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一

關燈
斬塵勞。

    若根器稍劣。

    素無質地者。

    不可圖此僥幸。

    而廢專持名号也。

     五欲三毒。

    無量煩惱。

    是鈍使。

    偏乘外道。

    一切見病。

    是利使。

    但偏乘已斷見惑者。

    則不名使。

    而亦是病。

    如楞嚴生纏空種。

    與不化圓種。

    豈不是見病耶。

     大生廣生者。

    易經系辭雲。

    夫幹。

    其靜也專。

    其動也直。

    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靜也翕。

    其動也辟。

    是以廣生焉。

     章。

     正念分明。

    即後文事理二持。

    大率根鈍者。

    聞佛名号。

    常憶常念。

    以心緣曆。

    字字分明。

    前句後句。

    相續不斷。

    行住坐卧。

    唯此一念。

    無第二念。

    是為正念分明。

    根利者。

    聞佛名号。

    不惟憶念。

    即念反觀。

    體察究審鞫其根源。

    體究之極。

    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是為正念分明。

    此正念分明。

    正是不虧正見。

    正是願力威神。

    正是大光明中。

    正是直至道場。

    誰能娆者。

     寶鏡遁妖。

    可将王度事說。

    王度。

    将寶鏡懸樹。

    樹即為雷所擊。

    大蛇死于樹下。

    又複以鏡照一女子。

    女子即乞藏鏡。

    願得一醉而死。

    醉後卧床。

    乃一死狐。

     注。

     禅是禅定。

    觀是觀想。

    今合言禅觀。

    乃舉一切三昧之總名也。

    若分言之。

    則禅有世間禅。

    出世間禅。

    出世間上上禅。

    觀有析空觀。

    體空觀。

    次第三觀。

    一心三觀等。

    陰是五陰。

    魔謂魔羅。

    此雲殺者。

    能殺行人法身慧命故。

    此陰魔若如楞嚴所說。

    不出天魔。

    心魔。

    見魔。

    三種。

    擊是擊動。

    發是發現。

    衆生有此陰。

    即有此魔。

    不修觀行。

    故隐而不發。

    今既修禅。

    将破此陰。

    遂擊動諸魔。

    魔即現也。

     易識易遣者。

    正念分明。

    即般若智照也。

    識者智能辨故。

    遣者智能破故。

    如起信雲。

    或有衆生。

    無善根力。

    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若于坐中現形恐怖。

    或現端正男女等相。

    當念唯心。

    境界則滅。

    終不為惱。

    又天台止觀中。

    具明識遣之法。

    檢彼自知。

     智照精朗魔不得便者。

    良由正念分明。

    即是第一遣魔之法。

    故楞嚴雲。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當處禅那。

    覺悟無惑。

    則彼魔事。

    無奈汝何。

    汝如沸湯。

    彼如堅冰。

    暖氣漸鄰。

    不日消殒。

     章。

     心本無念者。

    心即真心。

    念即妄念。

    真心之中。

    本無妄念。

    起念念佛。

    豈不反乖其心。

     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者。

    妄想之念。

    能害我法身。

    傷我慧命。

    乃毒也。

    兵也。

    念佛之念。

    念念生滅。

    未與般若相應。

    亦毒也。

    兵也。

    然非念佛之毒。

    不能攻妄想之毒。

    非念佛之兵。

    不能制妄想之兵。

    雖同一妄想。

    有雜有專。

    有淨有穢。

    迥不同故。

     病愈寇平者。

    如妄想既遣。

    即妄即真。

    無離妄念。

    别求真念。

    永嘉雲。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注。

     心體離念者。

    起信雲。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實相念佛者。

    離一切諸相方名實相。

    即所謂直心正念真如也。

     粗念暫息細念猶存者。

    即楞嚴所謂。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又雖覺明虛靜。

    無複粗重前塵影事。

    而生滅根元。

    猶如野馬。

    熠熠清擾。

    祖師雲。

    百尺竿頭坐的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重進步。

    十方世界現全身。

     即緣慮作修進者。

    古雲。

    善用兵者。

    不必别動幹戈。

    即以賊攻賊。

    用盜殺盜。

    亦名就路還家也。

     念一佛名換彼百千雜念者。

    雜念因六塵有。

    離塵則無。

    念念扳緣。

    心心不住。

    乃違真之念。

    念佛之念雖亦是妄。

    從信心生。

    專注一境。

    近真之念也。

    古雲。

    如将蜜果。

    換苦葫盧。

    是也。

     妄從真起者。

    謂念佛雖妄。

    而又離真無妄。

    妄從真起。

    如波逐水生也。

     即念即空有二義。

    一是念極而空。

    即用心之極。

    和念脫落也。

    二是念體本空。

    即終日念佛。

    終日無念也。

     居然本體亦二義。

    一反妄歸真義。

    謂妄窮則真露也。

    二全妄全真義。

    即觀相元妄。

    觀性元真也。

    然此兩句中二義都重前一義。

    蓋以本文題目。

    的指有念。

    得入無念故。

     萬法虛僞唯是一心者。

    謂一切境界唯心。

    妄起故有。

    若心離于妄動。

    則一切境界滅。

    唯一真心。

    無所不遍。

     觸目菩提者。

    頭頭皆是。

    法法皆真。

    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

    東坡雲。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章。

     現相者。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七地僅名者。

    以此地無相觀雖已成。

    分别智雖已離。

    而現識未亡。

    于一切色未大自在。

    故僅得現相耳。

     八地乃得者。

    以此地現識已亡。

    入一切法。

    如虛空性。

    入一切法本來無生。

    無起無相。

    初中後際。

    皆悉平等。

    無分别如如智之所入處。

    是名真得無生法忍也。

     亟欲滅生求無生者。

    古雲。

    大患莫若于有身。

    故滅身以歸無。

    勤勞莫先于有智。

    故泯智以淪虛。

     入有得空即凡成聖者。

    求生淨土。

    入有也。

    乃悟無生。

    得空也。

    入有為凡夫。

    得空成聖果也。

     注。

     淨無量身口意者。

    七地菩薩以深淨心。

    成就身業。

    成就語業。

    成就意業。

    所有一切不善業道。

    如來所诃。

    皆已舍離。

    一切善業。

    如來所贊。

    常善修行故。

     意略同此者。

    天台教雲。

    初住即得無生。

    清涼雲。

    初地已去。

    但得無生法忍明相現前。

    未為真得。

    則天台說初住得者。

    亦得無生法忍光明也。

     離一切心意識分别者。

    了别名識。

    指第六言。

    籌量名意。

    指第七言。

    集起名心。

    指第八言。

    然第八中有業轉現三相。

    今所離者。

    乃是現相。

    即楞伽所謂現識也。

    分别者。

    此六七八雖粗細不同。

    俱各有種種分别。

    今至八地。

    一切皆離也。

     滅非真滅者。

    乃斷滅之滅。

    非寂滅之滅也。

    斷滅之滅乃妄滅。

    寂滅之滅為真滅。

    楞嚴雲。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是也。

     終成輪轉者。

    如無想外道。

    五百劫定力已過。

    中有現前。

    謗阿羅漢。

    身遭後有。

    堕落地獄。

    輪轉諸趣也。

     如牛壞車者。

    牛以牽車為苦。

    便壞其車。

    主人複造。

    如人厭身為苦。

    速滅其身。

    不知此身雖滅。

    複受餘身。

     求生而不乖無生者。

    證道歌雲。

    誰無念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升仙。

    如許仙。

    拔宅飛升。

    蕭史。

    乘鸾羽化。

     驟貴。

    如虞舜。

    發于??畝。

    膠鬲。

    舉于魚鹽。

     舍秘訣而耕空言。

    謂不念彌陀。

    為尋文索義之教。

    棄神丹而服狂藥。

    謂不求淨土。

    為捕風捉影之禅。

     章。

     萬裡迢遙者。

    漸漸斷惑。

    漸漸證真。

    漸離生死。

     鶴沖鵬舉者。

    古雲。

    百鳥不到處鷹能到。

    鷹不到處鶴能到。

    又南華雲。

    北海有魚。

    其名曰鲲。

    鲲之大。

    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鵬。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而上者。

    九萬裡去。

    以六月息者也。

     骥驟龍飛者。

    凡馬日行不過百裡。

    良骥有追風逐電之能。

    然不及神龍變化飛騰。

    人莫能測也。

     注。

     多種淨業。

    如觀經修觀。

    鼓音持咒等。

    今以持名與之較量。

    則彼是徑路。

    持名是徑中徑也。

     本部大本。

    即廣陳依正備載修持等。

    今以持名為之揀别。

    則彼是徑路。

    持名又徑中徑也。

     豎出三界者。

    先斷欲界九品思。

    方出欲界。

    次斷色界三十六品思。

    方離色界。

    次斷四空三十六品思。

    方超無色界。

    又先修根本四禅。

    方出欲界。

    次修四空定。

    方離色界。

    次修滅盡定。

    方超無色界。

    橫出者。

    即不斷惑不修禅。

    但得稱名一心。

    便帶惑往生出三界也。

     重處偏墜者。

    如前雲。

    以施戒力。

    或作王臣富貴自在。

    乃至廣作衆罪。

    由此堕落等。

     易無思無為等者。

    凡物有心必有思。

    惟易無心也。

    何有于思。

    何有于為。

    方其蓍未揲。

    卦未求。

    辭占象變隐而無迹。

    寂然不動矣。

    及其感而揲蓍求卦也。

    則受命如響而來物之遂知通變極數。

    而爻象之畢洩。

    遂通天下之故也。

    蓋無思而無不思。

    無為而無不為。

    極天下之至神。

    乃能如此。

    不然寂則淪于靜矣。

    感則滞于動矣。

    其孰能寂能感之如此哉。

     為力稍難。

    是不甚簡易。

    須行乃至也。

    為時稍久。

    是不極迅速。

    須疾乃速也。

    不稽歲月。

    是極迅速。

    不疾而速也。

    不假作為。

    是極簡易。

    不行而至也。

     章。

     廣陳依正者。

    小本依報如池水。

    則但曰有七寶池。

    八功德水。

    大本則廣談池之量池之數。

    及水之随心作用等。

    小本正報。

    如弟子。

    則但曰聲聞弟子無量無邊。

    大本則廣談諸上善人。

    講經誦經聽經坐禅等。

    備載修持者。

    此則執持名号。

    一心不亂。

    大本則備說舍家離俗。

    而作沙門等。

    懸缯散華飯食僧衆等。

     繁簡就經文說。

    博約就行門說。

    又更無他說。

    單指持名。

    正是崇簡去繁。

    但得一心。

    便生彼國。

    正是舉約該博。

     注。

     為樂廣樂略者。

    如來說法随機不定。

    如良醫應病授藥。

    楞伽雲。

    彼彼諸病人。

    良醫随處方。

    諸佛為衆生。

    随機應量說。

     辭簡而益明。

    就能诠之文說。

    事約而倍勝。

    指所诠之義說。

     廣談諸福。

    細分三輩。

    辭繁也。

    但持名号。

    但生彼國。

    辭簡也。

    即為多善多福。

    俱得不退菩提。

    理益明也。

    廣談諸福猶分三輩。

    事博也。

    但持名号。

    但生彼國。

    事約也。

    即為多善多福。

    俱得不退菩提。

    功倍勝也。

     章。

     前九為通者。

    前之九因。

    通四種念佛。

    後一為别者。

    後一徑中之徑。

    别在持名。

    兼前總義者。

    總一代時教。

    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也。

     注。

     為教衆生念佛者。

    不教衆生修餘行。

    此句指前九因。

    猶通四種念佛。

     為教衆生持名念佛者。

    不教衆生觀像念佛等。

    此句指後一因。

    唯持名念佛。

     為教衆生持名念佛。

    而入佛知見者。

    不教衆生念佛往生淨土而已。

    此句兼前總義。

    為入佛知見也。

     章。

     藏教分中者。

    藏有含攝義。

    謂含攝一切所應知義故。

    教有開示義。

    謂開示衆生令得正見故。

    分有分劑義。

    謂分劑頭數。

    各各不同故。

     各何攝屬者。

    言藏教分三種。

    各有不同。

    今在藏中是屬何藏。

    在教中是屬何教。

    在分中是屬何分也。

     注。

     此雲契經者。

    謂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群生之機。

    若契理而不契機。

    則法不逗機。

    是閑言語非經也。

    契機而不契理。

    如樵歌牧唱。

    治世語言。

    不诠妙理亦非經也。

     調伏者。

    謂調煉三業。

    制伏過非。

    使身口意悉歸清淨。

     對法者。

    法有二種。

    一勝義法。

    即涅槃是善是常故名勝。

    二法相法。

    通四聖谛相。

    即體性相狀也。

    對亦有二。

    一者對向。

    謂向前涅槃。

    二者對觀。

    觀前四谛。

    其能對者。

    即無漏淨慧。

    及相應心所。

     俱有多義者。

    契經。

    或曰線。

    或曰席經井索聖教等。

    對法。

    或名伏。

    能勝伏他論故。

    或名通。

    能通釋經文故。

    調伏。

    或名屍羅。

    此雲清淨。

    或名波羅提木叉。

    此雲保解脫等。

     十藏品顯戒律者。

    第二戒藏。

    廣談戒律。

    始從普饒益戒。

    終至無毀犯戒。

    明十種戒律故。

     問明品顯論議者。

    十首菩薩互相問答。

    論量妙理。

    經中始從文殊。

    以一心種種差别問。

    覺首以萬法體虛顯性答。

    終至覺首複以佛境界問。

    文殊以生界法界無别答。

     章。

     菩薩藏。

    是大乘法。

    如華嚴法華所說等。

    聲聞藏。

    是小乘法。

    如四阿含所說等。

     注。

     緣覺人不藉教者。

    緣覺有二。

    一緣覺。

    出有佛世。

    禀如來十二因緣而得覺悟。

    二獨覺。

    出無佛世。

    獨宿孤峰。

    觀緣悟道。

    所謂觀物變。

    而悟非常。

    睹秋零而入真道。

    今之所指乃獨覺也。

     自利利他者。

    始為衆生求生淨土。

    終以證忍還來度生故。

     華嚴包無量乘者。

    清涼序雲。

    若乃千門潛注。

    與衆典為洪源。

    萬德交歸。

    攝群經為眷屬。

    是也。

    蓋以華嚴如大海。

    諸經如百川。

    華嚴如天子。

    諸經如侯王。

    無不攝故。

    二乘種不生者。

    往生論雲。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暫有終無者。

    小乘臨終。

    回心向大得生淨土。

    以二乘根熟故。

    聞水鳥樹林。

    說無常苦空等法。

    順其夙習暫證小果。

    而心則已入大乘也。

     章。

     判教。

    謂判釋東流。

    一代時教。

    亦頗有不同。

    如劉虬二教。

    南中三教。

    天台四教等。

    今不依彼。

    乃依賢首所判五教也。

    但說偏空曰小。

    初示衍門為始。

    終歸一實為終。

    一念不生全體現。

    故謂之頓。

    重重法界總圓融。

    故謂之圓。

     注。

     人空即前蘊中無我。

    法空即前蘊亦是空。

     縱少說法空者。

    如經雲。

    無誰老死。

    無是老死。

    上句人空。

    下句即法空也。

    又曰諸法無有我。

    亦複無我所。

    人法亦然。

     六識三毒等者。

    小乘不信有八識。

    獨有六識。

    三毒為能熏。

    六識為所熏。

    三毒熏六識。

    流轉生死。

    為染根本。

    三毒不熏六識。

    以戒定慧熏六識。

    即證涅槃為淨根本也。

     未盡法源者。

    尚未窮七識。

    況八識真如耶。

     由第二時。

    但明于空者。

    法相宗中。

    以佛初于鹿苑轉四谛法輪。

    說諸法為有。

    為初時。

    第二時中。

    依遍計所執。

    說諸法皆空。

    即諸部般若之一分是。

    然依他圓成猶未說有。

    為二時。

    第三時。

    具說遍計性空。

    依圓是有。

    契合中道。

    方為了義。

    今賢首。

    合彼二三兩時為始教。

    以第二時。

    但明于空。

    空是大乘初門。

    第三時。

    定說三乘隐于一極。

    皆非至極。

    故總為始也。

     廣談法相者。

    謂色法十一。

    心法八。

    五十一個心所法。

    二十四個不相應。

    六個無為成百法。

     其所雲性。

    亦是相數者。

    以六無為是性。

    既有六種。

    亦是相數也。

     依生滅八識者。

    法相宗中。

    真如凝然不動。

    不許随緣。

    以依生滅八識。

    建立諸法。

    如雲。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是也。

    界為因義。

    即第八識種子。

     中道妙有者。

    真空妙有。

    二而不二。

    空即有故。

    定性聲聞得成佛。

    有即空故。

    定性闡提亦得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者。

    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皆當作佛。

    方為盡理也。

     其所雲相亦會歸性者。

    如雲。

    三世五陰法。

    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

    如是但假名。

    又雲。

    有诤說生死。

    無诤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等。

     如來藏即自性清淨心。

    八識即黎耶體。

    依如來藏八識者。

    謂非生滅八識。

    乃依不生滅心之八識也。

    論雲。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梨耶識。

    是也。

     随緣謂真如随緣。

    如楞伽雲。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成立者。

    謂此識之中。

    以不覺熏本覺故。

    生諸染法。

    流轉生死。

    以本覺熏不覺故。

    生諸淨法。

    反流出纏。

    成于始覺。

    依此二義。

    遍生一切染淨諸法。

    而一切諸法。

    仍不離自性。

    故雲随緣成立諸義類也。

     不說法相。

    唯說真性者。

    起信雲。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離妄念。

    則無一切諸法自相可得等。

     一念不生。

    即名為佛者。

    古雲。

    心有也曠劫而堕凡夫。

    心無也刹那而成正覺。

     統該前四者。

    前之四教。

    前淺後深。

    不該攝故。

    不圓滿故。

     無盡法界者。

    統惟一真法界。

    分為事理等四法界。

    有為無為等五法界。

    乃至無量法界也。

    性海圓融等者。

    性海圓融不礙緣起。

    法法相即法法相入。

    如千珠寶網重重無盡也。

    以四法界對之。

    則性海是理法界。

    緣起是事法界。

    圓融無礙是事理無礙法界。

    相即下是事事無礙法界。

     章。

     所具義理當複雲何者。

    以圓頓二字自是名相。

    而有名必有實。

    有相必有體。

    其中所應知之義。

    所當證之理。

    尚未細明。

    故雲當複雲何。

     注。

     其事甚難者。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斷難斷之惑。

    證難證之真。

     其道甚遠者。

    從初發心直至成佛。

    經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如楞嚴中說。

    又起信雲。

    經一萬劫成就信心。

    經一僧祇滿足十向。

    乃至三僧祇滿方得成佛。

     彈指圓成者。

    古雲。

    彈指圓成八萬門。

    一生取辦僧祇果。

     章。

     五法三自性等。

    出楞伽經。

    一念不生是心體離念。

    無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故悉空悉遣。

     注。

     名相妄想。

    攝盡世間法。

    正智如如。

    攝盡出世間法。

     名相是妄計性者。

    妄計。

    是六七識遍計性。

    安名執相無有定體。

    是虛妄計度。

    故曰妄計。

     妄想是緣起性者。

    妄想指八識自體。

    此八識仗因托緣而生。

    故曰緣故。

    教中雲。

    眼識依九緣生起。

    耳識依八緣。

    鼻舌身三識。

    各依七緣。

    意識依五緣。

    七與第八皆四緣生起也。

     正智如如是圓成性者。

    正智即無分别之智。

    如如即無分别之理。

    理智不二。

    乃圓滿成就之性。

    故曰圓成。

     賴耶此雲含藏。

    以含藏根身器界諸種子故。

    末那此雲傳送。

    以此識内則依第八以為我體。

    外則依第六以為我用。

    自無體用。

    故曰傳送識。

     人無我法無我者。

    我見為内屬人。

    我所見物為外屬法。

    能性若空。

    是人無我。

    所相亦空。

    是法無我。

     已上亦皆入五法者。

    一八識入五法。

    謂八識自體。

    入妄想。

    六識所計屬名相。

    轉識成智屬正智。

    所證屬如如。

    二無我入五法。

    謂人法二執。

    屬名相妄想。

    二無我理屬如如。

    證二無我之智屬正智。

     亦屬正智如如下。

    當配三自性。

    而文中不言者。

    以上文三性已入五法中故。

    若欲配之。

    則所念之佛屬妄計。

    能念之心屬緣起。

    念力成就屬圓成。

     不以有心念等者。

    有心堕妄想乃增益謗。

    今則若言其有。

    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

    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非有也。

     無心堕斷滅乃損減謗。

    今則若言其無。

    則能念之心惺惺不昧。

    所念之佛曆曆分明。

    非無也。

     亦有亦無堕相違謗。

    今則有處全空。

    空處全有。

    互奪兩亡。

    非雙亦也。

     非無非有堕戲論謗。

    今則因有念顯無念。

    因無念顯有念。

    互成雙立。

    非雙非也。

     又不以有心念。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也。

    不以無心念。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也。

    不以亦有亦無心念。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也。

    不以非有非無心念。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也。

     更有何念者。

    四句既離。

    百非亦絕也。

     念而無念是名一心者。

    雲念則非空。

    雲無念則非有。

    念奪無念。

    無念奪念。

    互奪兩亡。

    則雙遮二邊。

    因念成無念。

    因無念又成念。

    互成雙立。

    則雙照二邊。

    以照奪遮。

    以遮奪照。

    非遮非照。

    唯是一心。

     注。

     事謂緣起無邊。

    理謂性海無盡。

    事理謂圓融無礙。

    事事謂主伴重重。

    相即相入。

     華嚴全圓。

    今得少分者。

    一無情說法同。

    二一含無量同。

    三不動周遍同。

    四見聞獲益同。

    五八難頓超同。

    六出生無盡同。

    七雙垂兩相同。

    八教主法身同。

    九不可思議同。

    十頓齊佛境同。

    此十配華嚴十種??門。

    可以意得。

     如本無差别。

    即不動寂場。

    無量無等。

    謂無量世界。

    無等世界。

    即遍周法界也。

     圓覺佛者。

    謂道窮妙覺。

    位極于茶。

    究盡諸法實相。

    邊際智滿。

    種覺頓圓。

    圓顯十身。

    富有萬德。

    如十五日月。

    圓滿具足。

    最上最勝究竟覺也。

     普門法者。

    普是遍義。

    門曰能通。

    華嚴中具無量波羅蜜門。

    一一門中複出無量法。

    乃至一一句能充遍法界。

    一一字能通大涅槃。

    故曰普門。

     八難謂地獄。

    餓鬼。

    畜生。

    盲聾喑啞。

    世智辨聰。

    佛前佛後。

    北俱盧洲。

    無想天。

    以受此果報。

    不得聖化。

    故稱為難。

    此是凡夫住事八難。

     又複有餘中。

    三十心為三惡道。

    住無我法。

    名為北洲。

    地前法愛如長壽天。

    未有初地十種六相。

    名諸根不具。

    地前智淺如世智辨聰不窮中理。

    如佛前佛後。

    此是二乘住理八難。

     舍那釋迦雙垂兩相者。

    兩相。

    謂千丈圓滿報身。

    與丈六老比丘相。

    雙垂即二始同時。

    不動寂場而遊鹿苑也。

     淨名名小不思議者。

    如借座镫王。

    請飯香土。

    室包乾象。

    手擲大千。

    及菩薩種種不思議解脫。

    皆不可思議也。

     不動智。

    謂不生不滅心。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

    同為華嚴流類者。

    謂華嚴是源。

    而此則是其流。

    華嚴是本。

    而此則是其類。

    此類字。

    與聖人之于民亦類也。

    類字相似。

    此流字。

    與流流入海。

    流字相似。

     章。

     定善散善者。

    十六觀門為定善。

    定心成觀故。

    執持名号為散善。

    散心稱名故。

     彼經妙觀宗乎一心者。

    以若就事上直觀依正。

    豈名微妙。

    今觀若依若正。

    乃法界心觀法界境。

    生于法界依正色心。

    是則名為唯依唯正。

    唯色唯心。

    唯觀唯境。

    豈不名妙。

    故知妙觀皆宗一心。

    心性遍周。

    無法不造。

    無法不具。

    若一毫法從心外生。

    則不名為妙觀也。

     注。

     已非全散。

    何況理一者。

    若據事持應名散心。

    今專注一境已非全散。

    理一心者。

    悟自本心。

    本自不生。

    本自不動。

    何為散也。

     即空即假即中。

    是一心三觀。

    觀三谛一境也。

    斯乃稱性而觀。

    絕待而照。

    修此觀時。

    祇一觀而三觀。

    觀于一谛而三谛。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故空為法界。

    一切法趨空。

    無假無中無不空。

    假為法界。

    一切法趨假。

    無空無中無不假。

    中為法界。

    一切法趨中。

    無空無假無不中也。

    此觀成時。

    證一心三智。

    亦名一切種智。

    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釋論雲。

    三智實在一心中得。

    即此意也。

     超乎次第者。

    以有次第三觀。

    先修從假入空觀。

    次修從空入假觀。

    然後雙遮雙照。

    流入薩婆若海。

    此是别教行相。

    今是圓觀。

    故頓超也。

     了不可得者。

    能所性空故。

    能所曆然者。

    不礙緣起故。

    非空非假。

    互奪兩亡。

    雙遮中道也。

    常空常假。

    互成雙立。

    雙照中道也。

    遮照同時。

    故不可思議。

     觀即念。

    念即觀者。

    觀乃注想一境。

    念乃明記不忘。

    則觀念似别。

    然觀曰心觀。

    念曰心念。

    則同宗一心。

    彼則以法界心觀法界境。

    此則以法界心念法界佛。

    毫無差别。

    故言即也。

     名念佛三昧者。

    執持名号故。

    一行三昧者。

    系緣法界專稱名字故。

    諸佛現前三昧者。

    一心功成佛現其前故。

    般若三昧者。

    一心不亂即大般若故。

    普等三昧者。

    一心功成無法不攝故。

     智者大師。

    于觀經分散分定者。

    觀經中。

    因韋提希啟請。

    唯願世尊。

    教我思惟。

    教我正受。

    故世尊以三種淨業。

    答思惟。

    十六妙觀答正受。

    天台疏雲。

    三種淨業。

    散心思量名曰思惟。

    十六正觀說名正受。

    是即屬散屬定也。

     三種淨業者。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若修三種福。

    為三惑染。

    不稱淨業。

    于十六境。

    不照三谛。

    不名妙觀。

     四性不生者。

    謂達此心。

    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也。

    與空慧相應者。

    空慧即大般若智。

    以無虛妄心念。

    離一切法差别之相也。

     注。

     但名故名散善者。

    以若有定心佛身自現。

    今不見身。

    顯是無有定力。

    故名散善也。

     劣應故名散善者。

    以定力若深。

    則所見之身自然高大。

    今是劣應。

    顯是無深定力故雲散善也。

     劣應是丈六身。

    凡夫小乘依事識所見者。

    勝應是圓滿報身。

    是大乘人依業識所見者。

     非木菩提樹下之身者。

    以劣應身。

    在木菩提樹下成道。

    以吉祥草為座。

    報身則七寶樹下成道。

    以天衣為座也。

    即勝即劣生法。

     不二者。

    劣即生身。

    勝即法身。

    言相即不二者。

    以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紛纭自彼。

    于我何為故。

     華局故名散善者。

    以若有深定。

    則所見之華自然廣大。

    今局于小。

    顯是無深定力。

    故名散也。

     五逆不生名散善者。

    以具大定者。

    速入聖階度生亦廣。

    今濟度功狹。

    顯是無有大定。

    故名散也。

     止屬下品名散善者。

    以具正定者。

    必于寶刹速證無生。

    今止成下品。

    顯是無有正定。

    故名散也。

     獨要三意者。

    一謂佛身不屬諸數。

    而那由恒沙不無數計。

    則此經為獨要一也。

    此可對前。

    佛是劣應一疑。

    二謂用心不涉次第。

    而先日次水。

    自覺繁長則此經為獨要二也。

    此可對前。

    但聞佛名一疑。

     三謂遊曆不分高下。

    而上輩三品。

    乃遍十方。

    則此經為獨要三也。

    此可對前。

    止屬下品一疑。

     生身尊特猶待辨疑者。

    有言六十萬億那由他之身。

    乃是生身。

    蓋以淨土之身勝于穢土。

    穢土生身丈六。

    淨土生身宜爾許高大也。

    四明尊者。

    以十三重問答辨此決是尊特身也。

     注。

     随其心淨佛土淨者。

    經雲是故寶積。

    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随其心淨。

    則佛土淨。

    肇注雲。

    淨土蓋是心之影響耳。

    欲響順必和其聲。

    欲影端必正其形。

    此報應之定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