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二

關燈
流出文字般若從文字般若。

    起觀照般若。

    從觀照般若。

    契實相般若。

    然而全性成修。

    實相即觀照。

    全修即性。

    觀照即實相。

    文字性空。

    文字即實相。

    不離文字。

    實相即文字。

    依解成行。

    文字即觀照。

    全行契解。

    觀照即文字。

    舉一即三。

    言三即一也。

     例如五蘊三句。

    世間諸法。

    不出色心。

    如來為迷心不迷色之人。

    則合色開心說五蘊。

    為迷色不迷心之人。

    合心開色說六入。

    為心色俱迷之人。

    心色俱開說十八界。

    是随其所宜也。

     佛涅槃時示阿難者。

    世尊臨涅槃時。

    阿難心沒憂海。

    阿?樓馱。

    教令問佛四事。

    一。

    佛滅度後。

    以何為師。

    二。

    依何法住。

    三。

    惡性比丘。

    如何擯斥。

    四。

    一切經初。

    當安何語。

    佛答。

    阿難。

    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

    依四念處住。

    惡性比丘。

    嘿而擯之。

    一切經初。

    應雲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某處。

    某國土。

    與某大衆。

    非獨我法如是。

    三世諸佛經初亦然。

     三疑頓釋者。

    曰如是之法。

    我從佛聞。

    則非佛重起。

    述佛成言。

    則亦非阿難成佛。

    亦非他方佛來。

    故頓釋也。

     異外道阿憂者。

    外道一切經初。

    皆安阿憂二字。

    以阿者。

    無也。

    憂者。

    有也。

    外道所诠。

    不出有無。

    故曰阿憂。

    又阿憂者。

    吉也。

    經初安吉。

    則自始至終。

    吉無不利故。

     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者。

    阿難結集法藏。

    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

    如一器水。

    傳于一器。

    不增一滴。

    不減一滴。

    無有增減異分過失。

    故雲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也。

     疏。

     以宗揀定者。

    多解并陳。

    從違莫決。

    随宗以定。

    則無異詞也。

     鈔。

     智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者。

    釋論第二。

    問曰。

    諸佛經。

    何故初稱如是答。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如是義者。

    即是信也。

    若人有信。

    能入佛法。

    無信不入。

    不信者。

    言是事不如是。

    信者。

    言是事如是。

     肇公如是信順之辭者。

    肇公維摩疏雲。

    如是。

    信順之辭也。

    信則所言之理順。

    理順。

    則師資之道成。

    經無豐約。

    非信不傳。

    故建言如是。

     但顯于如唯如為是者。

    除諸法實相外。

    餘皆魔事也。

    此約所诠之理釋。

     當理之言。

    無非之稱。

    是約能诠之文釋。

     順機為應者。

    如經雲。

    為應聲聞人。

    說應四谛法。

    為應緣覺人。

    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應菩薩人。

    說應六波羅密法也。

    無非為感者。

    若衆生機器不淨。

    不能感佛。

    如澄潭始能現月。

    濁水不能現也。

    此約感應釋。

     始終不異者。

    實相之理。

    迷時不減。

    悟時不增。

    迷時不染。

    悟時不淨。

    如如不動。

    故名如也。

    如理而說者。

    謂如實相理。

    為人演說。

    無别異說。

    故曰是也。

    此雙約能诠所诠釋。

     如為真空。

    是為妙有者。

    即有之空。

    為真空。

    此破虛無之斷見。

    即空之有。

    為妙有。

    此破實有之常見。

    此約破邪釋。

     并無相礙者。

    能诠之外。

    無所诠義。

    所诠之外。

    無能诠文。

    則能诠不礙所诠。

    所诠不礙能诠。

    衆生無機。

    佛不說法。

    淨機感佛。

    乃顯言诠。

    則能所诠。

    不礙感應。

    感應。

    不礙能所诠。

    又應機說法。

    顯示真宗。

    敵破邪外。

    則前二。

    又不礙破邪也。

     非生非滅者。

    謂本自不生。

    今何有滅也。

    又論雲。

    随妄不生。

    約治不滅。

    修起不生。

    處染不滅。

     無去無來者。

    謂無所從來。

    無所至去也。

    又經雲。

    不來不去。

    如是而來。

    不動不起。

    如是而去。

     湛然者。

    如淨琉璃。

    内外明徹。

    即所謂一道清淨。

    染污不得也。

     常住者。

    不遷不變。

    無起無滅。

    即所謂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也。

     四過百非者。

    有。

    無。

    雙亦。

    雙非。

    為四過。

    于四句中。

    随舉一句。

    複具四句。

    成一十六句。

    通過去未來。

    則成四十八句。

    又約已起未起。

    合為九十六句。

    連根本四句。

    共百非也。

     讀古。

    疏鈔事義中詳明。

     疏。

     聖人無我者。

    既名曰聖。

    則生佛依正镕融。

    總攝一切對待。

    盡淨無餘。

    何得有我。

     鈔。

     非第一義中說我者。

    第一義。

    對二谛說。

    一塵不立。

    真谛也。

    萬法齊彰。

    俗谛也。

    真俗不二。

    中道第一義谛也。

    第一義中四相頓空。

    何有我相而雲我耶。

     邪我者。

    或計即色是我。

    離色是我。

    我大色小。

    色在我中。

    色大我小。

    我在色中等。

    此從邪師訓誨。

    妄計而生。

    分别我也。

    慢我。

    則不因師教而成。

    生來即有。

    俱生我也。

    名字我者。

    謂既無見我橫計主宰。

    複無慢我俱生主宰。

    但随世流布說名為我。

    則但有名字。

    而無實體也。

     世俗人具前二我者。

    以未達我空。

    無名字故。

    學道人具後二我者。

    見道學人。

    雖斷分别邪我。

    我慢猶存。

    若盡理而言。

    未至八地。

    俱生我執。

    猶現行故。

    聖人唯最後我者。

    聖人斷盡二障。

    達二無我理故。

     順俗稱我但是名字者。

    謂阿難尊者。

    至結集時。

    尚破同體見慢之我。

    豈有界内二種我耶。

    為傳化故。

    乃順世俗。

    立名字我。

    有何過咎。

     知一切法空而不着空者。

    經雲。

    雖樂遠離。

    而不依身心盡。

    雖行于空。

    而植衆德本。

    是也。

     知實相無我而不着無我者。

    經雲。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

    而以相好莊嚴其身。

    雖随諸法究竟淨相。

    而随所應為現其身。

    是也。

     引瑜伽觀經二段。

    是證明第三不着無我之故也。

    瑜伽言。

    無我。

    則無人修學。

    觀經言。

    無我。

    則無人傳化。

    自利利他。

    二皆不就。

    故不着無我。

     瑜伽有四義者。

    瑜伽第六雲。

    略由四義。

    故稱我聞。

    一為世間語便易故。

    二為随順世間故。

    三為斷除怖畏。

    若定無我。

    誰為修學。

    人生怖畏故。

    四為宣說自他得失。

    令生決定信解心故。

     阿難亦通法身我者。

    法華有本迹二門。

    若就迹門則阿難但證偏真。

    若約本門。

    則阿難久證法身。

    經雲。

    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是也。

     以無我中有真我者。

    因二無我。

    乃得真我。

    所謂唯心相滅。

    心體不滅。

    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也。

     常樂我淨者。

    是涅槃四德。

    不遷不變曰常。

    離二死苦曰樂。

    具八自在曰我。

    三惑淨盡曰淨。

     疏。

     耳根發識者。

    耳根是色法。

    即第八親相分。

    具執受二義。

    是白淨無記性。

    識乃心法。

    即第八見分。

    三性皆具。

    與根不同。

    如楞嚴以門喻根。

    以人喻識。

    不同明矣。

    發者。

    生起之意。

    具八種緣。

    方得生起。

    即所謂耳識唯從八也。

    八者。

    一空。

    二根。

    三境。

    四作意。

    五分别依。

    六染淨依。

    七根本依。

    八種子也。

     廢别從總(雲雲)者。

    謂小教雲。

    聞者耳根發識。

    聲在可聞處。

    是則應雲耳聞。

    何雲我聞也。

    蓋以我有主宰之義。

    為六根六識之總。

    今廢根識之别。

    從主宰之總。

    曰我聞也。

     始教無聞三句。

    聞。

    即是有法。

    無聞。

    即是空。

    今始教是談一切法空。

    故無聞。

    終教雙照二邊。

    故聞而不聞。

    此處影略不聞而聞句。

    蓋即有而空。

    即空而有。

    正是雙照二邊中道也。

    頓教雙遮二邊。

    故無聞亦無不聞。

    無聞。

    是遮有。

    無不聞。

    是遮空。

    正是雙遮二邊中道也。

     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者。

    我即是有。

    無我即是空。

    我無我不二。

    是即有而空。

    即空而有。

    即二邊之中道也。

    又空處全有。

    有處全空。

    離二邊之中道也。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非法身真我而何。

     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者。

    根境若異。

    則兩皆是有。

    根境若一。

    則二俱成空。

    今非一非異。

    則空有雙遣。

    即是頓教雙遮中道也。

    然非一。

    則異存。

    非異。

    則一存。

    則空有雙存。

    又即是終教雙照中道也。

    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非妙耳而何。

     娑婆極樂無障礙之法門者。

    娑婆是此岸。

    極樂是彼岸。

    若無障礙。

    則此不礙彼。

    彼不礙此。

    彼此俱存。

    是為雙照法門。

    所謂究竟寂光。

    不越凡夫一念。

    三塗劇報。

    全居極聖自心也。

    又若無障礙。

    則何分此岸。

    何分彼岸。

    彼此兩亡。

    是為雙遮法門。

    所謂黑暗女。

    功德天。

    有智主人。

    二俱不受也。

     鈔。

     聞亦無聞是大乘始教者。

    大乘始教。

    第二時空宗。

    依諸部般若。

    談一切法空。

    内無能聞。

    外無所聞。

    方曰真聞。

    故曰尊者無說。

    我乃無聞。

    是真說真聞也。

     從緣故空。

    不壞假名者。

    因内根引生外塵。

    則塵無自性。

    因外塵引生内根。

    則根無自性。

    從緣故空也。

    經雲。

    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

    相見無性。

    同于交蘆是也。

    又因根有塵。

    則不壞塵相。

    因塵有根。

    則不壞根相。

    不壞假名也。

    如雲如幻非實。

    則心境雙忘。

    不無幻相。

    則不壞心境。

    是也。

     不聞而聞聞而不聞者。

    不壞假名。

    不聞而聞也。

    從緣故空。

    聞而不聞也。

    不聞而聞。

    即空即有。

    聞而不聞。

    即有即空。

    中道之義。

    此大乘至極之理。

    曰終教也。

     能所雙寂無聞不聞者。

    從緣故空。

    緣生。

    顯無性也。

    緣生為能顯。

    無性為所顯。

    不壞假名。

    無性顯緣生也。

    無性為能顯。

    緣生為所顯。

    緣生無性。

    以無性奪緣生也。

    無性緣生。

    以緣生奪無性也。

    互奪兩亡。

    則能所雙寂。

    又緣生奪無性。

    不聞不可得。

    無性奪緣生。

    聞亦不可得。

    則無聞無不聞矣。

    (此是舊解今複解雲)能。

    即是第八轉相。

    所。

    即是第八現相。

    以業識頓空。

    故雙寂聞與不聞。

    皆生滅相。

    既無業識起滅。

    何有聞與不聞也。

     離念頓顯者。

    聞與不聞。

    皆妄念分别。

    今既雙遮。

    則一念不生。

    全體顯現。

    不曆階級。

    漸次。

    頓教意也。

    (此是舊解今雲)離念頓顯有二義。

    若離分别粗念。

    與無分别智相應。

    得見法身。

    名随分覺。

    若一念相應。

    遠離微細念故。

    心即常住。

    名究竟覺。

    蓋以頓教雖無漸次。

    而不無前心後心。

    則其所離之念。

    自不無粗細。

    而所顯之理。

    亦不無分滿也。

    生而不生不生而生者。

    生即我。

    即凡夫之有。

    不生即無我。

    即二乘之空。

    此二不二。

    即法身真我故。

     能聞所聞非一異故者。

    根境曆然不壞世谛。

    故非一。

    根塵同源同歸性海。

    故非異。

    古雲。

    通??峰頂。

    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是也。

     娑婆依正全處極樂之自心者。

    自心即是法界。

    法界之中。

    無所不攝。

    則娑婆依正。

    攝無不盡。

    天台雲。

    以檀為法界。

    則一切法趣檀。

    依正之攝歸極樂。

    其理亦然。

    古雲。

    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

    毗盧心土。

    不離下凡之一念。

    法界圓融。

    頭頭涉入。

    不相障礙故。

     分攝于圓應歸法性者。

    恐有難雲。

    前說五宗。

    及有。

    空。

    法相。

    法性。

    圓融。

    終頓。

    判歸法性宗。

    圓教。

    判屬圓融宗矣。

    今既攝于圓。

    應歸圓融。

    何故歸法性耶。

    答。

    誠如所問。

    但法性之與圓融。

    分之為二。

    合之為一。

    以事事無礙之圓。

    雖不同事理無礙之終頓。

    實離事理無礙之法性外。

    無事事無礙之圓融。

    以同一了義大乘。

    可合可分故。

    今據可合之義。

    歸法性也。

     鈔。

     弘廣菩薩之所流通者。

    涅槃第四十雲。

    佛告文殊。

    阿難比丘。

    是我之弟。

    給事我來。

    二十餘年。

    所可聞法。

    具足受持。

    喻如瀉水。

    置之一器。

    是故我今顧問阿難為在何所。

    欲令受持是涅槃經。

    善男子。

    我涅槃後。

    阿難比丘所未聞法。

    弘廣菩薩當能流布。

     阿難求三願者。

    一願不受佛故衣。

    二願不随佛受别請。

    三願二十年前所未聞經。

    請佛重說。

     得法性覺自在三昧者。

    覺了法性。

    從性起覺也。

    法性豎徹三際。

    三際之法無不覺。

    法性橫遍十方。

    十方之法無不覺。

    于法性海中。

    普覺一切。

    得大自在。

    曰法性覺自在三昧也。

    涅槃下。

    引證可知。

     影響弘傳者。

    天台釋法華經。

    言聞經衆有發起。

    當機。

    結緣。

    影響四衆。

    影響衆者。

    謂往古諸佛菩薩。

    隐其圓極之果。

    亦同機衆。

    匡輔法王。

    如影之随形。

    響之應聲也。

     三阿難者。

    聖人無名。

    名因事立。

    聲聞斷見思正使。

    得出三界。

    得大歡喜。

    故結聲聞藏名曰歡喜。

    緣覺進侵習氣。

    賢于聲聞。

    故結緣覺藏名曰喜賢。

    菩薩進斷無明。

    悟入法海。

    故結菩薩藏名曰喜海。

     疏。

     古人釋一時。

    都謂機應合一之時。

    亦是谛智合一之時。

    故雲一時。

    今師資相合下。

    是言機應合一之時。

    約當宗下。

    是明谛智合一之時也。

     心境泯者。

    謂心境雙消。

    歸聖現量。

    然凡聖猶分也。

    凡聖會者。

    聖凡情盡。

    唯妙覺明。

    然依正猶二也。

    依正融者。

    情器體融。

    同歸法界。

    然一多猶在也。

    一多等者。

    一多相即。

    無礙圓融。

    究竟圓滿矣。

    以上從狹至廣。

    融成一味為一時也。

     鈔。

     陀羅尼此翻總持。

    有多字一字無字之别。

    多字。

    如諸經密咒。

    一字。

    如唵字。

    無字。

    即無相妙心。

    今之所雲。

    指無字也。

     一刹那頃一字之中者。

    以既得無相妙心。

    刹那普融三際。

    一字攝法無遺。

    一切法門說無不盡也。

     得淨耳根者。

    衆生循聲流轉。

    分别外塵。

    穢耳根也。

    聖人脫粘内伏。

    發本明耀。

    淨耳根也。

     于一刹那悉無障礙者。

    以既淨耳根。

    則心聞洞徹十方。

    洞徹三際。

    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無不知也。

    古雲。

    在眼時。

    如千日。

    萬象不能逃影迹。

    在耳時。

    如幽谷。

    大小音聲無不足。

    是也。

     說者神力延促二句。

    出上文說聽多少之所以。

    說者延一日為一劫。

    則說者時少。

    聽者時多。

    說者促一劫為一日。

    則說者時多。

    聽者時少。

    又聽者根利。

    則說者時多。

    聽者時少。

    以一心入于語義。

    不覺時長故。

    聽者根鈍。

    則說者時少。

    聽者時多。

    以不得法味。

    身體在座。

    多有疲倦。

    覺時長故。

     古謂下。

    引例。

    凡夫。

    二乘。

    及三賢菩薩。

    以事識見佛。

    故見應身。

    年歲則短。

    在世八旬。

    即入涅槃。

    成道以來。

    始經四十餘年。

    登地菩薩。

    以業識見佛。

    故見報身。

    永不滅度。

    成道以來。

    經塵點劫。

    各各不同故。

     周正建子夏正建寅者。

    謂周時以鬥柄初昏。

    建子之月為歲首。

    夏時以鬥柄初昏。

    建寅之月為歲首也。

    一取天開于子之義。

    一取人生于寅之義。

     心境者下。

    約當宗。

    以一心不亂為宗。

    一心不亂。

    則内無能念之心。

    外無所念之境。

    能所雙消。

    泯然無迹故。

     諸上善人同會一處者。

    一處。

    指一心也。

    若聖若凡。

    全歸一心。

    無有高下故。

     佛及水鳥同說妙法者。

    以一心中。

    情與無情。

    同成正覺。

    熾然說。

    無間歇。

    一說一切說故。

     一佛說經六方齊贊者。

    以一心中。

    不見彼佛此佛。

    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

    同一法性故。

     鈔。

     際主之會成時者。

    時。

    非别時。

    法王啟運。

    嘉會之時也。

    法王不作。

    嘉會難成。

    不得成時故。

     聆主之語成聞者。

    耳聞法音。

    心契妙理。

    曰聞。

    慧日不升。

    圓音不演。

    衆生曠劫皆成聾瞽。

    不得成聞故。

     受主之教成信者。

    于實德能深忍樂欲。

    曰信。

    佛不垂教。

    心迷塵境。

    信自何生。

    縱有信從。

    皆堕邪見。

    非正信故。

    主之所居成處者。

    處非他處。

    乃法王轉法輪之處也。

    聖人到處。

    成邑成都。

    法王不住。

    不成住處故。

     主之所化成衆者。

    聞經之衆。

    賢聖之衆也。

    佛未出時。

    各趣異道。

    盡堕邪宗。

    因蒙佛教。

    轉邪歸正。

    方成聖衆故。

     疏。

     别之有四者。

    若據經文。

    但雲佛住。

    天台乃别之為四者。

    略有二義。

    一者欲顯能住心法故。

    謂他人唯論身住。

    不明能住心法。

    則抑極聖同凡夫住。

    而況複凡聖各各有于能住之法。

    不可不知也。

    二者欲顯如來無法不住故。

    謂佛住既勝。

    則無法不住。

    為引物故。

    且就世善。

    略指定散。

    收一切善。

    故言天梵。

    于出世中。

    略指小大攝一切法。

    故言聖佛也。

     鈔。

     或現天住下。

    四住中皆明因果。

    而所住法。

    正在于因。

    所謂如來以攝物故。

    示現施戒及十善心。

    此即佛以欲天之法。

    住舍衛城。

    為物示現四無量心。

    示三三昧。

    即梵法聖法。

    住舍衛城。

    此皆如來随他意住。

    若随自意。

    即以楞嚴至不共等。

    住舍衛也。

     初禅至非想是果。

    四禅八定是因。

    而雲四無量心住者。

    以單修八定。

    不生色無色界。

    必用四心為熏禅功德。

    定與功德具足方生八天。

    故雲四心也。

     三三昧者。

    即空。

    無相。

    無作也。

     百八三昧。

    即首楞嚴三昧。

    寶印三昧。

    師子遊步三昧。

    乃至百八離着虛空不染三昧。

    詳如智度論說。

     十力者。

    一是處非處如實力。

    二業智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處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盡力。

     四無畏者。

    一得總持無畏。

    二得知根無畏。

    三得決疑無畏。

    四得答報無畏。

     十八不共者。

    一身業無失。

    二口業無失。

    三意業無失。

    乃至十八。

    知未來無礙。

    謂之不共者。

    不與二乘共也。

     鈔。

     法華法勝餘法者。

    五時極唱。

    最後極談。

    非兼但對帶。

    純一圓教故。

     舍衛國之勝者。

    以國豐四德。

    譽動五天。

    淨土法門。

    廣大宏遠者。

    帡包幽顯。

    統括聖凡。

    國豐萬德。

    聲震十方故。

     祇樹樹之勝者。

    以扶疏暢茂蔭蓋清涼。

    淨土衆生。

    永離熱惱者。

    佛以大慈。

    普覆一切。

    離生死惱。

    永得清涼故。

     給孤園之勝者。

    以受用自在。

    适悅人心。

    淨土安隐受樂者。

    寒暑不遷。

    壽命無量。

    涅槃寂靜得大解脫故。

     祇陀種之勝者。

    以位超百寮。

    紹居九五。

    淨土紹隆佛種者。

    皆不退轉。

    多有補處。

    不滞化城。

    直至成佛故。

     須達人之勝者。

    以能具十德。

    足以長人。

    淨土入上善會者。

    永離凡外邪定。

    不定。

    得入正定賢聖等侶故。

     疏。

     自性洞徹十方者。

    若雲阿難聞佛。

    則衆生皆背佛。

    若雲佛在祇園。

    則自己卻成魔。

    非真聞佛也。

    非真佛在也。

    今十方是佛法身。

    自性洞徹十方。

    則一大時教。

    無有不聞。

    是真聞也。

    當處。

    即今顯現自性。

    不離當處。

    則法性湛然。

    不遷不變。

    是真佛在也。

     鈔。

     經雲。

    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古雲。

    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

    真佛屋裡坐。

     反聞自聞者。

    以衆生循聲流轉。

    向外奔馳故。

     反佛自佛者。

    以衆生以色見我。

    音聲求我故。

     俨然未散者。

    智者大師。

    誦法華經。

    至藥王本事品。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

    親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疏。

     具有三義者。

    蓋以華言大者。

    梵曰摩诃。

    乃含三義。

    謂大多勝。

    故須就本三義釋之。

     僧伽有四種。

    一有羞僧。

    持戒無違。

    二無羞僧。

    三業不淨。

    諸惡并行。

    三無知僧。

    雖不破戒。

    根鈍無慧。

    不知重輕。

    四真實僧。

    四果四向。

    學無學人也。

    有羞真實。

    得共羯磨。

    同聞證信。

    唯取無學。

     衆和合者。

    謂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身和同住。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

    利和同均。

     三迦葉。

    是兄弟三人。

    昔共起刹。

    今連枝也。

    目揵連。

    此雲萊茯根。

    姓也。

    舍利弗。

    此雲身子。

    名也。

    姓拘栗陀。

     鈔。

     以七一釋共者。

    七種一故。

    方成共義也。

     判已屬生酥。

    且從本說。

    七在三藏。

    同感佛時。

    同鹿苑處。

    同一切智心。

    同别脫戒。

    同三十七道。

    同無漏正見。

    同有餘解脫。

    昔同七者。

    今日同聞。

     天王敬仰者。

    梵王。

    師陳如。

    帝釋。

    師迦葉等。

     内典。

    謂三藏十二部。

    外籍。

    謂四韋馱十八經等。

     波羅密多。

    此雲到彼岸。

    今最極利根。

    到百行至極之處也。

    如布施。

    則财法無畏。

    以至三輪空寂。

    持戒。

    則不破不漏。

    乃至戒相都空。

    般若。

    則人法俱空。

    乃至空亦不立。

    此大乘種性也。

     皆得無學果位者。

    研真斷惑。

    曰學。

    真窮妄盡。

    曰無學。

    今皆得阿羅漢無學果位也。

     皆得小果趣大菩提者。

    既成四果。

    複回心向大。

    發大菩提心也。

     則通大乘言者。

    謂上大多勝三義。

    止就小乘言耳。

    今佛地三義。

    則是通大乘言。

     四邪命者。

    合藥種植田園。

    名下口食。

    仰觀星宿。

    名仰口食。

    四方巧語。

    名方口食。

    咒術蔔算。

    名維口食。

    比丘不作此四。

    名清淨乞士也。

     九十八使者。

    見思惑也。

    見惑有八十八使。

    以五鈍五利。

    對苦等四谛。

    苦下全具。

    集滅除三。

    謂身見。

    邊見。

    邪見。

    道除二。

    謂身見。

    邊見。

    上界不行瞋。

    思惑有十使。

    謂欲界貪瞋癡慢。

    上二界各有貪癡慢。

    共九十八也。

     羯磨。

    此雲作法辦事。

    謂行籌相向說也。

     水乳之乳。

    非人乳牛乳。

    水中自有乳。

    唯鵝王能辨。

     優樓頻螺。

    此雲木瓜林。

    為瓶沙王師。

    有五百弟子。

    伽耶。

    此雲城。

    那提。

    此雲江。

    二人共五百弟子。

    佛入迦葉窟。

    毒龍放火。

    佛收毒龍。

    住于缽内。

    乃至十種神變。

    迦葉雖睹。

    執猶未改。

    曰瞿昙雖神。

    不如我道真。

    佛言。

    汝若不舍邪見。

    令汝長劫受苦。

    聞已。

    頭面禮佛求悔。

    乃告弟子。

    各随所宜。

    我願皈依佛也。

    乃至五百弟子。

    皆聞善來。

    須發自落。

    得成沙門。

    乃各以事火術具。

    投之于水。

    随流而下。

    二弟見之。

    亦皆皈佛。

     鈔。

     常不離佛者。

    以千二百五十人。

    未見佛前。

    各修異道。

    久受勤苦。

    空無所獲。

    一遇如來。

    便得道果。

    感佛恩深。

    常随侍佛。

    為同聞衆也。

     千裡面談者。

    唐李世民。

    為秦王時。

    在軍中。

    使房??齡入朝奏事。

    高祖笑曰。

    ??齡為吾兒奏事。

    雖隔千裡。

    猶如面談。

     泗濱。

    謂泗水之濵。

    有杏壇在焉。

    是孔子講學處。

    久在泗濵者。

    謂平居共事。

    相依陳蔡者。

    謂患難不離也。

     鈔。

     斷思惑七十二品者。

    思惑分三界九地。

    共九九八十一品。

    若初果則全未斷。

    于第二向中。

    斷欲界前六品。

    即證二果。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