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二

關燈
第三向中。

    斷欲界後三品。

    即證三果。

    然尚有上八地七十二品在。

    複于四向中斷盡。

    方成四果阿羅漢也。

     初果七返二果一生者。

    欲界九品思惑。

    上上品。

    潤二番生死。

    上中。

    上下。

    中上。

    三品各潤一生。

    中中。

    中下。

    二品同潤一生。

    下上。

    下中。

    下下。

    三品同潤一生。

    故初果七返生死。

    二果一生欲界也。

     二僧觐佛者。

    昔有二僧相期觐佛。

    時值炎暑。

    行至中途。

    熱渴欲死。

    共覓水飲。

    見一清水可掬。

    而多細蟲。

    一僧以有蟲故。

    不飲而死。

    一僧從權。

    乃得見佛。

    具白前事。

    佛言。

    道亡者為先見我。

    以尊我戒律。

    即親見佛故。

     疏。

     自性無漏者。

    漏有三。

    謂欲漏。

    有漏。

    無明漏。

    欲漏。

    即欲界貪愛。

    有漏。

    即上二界貪愛。

    無明。

    即三界中癡。

    此小乘之漏。

    若大乘之漏。

    不唯三界貪癡為漏。

    有無明惑。

    不居中道。

    漏落二邊。

    亦漏也。

    今自性。

    從本以來。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何漏之有。

    論雲。

    智體不動。

    具足無漏性功德是也。

     自性無迷者。

    迷。

    有二。

    謂根本不覺。

    枝末不覺。

    因一念無明妄動。

    遂成三細六粗種種迷癡境界。

    然自性。

    從本以來。

    一切染法。

    所不能染。

    何迷之有。

    論雲。

    一切染法不相應。

    故名如實空。

    是也。

     鈔。

     心源者。

    心。

    為萬法之源也。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曰本寂。

    既曰本寂。

    則欲。

    有。

    無明。

    以及二邊等漏。

    向何處着腳。

    故曰全空。

     心體者。

    心。

    為法界之體也。

    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淨曰本明。

    既曰本明。

    則見思。

    塵沙。

    以及無明等惑。

    向何安立。

    故雲安在。

     法華謂真阿羅漢者。

    法華經中。

    迦葉須菩提等。

    聞喻說一周。

    開權顯實。

    乃雲。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真阿羅漢。

    應受人天一切供養等。

     起信号曰真實識知者。

    起信論雲。

    從本以來。

    自性滿足一切功德。

    所謂自體。

    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遍照法界義故。

    真實識知義故。

    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

     沈空為寂者。

    二乘棄有着空。

    堕無為坑。

    飲三昧酒。

    乃枯寂之寂。

    非本寂之寂也。

    乃名字羅漢。

    非真阿羅漢也。

     作念而知者。

    凡夫生心動念。

    緣而後照。

    慮而後知。

    乃妄作之知。

    非本明之知也。

    乃虛妄知識。

    非真實識知也。

     是故下。

    結勸。

     沈空之寂。

    為邪見。

    本寂之寂。

    為正見。

    古雲。

    魔界與佛界。

    一界無别界。

    故曰邪見與正見一體。

     本明之知為妙門。

    作念之知為禍門。

    經雲。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故曰衆妙與衆禍同門。

     息心達本源者。

    古雲。

    三界兮擾擾。

    六趣兮昏昏。

    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今則息邪見衆禍之妄心。

    達正見衆妙之本源。

    庶幾可以為沙門矣。

     鈔。

     引諸偏好者。

    衆生之機不一。

    所好之法亦不一。

    是故好智慧者。

    舍利引之。

    好神通者。

    目連引之。

    乃至好多聞者。

    阿難引之。

     舍利弗宴坐者。

    舍利宴坐。

    佛令目連喚之。

    舍利雲。

    汝前去。

    吾後至。

    目連欲牽之去。

    舍利即解衣帶着地。

    語目連曰。

    汝能舉此衣帶。

    方可牽我去。

    目連竭盡神力不能動。

    舍利以帶系閻浮提樹。

    樹動。

    而帶不動也。

     顔闵無文者。

    顔闵。

    列在德行科。

    遊夏。

    列在文學科故。

    三明六通者。

    三明。

    即過去宿命明。

    現在天眼明。

    未來漏盡明。

    加天耳。

    他心。

    神足。

    即名六通。

    前三。

    雙具通明。

    後三止為通者。

    以但知宿世受生之事。

    名宿命通。

    複知宿世百千萬生。

    如是姓名。

    如是受苦樂等事。

    皆悉能知。

    是名宿命明。

    但見死此生彼。

    名天眼通。

    複見我及衆生死時生時。

    及所作善惡之行。

    或生善道惡道皆悉能見。

    是名天眼明。

    衆生因三界見思之惑。

    堕落生死。

    故名為漏。

    唯羅漢斷見思盡。

    而得神通。

    名漏盡通。

    複知漏盡以後。

    更不受于生死。

    是名漏盡明。

    後三無此分别。

    故唯名通也。

     鈔。

     色即是空者。

    色。

    即十一色法。

    此色凡夫計為實有。

    三乘計為虛幻。

    不知全體是妙色也。

    妙色即是真空。

    故雲色即是空。

    經雲。

    觀相元妄。

    觀性元真。

    即是菩提妙淨明體。

    是也。

     空即是色者。

    空。

    即第一義空。

    此空不是邪外所計斷空。

    小乘所執偏空。

    乃是真空也。

    真空。

    即是妙色。

    故雲空即是色。

    經雲。

    如來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

    是也。

     淨土即空者。

    淨土依正莊嚴。

    無非妙色。

    妙色既即真空。

    淨土豈不即空也。

     空即淨土者。

    自性清淨。

    名如實空。

    而如實空。

    即如實不空。

    離一切相處。

    元自淨法滿足。

    空豈不即淨土乎。

    若撥淨土。

    則是頑空偏空。

    非即色之真空。

     不解真空。

    則是凡外邪智。

    二乘小智。

    非大乘正智。

     身子之智不如是者。

    以身子已發大心。

    乃于般若會上。

    盛談般若。

    淘汰執情。

    已具大乘正智。

    既具正智。

    必解真空。

    不撥淨土。

    淨土之告。

    不告身子。

    而誰告耶。

     鈔。

     目連化身大小者。

    難陀。

    ?難陀龍。

    兄弟居須彌山邊。

    佛常飛空。

    上忉利天為母說法。

    龍便瞋恨。

    吐黑雲暗霧。

    隐翳三光。

    以身繞須彌七匝。

    尾拖海水。

    頭枕山頂。

    目連乃倍現其身。

    繞須彌十四匝。

    尾拖海外。

    頭枕梵宮。

    龍猶瞋甚。

    雨金剛砂。

    目連變砂。

    以為寶花。

    輕軟可愛。

    猶瞋不已。

    連乃化為細身。

    入龍身内。

    眼入耳出。

    耳入鼻出。

    龍受苦痛。

    其心乃服。

     外道移山者。

    外道師徒五百。

    用咒移山。

    經一月日。

    山根已動。

    目連念言。

    此山若移。

    多所損害。

    即于山頂。

    結跏趺坐。

    山還不動。

    外道相謂。

    我法動山。

    計日必移。

    雲何安固。

    還若于初。

    必是沙門。

    使爾如是。

    自知力弱。

    歸心佛法。

     舉之梵天者。

    琉璃大王。

    滅釋迦種。

    目連欲救。

    佛以定業難逃。

    不允其請。

    連以神力。

    将缽盛五百釋種。

    托之梵天。

    滅釋之後。

    舉缽視之。

    唯血水而已。

    故知業力。

    佛亦不能救也。

     止車者。

    耆婆善醫。

    已生忉利。

    連因比丘病。

    乘通往問。

    值諸天出遊。

    耆婆乘車不下。

    但合掌而已。

    連以神力。

    止住其車。

    耆婆方下車問訊。

    欲何所為。

    連乃具說來意。

    答雲。

    斷食為要。

    目連放之。

    始得前邁。

     燒堂者。

    帝釋造得勝堂。

    莊嚴奇麗。

    目連往看。

    諸天女皆隐避不出。

    連念帝釋着樂。

    不修道本。

    乃以神通。

    燒得勝堂赫然崩壞。

    仍為帝釋。

    說無常等語。

    帝釋歡喜後堂俨然。

    無灰煙色。

     鈔。

     抖擻者。

    抖擻塵勞。

    即下掃除塵累也。

    淘汰者。

    淘汰習氣。

    即下澄淨身心也。

     鈔。

     縱橫善巧者。

    謂橫說。

    豎說。

    掃蕩說。

    建立說等。

    破熱彈曲者。

    以其論議。

    能破邪見之熱。

    能彈邪見之曲也。

    子系母者。

    尊者幼喪父。

    其母欲改适。

    因子系故。

    不遂其心。

    猶繩系扇。

    故曰扇繩。

     善分别義。

    即是義無礙辯。

    敷演教道。

    即是法無礙辯。

    得大辯才。

    故議論第一也。

     疏。

     放牛。

    即牧牛意。

     鈔。

     迦葉贊者。

    佛滅度後。

    阿難升座。

    迦葉與衆贊曰。

    面如淨滿月。

    目如青蓮花。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

    是也。

     鈔。

     馬麥之報者。

    佛與弟子。

    三月在毗蘭邑食馬麥。

    以償宿報。

    獨憍梵。

    于天上受供。

     鈔。

     玑衡者。

    謂璇玑玉衡也。

    注。

    璇。

    美珠也。

    玑。

    機也。

    以璇飾玑。

    所以象天之體轉運也。

    衡。

    橫也。

    謂衡箫也。

    以玉為管。

    橫而設之。

    所以窺玑。

    而齊七政之運行。

    猶今之渾天儀也。

     鈔。

     塔猶卻貝者。

    阿育王禮諸羅漢塔。

    次至薄拘羅塔而說偈言。

    雖自煉無明。

    于世少利益。

    因供二十貝子。

    而貝子。

    從塔飛出。

    來着王足。

    諸臣驚怪。

    所以然者。

    良由尊者平生。

    閑靜少欲。

    其塔猶有是力。

     資用充足。

    即第一名義。

    至今不滅。

    即第二名義。

    所求如意。

    即第三名義。

     比之螺蛤者。

    尊者聽法之次。

    多昏睡。

    佛責雲。

    咄咄何為睡。

    螺蛳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

    不聞佛名字。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者。

    注心欲見。

    照明萬法之見性。

    名樂見照明。

    此三昧。

    能壞萬法。

    萬法不能壞此三昧。

    故名金剛。

     疏。

     難弟難兄者。

    東漢太丘長。

    陳寔。

    生二子。

    長曰元方。

    次曰季方。

    俱有俊才。

    二子之子。

    各論父功德。

    詣祖決其優劣。

    寔曰元方難為兄。

    季方難為弟。

     疏。

     王數融通者。

    王外無數。

    數外無王。

    一心融通。

    故王所融通。

     鈔。

     善惡輪轉由之主宰者。

    以前六識。

    通善惡無記三性。

    能造有漏三業。

    能招苦樂二報。

    七識。

    是有覆無記性。

    恒與我癡。

    我見。

    我愛。

    我慢。

    八大相應。

    念念執第八識見分為我。

    唯第八識。

    是無覆無記性。

    不造善惡等業。

    乃一期總報主故。

     五十一心所者。

    遍行有五。

    别境有五。

    善有十一。

    根本煩惱有六。

    随煩惱二十。

    不定有四。

     恒依心起三義。

    是釋名為心所之義。

    恒依心起者。

    心王不起。

    心所不起也。

    與心相應者。

    恒與心王相應不離也。

    系屬于心者。

    心所系屬心王。

    如八識。

    有五遍行。

    七識。

    有十八。

    前五。

    三十四。

    六識。

    具足五十一也。

     智覺。

    即永明壽禅師。

     欲想更樂等者。

    欲。

    即别境中欲。

    于所樂境希望為性。

    勤依為業。

     想。

    即遍行中想。

    于境取相為性。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更樂。

    即遍行中觸。

    令心心所觸境為性。

    受想思等所依為業。

     慧。

    即别境中慧。

    于所觀境揀擇為性。

    斷疑為業。

     念。

    即别境中念。

    于曾習境。

    令心明記為性。

    定依為業。

     思。

    即遍行中思。

    令心造作為性。

    于善品等役心為業。

     解脫。

    即别境中勝解。

    于決定境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作意。

    即遍行中作意。

    能警心為性。

    于所緣境引心為業。

     三摩提。

    即别境中定。

    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痛。

    即遍行中受。

    領納違順非他境相為性。

    起欲為業。

     迦葉。

    心欲數者。

    迦葉修行十二頭陀苦行。

    樂超三界。

    樂證涅槃。

    舍離世間五欲。

    如棄涕吐故。

     富樓那。

    心想數者。

    富樓說法第一。

    演說苦空。

    深談實相。

    唯想為先。

    以想能觀機說法。

    四辯宣演故。

     迦旃延。

    更樂數者。

    旃延議論第一。

    以議論時。

    賓主問答。

    種種妙義。

    觸境而生。

    更互涉入。

    彼此皆得法樂故。

     慧。

    舍利弗者。

    鹙子智慧第一。

    得無疑解脫。

    正合斷疑為業故。

     念優波離者。

    波離持戒第一。

    以由恒持正念。

    明記不忘。

    方能檢束身心。

    無犯毀故。

     思。

    羅睺羅者。

    羅睺密行第一。

    秘密之行。

    非正思惟不能成就故。

     解脫。

    善吉者。

    善吉解空第一。

    勝解印持。

    不可引轉。

    解脫一切有為故。

     作意。

    那律者。

    那律天眼第一。

    以小乘天眼。

    乃作意通。

    作意能見大千。

    若不作意。

    不能穿針故。

     三摩。

    目連者。

    目連神通第一。

    通由定發。

    淨極光通故。

     痛。

    阿難者。

    阿難多聞第一。

    得文字總持。

    領受不失故。

    此二相扶而取開悟者。

    數若非王。

    從誰引起。

    與誰相應。

    系屬于誰。

    如臣失君。

    弟子無師。

    無所依故。

    何由開悟。

    是必須王扶數也。

    王若非數。

    則數等十善法數不生。

    不能引心觸境。

    領納前境。

    乃至正念定慧。

    一切皆無。

    亦不能開悟。

    是必須數扶王也。

     若王若數四句。

    始由一念無明。

    迷自心源。

    而成八識。

    從八識心王。

    引生心所。

    如空生雲霧。

    海起波濤。

    今王數相扶。

    開悟自心。

    則濃雲薄霧。

    總作晴空。

    巨浪微波。

    鹹成止水。

    盡法界唯一真心。

    更無王數可得也。

     鈔。

     毋謂淨土。

    菩薩不屑者。

    屑者。

    潔也。

    不潔者。

    不以其法為潔。

    而遠離之也。

    有以念佛求生。

    但化愚夫。

    非大乘菩薩事。

    則今此經。

    不應菩薩同聞也。

    既是同聞。

    豈可以淨土。

    為菩薩所不屑。

     複有三義者。

    初。

    是雙約二利說。

    次。

    是單約自利說。

    三。

    是單約利他說。

     悲智所緣者。

    悲。

    是三緣悲。

    智。

    是十種智。

    悲智是能緣。

    佛道衆生是所緣也。

     上以智求者。

    無智。

    不能上求。

    無悲。

    無以下度。

    所謂先悟毗盧法界。

    後修普賢行門。

    先運同體大悲。

    然後遍入塵勞也。

     能所合目者。

    有情為能。

    覺為所。

    合此能所。

    而名目之。

    曰覺有情也。

    心是能緣之智。

    故屬能。

    理是所緣之境。

    故屬所。

     利生為急者。

    初發心時。

    便普為恩有法界衆生。

    既證果後。

    尚留惑潤生。

    不取滅度。

    是菩薩以利生為急也。

     廣覺一切者。

    即衆生無盡。

    我願無盡。

    有一衆生不成佛。

    我誓不取正覺等。

     趨寂自安者。

    即自謂已得涅槃。

    無所堪任。

    但念空無相無作。

    于菩薩法。

    心不喜樂也。

     大強精進者。

    即所謂假使熱鐵輪。

    在我頂上旋。

    終不以此苦。

    退失菩提心。

     求大菩提者。

    不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等。

    乃願與法界衆生。

    一時同得菩提故。

     三無數劫者。

    此非藏教三僧祗也。

    如起信論。

    經一萬劫。

    方得信成就發心。

    複經三阿僧祇劫。

    乃至菩薩究竟地等。

     具足諸功德者。

    如常樂我淨。

    清涼不變。

    真實識知。

    乃至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等。

     法華六大下。

    信大法者。

    信一心真如之法。

    解大義者。

    解一心三大之義。

    發大心者。

    發上求下化之心。

    趣大果者。

    趣無上菩提之果。

    修大行者。

    修自利利他之行。

    證大道者。

    證一乘無上妙道也。

     信解發是願大攝者。

    以菩薩發願。

    必信解妙理。

    然後發心。

    對三寶境。

    發四弘誓願也。

     趣是時大中攝者。

    不曆三祇。

    不造一乘無上果故。

     證是德大中攝者。

    一乘妙道。

    即一乘諸功德故。

     數大。

    謂誓願弘深。

    如無量無作。

    乃至普賢願王等。

     德大。

    謂萬德圓滿。

    如華嚴十地十定。

    乃至十忍等。

     業大。

    謂萬行具足。

    如華嚴十行十向。

    乃至普賢萬行等。

     數即願者。

    如藥師十二大願。

    彌陀四十八願。

    毗盧願力周乎法界。

    法界無盡。

    則願力無盡也。

     五品者。

    即天台五品觀行位。

    一随喜品。

    初心順理。

    慶己慶人。

    二讀誦品。

    古教熏心。

    道芽增長。

    三說法品。

    更加說法。

    如實演布。

    四兼行六度品。

    正觀有力。

    六度兼修。

    五正行六度品。

    觀行六度。

    無有二相。

     疏。

     自性真妄融者。

    覺是真。

    有情是妄。

    融者。

    融通也。

    又融化也。

    融通者。

    謂真外無妄。

    妄外無真。

    以即煩惱是菩提。

    即三惑染為三德秘藏故。

    所以古人雲。

    斷除妄想重增病。

    趨向真如亦是邪。

    融化者。

    妄既不存。

    真亦不立。

    以菩薩地盡。

    八識消融。

    覺與不覺。

    二俱渾化故。

    所以楞嚴雲。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鈔。

     真不變而随緣者。

    真。

    即真如。

    不變。

    謂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随緣。

    謂随九法界緣。

    謂之覺有情者。

    以即真而妄故。

    此約不變随緣說也。

     妄成事而體空者。

    妄。

    即一念無明。

    成事。

    謂成三細六粗。

    種種諸事。

    體空。

    謂此惑業苦當體全空。

    謂之有情覺者。

    以即妄而真故。

    此約随緣不變說也。

     既即妄而真。

    則真不立。

    既即真而妄。

    則妄不立。

    從本以來。

    離諸名相。

    真妄不立也。

     真妄既皆不立。

    則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唯是一心也。

     至于唯是一心。

    是真成大道心也。

    非摩诃薩而何。

     疏。

     佛為法王者。

    佛為諸法中王。

    又以法王于三界故。

     鈔。

     信為行德之首者。

    行。

    謂行門。

    德。

    是實德。

    萬行。

    如布施持戒。

    乃至普賢萬行等。

    萬德。

    如常樂我淨。

    十力無畏。

    十八不共。

    乃至無量百千陀羅尼等。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經雲。

    信為道元功德母。

    信能長養諸善根。

    信能必到如來地。

    故信為萬行萬德之頭首。

     一切親近供養贊歎。

    是妙德感物行也。

     怨親平等不為損惱。

    是大悲平等行也。

     生時有十種瑞。

    是勝福瑞應行也。

     即解之行。

    即行之解。

    是釋妙字。

     即解之行者。

    如上諸行。

    皆全性起修。

    非有為有作之行故。

     妙德是智者。

    種智不圓。

    不成妙德。

    華嚴雲。

    了了見佛性。

    猶如妙德等。

    故妙德者智也。

     諸佛之母者。

    經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導師。

    無不從是生釋迦之師者。

    經稱文殊為七佛師故。

     即行之解者。

    如上之解。

    全修即性。

    非空知空解之解故。

     如來據中道第一義句。

    是出脫疏中法字。

    而菩薩入于此地句。

    是出脫入字。

    是謂紹隆佛種二句。

    是出脫正位兩字。

    但正字尚未明顯。

    故約喻說。

    體元居正也。

     據中道者。

    二乘據真。

    權乘據俗。

    俱為偏位。

    如來據中道。

    是居法正位。

    菩薩入于此地。

    是入法正位也。

     大君體元居正者。

    天子體乾元之德。

    居九五正位。

     王子在東宮者。

    東。

    為震。

    震。

    為幹之長子。

    又帝出乎震。

    故曰東宮。

     又分别而論者。

    以上文猶是總論。

    尚未分别。

    若又分别而論。

    則智又有權實不同也。

     權智。

    是小乘偏空之智。

    不稱法性。

    故曰權。

    實智。

    乃大乘中道之智。

    稱乎法性。

    故曰實。

     權智明有生者。

    權智不達法空。

    不悟唯心。

    生佛迢然。

    淨穢曆然。

    以我之生。

    求彼之佛。

    舍此五濁。

    往彼西方。

     實智明無生者。

    實智了達法空。

    悟明唯心。

    生佛不二。

    淨穢融通。

    雖雲念佛。

    心外無佛。

    雖曰往生。

    實乃無生。

     鈍根下二句。

    恐有問雲。

    同一淨土。

    分有生無生二者何也。

    故雲以根有利鈍。

    不得不分故。

     從權入實。

    則且就事持。

    漸漸入理。

     權實雙融。

    則理既不迷。

    事亦不廢。

     若推本而論者。

    以上文猶是分别而論。

    未是推本論。

    若推本而論。

    則同一甚深智慧也。

     鈔。

     慈無能勝者。

    慈有三種。

    一衆生緣慈。

    無心扳緣一切衆生。

    而于衆生自然現益。

    如涅槃雲。

    我實不往。

    慈善根力。

    能令衆生見如斯事。

    二法緣慈。

    無心觀法。

    而于諸法自然普照。

    如日照物。

    無所分别。

    三無緣慈。

    無心觀理。

    而于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

    以無緣慈。

    攝諸衆生。

    慈無能勝者。

    指此三慈也。

     文中所引。

    有三世二利不同。

    第一在母胎中。

    即有慈心。

    是現在慈。

    又是自利慈也。

    第二過去生中。

    第三又昔為婆羅門。

    第四又弗沙佛時。

    皆是過去慈。

    又皆自利慈也。

    第五又思益經。

    是現在慈。

    是利他慈也。

    第六又悲華經。

    是未來慈。

    亦是利他慈也。

     鈔。

     法華稱古佛放光為說此經者。

    世尊于法華會上。

    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土。

    光中圓現法界事相。

    生佛始終。

    于是彌勒騰疑。

    文殊酬答。

    答中雲。

    過去日月燈明佛。

    放斯光已。

    即說妙法華經。

    今佛現光。

    亦應說此經等。

     鈔。

     了知法性本非善惡者。

    以順益二世者為善。

    違損二世者為惡。

    法性本無違順。

    亦無損益。

    又善惡者。

    對待之法。

    法性絕諸對待。

    故非善惡也。

     雖雲修善不修而修者。

    法性本無善。

    有善可修。

    是違法性。

    是修惡。

    非修善也。

    當知無善可修。

    是真修善。

     雖雲去惡不去而去者。

    法性本無惡。

    有惡可去。

    是背法性。

    是去善。

    非去惡也。

    了知無惡可去。

    是真去惡一念不生是真精進者。

    古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

     鈔。

     精進表願行者。

    信而後願。

    願者。

    信力之精進也。

    願而後行。

    行者。

    願力之精進也。

     疏。

     文殊之智。

    是一切種智無所不照者。

    今自性輝天鑒地。

    耀古騰今。

    無不照也。

    彌勒之慈是三緣大慈無所不容者。

    今自性囊括虛空。

    包羅法界。

    無不容也。

     鈔。

     自性廣大是普賢義者。

    行彌法界曰普。

    位鄰極聖曰賢。

    有廣大義。

    今自性豎窮橫遍。

    無有邊際故。

     自性圓通是觀音義者。

    修耳根圓通。

    緣心自在。

    是圓通義。

    今自性圓融通達。

    無有障礙故。

     若各具即名字互通者。

    如無不照。

    即無不容。

    文殊通彌勒。

    廣大具圓通。

    即普賢通觀音等。

     心即名者。

    菩薩無名。

    名者。

    人人自心。

    離自心。

    别求菩薩。

    是行邪道。

    不見菩薩也。

     正觀心中見一切菩薩者。

    達自心無不照。

    則文殊現前。

    達自性無不容。

    則彌勒出世。

    達自性之廣大。

    則常睹普賢。

    達自性之圓通。

    則時親自在。

     今見凡夫不見菩薩者。

    以我等終日迷心逐境。

    造諸惡業。

    無有觀力。

    縱或修戒善。

    及諸禅定。

    但涉有為。

    并非正觀。

    正觀者。

    即直心正念真如。

    約當經。

    即是系緣法界。

    專稱名字。

    所謂離四句念佛也。

    若得此正觀。

    則文殊彌勒普賢觀音。

    無不具足。

    是見一切菩薩也。

    又即普見一切衆生皆成正覺。

    是不見凡夫也。

    今見凡夫。

    不見菩薩。

    以失正觀故。

     鈔。

     佛光所觸得證頓圓者。

    如來為菩薩時。

    足下有四十種光明。

    于圓滿王相好中。

    放光下照。

    地獄遇斯光者。

    即生兜率。

    聞天鼓音忏悔已。

    即時位登十地。

    所以然者。

    以衆生先熏一乘種子故。

     鈔。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

    是法指法性也。

    法性之中。

    聖凡平等也。

     上而徹乎四句。

    謂法性有高下。

    則不能徹乎高下。

    以其無高下。

    故能徹高下也。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