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三

關燈
聲。

    此一念乃最後之念。

    所謂知聲相空。

    呼響不實。

    能稱所稱。

    皆不可得也。

    故雲其福勝彼。

     稱佛名号。

    功德不可思議者。

    正以稱名。

    無能稱所稱。

    不可思議故。

    若稱名之心屬藏通别者。

    便可思議矣。

     聲音遘。

    取牛乳也。

     不以愛戀之心。

    遂得往生者。

    以愛戀之心是情識。

    不是智慧故。

    是但知取相。

    不知妙理故。

    是徒生好樂。

    未起真行故。

     疏。

     單修圓頓。

    不願往生者。

    是宗門師德。

    直明真性不帶纖塵。

    佛來也殺。

    魔來也殺。

    念佛一聲。

    ??口三日者。

     甯可謂之少善根者。

    謂以持名為多善根。

    則此等師德。

    皆夙具般若靈根乃能爾也。

    甯可謂之少善根耶。

     雖悟一心。

    尚餘後有者。

    謂若悟而即證無生。

    是真善根深厚。

    任渠橫說豎說。

    無所不可。

    教渠往東往西。

    真如說夢。

    若未得無生。

    而自負圓人。

    鈍置淨土。

    亦是善根淺鮮也。

     喆老住京師四十年。

    常坐不卧。

    化後。

    紙襖亦燒出舍利。

    以不修西方。

    生大富貴處。

     青公即青草堂。

    年九十餘。

    感曾家女人送供。

    即為其子。

    後官至宰相。

     覆轍者。

    漢賈誼雲。

    前車既覆。

    後車當戒。

     鈔。

     粗細無明猶未盡者。

    細即根本。

    粗即枝末。

    圓人見與佛齊。

    惑全未破。

    以理雖頓悟。

    乘悟并消。

    事須漸除因次第盡故。

     恒沙性德猶未悉備者。

    德有性德修德。

    性德本具。

    修德修成。

    今雲性德未備。

    以性從修也。

    以全性起修全修成性。

    修德未圓性德未備故。

     除彼已登實報。

    餘或未免人天者。

    能斷無明證法身。

    生實報土。

    則超六道。

    若不然者。

    縱不堕惡趣。

    亦堕人天。

    焉無後有耶。

    或問曰。

    斷無明證法身菩薩生實報者。

    迥超六道不必言矣。

    生方便有餘者。

    亦超三界不受輪回。

    何但言除實報能免人天。

    不言除方便亦免人天耶。

    答。

    此章問答。

    單論圓人。

    圓。

    人斷無明者。

    即生實報。

    如未斷無明。

    造至七信。

    雖生方便。

    所見之境與實報同。

    不同藏通二教體析之人。

    實生方便故。

    略而不言也。

     以善根不同者。

    謂諸聲聞悉覺真谛。

    未成就普賢行願故。

     修習見佛自在善根者。

    即憶念一切諸佛境界。

    普見法門。

    所謂于念念中悉能供養一切如來智波羅蜜。

    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議大神通事。

    智波羅蜜等。

    今諸大聲聞。

    本不修習。

    故不見佛也。

     疏。

     自性出生一切法。

    是善根義者。

    根有出生義。

    今四聖六凡。

    色心依正。

    從自性生。

    以從理具起事造故。

     自性富有一切。

    是福德者。

    福德有富有義。

    今四聖六凡。

    依正色心。

    自性本具。

    以彼事造。

    由理具故。

     鈔。

     起大慈無損害心者。

    謂于法界衆生。

    與自性衆生。

    鹹欲與無上菩提覺法樂。

    無上涅槃寂靜樂。

    是無損害心。

     起大悲無逼惱心者。

    謂于有情世間。

    及五陰世間。

    皆欲拔境界逼迫之苦。

    煩惱纏縛之苦。

    是無逼惱心。

     不惜身命樂守護者。

    約理則備修德而圓性德。

    約事則求半偈而舍全身。

    自利則如善财不避火坑。

    利他則如不輕甘受打擲。

     舍離諸相者。

    是念諸佛實相身。

    即所謂色身非是佛。

    音聲亦複然。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也。

    起随念心者。

    随順也。

    謂順理之念。

    即天台所謂安住中道。

    不為二邊所動。

    名之為念也。

     禮敬諸佛者。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我悉以清淨三業。

    常修禮敬。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微塵數身。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微塵數佛。

     普皆回向者。

    從初禮拜乃至随順。

    所有功德皆悉回向。

    盡法界一切衆生。

    願令常得安樂。

    無諸病苦。

    欲行惡法。

    皆悉不成。

    所修善業。

    皆速成就。

     亦以此十生彼國土者。

    臨命終時。

    唯此願王。

    不相舍離。

    于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刹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鈔。

     一聞佛名慈心喜悅五句。

    以佛乃曠劫修慈為體故。

    佛乃斷盡無明最清淨故。

    佛乃迥出常流。

    萬劫難聞故。

    今聞佛名即生慈心。

    乃至淚即出者。

    耳聞佛名心契佛心。

    如須達長者。

    因聞佛字。

    通身毛豎是也。

    今人聞佛名。

    泛爾尋常者。

    不知佛義。

    善根淺故。

     甯受諸惡趣四句。

    惡趣熱惱。

    善趣清涼。

    今甯受熱惱。

    不欲清涼者。

    以有聞佛不聞佛之得失。

    而分損益故。

    惡道聞佛。

    如人涉坑坎險道。

    得睹日月光明。

    善趣不聞佛。

    如人履平坦康莊。

    不見日月之光故。

     上該盛德菩薩。

    下及悠悠凡夫者。

    觀經疏雲。

    上品之人。

    始從習種。

    終至解行菩薩。

    中品者。

    從外凡十信以下。

    下品。

    即是今時悠悠凡夫。

    釋雲。

    十住名習種性。

    十行名性種性。

    十回向名道種性。

    此三十位總名解行。

    是别教内凡。

    十信即是外凡。

    悠悠凡夫是名字人。

    尚未伏惑。

    修行不精進者。

     疏。

     念境者。

    即所觀之理。

    念法。

    即能觀之智。

     疏。

     萬德成就淨土攝生者。

    因修萬行。

    果成萬德。

    加以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攝化衆生。

    不同餘故。

     依之修行者。

    衆生未能了悟自心。

    未得脫體無依。

    必須依境發心趣向有地。

    今依佛名。

    如龍得水。

    如虎靠山。

    有所詣故。

     鈔。

     言名便周者。

    以世間之名。

    名無得物之功。

    物無當明之實。

    名實不能相稱。

    今佛名者。

    名外無實。

    實外無名。

    名實不二。

    故言名便周。

     或謂下難雲。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心外無境。

    然則行人止應觀心。

    何為觀境乎。

    答雲。

    汝但知心外無境。

    不知境外無心。

    心者全境之心。

    境者全心之境。

    既無心外之境。

    為心所照。

    亦無境外之心。

    能照于境。

    心境一如也。

    不獨心境一如。

    亦複心境互發。

    先借西方假想之境。

    發我靈明妙心。

    以我靈明妙心。

    複發西方真境。

    以境發心。

    以心發境。

    重重互發互顯。

    喻如磨鏡愈磨愈淨。

    愈淨愈磨也。

     又互發者。

    即妙宗所謂據乎心性。

    觀彼依正。

    依正可彰。

    托彼依正。

    觀于心性。

    心性易發也。

     直觀三道顯本性佛者。

    三道即衆生惑業苦也。

    本性乃三德秘藏。

    即法身般若解脫。

    衆生迷三德秘藏。

    為惑業苦三道。

    諸佛悟惑業苦三道。

    為三德秘藏。

    故圓頓行人。

    不必離此三道。

    别觀三德。

    觀苦道即法身。

    幻化空身即法身故。

    觀惑道即般若。

    貪嗔癡即諸佛不動智故。

    觀業道即解脫。

    身口所作即法性之大用故。

    有三昧兼持咒者。

    謂不能直觀本性者。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如方等三昧兼持咒。

    法華三昧兼誦經。

    十六觀般舟三昧。

    及與此經。

    則兼念佛。

    謂之兼者。

    以理觀為正。

    事行為助故。

     或直顯下或問雲。

    直觀助顯功行不同證果之時。

    得無深淺。

    故雲直觀助顯。

    雖雲不同。

    直至成功無二無别。

    方便多門。

    歸元無二故。

     況初學下。

    謂所雲助顯皆久修上士。

    理觀精純。

    但假事為助。

    若初學凡夫障染濃厚。

    理觀荒蕪。

    全資彌陀勝境。

    發我靈明妙心。

    須于四字洪名。

    全身着倒。

    故知持名實為修行要術。

    不可忽也。

     疏。

     聞斯受之者。

    謂聞斯殊勝法門。

    通身領荷。

    直下承當。

    勇往直前。

    不為他岐所動。

     受斯守之者。

    謂領斯殊勝法門。

    終身依附。

    念念不離。

    與生俱生。

    不至中道而廢也。

     鈔。

     隻消向一句彌陀着倒者。

    古雲。

    南無阿彌陀佛。

    宗門頭則公案等是也。

     鈔。

     若不委身二句。

    謂若徹見念佛之妙。

    則自然不惜形骸。

    不顧身命。

    少有愛戀之心。

    則不能一心執持也。

    古雲假使筋斷骨枯。

    我此工夫。

    決不退轉。

    又雲。

    假使熱鐵輪。

    在我頂上旋。

    終不以此苦。

    退失菩提心。

     一者歸投義下。

    謂前皈命有投義。

    今執持名号。

    一心向往。

    如鳥投林。

    如客投主。

    如遊子伶仃。

    唯有思歸一念。

    此但事相精勤。

    猶未明理。

    即事一心。

    二者歸元義。

    謂執持名号。

    還歸一心。

    則背塵合覺。

    返本還源。

    念念還歸自心。

    即名歸元。

    此則不唯事行。

    兼修理觀。

    為理一心。

     鈔。

     非聞不知者。

    此界衆生。

    于六根中耳根偏利。

    耳根聞聲。

    意識了别方始得知故。

     非說不聞者。

    此土說法。

    唯釋迦如來。

    如來演說。

    方始得聞故。

     得無生慧二句。

    引證非聞不知。

     佛法無人說二句。

    引證非說不聞。

     鈔。

     一行三昧者。

    經雲法界一相。

    系緣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

    論雲謂一切諸佛法身。

    與衆生身平等無二。

    即名一行三昧。

    欲入是三昧者。

    應系心一佛。

    專稱名字也。

     即是念中。

    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者。

    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别相也。

    諸佛法身。

    與衆生心同體無二。

    今但見衆生心。

    不見佛法身者。

    以未能離念故。

    修一行三昧者。

    念空真念獲自本心。

    則諸佛法身于中顯現。

    如鏡中像。

    古雲。

    諸佛猶如淨明鏡。

    我心亦似摩尼珠。

    諸佛常來入我身。

    我身遍入諸佛軀。

    是也。

     名必有相者。

    名為能召。

    相為所召。

    既稱能召之名。

    必有所召之體故。

     名相不離一心者。

    心為能現。

    名相為所現。

    既一心稱名。

    得能現體。

    所現名相。

    無不攝故。

     疏。

     複有二義各分利鈍者。

    一者從散入定義。

    二者從定入散義。

    從散入定。

    則利者日少。

    鈍者日多。

    從定入散。

    則利者日多。

    鈍者日少。

     鈔。

     如來得菩提。

    不系于日者。

    經雲衆生各自謂佛某日成道。

    如來得菩提。

    實不系于日。

    以日者時也。

    依色心分位假立。

    無有自體故。

    百法中時。

    為二十四不相應行攝。

    今如來得菩提。

    坐斷三際何有于時。

    時者皆衆生妄想分别也。

    故經雲。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佛。

    超諸方便成十力。

     七廟者。

    禮記雲。

    天子七廟。

    三昭三穆。

    與太祖之廟。

    共為七。

     利鈍二根。

    各一至七者。

    若從散至定。

    則利根一日。

    鈍或至七。

    若從定歸散。

    則鈍根一日。

    利或至七。

     利根者性敏下。

    正是從散入定。

     亦有利根經于下。

    正是從定入散。

    此兩段申明利鈍二根。

    各一至七也。

     鈔。

     口誦而心不念者。

    口誦佛名。

    心馳萬境。

    是為讀佛非念佛也。

    以念從心故。

     心雖念而念不一者。

    雖心念佛。

    淨穢交馳。

    是雖念佛。

    非一心也。

    以一心者純淨故。

     念雖一而有時不一者。

    雖少時一心。

    後複還亂。

    所謂朝則勤。

    而暮則怠。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是雖一心。

    還複亂也。

    以不亂在無間故。

    皆非淨業之能事也。

     疏。

     事理雙備者。

    如來以權實二智。

    證真俗二谛之理。

    凡說法時不離二谛。

    依俗谛說法故有事。

    依真谛說法故有理。

    所依之谛。

    真俗不二。

    故一字一語。

    事理雙備也。

     信力成就者。

    事一心人。

    不修理觀。

    唯憑信力。

    如水清珠。

    能清濁水。

    古雲。

    清珠投于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佛念投于散心。

    散心不得不一。

     屬定門攝者。

    定有世出世。

    與大小乘。

    及事理諸禅定不同。

    而要之定者無散之謂。

    今念念相續。

    無有二念。

    則心不散亂故屬定攝。

    然彼體究無間。

    至如靜夜鐘聲。

    澄潭月影。

    若未得冷灰豆爆。

    ?地一聲。

    亦屬定攝亦即是事一心。

    而疏鈔專以事一屬憶念。

    亦一往言耳。

     未有慧故者。

    以即就憶念無間。

    念到連念脫落。

    頓入無念。

    即屬慧門。

    古雲。

    隻一直念去。

    亦有悟日是也。

    今工夫始成片段。

    尚未契入本心。

    故止屬定門也。

     鈔。

     以心緣曆。

    字字分明者。

    此是心念。

    不同前口念而心不念也。

    前句後句相續不斷。

    乃至無第二念者。

    此是一心念。

    不同前心雖念。

    而念不一也。

    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

    此是一心不亂。

    不同前念雖一。

    而有時不一也。

     又以心緣曆。

    字字分明。

    是一句不亂。

    前句後句相續不斷。

    是多句不亂。

    不為貪瞋等雜亂。

    是對境不亂也。

     成具下。

    引證不亂。

     言定者四句。

    定能伏妄。

    慧能破妄。

    伏則如石壓草。

    如繩縛賊。

    暫時不動。

    根猶在故。

    破則如鋤斬草。

    如刀殺賊。

    究竟不動以無根故。

     疏。

     能念所念更非二物者。

    以所念者佛。

    是即本覺之理。

    能念者心。

    是即始覺之智。

    若能始本合一。

    方了能所不二。

    天台雲。

    谛觀名别。

    其體不殊。

    性三為谛。

    修三為觀。

    修性既融。

    能所莫得。

    是也。

     離于四句。

    唯是一心者。

    謂離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無虛妄心念故。

    所謂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應。

    故說為空。

    若離妄心。

    實無可空故。

     無心無念空慧相應。

    故屬慧門。

    諸妄消亡。

    故兼得定。

     鈔。

     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者。

    謂一念未生前。

    佛在何所。

    因心起念故佛境現前。

    則所念之佛。

    因能念之心而有。

    若離能念之心。

    亦無所念之佛。

    則佛境從緣無有自性。

     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者。

    謂佛境未現之前。

    心在何所。

    因聞所念之佛。

    乃引生能念之心。

    則能念之心。

    因所念之佛而有。

    若離所念之佛。

    亦無能念之心。

    則心亦從緣無有自性。

     智外無如者。

    心者是智。

    佛者是如。

    心外無佛。

    是智外無如也。

    此乃奪境不奪人。

    古雲。

    上園華已謝。

    車馬尚骈填是也。

     如外無智者。

    既佛外無心。

    是如外無智也。

    此乃奪人不奪境。

    古雲。

    是處有芳草。

    滿城無故人。

    是也。

     非如非智。

    故唯一心者。

    智外無如。

    以智奪如故非如。

    如外無智。

    以如奪智故非智。

    互奪兩忘。

    則非如非智。

    故唯一心。

    此人境雙奪。

    古雲。

    雲散水流去。

    寂然天地空。

    又雲。

    人牛俱不見。

    正是月明時。

    是也。

     若言其有五句。

    謂能念之心。

    因所念之佛而有。

    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

    所念之佛。

    因能念之心而有。

    則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以心緣境。

    從無自性。

    故有非有也。

    此為空觀。

     若言其無五句。

    謂因所念之佛。

    引生能念之心。

    則能念之心惺惺不昧。

    因能念之心。

    引生所念之佛。

    則所念之佛曆曆分明。

    以性空之處。

    不礙緣生。

    故無非無也。

    此為假觀。

     若言亦有亦無二句。

    謂若雙執有無。

    則正當本體自空。

    了不可得時。

    又靈靈不昧。

    曆曆分明。

    以有奪無也。

    正當靈靈不昧。

    曆曆分明時。

    又本體自空了不可得。

    以無奪有也。

    互奪兩亡。

    則有無雙泯。

    此雙遮二邊之中道觀也。

     若言非有非無二句。

    謂若雙破有無。

    則因本體自空。

    了不可得。

    故得靈靈不昧曆曆分明。

    因無成有也。

    因靈靈不昧曆曆分明。

    故得本體自空了不可得因有成無也。

    互成雙立。

    則有無俱存。

    此雙照二邊之中道觀也。

     有無四句是病。

    三觀是藥。

    若四句既離。

    則三觀亦絕。

    此中有即俗谛。

    無即真谛。

    雙亦雙非。

    即中道第一義谛。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皆如境也。

    故雲般若如火聚。

    四面不可入。

    又雲般若如清涼池。

    四面皆可入也。

     非有則常寂下九句。

    結歸寂照難思。

     斯則下總結上二。

     能所情消。

    即如智不二。

    有無見盡。

    即寂照難思。

     見谛。

    即三谛圓融理。

     鈔。

     如法華下。

    謂觀像通二種。

    一真佛。

    二像佛也。

    引法華證。

    觀現在真佛。

    引優填證。

    觀現在像佛。

     栴檀像者。

    世尊成道後嘗往忉利天宮為母說法。

    優填王欲觐佛而不可得。

    乃請目連尊者。

    帶三十二匠。

    往彼天宮。

    各說一相。

    還來人間。

    用栴檀香木刻世尊像。

    觀瞻禮拜。

     以我心目者。

    觀經雲。

    其光相好。

    及與化佛。

    不可具說。

    但當憶念。

    令心眼見。

    見此事者。

    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故名念佛三昧。

     想彼如來者。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故當想彼如來。

    所謂以法界心。

    觀法界境。

    生于法界依正色心也。

     無生滅有空能所等相者。

    對上三種念佛持名是生滅相。

    經雲。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故。

    觀像是空有相。

    對像則有。

    離像是無故。

    觀想是能所相。

    有能觀之心。

    所觀之境故。

     又前三。

    皆不離生滅有空能所等相。

    又前三皆不離言說相。

    名字相。

    心緣相。

    今實相之佛。

    過去無始。

    未來無終。

    無生滅相。

    一塵不立處。

    萬法齊彰。

    無空有相。

    照體獨立。

    絕諸對待。

    無能所相又複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詞喪慮亡。

    離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是無相不相。

    名為實相也。

     我若欲見阿彌陀佛随意即見。

    是華嚴解脫長者所說。

    以此證實相者。

    以長者已能了知自性。

    如影響夢幻。

    所見諸佛。

    皆由自心。

    故經文雲。

    善男子。

    我見如是等十方佛刹微塵數如來。

    彼諸如來不來至此。

    我不往彼。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

    阿彌陀如來。

    随意即見。

    知一切佛及與我心。

    悉皆如夢。

    知一切佛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知一切佛所有色相。

    及以自心。

    悉皆如幻。

    悉皆如響。

    我如是知。

    如是憶念。

    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又以此證實相者。

    以如實空。

    方能不空。

    如實不空。

    方顯真空。

    自非遠離諸相。

    焉能随意現相。

    自非随意現相。

    莫顯遠離諸相也。

     徹前徹後者。

    理即事故徹前。

    事即理故徹後。

     理一心即實相者。

    如上所言理一心者。

    則能所情消。

    有無見盡。

    離生滅空有等相。

    故即實相也。

     豈得稱名便成實相者。

    以稱名念佛。

    念念起滅。

    是生滅相。

    念時則有。

    不念則無。

    是空有相。

    能念是心。

    所念是佛。

    是能所相。

    稱佛名号。

    以心緣曆。

    是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何言即實相耶。

    答曰。

    謂實相者。

    非為滅除諸相。

    而談實相。

    即相無相。

    名實相也。

     治世語言。

    皆與實相不違背者。

    以證意實相。

    則諸所說法無非實相。

    故不相違背。

    雖說俗事。

    亦順正法也。

    經雲。

    以是清淨意根。

    乃至聞一偈一句。

    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能演說一句一偈。

    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歲。

    諸所說法。

    随其義趣。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若說俗間經書。

    治世語言。

    資生業等。

    皆順正法。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者。

    以亂心稱佛是為最易。

    而皆成佛道。

    信乎道無難易。

    颠沛造次。

    無非妙法。

    無非第一義也。

     直謂觀佛法身者。

    謂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之身。

    是實報身。

    名為尊特。

    亦名勝應。

    而特名法身者。

    為成行人圓妙境也。

    良以報應屬修。

    法身是性。

    若漸教說。

    别起報應二修。

    莊嚴法身一性。

    若頓教诠。

    報應二修。

    全是性具法身一性。

    舉體起修。

    故得全性成修。

    全修在性。

    三身融妙。

    指一即三也。

     是知圓人修行。

    無行不圓。

    圓人對法。

    無法不妙。

    即一句彌陀。

    當體即空即假即中。

    當體即念自性天真之佛。

    而念實無念。

    是無生滅相。

    寂照難思。

    是無空有相。

    如智不二。

    是無能所相。

    不可思議。

    是無言說心緣等相。

    名号何非實相也。

     鈔。

     般若智者。

    即自在決定解力。

    信眼清淨。

    智光照耀。

    普觀境界。

    離一切障。

    善巧觀察。

    普眼明徹也。

     此般若智。

    通已證未證。

    未證即是一心三觀。

    已證即是一心三智。

    三智是果。

    三觀是因。

    果在一心。

    因豈前後。

    因果不二。

    方曰圓修。

    故般若智通證未證也。

    若以般若智專持佛名。

    似屬未證。

    何以故。

    若已證一心三智。

    則已入圓住别地。

    已證無生。

    不消更用求生。

    恐亦不必專持矣。

    今以般若智專持佛名者。

    乃是别向及圓信以下。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據乎妙心稱彼名号。

    托彼名号發我妙心也。

    妙心一發。

    即三智實在一心中得。

    一行三昧斯成就矣。

     德雲比丘。

    示念佛法門者。

    初雲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

    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繼複示智光普照念佛門。

    乃至第二十一住虛空念佛門。

     德雲比丘下。

    是先釋一行念佛。

    又修念佛下。

    是次釋一時念佛。

     以如為境。

    無境非佛者。

    釋上觀其法身也。

    法身即如如之理。

    若以如如之理。

    為所觀境。

    則真如遍一切處。

    遍一切處皆佛境也。

    此則以般若智照法界境。

    故雲一行念佛。

     先化次報次法者。

    未達唯心。

    依事識觀佛化身。

    已達唯心。

    依業識觀佛報身。

    能斷無明。

    次依般若觀佛法身。

    今則一時而修。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