止有輪王說十善法。

    天上止有帝釋說出欲論等。

    皆有為因果。

    不出輪回。

    縱佛出世。

    亦先說人天小教。

    直至方等時。

    方有此超生死。

    出輪回之妙法。

    故經雲。

    諸佛出于世。

    懸遠值遇難。

    假使出于世。

    說是法亦難等。

     出世間因。

    指小乘四谛十二因緣法。

    此法能超三界。

    不堕輪回。

    但依事識修行。

    心外見法。

    不悟唯心故猶可思議也。

     又通教無生四谛。

    别教無量四谛法。

    此法能超二乘。

    不堕偏空。

    但道後方證。

    因果不融。

    淨土則理外修成萬法乃不由心具。

    雖塵劫修道。

    廣遊佛刹。

    指彼淨土。

    但是體外方便。

    未為了義故猶可思可議也。

     出世間上上因者。

    以回神億刹。

    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

    匪逃乎刹那際内。

    是十方淨穢。

    卷懷同在刹那。

    一念色心。

    羅列遍收法界。

    苟或事理攸隔。

    淨穢相妨。

    安令五逆凡夫。

    十念便登于寶土。

    二乘賢輩。

    回心即達于金池也哉。

    是則大乘中大乘。

    了義中了義。

    佛法之妙。

    過此以往。

    不知所裁。

    是不思議功德。

    出世間上上因也。

     鈔。

     無量壽。

    無量光。

    三寶道品種種等。

    此指所施之法也。

    此法或出音敷演。

    或現相指陳。

    以彼土衆生。

    六根清淨。

    得大總持。

    六塵皆說。

    六根皆聞。

    法法頭頭。

    無非妙法故。

     水鳥樹林下四句。

    此彌陀神變也。

    衆生皆具相好神變等。

    此衆生神變也。

    以彼國種種妙用。

    雖彌陀神變所成。

    若衆生不得神變。

    不能受用。

    經雲。

    方便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于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

    是也。

     難信之法三句。

    經雲。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欽奉諸如來。

    故有因緣聞此義。

    般若雲。

    若人一念生淨信者。

    當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而種善根等。

     同居即寂光者。

    在下品往生。

    但見同居。

    圓心大士。

    即是寂光。

    池閣蓮華無非般若。

    欄網行樹盡是真如。

    所謂道人緣慮盡。

    觸目是心光也。

     應身即法身者。

    在中下往生。

    但見應身。

    圓心大士。

    即見法身。

    一一光明俱是三德秘藏。

    一一相好何非圓極一心。

    所謂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也。

     空尋文疏勞身心者。

    四十二章經雲。

    博聞愛道。

    道必難會。

    守志奉道。

    其道甚大。

    永嘉雲。

    吾早年來積學問。

    亦曾讨疏尋經論。

    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是也。

     疏。

     自性離心言相者。

    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

    故名為真如也。

     鈔。

     無記者。

    冥冥昏住。

    于善不善無所記别。

    曰無記。

    今緘口忘機。

    正是無所分别。

    故落無記。

    是思之不得。

    議之不得。

    不思不議亦複不得是真不可思議也。

    古雲。

    不可以有心求。

    不可以無心造。

    不可以語默通。

    其斯之謂與。

     鈔。

     不生不滅者。

    本無有生。

    焉得有滅。

    無去無來者。

    無所從來。

    何所至去。

    無增無減者。

    果佛圓明之體。

    即衆生性德之佛故。

    湛然常住者。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故。

    如如不動者。

    上如是智。

    下如是境。

    心境符合。

    得不動空有等法故。

    有無斷常。

    皆是妄心計度。

    若離妄心。

    自無一切法差别之相也。

     東屬春生。

    于卦為震者。

    易曰。

    萬物出乎震。

    震東方也。

    又曰震為雷。

    其究為健。

    又曰震動也。

     即動即靜。

    應萬變而常寂者。

    不遷論雲。

    不釋動以求靜。

    即求靜于諸動。

    是故旋岚偃嶽而常靜。

    江河競注而不流。

    野馬飄鼓而不動。

    日月曆天而不周也。

     鈔。

     百福所成者。

    世尊因地修行百福果位感一種相好。

    修無量福。

    感無量相好。

    百福者。

    如大千衆生悉瞽不見。

    悉皆醫治複明。

    乃稱一福也。

     鈔。

     七金者。

    一持雙。

    二持軸。

    三擔木。

    四善見。

    五馬耳。

    六象鼻。

    七魚嘴。

    皆有金色光明。

    七重環繞須彌山外。

    高廣形量。

    次第減半。

    如須彌高八萬四千由旬。

    持雙即四萬二千由旬。

    是也。

     名稱高遠。

    逾于須彌者。

    自有高而不遠。

    遠而不高者。

    今兼二者。

    豎出三土。

    橫遍沙界。

    仰之彌高。

    望之彌遠。

    法界衆生莫不瞻仰也。

     疏。

     佛光廣照。

    兼身智二光。

    智光者。

    如經雲。

    我以智慧光。

    廣照無央界。

    身光者。

    如光明覺品。

    放光照一世界。

    十世界。

    乃至不可說世界。

    不可窮盡等。

     鈔。

     淨極光通者。

    無明蕩盡。

    般若圓彰故。

    此即智光。

    光明無量即身光。

     鈔。

     舉因該果二句。

    因不該果。

    果不徹因者。

    權乘因果也。

    非一乘因果也。

    一乘因者。

    諸法實相是。

    一乘果者。

    亦諸法實相是。

     智而不悲二句。

    智而不悲。

    小乘偏真之智。

    悲而不智。

    凡夫愛見之悲。

    非大乘一切種智。

    即悲之智。

    無緣之悲。

    即智之悲也。

     行非願起二句。

    行非願起僞行也。

    願不行成虛願也。

    非菩薩無作妙行。

    稱性之願也。

     堯仁者。

    通鑒雲。

    堯仁如天。

    舜孝者。

    舜父頑。

    母嚚。

    象傲。

    克諧以孝。

    禹儉者。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

    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

    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湯寬者。

    伊尹贊湯曰。

    代虐以寬。

     鈔。

     外求智慧可盡二句。

    古雲。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向自己??中流出。

    方始蓋天蓋地。

    是也。

    又香嚴聞一答十。

    問十答百。

    而死于父母未生前句下。

    及問擊竹。

    方雲。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等。

     鈔。

     常為真實等四句。

    各有事理。

    永嘉雲。

    正直語者有二。

    一稱法說。

    令諸聞者信解明了。

    二稱理說。

    令諸聞者除疑遣惑。

    柔軟語者亦二。

    一者安慰語。

    令諸聞者歡喜親近。

    二者宮商清雅。

    令諸聞者愛樂受習。

    和合語亦二。

    一事和合。

    見鬥争人谏勸令舍。

    不自稱譽。

    卑遜敬物。

    二理和合。

    見退菩提心人。

    殷勤勸進。

    善能分别。

    菩提煩惱。

    平等一相。

    如實語者亦二。

    一事實者。

    有則言有。

    無則言無。

    是則言是。

    非則言非。

    二理實者。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如來涅槃常住不變。

     鈔。

     十無盡藏者。

    謂信藏。

    戒藏。

    慚藏。

    愧藏。

    聞藏。

    施藏。

    慧藏。

    念藏。

    持藏。

    辯藏。

    其說法時。

    以廣長舌充滿世界者。

    即第十辯藏也。

     菩薩且然者。

    以圓教菩薩。

    初住即得普現色身三昧故。

     疏。

     證小。

    謂人天小果漏無漏因。

    大事。

    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鈔。

     色身三昧。

    即普現一切色身三昧。

    得此三昧。

    現一現多。

    現小現大。

    随意自在。

     是為大事同法華者。

    法華神力品。

    佛出廣長舌相。

    上至梵世。

    贊歎法華。

    證一大事因緣也。

    今六方諸佛。

    現此舌相。

    贊歎淨土。

    豈小因緣也。

     鈔。

     諸佛相同。

    則心同等者。

    經雲。

    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

    一身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今外相既同。

    内心何不然耶。

     又心智願。

    即法報應三身。

    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鈔。

     溪聲即是者。

    東坡詩雲。

    溪聲即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是也。

     情與無情融成一舌者。

    是法界一相。

    畢竟平等。

    平等之中。

    何分生佛。

    及與萬象。

     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者。

    以趣舉一塵無法不具故。

    所謂舌為法界。

    一切法趣舌也。

    所謂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也。

    所謂一時頓現非隐顯。

    一切圓成無勝劣也。

    說遍覆時。

    豈不兩橛。

     鈔。

     令其安隐無諸障難者。

    觀經疏雲。

    若為佛慈所護。

    終得離苦。

    永得安樂。

    是也。

     令其精進無有退堕者。

    釋論雲。

    譬如魚子。

    母若不念。

    子則爛壞。

    衆生亦爾。

    佛若不念。

    善根則壞。

    是也。

     念佛佛念感應自然者。

    首楞嚴雲。

    十方諸佛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等。

     鈔。

     八地菩薩。

    常為如來護念者。

    以此菩薩已入無功用地。

    住于報行。

    若如來不護者。

    彼時即入究竟涅槃。

    棄舍一切利衆生業。

    故諸佛親現其前說種種法。

    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門。

    常為如來之所護念也。

     鈔。

     普眼法門遍乎法界者。

    普眼有二。

    一大智普眼普照法界。

    二大悲普眼普照衆生。

    今雖兼二者。

    意重大悲衆生遍法界。

    則大悲遍法界。

    大悲遍法界。

    則此法門亦遍法界。

    一說一切說也。

     鈔。

     純真絕妄四句。

    謂真如本無妄染。

    此真誠實也。

    外教以六識不起虛僞。

    一味專誠。

    便為誠實者。

    非也。

    以此識因塵而有。

    離塵則無。

    全體是妄故。

     一視一聽等者。

    古雲。

    日用事無别。

    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

    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

    邱山絕點埃。

    着衣并吃飯。

    運水及搬柴。

    是也。

     又視聽言動莫不與俱者。

    所謂吾人食息起居。

    無不承他恩力也。

    亘古亘今常護常念者。

    所謂真如内熏無有間斷也。

    行住坐卧不離者個者。

    所謂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也。

     上約自性出纏說不離。

    此約自性在纏說不離也。

     鈔。

     大智無盡有二釋。

    初一義約豎窮橫遍釋。

    第二義約三德三智釋。

     德智相對者。

    以一切智。

    即觀空之智。

    般若掃蕩諸法故。

    道種智。

    乃觀俗之智。

    解脫乃建立諸法故。

    一切種智。

    觀中道之智。

    法身迥出二邊。

    絕諸對待故。

     鈔。

     實大聲宏等。

    名者實之賓也。

    佛于僧祇劫海。

    修無量行。

    故名稱普遍聞于十方。

     鈔。

     權智照事者。

    廣行萬行。

    廣度衆生。

    知法知機。

    觀根授法。

    熾然分别等。

     實智照理者。

    正念真如。

    不生分别。

    言語道斷。

    直契無為。

    如智不二等。

     事理炳然雙照不昧者。

    正權智照事時。

    即實智照理。

    熾然分别一切法。

    于第一義而不動。

    正實智照理時。

    即權智照事。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荷擔一切佛法者。

    一切佛法。

    不出二谛。

    二智能擔。

    曰大??肩佛也。

     鈔。

     南方為離者。

    易雲。

    離也者。

    明也。

    萬物皆相見。

    南方之卦也。

     火内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