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三

關燈
不淨。

    謂在母胎中生藏之下。

    熟藏之上故。

    三自體不淨。

    謂四大所成。

    設以海水傾洗此身。

    終無香潔故。

    四外相不淨。

    九孔常流。

    種種穢惡故。

    五究竟不淨。

    一息不來。

    棄捐冢間。

    如朽敗木故。

     觀受是苦者。

    受者。

    領納也。

    又領納有三。

    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觀苦受。

    是苦苦。

    樂受。

    是壞苦。

    不苦不樂受。

    是行苦。

     觀心無常者。

    觀現在識心。

    念念遷流。

    心心不住。

    轉變不一故。

     觀法無我者。

    觀行想二陰之法。

    空無主宰故。

     身受心法。

    是所觀境。

    不淨苦無常無我。

    是能觀之心。

    能觀之心。

    體實是慧。

    以慧觀于境。

    由念得住。

    與念相鄰近。

    鄰近。

    故名念。

    然必觀四者。

    對治四倒故。

    謂觀身不淨。

    治于淨倒。

    觀受是苦。

    治于樂倒。

    觀心無常。

    治于常倒。

    觀法無我。

    治于我倒也。

    此次第者。

    從粗至細。

    以對治故。

    智論雲。

    此身既爾不淨。

    衆生貪著者。

    以其情塵。

    生諸受故。

    計之為樂。

    誰受此樂。

    故次觀心。

    念念生滅。

    後觀二陰。

    皆不自在。

    破此四倒。

    行四正行。

    開實相門。

    四正勤者。

    四念智火。

    若得勤風。

    則無所不燒。

    故次辯之。

    此四正勤。

    精進為體。

    揀非九十五種相違之勤。

    故名為正。

     四如意足者。

    欲勤心觀也。

    自體即是三摩提。

    欲勤心觀。

    皆是助伴。

    欲謂猛利樂欲。

    勤。

    謂精進無間。

    心。

    即是定。

    謂專心于境。

    觀。

    即是慧。

     亦名四神足者。

    神。

    即神通。

    足。

    即是定。

    瑜伽雲。

    如有足者。

    能往能還。

    以騰躍勇健。

    能得能證世間勝法。

    出世間殊勝法。

    說名為神。

    彼能到此。

    故名為足。

     婆沙智論。

    謂婆沙論。

    與大智度論。

     疏。

     又上三科至此始有根力者。

    念慧二根。

    即前四念處所成。

    以四念處。

    念慧為體故。

    進根。

    即前四正勤所成。

    以四正勤。

    精進為體故。

    定根。

    即前四如意所成。

    如意。

    以三摩為自體故。

    若兼助體。

    即信進念定慧為體。

    以四如意足。

    以欲勤心觀。

    為助伴故。

    故五根五力。

    非離前三科别有體也。

     鈔。

     攝心調柔。

    即四如意足。

     道之元德之母者。

    道是佛道。

    佛道無上。

    而信為道之元。

    德。

    謂功德。

    佛德無量。

    而信為德之母。

     五位。

    謂信住行向地。

     十信之中信亦居初者。

    謂十信位。

    始自初信心。

    二念心。

    三精進心。

    乃至十願心也。

     十一善法信亦居初者。

    信。

    慚。

    愧。

    無貪。

    乃至第十一不害也。

     前所得法。

    即前三科。

    此即前文持其所已得。

    而自分不失也。

    後當得法。

    即七覺支八正道。

    此即前文。

    生其所未得。

    而勝進上求也。

     鈔。

     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者。

    以自心即彌陀。

    彌陀即自心。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佛變化。

    即心變化也。

    又自心色心不二。

    極樂依正莊嚴。

    不離當人一念故。

     心地含諸種者。

    六祖傳法偈也。

    偈雲。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全體是自心培植者。

    心地無疑。

    即是信。

    心地無懈。

    即是進。

    乃至心地無癡。

    即是慧等。

     先德下。

    引證。

    謂根者。

    非枝葉也。

    力者。

    有力用也。

    若離心别求。

    是摘葉尋枝。

    非根本也。

    是傍他門戶。

    非己力也。

    故必消歸自心。

    以心萬古如如。

    澄湛廣大。

    五根五力。

    孰過于是。

     覺心不起即七覺支者。

    謂覺者。

    覺了諸法也。

    若起心覺境。

    是向外馳求。

    是迷昧。

    非覺了也。

    故必覺心不起。

    一念不生。

    乃真覺支。

     直了心性即八正道者。

    謂若正外有邪。

    正亦成邪。

    故雲。

    若法從待生。

    是法還成待。

    必須邪正雙忘。

    方名正道。

     經。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鈔但發明佛法僧。

    不發明如何念。

    今就鈔中約五教說三寶。

    則今念法。

    亦當有五教不同。

    如小教。

    即是有門。

    其念三寶。

    實有能念所念也。

    始。

    即空門。

    能念所念。

    一切皆空也。

    終。

    即亦有亦無門。

    念而不念。

    不念而念也。

    頓。

    即非空非有門。

    能所雙寂。

    無念不念。

    離念頓顯也。

    圓。

    即圓融無礙門。

    一念一切念。

    一切念一念。

    一時頓念非隐顯。

    一切圓成無勝劣也。

    則知念法。

    深淺不同。

    随機無定。

    然約而言之。

    不出事理二種。

    事。

    即念别相三寶。

    念佛。

    則常念親近。

    求一切智。

    念法。

    則常念修行諸波羅蜜。

    念僧。

    則常念親近學如實行也。

    理。

    即念同相三寶。

    覺心不起。

    常住第一義谛。

    不為二邊所動。

    是為念佛念法念僧。

    即天台大師所謂。

    安心不動。

    稱之為念也。

     鈔。

     比丘五衆者。

    律中五人以上。

    同一羯磨。

    和合無争。

    如水乳合。

    名和合衆。

     三寶大小乘别者。

    小乘。

    則丈六應身。

    四阿含經。

    四果四向。

    為三寶。

    大乘。

    則圓滿報身。

    大乘方等。

    三賢十聖。

    為三寶。

     三寶名相各别者。

    佛有三身四教六即十義等。

    法有教行理果等。

    僧有凡夫賢聖等。

     一立事就義門者。

    三十二相。

    丈六金身。

    事相佛也。

    立此事相。

    以就覺義。

    以釋迦苦行成道。

    說法度人。

    自覺覺他故名佛寶。

    四阿含等。

    不談實相。

    唯說苦空。

    此事相法也。

    立此事相。

    以就軌持義。

    以四谛之法。

    亦能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故名法寶。

    剃發染衣。

    六和無诤。

    此事相僧也。

    立此事相。

    以就和合義。

    以雖不達實相。

    與理和合。

    而在衆無争。

    互相愛敬。

    六和為侶。

    如水乳合故名僧寶。

    乃小教之三寶也。

     二會事歸理者。

    非三十二相之佛為佛。

    般若經雲。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又曰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又曰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故以如理為佛寶。

    法者。

    非以文字為法。

    經雲。

    有法可說。

    名為謗法。

    無法可說。

    是為說法。

    所謂無說無聞。

    是名真說般若。

    此以如理名法寶。

    僧者。

    非以剃發為僧。

    經雲。

    須陀洹。

    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乃至阿羅漢實無有法。

    名阿羅漢。

    亦以如理為僧寶。

    始教之三寶也三理事融顯門者。

    雖雲色相不是佛。

    音聲亦複然。

    又雲。

    亦不離色聲。

    見佛神通力。

    所謂于法不說斷滅相。

    名曰佛寶。

    雖曰文字性空。

    名字亦離。

    又不離文字。

    說解脫相。

    以文字性空。

    即實相故。

    名為法寶。

    雖雲預流非預流。

    羅漢非羅漢。

    又不壞僧相。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即成沙門。

    名為僧寶。

    事不礙理。

    理不礙事。

    事理無礙。

    乃終教之三寶也。

     四絕相理實門者。

    一念不生。

    即名佛寶。

    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識二無我俱遣。

    所謂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若有若無。

    二悉皆離。

    乃頓教之三寶也。

     五融通不礙門者。

    以前四種。

    前淺後深。

    前不攝後。

    後不攝前。

    今則舉前兼後。

    舉後兼前。

    拈一莖草即丈六金身。

    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

    普賢身相若虛空。

    依真而住非國土。

    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

    頭頭涉入。

    刹刹圓通。

    乃圓教之三寶也。

     性體靈覺。

    照了諸法者。

    佛者覺也。

    真性之體靈靈不昧。

    了了常知。

    普照諸法。

    而無能所。

    自性佛也。

     恒沙性德。

    皆可軌持者。

    因翻彼恒沙煩惱。

    顯此恒沙性德。

    一一皆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

    自性法也。

     性相不二。

    冥合無違者。

    靈覺之體。

    即恒沙性德。

    恒沙性德。

    即靈覺之體。

    二而不二。

    自性僧也。

     法稱離欲尊者。

    以一切法門。

    能令衆生離諸惑染故。

    又以從來不與染法相應。

    不與諸塵作對故。

     鈔。

     約而言之。

    皆三寶攝者。

    此三十七助道品。

    通大小乘。

    即是法寶。

    此助道法。

    以正觀為體。

    正觀分明。

    即是佛寶。

    此助道品。

    以性相為用。

    性相不二。

    即是僧寶。

    故雲皆三寶攝。

    又鳥音之中。

    或明此三十七品。

    悉皆真故。

    悉同如故。

    是即佛攝。

    或明此道品。

    能離念故。

    能随順入真如故。

    即是法攝。

    或明此道品。

    事不礙理。

    理不礙事。

    故即是僧攝。

     或明含靈本具覺性者。

    世尊成道時。

    曰奇哉奇哉。

    一切衆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而不證得也。

     或明性具種種諸相者。

    台教性具法門。

    十法界依正色心。

    性中本自具足。

    但循業發現。

    故一一諸相。

    皆天真之故物。

    非緣起之新成也。

     或明性相和合不二者。

    古雲性起為相。

    一多緣起之無邊。

    相得性融。

    千差涉入而無礙。

    是也。

     不善為辭者。

    或錯雜不倫。

    或汗漫無飾。

    或不能反覆抑揚。

    跌蕩頓挫皆是。

     捍格者。

    禮學記篇。

    捍格而不勝。

    注。

    捍。

    拒捍也。

    格。

    讀如凍??之??。

    謂如地之凍。

    堅強而難入也。

     鈔。

     心體本自性離者。

    自性本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離一切法差别之相也。

     鈔。

     自近及遠。

    猶如逝水者。

    孟子雲。

    源泉混混。

    不舍晝夜。

    盈科而後進。

    放乎四海。

     性具諸法五句。

    天台圓教義也。

    以别教所诠清淨真如。

    空無一法。

    十界色心。

    從染淨之緣所變起。

    因中必須蕩盡諸相。

    乃歸真性。

    果上何能即色即心。

    即依即正。

    今圓教理具諸法。

    從理具中而有事造。

    雖雲理具事造。

    實無能具所具。

    能造所造。

    以即心即法。

    即法即心。

    能造因緣及所造法。

    皆悉當處唯是一心。

    皆悉當處唯是一色。

    唯心唯色。

    對待斯忘。

    妙觀觀之。

    無非三谛。

    故依性起修時。

    一修一切修。

    一證一切證。

    故因窮果證時。

    依正色心。

    法法相即。

    一說一切說也。

     疏。

     如幻法門者。

    佛說一切法。

    本為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

    焉用一切法。

    故一切法門皆悉如幻。

     又愕嚴雲。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華嚴雲。

    有無一切法。

    了達悉如幻。

    入于如幻際。

    于彼無依着。

    是即如幻法門也。

     自性本具者。

    以一切法門皆悉如幻。

    而如幻之法。

    皆根本于自性。

    自性之中無所不具。

    所以古人雲。

    世間種種法。

    無不從心生。

    一切法如幻。

    故說心如幻。

    譬如工幻師。

    普現諸色像。

    園林華果等。

    幻師之所成。

    是也。

     鈔。

     貪瞋癡即戒定慧者。

    以無始法性為無明。

    故今無明即法性。

    法性為無明。

    故成貪瞋癡。

    無明即法性故即戒定慧。

    如清水濁水濕性無殊。

    三學三毒體性不二也。

    又古雲。

    無明業性即法性。

    天台雲。

    惑業苦三道。

    當體即是三德秘藏。

    起信雲。

    若離覺性。

    則無不覺。

    若離不覺之心。

    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善道惡道。

    悉皆如幻者。

    貪等乃惡道之本。

    戒等為善道之因。

    貪瞋癡既即戒定慧。

    則惡道如幻。

    戒定慧不離貪瞋癡。

    則善道亦如幻矣。

     又貪瞋癡戒定慧因也。

    善道惡道果也。

    因既全空。

    果複何有。

    故悉如幻。

     疏。

     以少況多者。

    少謂百千種樂。

    多謂微妙音。

     鈔。

     以前例後者。

    前謂化禽。

    後即風樹。

     滅盡定者。

    九次第定之最後定也。

    此定七識恒行心心所。

    六識之不恒行心心所。

    悉皆滅盡。

    獨有八識。

    故曰滅盡。

    得此定者。

    六根虛靜。

    無複馳逸。

    内外湛明。

    入無所入。

    真安和适悅之極。

    故以喻為風吹身。

     鈔。

     三法忍者。

    一音響忍。

    因聞聖教得悟入故。

    二柔順忍。

    折伏煩惱全不起故。

    三無生法忍。

    無生之理忍可于心故。

     忉利天鼓者。

    華嚴雲。

    忉利諸天着五欲樂。

    行放逸時。

    天鼓之中。

    自然出音。

    而告之言。

    此樂無常。

    莫行放逸等。

     雷音是佛國。

     鈔。

     不會父母未生前句者。

    香嚴在百丈會中。

    機鋒敏捷。

    後參沩山。

    山問曰。

    汝在百丈。

    能問一答十。

    問十答百。

    是否。

    香嚴雲是。

    山雲。

    我不要汝答十答百。

    但将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道一句來。

    嚴不能答。

    求沩山為說。

    山雲我若為汝說破。

    汝後來罵我。

    且去不為汝說。

    嚴發憤雲。

    我拌一生。

    做個常行粥飯僧。

    決要參破。

    後因治地。

    聞擊竹得悟。

    乃向沩山作禮曰。

    若沩山早為我說。

    焉得有今日事。

     一擊忘所知。

    所知。

    即所知障。

    即渠問一答十處。

    到此忽然渾化。

    故雲忘。

     更不假修持。

    所謂修證即不無。

    染污即不得。

    又即所謂。

    斷除妄想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又即所謂。

    從今以後不疑天不疑地也。

     動容揚古路。

    動容即動容。

    周旋。

    揚古路。

    謂發揮妙性。

    即所謂左右逢源。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不堕悄然機。

    悄然機。

    謂虛無寂滅。

    湛入合湛等。

    今于涅槃天。

    已大明悟。

    十方世界。

    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

    内外明徹。

    故不堕也。

     鈔。

     理含萬法如樹者。

    樹有含藏義。

    能含枝葉華果故。

    理含恒沙功德亦然。

    故雲道樹也。

     智周法界如風者。

    風有周遍義。

    無處不到。

    故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

     智與理冥者。

    如智契如理。

    如風之吹樹而無迹。

     理随智顯者。

    如如理。

    因如如智方顯。

    如樹之因風而有聲。

    然而風不知樹。

    樹不知風。

    風樹各住自位。

    所謂各各不相到。

    各各不相知。

    華嚴雲。

    譬如長風起遇物鹹鼓扇。

    各各不相知。

    一切法如是。

    理智亦然。

    理外無智。

    智外無理。

    理智亦無二本。

     然各不相知。

    非是言其二本。

    乃言其自然交融也。

    有不假造作。

    天然融會意。

    如此說。

    方與下句原無二本。

    合百千種樂下。

    會歸一心。

     疏。

     前後功德繁不各系條下者。

    天親作往生論。

    以釋此經。

    彼論頌中。

    有十七種功德釋此經功德莊嚴。

    以頌對經。

    前後皆明顯可知。

    故不繁引。

    獨此經化禽風樹二種莊嚴。

    引對彼頌。

    變化大乘等四種功德者。

    以彼頌中。

    缺佛化作及無惡道二義。

    故今特引以發明之。

     鈔。

     虛空功德者。

    頌雲。

    無量寶交絡。

    羅網虛空中。

    種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

     性功德者。

    正道大慈悲。

    出生善根故。

     正報二功德。

    謂上首功德。

    大衆功德。

     鈔。

     若能轉物二句。

    是楞嚴經文。

    文雲。

    一切衆生。

    迷己為物。

    為物所轉。

    是故于中。

    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以心外無物六句。

    是鈔中釋辭。

    心外無物。

    物即是心。

    是明色心不二。

    但離分别。

    即是般若。

    無有障礙。

    是明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鈔意謂經所雲轉物者。

    非是有物可轉。

    蓋以心外并無有物。

    一切物皆即是心。

    而所以見有物者。

    以心生分别故。

    但一念不生。

    全體即自顯現。

    所以經說。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也。

     以此觀之。

    可見自性般若周遍法界。

    而西方水鳥樹林。

    自悉皆說法也。

     起信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者。

    論文雲。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疏。

     依從正生者。

    若據外教。

    則從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清濁奠位。

    三才肇分。

    則正從依生。

    今内教則依從正生。

    一念無明。

    引生三細。

    境界為緣。

    引起六粗。

    山河大地。

    因無明而有。

    妄想而成。

    依從正生也。

     鈔。

     籌量名意者。

    相宗雲。

    集起名心。

    集諸種子。

    起諸現行故。

    籌量名意。

    籌慮思量。

    自分境界故。

    了别名識。

    照了分别前境界故。

     又意者。

    即第七識。

    籌量者。

    思惟籌量。

    第八見分是我故也。

    此正取第七心王自體思量名意。

    亦兼取遍行五所中思也。

     意識謂意之識。

    即第六識也。

    論雲。

    言意識者。

    即此相續識。

    依諸凡夫取着轉深。

    計我我所。

    種種妄執。

    随事扳緣。

    分别六塵。

    名為意識。

    亦名分離識。

    又複說名分别事識。

    是也。

     念念逐外籌量者。

    念念随逐外塵。

    思量籌度。

    曾不暫離。

    日夜安于迷亂。

    而不覺也。

    唯生唯死。

    自若于紛擾之中。

    無古無今。

    相忘于散亂之内。

    可懼也。

     旋其意識者。

    謂初心人。

    未能遽依業識修行。

    祗可即就意識回光返照也。

    故諸修行人未得定者。

    皆散位獨頭意識為觀體。

    得上定者。

    亦是定意識現量觀察也。

     扣已而參者。

    謂不逐外籌量。

    但向一句阿彌陀佛上着倒。

    念念體察。

    念念究審。

    鞠其根源也。

     思盡還源者。

    即所謂體究之極。

    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也。

     思無所思者。

    即念而無念。

    是離念境界。

    所謂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

    心即常住也。

    又複此即不思之思。

    是任運清淨之意。

    故佛果第七。

    亦名為意。

     疏。

     前釋即衆多無有數量。

    廣大無有限量。

     鈔。

     自受用身照真法界者。

    乃無相之身。

    以功德智慧為體。

    故照一真法界。

    他受用身遍照大衆者。

    乃有相之身。

    以色心為體。

    為十地菩薩現起。

    故遍照大衆。

    此約身智分釋。

     光明名為智慧者。

    若身光不是智慧。

    則同土石木偶無情。

    若智慧不即身光。

    則智慧有所不遍。

    故身光之事。

    即智慧之理。

    圓融不二也。

    此約身智合釋。

     四十四光者。

    始從善現照耀。

    終至觸法清淨。

     我于一切無所執。

    得常光者。

    諸佛光明從智慧生。

    凡夫執重。

    智慧不生。

    智慧不生。

    光明何有。

    故蕩一切執者。

    乃能發光明也。

    又有所執者識情。

    無所執者智慧。

    既有智光。

    豈無身光。

     鈔。

     義各有取者。

    東方為震。

    震為群動之首。

    動即不動。

    表不動智也。

    萬八千者。

    表翻破十八界無明。

    以一界有百界千如。

    成萬八千故。

     彼佛光明最為遠者。

    以與衆生緣深。

    被機普遍故。

    又經經必自贊。

    抑揚随時亦無礙。

    或難佛光既遠。

    今何不見。

    曰佛光本遍。

    衆生自迷。

    以煩惱心障智慧眼故。

    如日光遍照。

    盲者不見。

    是盲者過。

    非日月咎也。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者。

    或有難雲。

    佛佛道同。

    則光明亦同。

    今佛光遠近懸殊者。

    何也。

    曰佛光實同。

    因機現異。

     鈔。

     三壽者以下十三句。

    佛有三身。

    壽亦有三。

    法身以如理為身。

    報身以智慧為身。

    應身以應機赴感為身。

    壽者受也。

    領納義也。

    法身以真如領受諸法。

    故名為受。

    雖雲領受。

    實無能所。

    以真如即諸法。

    諸法即真如。

    言領受者。

    不隔義也。

    真如無始無終。

    諸法亦無始無終。

    亘徹三際。

    無窮無盡者。

    法身壽也。

     報身則始覺之智。

    領受本覺之理名受。

    雖雲領受。

    亦無能所。

    以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

    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

    如空合空。

    似水投水。

    言領受者。

    相應義也。

    始覺有始無終。

    本覺雖徹三際。

    今始出纏。

    亦有始無終。

    從今至當。

    無窮無盡者。

    報身壽也。

     應身則慈悲領受當機。

    故名為受。

    雖雲領受。

    亦無能所。

    以佛唯大悲大智。

    為衆生作增上緣。

    令善根成熟衆生。

    自己心中見佛說法。

    言領受者。

    機感相應義也。

    衆生機熟。

    應則随現。

    衆生機息。

    應則随亡。

    有始有終。

    一期不斷者。

    此應身壽也。

     又法身者。

    師軌法性。

    還以法性為身。

    此身非色質。

    亦非心智。

    非陰界入之所攝持。

    強指法性為法身耳。

     真如不隔者。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一切法皆同如故。

    又報身者。

    修行所感。

    法華雲。

    慧光照無量。

    久修業所得。

    涅槃雲。

    大般涅槃修道得故。

    此身非身非不身。

    強名此智為報身耳。

     境智相應者。

    如如智照如如境。

    菩提智慧。

    與法性相應相冥也。

    相應者。

    如函蓋相應。

    相冥者。

    如水乳相冥。

     又應身者。

    應同萬物為身也。

    應同連持為壽也。

    智與體冥。

    能起大用。

    如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

    處處應現往。

    然此應身。

    有勝有劣。

    勝即他受用。

    是業識所見者。

    此依中理而住。

    劣即生身。

    事識所見者。

    此依真理而住。

     一期報得百年不斷者。

    如我世尊。

    王宮出家。

    苦行成道。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說法五旬。

    住世八十。

    雙林樹下。

    乃入涅槃。

    此即劣應生身也。

    法身以如理三句。

    謂法身以理為身故即如理為命。

    報身以智慧為身故即智慧為命。

    應身以應機赴感為身故以因緣為命。

    因即衆性能感之因。

    緣即諸佛能應之緣。

    因緣時至。

    感應道交。

    因緣别離。

    感應斯泯。

    觀經疏雲下十句。

    六道有生滅。

    法身起應。

    亦示有生滅。

    王宮降迹。

    雙林涅槃。

    有始有終。

    應身壽也。

    三祇行滿。

    無明斷盡。

    般若現前。

    從自受用。

    現他受用。

    于色究竟天現最高大身。

    盡未來際說法教化。

    有始無終者。

    報身壽也。

    報應即法故非壽。

    法即報應故非不壽。

    豎窮三際。

    無始無終者。

    法身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