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二

關燈
群魔惱亂苦者。

    天魔陰魔。

    及與心魔。

    乃至煩惱及死。

    八萬四千魔軍故。

     輪回不息苦者。

    往來六趣。

    匍匐四生。

    如汲井輪。

    互為高下故。

     難免三途苦者。

    淪溺三途。

    如己舍宅。

    乃至一念瞋心。

    即地獄因。

    一念癡心。

    即畜生因。

    一念貪心。

    即餓鬼因故。

     塵緣障道苦者。

    四事供給。

    助道資緣。

    一有不周。

    難于進行故。

     壽命短促苦者。

    長年者。

    不過八九十以皆亡。

    短命者。

    大都二三十而早夭。

    更有今日不知明日事。

    上床别了下床時故。

     修行退失苦者。

    此土業風浩大。

    塵境粗強。

    欲潔偏染。

    求升反沈故。

     塵劫難成苦者。

    此土修行。

    多劫多生。

    方蒙解脫故。

     鈔。

     得旨則号醍醐失意則成毒藥者。

    圭峰大梅之旨。

    不過掃人取舍之情。

    蕩人垢淨之見耳。

    是應病發藥。

    但除其病也。

    若執無淨穢。

    無取舍為極則。

    是執藥成病。

    反為毒藥也。

     甯知下。

    伸正意。

    理無分限者。

    無淨無穢。

    無取舍也。

     事有差殊者。

    淨穢迢然。

    取舍曆然也。

     理随事變無取舍處取舍宛然者。

    所謂雖知無妄可斷。

    不妨斷其妄想。

    雖知無真可證。

    不妨證彼真心也。

     事得理融則正取舍時了無取舍者。

    所謂雖雲斷妄。

    而了知妄想全空。

    雖雲證真。

    而了知真如非有也。

     權實雙行事理無礙者。

    知一切法平等不二。

    實也。

    理也。

    而示苦樂境。

    開取舍門。

    權也。

    事也。

    平等即苦樂。

    苦樂即平等。

    不二而取舍。

    取舍而不二。

    雙行無礙也。

     故苕水下。

    引古證結。

    亦能順教成功。

    則無取舍處。

    不妨取舍宛然。

    欣厭本空。

    則正取舍時。

    了無取舍也。

     況安養下。

    重覆發明。

    往來法界彌顯唯心者。

    往者。

    往生淨土。

    來者。

    回入娑婆。

    而實往無所往。

    來無所來。

    彌顯唯心之妙。

    若執定唯心。

    不信往來者。

    則既無往來。

    何法唯心。

    雖名唯心。

    非真唯心也。

     托彼勝緣速登寶覺者。

    以凡夫欲登寶覺。

    必具二種。

    一者因勝。

    具足一乘種子故。

    二者緣勝。

    諸佛菩薩作外緣故。

    若内因雖具。

    外緣不勝。

    如木有火。

    不假鑽燧之緣。

    不能自燃其木。

    修道亦然。

    雖具一乘因種。

    若無彌陀勝緣。

    不能速斷輪回。

    登無上覺也。

     權曰妙者。

    以是即實之權故。

    蓋權外無實。

    實外無權也。

     疏。

     自性無染者。

    從本以來。

    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自性常淨者。

    常恒不變。

    淨法滿足故。

     鈔。

     染是苦義者。

    以苦者。

    是逼惱義。

    煩惱染污淨心。

    即逼惱故。

     淨是樂義者。

    以樂者。

    暢悅義。

    淨心不為逼惱。

    即暢悅故。

     華嚴六地觀察無明者。

    六地菩薩。

    以十種相。

    觀諸緣起。

    所謂星羅十門。

    月滿三觀也。

    今鈔所引。

    乃是第七三苦聚集觀。

     無明等者。

    于理不了。

    名無明。

    所作業果。

    是行。

    此二支屬過去因。

    行依止初心。

    是識。

    與識共生四取蘊。

    為名色。

    名色增長。

    為六處。

    根境識三事和合。

    是觸。

    觸共生。

    有受。

    此五支屬現在果。

    于受染着。

    是愛。

    愛增長。

    是取。

    取所起有漏業。

    為有。

    此三支屬現在因。

    從業起蘊。

    為生。

    蘊熟蘊壞。

    為老死。

    此二屬未來果。

     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者。

    以前五遷流相顯故。

     觸受是苦苦者。

    觸受二支。

    觸對生苦。

    以因苦緣。

    生于苦心故。

     餘是壞苦者。

    餘但壞樂。

    故名壞苦。

    老死壞生。

    亦名為苦故。

     我今此心無無明。

    乃至無老死等。

    可雙約本然修得說。

    若約本然說。

    即自性本自清淨。

    無一切差别之相也。

    若約修得說。

    即經中所謂若無明滅行滅者。

    是三苦斷也。

     無上菩提。

    是究竟智德。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邊際智滿。

    種覺頓圓也。

     無上涅槃。

    是究竟斷德。

    以無明滅故。

    心無有起。

    以無起故。

    境界随滅。

    以因緣俱滅故。

    心相皆盡。

    名得涅槃也。

     覺法樂者。

    謂無心觀法。

    而于諸法自然普照也。

    寂靜樂者。

    無所取着。

    猶如虛空。

    入一切法如虛空性也。

    二俱名樂。

    是無樂之樂。

    乃為真樂也。

    若有可樂。

    與苦何别。

    如下文所說。

     聖解還成魔境者。

    楞嚴雲。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即受群邪。

    佛見早堕鐵圍者。

    經雲。

    文殊昨夜起佛見法見。

    被吾貶向二鐵圍山。

     鈔。

     如瑞相經下。

    所引共有九重。

    皆證周匝圍繞之意。

     一單網。

    明網有雜色寶光。

     二舉網例二。

    明網柔軟不待雕琢。

     三單行樹。

    明行列有數百千重。

     四單行樹。

    明樹有七寶間錯。

     五單行樹。

    明樹有佛國出現。

     六單行樹。

    明樹有光色異常。

     七樹上有網。

    明樹網具足生法。

     八樹上有網。

    明樹網映現大千。

     九單行樹。

    亦明樹有數百千重。

     如旋火輪者。

    言團圓正等。

    光明閃爍也。

     如帝釋瓶者。

    釋論第十五雲。

    有人一心供養帝釋。

    滿十二歲。

    天與一器。

    名曰德瓶。

    而語之言。

    所須之物。

    從此瓶出。

    今以妙華。

    湧出諸果。

    如彼天瓶。

    出種種物。

     鈔。

     (七聖财)信者。

    于實德能。

    深忍樂欲為義。

    戒者。

    防非止惡。

    潔淨身心為義。

    聞者。

    多聞。

    博通為義。

    舍者。

    一切盡舍。

    不染一塵為義。

    慧者。

    以了境為義。

    慚愧者。

    依自法力崇重賢善。

    依世間力。

    輕拒暴惡為義。

    先言信者。

    信為道元功德母故。

    有信無戒。

    信亦非真。

    故次言戒。

    有戒無聞。

    不知實相。

    故次言聞。

    聞而不舍。

    法愛難忘。

    不成聖果。

    故次舍。

    有舍無慧。

    則堕癡禅。

    非真解脫。

    故次慧。

    前五如寶後二如人者。

    以若無慚愧。

    同禽獸木石。

    信戒聞舍一切法财。

    悉散失故。

     鈔。

     夫行樹尚及八千。

    是據觀經所說。

     迦旃鄰陀。

    此雲細綿衣。

    此草柔軟可愛。

    過此衣故。

     其香普熏。

    十方世界。

    是以妙香而作佛事也。

     疏。

     自性長養衆善。

    是行樹義者。

    行樹從地發生。

    漸成暢茂。

    有長養義。

     鈔。

     文中施無染心無傲心等。

    皆約性中本無而言。

    不約修時言也。

    是則若人了達自性。

    則六度萬行無不具足矣。

    故六祖雲。

    心地無非自性戒等。

     菩薩妙法樹者。

    樹有蔭覆清涼二義。

    今一乘妙法。

    能蔭覆衆生。

    令得清涼之樂。

    故有樹義。

     生于直心者。

    起信雲。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一故。

    淨名雲。

    直心是道場。

    無委曲故。

    楞嚴雲。

    十方如來。

    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學道之人。

    先須直心為地。

    方生妙法故。

     信為道本。

    故信為種。

     若無慈悲。

    縱有神通三昧。

    悉魔業也。

    二乘由無慈悲。

    不明法性。

    故慈悲為根。

     妙法以般若為體。

    故智慧為身。

     若無方便權智。

    則法身空寂無助。

    如樹無枝幹。

    故方便為枝幹。

     雖有權實二智。

    若無五度。

    則有慧無福。

    無有莊嚴。

    故五度為繁密。

     禅定。

    一切八風所不能動。

    如葉之雖在風中。

    而森然如故。

     神通變化不一。

    如華開合不一。

     樹林雖華葉具足。

    必以結果為功。

    菩薩既萬行周圓。

    自以種智為果。

     覺意謂七覺支。

    四如意足。

    解脫智慧即解脫般若二德。

     奈之何下。

    結歎勸修。

     欄楯毀者。

    謂放此縱橫妙心。

    一無拘檢也。

    既無拘檢。

    則伐性之斧斤至矣。

     羅網頹者。

    謂迷此廣大妙心。

    以昏擾擾相為心性也。

    既為昏擾。

    則清涼之蔭覆疏矣。

     尚枯瘁其根者。

    謂尚無慈悲方便之因行。

    況得神通種智之妙果耶。

     覺林如故道種非遙者。

    謂修持雖廢。

    法性尚存。

    但肯加功。

    本真不失。

    古雲。

    道遠乎哉。

    觸事而真。

    聖遠乎哉。

    體之即神。

    但肯回光。

    無患不徹也。

     庭前柏樹者。

    僧問趙州。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州雲。

    庭前柏樹子。

     檻外藥欄者。

    僧問雲門。

    如何是清淨法身。

    門雲。

    華藥欄。

     鈔。

     此合輕軟下。

    是明同異。

    此指大本。

    彼指觀經。

    彼配六入者。

    清為色入。

    不臭香入。

    美為味入。

    輕冷軟是觸入。

    調适無患是法入。

    并前說法即聲入也。

    雖成六入。

    無非妙境。

     鈔。

     水本無心能随人意者。

    此方衆生。

    迷心逐境。

    為境所轉。

    不能轉境。

    故水不随心。

    彼土上人。

    會境歸心。

    心能轉境。

    境自随心。

    故水能随意所欲也。

     鈔。

     或聞佛法僧聲。

    三寶聲也。

     寂靜空無我聲。

    二乘聲也。

     大慈悲波羅蜜聲。

    菩薩聲也。

     十力無畏不共聲。

    佛聲也。

     諸通慧下。

    細明菩薩聲。

     通慧。

    通途之慧。

    三賢聲也。

     無所作。

    不起滅。

    初地至七地聲也。

    以此諸地。

    斷無明。

    證法性。

    法性本無所作。

    及起滅故。

     無生忍聲。

    八地聲也。

    以八地菩薩。

    斷俱生我執。

    親證無生故。

     甘露灌頂。

    等覺聲也。

    等覺将成佛時。

    十方諸佛以智慧水。

    而灌其頂。

    即入佛位。

    如轉輪王。

    将紹王位。

    以水灌頂故。

     成熟諸根者。

    諸根。

    即聲聞緣覺。

    及諸位菩薩。

    上中下諸根。

    皆同歸一實也。

     水本無情善能說法者。

    此土衆生。

    迷心逐境。

    諸根暗塞。

    唯耳稍利。

    故以聲為教體。

    唯聞有情說法。

    彼土衆生。

    既會境歸心。

    六根通利。

    故六塵皆為教體。

    根根盡入圓通。

    不獨有情說法。

    無情亦皆說法也。

     是水不但以可浴為功者。

    此土衆生。

    迷心逐境。

    則水乃業報之水。

    但能洗四大垢穢。

    不能得大利益。

    彼土衆生。

    會境歸心八功德水。

    即自心智慧。

    故能開神悅體。

    滌蕩情慮。

    斷惑證真。

    得大利益也。

     鈔。

     自性深??無盡者。

    豎窮三際之底故。

     廣遠無際者。

    橫極法界之邊故。

     非真非俗純粹至善者。

    絕諸待對。

    離二邊雜糅故。

     順萬物而無情者。

    情。

    實也。

    如幻如化。

    無真實故。

     上行則入聖流者。

    真如随淨緣。

    則為四聖。

    四聖既如幻。

    聖無所增。

     下行則入凡流者。

    真如随染緣。

    則為六凡。

    六凡亦如幻。

    凡無所減。

     不變随緣周遍法界者。

    真如自體不變。

    而能随染淨緣遍十法界。

     定水二句。

    淨名雲。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古釋雲。

    水之為用。

    除垢去熱。

    解脫之性亦然。

    解脫之中。

    定慧意足。

    湛然滿矣。

    七淨。

    自戒淨。

    至涅槃淨。

     浴此無垢人者。

    無垢而浴。

    除熱取适也。

    菩薩無緣而入八解者。

    外為衆生。

    内自調适也。

    今之取意。

    謂性定之水。

    浴此不立一塵之無垢人。

    然無垢。

    猶堕淨也。

    非真功德。

    垢淨雙亡。

    是真功德矣。

     鈔。

     如觀經言(至)無我之音。

    詳引經論。

    以是推之下。

    是判釋也。

     德有厚者。

    乃妙達唯心。

    一法不着。

    故果報樓閣。

    能随心高下。

    浮在空中。

    德薄者。

    乃心外見法。

    執着未空。

    故不能随心。

    止在地上。

     世間八風。

    為條風。

    明庶風。

    清明風。

    景風。

    涼風。

    阊阖風。

    不周風。

    廣莫風。

    然彼土無四時。

    或應八方。

    或自有八種。

    皆未可知。

     一色無變。

    是常義。

    二體無垢。

    是淨義。

    三轉作無我。

    是我義。

    四能令人富。

    是樂義。

     鈔。

     問堯處茅茨者。

    因一貴字發問也。

    答中有二義。

    一上智無著義。

    以上智之士。

    悟境惟心。

    心不見心。

    無相可得。

    一切寶嚴。

    皆同幻化故。

    二曲為鈍根義。

    以愚鈍凡夫。

    昧心着境。

    贊彼寶嚴。

    令生忻慕故。

     箕谏象玉者。

    箕子見纣為象箸。

    歎曰。

    彼為象箸。

    必為玉杯。

    而遠方珍怪之物至矣。

    遂入谏。

     警跸冕旒者。

    天子出。

    陳警。

    入。

    陳跸。

    天子儀仗也。

    冕。

    冠也。

    天子九旒。

    然舜時。

    恐未嘗有此。

    言此。

    不過形狀其富貴耳。

     疏。

     前雲離地曰階。

    坦途曰道。

    故階道有平直義。

    又重屋曰樓。

    岑樓曰閣。

    故樓閣。

    有高?義。

     鈔。

     離諸垢污。

    即前離地曰階。

     無有偏陂。

    即前坦途曰道。

     迥超塵境。

    觀照不遺。

    如樓閣之高無不照。

    是高義。

     囊括虛空。

    廣博無盡。

    如樓閣之廣無不容。

    是?義。

     常而不遷。

    即色無變。

    淨而不染。

    即體無垢。

    我而随緣不礙。

    即轉作無我。

    樂而富有不虧。

    即能令人富。

     衆美畢具資成法身者。

    法身具含萬德。

    還以萬德嚴身。

    而實德無所德。

    嚴無所嚴。

    是真莊嚴也。

     且善财下。

    結勸。

    其如終日下。

    結歎。

     鈔。

     婆沙論。

    止言十五裡。

    華嚴鈔。

    則言一由旬。

    觀經。

    言十二由旬。

    大本。

    言百由旬。

    千由旬。

    複言華葉無量。

    而如來藏經。

    又言華中化佛。

    光明無數。

    則車輪何可思議也。

     鈔。

     微妙香潔。

    俱可約理。

    微有四義。

    事相可知。

    若稱理。

    則自性之華。

    三智不能觑。

    五眼不能窺。

    是幽微義。

     不與諸塵作對。

    不與萬法為侶。

    是隐微義。

     随舉一德。

    具含衆德。

    如琉璃瓶。

    盛多芥子。

    是細微義。

     一切功德妙寶為體。

    無作萬行。

    以為莊嚴。

    是精微義。

     妙有十二義者。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是因果同時義。

     真如不守自性。

    五道随緣。

    淨非淨也。

    正當五道随緣。

    自性不變。

    垢非垢也。

    是垢淨雙非義。

     法界一相。

    不礙千差競起。

    千差競起。

    不礙法界一相。

    是總别齊彰義。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即知君不可見。

    常湛然顯也。

    不可見。

    隐也。

    是隐顯随宜義。

     法性重重。

    無盡無盡。

    猶如千镫。

    互為主伴。

    是主伴相參義。

     雖非因非果。

    而不昧因果。

    無我無作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是勝劣分明義。

     散去普周法界。

    收來在一微塵。

    其大無外。

    其小無内。

    是小大無定義。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是寒暑不遷義。

     衆美畢張。

    不妨清淨一色。

    清淨一色。

    不妨萬德交羅。

    是彩素交輝義。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是動靜一源義。

     一切如來。

    光嚴住持。

    是諸衆生。

    清淨覺地。

    是凡聖兼成義。

     如來藏中。

    無法不具。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是感應冥符義。

     香潔二義。

    事相可知。

    理則自性之華。

    雖居煩惱之中。

    不為煩惱所染。

    是穢中香。

    往生之士。

    具足五分法身之香。

    及八萬四千波羅蜜香。

    是香中香也。

     又自性雖在三界生死之中。

    不為生死所遷。

    是為垢中潔。

    往生之士。

    既不為分段所遷。

    并不為變易所動。

    性離惑染。

    淨法滿足。

    是潔中潔也。

     鈔。

     中陰之身自求父母者。

    中陰。

    謂前陰已謝。

    後陰未成。

    而中間所受之身。

    名為中陰身。

    六趣衆生。

    唯除極善極惡。

    餘皆通受此身也。

    自求父母。

    餘趣則不可知。

    但就人趣。

    即楞嚴所謂。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是也。

     一彈指頃蓮華化生者。

    謂臨終在定之心。

    即淨土受生之心。

    舉念即是生淨土時也。

     不兼色像者。

    謂文殊一行三昧。

    不取相貌。

    專稱名字故。

     菩薩偏行六度者。

    謂十地菩薩。

    于十波羅蜜各有專主故。

    所謂初地布施二持戒。

    三地忍辱四精進。

    五禅六般七方便。

    八願九力十智慧。

    是也。

    今不言十。

    而言六者。

    以六即能攝十故。

     以施為專主餘但随力随分者。

    是初地菩薩境界。

    經雲。

    菩薩住初地時。

    于一切物。

    無所吝惜。

    求佛大智。

    修行大舍。

    凡是所有。

    一切能施。

    是菩薩十波羅蜜中。

    檀波羅蜜增上。

    餘波羅蜜。

    非不修行。

    但随力随分也。

     鈔。

     佛地下。

    引證。

    假實之色者。

    長短方圓。

    乃至光影等為假色。

    以對短為長。

    對長為短。

    無一定實體故。

    青黃赤白等為實色。

    以青等析至極微。

    色不改故。

    又實色。

    是眼識所緣。

    假色。

    是意識所緣。

    如水月鏡華等。

     皆不離佛淨心者。

    諸佛淨心。

    非假非實。

    假實之色。

    不離此心故。

    即此淨心。

    能顯假實之色者。

    以此心是假是實。

    則不能現假實之色故(今複解雲)。

     佛地論是明色心不二。

    假實之色不離佛淨心者。

    謂種種諸色。

    不異法身真心。

    如波與水。

    本來無二也。

    以無量莊嚴。

    各各差别。

    皆真如自在用故。

    此句明色即心也。

    即此淨心能顯假實者。

    謂即此法身是色體故。

    能現于色也。

    以依智淨相。

    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故。

    此句明心即色也。

     故經下。

    結歸當經。

    青色青光等者。

    青色等是實色。

    青光等是假色。

    既雲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

    則此經光色不二。

    即自性寂照雙融也(又解雲)。

     光色不二者。

    謂青色有青光。

    白色有白光。

    光色不二也。

    寂照雙融者。

    以光有照義。

    色有寂義。

    華之光色不二。

    即性之寂照雙融也。

     鈔。

     願以起行行以實願者。

    以願導行。

    以行填願也。

    行非願起。

    則行乃僞行。

    非真實行。

    願無行填。

    願乃虛願。

    非真實願。

     行滿願遂名為成就者。

    彌陀成就功德莊嚴。

    皆因中廣大行願之力。

    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攝取二十一刹如彼修持者。

    此稱性之行也。

    以性無盡故。

    行亦無盡。

    一修一切修。

    一行一切行。

    言二十一者。

    舉三七之多。

    表其無盡也。

     住真實慧者。

    先悟毗盧法界。

    勇猛精進。

    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者次修普賢行門也然必發四十八願已然後修者。

    所謂以願導行。

    以行填願也。

     護身口意。

    是别舉持戒一門。

    修行六度。

    則備舉所修之行。

    此上。

    乃自利之行。

    了空無相下。

    乃利他之行也。

     了空。

    無相。

    無作。

    是法身菩薩三解脫門。

    謂了知無人。

    無我。

    無壽命。

    自性空。

    無作者。

    無受者。

    即名空解脫門。

    觀一切法皆自性滅。

    畢竟解脫。

    無有少法相生。

    即名無相解脫門。

    如是入空無相已。

    無有願求。

    唯除大悲為首。

    教化衆生。

    即名無作解脫門。

     了空無相無作以行教化者。

    謂不同餘教心外有法。

    實有生可度。

    乃是終日度而無度。

    終日無度而度。

    所謂雖知諸佛國。

    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諸衆生。

    是也。

     華嚴世界下。

    是先明願。

    又下雲下。

    是次明行。

     普賢智地行悉成者。

    謂普賢智地底行皆悉成就也。

     疏。

     無漏性功德者。

    以此功德。

    乃是從性起修。

    全修即性故。

     鈔。

     營修世福為有漏因者。

    初祖始見梁武帝。

    帝問曰。

    寡人造寺寫經。

    度僧無量。

    有功德否。

    祖曰。

    實無功德。

    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如影随形。

    雖有。

    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實功德。

    答曰。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疏。

     金剛般若(至)是名莊嚴者。

    經雲。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古釋雲。

    以菩薩雖修行嚴土。

    行乃無作。

    土亦非嚴。

    非嚴而嚴。

    故曰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今引此以問。

    乃斷章取義。

    謂實無莊嚴。

    方是真莊嚴也。

    而今乃有種種依正莊嚴。

    不與金剛相違背耶。

    是非但不知淨土。

    并不知金剛也。

    故以性相融通。

    所宗有異答之。

     鈔。

     彼經以無相為宗故不取形相者。

    如經雲。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等。

    又雲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實則清淨心中身土自現者。

    如經雲。

    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又雲于法不說斷滅相。

     今經以淨土為宗。

    故反覆開明者。

    如經中欄網行樹。

    池閣蓮華。

    天樂雨華。

    化禽風樹。

    乃至壽命光明。

    聲聞菩薩等。

     實則相本自空唯心唯識者。

    雖有種種莊嚴。

    實如鏡像水月。

    不立纖塵。

    皆行人心識所變現也。

     又清淨心中身土自現者。

    以如實空。

    即如實不空。

    真實理中。

    具足無量功德故。

    又複見本法身。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

    能現種種依正。

    故攝論雲。

    如摩尼天鼓。

    無思成自事等。

     又相本自空唯心唯識者。

    以彼色相莊嚴等事。

    無來無去。

    離于分齊。

    唯依心現故。

    又複一切色相。

    即是如來妙心。

    所謂從本以來。

    色心不二。

    色性即智。

    故涅槃雲。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等。

     鈔。

     直心是菩薩淨土等。

    淨土地平如掌。

    無諸坑坎。

    豈谄曲之所能成。

    七寶莊嚴勝妙無比。

    豈淺行之所能得。

    故必三智于一心中修。

    直至道場。

    無諸委曲。

    三谛于一心中造。

    窮深盡底。

    究暢實際。

    乃能如是。

    而不谄衆生。

    及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者。

    以化緣相及。

    果報相通。

    以因克果。

    影響相符。

    不差毫發也。

     乃至萬行悉亦如是者。

    次從大乘心六度。

    四等四攝乃至十善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具行十善衆生來生其國也。

     疏。

     自性能生萬法是莊嚴義者。

    金剛經雲。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今則自心出生萬法。

    還以萬法嚴心。

    法本自空。

    嚴亦何有。

    無能嚴所嚴是真莊嚴。

     鈔。

     一切寶鈴網如幻心所生等者。

    謂穢土依正。

    從凡夫有漏識生。

    淨土寶嚴。

    從聖人無漏智生。

    故鈴網如幻。

    從人解法如幻心生。

    樓閣浮空。

    從人無著無生心生。

    乃至種種寶衣。

    從忍辱生。

    寶蓋。

    從慈悲生。

    種種寶幢。

    從示說一切法生。

    種種寶座從解一切法空生。

    一一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者。

    華嚴境界。

    稱性法門。

    故法法全彰。

    塵塵具足。

    故雲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也。

     彌陀經疏鈔演義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