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四

關燈
疏。

     感應道交者。

    念佛功成。

    衆生機熟。

    為感。

    無心扳緣衆生。

    而于衆生自然現益。

    為應。

    道交者。

    即所謂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盡。

    菩提影現中也。

     鈔。

     前有将謝四句。

    凡人命未終時。

    善惡之境未現前者。

    以宿業未完。

    今業未熟。

    故現果未盡。

    當果未現也。

    臨命終時。

    則夙業已盡。

    今業已熟。

    當果現前矣。

    唯識雲。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

    是也。

     大本法藏下。

    是引二部證佛力。

    言諸經者下。

    是引諸經雙證二力。

    一心信樂。

    是自力。

    與諸比丘住其人前。

    是佛力。

    能正受持。

    是自力。

    阿彌陀佛住其人前。

    是佛力。

    專心憶念。

    是自力。

    佛現其前。

    是佛力。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是觀經第九佛觀中文。

    攝取不舍者。

    以無緣慈。

    攝諸衆生。

    衆生不念佛則已。

    念則為佛所護。

    終得離苦。

    永得安樂。

    釋論雲。

    譬如魚子。

    母若不念。

    子則爛壞。

    衆生亦爾。

    佛若不念。

    善根則壞。

     能正受持者。

    凡人念佛。

    心帶異計。

    或雜餘想。

    不名正受持。

    正受持者。

    離乎四句。

    不雜餘緣。

    是名正受持也。

    本有佛性力者。

    真如内熏力也。

    真如内熏。

    人人皆然。

    今不得此力者。

    如木有火。

    不假鑽燧。

    火終不現。

    雖具真如。

    不藉師友教誨。

    真如亦不現也。

     鈔。

     六十萬億是報身。

    亦名尊特身。

    亦名勝應身。

    丈六。

    亦名劣應身。

    亦名常身。

    化佛。

    是随類化身。

     登地方見報身者。

    十信三賢菩薩。

    不斷無明。

    不證真如。

    但見應身。

    登地已去。

    分斷無明。

    分證法性。

    乃見報身。

    展轉細妙。

    若無明已盡。

    位窮妙覺。

    則無佛可見。

    以菩薩機忘。

    如來應息。

    諸佛無有彼此疊相見故。

    故曰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也。

     又起信論雲。

    一者依分别事識。

    凡夫二乘心所見者。

    名為應身。

    以不知轉識現故。

    見從外來。

    取色分齊。

    不能盡知故。

    二者依于業識。

    謂諸菩薩從初發意。

    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

    名為報身。

    身有無量色。

    色有無量相。

    相有無量好。

    離分齊相。

    常能住持。

    又為凡夫所見者。

    是其粗色。

    非受樂相。

    故說為應。

    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

    以深信真如法故。

    少分而見。

    知彼色相莊嚴等事。

    然此菩薩。

    猶自分别。

    以未入法身位故。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

    其用轉勝。

    乃至菩薩地盡。

    見之究竟。

    若離業識。

    則無見相。

     前說依别教。

    起信依圓教。

    圓教十住。

    即别教十地故。

    别十地見報身。

    展轉細妙。

    圓十地見報身。

    更展轉細妙也。

     鈔。

     楞嚴止觀辨之甚悉者。

    楞嚴開五十種陰魔。

    而受想二陰。

    是鬼神魔。

    天魔。

    止觀開十境。

    三障。

    四魔。

    而魔事境。

    是業障天魔。

     不與修多羅合者。

    修多羅中謂。

    應身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報身有八萬四千相。

    相有八萬四千好。

    若相好之數。

    或多寡不定。

    悉為魔事。

     不與本所修合者。

    如本所觀西方之佛。

    今佛從東來。

    唯觀坐相。

    今見卧相等。

     如幻非實下。

    是永明語。

    此乃如來下。

    是大師出從真起化之意。

     如鏡中形非内非外者。

    若言形在鏡内。

    不妨當體全空。

    若言形在鏡外。

    不妨鏡中顯現。

    佛現亦然。

    若言佛在心内。

    不妨實在西方。

    若言佛在心外。

    離心實無有佛。

     如夢中事不有不無者。

    若雲夢事是有。

    及至于醒。

    了無所得。

    若雲夢事是無。

    正當夢時。

    原有夢境。

    佛現亦然。

    若言是有。

    自心顯現。

    當體全空。

    若言是無。

    感應道交。

    不壞幻相。

     水清。

    則月自來。

    心淨。

    則佛自現者。

    謂水雖清。

    天上無月不能現。

    如心雖淨。

    無佛悲願為緣不能現。

    又如月雖明。

    地中無水不能現。

    如佛雖有悲願之緣。

    衆生心垢不能現。

    執佛從心現。

    不信西方有佛。

    執佛西來。

    不信自心顯現。

    皆邪見也。

     鈔。

     華嚴十五下。

    是釋文載聖經。

    疏雲西域下。

    是釋法傳西域。

    神遊大方下。

    是釋不應疑阻。

     華嚴頌者。

    經雲。

    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将殁者。

    令彼随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等。

     鈔。

     幽幽綿綿。

    即是第五颠倒微細精想。

    所謂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也。

    命根未斷者。

    若識陰盡。

    則能超越命濁。

    識陰未盡。

    則十二類之命元未斷也。

     又幽幽綿綿命根未斷者。

    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百尺竿頭人也。

    人亡家破。

    煙滅灰飛者。

    人空法空。

    空空亦空。

    百尺竿頭重進步也。

    此約斷惑證真說。

     然而下。

    謂佛體本然不因斷顯。

    時時顯現。

    物物全彰。

    但人自不覺爾。

    此約本然性德說。

     是故下。

    古偈雲。

    彌勒真彌勒。

    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是也。

     疏。

     暖盡識去者。

    衆生息暖識三緣和合。

    假立命根。

    識。

    即賴耶見分。

    息暖。

    即賴耶相分。

    此八識者。

    來為先鋒。

    去為後殿。

    暖盡識去。

    正八識離體時也。

     鈔。

     心神惶怖動止揮霍者。

    沩山雲。

    臨行揮霍。

    怕怖慞惶。

    前路茫茫。

    未知何往。

     未免憎愛父母者。

    經雲。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

    吸引同業。

     小聖初心不能正知出入者。

    古雲。

    菩薩有隔陰之昏。

    聲聞有出胎之昧。

    是也。

     随業受生者。

    七賢女經雲。

    雀來入瓶中。

    以縠覆其口。

    縠穿雀飛去。

    識心随業走。

    謂業識成形。

    依四大住。

    四大分張。

    業識随業轉也。

     一切國土唯想所持者。

    起信雲。

    一切諸法。

    唯依無明妄心而得住持。

    若離妄心。

    則無一切諸法自相可得。

    楞嚴雲。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等。

     彼國邊地即是疑城在九品之外者。

    以其無真實信心故也。

     在定之心即是淨土。

    此據寂光而言。

    然亦不妨實有事相。

     鈔。

     非以欲愛為因四大為體者。

    經雲。

    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又雲。

    愛欲為因。

    愛命為果。

    衆生愛命。

    還依欲本。

    西方上善。

    皆承淨因力。

    随願往生。

    若有若無清虛微妙之身。

    豈此因此體耶。

     指端出乳者。

    北洲男女。

    左右分行。

    其男女夙有緣者。

    路傍樹林下垂覆之。

    成夫婦事。

    事畢樹起。

    即分散去。

    無複相認。

    婦乃有孕。

    産子道傍。

    不顧而去。

    其往來者。

    以指端置兒口中。

    指即出乳。

    須臾長大。

     鈔。

     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陀羅尼者。

    此乃從空出假。

    即十回向。

    道種性人。

    及圓教十信滿心人。

    陀羅尼者。

    一能持善。

    二能遮惡。

    是總持也。

     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

    此乃侵斷塵沙。

    已入别十行。

    已得性種菩提。

    及圓教八九信人。

    到彼一劫。

    始入聖種性。

    證無生忍。

    無生忍。

    言登别圓初地初住也。

     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者。

    此乃初破見思。

    已入别十住。

    已得習種菩提。

    及圓教第七信人。

    到彼三小劫。

    始入聖種性。

    得百法明門。

    言百法明門者。

    于相宗百法。

    皆證三谛。

    乃以百法。

    而為明達三谛之門。

    三谛若明。

    則了一切。

    心大歡喜。

    名歡喜地也。

     中之三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

    乃小乘退失大心之内凡忍位。

    及世第一人。

    于臨命終時。

    聞贊方等。

    回心向大。

    得生淨土。

    因無漏道熟。

    便證小果。

    然回向心。

    須至别教七信以上。

    圓教觀行。

    四五二品。

    方是中品上生人也。

     生彼半劫得阿羅漢者。

    是小乘之暖頂二位人。

    其回向心。

    能至别教六信以下。

    圓教觀行二三兩品。

    方是中品中生人也。

     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

    乃小乘之外凡。

    其回向心。

    能至别教初二兩信。

    圓教觀行初品。

    方是中品下生人也。

     下三品人。

    若論階位。

    全未伏惑。

    但聞法稱佛。

    能滅業障。

    而得往生。

    乃名字人也。

    随功淺深。

    分于三品。

     問。

    何中三品生。

    皆是小聖。

    下三品生。

    乃雲得入初地。

    發無上道心。

    發菩提心者。

    豈中品。

    乃皆劣器。

    下品反皆大根耶。

    答。

    中品往生行人。

    德行有餘。

    智力不足。

    皆在此土勤修戒定。

    不發大心。

    特于臨終。

    發大乘心。

    乃得往生。

    故順其先習。

    但證小果。

    若下品行人。

    則五逆十惡。

    乘急戒緩凡夫。

    特由臨終。

    善友開發。

    而得往生。

    由戒緩故。

    生居下品。

    由乘急故。

    後皆不經小果。

    直入大乘也。

    如龍女八歲成佛。

    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

    千佛一數。

    是也。

     鈔。

     約法下諸無起作之理。

    即不生滅性本覺理也。

    慧心。

    即離垢出纏始覺智也。

    安此者。

    以始覺之智。

    契本覺之理。

    如智不二也。

    忍者。

    如忍事人。

    心不懷疑。

    亦不說出。

    心中了了。

    吐露不出意也。

     約行下。

    報行對集行說。

    集行者。

    念念勤修。

    心心趣入。

    加功用行。

    乃有功用道。

    屬前七地之行也。

    報行者。

    不必舉心運意。

    任運流入薩婆若海。

    無功用道。

    乃第八地之行也。

    智冥于理。

    出行體也。

    行無别體。

    以智為體。

    無相三句。

    明行相也。

    理無相無功。

    故行亦無相無功。

    理曠若虛空。

    湛如渟海。

    故行亦曠若虛空。

    湛如渟海。

    心識下二句。

    明用。

    行體如日。

    妄惑如暗。

    報行現前。

    妄惑不起。

    故經雲。

    八地菩薩。

    離一切心意識分别。

    始名真得無生法忍。

    如前所說。

     鈔。

     孤山三輩齊觀經六品者。

    以大本三輩。

    純明善行。

    不及惡人。

    觀經下三品人。

    皆五逆十惡人故。

     靈芝三輩對上三品者。

    以大本三輩。

    皆發菩提心。

    觀經後六。

    皆未及故。

     克實而論下。

    謂前三說。

    乃據行據位。

    取義不同。

    非克實之論。

    若克實而論。

    則煩惱菩提。

    皆無實法。

    煩惱之性。

    即菩提性。

    前念是惡。

    後念是善。

    又何礙也。

    惡人既已成善。

    豈不賢聖同科。

    如阿阇世弑父害母。

    應堕阿鼻。

    後因重悔。

    得無根信。

    即上品攝是也。

    況中下耶。

     鈔。

     随念淺深佛應稱之者。

    事一心念則淺。

    理一心念則深。

    淺則以事識見佛。

    但見應身之劣。

    深則以業識見佛。

    乃見報身之勝。

     鈔。

     正觀默照本心者。

    以一心三觀。

    照三谛一境。

    如智相應。

    随流識性也。

    古雲。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随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是也。

     助行備修萬善者。

    雖照本心。

    不修萬善。

    則性亦不朗。

    如論雲。

    如人但念摩尼寶珠。

    不加種種磨治之功。

    珠亦不淨。

    但念真如。

    不假種種萬行磨治。

    真如亦不明淨。

    故雖了知自性本無悭貪。

    不妨随順無貪修檀波羅蜜以修行萬行。

    自然随順真如故。

     二事俱得了達四淨土者。

    如此正助雙修。

    事理雙備。

    先伏見思。

    生同居淨。

    次斷見思。

    生方便淨。

    次斷塵沙無明。

    生實報寂光淨。

     如止得事善者。

    謂不修正觀。

    徒修事行。

    能伏見思生。

    同居淨。

    遠作三土因耳。

     故知淨土下。

    尋常以淨土一門。

    唯攝鈍根凡夫。

    禅宗圓頓法門。

    乃究理菩薩境界。

    若如上論。

    則淨土正究理菩薩境界。

    悠悠衆生乃兼容耳。

     圓機體道最上淨業者。

    圓聞妙理。

    起圓信解。

    解入寂光。

    苟加願力導之。

    如輕帆得遇順風。

    上品上生何疑焉。

    愚樸之輩。

    不明理性。

    但信心稱名。

    發願往生。

    亦得生彼。

    故知淨土一門。

    上及不退菩薩。

    下及悠悠凡夫。

    三根普被。

    上下兼收。

    無不度也。

     正觀通上中者默照本心。

    能斷見思塵沙。

    即上品。

    但伏不斷。

    即中品。

     助行通中下者。

    修萬行時。

    能伏見思即中品。

    全未能伏。

    帶惑往生。

    即下品。

     鈔。

     自經論所明。

    至确有明證。

    三引大本。

    三引諸經。

    皆證上品。

    從蓮華生也。

     自果爾則上上文中至義必周也。

    是反覆辯明。

    無蓮華二字之意。

    錯雜不倫。

    進退無據者。

    若曰蓮華之類。

    不應下有台字。

    則進從蓮無據。

    若曰金剛台。

    紫金台之類。

    不應上有蓮華二字。

    則退從蓮又無據。

     愚意至前後互顯耳。

    詳明文缺義周。

    十如。

    即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體。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緣。

    如是果。

    如是報。

    如是本末究竟等。

    一切諸法。

    不離此十。

    亦各具此十也。

    如是者。

    指法之辭。

    謂諸法有如是之相。

    如是之性。

    乃至如是而窮盡。

    無非實相也。

    報者。

    答果曰報。

     但上上品下。

    是明上品殊勝之義。

    華開漸晚二句。

    上品中生。

    經宿華開。

    即得見佛。

    上品下生。

    經一日一夜。

    蓮華乃開。

    七日之中。

    乃得見佛。

    乃至下品上生。

    經七七日。

    華開見佛。

    下品中生。

    經于六劫。

    華開見佛。

    下品下生。

    經十二大劫。

    華開見佛。

    證道漸遠者。

    上中。

    經一小劫。

    上下。

    經三小劫。

    得無生忍。

    住歡喜地。

    乃至下上。

    經十小劫。

    得入初地。

    下中。

    經于六劫。

    發無上道心。

    下下。

    十二大劫。

    發菩提之心。

     問極樂九品下。

    是釋明妙宗鈔或有差誤。

     鈔。

     不了佛智志意猶豫者。

    若了佛智。

    則知非淨非穢。

    淨穢曆然。

    無彼無此。

    願生彼國。

    以不了故。

    半信半疑。

    依違不決也。

    又猶豫者。

    利根執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不信十萬億外。

    有世界極樂。

    鈍根執事。

    不信自性唯心之旨。

    皆猶豫也。

     臨命終時方悔己過者。

    直至四大分離。

    空無所獲。

    方悔平日。

    不修淨業。

    故雲。

    看教參禅逐外尋。

    未曾回首一沉吟。

    前程黑暗路頭險。

    始覺從前錯用心。

    是也。

     才入邊地見七寶城即便止住者。

    修諸功德。

    願生彼刹。

    兼了佛智。

    則徑生極樂。

    不修功德。

    願生彼刹。

    又不了佛智。

    則竟滞娑婆。

    今因修諸功德。

    又臨終自悔。

    故得入邊地。

    不滞娑婆。

    以不了佛智。

    志意猶豫。

    故見七寶城。

    即便止住。

     亦有自然快樂如忉利天者。

    古雲。

    華中快樂如忉利。

    不比人間父母胎。

    是也。

     故名胎生者。

    胎在生藏之下。

    熟藏之上。

    不見不聞。

    今不得見佛聞法。

    故名胎生。

     如刹帝利下。

    喻胎生也。

    犯法。

    喻信力不堅。

    幽之内宮等。

    喻疑城自然快樂。

    閻浮金鎖。

    系其兩足。

    不得自在。

    喻五百歲不見佛聞法。

    如處胎也。

     識其本罪。

    謂志意猶豫之罪。

    能了佛智。

    方名深自悔責。

     鈔。

     是最後心者。

    此心之後。

    更無餘心故。

     名為大心者。

    以垂死之人。

    必知不免。

    谛心決斷。

    勝百年願力。

    是心名為大心。

    以舍身事急故。

    如人入陣。

    不惜身命。

    名為健人也。

     又複大心。

    亦可即是菩提心。

    以此心之後。

    更無餘心。

    則是頓入無心三昧。

    即是頓離念相。

    豈不為大。

    豈不即是菩提心。

    蓋以九品行因。

    行行通乎九品。

    如五逆罪。

    臨終十念為能消功。

    屬下下品。

    若能伏惑。

    即中品。

    若根器大利。

    頓能斷惑。

    如阇王重悔。

    得無根信。

    即是上三所攝。

    豈非五逆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