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題義。
先明總題使有綱領者。
以經之有題。
如網之有綱。
衣之有領。
提其綱。
則衆目皆舉。
挈其領。
則衆縷皆來也。
鈔。
觀經言佛便周者。
佛是所觀勝境。
舉正報。
以收依果。
則攝日冰池樹等六觀也。
述化主。
以包徒衆。
則攝觀音勢至三輩等九觀也。
是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故題雲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疏。
本師釋迦牟尼者。
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是姓。
梵語牟尼。
此雲寂嘿。
是名。
即悉達太子出家所成之佛也。
為娑婆教主。
故雲本師。
鈔。
文質之謂者。
梵本皆西域之語。
質而無文。
譯以此方之語。
則用六經莊老之文。
文采绮麗。
煥然成章也。
震旦之言者。
東方。
曰震。
初明。
曰旦。
此方居閻浮之極東。
日出之處。
故名震旦。
自覺異凡夫三句。
凡夫迷五住雲。
沉三有海。
全不自覺。
佛則朗然大覺。
異凡夫也。
二乘自求出世。
無兼利心。
不能覺他。
佛則大悲普度。
異二乘也。
菩薩無明未盡。
法性未圓。
不能覺滿。
佛乃道窮妙覺。
位極于茶。
異菩薩也。
又離心名自覺三句。
心者。
識心。
色者。
心所變也。
以心望色。
心親色疏。
心親名自。
色疏名他。
既空能變識心。
名為自覺。
複空所變妄色。
名為覺他。
至心色盡空。
并空亦空。
名為覺滿。
知一切衆生數非數。
常非常者。
光明疏雲。
數者。
六凡二乘。
以堕有堕無。
皆落于數也。
非數者。
大乘菩薩。
以親證法身。
法身不落諸數也。
常者。
圓頓一乘。
非常者。
六凡三教。
佛乃無所不知。
名一切種智也。
又數及非常。
為俗谛境。
知此。
稱道種智。
非數及常。
為真谛境。
知此。
稱一切智。
數即非數。
常即非常。
為中谛境。
知此。
稱一切種智也。
如來至佛共有十号者。
以無虛妄。
名如來。
良福田。
名應供。
知法界。
名正遍知。
具足三明。
名明行足。
不還來。
名善逝。
知衆生國土。
名世間解。
無與等。
名無上士。
調他心。
名調禦丈夫。
為衆生眼。
名天人師。
知三聚名佛。
具茲十德世出世間宗主者。
以名者實之賓。
世尊十号。
世尊十德也。
具此十德。
為九法界所宗。
故名世尊。
是十号是别。
世尊兩字是總也。
具二智五句。
二智。
即根本後得。
二障。
即煩惱所知。
二谛。
即真俗。
夢覺華開。
如大夢覺。
如蓮華開。
若分配之。
根本智。
斷煩惱障。
覺真谛理。
得自利之益。
如大夢覺。
後得智。
斷所知障。
覺俗谛理。
得利他之益。
如蓮華開。
始乎理即五句。
約事。
故言六。
約理。
故言即。
又欲令免于上慢。
故言六。
欲令免于退屈。
故言即。
理即者。
謂衆生本具佛性之理。
與如來無二無别。
故涅槃雲。
一切衆生皆是佛。
是為理即佛也。
古雲。
動靜理全是。
行藏事盡非。
冥冥随物轉。
杳杳不知歸。
是也。
名字即者。
謂或從知識處聞。
或從經卷中得。
通達解了。
一切諸法無非佛法。
是為名字即佛也。
古雲。
乍聽無生曲。
才聞不死歌。
方知當體是。
翻恨自蹉跎。
是也。
觀行即者。
謂知一切皆是佛法。
必須心觀明了。
理慧相應。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是為觀行即佛。
此五品位也。
古雲。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塵。
遍觀諸法性。
非假亦非真。
是也。
相似即者。
謂于觀行中。
愈觀愈明。
愈止愈寂。
雖未能真證其理。
而依稀見理。
仿佛證真。
是為相似即佛。
此十信位也。
古雲。
四住雖先落。
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
空裡見華紅。
是也。
分證即者。
謂無明惑。
有四十二品。
至此。
破一品無明。
證一分法身。
是為分證即佛。
此初住至等覺位也。
古雲。
豁爾心開悟。
甚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
尚見月朦胧。
是也。
究竟即者。
謂五住二死。
盡淨無餘。
無量甚深。
永絕思議。
是謂究竟即佛也。
古雲。
昔年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複舊時物。
更無一法新。
是也。
十身者三句。
一正覺佛。
示成正覺故。
二願佛。
随願現身故。
三業報佛。
萬行感故。
四住持佛。
自身舍利常住故。
五涅槃佛。
示現滅度故。
六法身佛。
法界一相故。
七心佛。
具大慈心故。
八三昧佛。
常在定故。
九本性佛。
智了本性故。
十随樂佛。
随樂示現故。
天有四九句。
一世間天者。
國王雖處世間。
錦衣玉食瓊宮瑤台。
受用似天。
故曰世間天。
二生天者。
若精修十善。
兼坐未到地定。
得生六欲天。
若進修根本四禅定者。
得生色界天。
若進修四空定者。
得生無色界天。
此三界天。
不離生滅。
福盡還堕。
故曰生天。
三淨天者。
羅漢辟支。
斷四住惑。
證真谛理。
煩惱淨盡。
故曰淨天。
四義天者。
十住菩薩。
進斷界外見思惑。
證第一義谛。
故曰義天也。
疏。
悅所懷者。
悅。
是暢悅。
懷。
是心懷。
若就此經。
即是如來久修久證念佛三昧。
蘊之在懷。
今得機而說。
乃暢昔之所懷。
四辯宣演者。
以無量善巧智。
起四無礙辯。
用種種言辭。
而演說法也。
十二部等。
是明所說法相。
謂或作長行說。
或作重頌說。
或作未曾有說。
或作無問自說說等。
此十二部通乎大小。
或雲小乘唯有九部。
大則十二。
或雲小有十二。
大唯九部。
或雲大小皆有十二。
等者。
等八萬四千法藏。
六度四等。
一切法門。
至四悉檀。
是明能說善巧。
謂所說十二部等。
種種諸法。
一一皆作四悉利益。
至者。
謂自種種所說。
以至種種能說。
一一無非說義也。
皆是說義者。
通塗明其說相也。
若據今之說。
正在念佛。
次文委示。
今不須陳。
故且通塗明其說相。
鈔。
四辯者。
一義無礙辯。
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
通達無滞。
二法無礙。
謂通達一切諸法名字。
分别無滞。
三詞無礙。
謂于諸法名字義理。
随順一切衆生。
殊方異語。
為其演說。
能令各各得解。
辯說無滞。
四樂說無礙。
謂随順一切衆生根性。
所樂聞法。
而為說之。
圓融無滞。
四皆無礙名之為說者。
一有所礙。
則心不悅。
心不悅。
則非說也。
以說者。
即悅故。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者。
二谛。
真俗二谛也。
有時一切盡掃。
不立一塵。
依真谛說也。
有時一切建立。
不舍一法。
依俗谛說也。
詞無礙智以世智差别說者。
世智。
即了世俗谛之智。
如來于諸法名字義理。
随順衆生。
殊方異語。
為其演說。
皆以了世谛之智。
差别說也。
樂說無礙以第一義智善巧說者。
第一義智。
即了第一義之智也。
如來随順一切衆生根性。
所樂聞法。
而為說之。
圓融無滞。
皆以了第一義智善巧說也。
言善巧者。
第一義谛。
本無言說。
凡有言诠。
皆善巧故。
世界悉檀者。
世。
即隔别義。
界。
即界分也。
蓋由衆生根器淺薄。
故佛随其所樂欲聞。
為之次第分别而說。
令生歡喜。
作歡喜益也。
為人悉檀者。
謂佛欲說法。
必觀衆生。
機器之大小。
宿種之淺深。
然後稱其機宜。
令生正信。
作生善益也。
對治悉檀者。
謂如衆生貪欲多者。
教觀不淨。
瞋恚多者。
教修慈心。
為對此諸病。
說此法藥。
遍施衆生。
作滅惡益也。
第一義悉檀者。
第一義。
即理也。
謂佛觀衆生善根已熟。
即為說法。
令其得悟。
作入道益也。
一切諸法随宜而說。
要歸作四說。
使得四益者。
一切諸法。
不出八萬四千法門。
而八萬等法。
通乎四教。
即是生滅八萬。
無生八萬。
無量八萬。
無作八萬。
如生滅八萬。
趣舉一法。
須開四門。
約有門說。
念念無常。
如燈焰焰。
約空門說。
三假浮虛。
猶如雲霧。
雙亦門說。
二相從容。
雙非門說。
二相俱舍。
四中一門機生熟。
故四悉被之。
為未種者。
作世界說。
令其歡喜。
為已種者。
作為人說。
令其生善。
惡未破者。
作對治說。
令其滅惡。
根已熟者。
作第一義說。
令其入理。
佛智鑒機。
說之必中。
知不入理。
令得三益。
知不破惡。
令得二益。
無善可發。
作世界說。
但生歡喜。
故雲要歸作世界等四說。
使得歡喜等四益而已。
鑒機授法其文繁廣者。
如上明。
即一有門被機四悉。
餘之三門被機亦爾。
八萬中一四門四悉被機既爾。
其餘諸法四門四悉被機亦然。
一教八萬門四悉既然。
三教亦爾。
故雲鑒機授法。
其文繁廣也。
疏。
言佛功德不可窮盡者。
功德二字。
該盡三身。
四智。
十眼。
十通。
無量百千陀羅尼門等。
不可窮盡者。
十地莫能窮其源。
等覺不能窺其頂故。
是無量中姑舉二事者。
如華嚴八地。
得無量身。
無量音聲。
無量智慧。
無量受生。
無量淨國。
教化無量衆生。
入無量法門。
具無量神通。
有無量衆會道場差别。
住無量身語意業。
則此壽命光明。
非姑舉二事而何。
鈔。
衆多無有數量二句。
如佛壽命。
經不可數劫。
光明。
有不可說數。
此衆多無數量也。
即此壽光。
周遍法界。
無有邊際。
此廣大無有限量也。
十大數中之無量。
猶為有量之無量。
無窮盡之無量。
是真無量之無量。
鈔。
佛所說教總名修多羅者。
以此修多羅三字。
乃大藏之都名。
三學之通号。
以若經。
若律。
若論。
皆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群生之機故。
經複多義者。
以彼方則有七義。
此方複有四義。
故雲多義也。
不出四義者。
以彼方雖有七義。
不出貫攝二義。
此方雖有四義。
不出常法二義。
故雲不出四義也。
一出生者。
出生諸義及聖果故。
二顯示者。
顯示法相故。
三湧泉者。
無窮義味。
湧注無盡故。
四繩墨者。
楷定邪正故。
五結鬘者。
貫穿諸法故。
萬世不易曰常。
十界軌則曰法。
聖智通遊曰迳。
古今共宗曰典。
良以下先釋貫攝二義。
可攝五義。
是貫攝二字。
足盡彼方之義也。
又常者下次名常法二義。
可攝迳典二義。
是常法二字。
足盡此方之義也。
則彼方下。
總結四字能盡經義。
故雖有多義。
不出四義也。
正翻為線者。
以席經井索等。
皆為旁翻故。
線有貫持義者。
收前佛地二義也。
此二足該出生五義者。
複收前雜心五義也。
貫穿可總該五義。
以出生等同明所說之理故。
攝持止該出生繩墨二義。
以出生聖果。
及楷定邪正。
不堕邪見故。
若貫穿攝持。
通所說所化。
則二俱該五矣。
疏。
經之一字是為通名者。
除律論外。
十二分教皆契經故。
佛說五字是為别名者。
佛說阿彌陀。
非大方廣佛等故。
如教行理通别亦爾者。
若據觀經疏中。
教通别者。
如上所說。
行通别者。
為行不同。
從一乃至無量。
即行别。
同會常樂。
即行通。
理通别者。
理雖無名。
将門名理。
理随于門。
四四十六。
即名理别。
門随于理。
即名理通。
此約一化論通别也。
若鈔中所解。
乃約一題論通别。
聞首題名功德無量者。
首題既即三德秘藏。
心聞秘藏。
則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所得功德。
讵可量耶。
如教中說者。
起信論雲。
一者體大。
謂一切法。
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
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
鈔。
本理立教者。
從實相般若。
流出文字般若。
所謂從真如流出十二分教也。
依教修行者。
從文字般若。
修觀照般若。
依十二分教。
修行萬行也。
從行顯理者。
因觀照般若。
悟實相般若。
因修萬行。
乃契真如也。
教即般若者。
十二分教。
即文字般若。
以般若。
乃照境之慧。
十二分教。
即照機之慧故。
行即解脫者。
以解脫。
乃法性妙用。
萬行。
亦随緣妙用故。
又理通教行。
法身即般若解脫者。
全性成修。
故理通行。
法性遍在諸經。
故理通教。
直法身。
非法身。
法身必具般若解脫。
若法身離二德。
即偏真之理。
非法身故。
行通教理者。
全修即性。
故行通理。
菩薩萬行。
開悟衆生。
故行通教。
直解脫。
非解脫。
解脫必具法身般若。
若解脫離二德。
即孤調解脫。
非大解脫故。
教通理行者。
文字性空。
即是實相。
故教通理。
随文成觀。
故教通行。
直般若。
非般若。
般若必具法身解脫。
若般若不具二德。
即人空般若。
非大般若故。
若通若别亦如上例者。
諸經皆具體相用三。
故名為通。
專指此經。
則佛是體。
壽是相。
光是用。
局此異餘。
故名為别。
又體即法身。
相即般若。
用即解脫。
體通相用。
法身即般若解脫。
乃至相通體用。
用通體相。
舉一即三。
例上可知。
疏。
或單或複者。
謂人。
法。
譬。
單三。
複三。
并具足一。
以成七别也。
鈔。
大方廣具足人法喻者。
大方廣是法。
大。
即體大。
法體豎窮橫遍。
稱體而周故。
方即相大。
方者。
法也。
軌持為義。
恒沙性德。
皆可軌持故。
廣。
即用大。
法性之用。
廣多廣博故。
佛是人。
能證三大之人故。
華嚴是喻。
菩薩修萬行之因華。
嚴一乘之果海故。
大方便人法無喻者。
大方便報恩是法。
佛者是人。
方便者。
權宜也。
報恩者。
經雲。
大孝釋迦尊。
曆劫報親恩。
積因成正覺。
而雲大方便者。
報恩方便。
乃即體之權。
非體外之權。
故雲大也。
妙法華經法喻無人者。
實相妙法。
巧喻蓮華。
有為蓮故華。
華開蓮現。
華落蓮成三義。
以喻本迹二門。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廢權立實三義。
菩薩璎珞經人喻無法者。
菩薩是人。
璎珞是喻。
璎珞所以嚴身。
以喻萬行嚴法身故。
大般若經單法無人喻者。
般若。
此翻智慧。
今存梵語者。
以智慧輕薄。
般若尊重。
五種不翻中。
尊重不翻也。
梵網單喻無人法者。
乃佛觀大梵天王網羅幢。
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亦複如是。
菩薩以梵行莊嚴法身。
猶梵王以梵網為華飾也。
法從人說喻以人舉者。
如此經。
乃佛宣說依正莊嚴信願往生之法。
舉大如車輪喻。
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之喻是也。
鈔。
一切功德皆從佛出者。
佛乃功德叢林。
真如庫藏。
經雲。
刹塵心念可數知。
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系。
無能盡說佛功德。
略取則條陳之切要者。
謂條陳切要。
取而抄之。
取其要。
而略其緩也。
寫錄即注記之顯明者。
謂記注得鈔而寫錄之。
則記注之文洞然煥然。
彰灼顯了也。
疏。
自性覺是佛義者。
所謂色見聲求。
是行邪道。
若言他是佛。
自己卻成魔。
自性本始二覺者。
起信雲。
本覺義者。
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
即同本覺。
始覺義者。
依本覺故。
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
而有始覺等。
自性覺體遍照。
是說經義者。
以說經者。
因衆生沉迷不覺。
故如來以般若真光而覺照之。
今覺體遍照。
豈非說經義耶。
如古雲。
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住陰界。
常說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鈔。
即事即理等。
是理事相即門。
以即事即理。
故事必稱理也。
又即理五句。
是依理成事門。
随其心淨。
悟惟心淨土正所依之理也。
則佛土淨。
感依正莊嚴。
正所成之事也。
既依理成事。
故事必稱理也。
覺是總義者。
釋上自性覺。
是佛義。
覺體之中等。
釋上自性覺無量。
是阿彌陀義。
廣者。
從用得名。
廣多廣博為義。
廣多者。
此覺體本有過塵沙之妙用。
潛興密應。
無有休息。
無有窮盡。
廣博者。
此無盡之用。
一一同于覺性。
無有邊際。
無有分限。
大者。
當體得名。
常遍為義。
當體者。
不同揀小之大。
大外有小可揀。
猶是分限。
今覺體體無邊涯。
絕諸分量。
強名大也。
常遍者。
常則豎通三世。
涅槃雲。
所言大者。
名之為常。
遍則橫該十方。
涅槃雲。
所言大者。
其性廣博。
猶如虛空。
約先後則彌陀古佛者。
彼佛成佛以來。
于今十劫故。
此佛新成者。
釋迦如來。
周昭王時方始成道故。
是彼本此始者。
先成者為本。
今成者為始也。
約因果則此佛教令往生者。
是因。
乃得見阿彌陀佛。
是果。
是此本彼始者。
修因為本。
果證為始也。
本始互融者。
覺體在纏。
名本覺。
覺體出纏。
名始覺。
無明性空。
在纏即出纏。
本融始也。
斷盡無明。
始覺同本覺。
始融本也。
鈍根守事相而自足者。
但知以生求佛。
舍此趣彼。
不知唯心之理。
因稱理故。
方知事中有至理存焉。
非徒事相。
此破鈍根着事而迷理之惑也。
利根崇理性而着空者。
但知自性惟心。
耽着頑虛。
不信有西方淨土。
因稱理故。
方知至理不離事相。
不落頑虛。
此破利根着理而迷事之惑也。
又此經下。
恐有問雲。
既淨土法。
皆欲會歸理性。
則修行者。
隻須直悟自心之理。
何必念佛求生。
故雲此經本為托彼名号。
顯我自心。
與十六觀經同意者。
觀經疏鈔雲。
行者應知。
據乎心性。
觀彼依正。
依正可彰。
托彼依正。
觀于心性。
心性易發。
今此經。
乃托彼名号。
顯我自心。
正與彼同意也。
又菩薩猶宜下。
恐又問雲。
未悟心者。
應當念佛求生。
已悟心者。
似不必然。
故雲菩薩猶宜近佛。
維摩下。
引證已悟求生。
可知。
昔人謂華嚴下。
觀行。
即觀心稱理也。
以華嚴稱性之談。
故一切法可觀心稱理。
方等已下諸經。
事理猶分。
心法未即。
何得稱理。
以此經判歸方等。
不應稱理故。
古德答下。
了義。
指華嚴。
不了義。
指方等而下惟一心者。
法界心中。
不見精粗大小。
同一妙心故。
鈔。
經稱母佛者。
謂摩耶夫人。
以如幻法門。
幻生諸佛。
故世尊未降生時。
十方諸佛。
一日三時。
于摩耶腹中。
說受生法門。
十月滿足。
右脅降生。
而曰豈唯釋迦我為其母。
将來賢劫千佛亦我為其母。
世世佛生。
我為其母也。
子佛者。
即羅睺羅。
曰。
豈唯釋迦我為其子。
賢劫千佛亦我為其長子。
疏。
重重無礙。
故名融通。
隐隐者。
融通之貌。
即百界千如之意也。
鈔。
即梵可以成華者。
句句梵語。
句句華言。
顯非密外者。
華言顯而易了。
梵語密而難知。
即梵即華。
顯非密外也。
方華下。
例知。
當暗中有明者。
參同契雲。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
明暗互相對。
比如前後步。
威音那畔。
不離今日門頭。
今日門頭。
不離威音那畔。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也。
互相掩映。
約二法交徹說。
如東鏡入西鏡時。
東鏡映西鏡。
西鏡掩東鏡。
西鏡入東鏡。
亦然。
涉入重重。
約重重交映說。
如東鏡入西鏡。
西鏡即帶東鏡之影涉入東鏡等。
西鏡入東鏡。
亦然。
如是乃至重重無盡。
楞嚴雲。
譬如雙鏡光明相對。
其間妙影重重涉入也。
又如千珠帝網。
一珠涉入千珠。
千珠涉入一珠。
妙影重重。
無盡無盡也。
妙體融通者。
謂妙心體具。
如如意珠。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
圓融無礙。
通達無滞也。
不一不異者。
以随緣。
故不一。
以不變。
故不異。
以有如實空。
如實不空。
故不一。
以一切法悉皆真。
一切法皆同如。
故不異。
以十法界假名差别。
故不一。
以一念心全體具足。
故不異。
以具一切法。
造一切法。
故不一。
實無能具所具。
能造所造。
故不異。
三谛宛然。
故不一。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故不異。
有顯有密。
有明有暗。
故不一。
顯非密外。
密在顯邊。
暗中有明。
明中有暗。
故不異。
掩映重重。
故不一。
互相涉入。
故不異。
乃至有事有理。
有不一不異。
即是一異。
而其實三世諸佛。
到此口挂壁上。
是真不一不異也。
看翻譯高僧到此。
何處着腳。
疏。
文字般若者。
略有三義。
一者。
文字從般若流出。
故謂如來憫衆生迷昧。
乃放般若真光。
而覺照之。
為說種種文字。
因名文字般若也。
二者。
文字能生般若。
故謂衆生依如來言教。
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遂名文字般若也。
三者。
文字即是般若。
故為一文一字。
當體即空即假即中。
當體即是解脫相。
故名文字般若也。
然此三義。
自是泛論。
若約如來果上說者。
則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
即是如來大智慧光明。
故名文字般若也。
達乎實相者。
即所謂從文字起觀照。
從觀照證實相也。
又複智者頓能随文成觀。
知文字性離。
不著文字。
亦是達乎實相也。
證信者。
以六種成就。
堪為證據。
使聞者不疑。
故大論第四問曰。
何不直說般若。
而言舍衛等。
答。
說時方人。
令人信故。
發起者。
如楞嚴。
誤堕淫室。
觀經。
阇王弑逆。
各有因緣。
為之發起也。
言五句者。
但以诠義究竟為句。
如佛但一字。
亦名句也。
均其繁簡者。
五句分為五科。
失之太簡。
列衆立之為六。
失之太繁。
今合五句為一科。
則簡者非簡。
列衆與五總對。
則繁者不繁。
鈔。
般若無言賴言而顯者。
古雲。
道本無言。
因言顯道。
經雲。
生生不可說。
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以四悉檀因緣故。
而亦可說。
此之謂也。
文字性空即是實相者。
維摩天女雲。
言說文字。
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
解脫者。
不内。
不外。
不在兩間。
文字亦不内。
不外。
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
無離文字。
說解脫也。
一切諸法。
是解脫相。
三種般若相為融通者。
從實相般若。
先明總題使有綱領者。
以經之有題。
如網之有綱。
衣之有領。
提其綱。
則衆目皆舉。
挈其領。
則衆縷皆來也。
鈔。
觀經言佛便周者。
佛是所觀勝境。
舉正報。
以收依果。
則攝日冰池樹等六觀也。
述化主。
以包徒衆。
則攝觀音勢至三輩等九觀也。
是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故題雲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疏。
本師釋迦牟尼者。
梵語釋迦。
此雲能仁。
是姓。
梵語牟尼。
此雲寂嘿。
是名。
即悉達太子出家所成之佛也。
為娑婆教主。
故雲本師。
鈔。
文質之謂者。
梵本皆西域之語。
質而無文。
譯以此方之語。
則用六經莊老之文。
文采绮麗。
煥然成章也。
震旦之言者。
東方。
曰震。
初明。
曰旦。
此方居閻浮之極東。
日出之處。
故名震旦。
自覺異凡夫三句。
凡夫迷五住雲。
沉三有海。
全不自覺。
佛則朗然大覺。
異凡夫也。
二乘自求出世。
無兼利心。
不能覺他。
佛則大悲普度。
異二乘也。
菩薩無明未盡。
法性未圓。
不能覺滿。
佛乃道窮妙覺。
位極于茶。
異菩薩也。
又離心名自覺三句。
心者。
識心。
色者。
心所變也。
以心望色。
心親色疏。
心親名自。
色疏名他。
既空能變識心。
名為自覺。
複空所變妄色。
名為覺他。
至心色盡空。
并空亦空。
名為覺滿。
知一切衆生數非數。
常非常者。
光明疏雲。
數者。
六凡二乘。
以堕有堕無。
皆落于數也。
非數者。
大乘菩薩。
以親證法身。
法身不落諸數也。
常者。
圓頓一乘。
非常者。
六凡三教。
佛乃無所不知。
名一切種智也。
又數及非常。
為俗谛境。
知此。
稱道種智。
非數及常。
為真谛境。
知此。
稱一切智。
數即非數。
常即非常。
為中谛境。
知此。
稱一切種智也。
如來至佛共有十号者。
以無虛妄。
名如來。
良福田。
名應供。
知法界。
名正遍知。
具足三明。
名明行足。
不還來。
名善逝。
知衆生國土。
名世間解。
無與等。
名無上士。
調他心。
名調禦丈夫。
為衆生眼。
名天人師。
知三聚名佛。
具茲十德世出世間宗主者。
以名者實之賓。
世尊十号。
世尊十德也。
具此十德。
為九法界所宗。
故名世尊。
是十号是别。
世尊兩字是總也。
具二智五句。
二智。
即根本後得。
二障。
即煩惱所知。
二谛。
即真俗。
夢覺華開。
如大夢覺。
如蓮華開。
若分配之。
根本智。
斷煩惱障。
覺真谛理。
得自利之益。
如大夢覺。
後得智。
斷所知障。
覺俗谛理。
得利他之益。
如蓮華開。
始乎理即五句。
約事。
故言六。
約理。
故言即。
又欲令免于上慢。
故言六。
欲令免于退屈。
故言即。
理即者。
謂衆生本具佛性之理。
與如來無二無别。
故涅槃雲。
一切衆生皆是佛。
是為理即佛也。
古雲。
動靜理全是。
行藏事盡非。
冥冥随物轉。
杳杳不知歸。
是也。
名字即者。
謂或從知識處聞。
或從經卷中得。
通達解了。
一切諸法無非佛法。
是為名字即佛也。
古雲。
乍聽無生曲。
才聞不死歌。
方知當體是。
翻恨自蹉跎。
是也。
觀行即者。
謂知一切皆是佛法。
必須心觀明了。
理慧相應。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是為觀行即佛。
此五品位也。
古雲。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塵。
遍觀諸法性。
非假亦非真。
是也。
相似即者。
謂于觀行中。
愈觀愈明。
愈止愈寂。
雖未能真證其理。
而依稀見理。
仿佛證真。
是為相似即佛。
此十信位也。
古雲。
四住雖先落。
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
空裡見華紅。
是也。
分證即者。
謂無明惑。
有四十二品。
至此。
破一品無明。
證一分法身。
是為分證即佛。
此初住至等覺位也。
古雲。
豁爾心開悟。
甚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
尚見月朦胧。
是也。
究竟即者。
謂五住二死。
盡淨無餘。
無量甚深。
永絕思議。
是謂究竟即佛也。
古雲。
昔年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複舊時物。
更無一法新。
是也。
十身者三句。
一正覺佛。
示成正覺故。
二願佛。
随願現身故。
三業報佛。
萬行感故。
四住持佛。
自身舍利常住故。
五涅槃佛。
示現滅度故。
六法身佛。
法界一相故。
七心佛。
具大慈心故。
八三昧佛。
常在定故。
九本性佛。
智了本性故。
十随樂佛。
随樂示現故。
天有四九句。
一世間天者。
國王雖處世間。
錦衣玉食瓊宮瑤台。
受用似天。
故曰世間天。
二生天者。
若精修十善。
兼坐未到地定。
得生六欲天。
若進修根本四禅定者。
得生色界天。
若進修四空定者。
得生無色界天。
此三界天。
不離生滅。
福盡還堕。
故曰生天。
三淨天者。
羅漢辟支。
斷四住惑。
證真谛理。
煩惱淨盡。
故曰淨天。
四義天者。
十住菩薩。
進斷界外見思惑。
證第一義谛。
故曰義天也。
疏。
悅所懷者。
悅。
是暢悅。
懷。
是心懷。
若就此經。
即是如來久修久證念佛三昧。
蘊之在懷。
今得機而說。
乃暢昔之所懷。
四辯宣演者。
以無量善巧智。
起四無礙辯。
用種種言辭。
而演說法也。
十二部等。
是明所說法相。
謂或作長行說。
或作重頌說。
或作未曾有說。
或作無問自說說等。
此十二部通乎大小。
或雲小乘唯有九部。
大則十二。
或雲小有十二。
大唯九部。
或雲大小皆有十二。
等者。
等八萬四千法藏。
六度四等。
一切法門。
至四悉檀。
是明能說善巧。
謂所說十二部等。
種種諸法。
一一皆作四悉利益。
至者。
謂自種種所說。
以至種種能說。
一一無非說義也。
皆是說義者。
通塗明其說相也。
若據今之說。
正在念佛。
次文委示。
今不須陳。
故且通塗明其說相。
鈔。
四辯者。
一義無礙辯。
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
通達無滞。
二法無礙。
謂通達一切諸法名字。
分别無滞。
三詞無礙。
謂于諸法名字義理。
随順一切衆生。
殊方異語。
為其演說。
能令各各得解。
辯說無滞。
四樂說無礙。
謂随順一切衆生根性。
所樂聞法。
而為說之。
圓融無滞。
四皆無礙名之為說者。
一有所礙。
則心不悅。
心不悅。
則非說也。
以說者。
即悅故。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者。
二谛。
真俗二谛也。
有時一切盡掃。
不立一塵。
依真谛說也。
有時一切建立。
不舍一法。
依俗谛說也。
詞無礙智以世智差别說者。
世智。
即了世俗谛之智。
如來于諸法名字義理。
随順衆生。
殊方異語。
為其演說。
皆以了世谛之智。
差别說也。
樂說無礙以第一義智善巧說者。
第一義智。
即了第一義之智也。
如來随順一切衆生根性。
所樂聞法。
而為說之。
圓融無滞。
皆以了第一義智善巧說也。
言善巧者。
第一義谛。
本無言說。
凡有言诠。
皆善巧故。
世界悉檀者。
世。
即隔别義。
界。
即界分也。
蓋由衆生根器淺薄。
故佛随其所樂欲聞。
為之次第分别而說。
令生歡喜。
作歡喜益也。
為人悉檀者。
謂佛欲說法。
必觀衆生。
機器之大小。
宿種之淺深。
然後稱其機宜。
令生正信。
作生善益也。
對治悉檀者。
謂如衆生貪欲多者。
教觀不淨。
瞋恚多者。
教修慈心。
為對此諸病。
說此法藥。
遍施衆生。
作滅惡益也。
第一義悉檀者。
第一義。
即理也。
謂佛觀衆生善根已熟。
即為說法。
令其得悟。
作入道益也。
一切諸法随宜而說。
要歸作四說。
使得四益者。
一切諸法。
不出八萬四千法門。
而八萬等法。
通乎四教。
即是生滅八萬。
無生八萬。
無量八萬。
無作八萬。
如生滅八萬。
趣舉一法。
須開四門。
約有門說。
念念無常。
如燈焰焰。
約空門說。
三假浮虛。
猶如雲霧。
雙亦門說。
二相從容。
雙非門說。
二相俱舍。
四中一門機生熟。
故四悉被之。
為未種者。
作世界說。
令其歡喜。
為已種者。
作為人說。
令其生善。
惡未破者。
作對治說。
令其滅惡。
根已熟者。
作第一義說。
令其入理。
佛智鑒機。
說之必中。
知不入理。
令得三益。
知不破惡。
令得二益。
無善可發。
作世界說。
但生歡喜。
故雲要歸作世界等四說。
使得歡喜等四益而已。
鑒機授法其文繁廣者。
如上明。
即一有門被機四悉。
餘之三門被機亦爾。
八萬中一四門四悉被機既爾。
其餘諸法四門四悉被機亦然。
一教八萬門四悉既然。
三教亦爾。
故雲鑒機授法。
其文繁廣也。
疏。
言佛功德不可窮盡者。
功德二字。
該盡三身。
四智。
十眼。
十通。
無量百千陀羅尼門等。
不可窮盡者。
十地莫能窮其源。
等覺不能窺其頂故。
是無量中姑舉二事者。
如華嚴八地。
得無量身。
無量音聲。
無量智慧。
無量受生。
無量淨國。
教化無量衆生。
入無量法門。
具無量神通。
有無量衆會道場差别。
住無量身語意業。
則此壽命光明。
非姑舉二事而何。
鈔。
衆多無有數量二句。
如佛壽命。
經不可數劫。
光明。
有不可說數。
此衆多無數量也。
即此壽光。
周遍法界。
無有邊際。
此廣大無有限量也。
十大數中之無量。
猶為有量之無量。
無窮盡之無量。
是真無量之無量。
鈔。
佛所說教總名修多羅者。
以此修多羅三字。
乃大藏之都名。
三學之通号。
以若經。
若律。
若論。
皆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群生之機故。
經複多義者。
以彼方則有七義。
此方複有四義。
故雲多義也。
不出四義者。
以彼方雖有七義。
不出貫攝二義。
此方雖有四義。
不出常法二義。
故雲不出四義也。
一出生者。
出生諸義及聖果故。
二顯示者。
顯示法相故。
三湧泉者。
無窮義味。
湧注無盡故。
四繩墨者。
楷定邪正故。
五結鬘者。
貫穿諸法故。
萬世不易曰常。
十界軌則曰法。
聖智通遊曰迳。
古今共宗曰典。
良以下先釋貫攝二義。
可攝五義。
是貫攝二字。
足盡彼方之義也。
又常者下次名常法二義。
可攝迳典二義。
是常法二字。
足盡此方之義也。
則彼方下。
總結四字能盡經義。
故雖有多義。
不出四義也。
正翻為線者。
以席經井索等。
皆為旁翻故。
線有貫持義者。
收前佛地二義也。
此二足該出生五義者。
複收前雜心五義也。
貫穿可總該五義。
以出生等同明所說之理故。
攝持止該出生繩墨二義。
以出生聖果。
及楷定邪正。
不堕邪見故。
若貫穿攝持。
通所說所化。
則二俱該五矣。
疏。
經之一字是為通名者。
除律論外。
十二分教皆契經故。
佛說五字是為别名者。
佛說阿彌陀。
非大方廣佛等故。
如教行理通别亦爾者。
若據觀經疏中。
教通别者。
如上所說。
行通别者。
為行不同。
從一乃至無量。
即行别。
同會常樂。
即行通。
理通别者。
理雖無名。
将門名理。
理随于門。
四四十六。
即名理别。
門随于理。
即名理通。
此約一化論通别也。
若鈔中所解。
乃約一題論通别。
聞首題名功德無量者。
首題既即三德秘藏。
心聞秘藏。
則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所得功德。
讵可量耶。
如教中說者。
起信論雲。
一者體大。
謂一切法。
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
謂如來藏。
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
鈔。
本理立教者。
從實相般若。
流出文字般若。
所謂從真如流出十二分教也。
依教修行者。
從文字般若。
修觀照般若。
依十二分教。
修行萬行也。
從行顯理者。
因觀照般若。
悟實相般若。
因修萬行。
乃契真如也。
教即般若者。
十二分教。
即文字般若。
以般若。
乃照境之慧。
十二分教。
即照機之慧故。
行即解脫者。
以解脫。
乃法性妙用。
萬行。
亦随緣妙用故。
又理通教行。
法身即般若解脫者。
全性成修。
故理通行。
法性遍在諸經。
故理通教。
直法身。
非法身。
法身必具般若解脫。
若法身離二德。
即偏真之理。
非法身故。
行通教理者。
全修即性。
故行通理。
菩薩萬行。
開悟衆生。
故行通教。
直解脫。
非解脫。
解脫必具法身般若。
若解脫離二德。
即孤調解脫。
非大解脫故。
教通理行者。
文字性空。
即是實相。
故教通理。
随文成觀。
故教通行。
直般若。
非般若。
般若必具法身解脫。
若般若不具二德。
即人空般若。
非大般若故。
若通若别亦如上例者。
諸經皆具體相用三。
故名為通。
專指此經。
則佛是體。
壽是相。
光是用。
局此異餘。
故名為别。
又體即法身。
相即般若。
用即解脫。
體通相用。
法身即般若解脫。
乃至相通體用。
用通體相。
舉一即三。
例上可知。
疏。
或單或複者。
謂人。
法。
譬。
單三。
複三。
并具足一。
以成七别也。
鈔。
大方廣具足人法喻者。
大方廣是法。
大。
即體大。
法體豎窮橫遍。
稱體而周故。
方即相大。
方者。
法也。
軌持為義。
恒沙性德。
皆可軌持故。
廣。
即用大。
法性之用。
廣多廣博故。
佛是人。
能證三大之人故。
華嚴是喻。
菩薩修萬行之因華。
嚴一乘之果海故。
大方便人法無喻者。
大方便報恩是法。
佛者是人。
方便者。
權宜也。
報恩者。
經雲。
大孝釋迦尊。
曆劫報親恩。
積因成正覺。
而雲大方便者。
報恩方便。
乃即體之權。
非體外之權。
故雲大也。
妙法華經法喻無人者。
實相妙法。
巧喻蓮華。
有為蓮故華。
華開蓮現。
華落蓮成三義。
以喻本迹二門。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廢權立實三義。
菩薩璎珞經人喻無法者。
菩薩是人。
璎珞是喻。
璎珞所以嚴身。
以喻萬行嚴法身故。
大般若經單法無人喻者。
般若。
此翻智慧。
今存梵語者。
以智慧輕薄。
般若尊重。
五種不翻中。
尊重不翻也。
梵網單喻無人法者。
乃佛觀大梵天王網羅幢。
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亦複如是。
菩薩以梵行莊嚴法身。
猶梵王以梵網為華飾也。
法從人說喻以人舉者。
如此經。
乃佛宣說依正莊嚴信願往生之法。
舉大如車輪喻。
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之喻是也。
鈔。
一切功德皆從佛出者。
佛乃功德叢林。
真如庫藏。
經雲。
刹塵心念可數知。
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系。
無能盡說佛功德。
略取則條陳之切要者。
謂條陳切要。
取而抄之。
取其要。
而略其緩也。
寫錄即注記之顯明者。
謂記注得鈔而寫錄之。
則記注之文洞然煥然。
彰灼顯了也。
疏。
自性覺是佛義者。
所謂色見聲求。
是行邪道。
若言他是佛。
自己卻成魔。
自性本始二覺者。
起信雲。
本覺義者。
對始覺義說。
以始覺者。
即同本覺。
始覺義者。
依本覺故。
而有不覺。
依不覺故。
而有始覺等。
自性覺體遍照。
是說經義者。
以說經者。
因衆生沉迷不覺。
故如來以般若真光而覺照之。
今覺體遍照。
豈非說經義耶。
如古雲。
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住陰界。
常說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鈔。
即事即理等。
是理事相即門。
以即事即理。
故事必稱理也。
又即理五句。
是依理成事門。
随其心淨。
悟惟心淨土正所依之理也。
則佛土淨。
感依正莊嚴。
正所成之事也。
既依理成事。
故事必稱理也。
覺是總義者。
釋上自性覺。
是佛義。
覺體之中等。
釋上自性覺無量。
是阿彌陀義。
廣者。
從用得名。
廣多廣博為義。
廣多者。
此覺體本有過塵沙之妙用。
潛興密應。
無有休息。
無有窮盡。
廣博者。
此無盡之用。
一一同于覺性。
無有邊際。
無有分限。
大者。
當體得名。
常遍為義。
當體者。
不同揀小之大。
大外有小可揀。
猶是分限。
今覺體體無邊涯。
絕諸分量。
強名大也。
常遍者。
常則豎通三世。
涅槃雲。
所言大者。
名之為常。
遍則橫該十方。
涅槃雲。
所言大者。
其性廣博。
猶如虛空。
約先後則彌陀古佛者。
彼佛成佛以來。
于今十劫故。
此佛新成者。
釋迦如來。
周昭王時方始成道故。
是彼本此始者。
先成者為本。
今成者為始也。
約因果則此佛教令往生者。
是因。
乃得見阿彌陀佛。
是果。
是此本彼始者。
修因為本。
果證為始也。
本始互融者。
覺體在纏。
名本覺。
覺體出纏。
名始覺。
無明性空。
在纏即出纏。
本融始也。
斷盡無明。
始覺同本覺。
始融本也。
鈍根守事相而自足者。
但知以生求佛。
舍此趣彼。
不知唯心之理。
因稱理故。
方知事中有至理存焉。
非徒事相。
此破鈍根着事而迷理之惑也。
利根崇理性而着空者。
但知自性惟心。
耽着頑虛。
不信有西方淨土。
因稱理故。
方知至理不離事相。
不落頑虛。
此破利根着理而迷事之惑也。
又此經下。
恐有問雲。
既淨土法。
皆欲會歸理性。
則修行者。
隻須直悟自心之理。
何必念佛求生。
故雲此經本為托彼名号。
顯我自心。
與十六觀經同意者。
觀經疏鈔雲。
行者應知。
據乎心性。
觀彼依正。
依正可彰。
托彼依正。
觀于心性。
心性易發。
今此經。
乃托彼名号。
顯我自心。
正與彼同意也。
又菩薩猶宜下。
恐又問雲。
未悟心者。
應當念佛求生。
已悟心者。
似不必然。
故雲菩薩猶宜近佛。
維摩下。
引證已悟求生。
可知。
昔人謂華嚴下。
觀行。
即觀心稱理也。
以華嚴稱性之談。
故一切法可觀心稱理。
方等已下諸經。
事理猶分。
心法未即。
何得稱理。
以此經判歸方等。
不應稱理故。
古德答下。
了義。
指華嚴。
不了義。
指方等而下惟一心者。
法界心中。
不見精粗大小。
同一妙心故。
鈔。
經稱母佛者。
謂摩耶夫人。
以如幻法門。
幻生諸佛。
故世尊未降生時。
十方諸佛。
一日三時。
于摩耶腹中。
說受生法門。
十月滿足。
右脅降生。
而曰豈唯釋迦我為其母。
将來賢劫千佛亦我為其母。
世世佛生。
我為其母也。
子佛者。
即羅睺羅。
曰。
豈唯釋迦我為其子。
賢劫千佛亦我為其長子。
疏。
重重無礙。
故名融通。
隐隐者。
融通之貌。
即百界千如之意也。
鈔。
即梵可以成華者。
句句梵語。
句句華言。
顯非密外者。
華言顯而易了。
梵語密而難知。
即梵即華。
顯非密外也。
方華下。
例知。
當暗中有明者。
參同契雲。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
明暗互相對。
比如前後步。
威音那畔。
不離今日門頭。
今日門頭。
不離威音那畔。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也。
互相掩映。
約二法交徹說。
如東鏡入西鏡時。
東鏡映西鏡。
西鏡掩東鏡。
西鏡入東鏡。
亦然。
涉入重重。
約重重交映說。
如東鏡入西鏡。
西鏡即帶東鏡之影涉入東鏡等。
西鏡入東鏡。
亦然。
如是乃至重重無盡。
楞嚴雲。
譬如雙鏡光明相對。
其間妙影重重涉入也。
又如千珠帝網。
一珠涉入千珠。
千珠涉入一珠。
妙影重重。
無盡無盡也。
妙體融通者。
謂妙心體具。
如如意珠。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
圓融無礙。
通達無滞也。
不一不異者。
以随緣。
故不一。
以不變。
故不異。
以有如實空。
如實不空。
故不一。
以一切法悉皆真。
一切法皆同如。
故不異。
以十法界假名差别。
故不一。
以一念心全體具足。
故不異。
以具一切法。
造一切法。
故不一。
實無能具所具。
能造所造。
故不異。
三谛宛然。
故不一。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
故不異。
有顯有密。
有明有暗。
故不一。
顯非密外。
密在顯邊。
暗中有明。
明中有暗。
故不異。
掩映重重。
故不一。
互相涉入。
故不異。
乃至有事有理。
有不一不異。
即是一異。
而其實三世諸佛。
到此口挂壁上。
是真不一不異也。
看翻譯高僧到此。
何處着腳。
疏。
文字般若者。
略有三義。
一者。
文字從般若流出。
故謂如來憫衆生迷昧。
乃放般若真光。
而覺照之。
為說種種文字。
因名文字般若也。
二者。
文字能生般若。
故謂衆生依如來言教。
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遂名文字般若也。
三者。
文字即是般若。
故為一文一字。
當體即空即假即中。
當體即是解脫相。
故名文字般若也。
然此三義。
自是泛論。
若約如來果上說者。
則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
即是如來大智慧光明。
故名文字般若也。
達乎實相者。
即所謂從文字起觀照。
從觀照證實相也。
又複智者頓能随文成觀。
知文字性離。
不著文字。
亦是達乎實相也。
證信者。
以六種成就。
堪為證據。
使聞者不疑。
故大論第四問曰。
何不直說般若。
而言舍衛等。
答。
說時方人。
令人信故。
發起者。
如楞嚴。
誤堕淫室。
觀經。
阇王弑逆。
各有因緣。
為之發起也。
言五句者。
但以诠義究竟為句。
如佛但一字。
亦名句也。
均其繁簡者。
五句分為五科。
失之太簡。
列衆立之為六。
失之太繁。
今合五句為一科。
則簡者非簡。
列衆與五總對。
則繁者不繁。
鈔。
般若無言賴言而顯者。
古雲。
道本無言。
因言顯道。
經雲。
生生不可說。
生不生不可說。
不生生不可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以四悉檀因緣故。
而亦可說。
此之謂也。
文字性空即是實相者。
維摩天女雲。
言說文字。
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
解脫者。
不内。
不外。
不在兩間。
文字亦不内。
不外。
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
無離文字。
說解脫也。
一切諸法。
是解脫相。
三種般若相為融通者。
從實相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