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二

關燈
以下出所以。

    四谛。

    聲聞法。

    十二因緣。

    緣覺法。

    四等六度。

    菩薩法。

    五戒十善。

    人天法。

    萬行紛然。

    則總收四聖。

    八萬四千塵勞。

    則總收六凡。

    雖四聖六凡不同。

    唯是一心。

    是會十法界行歸一心也。

    何以故。

    以一心之真實性中。

    無十法界之差别故。

    因無十法界之差别。

    故能徹十法界也。

     龍蛇混雜者。

    無著禅師禮五台。

    遇文殊化作老翁。

    問雲。

    南方佛法。

    如何住持。

    着雲。

    末法僧尼。

    少持戒律。

    即問。

    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雲。

    龍蛇混雜。

    凡聖交參。

     科分。

     正宗四科。

    不出三資糧。

    初詳陳依正。

    令生信樂。

    屬信資。

    二正示願行。

    令知修證。

    屬願行二資。

    三交引佛言。

    令斷疑惑者。

    以上雖令生信樂。

    猶恐有疑。

    信力不堅。

    故引六方共贊。

    以堅其信也。

    四互彰難事令切感發者。

    以上雖正示願行。

    猶恐因循。

    不能興起。

    故舉彼此互贊。

    以鼓發行願也。

     鈔。

     通則證信别則發起者。

    證信為通。

    一切諸經皆然故。

    發起為别。

    經經發起各不同故。

     白毫放光啟一乘之教者。

    如來于法華會上。

    先放白毫相光。

    照萬八千土。

    然後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等。

     毗耶示疾開不二之談者。

    維摩居士于毗耶離城。

    現身有疾。

    世尊遣諸大聲聞。

    諸大菩薩。

    往問其疾。

    然後三十二大士。

    各說不二法門。

    如生滅不二。

    垢淨不二。

    一相無相不二。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圓覺金剛多有問在先者。

    圓覺。

    則文殊啟請如來因地法門。

    及菩薩遠離諸病。

    金剛。

    則善吉啟請。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解脫禅定。

    即五分法身之二。

    有大小乘不同。

    而禅定。

    複有事理。

    世出世不一。

     命在呼吸者。

    四十二章經雲。

    佛問沙門。

    人命在幾時間。

    答曰。

    數日間。

    佛曰。

    子未知道。

    又問。

    人命在幾時間。

    曰。

    飯食間。

    佛曰。

    子未知道。

    又問。

    人命在幾時間。

    答曰。

    呼吸間。

    佛言。

    子知道矣。

     譬如下。

    合法。

    譬如有人。

    喻六道衆生。

    卒患惡瘍。

    命在呼吸。

    喻衆生生死輪回。

    無常迅速。

    比有良方五句。

    喻其餘法門。

    未易成就。

    功行未圓。

    無常已至。

    現有成藥。

    入口即活。

    喻念佛法門速超生死。

    有仁心者四句。

    喻如來大慈。

    即應速告。

    何俟其殷勤啟請。

    然後說也。

     鈔。

     甚深智慧者。

    謂不是藏人析空觀智。

    通人體空觀智。

    并不是菩薩二谛觀智。

    平等觀智。

    乃以不思議心。

    照不思議境。

    方名甚深智慧也。

     洞察于淨穢之機者。

    國土本無淨穢。

    淨穢生于自心。

    以心淨土淨。

    心穢土穢也。

    融通于事理之際者。

    願見彌陀。

    往生安養。

    事外無理。

    理外無事。

    事理之際。

    本融通故。

    (又解雲)機。

    謂機微。

    機括。

    一切淨穢。

    皆由自心轉變。

    故自心為淨穢之機。

    洞察者。

    徹悟也。

    徹悟妙心。

    深知一念緣起。

    是洞察于淨穢之機也。

    際。

    謂交會之間。

    涉入之處。

    一切事理。

    皆根本于自心。

    故自心為事理之際。

    融通者。

    圓悟也。

    圓悟自心。

    契入事理無礙法界。

    是融通于事理之際也。

     方能谛信不疑者。

    以不達淨穢生于自心。

    必曰同一國土。

    雲何有淨有穢。

    則聞清淨國土。

    必疑而不信。

    以不達事理本自一緻。

    則執事者。

    不信理。

    執理者。

    不信事。

    又不信理者。

    事則無根。

    久之亦不信事。

    不信事者。

    理亦無據。

    久之并不信理。

    達斯二者。

    方能谛信也。

     (又解雲)若不具甚深智慧達于穢淨之機事理之際者。

    則淨穢相妨。

    事理攸隔。

    淨土。

    則理外修成。

    萬法。

    乃不由心具。

    指彼淨土因果。

    但是體外方便。

    焉能信受不疑。

    是必甚深智慧。

    悟十方淨穢。

    卷懷同在于刹那。

    一念色心羅列遍收于法界。

    方了遷神億刹。

    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

    匪逃乎刹那際内耳。

    故曰方能信受不疑也。

     法應爾者。

    如君有事。

    必告大臣。

    父有事。

    必告長子。

    如來說法。

    必告上首。

     是世界悉檀者。

    世界。

    是差别義。

    告必有法。

    令衆生知法門差别。

    井井有條。

    而不紊亂。

    令得歡喜益。

     為人悉檀者。

    身子智慧。

    為衆所宗。

    身子而信。

    衆無不信。

    各起善心。

    令得生善益。

     對治悉檀者。

    大衆智慧。

    不如身子。

    身子回心。

    無不回心。

    舍其邪執。

    令得滅惡益。

     第一義悉檀者。

    既回小向大。

    令不退轉。

    究竟成佛。

    悟第一義。

    令得入理益也。

     鈔。

     以智生信則為正信者。

    信知生佛不二。

    衆生念佛。

    定當作佛。

    方為正信。

    若無妙智。

    此信不生。

    縱有信心。

    非正信故。

     以智發願為弘願者。

    了無作四谛之境。

    發四弘誓願。

    願生西方。

    方為弘願。

    若無妙智。

    弘願不發。

    縱有願心。

    非大願故。

     以智起行為妙行者。

    先悟自性。

    從性起修。

    離四句念佛方為妙行。

    若無妙智。

    妙行不生。

    縱有修為。

    皆堕有為。

    非妙行故。

     鈔。

     無緣而照下。

    以緣而後照。

    慮而後知者。

    是從外得。

    有作之智。

    非自然智也。

    無有扳緣。

    而無所不照。

    不勞思慮。

    而無所不知。

    此是無師智。

    自然智。

    不從他得也。

    既有此智。

    何必考鐘伐鼓。

    三請殷勤。

    然後為告。

    故曰犍槌未動等。

     疏。

     此雲安樂者。

    離生死逼惱故。

    安養者。

    供養天然不假人力故。

    清泰者。

    大小三災不及故。

    妙意者。

    六塵妙境。

    無不随心故。

     鈔。

     法華明東方世界之多者。

    經雲。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地種。

    假使有人。

    磨以為墨。

    過于東方千國土。

    乃下一點。

    大如微塵。

    又過千國土。

    複下一點。

    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于汝意雲何。

    是諸國土。

    若算師。

    若算師弟子。

    能得邊際。

    知其數否。

    不也。

    世尊。

    世界之多。

    何可思議也。

     華嚴一切世界種者。

    經雲。

    華藏莊嚴世界海。

    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

    最上風輪。

    能持普光摩尼香水海。

    此海有大蓮華。

    名種種光明蕊香幢。

    華藏莊嚴世界海。

    住在其中。

    此世界海。

    大輪圍山内。

    所有大地中。

    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香水海。

    此十不可說香水海中。

    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安住。

    一一世界種。

    複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

    此最中央香水海。

    名無邊妙華光。

    出大蓮華。

    有世界種。

    而住其上。

    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

    于中布列。

    其最下世界。

    名最勝光遍照。

    至此第十三世界。

    名娑婆。

    十三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

     臨終在定之心者。

    天台雲。

    臨終在定之心。

    即淨土受生之心。

    舉念。

    即往生淨土時。

    則臨終在定。

    淨土受生。

    不離此心。

    心無彼此。

    何曾從此至彼。

    而言往生者。

    特一舉念耳。

    如人夢中。

    從此至彼。

    實不離夢心。

    而曰從此至彼者。

    特夢心自現耳。

     毗盧遮那遍一切處者。

    毗盧遮那。

    此雲光明遍照。

    遍一切衆生。

    遍一切國土等。

    故雲法身遍在一切處。

    一切衆生及國土。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者。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脫。

    光即般若。

    三德秘藏之真淨土。

    此唯諸佛所居。

    然雖雲諸佛所居。

    其實即依即正。

    依正不分。

    故曰普賢身相若虛空。

    依真而住非國土。

    菩薩尚爾。

    況諸佛耶。

     行真實法者。

    賢位菩薩。

    比觀相應未證法身。

    不能全性成修。

    不名真實。

    唯法身菩薩。

    現觀相應。

    親證法身。

    全性成修。

    曰行真實法。

    此釋實字也。

     感報殊勝者。

    内行既勝。

    果報亦勝。

    變易之身。

    展轉微妙。

    此釋報字也。

     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者。

    釋論雲。

    菩薩勝妙五欲。

    能令迦葉起舞。

    華嚴雲。

    無量香雲台。

    觀經雲。

    一一樹上有七重網。

    一一網間。

    有五百億妙華宮殿。

    即其土淨妙五塵。

    此釋莊嚴二字也。

     色心不二者。

    以色外無心。

    心外無色。

    色即是心。

    心即是色。

    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心。

    一一心中一切塵。

    一一心塵複互周。

    重重無盡無障礙也。

     毛刹相容者。

    即是一一塵中一切塵。

    所謂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也。

    以此土菩薩分證法身。

    心外無法。

    舉一毛端。

    全彰法界。

    故能法法相即。

    周遍含容也。

     斷四住惑屬方便道者。

    四住即是見思。

    以見為一。

    名見一切住地。

    思惑分三。

    一欲愛住地。

    欲界九品思。

    二色愛住地。

    色界四地各九品思。

    三無色愛住地。

    無色界四地各九品思。

    此之四住。

    藏通二教二乘。

    及别教菩薩。

    皆已斷除。

    但未證法身。

    屬方便道。

    此釋方便也。

     無明未盡名曰有餘者。

    無明。

    即界外見思。

    有四十二品。

    今全然未斷。

    名曰有餘。

    此釋有餘也。

     亦可各分淨穢者。

    見思輕重。

    同居淨穢。

    如凡夫見思輕。

    感同居淨。

    重。

    感同居穢也。

    體析巧拙。

    方便淨穢。

    通教三乘。

    體色明空則巧。

    感方便淨。

    藏教三乘。

    析色明空則拙。

    感方便穢。

    次第一心。

    實報淨穢。

    别教菩薩。

    修次第三觀。

    證法身理。

    感實報穢。

    圓教菩薩。

    修一心三觀。

    證法身理。

    感實報淨。

    分證究竟。

    寂光淨穢。

    别教如來。

    斷十二品無明。

    分證三德。

    感寂光穢。

    圓教如來。

    斷四十二品無明。

    究竟證三德秘藏。

    感寂光淨。

     土石荊棘是依。

    四趣紛纭是正。

    八德七珍是依。

    人天濟濟是正。

     随其機異所見亦異者。

    若能斷盡無明。

    即同居見寂光。

    分斷無明。

    同居見實報。

    斷四住惑。

    同居見方便。

    未斷見思。

    同居見本土。

     如法華下。

    引證。

     我此土安隐者。

    法華雲。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大火所燒。

    是同居土也。

    我土安隐。

    是同居見方便也。

     或見此處山林地土沙礫。

    證同居但見本土。

    或見七寶。

    證同居見方便土。

    或見是諸佛行處。

    證同居見實報。

    以實報土。

    行真實法。

    感殊勝報。

    是諸佛因中修行處故。

    或見即是不思議境界。

    證同居見寂光。

    喻如一水無别。

    天人鬼畜所見不同也。

     受用土複分自他同乎實報者。

    自受用土。

    唯佛一人自己受用。

    不共餘人。

    他受用土。

    則與十地菩薩受用故也。

    此二雖分自他不同。

    皆三僧祇劫修真實行。

    所感果報。

    故同實報。

     變化。

    同前三四方便同居者。

    以方便同居。

    乃極果聖人無方大用。

    随機變化。

    方便利生之土也。

     極樂雖當變化。

    亦可受用及法性者。

    極樂雖是同居。

    對前第三變化。

    若能進修現觀。

    分斷無明。

    乃至無明斷盡。

    則通受用及法性也。

     棗柏所分十種權實者。

    華嚴合論雲。

    第一阿彌陀經淨土。

    第二觀無量壽經淨土。

    此二是權非實。

    第三維摩經淨土。

    第四梵網經淨土。

    皆是實未廣。

    第五摩醯首羅天淨土。

    第六涅槃經淨土。

    第七法華經淨土。

    皆是權未實。

    第八靈山會所指淨土。

    是實非權。

    第九唯心淨土。

    是實淨土。

    第十毗盧所居淨土。

    是實淨土。

     又上四土亦法爾具足不可但執寂光者。

    恐人聞寂光是實。

    前三土是權。

    唯執寂光。

    撥無三土。

    故雲此之四土。

    法性理中。

    法爾具足。

    以衆生蕞爾心中。

    百界千如。

    三千性相。

    無不具足。

    若執寂光為實。

    撥無前三。

    此天台别教所诠。

    清淨真如權理。

    非真寂光也。

     若證寂光等者。

    言果若真證寂光。

    于下三土随心寄托。

    如欲化法身菩薩。

    則寄實報。

    欲化權乘聖人。

    則寄方便。

    欲化凡夫。

    則寄同居。

    以寂光妙理。

    非清淨真如。

    不離前三。

    故自不撥無。

    若于寂光則未證。

    于三土則撥無。

    四土皆非。

    現居何處。

    此乃堕豁達空。

    起斷滅見。

    邪魔之侶。

    外道之俦。

    錯之甚矣。

     故不信下。

    引例。

    楞嚴破想陰文雲。

    都指現在即為佛國。

    無别淨居。

    及金色相。

    是也。

     八地已上永脫色累者。

    八地轉現相。

    得色自在。

    九地轉轉相。

    得心自在。

    十地轉業相。

    究竟成佛。

    此三位菩薩。

    漸空業識。

    脫體無依。

    内無根身。

    外無世界。

    況極果聖人而有土耶。

     疏。

     西方偏指極樂有二意。

    一則純是樂故。

    如後文無苦有樂是。

    二則因緣皆殊勝故。

    如往生經中說是。

     鈔。

     多岐亡羊者。

    列子載楊子之鄰人亡羊。

    既率其黨。

    又請楊子之豎子。

    共追之。

    楊子曰。

    一羊何追者之衆。

    曰。

    多岐路故。

    已而返。

    竟不得羊。

    曰。

    岐路之中。

    又岐路焉。

    不知所之故也。

    故曰大道以多岐亡羊。

    學者以多方喪生。

     專指中鹄者。

    鹄。

    皮革之的也。

    射侯用皮。

    其中畫鹄以為的。

     若夫遍供十方者。

    恐有難雲。

    既雲指方立相。

    住心取境。

    何故經中又雲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故雲此乃生西方已。

    見佛聞法。

    得無生忍以後事。

    非今未生西方之凡夫即能也。

     見卵而求時夜者。

    莊子雲。

    且汝亦太早計。

    見卵而求時夜。

    見彈而求鸮炙。

    時夜。

    雞也。

    見卵而即望其報曉。

    甚言欲速之極也。

     又問下。

    然則華嚴一身複現刹塵身。

    一一遍禮刹塵佛。

    此非生西方已後事。

    何不住心取境耶。

    答中約一多相即答。

    即十??門中一多相即自在門。

    以一無體全法界為體。

    法界之外。

    無有剩法。

    故一即多。

    以多望一亦然。

    故一多相即。

     或普或偏常異常同者。

    遍禮刹塵。

    曰或普。

    唯念一佛。

    曰或偏。

    或偏或普。

    曰常異。

    一多相即。

    曰常同。

     疏。

     即遠之近。

    指觀經。

    即近之遠。

    指今經。

    此猶是以凡情思議。

     鈔。

     良以去此下。

    言觀經之去此不遠。

    是明此經過十萬億之極樂。

    去此不遠也。

    此經過十萬億。

    是明觀經去此不遠之極樂。

    要過十萬億也。

     心包下。

    出所以。

    心者。

    不離當處。

    近也。

    法界廣無邊涯。

    遠也。

    今則心包法界。

    何近而非遠。

    故雲此不遠之極樂。

    實過十萬億土。

    法界唯心。

    何遠而非近。

    故雲過十萬億之土。

    實去此不遠也。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者。

    此三界是生死處。

    是怖畏處。

    是險惡處。

    今所雲超。

    為與三界同一處所言超耶。

    與三界各别處所言超耶。

     不可說言離三界。

    即三界者。

    若離三界。

    則染淨隔别。

    隔别。

    則淨而不遍。

    若即三界。

    則染淨不分。

    不分。

    則遍而不淨。

     非方不方無在不在者。

    不即不離。

    非方也。

    或在淨居。

    或在西方。

    非不方也。

    又不即不離。

    無在也。

    或在淨居。

    或在西方等。

    無不在也。

     未可概以同居而為定論者。

    以前問二經遠近。

    何以不同。

    是概以同居而為定論也。

     疏。

     是世界義者。

    世為遷流。

    有豎義。

    界為方位。

    有橫義故。

     鈔。

     西屬金體者。

    以五行配之。

    則西方庚辛金。

     西當肅氣者。

    以四時配之。

    西為秋。

    有肅殺之氣故。

     西當白色者。

    以五色配之。

    西為白也。

     體露金風者。

    僧問雲門。

    樹凋葉落時。

    如何。

    門雲。

    體露金風。

     十苦者。

    生。

    老。

    病。

    死。

    愁。

    怨。

    憂。

    苦受。

    痛惱。

    生死流轉。

     十惡者。

    即身三。

    口四。

    意三惡業。

     十纏者。

    瞋。

    覆。

    睡。

    眠。

    戲。

    掉。

    悭。

    嫉。

    無慚。

    無愧。

    (注雲)忿恚曰瞋。

    隐覆自罪曰覆。

    意識昏迷曰睡。

    五情暗冥曰眠。

    嬉遊曰戲。

    三業躁動曰掉。

    财法不能惠施曰悭。

    他榮心生熱惱曰嫉。

    屏處起罪不自羞曰無慚。

    露處起罪不羞他曰無愧。

     十使者。

    即五利五鈍。

    五鈍者。

    貪瞋癡慢疑。

    五利者。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

     堅淨為西者。

    華嚴童子南詢。

    古雲。

    明正為南。

    方盡南矣。

     疏。

     釋現在文中有三義。

    初節引大本大雲。

    明釋迦說法時之現在。

    次節雲釋迦彌陀。

    均名現在。

    而小不同。

    明即今此時之現在。

    後一節明後後無盡。

    指盡未來為現在。

     鈔。

     非過去現在未來者。

    以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現在不住故也。

     疏。

     複有二義者。

    一是現在。

    二是現在之現在。

    如念佛為徑路。

    而持名又徑中之徑也。

     鈔。

     雖雲勢至。

    實彌陀無異者。

    觀經疏雲。

    菩薩機忘。

    如來應息。

    名為補處。

    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

    同一法身。

    同一智慧。

    更無彼此疊相見。

    但由菩薩之機。

    感如來之應。

    若菩薩無明斷盡。

    無能感之機。

    如來之應随息矣。

    如來應息。

    名為滅度。

    菩薩機忘。

    名為補處。

    豈真一滅一生。

    判然兩人耶。

    故雖雲勢至。

    實乃彌陀也。

     鈔。

     智覺雲。

    總持教中說者。

    宗鏡二十四雲。

    且如總持教中。

    亦說三十七佛皆遮那一佛所現。

    謂從大圓鏡智。

    流出東方阿閦。

    平等性智。

    流出南方寶生。

    妙觀察智。

    流出西方無量壽。

    成所作智。

    流出北方不空成就。

    法界清淨智。

    即自當遮那。

    言三十七者。

    五方如來。

    各有四大菩薩。

    即成二十五。

    及四攝。

    八供養菩薩。

    故成三十七。

    皆稱佛者。

    皆一佛所現。

    以所從能。

    皆名為佛也。

    四攝。

    即鈎。

    鎖。

    鈴。

    索。

    八供養。

    即燒。

    散。

    燈。

    塗。

    華。

    鬘。

    歌。

    舞。

     疏。

     多種不同者。

    以根根塵塵。

    皆能說法故。

     鈔。

     言說瞻視乃至香飯者。

    楞伽雲。

    大慧。

    非一切刹土有言說。

    言說者是作耳。

    或有佛刹。

    瞻視顯法。

    或有作相。

    或有揚眉。

    或有動睛。

    或笑。

    或欠。

    或謦欬。

    或動搖等。

     鈔。

     法身一向不說者。

    此指文字法也。

    若三身分析而言。

    法身以理為身。

    無有身相。

    雲何說法。

    故雲法身一向不說。

     報身具說不說者。

    報身有二。

    若自受用。

    乃法性身也。

    以一切功德為體。

    此身無相。

    亦不說法。

    若他受用。

    則從法身現起。

    為十地菩薩說法。

     應身定說者。

    應身則為三賢菩薩。

    及二乘凡夫。

    現起說法也。

     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此含二義。

    一會用歸體義。

    以報化二身。

    乃法身之用。

    用無自性。

    全體即真。

    故報化無體。

    乃歸法身也。

    二奪事顯理義。

    以報化所說。

    乃文字法。

    然文字性空。

    名字亦離。

    以何為法。

    必見法身者。

    乃能知法也。

     當是随機所見者。

    凡小權乘。

    但見應身說法。

    大乘登地。

    乃見報身說法。

    若圓頓菩薩。

    乃見法身說法。

    以佛本無三。

    随機所見。

    自不同故。

     鈔。

     僧問大随(至)始得大悟者。

    僧至南方參投子。

    投子問雲。

    大随有何言句。

    僧陳前事。

    投子向西禮雲。

    西川有古佛世出。

    令僧反見。

    僧返。

    大随已滅度矣。

    一往一還。

    路途萬裡。

    後參龍牙。

    複理問前事。

    牙曰。

    為同大千。

    始得徹悟。

    古雲。

    一句随他語。

    千山走衲僧。

    又頌雲。

    劫火光中立問端。

    衲僧猶滞兩重關。

    隻因一句随他語。

    萬裡區區獨往還。

     城東老母者。

    此老母但見佛來。

    即避不見。

    然雖不欲見佛。

    佛常現前。

    老母向東。

    佛于東現。

    向西南北。

    佛現亦然。

    母以十指掩面。

    十指尖頭。

    皆現佛相。

     鈔。

     終朝侍佛側等。

    既雲體自靈知。

    則終朝侍佛側也。

    奈何衆生有眼如盲。

    不見金容。

    既雲即今顯現則竟日坐法筵也。

    奈何衆生有耳如聾。

    罔聞妙道。

    因不見金容故。

    遂使魔王混于佛殿。

    因罔聞妙道。

    遂使邪法亂乎真宗。

    雖然如是。

    佛身如故王法猶存。

    但能不随外境。

    返照心源。

    則佛法一時雙足矣。

     鈔。

     即不苦不樂者。

    以三苦。

    對三受。

    苦苦。

    對苦受。

    壞苦。

    對樂受。

    行苦。

    對不苦不樂受故。

     此苦處中者。

    以不苦不樂受。

    介乎苦樂二受之中。

    故雲處中。

     欲界具三者。

    三受具足故。

    色兼後二者。

    初禅離生喜樂。

    二禅定生喜樂。

    三禅離喜妙樂。

    四禅舍念清淨。

    俱無欲界苦受故。

    無色唯行者。

    以四空天人。

    苦樂雙亡。

    唯有念念遷流故。

     總成上七者。

    以前七是别。

    後一為總故。

     百一十苦者。

    前五十五苦。

    次第增數。

    一具一。

    二具二。

    三具三。

    四具四。

    乃至十具十。

    共成五十五。

    次五十五。

    九種次第疊開。

    一分二。

    二分三。

    三分四。

    四分五。

    五分六。

    六分七。

    七分八。

    八分九。

    九分十。

    又共成五十五。

     一無差别流轉苦者。

    以雖有六道之不同。

    同一流轉。

    故雲無差别。

    此即一具一也。

    二欲苦癡苦。

    此即二具二也。

    若約苦壞行。

    是即三具三等也。

     次九種苦者。

    謂一切廣大一切門。

    邪行流轉不随欲。

    違害随逐一切種。

     于九種中又次第疊開者。

    謂一分二。

    宿因所生。

    現緣所生。

    二分三。

    長時猛利。

    雜類無間。

    三分四。

    地獄。

    旁生鬼。

    善趣攝。

    四分五。

    乃至九分十等。

     一切衆生皆寂滅相不複更滅者。

    此約生死即涅槃。

    以九界生死是修惡。

    修惡。

    即性惡。

    性惡融通。

    任運攝持佛界修善。

    故曰生死即涅槃相。

    不須更滅。

    生死證涅槃也。

    此舉能例。

    則一切下。

    是舉所例。

    衆生。

    例國土。

    寂滅。

    例極樂。

     今開苦樂以違彼經者。

    以證難也。

    彼經苦樂相即。

    今經苦樂迢然。

    豈不違彼經耶。

     賢首大師下。

    引古釋例答。

    但以迷倒妄見生死等者。

    謂生死本空。

    元無自性。

    為因無明。

    引生三細。

    次從境界。

    複現六粗。

    造業受報。

    往來六趣。

    是以無生死中。

    昏迷颠倒。

    妄見生死。

    名在生死此岸。

    若能從緣得悟。

    生死本空。

    本來涅槃。

    即生死此岸。

    便名彼岸。

    此舉能例。

    今謂下。

    是舉所例。

    生死例五濁。

    此岸例娑婆。

    彼岸例極樂。

     國土下。

    結答。

    據上答例。

    則知國土常淨。

    衆生自迷。

    若衆生利根。

    能從迷得悟。

    何必分苦分樂。

    勸厭勸欣。

    今鈍根衆生。

    迷多悟寡。

    示兩土苦樂。

    令生欣厭。

    不容己也。

     鈔。

     此土有不常值佛苦者。

    諸佛出世。

    如優昙華。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故。

     不聞說法苦者。

    不常值佛。

    法亦難聞。

    萬劫千生。

    如聾如瞽故。

     惡友牽纏者。

    不獨淫朋匪友。

    怙惡增非。

    即勸策世善。

    遮障真乘。

    皆為惡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