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淨名即維摩诘。
五百童子之一也。
以此經由淨名示疾說起。
故遂以名經。
深者。
佛果深高。
以心往求。
故雲深心。
亦從深理生。
亦從厚樂善根生。
故十地經雲。
入深廣心。
涅槃經雲。
根深難拔。
故言深心。
法華者。
實相妙理。
巧喻蓮華。
法喻雙彰。
名實并顯。
雲妙法蓮華也。
般若此雲智慧。
從方等之後。
出大般若。
轉教付财。
融通淘汰。
約時。
則禺中時。
約味。
則從生酥出熟酥也。
圓者滿足周備。
此外更無一法。
覺者虛明靈照。
無諸分别想念。
即當人自性也。
觀佛三昧者。
以此經是說念佛法門。
修行正定故。
六念者。
佛法僧施戒天六事。
安心不動。
稱之為念也。
涅槃疏雲。
前三念他。
後三念自。
施戒是自因。
生天是自果。
戒是止善。
施是行善。
天有近果遠果。
近即二十八天。
遠即第一義天也。
然謂菩薩六念。
則是念同體三寶。
一心戒施。
第一義理也。
涅槃。
此雲大滅度。
是如來斷德。
具常樂我淨四義。
此經是第五時所說。
十心向往者。
一于衆生起大慈。
無損害心。
二于衆生起大悲。
無逼惱心。
三于佛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着心。
五不貪利養敬重淨意樂心。
六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于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不着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于諸佛舍離諸相起随念心。
寶積者。
此部廣談妙法。
猶如珍寶積集豐盈也。
一經大旨。
即念佛往生也。
維摩丈室容八萬座者。
維摩诘。
從須彌燈王佛所。
借三萬二千獅子座。
皆高八萬四千由旬。
置于丈室。
無所妨礙。
于毗耶城及四天下。
亦不迫迮。
悉見如故。
起信謂令人發起大乘信根。
因緣分者。
此論通有五分。
一者因緣分。
二者立義分。
乃至第五勸修利益分。
今當第一。
說造論因緣有八種也。
信位初心。
謂十信中初信心也。
有四種機者。
論文雲。
五者。
為示方便。
消惡業障。
善護其心。
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六者。
為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
為示專念方便。
生于佛前。
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
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
所以造論。
疏雲。
自此下四種機。
當信位初心。
四中前三為下中上三人。
後一策以勸修也。
禮忏滅罪者。
論雲。
若人雖修行信心。
以從先世來。
多有重罪惡業障故。
為諸魔鬼之所惑亂。
或為世務牽纏。
或為病苦所惱。
應當精勤。
晝夜六時。
禮拜諸佛。
誠心忏悔。
得免諸障。
善根增長故。
被初機者。
疏雲。
此當下品也。
修習止觀者。
論雲。
所言止者。
謂止一切境界相。
是依真如門。
止諸境相無所分别。
即成根本無分别智。
所言觀者。
謂分别因緣生滅相。
是依生滅門。
分别諸相觀諸理趣。
即成後得智。
被中機者。
疏雲。
此當中品也。
求生淨土者。
論雲。
若人專念阿彌陀佛。
願生彼界。
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依正定故。
被上機者。
疏雲。
此當上品也。
注。
信生佛不二者。
迷此心為衆生。
悟此心為諸佛。
諸佛乃覺悟之衆生。
衆生乃沉迷之諸佛。
古雲。
諸佛心内衆生。
塵塵流轉。
衆生心中諸佛。
念念證真也。
又複此信。
即是起信信根本。
慈雲信自心。
而彼根本外。
尚有信佛。
信法。
信僧。
不疑自心外尚有不疑師。
不疑法。
今獨舉根本自心者。
以信淨土唯心。
為淨業之獨要也。
如子憶母者。
楞嚴言。
十方諸佛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
不堪承受甘露法味者。
楞嚴雲。
如淨器中。
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
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今羸劣破漏豈堪承受。
雖有諸過。
亦名為器者。
如觀經下三品。
皆五逆十惡。
臨終發心。
皆得往生。
注。
下智觀者等。
下智是但解偏空。
而根稍鈍者。
彼即觀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從他聞聲而解了故。
成聲聞菩提。
中智亦但解偏空。
而根大利者。
彼即觀思議不生滅因緣。
悟解甚深因緣法故。
成緣覺菩提。
上智是解但中理者。
彼即觀不思議生滅因緣。
心廣無量故。
成菩薩廣大行故。
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是解不但中理者。
彼即觀不思議不生滅因緣。
一切種清淨故。
一切佛法皆成就故。
得佛菩提。
是同是十二因緣一法。
而因智慧不同。
觀察不同。
而所得遂各各不同也。
非随因感果而何。
諸天共器者。
淨名經雲。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
随其福德飯色有異。
三獸同河者。
永嘉集雲。
譬如象馬兔渡河。
足有長短。
而分深淺。
注。
下品猶勝天宮者。
如雲。
六欲諸天具五衰。
三禅尚自有風災。
假饒修到非非想。
不若西方歸去來。
章。
先明随相者。
相即文義之相。
随有二義。
一者文随于義。
義随于文。
文義二相。
交相随順。
而為教體故。
二者且未會歸一心。
先随文義外相。
談能诠體故。
十門推本者。
一音聲語言。
二名句文身。
三通取四法。
四諸法顯義。
五攝境唯心。
六會緣入空。
七理事無礙。
八通攝所诠。
九事事無礙。
十海印炳現。
二謂所诠義者。
或難雲。
此明能诠體性。
何故所诠之義。
亦作能诠耶。
當知以義對名句文。
則義為所诠。
若以義對理而言。
義為能诠。
理為所诠也。
注。
或以聲為教體者。
攝假從實故。
名等有展轉義。
非正教體故。
依聲有名。
依名有義。
如依父有子。
依子有孫。
父為體故。
或以名句文身為教體者。
以體從用故。
唯識雲。
此三離聲雖無别體。
而假實異。
亦不即聲等。
名诠法自性者。
如無量壽佛。
無诠非有自性。
量诠分限。
壽诠永年。
佛诠大覺。
句诠法差别者。
如無量壽佛。
诠法則廣大。
若雲量壽佛。
诠法則少狹矣。
文為上二所依者。
藉文彩連合之功。
方顯名句之用也。
假實體用兼資者。
名句文為假。
二十四不相應行攝故。
聲為實。
十一色法所攝故。
聲為體。
名句文為用。
注。
法能顯義者。
色聲香味觸法。
塵塵皆為教體。
眼耳鼻舌身意。
根根盡入圓通。
所謂翠竹黃華。
無非般若。
白雲流水。
盡是真如。
松風昨夜熾然說。
自是聾人不肯聽。
章。
唯識者。
唯有揀擇。
決定。
顯勝。
三義。
識有了别義。
略而言之。
唯遮境有。
識揀心空。
故曰唯識。
文義皆識所變者。
變有二。
一者因緣變。
有實體用。
是前五及第八識。
二者分别變。
但可為境。
是六七二識。
今聲為因緣變。
有實體用故。
名句文及所诠義。
乃分别變。
但可為境。
無實體用故。
本影四句者。
本者實有本質。
影者自心影像。
本如鏡外之物。
影如鏡中所顯之影。
識如鏡體。
注。
唯本無影者。
是認影為本。
小乘不知唯識現者。
以小乘人。
不達三界唯心。
心外有境。
如小兒執鏡中之影為實。
不知乃鏡光所現之影故。
淨識即第六識心王。
以六識相應心所。
既轉成妙智。
則心王豈不是淨識。
以純無漏故。
妙觀察智者。
唯識論雲。
轉八識相應心所。
成大圓鏡智。
轉七識相應心所。
成平等性智。
轉前五識相應心所。
成成所作智。
轉六識相應心所。
成妙觀察智。
五七八三智。
能現種種身。
唯妙觀察智。
能于大衆中雨大法雨。
聞者識上所變者。
他佛宣說。
若文若義本質。
聞者識上變起文義而緣。
如鏡對像自變影故。
增上是助意互為增上者。
佛無衆生。
佛不說法。
是衆生于佛為增上緣。
衆生無佛說法。
衆生亦不能自變文義而緣。
是佛于衆生為增上緣。
如月無水不能現影。
水無月亦不能現影。
是互為增上意。
離衆生心。
更無有佛者。
謂佛本是無。
心淨故有。
以心淨故。
諸佛即現。
若離衆生心。
更無有佛也。
何以故。
法身妙理。
無有色相疊相見故。
教中雲。
佛果無别色心功德。
唯有如如。
及如如智獨存。
是也。
大悲即衆生緣。
無心攀緣一切衆生。
而于衆生自然現益。
如涅槃經。
我實不往。
慈善根力。
能令衆生見如斯事。
大智即法緣。
無心觀法。
而于諸法自然普照。
如日照物無所分别。
為增上緣者。
如涅槃雲。
波羅奈城。
有優婆夷。
屈請衆僧。
奉施醫藥。
有一比丘身嬰重病。
良醫診之。
當須肉藥。
是優婆夷割其股肉。
切以為羹。
施病比丘。
服已病差。
女人患瘡苦惱。
發聲稱佛。
我在舍衛聞其音聲。
于是女人起大悲心。
是女尋見我持良藥。
塗其瘡上。
還複如本。
善男子。
我于爾時實不往至波羅奈城持藥塗彼。
當知皆是慈善根力。
令彼女人見如是事。
此即大悲大智為增上緣也。
根熟衆生心中現佛說法者。
華嚴雲。
諸佛無有法。
佛于何有說。
但随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等。
不教之教者。
如維摩诘嘿然無言。
文殊歎曰。
是真不二法門。
世尊洗足已。
敷座而坐。
須菩提贊言。
希有世尊。
經雲。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是也。
尊者無說。
我乃無聞者。
空生宴坐石室中。
空中帝釋散華供養。
空生曰。
散華者誰。
曰我天帝釋也。
何以散華。
曰以尊者善說般若。
尊者曰。
我本無說。
帝釋曰。
尊者無說。
我乃無聞。
乃真說般若也。
此四皆言唯識者。
唯識有二。
一勝義唯識。
二世俗唯識。
今初句唯本無影非唯識。
即前之随相門。
二句亦本亦影。
是世俗唯識。
三句唯影無本。
通世俗勝義。
以無本質。
應是勝義。
以有影像應通世俗故。
四句非本非影。
唯是勝義唯識也。
勝義唯識。
即後歸性一門。
此當門名世俗唯識。
四句料簡實通前後也。
心樂出離五句。
是唯影無本。
而實無說無聽。
是非本非影。
既不離此二句。
此文此義非識所變而何。
故識為教體也。
章。
歸性者。
因一念無明。
迷此性體。
而現起八識。
次從八識體。
變起萬境。
今溯流及源。
反末歸本故歸性也。
八識即心生滅門。
所謂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黎耶識也。
此識有覺不覺二義。
今是不覺義中。
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故雲能變之八識也。
一心即本源之一心。
所謂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于此心。
顯示摩诃衍義也。
此心有真如生滅二門。
是雖體絕有無。
相非生滅。
而迷之則生死無窮。
解之則廓爾大悟。
故雲能現之一心也。
注。
從真如流出教法者。
具足言之。
則從真如流出根本智。
從根本智流出後得智。
從後得智流出大悲心。
從大悲心流出十二分教。
今但依源頭說。
故雲從真如流出也。
重頌如。
授記如者。
謂重頌亦是真如。
授記亦是真如。
一切皆如者。
一切差别教法。
皆從緣無性。
即是真如。
是故虛相本盡。
真性本現也。
出仁王經。
經雲。
波斯匿王白佛言。
雲何十方諸佛一切菩薩。
不離文字而行諸法相。
佛言大王。
法輪者。
重頌如。
授記如。
十二分教一切皆如等。
譬之物不離夢者。
物譬随相。
夢譬唯識。
人譬歸性。
生法。
是因緣所生之法。
生法本無。
一切唯識。
即物不離夢。
識如夢幻。
但是一心。
即夢不離人。
皆以一實相印為教體者。
印有二種。
一三法印。
二實相印。
凡經诠空。
無相。
無願。
三法。
乃小乘經。
诠一實者。
乃大乘經也。
章。
無礙者。
前二科攝末歸本。
會相歸性。
前淺後深。
不能相融。
今此一門。
本末融通。
性相不二。
舉一全彰。
圓融無礙也。
心境理事本自交徹者。
心外無境。
境外無心。
心者全境之心。
境者全心之境。
則心境不二。
理外無事。
事外無理。
理者即事之理。
事者即理之事。
則理事圓融。
注。
生滅門者。
謂迷此法界。
為三細六粗。
為流轉門。
滅此三細六粗。
歸一法界。
為還滅門。
此二門。
迷時妄生真滅。
悟時真生妄滅。
總為生滅門也。
真如門者。
謂真如自體。
迷時不見妄生真滅。
悟時不見真生妄滅。
非生非滅。
非染非淨之體。
即真如門也。
一心原有二門者。
論文雲。
依一心法。
有二種門。
雲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
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
皆各總攝一切法。
是也。
真如即是生滅者。
以真如不守自性。
五道随緣故。
全真如為生滅。
不變随緣也。
生滅即是真如者。
雖五道随緣。
而緣起無性故。
全生滅即真如。
随緣不變也。
心即是土下。
乃以理成事門。
理随事變。
一多緣起之無邊也。
土即是心下。
乃全事歸理門。
事得理融。
千差涉入而無礙也。
章。
通論佛教因緣為宗者。
教中雲。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乃至法華最後極談。
亦曰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注。
無因邪因者。
計萬法從虛空生。
從自然生等。
是無因。
或從冥谛生。
或從自在天生。
或從太極生等。
皆邪因也。
因緣故生滅者。
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因緣故即空。
是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因緣故即假。
是亦名為假名。
因緣故即中。
是亦名中道義。
此四句若對五教言。
因緣故生滅。
是小乘教。
即空即假是始教。
即中是終頓圓三教。
以終為雙照二邊中道。
頓為雙遮二邊中道。
圓為遮照同時。
不思議中道也。
若對四教言。
生滅為藏教。
即空為通教。
即假為别教。
即中為圓教。
以别教但中。
對圓為假故。
不出有空等者。
以第一我法俱有宗。
此唯有。
第二法有我無宗。
第三法無去來宗。
第四現通假實宗。
此三通有空二法。
第五俗妄真實宗。
第六諸法但名宗。
此二唯空。
第七三性空有宗。
為法相。
第八真空絕相宗。
亦是空。
第九空有無礙宗。
為法性。
第十圓融具德宗。
為圓融。
注。
論言者是天親論。
章。
宗乎法性者。
以此經屬終頓二教。
終教多談法性。
少及法相。
其所雲相。
亦會歸性。
出中道妙有一切作佛。
此經正是中道妙有。
皆登不退故。
頓教總不說法相。
唯說真性。
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
此經一心不亂。
即得見佛故。
注。
兼備交資而得往生者。
有信願。
而無依正。
則信願何法。
故必依正清淨以資信願也。
有依正而無信願。
彼依正清淨。
自是清淨。
于我何為。
故必信之願之。
以資親證彼依正二報也。
皆不出自心者。
恐問雲。
既是依正信願往生為宗趣。
何又言法性為宗。
故雲也。
彼經亦兼衆說者。
華嚴經。
有以無礙甚深法界為宗。
有以緣起為宗。
法界緣起相即入故。
有以因果為宗。
以此經廣明菩薩行位之因。
及所成果故。
有以海印三昧理實為宗。
有以因果理實合為宗。
以因果是行位。
理實是法界故。
以上各各互缺。
今賢首總兼衆說。
共為宗趣也。
上句為宗。
下句為趣者。
彼經因果緣起為宗。
理實法界為趣。
此經依正清淨為宗。
信願往生為趣。
章。
别明者。
展轉推尋也。
正是大師極論其宏功。
令人發起真信處。
世人多疑此經文義粗淺。
教義一對足以破之。
愚者多執事而迷理。
事理一對足以破之。
狂者多執理而遺事。
境行一對足以破之。
或疑念佛正涉有為。
行寂一對足以破之。
或疑念佛自救不了。
寂用一對足以破之。
一教義者。
教謂言教義。
謂義理。
智者能于一字中。
尚解無量義。
愚人雖讀盡貝書。
祇是尋行數墨而已。
故教義一對。
不可不發明也。
二事理者。
事即依正信願等事。
理即一一消歸自性。
彼執事而迷理。
正由不知旨趣故。
三境行者。
境謂法界境。
即阿彌陀佛是。
行是法界心。
即一心執持是。
此即所謂系緣法界。
專稱名字。
一行三昧也。
四行寂者。
行即一行之行。
寂即寂光之寂。
修一行三昧。
欲證寂光無上果也。
五寂用者。
寂即常寂本體。
用即恒沙妙用。
證此本體發起妙用。
還度衆生。
方是大乘妙旨也。
注。
不徒為語言文字者。
古雲。
汝終日轉經。
不知終日經轉。
蓋以其徒為語言文字故也。
所以說。
誦經千卷。
不如解經一偈。
顯發事中所具至理有二義。
一是随文入觀。
即一一消歸自己。
一是依事造修。
往生彼國。
發明自性唯心之理。
徒為事緣之迹。
即所謂終日死鑽故紙。
與終日喃喃但掐數珠者。
以境為宗。
境字。
若依後文解釋。
标念境者。
以四字名号為境。
則此處當雲。
境即是所稱之名。
而言即是所觀之理者何。
良由所念阿彌陀佛四字。
全體即是法界。
全體即是當人自心。
而自心一念。
具足三千性相。
自心一念。
即空即假即中。
豈不是所觀之理。
能觀之智。
即當人稱念之心。
靈靈不昧。
無有間斷者是。
對能觀之智。
故名為境者。
以所念之佛對能念之心。
即名為境也。
而其實心外無境。
境外無心。
又複自性唯心之理。
忘能所絕對待。
何言境也。
故雲。
理雖非境。
對能觀之智。
亦得言境也。
正欲即此以為真境者。
當知此字。
即自性唯心。
即所觀之理。
即阿彌陀佛四字名号。
離我心性别無名号。
離此名号别無心性。
全體法界為真境也。
而起觀行執持名号者。
謂以此名号為真境。
而起執持之觀行也。
此正是從性起修。
性既離言。
行亦無住雖雲執持。
實離四句絕百非。
無念之念也。
強抑妄心者。
有定無慧。
名曰癡禅。
若堕無想。
則成外道。
故理體雖寂。
不妨起行持名。
以幻修幻。
以楔出楔。
幻盡覺圓。
乃歸真寂也。
今依正觀。
即是後文理持。
至于一心。
即後理一心。
有作是有為。
有作對無作說。
妄計是虛妄遍計。
對圓成說。
謂若不歸空寂。
則是有為有作之修。
多劫終成敗壞故。
沈空滞寂者。
耽着空寂之體。
不起利生之用。
乃二乘有餘涅槃之境也。
注。
平等即壽命。
清淨即光明。
覺即佛也。
支婁迦谶等。
是五譯人。
支婁迦谶。
漢明帝時人。
光武中興。
故名後漢。
明帝即光武子也。
康僧铠魏人。
曹丕篡漢國号曰魏。
支謙吳人。
孫權稱帝。
國号曰吳。
法賢趙宋時人。
趙匡胤為天子。
國号曰宋。
菩提流志。
南北朝魏人。
魏主本姓拓?。
改姓元。
國号魏。
亦有未盡。
謂已盡美。
未盡善也。
亦可舊文緊要處。
彼亦采取未盡。
高下失次者。
下品不發。
則不發為劣矣。
上竟不言。
上亦劣耶。
上竟不言。
不言為勝矣。
下言不發。
不發亦為勝乎。
故曰失次也。
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者。
不發菩提心。
則小乘而已。
二乘種不生。
故知發心乃往生根本也。
注。
伽陀。
此雲孤起頌。
十大願王者。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贊如來。
乃至第十普皆回向。
華嚴稱性而談。
法華正直而說。
二經皆歸極樂者。
以欲入毗盧性海。
先歸淨土??門。
欲悟一乘實相。
先入西方安養。
二經始終既爾。
中間諸經可知。
故知淨土一門。
一代時教之總持。
法界衆生之歸地也。
章。
詳略同别者。
詳謂大本。
略謂此經。
同謂同類。
别謂非部非類。
注。
嬴秦者。
周時有非子者。
是伯益之後。
善養馬。
周孝王愛之。
封于陝。
國号秦。
後并吞列國。
而有天下。
以其姓嬴。
故雲嬴秦。
苻秦者。
東晉時氐種也。
苻堅強盛。
雄據關中。
國亦号秦。
是為苻秦。
姚秦者。
羌種也。
姚苌為苻堅将。
後堅為晉兵所敗。
苌遂據關中。
傳子興。
是為姚秦。
周禮掌四方之語者。
東曰寄。
南曰象。
西曰狄鞮。
北曰譯。
皆官名也。
寄言能寄寓風俗之異于此。
象言能仿像風俗之異于彼。
狄鞮。
則欲别其服飾之異。
譯。
則欲辨其語言之異。
周官通謂之象胥。
而世俗通謂之譯也。
又譯釋也。
猶言謄也。
謂以彼此言語相謄釋而通之也。
遣将呂光者。
秦苻堅建元十三年。
使呂光伐丘茲國破之。
擁衆歸至涼州。
因據州稱涼王。
光死。
侄呂隆降秦。
乃迎師入關。
居逍遙園。
章。
二經聯比者。
聯謂聯續。
比謂比并。
什師譯之于前。
奘師譯之于後。
有聯續義。
兩經意義無相違背。
有比并義。
注。
卓然自立者。
師十一歲時。
見諸沙彌劇談戲笑。
乃呵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何得更為兒戲。
可謂空喪百年。
識者知師德器非凡矣。
注。
孤山十疏通經者。
一文殊般若經。
二遺教經。
三般若心經。
四瑞應經。
五四十二章經。
六不思議法門經。
七無量義經。
八普賢觀經。
九阿彌陀經。
十首楞嚴經。
世稱十經疏主雲。
注。
寶王論等者。
草堂飛錫法師。
作念佛三昧寶王論。
天台智者大師。
作釋十疑論。
龍舒居士王日休。
作淨土文。
無盡居士張商英。
作求生淨土文。
侍郎王古。
作直指淨土決疑集。
吳群沙門大佑。
作淨土指歸集。
無功居士王阗。
作淨土自信錄。
慈雲忏主遵式。
作淨土略傳。
善導和尚。
作偈。
偈雲漸漸雞皮鶴發。
看看步行龍鐘。
惟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永明壽禅師。
作神栖安養賦。
諸家懷淨土詩。
如中峰西齋楚石。
諸師等。
注。
枝低隻為挂金台者。
詩雲我師一念登初地。
佛國笙歌兩度來。
惟有門前古槐樹。
枝低隻為挂金台。
注。
如西齋。
空谷。
天奇。
毒峰等。
皇明楚石琦禅師。
有西齋淨土詩。
空谷隆禅師。
有空谷集。
天奇禅師号?絕老人。
有茕絕集。
毒峰善禅師。
有語錄行世。
章。
群星悉皆拱北者。
論語雲。
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衆星拱之。
注。
永明以宗門上上品生者。
永明壽禅師。
秉單傳之旨。
作宗鏡錄。
萬善同歸集等。
入滅後。
有僧經年繞其塔。
人問故。
曰我病入冥。
見殿左供一僧像。
王勤敬禮。
密詢之。
乃杭州壽禅師也。
凡人死皆經冥府。
此師已往西方上品上生矣。
圓照标名蓮境者。
宋時圓照本禅師。
初參天衣有省。
後一志念佛住淨慈。
有雷峰材法師。
神遊淨土。
見一華殊麗問之曰。
待淨慈本禅師耳。
又資福?公。
至師所禮足。
施金而去。
人诂其故。
曰吾定中見金蓮華。
人言以俟本禅師耳。
後臨終坐逝谥圓照。
僧睿蓮華出榻者。
僧睿。
從羅什法師禀受經義。
後預廬山蓮社。
宋元嘉十六年。
忽告衆曰。
吾将行矣。
面西合掌而化。
衆見睿榻前一金蓮華。
倏爾而隐。
有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清照說偈西歸者。
宋清照亨律師。
初依靈芝習律。
專修淨業六十年。
臨終念佛說偈曰。
彌陀口口稱。
白毫念念想。
持此不退心。
決定生安養。
九流者。
謂儒流。
道流。
陰陽。
法流。
名流。
墨流。
縱橫。
雜流。
農流。
文潞公名彥博。
為宋宰相。
封潞公。
蘇長公名轼。
為翰林學士。
自号東坡。
十萬緣者。
勸人念佛書名蓮錄。
滿足十萬人。
西方公據者。
長公往來南北。
每帶一西方變相而行。
人問之曰。
此我生西方公據也。
舍仙學而回心者。
宋葛濟之。
句容人。
久事仙學。
妻紀氏。
獨精誠念佛。
元嘉三年。
方在機杼。
忽覺空中清明。
乃瞻仰四表。
見西方有佛現身。
寶蓋幢幡。
映蔽雲漢。
喜曰。
經言。
無量壽佛其即此耶。
遂五體投地。
濟之驚異就之。
紀氏指示佛所。
濟之亦見佛半身。
祥雲五彩。
親裡鹹睹。
濟之由是回心念佛。
焚仙經而修觀經者。
後魏昙鸾。
性嗜長生。
受陶隐君仙經十卷。
後遇菩提流志。
乃問曰。
佛有長生不死術乎。
志笑曰。
長生不死吾佛道也。
乃授十六觀經。
曰學此則三界無複生。
六道無複往。
其為壽也恒沙劫石莫能比焉。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昙大喜。
遂焚仙經而修淨土。
業岐黃而念佛者。
元吳子章業醫。
一生念佛。
至正間無疾。
念佛而逝。
岐黃者。
岐伯與軒轅黃帝問答。
作内經等書。
為醫家之祖。
荷來耜而稱名者。
晉張铨。
高逸好學。
耕鋤間帶經不釋。
後入廬山蓮社。
研窮内典。
多有悟入。
宋景平元年無疾。
西向念佛而逝。
冥君敬禮。
即壽禅師。
羅刹休心者。
有羅刹在一聚落。
其民日送子與食。
有子歸信三寶。
一心念佛。
遂不能食。
因得歸。
真際所詣。
詣者在也。
不疑何蔔者。
唐太宗為秦王時。
與太子建成相忌。
欲舉兵。
衆疑恐不勝。
命蔔之張公謹。
取龜投地曰。
蔔以決疑。
不疑何蔔。
彌陀經疏鈔演義卷一
五百童子之一也。
以此經由淨名示疾說起。
故遂以名經。
深者。
佛果深高。
以心往求。
故雲深心。
亦從深理生。
亦從厚樂善根生。
故十地經雲。
入深廣心。
涅槃經雲。
根深難拔。
故言深心。
法華者。
實相妙理。
巧喻蓮華。
法喻雙彰。
名實并顯。
雲妙法蓮華也。
般若此雲智慧。
從方等之後。
出大般若。
轉教付财。
融通淘汰。
約時。
則禺中時。
約味。
則從生酥出熟酥也。
圓者滿足周備。
此外更無一法。
覺者虛明靈照。
無諸分别想念。
即當人自性也。
觀佛三昧者。
以此經是說念佛法門。
修行正定故。
六念者。
佛法僧施戒天六事。
安心不動。
稱之為念也。
涅槃疏雲。
前三念他。
後三念自。
施戒是自因。
生天是自果。
戒是止善。
施是行善。
天有近果遠果。
近即二十八天。
遠即第一義天也。
然謂菩薩六念。
則是念同體三寶。
一心戒施。
第一義理也。
涅槃。
此雲大滅度。
是如來斷德。
具常樂我淨四義。
此經是第五時所說。
十心向往者。
一于衆生起大慈。
無損害心。
二于衆生起大悲。
無逼惱心。
三于佛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着心。
五不貪利養敬重淨意樂心。
六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于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不着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于諸佛舍離諸相起随念心。
寶積者。
此部廣談妙法。
猶如珍寶積集豐盈也。
一經大旨。
即念佛往生也。
維摩丈室容八萬座者。
維摩诘。
從須彌燈王佛所。
借三萬二千獅子座。
皆高八萬四千由旬。
置于丈室。
無所妨礙。
于毗耶城及四天下。
亦不迫迮。
悉見如故。
起信謂令人發起大乘信根。
因緣分者。
此論通有五分。
一者因緣分。
二者立義分。
乃至第五勸修利益分。
今當第一。
說造論因緣有八種也。
信位初心。
謂十信中初信心也。
有四種機者。
論文雲。
五者。
為示方便。
消惡業障。
善護其心。
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六者。
為示修習止觀。
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
為示專念方便。
生于佛前。
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
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
所以造論。
疏雲。
自此下四種機。
當信位初心。
四中前三為下中上三人。
後一策以勸修也。
禮忏滅罪者。
論雲。
若人雖修行信心。
以從先世來。
多有重罪惡業障故。
為諸魔鬼之所惑亂。
或為世務牽纏。
或為病苦所惱。
應當精勤。
晝夜六時。
禮拜諸佛。
誠心忏悔。
得免諸障。
善根增長故。
被初機者。
疏雲。
此當下品也。
修習止觀者。
論雲。
所言止者。
謂止一切境界相。
是依真如門。
止諸境相無所分别。
即成根本無分别智。
所言觀者。
謂分别因緣生滅相。
是依生滅門。
分别諸相觀諸理趣。
即成後得智。
被中機者。
疏雲。
此當中品也。
求生淨土者。
論雲。
若人專念阿彌陀佛。
願生彼界。
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
終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依正定故。
被上機者。
疏雲。
此當上品也。
注。
信生佛不二者。
迷此心為衆生。
悟此心為諸佛。
諸佛乃覺悟之衆生。
衆生乃沉迷之諸佛。
古雲。
諸佛心内衆生。
塵塵流轉。
衆生心中諸佛。
念念證真也。
又複此信。
即是起信信根本。
慈雲信自心。
而彼根本外。
尚有信佛。
信法。
信僧。
不疑自心外尚有不疑師。
不疑法。
今獨舉根本自心者。
以信淨土唯心。
為淨業之獨要也。
如子憶母者。
楞嚴言。
十方諸佛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
不堪承受甘露法味者。
楞嚴雲。
如淨器中。
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
并雜灰香。
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今羸劣破漏豈堪承受。
雖有諸過。
亦名為器者。
如觀經下三品。
皆五逆十惡。
臨終發心。
皆得往生。
注。
下智觀者等。
下智是但解偏空。
而根稍鈍者。
彼即觀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從他聞聲而解了故。
成聲聞菩提。
中智亦但解偏空。
而根大利者。
彼即觀思議不生滅因緣。
悟解甚深因緣法故。
成緣覺菩提。
上智是解但中理者。
彼即觀不思議生滅因緣。
心廣無量故。
成菩薩廣大行故。
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是解不但中理者。
彼即觀不思議不生滅因緣。
一切種清淨故。
一切佛法皆成就故。
得佛菩提。
是同是十二因緣一法。
而因智慧不同。
觀察不同。
而所得遂各各不同也。
非随因感果而何。
諸天共器者。
淨名經雲。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
随其福德飯色有異。
三獸同河者。
永嘉集雲。
譬如象馬兔渡河。
足有長短。
而分深淺。
注。
下品猶勝天宮者。
如雲。
六欲諸天具五衰。
三禅尚自有風災。
假饒修到非非想。
不若西方歸去來。
章。
先明随相者。
相即文義之相。
随有二義。
一者文随于義。
義随于文。
文義二相。
交相随順。
而為教體故。
二者且未會歸一心。
先随文義外相。
談能诠體故。
十門推本者。
一音聲語言。
二名句文身。
三通取四法。
四諸法顯義。
五攝境唯心。
六會緣入空。
七理事無礙。
八通攝所诠。
九事事無礙。
十海印炳現。
二謂所诠義者。
或難雲。
此明能诠體性。
何故所诠之義。
亦作能诠耶。
當知以義對名句文。
則義為所诠。
若以義對理而言。
義為能诠。
理為所诠也。
注。
或以聲為教體者。
攝假從實故。
名等有展轉義。
非正教體故。
依聲有名。
依名有義。
如依父有子。
依子有孫。
父為體故。
或以名句文身為教體者。
以體從用故。
唯識雲。
此三離聲雖無别體。
而假實異。
亦不即聲等。
名诠法自性者。
如無量壽佛。
無诠非有自性。
量诠分限。
壽诠永年。
佛诠大覺。
句诠法差别者。
如無量壽佛。
诠法則廣大。
若雲量壽佛。
诠法則少狹矣。
文為上二所依者。
藉文彩連合之功。
方顯名句之用也。
假實體用兼資者。
名句文為假。
二十四不相應行攝故。
聲為實。
十一色法所攝故。
聲為體。
名句文為用。
注。
法能顯義者。
色聲香味觸法。
塵塵皆為教體。
眼耳鼻舌身意。
根根盡入圓通。
所謂翠竹黃華。
無非般若。
白雲流水。
盡是真如。
松風昨夜熾然說。
自是聾人不肯聽。
章。
唯識者。
唯有揀擇。
決定。
顯勝。
三義。
識有了别義。
略而言之。
唯遮境有。
識揀心空。
故曰唯識。
文義皆識所變者。
變有二。
一者因緣變。
有實體用。
是前五及第八識。
二者分别變。
但可為境。
是六七二識。
今聲為因緣變。
有實體用故。
名句文及所诠義。
乃分别變。
但可為境。
無實體用故。
本影四句者。
本者實有本質。
影者自心影像。
本如鏡外之物。
影如鏡中所顯之影。
識如鏡體。
注。
唯本無影者。
是認影為本。
小乘不知唯識現者。
以小乘人。
不達三界唯心。
心外有境。
如小兒執鏡中之影為實。
不知乃鏡光所現之影故。
淨識即第六識心王。
以六識相應心所。
既轉成妙智。
則心王豈不是淨識。
以純無漏故。
妙觀察智者。
唯識論雲。
轉八識相應心所。
成大圓鏡智。
轉七識相應心所。
成平等性智。
轉前五識相應心所。
成成所作智。
轉六識相應心所。
成妙觀察智。
五七八三智。
能現種種身。
唯妙觀察智。
能于大衆中雨大法雨。
聞者識上所變者。
他佛宣說。
若文若義本質。
聞者識上變起文義而緣。
如鏡對像自變影故。
增上是助意互為增上者。
佛無衆生。
佛不說法。
是衆生于佛為增上緣。
衆生無佛說法。
衆生亦不能自變文義而緣。
是佛于衆生為增上緣。
如月無水不能現影。
水無月亦不能現影。
是互為增上意。
離衆生心。
更無有佛者。
謂佛本是無。
心淨故有。
以心淨故。
諸佛即現。
若離衆生心。
更無有佛也。
何以故。
法身妙理。
無有色相疊相見故。
教中雲。
佛果無别色心功德。
唯有如如。
及如如智獨存。
是也。
大悲即衆生緣。
無心攀緣一切衆生。
而于衆生自然現益。
如涅槃經。
我實不往。
慈善根力。
能令衆生見如斯事。
大智即法緣。
無心觀法。
而于諸法自然普照。
如日照物無所分别。
為增上緣者。
如涅槃雲。
波羅奈城。
有優婆夷。
屈請衆僧。
奉施醫藥。
有一比丘身嬰重病。
良醫診之。
當須肉藥。
是優婆夷割其股肉。
切以為羹。
施病比丘。
服已病差。
女人患瘡苦惱。
發聲稱佛。
我在舍衛聞其音聲。
于是女人起大悲心。
是女尋見我持良藥。
塗其瘡上。
還複如本。
善男子。
我于爾時實不往至波羅奈城持藥塗彼。
當知皆是慈善根力。
令彼女人見如是事。
此即大悲大智為增上緣也。
根熟衆生心中現佛說法者。
華嚴雲。
諸佛無有法。
佛于何有說。
但随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等。
不教之教者。
如維摩诘嘿然無言。
文殊歎曰。
是真不二法門。
世尊洗足已。
敷座而坐。
須菩提贊言。
希有世尊。
經雲。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是也。
尊者無說。
我乃無聞者。
空生宴坐石室中。
空中帝釋散華供養。
空生曰。
散華者誰。
曰我天帝釋也。
何以散華。
曰以尊者善說般若。
尊者曰。
我本無說。
帝釋曰。
尊者無說。
我乃無聞。
乃真說般若也。
此四皆言唯識者。
唯識有二。
一勝義唯識。
二世俗唯識。
今初句唯本無影非唯識。
即前之随相門。
二句亦本亦影。
是世俗唯識。
三句唯影無本。
通世俗勝義。
以無本質。
應是勝義。
以有影像應通世俗故。
四句非本非影。
唯是勝義唯識也。
勝義唯識。
即後歸性一門。
此當門名世俗唯識。
四句料簡實通前後也。
心樂出離五句。
是唯影無本。
而實無說無聽。
是非本非影。
既不離此二句。
此文此義非識所變而何。
故識為教體也。
章。
歸性者。
因一念無明。
迷此性體。
而現起八識。
次從八識體。
變起萬境。
今溯流及源。
反末歸本故歸性也。
八識即心生滅門。
所謂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黎耶識也。
此識有覺不覺二義。
今是不覺義中。
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故雲能變之八識也。
一心即本源之一心。
所謂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依于此心。
顯示摩诃衍義也。
此心有真如生滅二門。
是雖體絕有無。
相非生滅。
而迷之則生死無窮。
解之則廓爾大悟。
故雲能現之一心也。
注。
從真如流出教法者。
具足言之。
則從真如流出根本智。
從根本智流出後得智。
從後得智流出大悲心。
從大悲心流出十二分教。
今但依源頭說。
故雲從真如流出也。
重頌如。
授記如者。
謂重頌亦是真如。
授記亦是真如。
一切皆如者。
一切差别教法。
皆從緣無性。
即是真如。
是故虛相本盡。
真性本現也。
出仁王經。
經雲。
波斯匿王白佛言。
雲何十方諸佛一切菩薩。
不離文字而行諸法相。
佛言大王。
法輪者。
重頌如。
授記如。
十二分教一切皆如等。
譬之物不離夢者。
物譬随相。
夢譬唯識。
人譬歸性。
生法。
是因緣所生之法。
生法本無。
一切唯識。
即物不離夢。
識如夢幻。
但是一心。
即夢不離人。
皆以一實相印為教體者。
印有二種。
一三法印。
二實相印。
凡經诠空。
無相。
無願。
三法。
乃小乘經。
诠一實者。
乃大乘經也。
章。
無礙者。
前二科攝末歸本。
會相歸性。
前淺後深。
不能相融。
今此一門。
本末融通。
性相不二。
舉一全彰。
圓融無礙也。
心境理事本自交徹者。
心外無境。
境外無心。
心者全境之心。
境者全心之境。
則心境不二。
理外無事。
事外無理。
理者即事之理。
事者即理之事。
則理事圓融。
注。
生滅門者。
謂迷此法界。
為三細六粗。
為流轉門。
滅此三細六粗。
歸一法界。
為還滅門。
此二門。
迷時妄生真滅。
悟時真生妄滅。
總為生滅門也。
真如門者。
謂真如自體。
迷時不見妄生真滅。
悟時不見真生妄滅。
非生非滅。
非染非淨之體。
即真如門也。
一心原有二門者。
論文雲。
依一心法。
有二種門。
雲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
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
皆各總攝一切法。
是也。
真如即是生滅者。
以真如不守自性。
五道随緣故。
全真如為生滅。
不變随緣也。
生滅即是真如者。
雖五道随緣。
而緣起無性故。
全生滅即真如。
随緣不變也。
心即是土下。
乃以理成事門。
理随事變。
一多緣起之無邊也。
土即是心下。
乃全事歸理門。
事得理融。
千差涉入而無礙也。
章。
通論佛教因緣為宗者。
教中雲。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乃至法華最後極談。
亦曰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注。
無因邪因者。
計萬法從虛空生。
從自然生等。
是無因。
或從冥谛生。
或從自在天生。
或從太極生等。
皆邪因也。
因緣故生滅者。
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因緣故即空。
是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因緣故即假。
是亦名為假名。
因緣故即中。
是亦名中道義。
此四句若對五教言。
因緣故生滅。
是小乘教。
即空即假是始教。
即中是終頓圓三教。
以終為雙照二邊中道。
頓為雙遮二邊中道。
圓為遮照同時。
不思議中道也。
若對四教言。
生滅為藏教。
即空為通教。
即假為别教。
即中為圓教。
以别教但中。
對圓為假故。
不出有空等者。
以第一我法俱有宗。
此唯有。
第二法有我無宗。
第三法無去來宗。
第四現通假實宗。
此三通有空二法。
第五俗妄真實宗。
第六諸法但名宗。
此二唯空。
第七三性空有宗。
為法相。
第八真空絕相宗。
亦是空。
第九空有無礙宗。
為法性。
第十圓融具德宗。
為圓融。
注。
論言者是天親論。
章。
宗乎法性者。
以此經屬終頓二教。
終教多談法性。
少及法相。
其所雲相。
亦會歸性。
出中道妙有一切作佛。
此經正是中道妙有。
皆登不退故。
頓教總不說法相。
唯說真性。
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
此經一心不亂。
即得見佛故。
注。
兼備交資而得往生者。
有信願。
而無依正。
則信願何法。
故必依正清淨以資信願也。
有依正而無信願。
彼依正清淨。
自是清淨。
于我何為。
故必信之願之。
以資親證彼依正二報也。
皆不出自心者。
恐問雲。
既是依正信願往生為宗趣。
何又言法性為宗。
故雲也。
彼經亦兼衆說者。
華嚴經。
有以無礙甚深法界為宗。
有以緣起為宗。
法界緣起相即入故。
有以因果為宗。
以此經廣明菩薩行位之因。
及所成果故。
有以海印三昧理實為宗。
有以因果理實合為宗。
以因果是行位。
理實是法界故。
以上各各互缺。
今賢首總兼衆說。
共為宗趣也。
上句為宗。
下句為趣者。
彼經因果緣起為宗。
理實法界為趣。
此經依正清淨為宗。
信願往生為趣。
章。
别明者。
展轉推尋也。
正是大師極論其宏功。
令人發起真信處。
世人多疑此經文義粗淺。
教義一對足以破之。
愚者多執事而迷理。
事理一對足以破之。
狂者多執理而遺事。
境行一對足以破之。
或疑念佛正涉有為。
行寂一對足以破之。
或疑念佛自救不了。
寂用一對足以破之。
一教義者。
教謂言教義。
謂義理。
智者能于一字中。
尚解無量義。
愚人雖讀盡貝書。
祇是尋行數墨而已。
故教義一對。
不可不發明也。
二事理者。
事即依正信願等事。
理即一一消歸自性。
彼執事而迷理。
正由不知旨趣故。
三境行者。
境謂法界境。
即阿彌陀佛是。
行是法界心。
即一心執持是。
此即所謂系緣法界。
專稱名字。
一行三昧也。
四行寂者。
行即一行之行。
寂即寂光之寂。
修一行三昧。
欲證寂光無上果也。
五寂用者。
寂即常寂本體。
用即恒沙妙用。
證此本體發起妙用。
還度衆生。
方是大乘妙旨也。
注。
不徒為語言文字者。
古雲。
汝終日轉經。
不知終日經轉。
蓋以其徒為語言文字故也。
所以說。
誦經千卷。
不如解經一偈。
顯發事中所具至理有二義。
一是随文入觀。
即一一消歸自己。
一是依事造修。
往生彼國。
發明自性唯心之理。
徒為事緣之迹。
即所謂終日死鑽故紙。
與終日喃喃但掐數珠者。
以境為宗。
境字。
若依後文解釋。
标念境者。
以四字名号為境。
則此處當雲。
境即是所稱之名。
而言即是所觀之理者何。
良由所念阿彌陀佛四字。
全體即是法界。
全體即是當人自心。
而自心一念。
具足三千性相。
自心一念。
即空即假即中。
豈不是所觀之理。
能觀之智。
即當人稱念之心。
靈靈不昧。
無有間斷者是。
對能觀之智。
故名為境者。
以所念之佛對能念之心。
即名為境也。
而其實心外無境。
境外無心。
又複自性唯心之理。
忘能所絕對待。
何言境也。
故雲。
理雖非境。
對能觀之智。
亦得言境也。
正欲即此以為真境者。
當知此字。
即自性唯心。
即所觀之理。
即阿彌陀佛四字名号。
離我心性别無名号。
離此名号别無心性。
全體法界為真境也。
而起觀行執持名号者。
謂以此名号為真境。
而起執持之觀行也。
此正是從性起修。
性既離言。
行亦無住雖雲執持。
實離四句絕百非。
無念之念也。
強抑妄心者。
有定無慧。
名曰癡禅。
若堕無想。
則成外道。
故理體雖寂。
不妨起行持名。
以幻修幻。
以楔出楔。
幻盡覺圓。
乃歸真寂也。
今依正觀。
即是後文理持。
至于一心。
即後理一心。
有作是有為。
有作對無作說。
妄計是虛妄遍計。
對圓成說。
謂若不歸空寂。
則是有為有作之修。
多劫終成敗壞故。
沈空滞寂者。
耽着空寂之體。
不起利生之用。
乃二乘有餘涅槃之境也。
注。
平等即壽命。
清淨即光明。
覺即佛也。
支婁迦谶等。
是五譯人。
支婁迦谶。
漢明帝時人。
光武中興。
故名後漢。
明帝即光武子也。
康僧铠魏人。
曹丕篡漢國号曰魏。
支謙吳人。
孫權稱帝。
國号曰吳。
法賢趙宋時人。
趙匡胤為天子。
國号曰宋。
菩提流志。
南北朝魏人。
魏主本姓拓?。
改姓元。
國号魏。
亦有未盡。
謂已盡美。
未盡善也。
亦可舊文緊要處。
彼亦采取未盡。
高下失次者。
下品不發。
則不發為劣矣。
上竟不言。
上亦劣耶。
上竟不言。
不言為勝矣。
下言不發。
不發亦為勝乎。
故曰失次也。
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者。
不發菩提心。
則小乘而已。
二乘種不生。
故知發心乃往生根本也。
注。
伽陀。
此雲孤起頌。
十大願王者。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贊如來。
乃至第十普皆回向。
華嚴稱性而談。
法華正直而說。
二經皆歸極樂者。
以欲入毗盧性海。
先歸淨土??門。
欲悟一乘實相。
先入西方安養。
二經始終既爾。
中間諸經可知。
故知淨土一門。
一代時教之總持。
法界衆生之歸地也。
章。
詳略同别者。
詳謂大本。
略謂此經。
同謂同類。
别謂非部非類。
注。
嬴秦者。
周時有非子者。
是伯益之後。
善養馬。
周孝王愛之。
封于陝。
國号秦。
後并吞列國。
而有天下。
以其姓嬴。
故雲嬴秦。
苻秦者。
東晉時氐種也。
苻堅強盛。
雄據關中。
國亦号秦。
是為苻秦。
姚秦者。
羌種也。
姚苌為苻堅将。
後堅為晉兵所敗。
苌遂據關中。
傳子興。
是為姚秦。
周禮掌四方之語者。
東曰寄。
南曰象。
西曰狄鞮。
北曰譯。
皆官名也。
寄言能寄寓風俗之異于此。
象言能仿像風俗之異于彼。
狄鞮。
則欲别其服飾之異。
譯。
則欲辨其語言之異。
周官通謂之象胥。
而世俗通謂之譯也。
又譯釋也。
猶言謄也。
謂以彼此言語相謄釋而通之也。
遣将呂光者。
秦苻堅建元十三年。
使呂光伐丘茲國破之。
擁衆歸至涼州。
因據州稱涼王。
光死。
侄呂隆降秦。
乃迎師入關。
居逍遙園。
章。
二經聯比者。
聯謂聯續。
比謂比并。
什師譯之于前。
奘師譯之于後。
有聯續義。
兩經意義無相違背。
有比并義。
注。
卓然自立者。
師十一歲時。
見諸沙彌劇談戲笑。
乃呵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何得更為兒戲。
可謂空喪百年。
識者知師德器非凡矣。
注。
孤山十疏通經者。
一文殊般若經。
二遺教經。
三般若心經。
四瑞應經。
五四十二章經。
六不思議法門經。
七無量義經。
八普賢觀經。
九阿彌陀經。
十首楞嚴經。
世稱十經疏主雲。
注。
寶王論等者。
草堂飛錫法師。
作念佛三昧寶王論。
天台智者大師。
作釋十疑論。
龍舒居士王日休。
作淨土文。
無盡居士張商英。
作求生淨土文。
侍郎王古。
作直指淨土決疑集。
吳群沙門大佑。
作淨土指歸集。
無功居士王阗。
作淨土自信錄。
慈雲忏主遵式。
作淨土略傳。
善導和尚。
作偈。
偈雲漸漸雞皮鶴發。
看看步行龍鐘。
惟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永明壽禅師。
作神栖安養賦。
諸家懷淨土詩。
如中峰西齋楚石。
諸師等。
注。
枝低隻為挂金台者。
詩雲我師一念登初地。
佛國笙歌兩度來。
惟有門前古槐樹。
枝低隻為挂金台。
注。
如西齋。
空谷。
天奇。
毒峰等。
皇明楚石琦禅師。
有西齋淨土詩。
空谷隆禅師。
有空谷集。
天奇禅師号?絕老人。
有茕絕集。
毒峰善禅師。
有語錄行世。
章。
群星悉皆拱北者。
論語雲。
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衆星拱之。
注。
永明以宗門上上品生者。
永明壽禅師。
秉單傳之旨。
作宗鏡錄。
萬善同歸集等。
入滅後。
有僧經年繞其塔。
人問故。
曰我病入冥。
見殿左供一僧像。
王勤敬禮。
密詢之。
乃杭州壽禅師也。
凡人死皆經冥府。
此師已往西方上品上生矣。
圓照标名蓮境者。
宋時圓照本禅師。
初參天衣有省。
後一志念佛住淨慈。
有雷峰材法師。
神遊淨土。
見一華殊麗問之曰。
待淨慈本禅師耳。
又資福?公。
至師所禮足。
施金而去。
人诂其故。
曰吾定中見金蓮華。
人言以俟本禅師耳。
後臨終坐逝谥圓照。
僧睿蓮華出榻者。
僧睿。
從羅什法師禀受經義。
後預廬山蓮社。
宋元嘉十六年。
忽告衆曰。
吾将行矣。
面西合掌而化。
衆見睿榻前一金蓮華。
倏爾而隐。
有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清照說偈西歸者。
宋清照亨律師。
初依靈芝習律。
專修淨業六十年。
臨終念佛說偈曰。
彌陀口口稱。
白毫念念想。
持此不退心。
決定生安養。
九流者。
謂儒流。
道流。
陰陽。
法流。
名流。
墨流。
縱橫。
雜流。
農流。
文潞公名彥博。
為宋宰相。
封潞公。
蘇長公名轼。
為翰林學士。
自号東坡。
十萬緣者。
勸人念佛書名蓮錄。
滿足十萬人。
西方公據者。
長公往來南北。
每帶一西方變相而行。
人問之曰。
此我生西方公據也。
舍仙學而回心者。
宋葛濟之。
句容人。
久事仙學。
妻紀氏。
獨精誠念佛。
元嘉三年。
方在機杼。
忽覺空中清明。
乃瞻仰四表。
見西方有佛現身。
寶蓋幢幡。
映蔽雲漢。
喜曰。
經言。
無量壽佛其即此耶。
遂五體投地。
濟之驚異就之。
紀氏指示佛所。
濟之亦見佛半身。
祥雲五彩。
親裡鹹睹。
濟之由是回心念佛。
焚仙經而修觀經者。
後魏昙鸾。
性嗜長生。
受陶隐君仙經十卷。
後遇菩提流志。
乃問曰。
佛有長生不死術乎。
志笑曰。
長生不死吾佛道也。
乃授十六觀經。
曰學此則三界無複生。
六道無複往。
其為壽也恒沙劫石莫能比焉。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昙大喜。
遂焚仙經而修淨土。
業岐黃而念佛者。
元吳子章業醫。
一生念佛。
至正間無疾。
念佛而逝。
岐黃者。
岐伯與軒轅黃帝問答。
作内經等書。
為醫家之祖。
荷來耜而稱名者。
晉張铨。
高逸好學。
耕鋤間帶經不釋。
後入廬山蓮社。
研窮内典。
多有悟入。
宋景平元年無疾。
西向念佛而逝。
冥君敬禮。
即壽禅師。
羅刹休心者。
有羅刹在一聚落。
其民日送子與食。
有子歸信三寶。
一心念佛。
遂不能食。
因得歸。
真際所詣。
詣者在也。
不疑何蔔者。
唐太宗為秦王時。
與太子建成相忌。
欲舉兵。
衆疑恐不勝。
命蔔之張公謹。
取龜投地曰。
蔔以決疑。
不疑何蔔。
彌陀經疏鈔演義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