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三

關燈
又非壽者。

    非應同連持之壽。

    非不壽者。

    非報智不連持壽。

    雙非二邊。

    冥中法體。

    又此壽非長量。

    亦非短量。

    無延無促。

    雲非壽非不壽也。

     然上三壽。

    亦是随宜機教。

    非圓頓義也。

    若據圓教性具法門。

    三身性具。

    三身融即。

    從性起修。

    性既三身。

    無始無終。

    修亦三身。

    無始無終。

    性既三身融即。

    修亦三身融即。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不可思議者。

    圓教壽也。

     是故下。

    引釋迦例彌陀。

    入滅雙林乃應身。

    被凡小機。

    機薪既盡。

    應火則忘。

     靈山未散。

    乃報身。

    被菩薩機。

    機既常時。

    佛亦常在。

     舍那千丈。

    乃菩提場所現報身。

    丈六金身乃鹿野苑所現應身。

    二始同時。

    雙垂兩相也。

     佛本不移。

    機自異者。

    法身起用。

    如空谷傳聲。

    明鏡寫影。

    随聲高下。

    随相妍媸。

    動若行雲。

    止猶谷神。

    纭纭自彼。

    于我何為耶。

     鈔。

     僧祇八十大數之首者。

    始自阿僧祇。

    終至不可說不可說轉。

     從百洛叉倍倍積累者。

    數有三等。

    謂下中上。

    如黃帝算法。

    共有十三數。

    謂十十為百。

    十百為千。

    十千為萬。

    億兆京秭垓壤溝澗正載也。

    此則十倍之下數也。

    中等數者。

    百倍倍之。

    經雲。

    一百洛叉。

    為一俱胝。

    是也。

    上等數者。

    則倍倍倍之。

    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

    是也。

     鈔。

     即長能短。

    即報即應也。

    即短恒長。

    即應即報也。

    無長無短。

    報應即法也。

    長短存焉。

    法即報應也。

     一一圓融。

    言思斯絕者。

    即長能短。

    不可以報言。

    即短恒長。

    不可以應言。

    乃至長短存焉。

    不可以法言。

    以言例思亦複如是。

     鈔。

     多種因者。

    一樂說。

    二發願。

    三總持。

    四供養。

    五弘經。

    六念佛。

    七修禅。

    八行度。

     阿彌陀佛昔為太子下一節。

    具足六度。

    七千歲中脅不至席精進度。

    不念愛欲戒度。

    不念财寶施度。

    不問他事。

    常獨處止禅度。

    意不傾動忍度。

    複教化他人智度。

     如上所引諸因。

    或為國王王子。

    或為輪王。

    或為比丘。

    或為法師。

    或供養佛。

    或說法利人。

    或發四宏誓。

    或行六度。

    所謂根深果茂。

    源遠流長。

    道不浪階。

    随功涉位耳。

    今人一行不修。

    欲希勝果。

    其猶拳石未辦。

    欲累七層寶塔。

    其可得乎。

     微妙法門者。

    謂心法妙。

    佛法妙。

    衆生法妙。

     鈔。

     華嚴舉十表無盡者。

    一者數之始。

    十者數之終。

    千為十百。

    萬為十千。

    經中數事。

    必舉十者。

    表無盡也。

    猶是王老師兒孫者。

    南泉姓王。

    常自稱王老師。

    黃檗至南泉。

    一日齋時。

    捧缽向南泉位上坐。

    南泉來見便問。

    長老甚麼年中行道。

    檗雲威音那畔。

    泉雲猶是王老師兒孫。

     疏。

     四谛聲教者。

    一苦谛。

    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

    别則二十五有。

    總則六道生死。

    一地獄道。

    作上品五逆十惡者。

    感此道身。

    二畜生道。

    作中品惡逆者。

    感此道身。

    三餓鬼道。

    作下品惡逆者。

    感此道身。

    四修羅道。

    作下品十善。

    感此道身。

    五人道。

    四洲不同。

    皆苦樂相間。

    在因之時。

    行五常五戒。

    及中品十善。

    感此道身。

    六天道。

    二十八天不同。

    修上品十善。

    及禅定為因。

    感此道身。

    上來所釋。

    從地獄至非想天。

    雖苦樂不同。

    未免死而複生。

    生而複死。

    此是藏教實有苦谛。

     二集谛者。

    即見思惑。

    又雲四住。

    又雲枝末無明。

    又雲通惑。

    又雲界内惑。

    雖名不同。

    但見思耳。

    見惑有八十八使。

    以五鈍五利十使。

    曆三界。

    四谛下。

    增減不同。

    成八十八。

    思惑有八十一品。

    謂三界分為九地。

    欲界合為一地。

    四禅四空為八。

    共為九地。

    欲界一地中。

    有九品貪瞋癡慢。

    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

    故成八十一也。

    上來見思不同。

    總是藏教。

    實有集谛。

     三滅谛者。

    滅前苦集顯偏真理。

    因滅會真。

    滅非真谛。

     四道谛者。

    略則戒定慧。

    廣則三十七道品。

    此三十七合為七科。

    一四念處。

    二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七八正道。

    已上七科。

    即是藏教生滅道谛。

    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

    前二谛為世間因果。

    後二谛為出世間因果。

    皆前果後因者。

    令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

     阿羅漢揀非前三者。

    一須陀洹。

    此雲預流。

    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

    見真谛。

    故名為見道。

    二斯陀含。

    此雲一來。

    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

    斷前六品盡。

    後三品猶在。

    故更一來。

    三阿那含。

    此雲不來。

    此位斷欲殘思盡。

    進斷上八地思。

    四阿羅漢。

    此雲無學。

    又雲無生。

    又雲殺賊。

    又雲應供。

    此位斷見思俱盡。

    子縛已斷。

    果縛猶存。

    名有餘涅槃。

     鈔。

     世尊為憍陳如五人者。

    佛初出家入山修道。

    父王思念。

    命陳如馬勝等五人随侍。

    五人不勝其苦。

    退居鹿苑。

    佛成道已。

    觀五人宜最先得度。

    故佛至鹿苑。

    說法度之。

     三轉法輪者。

    一示相轉。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二勸修轉。

    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道汝應修。

    三作證轉。

    此是苦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此是道我已修。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

    一無明。

    謂煩惱障煩惱道。

    二行。

    業障業道。

    此二支屬過去。

    三識托胎一分氣息。

    四名色。

    名是心。

    色是質。

    五六入。

    六根成。

    此胎中。

    六觸。

    此出胎。

    七受。

    領納前境好惡等事。

    從識至受。

    名現在五果。

    八愛。

    愛男女金銀等事。

    九取。

    凡見一切境界生取着心。

    此二未來因。

    皆屬煩惱。

    如過去無明。

    十有。

    業已成就。

    是未來因屬業道。

    如過去行。

    十一生。

    未來受生事。

    十二老死。

    此即是四谛。

    所以重開者。

    以緣覺之人。

    先觀集谛。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生緣老死。

    此則生起。

    若滅觀者。

    無明滅。

    則行滅。

    乃至生滅。

    則老死滅。

    因觀十二因緣。

    覺真谛理。

    故言緣覺。

    此人斷三界見思。

    與聲聞同。

    更侵習氣。

    故居聲聞上。

     束之不出四谛者。

    若流轉門。

    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

    行有二支是業道。

    此五支為集谛。

    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谛。

    若還滅門。

    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谛。

    證寂滅理為滅谛。

     算數九章者。

    一方由。

    二粟布。

    三差分。

    四少廣。

    五商均。

    六均輸。

    七當程。

    八盈朒。

    九勾股。

     洛闳一行者。

    洛闳漢武帝時人。

    精于曆數。

    漢時改正朔。

    其所定也。

    算周天數雲。

    後幾百年。

    當有差訛。

    必有聖人出而正之。

    唐??宗時。

    僧一行果出。

    複定曆數。

     邬波泥殺昙。

    此雲微塵。

     鈔。

     二十三喻下。

    一禅定堅固。

    如須彌山。

    定力持身。

    不為境風所動故。

    二實智照理。

    如明日月。

    親證真如。

    遠離一切障故。

    三願力廣大。

    猶如大海。

    萬行功德。

    皆由願力出生故。

    四權智熾盛。

    猶如猛火。

    斷諸煩惱。

    如火能燒諸薪故。

    五忍辱如地。

    不分貴賤。

    任其踐踏。

    一切悉平等故。

    乃至二十三慈悲廣大。

    猶如慈氏。

    唯心識觀。

    遍緣法界諸衆生故。

     又等法界者。

    慈氏修唯心識定。

    觀法界依正。

    皆從識心流出。

    上而諸佛不增。

    下而蜎蠕不減。

    唯識所現故雲等也。

     鈔。

     華嚴二十五經下九句。

    有三圓滿。

    一切諸佛國土莊嚴。

    指所依功德。

    依報圓滿也。

    如來所都。

    主圓滿也。

    不可思議至當成正覺。

    輔翼圓滿也。

     疏。

     自性即空即假。

    是佛有菩薩義者。

    聲聞堕空。

    菩薩出假。

    佛即自性法身不堕二邊。

    而雙即二邊也。

     疏。

     如來淨華聚。

    正覺華得生者。

    淨華即七淨華也。

    如來因中修七淨華。

    果上成佛。

    故正覺得生。

    正覺華指三乘賢聖。

    以三乘賢聖。

    将來成等正覺。

    稱正覺之華也。

    經雲。

    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谄衆生來生其國等。

    正此意也。

     鈔。

     戒淨。

    謂身口意始終清淨。

    即正語正業正命也。

     心淨。

    謂三乘制煩惱斷結漏盡。

    即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見淨。

    謂見一切法之真性不起妄想。

    即正見正思惟也。

     度疑淨者。

    若見未深。

    當時雖了。

    後或生疑。

    若見深疑斷。

    名度疑淨。

     行斷知見淨者。

    行謂苦難。

    苦易。

    樂難。

    樂易。

    四行也。

    斷謂斷諸結也。

    學地中八智。

    未能自知所行所斷。

    既得無學。

    盡智無生智悉自知見。

    所行所斷。

    通達分明。

    是名行斷知見淨。

     鈔。

     依如來智海含潤而生者。

    如來智。

    即湛圓真心法界海慧也。

    念佛衆生得成三昧。

    雖不能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已沾一滴之潤。

    菩提之焦芽。

    正覺之枯種。

    乃得含潤而生也。

     見佛光明而生慈心者。

    是見光自進。

    佛放光明攝受。

    此人是佛攝令進。

     莊嶽齊街裡名。

     鈔。

     大乘不退等者。

    謂既往生。

    已親大乘人。

    聞大乘法。

    發大心。

    修大行。

    趣大果。

    不同此土。

    六心堕落。

    塵劫聲聞故。

     已得不退者。

    凡所已得神通三昧。

    智慧辯才。

    更不喪失。

    不同此土。

    神仙遭跨下。

    羅漢墜雲端。

    一動欲塵。

    皆喪失故。

     未得不退者。

    凡所未得之神通三昧等。

    種種功德。

    更無阻滞。

    任運能得。

    不同此土。

    魔障現前。

    不能前進故。

     鈔。

     信行未備者。

    十信菩薩。

    如空中毛。

    可上可下。

    上之則入聖流。

    下之則入凡流。

    未得不退轉位。

     以無退緣者。

    如前十疑論。

    五種不退等。

     得少分法身者。

    見相似法身入正定聚也。

     證遍滿法身者。

    分斷無明。

    分證法身也。

     妙宗三不退者。

    台教雲。

    惑有三種。

    見思塵沙無明。

    見思阻乎空寂。

    塵沙障乎化導。

    無明翳乎法性。

    若破見思證空寂理。

    名位不退。

    永不失超凡之位。

    以見思煩惱六道之因。

    因亡果喪。

    不來三界故。

    若斷塵沙。

    能行化導。

    名行不退。

    永不失菩薩之行。

    以二乘不斷塵沙。

    不知衆生種種機。

    不知對治種種法。

    不能度生。

    此若斷者。

    知法知機。

    任運度生故。

    若破無明。

    親證法性。

    名念不退。

    永不失中道正念。

    以小教權乘。

    無明未斷。

    堕空有二邊。

    無明若斷。

    不堕二邊常居中道故。

     生同居為願不退者。

    以若據三惑未斷。

    似應退轉。

    但以初發大願。

    願力持心。

    不緻退轉故。

     生方便為行不退者。

    以若據未破塵沙。

    未能度生。

    未得行不退。

    以七方便人。

    生彼土中。

    有餘佛說法。

    即斷塵沙。

    從空出假。

    即行化導故。

     生實報為智不退者。

    以證中道妙理。

    永不失中道妙智故。

     生寂光為位不退者。

    以究竟窮源。

    永不退妙覺果位故。

     鈔。

     四教各明不退者。

    藏教有七賢聖位。

    自五停心。

    至不時解脫别相念者。

    七賢之第二位也。

    此位能伏見思故不退。

    又别者。

    謂各别身受心法不同故。

    相謂行相。

    觀此四法。

    作不淨等行相故。

     通教三乘共有十地。

    自初幹慧以至佛地。

    性地者。

    第二地也。

    謂之性地者。

    以相似得法性水故。

    此位亦伏見思故不退。

     别教自十信至妙覺。

    有五十二位。

    七住不退者。

    此位菩薩斷見思惑盡。

    與藏通極果相齊故不退。

     圓教自五品至妙覺。

    有五十三位。

    七信回向心也。

    此位菩薩見解。

    與别教迥異。

    斷惑與别教七住相齊故不退。

     鈔。

     前如護明者。

    釋迦未降王宮。

    居兜率天。

    号護明菩薩。

     疏。

     何日當補。

    是疑時。

    又補處者下。

    是疑數。

     鈔。

     又如法藏願雲下。

    言不但互見。

    而亦且總攝也。

     鈔。

     願受天樂者。

    昔有貧女處于糞聚。

    以人民所棄殘汁為食。

    迦葉從乞。

    以汁供養。

    尊者問其所願。

    雲欲生天。

    數日命終生忉利。

    福勝餘天。

     願作冥王者。

    毗沙國王。

    與維陀始王戰不勝。

    因立誓願。

    願我來世為地獄主。

    治此罪人。

    十八大臣願亦如是。

    今地獄主毗沙王是。

    十八獄卒十八大臣是。

     若合符節者。

    孟子謂舜與文王。

    得志行乎中國。

    若合符節。

    注雲符節以玉為之。

    篆刻文字而中分之。

    彼此各藏其半。

    至則左右相合為信也。

    若合符節。

    言其同也。

     疏。

     自性還歸本體者。

    若不明本體。

    唯厭此娑婆忻極樂。

    則随境遷移。

    逐物流轉。

    非真生彼國故雲也。

     又還歸者。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從一心中流出四聖六凡。

    則四聖六凡仍舊還歸一心。

    又自性即是本體。

    而雲還歸者。

    以自性一向不守自性。

    五道随緣故今應當還歸也。

     鈔。

     不離當處者。

    古雲。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即知君不可見。

    又雲漚生漚滅無非水。

    雲去雲來不離空。

    若能了此。

    則生彼國者。

    非生彼國。

    生此自性安樂國也。

    何曾咫尺動步者。

    前雲。

    乃知匪離跬步。

    寶池湧四色之華等。

     如其下結勸。

    若果能了知本體不離當處。

    則高山平地總西方何。

    須願生彼國。

    如古雲。

    正念阿彌陀佛時。

    寶池樹影日遲遲。

    更馳心念生西土。

    又是重栽眼上眉是也。

    如其真如不守自性。

    五道随緣。

    則是窮子舍父逃逝。

    流落他鄉。

    則應厭此五濁。

    欣彼西方。

    發願往生不可緩也。

     疏。

     入如是勝會。

    故當求生者。

    上乃詳陳依正種種莊嚴。

    故勸發願求生。

    今出其所以中。

    但雲得與諸上善人。

    同會一處。

    不言得受種種妙樂。

    唯舉正而不及依者。

    以樂事非珍。

    善友為珍。

    大學雲。

    楚國無以為寶。

    世人尚不寶珠玉。

    而寶善人。

    何況出世之教。

    故舉正而不及依也。

     鈔。

     登龍者。

    東漢李膺。

    尚氣節孤高峻白。

    少所交遊人被其容接者。

    以為登龍門雲。

     與瀛者。

    唐太宗開宏文館。

    以杜如晦等。

    十八人為學士。

    人羨其榮。

    以為瀛洲之選。

     大士求登蓮錄者。

    長蘆赜禅師建蓮社。

    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

    風貌清美。

    揖而曰。

    願入蓮社乞書一名。

    赜問何名。

    曰普慧。

    又雲家兄普賢。

    亦乞書名。

    覺而思華嚴有二菩薩名。

    遂以為蓮錄之首。

     蔔居猶擇裡仁者。

    孔子雲。

    裡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智。

     疏。

     萬善同歸者。

    恒沙性德不離真如。

    是性善同歸也。

    從性起修。

    全修即性。

    則修善亦同歸矣。

    不達此理。

    舍此惡聚。

    趨彼善聚。

    可謂棄真逐妄。

    東西馳走也。

     鈔。

     矛盾者。

    矛是槍戈之屬。

    盾幹也。

    排也。

    昔人雙賣二物。

    各歎其勝。

    謂盾雲。

    矛刺不入。

    謂矛能穿十重之盾。

    智者謂曰。

    我買汝矛還刺汝盾。

    入與不入俱無詞矣。

     而此經大旨下。

    先破海東許靈芝。

    又靈下。

    次破靈芝與海東。

     觀經三福。

    為淨業正因者。

    文雲。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此三種業。

    是三世諸佛。

    淨業正因。

     還以持名為正行。

    是取靈芝一半。

    複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是取海東一半。

    同歸執持名号。

    則和會其義也。

    善根者下。

    是先釋善根。

    引二經發菩提心者。

    證菩提心為善根也。

    發凡夫心者。

    修五戒十善求生人道天中等。

    是謂無善根者。

    以十善等。

    是三界有漏因果。

    不出輪回故。

     發聲聞心者。

    厭四生如桎梏。

    棄三界如牢獄。

    求趨涅槃等。

    是謂少善根者。

    但念空無相無作三昧。

    不肯莊嚴佛土。

    教化衆生故。

     福德者下。

    是次釋福德。

    引二經。

    孝養父母。

    修諸功德。

    證福德也。

    一切不作。

    是謂無福德者。

    所謂生不修福。

    死歸苦趣也。

    但作此福種有漏因。

    是謂少福德者。

    所謂修福不修慧。

    福盡還沉淪。

    是也。

     善中善下。

    是釋持名。

    乃善中善。

     發心菩提。

    即是圓教五品位。

    此所發之心。

    即是随喜心。

    妙心體具如如意珠。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

    初心知此慶己慶人。

    所謂于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

     伏心菩提。

    即是圓教初信至七信位。

    以初信斷見惑。

    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

    所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

     明心菩提。

    即是圓教十信滿心入初住位。

    此位證一心三智。

    以雙亡之力知寂滅相。

    以雙照之力知種種相貌。

    所謂了達諸法實相也。

     出到菩提。

    即是圓教初地至八地位。

    以初地始得法忍光明。

    至八地方名真得無生法忍。

    為深行菩薩。

    難可知。

    無差别。

    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着。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離諸喧诤。

    寂滅現前。

    所謂出三界到薩婆若也。

     無上菩提。

    是圓教妙覺位。

    永别無明父母。

    究竟登涅槃山頂。

    以虛空為座。

    成清淨法身。

    居常寂光土。

    為圓教佛相。

    所謂坐道場成最正覺也。

     又海東疏下。

    引證菩提即善根。

     阿彌陀。

    即無上菩提者。

    以阿彌陀佛。

    即當人覺體也。

     福中福者下。

    釋持名乃福中福。

     亦有二義者。

    一約持名。

    即修福義。

    二約持名。

    易集福義。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者。

    如前雲。

    持名即持此一心。

    一心之中。

    常樂我淨義。

    清涼不變義等。

    何德不具耶。

     以之修福。

    福易集者。

    即一心持名。

    則萬善普會衆惡盡消。

    以此無惡具善之心修福。

    則衆福皆趨。

    不勞功用故。

     疏。

     親能發起為因二句。

    此約親疏釋因緣也。

    親能發起為因。

    如種子生芽。

    觌體生起故曰親。

    假之助發為緣。

    如雨露生芽。

    從傍助發故曰疏。

     鈔。

     不發正覺菩提。

    乃至不得成佛者。

    如經雲。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欲契如來不生滅果。

    無有是處。

    又經雲。

    不發菩提心。

    勤修諸善根。

    魔所攝持。

    是有作之修。

    多劫終成敗壞。

    忘心體極。

    一念頓契佛家。

    故知菩提乃萬善之根本也。

     然須一切福德助成者。

    以有慧無福。

    如鳥一翼。

    如車一輪。

    不能飛空緻遠。

    故須修一切福以助成之。

    如起信論雲。

    了知自性本無悭貪。

    随順修行檀波羅蜜。

    乃至了知自性本無愚癡。

    随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以福濟慧。

    以事實理者。

    有慧無福。

    慧乃偏枯。

    有理無事。

    理惟空解。

    枯慧不資妙性。

    空解何益真修。

    如前理事雙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然後名為大智也。

     鈔。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敬上也。

    慈心不殺接下也。

    修十善業。

    身除三邪。

    口離四過。

    意斷三惡也。

    此共凡夫行。

     三皈者。

    佛法僧也。

    具足衆戒者。

    道俗備受微細。

    不犯威儀者。

    三千悉皆不缺也。

    此共二乘行。

     發菩提心者。

    依無作境起無緣誓。

    名發菩提心。

    實相不二而二。

    立因果殊。

    二而不二。

    始終理一。

    信此因果方名為深。

    讀誦大乘。

    修三智解。

    運圓乘行。

    以此解行教其行者。

    名為勸進。

    此大乘不共行業也。

     雲何發菩提心。

    而與上二同為福者。

    謂發菩提心既是善根。

    則觀經前二應名為福。

    第三發心。

    何亦名福耶。

     今明福有事理下。

    以福有人天小果有漏有為之事福。

    有稱性無漏無為之理福。

    今菩提心。

    正是般若經中。

    不住相。

    如虛空不可思議之福。

    非有為事相之福。

    故無礙也。

     然今疏下。

    又問雲。

    既菩提心。

    是如虛空之理福。

    今經不判歸福德。

    而判歸善根者何也。

    良以善之與福。

    可分可合。

    分則菩提偏屬善根。

    合則菩提亦可雲福故。

     鈔。

     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不可窮盡者。

    以稱名善根。

    不與一切有為相應。

    乃增長無為。

    随順無為之善根也。

    故入涅槃不可窮盡。

    譬如有人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當穿骨而出。

    稱名功德直至涅槃。

    亦複如是。

     修習無量最勝善根者。

    無量言其廣大。

    最勝言其微妙。

    以稱性之修。

    一修一切修。

    廣無涯畔。

    妙不可測故。

    願憶念無量無邊世界。

    是橫遍一切處。

    去來現在一切諸佛。

    是豎遍一切時。

    所謂一念一切念。

    一切念一念也。

     散心念佛。

    是着實憶持。

    着實體究。

    未入一心者。

    非如今人全不着意。

    徒事唇舌也。

    定意念佛。

    是既得事一心。

    而複于定心中。

    念念憶持。

    心心研究者。

    若是理一心。

    則是離念境界。

    既已無意。

    兼亦不止是定也。

     一心信樂。

    是信願二資。

    持諷誦念是行資。

    持而諷。

    誦而念。

    正用心之極。

    所謂口與心。

    聲聲相應。

    心與佛。

    步步不離也。

    此不往生誰複往生。

     一聲稱念。

    其福勝彼者。

    此一聲乃甚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