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三

關燈
疏。

     華樂交輝。

    華。

    有天華樹華。

    樂。

    有天作自作。

     鈔。

     初引大本。

    是諸天所作。

    次引。

    是虛空自作。

    三引觀經。

    雙具天作自作。

    以是下。

    結歸異世樂也。

    清暢。

    是不澀。

    嘹喨。

    是不滞。

    微妙。

    是不粗。

    和雅。

    是不俗。

     疏。

     樂可以養人之性情。

    而蕩滌其邪穢。

    消融其渣滓。

    是有和融之義。

     鈔。

     如實空。

    如實不空。

    即起信心真如門。

    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

    如。

    謂真如。

    實。

    謂實相。

    如實空者。

    謂此真如實相之中。

    空無妄染。

    非謂如實自空。

    此則如實之空也。

    不空有二義。

    一異妄無體故。

    二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調和而克諧不悖者。

    舜典雲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

    今茲萬德亦然。

    常樂我淨。

    不悖真實識知。

    遍照法界。

    不悖清涼不變。

    不離。

    不斷。

    不異。

    不思議。

    即克諧不悖也融液而一味無乖者。

    清濁高下。

    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

    今茲萬德亦然。

    雖實有此諸功德義。

    而無差别之相。

    等同一味。

    唯一真如也。

     忍進相與低昂者。

    忍進。

    六度之二也。

    忍者。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猶如大地。

    猶如橋梁。

    任一切踐踏。

    而不起一念。

    故曰低。

    進者。

    曉夜忘疲。

    精進不懈。

    猶如一人與萬人敵。

    勇猛直前。

    故曰昂。

    言相與者。

    正忍辱時。

    正精進。

    愈精進時。

    愈忍辱也。

     埙鳴篪奏者。

    埙。

    土為之。

    篪。

    竹為之。

    二器互相唱和。

    詩雲。

    伯氏吹埙。

    仲氏吹篪。

    今此忍進。

    低昂互造。

    如埙篪之互為高下也。

     止觀雙成定慧者。

    止觀是因。

    定慧是果。

    止者。

    止其散。

    止之既久。

    則成定。

    觀者。

    觀其昏。

    觀之既久。

    則成慧。

    曰雙成者。

    因中止觀雙修。

    果上定慧不二。

     玉振金聲者。

    金。

    鐘也。

    聲。

    宣也。

    八音未作。

    則先擊镈鐘。

    以宣其聲。

    玉。

    磬也。

    振。

    收也。

    俟其既阕。

    後擊特磬。

    以收其韻。

    今茲禅定。

    如彼玉振。

    今茲觀慧。

    如彼金聲。

    疊相始終也。

     慈悲喜舍。

    四無量心也。

    慈者。

    與衆生樂。

    悲者。

    拔衆生苦。

    喜者。

    喜衆生離苦得樂也。

    舍者。

    一法不着。

    萬緣皆舍也。

    哀而不傷樂而不泆者。

    詩人言文王未得後妃。

    則寤寐反側以求之。

    是哀其所當哀。

    不害于和也。

    既得後妃。

    則琴瑟鐘鼓以樂之。

    是樂其所當樂。

    不失其正也。

    今茲慈悲。

    乃無緣之慈悲。

    非愛見之慈悲。

    喜舍。

    乃性德之喜舍。

    非情識之喜舍。

    何傷何泆。

     非唯不鼓兼複無聲者。

    觀經雲。

    如天寶幢。

    不鼓自鳴。

    今乃非唯不鼓自鳴。

    兼複無聲可聽。

    自性之樂。

    非五眼能窺。

    二聽所聞故。

     羽寂宮沈響天震地者。

    宮羽。

    五音之二。

    雖五音沉寂。

    吼動乾坤。

    古雲。

    沉沉寂寂絕施為。

    觸着無端吼似雷。

    是也。

     鈔。

     下有金剛等。

    是明地下莊嚴。

    琉璃地上等。

    是明地上莊嚴。

     鈔。

     無雜無穢。

    是真義。

    無變無遷。

    是如義。

    萬劫常新。

    是金義。

     不增不減。

    是平義。

    不高不下。

    是等義。

    千聖共履。

    是地義。

     毗舍下。

    是引證。

    楞嚴雲。

    持地菩薩。

    于普光佛時。

    為比丘。

    平填道路。

    至毗舍如來時。

    因國大王。

    設齋延佛。

    爾時菩薩。

    平地待佛。

    佛摩頂雲。

    當平心地。

    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維摩雲。

    舍利弗言。

    我見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螺髻梵王言。

    仁者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

    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即時大千世界珍寶嚴飾。

     鈔。

     晝則始東洲半六句。

    言日之旋環也。

    古雲。

    南贍部洲日當午。

    北俱盧洲打三鼓。

    東勝神洲日将晡。

    西牛貨洲開門戶。

    是也。

     鈔。

     世人行善諸天歡喜者。

    以人修戒善。

    則天多眷屬。

    天喜眷屬。

    故生喜也。

    又諸天皆好善。

    人修善。

    則上合天心。

    故喜也。

     鈔。

     及至小萎亂風吹去者。

    法華雲。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是也。

    或難曰。

    極樂所有華木。

    皆七寶成。

    不以春生。

    不以秋瘁。

    今乃萎者。

    何也。

    答。

    此有二義。

    一者随順此方故。

    二者是表法故。

    以華表菩薩之因行。

    稍有懈怠。

    如華之小萎。

    則鼓以般若之風。

    去其懈怠。

    重加精進。

    如吹去萎華更雨新好也。

     疏。

     自性開覺是華義者。

    以圓覺之心。

    如華開。

    明照十方刹故。

    佛地論雲。

    如大夢覺。

    如蓮華開。

    是也。

     鈔。

     如華尚蕊者。

    迷則一無所覺故。

    如華正開者。

    悟則萬法朗然故。

     神靈通達。

    亦複如是者。

    以十法界依正色心。

    循業發現。

    無主持者。

    無造作者。

    無分析者。

    皆自性任運。

    不思議之無作妙用如是也。

     經。

     前經文雲。

    過十萬億佛土。

    今經文亦雲。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則知十萬億者。

    是表數之極多。

    猶華嚴之以十表無盡也。

     疏。

     衆生持取供佛。

    亦可約理。

    如華嚴。

    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妙果。

    以衆生屬因。

    佛屬果故。

     鈔。

     三種意生身者。

    一入三昧樂意生身。

    屬聲聞。

    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屬菩薩。

    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屬佛。

    謂之意生者。

    喻如意去。

    速疾無礙也。

     入三昧樂者。

    謂從三三昧中。

    發起神通之用。

    覺法自性者。

    覺諸法自性。

    從此自性發起妙用。

    即名意生身。

    種類者。

    十法界依正色心。

    俱在我一念心中顯現。

    本無遷流之行。

    亦無有為之作。

     疏。

     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孰受供養。

    故自性自嚴。

    是盛華供養義。

     法身無為。

    不堕諸數。

    何雲十萬億。

    故自性自遍。

    是十萬億義。

     心體不動。

    本絕去來。

    何雲時還。

    故自性自空。

    是食時還義。

     心體遍周。

    本無對待。

    何雲本國。

    故自性自住。

    是本國義。

     鈔。

     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者。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

    遍照法界義。

    真實識知義。

    常樂我淨義等。

    即以所含之萬德。

    嚴我能含之一心。

     德無所德嚴無所嚴者。

    以對恒沙煩惱。

    顯恒沙性德。

    自性之煩惱本空。

    德從何立。

    則德無所德。

    既以即心之德。

    嚴此即德之心。

    全心即德。

    則嚴無所嚴。

    心德兩忘。

    能所不立。

    一念不生。

    是真供養也。

     誰能供養佛通達無生者。

    佛者。

    覺也。

    覺體無生。

    不達無生。

    何處覓佛。

    故唯寂滅現前。

    乃能同佛慈力。

    不然。

    以生滅心。

    著相覓佛。

    随逐妄緣。

    非真供養故。

     如理思惟即是供養如來者。

    金剛經雲。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不思真如之義。

    不能供養如來故。

    真如非有。

    不以有思。

    真如非無。

    不以無思。

    真如非亦有亦無。

    不以雙亦思。

    真如非非有非無。

    不以雙非思。

    離四句。

    絕百非思。

    思至無思。

    思盡還源。

    方名親供養如來也。

     無前無後一時供養者。

    維摩經善德長者言。

    憶念我昔。

    自于父舍。

    設大施會。

    供養一切。

    期滿七日。

    維摩诘來入會中。

    謂我言。

    長者子。

    夫大施會。

    不當如汝所設。

    當為法施之會。

    何用财施會為。

    我言居士。

    何為法施之會。

    诘言。

    法施會者。

    無前無後。

    一時供養。

    釋曰。

    夫以方會人。

    不可以一息期。

    以财濟物。

    不可以一時周。

    是以會通無隅者。

    彌綸而不漏。

    法澤冥被者。

    不易時而同覆。

    故能即無疆為一會。

    而道無不潤也。

     心體本空者。

    以心無形相。

    十方求之。

    終不可得故。

     空無來往者。

    畢竟空中。

    無形無住。

    無處無著。

    不動不起故。

     心源湛寂常住不遷者。

    心源。

    謂染心之源。

    即性淨也。

    又粗相之源。

    即生相也。

    此在佛地。

    方了其源。

    若法身大士。

    覺未至源。

    猶有生相。

    動彼靜心。

    業識起滅。

    故不雲常住。

    至生相都盡。

    無明風止。

    性海浪歇。

    湛然常住也。

    然此是約生滅門說。

    若約真如門。

    則從本以來。

    離諸名相。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湛然常住也。

     金剛本處。

    即此經本國者。

    如起信言本覺。

    楞嚴言本心。

    梵網言本源。

    圓覺言本際。

    皆指自性而言也。

    本處本國。

    何獨不然。

     此之謂務本者。

    論語謂。

    君子務本。

    然彼以孝悌為本。

    未真務本也。

    必也了萬法之非真。

    達本源之一緻。

    蕩生滅之妄計。

    會常住之真。

    心返本還源。

    為真務本也。

     鈔。

     教開四種三昧。

     一曰常行者。

    出般舟三昧經亦名佛立三昧。

    成時。

    見十方佛在空中立。

    以九十日為一期。

     二曰常坐者。

    出文殊□□□說□般若經。

    亦名一行三昧。

    唯專念法界故也。

    亦以九十日為一期。

     三曰半行半坐者。

    出法華方等二經。

    法華三七日為一期。

    方等不限時節。

     四非行非坐者。

    亦名随自意。

    意起即觀故也。

    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

    通于四儀及諸作務。

    公私匆遽。

    亦不礙修也。

     疏。

     自性常定者。

    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又雲。

    心地無散自性定。

    自性常慧者。

    一切衆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又雲。

    心地無癡自性慧。

     鈔。

     禅悅為食定有食義者。

    禅定資神。

    輕安适悅故。

     智能運轉慧有行義者。

    智體無住。

    運用活潑故。

     如論之論。

    是往生論。

    如論頌雲下。

    是引證。

    食有六段行有一段。

     諸佛菩薩能說能受者。

    非諸佛不能說。

    以具四無礙辯。

    得大無畏故。

    非菩薩不能受。

    以最極利根。

    堪能擔荷故。

     又正體智受真如味者。

    正體智。

    即根本智。

    亦名如理智。

    此智能證真如。

    如空合空。

    似水投水。

    理智一如。

    長無斷絕。

    從體起用。

    長養萬法。

    如食之能持色身長養萬事也。

     禅定資神下。

    次第釋前五食。

     食有資悅義。

    今禅定持心。

    遠離粗重。

    悅體舒神。

    即為食義。

     食有增長義。

    今願力堅強。

    執持正法。

    法身增長。

    即為食義。

     食能成辦諸事。

    今念力能明記不忘。

    成辦聖道。

    即為食義。

     食能解除饑渴。

    今解脫能斷除三障。

    資益法身。

    即為食義。

     食能暢悅身心。

    今法喜能得大歡喜。

    飽滿充足。

    即為食義。

     未發大乘意。

    是未入正定聚衆生。

    修行信心者。

    已發意。

    是信成就發心以後三賢菩薩。

    得忍者。

    是證發心十地菩薩。

    一生補處。

    即等覺是。

    食此食者。

    皆抟真如之理以為食也。

    問。

    既曰真如之理為食。

    而真如一味平等。

    無增無減。

    萬古不磨。

    而文中深淺階位。

    屢食屢消者。

    何也。

    答。

    真如雖曰一味萬古不磨。

    而乃随智淺深。

    以下位未證上位理時。

    則一心緣此理境。

    名食此食。

    已證此理時。

    則此理化為烏有。

    名曰乃消。

    如人未至廬山。

    則有廬山可緣。

    已至盧山。

    則廬山化為烏有。

    故曰不見廬山真面目。

    隻因身在此山中也。

     如來行處是無行處者。

    行者。

    心行乎境也。

    凡夫行有。

    二乘行空。

    大乘菩薩行中道。

    如來則有處全空。

    非行有也。

    空處全有。

    不行空也。

    中道即二邊。

    不行中也。

    離四句行。

    絕百非行。

    威音那畔行。

    法身向上行。

    不可行處行也。

    故知下。

    結勸。

     鈔。

     釋迦調達宿因者。

    釋迦佛與調達。

    往昔為共命鳥。

    一為調達者睡。

    一為釋迦者醒。

    醒者因取香果而食。

    香氣芬然。

    睡者覺而惡曰。

    何瞞我而食也。

    吾當以毒果害之。

    遂食毒果。

    二命俱喪。

     黃鐘。

    是陽六律之首。

    大呂。

    是陰六律之首。

     鈔。

     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者。

    涅槃雲。

    三十七品。

    為涅槃因。

    非大涅槃因。

    無量阿僧祇道品。

    為大涅槃因故。

     三十七品無所不攝者。

    以法雖同。

    由心成異故。

    如一四谛。

    有無量相。

    而皆攝在四谛之中。

    道品亦然。

    但心行大小不同。

    而成異故。

     道場者。

    得道之處。

    即是道場。

     道品是法身因者。

    淨名雲。

    佛身者。

    即法身也。

    從無量功德生。

    乃至從三十七道品生等。

     道品是寶炬陀羅尼者。

    寶炬。

    謂德炬。

    能爍破一切無明黑暗。

    故名寶炬。

    攝一切法。

    名陀羅尼。

     若人能觀八正道者。

    涅槃雲。

    善男子。

    衆生佛性。

    不異諸佛。

    若有能修八聖道者。

    當知是人則得明見。

    善男子。

    雪山有草。

    名曰忍辱。

    牛若食者。

    即成醍醐。

    衆生佛性。

    亦複如是。

     智有二種。

    智字。

    是三十七品中之一分。

     分别諸陰有無量相者。

    有凡夫五陰。

    三乘五陰。

    諸佛五陰。

    凡夫五陰。

    分段生死也。

    三乘五陰。

    變易生死也。

    諸佛五陰。

    即真常之體。

    故曰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又複分别諸陰。

    有無量相。

    即是别教觀無量四谛。

    而亦可通圓人。

    如星羅十門。

    月滿三觀。

    得一空三昧。

    即得無量空三昧等。

     疏。

     一信二進。

    是十一善心所攝。

    三念四定五慧。

    是五别境心所所攝。

     鈔。

     持其所已得者。

    如草木有根。

    則已得之枝葉華果持而不失。

    行人具足五根。

    則已得功德。

    亦持而不失也。

     生其所未得者。

    未生之枝葉華果。

    漸漸能生。

    行人具足五根。

    則未生功德。

    亦漸漸能生也。

    然始入佛法。

    即有信心。

    未有定慧。

    不得名根。

    今由前三科。

    則信不可拔。

    故得成根。

    下四亦然。

     谛理。

    即真俗中。

    以通大小乘故。

     信等五法各有體用。

    信者。

    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進者。

    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

    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念者。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定者。

    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慧者。

    于所觀境揀擇為性。

    斷疑為業。

     俱舍三義。

    即上文二義。

    最勝者。

    即上持其所已得。

    而自分不失也。

    自在者。

    即上生其所未得。

    而勝進上求也。

    光顯體用雙彰者。

    即上即體起用。

    即用顯體也。

     二十二根者。

    信。

    進。

    念。

    定。

    慧。

    憂。

    喜。

    苦。

    樂。

    舍。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共十六根。

    男根。

    女根。

    未知欲知根。

    已知根。

    具知根。

    命根。

     鈔。

     如瑜伽下。

    引證力有二義。

    後之所證出世法者。

    即覺支正道。

    住行向地等法。

    難制伏。

    是不為邪外所伏。

    此是證不為他伏也。

    下二句。

    是證又能伏他。

    一切諸魔。

    即四魔八魔等。

     深信谛理轉更增長者。

    前雖具信根。

    若未有力。

    則疑惑能搖。

    邪外能亂。

    煩惱能侵。

    今既有力。

    則疑不能搖。

    以有信獅子。

    能制疑兕故。

    邪外不能亂。

    以有信珠。

    能清邪濁故。

    煩惱不能侵。

    以有信日。

    能破煩惱霜故。

     進根增長者。

    前雖有進根。

    若未有力。

    則無始來不修三學六度。

    種種懈怠種子。

    猶能發生。

    堕出世種種事業。

    今得進力。

    則精進猛将。

    能伏懈怠魔軍。

    成辦三學六度諸事業故。

     念根增長者。

    前雖有念根。

    若未有力。

    則世間五欲六塵邪念猶未盡除。

    出世之三寶施戒等正念。

    猶未成就。

    今得念力之铠。

    雖入五欲陣中。

    不為所損。

    能破種種邪念魔軍故。

     定根增長者。

    前雖有定根。

    系緣一境。

    若未有力。

    則微細雜念。

    猶未得除。

    四禅八定。

    九次第定。

    十六特勝等。

    事理諸禅。

    猶未發起。

    今既得力。

    則定能澄清亂想之垢。

    能現諸禅之珠故。

     又不明谛理。

    但得世間禅。

    名曰事禅。

    深明谛理。

    得出世間禅。

    及出世上上禅。

    名曰理禅。

    又小乘緣空直入。

    乃至圓人直心正念真如名曰理禅。

    小乘帶事兼修。

    乃至圓人從行托事附法。

    三種觀法。

    皆事理兼修。

    名事理禅。

    種種不一。

    故雲諸也。

    慧根增長者。

    前雖具慧根。

    止觀分明。

    決擇是非。

    若未有力。

    則九十五種邪外之見。

    偏乘小教權理之執。

    猶或現前。

    今既有力。

    則慧劍當空。

    一切邪外偏小之絲。

    無不盡斷故。

     疏。

     七覺自體。

    即擇法等。

    此之為用。

    為斷見道諸邪見故。

     鈔。

     分分随宜而用者。

    謂應用擇法。

    則用擇法。

    應用精進。

    則用精進。

    随其所宜。

    無差謬也。

     諸已證入正位者。

    正位。

    即正性。

    以由前根力。

    能破一切見執。

    不堕斷常。

    覺法正性。

    正性者。

    即四谛如實性。

    即用此如實覺慧。

    以為支分。

    合宜則用也。

     即四谛如實性者。

    性即苦為逼迫性。

    集為招感性等。

    如實。

    即是生滅。

    無生。

    無量。

    無作。

    此四各稱當教之理。

    名曰如實。

     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别真僞者。

    四聖谛理為真。

    外道邪谛為僞。

    此二差别。

    在毫厘間。

    今觀法時。

    善能覺了。

    不以僞為真。

    以真為僞故。

     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者。

    以擇法後。

    次即修道。

    故雲修道法時。

    然外道久受勤苦。

    精進修行。

    不成聖果者。

    以不達真性。

    惟用妄識修行。

    名曰精進。

    實同懈怠。

    今須覺了是正是邪。

    勿行外道之謬行故。

     得法喜時善能覺了等者。

    以既修道法。

    必得法喜。

    然果見真性。

    乃稱法喜。

    若乃認奴作郎。

    将彼魚目。

    當我明珠。

    則為大錯。

    故得法喜時。

    善須覺了。

    勿堕颠倒之法生喜故。

     除諸見煩惱時善須覺了等者。

    既得法喜。

    即斷諸見煩惱。

    然貪等昏煩之法。

    體是虛僞。

    故須斷除。

    若信等五根。

    及發宿世善根。

    乃出世真正善根。

    若亦斷除。

    錯謬非小。

    故須覺了真僞。

    勿錯謬故。

     舍所見念着等者。

    既以除諸見煩惱。

    則名舍所見境舍所念着境時。

    然舍。

    乃對取而言。

    取既虛僞。

    舍豈得真。

    并舍亦舍。

    弗令追憶故。

     發諸禅定等者。

    既舍所見之境。

    則能發諸禅定。

    然禅悅資神。

    能生愛着。

    故須覺了禅定虛僞。

    以定。

    對動而有。

    動既是妄。

    定豈是真。

    勿生耽樂故。

     修出世道時等者。

    既得禅定。

    乃修出世之道。

    則有二病。

    定勝慧。

    則沈。

    慧勝定。

    則浮。

    必須定慧均平。

    乃證寂照不二。

    故用前六支。

    或起或伏。

    俱調和中适。

    勿堕二病。

    故此覺支之用。

    能斷三界見惑。

    以為其果也。

     疏。

     八正道者。

    由前七支擇法。

    乃斷見惑。

    即入聖道。

    聖者。

    證也。

    故亦名正。

    八聖自體。

    即正見等。

    此之為用。

    為斷修道諸煩惱故。

     鈔。

     一正見者。

    若修覺支。

    所得真覺。

    以智安立。

    我所得者。

    與修多羅合耶。

    不與修多羅合耶。

    必令谛理分明。

    無有錯謬故。

     二正思惟者。

    雖見此理。

    與無漏智相應。

    然理性雖明。

    未能究竟。

    今則從根本智。

    起後得智。

    重慮緣真。

    擴充增長。

    入涅槃故。

     三正語者。

    初見道人。

    尚多習氣。

    身三口四。

    未免現起。

    故以無漏智。

    攝口四業。

    不起妄言。

    绮語。

    兩舌。

    惡口之業。

    令住真實。

    正直。

    柔軟。

    和合之四善語故。

     四正業者。

    不惟口無妄言。

    以無漏智。

    除身殺盜淫等三種身業。

    所謂非惟不殺不盜不淫。

    并殺盜淫機。

    亦複斷盡。

    身業清淨故。

     五正命者。

    不惟身業清淨。

    以無漏智。

    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食。

    令住正命故。

     五種邪者。

    一為利養詐現奇特相。

    屬身業。

    二為利養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兇。

    四高聲現威。

    令人畏敬。

    此三屬口業。

    五說得供養。

    以動人心。

    此屬意業。

     六正精進者。

    前既三業清淨。

    又除三業中種種邪命。

    則三業精純。

    乃堪進道。

    故念念精勤。

    趣涅槃道故。

     七正念者。

    前既三業精勤。

    一心進道。

    故恐于正止正觀之正道。

    根力覺支之助道。

    心有動失則忘失正念。

    今則以無漏智。

    于正于助。

    明記不忘。

    不令動失故。

     八正定者。

    既正念不失。

    複以無住之真智。

    住于無相之真理。

    決定不移故。

     以上約權乘釋。

    華嚴下。

    約大乘也。

     遠離一切諸邪見者。

    不唯外道之見。

    乃至偏乘小教一切見病。

    悉皆遠離故。

     舍妄分别心。

    随順一切智者。

    不唯分别六塵為妄。

    乃至分别真俗。

    及與離二邊之中。

    皆妄分别。

    舍此分别。

    随順一切種智故。

     乃至者。

    超略之詞。

    若具引者。

    正語。

    則常行正語。

    離語四過順聖言故。

    正業。

    則恒修正業。

    教化衆生。

    令調伏故。

    正命。

    則安住正命。

    頭陀知足。

    威儀審正。

    随順菩提。

    行四聖種。

    一切過失。

    皆遠離故。

    正精進。

    則勤修一切菩薩苦行。

    入佛十力無挂礙故。

    正念。

    則心常正念。

    悉能憶持一切言音。

    除滅世間散動心故。

     于一三昧入諸三昧者。

    如二十五王三昧。

    首楞嚴百八三昧等。

    互為出入。

    無定法故。

     鈔。

     觀身不淨有五。

    一種子不淨。

    謂由父母赤白二滴所合成故。

    二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