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曆次第。
何者。
化身是用。
報身是智。
法身是理。
智外無如。
故報即法。
如外無智。
故法即報。
體外無用。
故法報即應。
用外無體。
故應即法報。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故。
又一時而修者。
圓人不獨随觀一身即是三身。
但趣舉一塵三身具足。
所謂此觀微妙。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一觀一切觀。
一切觀一觀。
非一非一切。
如此之觀攝一切觀也。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者。
能觀即是一心三觀。
所觀即是三谛一境。
謂之觀彼佛者。
是托彼果佛圓明之體。
顯我衆生性德之佛也。
畢竟得生住正定者。
往生之人。
約有三位。
一如蓮華未開時。
信行未滿。
未名不退。
但以處無退緣。
故稱不退。
二信位滿足以去。
華開見佛。
入十住位。
得少分見法身。
住正定位也。
三者三賢位滿入初地以去。
證遍滿法身。
生無邊佛土。
如佛記龍樹菩薩等。
住初地生淨土等也。
此中畢竟等。
是後二位。
不以色念。
是不念相好之色。
不以四智十八法念。
是不念功德之心。
諸法自性空者。
以佛無别色心功德。
唯有如如理。
及如如智獨存故。
無所念是為念佛者。
華嚴雲。
性空即是佛。
金剛雲。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佛以無境為境。
則念以無念為念也。
谛了自心名為觀佛者。
自心者即法身也。
谛了法身方為觀佛。
外求有相佛。
與我不相幹。
不為境亂。
名為三昧者。
三昧之言正受也。
會境歸心。
無境可亂。
方名正定也。
一體不移。
名為心印者。
唯一真心充遍法界。
湛然常住。
方名心印不壞也。
疏。
雖雲一心者。
前以一心。
為一行一時等。
若隻以一對一。
便堕數矣。
然法身無為不堕諸數。
雖雲一心。
實則一切諸心無不攝故。
鈔。
至誠心者。
至之言專。
誠之言實。
深心者。
佛果深高。
以心往求。
故曰深心。
亦從深理生。
亦從厚樂善根生。
雖有三義而不相舍。
求高深果。
須見深理。
欲契深理。
須厚樂善根。
此乃立行依理求果也。
回向發願心者。
以真如實念趣果善心。
二心功德。
善巧回向。
願生淨土。
速證法忍。
廣拔一切衆生苦惱。
起信三心者。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謂向理之心。
别無岐路。
此即二行之本。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謂修具萬德。
回向心源。
即自利行本。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衆苦故。
謂廣拔衆苦。
令得菩提。
即利他行本。
妙行雖廣。
三行皆收。
名殊理一者。
是以經論配合至誠心。
即起信正念真如。
不念真如。
豈名專實。
今此一心無虛妄即真。
無遷流即如。
即正念真如故。
深心。
即起信樂集一切善行。
以不集萬行。
豈名立行依理求果。
今此一心萬善同歸。
即樂集一切善行故。
回向發願。
即起信大悲拔苦。
如不拔苦衆生。
豈名回向發願。
今此一心頓圓物我。
即大悲拔苦故。
一清淨心者。
萬善皆空。
纖塵不立故。
直契真如心也二安清淨心者。
若一行不圓。
菩薩之心則不安隐。
安者滿足萬善故。
廣修萬行心也。
三樂清淨心者。
若一有情未度。
菩薩之心則不喜樂。
樂者廣度有情故。
此普度衆生心也。
垢無不盡者。
從來不與染法相應故。
又既入理一。
則見思塵沙無明無不盡故。
理無不具者。
本具恒沙功德故。
又既入理一。
則此一心中。
頓舍萬緣。
即布施。
乃至此一心中。
靈靈不昧。
即智慧等故。
慈無不攝者。
一心即無緣慈體。
廣攝有情故。
又既入理一。
自然不舍法界遍入塵勞故。
華嚴十種念佛者。
一寂靜念。
諸佛本來寂靜。
衆生心中喧雜。
何名念佛。
若能寂靜。
即是念佛。
二清淨念。
諸佛本來清淨。
衆生心污染。
何名念佛。
若能清淨。
即是念佛。
三不竭念。
四明徹念。
五離塵念。
六離種種塵念。
七離垢念。
八光耀念。
九可愛樂念。
十無障礙念。
諸佛本來塵塵涉入。
刹刹圓通。
衆生心中多障。
何名念佛。
若去其障礙。
即是念佛。
淨名八法者。
一饒益衆生。
而不望報。
二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三等心衆生謙下無礙。
于諸菩薩視之如佛。
四所未聞經。
聞之無疑。
五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六不嫉彼供。
不高己利。
而于其中調伏其心。
七常省己過。
不訟彼短。
八恒以一心。
求諸功德。
行無瘡疣生于淨土者。
瘡疣玉之瑕身之疵也。
如既益衆生菩薩之善行也。
苟或望報則瘡疣矣。
至求諸功德菩薩之善行也。
苟不一心則瘡疣矣。
修此八行。
去此八疵。
誠為清淨之行而得生淨土也。
我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者。
諸佛境界。
指所觀境。
言一切者。
橫遍豎窮故。
智慧光明。
指能觀之智。
普見法門。
即收前二。
以結其名。
謂以智慧。
觀諸佛境界。
即名普見也。
二十一念佛門者。
一智光普照。
二令一切衆生。
三令安住力。
四令安住法。
五照耀諸方。
六入不可見處。
七住于諸劫。
八住一切時。
九住一切刹。
十住一切世。
十一住一切境。
十二住寂滅。
十三住遠離。
十四住廣大。
十五住微細。
十六住莊嚴。
十七住能事。
十八住自在心。
十九住自業。
二十住神變。
二十一住虛空。
智光普照者。
常見一切諸佛國土。
種種宮殿悉嚴淨故。
住虛空者。
觀察如來所有身雲。
莊嚴法界虛空界故心外無境界者。
謂一心不亂。
即是諸佛境界。
心外别無佛境界故。
心外無智照者。
謂一心不亂。
即是智光普照悉皆嚴淨。
心外别無智光照故。
心外無虛空者。
謂一心不亂。
即是莊嚴法界。
及虛空界。
心外别無住虛空故。
鈔。
心想佛時。
是心作佛者。
觀經雲。
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今釋是心作佛者。
作有二義。
一淨心能感他方應佛。
故名是心作佛。
即疏文所謂佛本是無。
心淨故有也。
二三昧能成己之果佛。
故名是心作佛。
即疏文所謂亦因三昧心終成作佛也。
初作他佛。
次作己佛。
此約能感能成。
釋作也。
是心是佛者。
是亦二義。
一心即應佛。
故名是心是佛。
即疏文所謂向聞佛本是無。
心淨故有。
便謂條然有異。
故言即是應佛。
心外無佛也。
二心即果佛。
故名是心是佛。
即疏文所謂亦無佛之因也。
初是應佛。
二是果佛。
此約即應即果。
釋是也。
若論作是之義者。
即不思議三觀也。
何者。
以明心作佛故。
顯非性德。
自然有佛。
以明心是佛故。
顯非修德。
因緣成佛。
即是而作。
故全性成修。
則泯一切自然之性。
即作而是。
故全修即性。
則泯一切因緣之性。
若其然者。
何思不絕。
何議不忘。
既以作是絕乎思議。
複以作是。
顯于三觀。
以若破若立。
皆名為作。
空假二觀也。
不破不立。
名之為是。
中道觀也。
全是而作。
則三谛俱破。
三谛俱立。
名一空一切空。
名一假一切假也。
全作而是。
則于三谛俱非破非立。
名一中一切中也。
即中之空假名作。
能破三惑能立三法。
故感他佛。
三身圓應。
能成我心三身當果。
即空假之中名是。
則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是應佛。
心是果佛。
故知作是一心修者。
乃不思議三觀也。
由此一心。
終當作佛四句。
一心即不生滅因地心也。
由此因心。
終成果覺。
故始從信解。
終至行證。
等覺還源。
直至如來妙莊嚴海。
故名作也。
即此一心。
全體是佛四句。
一心即真如法性身也。
本無修證。
不涉程途。
全體是佛。
若言是因。
對果言因。
既無當果。
因是誰因。
若言是果。
對因言果。
既無前因。
果是誰果。
故名是也。
鈔。
修餘少善名散者。
以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是散心修善。
故名散善。
一心不亂名定者。
心緣一境。
無有異念。
故言定善。
一心複分定散者。
事一心者。
雖心緣一境。
猶屬識心。
所緣之境。
念念遷流。
能緣之心。
新新不住。
對前散心。
故名曰定。
對後理一。
猶名為散。
定善中散善也。
理一心者。
見諸法實相。
以不生滅心契真常之理。
本自不動。
本自寂滅。
定善中之定善也。
事一心者。
猶未離六識。
故為定中散。
理一心者。
則是常住真心。
故為定中定。
疏。
即菩薩念佛者。
以有凡夫念佛三昧。
二乘念佛三昧。
今是菩薩念佛三昧故。
鈔。
惟言正念實相者。
以不念有。
不念空。
不念二邊。
不念中道故。
今謂彼專下。
謂彼經并無信願往生等語者。
以正念實相專主理故。
此經有信願往生者。
兼事理故。
事一心。
則不相同。
若理一心。
正彼正念實相也。
蓋彼下釋疑。
恐疑雲。
二經同一念佛三昧。
而有專理兼事之不同者。
何也。
蓋彼為能離念者。
以無念正入。
此為不能離念者。
以有念巧入。
離為因不同。
同歸無念。
究竟不别也。
鈔。
直指靈知者。
波羅提雲。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悟之則為佛性。
迷之則為精魂是也。
又荷澤雲。
知之一字。
衆妙之門。
永嘉雲。
不須知知但知而已等。
門庭施設不同者。
淨土法門。
有淨有穢。
有佛有生。
是約建立門。
禅宗法門。
則淨穢雙非。
生佛不立。
是約掃蕩門。
所證無兩心者。
彼一切盡掃者。
頓除妄想。
直顯靈知。
此一切建立者。
使成三昧。
亦悟靈知。
故古雲參禅本為超生死。
念佛亦因脫死生。
但向一邊挨得入。
兩條門路不多争。
傳法四句者。
初祖雲。
吾本來茲土。
傳法度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印心四卷者。
初祖付二祖曰。
吾有楞伽四卷。
亦付與汝。
即是如來心要法門。
令諸衆生開示悟入。
鈔。
紛然不齊者。
約善惡無記三性說。
以三性自體迥異故。
雜然競起者。
約八識緣境不同說。
以眼識緣色。
耳識緣聲。
賴耶緣根身器界故。
溯流窮源不出一心者。
始從清淨心中。
無明妄動。
轉成賴耶。
次從賴耶。
轉出前七。
心王既起。
心所随行。
次第引生五十一種。
如從源出流也。
今溯流及源者。
則心所不離心王。
心王不起。
心所不生故。
心王不離妙心。
妙心不動。
心王不現故。
恒審思量者。
指七識也。
此識恒常。
審推思察量度。
第八見分為我故。
恒之與審。
于八識中四句分别。
一恒而非審。
謂第八識不執我。
無間斷故。
二審而非恒。
謂第六識以執我。
間斷故。
三非恒非審。
謂前五識不執我。
多間斷故。
四亦恒亦審。
謂第七識執我。
無斷故。
真妄和合者。
指賴耶也。
起信雲。
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賴耶識。
釋曰不生不滅者。
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動作生滅不相離故。
故雲和合。
非謂别有生滅來與真如合。
謂生滅之心。
心之生滅無二相故。
真如全體動故。
心與生滅非異。
而恒不變真性故。
心與生滅非一也。
念極而忘者。
忘謂人法雙亡。
是六識脫落。
而七識随六識用事六識既脫則七識自然不行故恒審思量者。
其思寂焉。
忘極而化者。
化謂空空亦空。
是識陰盡。
罔象虛無。
颠倒妄想。
皆淨盡無餘故。
真妄和合者。
其妄消焉。
巨浪微波。
鹹成止水者。
巨浪指前七識心心所。
楞伽雲。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微波指第八識心心所。
楞嚴雲。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
濃雲薄霧。
盡作澄空者。
濃雲喻前七心心所。
以前七粗重。
障真重故。
薄霧喻第八心心所。
以第八微細。
障真輕故。
鈔。
若事一心下。
或問雲。
此之至心。
或指事一心。
亦未可知焉知是理耶。
故雲事一心雖亦滅罪。
如石壓草。
如冰夾魚。
冰泮則魚遊。
石去則草長。
定力已過。
罪将複現。
理一心者。
一心既朗。
罪性皆空。
以般若智了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間故。
指理一心也。
十方衆生下五句。
明稱佛功勝。
唯一大乘。
一切諸法二句。
出其所以。
謂何故一稱佛時。
皆當作佛。
唯一大乘耶。
曰以一切諸法。
唯一相不二相。
一行不二行。
故唯一乘。
所謂二句。
轉釋一相。
習如是觀五句。
明利益。
一相。
即畢竟空相。
離一切諸相。
故名一相。
一門。
即法華中。
唯有一門。
而複狹小。
無生無滅。
即華嚴所謂。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畢竟空相。
以破諸法畢竟淨盡。
名為畢竟。
又解畢竟名為終竟。
觀是終竟之法。
亦不可得。
則不執有究竟之法。
名為畢竟空。
故法華雲。
乃至究竟涅槃。
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也。
五欲即五塵。
以能動人欲心。
故遂名欲。
五蓋。
即貪瞋癡。
睡眠。
掉悔。
此五能覆蓋真性。
障諸禅定。
故名曰蓋。
五根。
即信念進定慧。
禅定。
即百八三昧等。
法界初門雲。
以是空慧。
照諸禅定。
種種法門。
無染無著。
則能出生諸菩薩百八三昧等。
歸命一心者。
南無即歸命。
佛即是心也。
一聞佛名。
聞字是心聞。
即若聞首題名字。
所得功德。
不可限量之聞。
又即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之聞。
鈔。
一乘大道下四句。
謂華嚴一乘大道。
乃頓悟自心之大菩薩境界。
非樂生淨土菩薩境界。
以厭此穢土。
欣彼淨邦。
不達淨穢雙非。
知見不普故。
今謂下。
釋彼論意。
以論中知見不普。
是指得事一心者。
非指理一心者。
若得理一心。
妙悟自心。
有何穢之可厭。
淨之可忻耶。
此乃縱釋。
然雖下是奪釋。
平等法界。
無生可度者。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彌勒如。
衆生如。
一如無二如故。
常修淨土教化衆生者。
淨名經雲。
雖知諸佛國。
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于衆生。
正所謂一乘大道者。
平等法界。
無生可度。
真如界内不受一塵也。
常修淨土教化衆生。
佛事門頭不舍一法也。
事理圓融。
權實不二。
一乘大道也。
普賢菩薩。
為華嚴長子者。
他經皆首文殊。
以重智故。
此經獨首普賢。
以宗法界行故。
鈔。
不可以仁之難熟者。
孟子雲。
五谷者。
種之美者也。
苟為不熟。
不如稊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疏。
又此四字。
若離合釋之者。
相非即是離。
相即即是合。
相非故名不亂。
是以離釋之。
相即故名一心。
是以合釋之。
一心自一心。
不亂自不亂。
故不妨離釋。
一心即不亂。
不亂即一心。
故不妨合釋。
鈔。
相即下十一句。
釋相即。
名一心。
即有而無者。
緣起即性空故。
即無而有者。
性空即緣起故。
二邊叵得二句。
互奪兩亡。
緣起性空。
既俱不可得。
則非緣起性空之中道。
亦不存故。
三德渾然。
不可分别者。
有即萬法齊彰。
屬解脫德。
無即一塵不立。
屬般若德。
中即空有難思。
屬法身德。
即有而無。
解脫即般若。
即無而有。
般若即解脫。
二邊叵得。
般若解脫即法身。
中亦不存。
法身即般若解脫。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如天王三目。
伊字三點。
三德渾然。
故名一心。
相非下十四句。
釋相非。
故名不亂。
假非是空。
緣起非性空。
空非是假。
性空非緣起。
中非假空。
中道非緣起性空。
空非是假。
則能所雙亡。
成般若德。
假非是空。
則能所雙立成解脫德。
中非假空。
則雙照雙遮成法身德。
般若非法身解脫。
解脫非般若法身。
法身非解脫般若。
三德曆然。
故名不亂。
又渾然即曆然。
曆然即渾然。
一心即不亂。
不亂即一心也。
鈔。
如小教下。
正明五教一心。
小教以由心造業等者。
小教不知八識。
由六識造善惡業。
感三界六道苦樂等境。
故曰一心。
此假名一心。
非真一心也。
以不達唯心之理。
心外實有前境故。
始教以賴耶所變為一心者。
始教知有八識。
但不即真如。
以真如凝然不變不随緣故。
乃生滅八識。
含漏無漏種所變現也。
如雲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以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等。
此以生滅八識為一心。
終教以如來藏為一心者。
終教達八識。
即真如随緣。
為阿賴耶識。
識如夢幻。
唯一真如。
此以如來藏為一心。
頓教以染淨俱泯為一心者。
染即六識。
及生滅八識等。
淨即如來藏。
以終教歸如來藏。
雖雲至淨。
以見有如來藏在。
猶未離念故。
此則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識二無我俱遣。
一念不生。
方為一心。
圓教總該萬有為一心者。
前四教。
則前淺後深。
互不相攝。
今圓教則周遍含容。
重重無盡。
随舉一塵。
全彰法界。
總該萬有為一心也。
天台四教例此者。
小即藏教。
始即通教。
終即别教。
圓即圓教。
頓即天台之離言四教。
疏。
具有此意者。
謂雖無事理之文。
而意則具足也。
鈔。
專念阿彌佛。
即得往生者。
論文雲。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
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若念真如法身者。
論文雲。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住正定故。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者。
論文雲。
若知一切法。
雖說無有能說可說。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是名随順。
若離于念。
名為得入。
疏。
顯密二義者。
言教直诠真性。
開悟衆生。
普願人人解了。
無有隐覆曰顯。
咒語如王密诏。
唯佛能知。
諸大菩薩不能曉了。
但許精持。
不通解路曰密。
鈔。
自疑理性不明。
所為無益者。
此專事者。
疑不明理。
而阻其事也。
大勢至下。
正引事得通理。
以決疑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
方便即觀心究理等。
今謂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不假觀心究理之方便。
始得心開。
直下念去。
念至念極心空。
自得開悟也。
自疑稱佛名少。
或緻落空者。
此專理者。
疑稱名少。
而阻其理。
念念理一下。
正以理通事。
而決疑也。
念念理一。
念念彌陀者。
所謂念空真念。
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也。
故曰其為稱名不亦大乎。
攝心體心四句。
攝心即事持。
事得通理。
攝心即體心。
體心即理持。
理得通事。
體心即攝心。
疏。
随機不定者。
根稍鈍人。
事尚未能。
奚能究理。
且先勤事。
攝心既定。
然後觀心究理。
不然妄識紛飛。
徒勞分别。
何益之有。
若根性大利人。
般若緣深。
法身機熟。
莫勤事行。
直究唯心。
直捷根源。
不勞摘葉尋枝故。
問。
前雲執理而迷事。
比貧士獲豪家之券。
又雲約理無可念。
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
以念即無念故。
今雲。
徑就理持。
不勤事行。
豈非堕前所斥耶。
答雲。
前之所斥。
乃執理而迷事。
耽着頑空。
不信念佛者。
今徑就理持。
是即念返觀。
正深求淨土。
不撥事行者。
故不堕前咎。
疏。
二十一字者。
專持名号。
以稱名故。
衆罪消滅。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疏。
自性非憶非忘下。
憶者對忘而言。
有憶有忘。
非真執持。
直須兩頭撒開。
中間坐斷。
乃真執持。
今者對昨而言。
有昨有今。
非真七日。
直須劫日雙消。
掃空三際。
乃真七日。
若對多名一。
一則彌多。
何名一心。
迥超數量。
直契無為。
是名一心。
若對亂名定。
定則彌亂。
何名不亂。
谛了自心。
頓超動寂。
方名不亂。
鈔。
本無生滅下。
生則有憶。
滅則有忘。
自性本無生滅。
何有憶忘。
過去為昨。
現在為今。
自性體絕去來。
誰成今昨。
自性一亦不為一。
為堕諸數故。
則多尚奚存。
自性定且無定形。
有物凝然故。
則亂将安寄。
如斯會得。
終日念佛。
終日念心。
以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即佛即心。
即心即佛。
心佛無有二故。
終日念心。
終日無念者。
以即佛即心。
則非佛。
即心即佛。
則非心。
互奪兩亡。
能所雙消故。
如是念佛。
名為真念佛。
念佛之理。
豈沾沾事行耶。
彌陀經疏鈔演義卷三
何者。
化身是用。
報身是智。
法身是理。
智外無如。
故報即法。
如外無智。
故法即報。
體外無用。
故法報即應。
用外無體。
故應即法報。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故。
又一時而修者。
圓人不獨随觀一身即是三身。
但趣舉一塵三身具足。
所謂此觀微妙。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一觀一切觀。
一切觀一觀。
非一非一切。
如此之觀攝一切觀也。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者。
能觀即是一心三觀。
所觀即是三谛一境。
謂之觀彼佛者。
是托彼果佛圓明之體。
顯我衆生性德之佛也。
畢竟得生住正定者。
往生之人。
約有三位。
一如蓮華未開時。
信行未滿。
未名不退。
但以處無退緣。
故稱不退。
二信位滿足以去。
華開見佛。
入十住位。
得少分見法身。
住正定位也。
三者三賢位滿入初地以去。
證遍滿法身。
生無邊佛土。
如佛記龍樹菩薩等。
住初地生淨土等也。
此中畢竟等。
是後二位。
不以色念。
是不念相好之色。
不以四智十八法念。
是不念功德之心。
諸法自性空者。
以佛無别色心功德。
唯有如如理。
及如如智獨存故。
無所念是為念佛者。
華嚴雲。
性空即是佛。
金剛雲。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佛以無境為境。
則念以無念為念也。
谛了自心名為觀佛者。
自心者即法身也。
谛了法身方為觀佛。
外求有相佛。
與我不相幹。
不為境亂。
名為三昧者。
三昧之言正受也。
會境歸心。
無境可亂。
方名正定也。
一體不移。
名為心印者。
唯一真心充遍法界。
湛然常住。
方名心印不壞也。
疏。
雖雲一心者。
前以一心。
為一行一時等。
若隻以一對一。
便堕數矣。
然法身無為不堕諸數。
雖雲一心。
實則一切諸心無不攝故。
鈔。
至誠心者。
至之言專。
誠之言實。
深心者。
佛果深高。
以心往求。
故曰深心。
亦從深理生。
亦從厚樂善根生。
雖有三義而不相舍。
求高深果。
須見深理。
欲契深理。
須厚樂善根。
此乃立行依理求果也。
回向發願心者。
以真如實念趣果善心。
二心功德。
善巧回向。
願生淨土。
速證法忍。
廣拔一切衆生苦惱。
起信三心者。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謂向理之心。
别無岐路。
此即二行之本。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謂修具萬德。
回向心源。
即自利行本。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衆苦故。
謂廣拔衆苦。
令得菩提。
即利他行本。
妙行雖廣。
三行皆收。
名殊理一者。
是以經論配合至誠心。
即起信正念真如。
不念真如。
豈名專實。
今此一心無虛妄即真。
無遷流即如。
即正念真如故。
深心。
即起信樂集一切善行。
以不集萬行。
豈名立行依理求果。
今此一心萬善同歸。
即樂集一切善行故。
回向發願。
即起信大悲拔苦。
如不拔苦衆生。
豈名回向發願。
今此一心頓圓物我。
即大悲拔苦故。
一清淨心者。
萬善皆空。
纖塵不立故。
直契真如心也二安清淨心者。
若一行不圓。
菩薩之心則不安隐。
安者滿足萬善故。
廣修萬行心也。
三樂清淨心者。
若一有情未度。
菩薩之心則不喜樂。
樂者廣度有情故。
此普度衆生心也。
垢無不盡者。
從來不與染法相應故。
又既入理一。
則見思塵沙無明無不盡故。
理無不具者。
本具恒沙功德故。
又既入理一。
則此一心中。
頓舍萬緣。
即布施。
乃至此一心中。
靈靈不昧。
即智慧等故。
慈無不攝者。
一心即無緣慈體。
廣攝有情故。
又既入理一。
自然不舍法界遍入塵勞故。
華嚴十種念佛者。
一寂靜念。
諸佛本來寂靜。
衆生心中喧雜。
何名念佛。
若能寂靜。
即是念佛。
二清淨念。
諸佛本來清淨。
衆生心污染。
何名念佛。
若能清淨。
即是念佛。
三不竭念。
四明徹念。
五離塵念。
六離種種塵念。
七離垢念。
八光耀念。
九可愛樂念。
十無障礙念。
諸佛本來塵塵涉入。
刹刹圓通。
衆生心中多障。
何名念佛。
若去其障礙。
即是念佛。
淨名八法者。
一饒益衆生。
而不望報。
二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三等心衆生謙下無礙。
于諸菩薩視之如佛。
四所未聞經。
聞之無疑。
五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六不嫉彼供。
不高己利。
而于其中調伏其心。
七常省己過。
不訟彼短。
八恒以一心。
求諸功德。
行無瘡疣生于淨土者。
瘡疣玉之瑕身之疵也。
如既益衆生菩薩之善行也。
苟或望報則瘡疣矣。
至求諸功德菩薩之善行也。
苟不一心則瘡疣矣。
修此八行。
去此八疵。
誠為清淨之行而得生淨土也。
我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者。
諸佛境界。
指所觀境。
言一切者。
橫遍豎窮故。
智慧光明。
指能觀之智。
普見法門。
即收前二。
以結其名。
謂以智慧。
觀諸佛境界。
即名普見也。
二十一念佛門者。
一智光普照。
二令一切衆生。
三令安住力。
四令安住法。
五照耀諸方。
六入不可見處。
七住于諸劫。
八住一切時。
九住一切刹。
十住一切世。
十一住一切境。
十二住寂滅。
十三住遠離。
十四住廣大。
十五住微細。
十六住莊嚴。
十七住能事。
十八住自在心。
十九住自業。
二十住神變。
二十一住虛空。
智光普照者。
常見一切諸佛國土。
種種宮殿悉嚴淨故。
住虛空者。
觀察如來所有身雲。
莊嚴法界虛空界故心外無境界者。
謂一心不亂。
即是諸佛境界。
心外别無佛境界故。
心外無智照者。
謂一心不亂。
即是智光普照悉皆嚴淨。
心外别無智光照故。
心外無虛空者。
謂一心不亂。
即是莊嚴法界。
及虛空界。
心外别無住虛空故。
鈔。
心想佛時。
是心作佛者。
觀經雲。
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今釋是心作佛者。
作有二義。
一淨心能感他方應佛。
故名是心作佛。
即疏文所謂佛本是無。
心淨故有也。
二三昧能成己之果佛。
故名是心作佛。
即疏文所謂亦因三昧心終成作佛也。
初作他佛。
次作己佛。
此約能感能成。
釋作也。
是心是佛者。
是亦二義。
一心即應佛。
故名是心是佛。
即疏文所謂向聞佛本是無。
心淨故有。
便謂條然有異。
故言即是應佛。
心外無佛也。
二心即果佛。
故名是心是佛。
即疏文所謂亦無佛之因也。
初是應佛。
二是果佛。
此約即應即果。
釋是也。
若論作是之義者。
即不思議三觀也。
何者。
以明心作佛故。
顯非性德。
自然有佛。
以明心是佛故。
顯非修德。
因緣成佛。
即是而作。
故全性成修。
則泯一切自然之性。
即作而是。
故全修即性。
則泯一切因緣之性。
若其然者。
何思不絕。
何議不忘。
既以作是絕乎思議。
複以作是。
顯于三觀。
以若破若立。
皆名為作。
空假二觀也。
不破不立。
名之為是。
中道觀也。
全是而作。
則三谛俱破。
三谛俱立。
名一空一切空。
名一假一切假也。
全作而是。
則于三谛俱非破非立。
名一中一切中也。
即中之空假名作。
能破三惑能立三法。
故感他佛。
三身圓應。
能成我心三身當果。
即空假之中名是。
則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是應佛。
心是果佛。
故知作是一心修者。
乃不思議三觀也。
由此一心。
終當作佛四句。
一心即不生滅因地心也。
由此因心。
終成果覺。
故始從信解。
終至行證。
等覺還源。
直至如來妙莊嚴海。
故名作也。
即此一心。
全體是佛四句。
一心即真如法性身也。
本無修證。
不涉程途。
全體是佛。
若言是因。
對果言因。
既無當果。
因是誰因。
若言是果。
對因言果。
既無前因。
果是誰果。
故名是也。
鈔。
修餘少善名散者。
以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是散心修善。
故名散善。
一心不亂名定者。
心緣一境。
無有異念。
故言定善。
一心複分定散者。
事一心者。
雖心緣一境。
猶屬識心。
所緣之境。
念念遷流。
能緣之心。
新新不住。
對前散心。
故名曰定。
對後理一。
猶名為散。
定善中散善也。
理一心者。
見諸法實相。
以不生滅心契真常之理。
本自不動。
本自寂滅。
定善中之定善也。
事一心者。
猶未離六識。
故為定中散。
理一心者。
則是常住真心。
故為定中定。
疏。
即菩薩念佛者。
以有凡夫念佛三昧。
二乘念佛三昧。
今是菩薩念佛三昧故。
鈔。
惟言正念實相者。
以不念有。
不念空。
不念二邊。
不念中道故。
今謂彼專下。
謂彼經并無信願往生等語者。
以正念實相專主理故。
此經有信願往生者。
兼事理故。
事一心。
則不相同。
若理一心。
正彼正念實相也。
蓋彼下釋疑。
恐疑雲。
二經同一念佛三昧。
而有專理兼事之不同者。
何也。
蓋彼為能離念者。
以無念正入。
此為不能離念者。
以有念巧入。
離為因不同。
同歸無念。
究竟不别也。
鈔。
直指靈知者。
波羅提雲。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悟之則為佛性。
迷之則為精魂是也。
又荷澤雲。
知之一字。
衆妙之門。
永嘉雲。
不須知知但知而已等。
門庭施設不同者。
淨土法門。
有淨有穢。
有佛有生。
是約建立門。
禅宗法門。
則淨穢雙非。
生佛不立。
是約掃蕩門。
所證無兩心者。
彼一切盡掃者。
頓除妄想。
直顯靈知。
此一切建立者。
使成三昧。
亦悟靈知。
故古雲參禅本為超生死。
念佛亦因脫死生。
但向一邊挨得入。
兩條門路不多争。
傳法四句者。
初祖雲。
吾本來茲土。
傳法度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印心四卷者。
初祖付二祖曰。
吾有楞伽四卷。
亦付與汝。
即是如來心要法門。
令諸衆生開示悟入。
鈔。
紛然不齊者。
約善惡無記三性說。
以三性自體迥異故。
雜然競起者。
約八識緣境不同說。
以眼識緣色。
耳識緣聲。
賴耶緣根身器界故。
溯流窮源不出一心者。
始從清淨心中。
無明妄動。
轉成賴耶。
次從賴耶。
轉出前七。
心王既起。
心所随行。
次第引生五十一種。
如從源出流也。
今溯流及源者。
則心所不離心王。
心王不起。
心所不生故。
心王不離妙心。
妙心不動。
心王不現故。
恒審思量者。
指七識也。
此識恒常。
審推思察量度。
第八見分為我故。
恒之與審。
于八識中四句分别。
一恒而非審。
謂第八識不執我。
無間斷故。
二審而非恒。
謂第六識以執我。
間斷故。
三非恒非審。
謂前五識不執我。
多間斷故。
四亦恒亦審。
謂第七識執我。
無斷故。
真妄和合者。
指賴耶也。
起信雲。
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賴耶識。
釋曰不生不滅者。
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動作生滅不相離故。
故雲和合。
非謂别有生滅來與真如合。
謂生滅之心。
心之生滅無二相故。
真如全體動故。
心與生滅非異。
而恒不變真性故。
心與生滅非一也。
念極而忘者。
忘謂人法雙亡。
是六識脫落。
而七識随六識用事六識既脫則七識自然不行故恒審思量者。
其思寂焉。
忘極而化者。
化謂空空亦空。
是識陰盡。
罔象虛無。
颠倒妄想。
皆淨盡無餘故。
真妄和合者。
其妄消焉。
巨浪微波。
鹹成止水者。
巨浪指前七識心心所。
楞伽雲。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微波指第八識心心所。
楞嚴雲。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
濃雲薄霧。
盡作澄空者。
濃雲喻前七心心所。
以前七粗重。
障真重故。
薄霧喻第八心心所。
以第八微細。
障真輕故。
鈔。
若事一心下。
或問雲。
此之至心。
或指事一心。
亦未可知焉知是理耶。
故雲事一心雖亦滅罪。
如石壓草。
如冰夾魚。
冰泮則魚遊。
石去則草長。
定力已過。
罪将複現。
理一心者。
一心既朗。
罪性皆空。
以般若智了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間故。
指理一心也。
十方衆生下五句。
明稱佛功勝。
唯一大乘。
一切諸法二句。
出其所以。
謂何故一稱佛時。
皆當作佛。
唯一大乘耶。
曰以一切諸法。
唯一相不二相。
一行不二行。
故唯一乘。
所謂二句。
轉釋一相。
習如是觀五句。
明利益。
一相。
即畢竟空相。
離一切諸相。
故名一相。
一門。
即法華中。
唯有一門。
而複狹小。
無生無滅。
即華嚴所謂。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畢竟空相。
以破諸法畢竟淨盡。
名為畢竟。
又解畢竟名為終竟。
觀是終竟之法。
亦不可得。
則不執有究竟之法。
名為畢竟空。
故法華雲。
乃至究竟涅槃。
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也。
五欲即五塵。
以能動人欲心。
故遂名欲。
五蓋。
即貪瞋癡。
睡眠。
掉悔。
此五能覆蓋真性。
障諸禅定。
故名曰蓋。
五根。
即信念進定慧。
禅定。
即百八三昧等。
法界初門雲。
以是空慧。
照諸禅定。
種種法門。
無染無著。
則能出生諸菩薩百八三昧等。
歸命一心者。
南無即歸命。
佛即是心也。
一聞佛名。
聞字是心聞。
即若聞首題名字。
所得功德。
不可限量之聞。
又即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之聞。
鈔。
一乘大道下四句。
謂華嚴一乘大道。
乃頓悟自心之大菩薩境界。
非樂生淨土菩薩境界。
以厭此穢土。
欣彼淨邦。
不達淨穢雙非。
知見不普故。
今謂下。
釋彼論意。
以論中知見不普。
是指得事一心者。
非指理一心者。
若得理一心。
妙悟自心。
有何穢之可厭。
淨之可忻耶。
此乃縱釋。
然雖下是奪釋。
平等法界。
無生可度者。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衆生。
彌勒如。
衆生如。
一如無二如故。
常修淨土教化衆生者。
淨名經雲。
雖知諸佛國。
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于衆生。
正所謂一乘大道者。
平等法界。
無生可度。
真如界内不受一塵也。
常修淨土教化衆生。
佛事門頭不舍一法也。
事理圓融。
權實不二。
一乘大道也。
普賢菩薩。
為華嚴長子者。
他經皆首文殊。
以重智故。
此經獨首普賢。
以宗法界行故。
鈔。
不可以仁之難熟者。
孟子雲。
五谷者。
種之美者也。
苟為不熟。
不如稊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疏。
又此四字。
若離合釋之者。
相非即是離。
相即即是合。
相非故名不亂。
是以離釋之。
相即故名一心。
是以合釋之。
一心自一心。
不亂自不亂。
故不妨離釋。
一心即不亂。
不亂即一心。
故不妨合釋。
鈔。
相即下十一句。
釋相即。
名一心。
即有而無者。
緣起即性空故。
即無而有者。
性空即緣起故。
二邊叵得二句。
互奪兩亡。
緣起性空。
既俱不可得。
則非緣起性空之中道。
亦不存故。
三德渾然。
不可分别者。
有即萬法齊彰。
屬解脫德。
無即一塵不立。
屬般若德。
中即空有難思。
屬法身德。
即有而無。
解脫即般若。
即無而有。
般若即解脫。
二邊叵得。
般若解脫即法身。
中亦不存。
法身即般若解脫。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如天王三目。
伊字三點。
三德渾然。
故名一心。
相非下十四句。
釋相非。
故名不亂。
假非是空。
緣起非性空。
空非是假。
性空非緣起。
中非假空。
中道非緣起性空。
空非是假。
則能所雙亡。
成般若德。
假非是空。
則能所雙立成解脫德。
中非假空。
則雙照雙遮成法身德。
般若非法身解脫。
解脫非般若法身。
法身非解脫般若。
三德曆然。
故名不亂。
又渾然即曆然。
曆然即渾然。
一心即不亂。
不亂即一心也。
鈔。
如小教下。
正明五教一心。
小教以由心造業等者。
小教不知八識。
由六識造善惡業。
感三界六道苦樂等境。
故曰一心。
此假名一心。
非真一心也。
以不達唯心之理。
心外實有前境故。
始教以賴耶所變為一心者。
始教知有八識。
但不即真如。
以真如凝然不變不随緣故。
乃生滅八識。
含漏無漏種所變現也。
如雲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以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等。
此以生滅八識為一心。
終教以如來藏為一心者。
終教達八識。
即真如随緣。
為阿賴耶識。
識如夢幻。
唯一真如。
此以如來藏為一心。
頓教以染淨俱泯為一心者。
染即六識。
及生滅八識等。
淨即如來藏。
以終教歸如來藏。
雖雲至淨。
以見有如來藏在。
猶未離念故。
此則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識二無我俱遣。
一念不生。
方為一心。
圓教總該萬有為一心者。
前四教。
則前淺後深。
互不相攝。
今圓教則周遍含容。
重重無盡。
随舉一塵。
全彰法界。
總該萬有為一心也。
天台四教例此者。
小即藏教。
始即通教。
終即别教。
圓即圓教。
頓即天台之離言四教。
疏。
具有此意者。
謂雖無事理之文。
而意則具足也。
鈔。
專念阿彌佛。
即得往生者。
論文雲。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
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若念真如法身者。
論文雲。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住正定故。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者。
論文雲。
若知一切法。
雖說無有能說可說。
雖念亦無能念可念。
是名随順。
若離于念。
名為得入。
疏。
顯密二義者。
言教直诠真性。
開悟衆生。
普願人人解了。
無有隐覆曰顯。
咒語如王密诏。
唯佛能知。
諸大菩薩不能曉了。
但許精持。
不通解路曰密。
鈔。
自疑理性不明。
所為無益者。
此專事者。
疑不明理。
而阻其事也。
大勢至下。
正引事得通理。
以決疑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
方便即觀心究理等。
今謂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不假觀心究理之方便。
始得心開。
直下念去。
念至念極心空。
自得開悟也。
自疑稱佛名少。
或緻落空者。
此專理者。
疑稱名少。
而阻其理。
念念理一下。
正以理通事。
而決疑也。
念念理一。
念念彌陀者。
所謂念空真念。
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也。
故曰其為稱名不亦大乎。
攝心體心四句。
攝心即事持。
事得通理。
攝心即體心。
體心即理持。
理得通事。
體心即攝心。
疏。
随機不定者。
根稍鈍人。
事尚未能。
奚能究理。
且先勤事。
攝心既定。
然後觀心究理。
不然妄識紛飛。
徒勞分别。
何益之有。
若根性大利人。
般若緣深。
法身機熟。
莫勤事行。
直究唯心。
直捷根源。
不勞摘葉尋枝故。
問。
前雲執理而迷事。
比貧士獲豪家之券。
又雲約理無可念。
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
以念即無念故。
今雲。
徑就理持。
不勤事行。
豈非堕前所斥耶。
答雲。
前之所斥。
乃執理而迷事。
耽着頑空。
不信念佛者。
今徑就理持。
是即念返觀。
正深求淨土。
不撥事行者。
故不堕前咎。
疏。
二十一字者。
專持名号。
以稱名故。
衆罪消滅。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疏。
自性非憶非忘下。
憶者對忘而言。
有憶有忘。
非真執持。
直須兩頭撒開。
中間坐斷。
乃真執持。
今者對昨而言。
有昨有今。
非真七日。
直須劫日雙消。
掃空三際。
乃真七日。
若對多名一。
一則彌多。
何名一心。
迥超數量。
直契無為。
是名一心。
若對亂名定。
定則彌亂。
何名不亂。
谛了自心。
頓超動寂。
方名不亂。
鈔。
本無生滅下。
生則有憶。
滅則有忘。
自性本無生滅。
何有憶忘。
過去為昨。
現在為今。
自性體絕去來。
誰成今昨。
自性一亦不為一。
為堕諸數故。
則多尚奚存。
自性定且無定形。
有物凝然故。
則亂将安寄。
如斯會得。
終日念佛。
終日念心。
以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即佛即心。
即心即佛。
心佛無有二故。
終日念心。
終日無念者。
以即佛即心。
則非佛。
即心即佛。
則非心。
互奪兩亡。
能所雙消故。
如是念佛。
名為真念佛。
念佛之理。
豈沾沾事行耶。
彌陀經疏鈔演義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