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一

關燈
三寶。

    後四句。

    指無盡三寶。

    次中有三。

    初二句。

    先出請加所以。

    中三句。

    是正求加被。

    後三句。

    是回向菩提。

     娑婆。

    此雲堪忍。

    佛具三緣慈名大慈。

    此經聲聞衆中舍利為首。

    菩薩衆中文殊為首。

    故特标出。

     二土句。

    是橫遍一切處。

    過去句。

    是豎遍一切時。

    如來清淨心者。

    如來從實相般若流出文字般若。

    故此經即是如來清淨心。

    寂光無上果者。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皆證寂光而非無上。

    唯妙覺一位。

    乃為無上果也。

     注。

     歸投者。

    如鳥投林。

    如客投主。

    如貧人投大家。

     總攝六根者。

    六根是别。

    身命是總。

     還歸一心者。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今返六和合。

    還歸一精明也孺子封侯者。

    陳平微時。

    為裡社分肉甚均。

    社老稱孺子善宰。

    平曰。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孺子遂以此知名。

    後魏無知薦于高帝。

    封功臣時。

    封陳平為曲逆侯。

    平曰。

    臣非魏無知。

    無由得進。

    帝曰。

    若子可謂不背本矣。

     臨終先供釋迦者。

    劉遺民臨終見佛。

    乃焚香謝雲。

    若非釋迦如來贊揚淨土。

    焉有今日事。

    拜謝已。

    乃随佛往生。

     現生接引者。

    不現身語。

    冥冥加被。

    精心陰速。

    發彼神識也。

     臨終接引者。

    現身語意。

    攝其神識。

    歸于淨土也。

     希有者。

    如隋珠下璞。

    世所希有。

    今佛則如優昙華時一現耳。

    法則如來因中舍身而求半偈。

    僧則天帝尚發願為末法比丘。

    豈非以希有之故。

     離垢者。

    如美玉無瑕。

    精金出礦。

    今佛破五住污染。

    法稱離欲。

    僧離世染也。

     勢力者。

    如錢可通神。

    能使亡者續。

    死者生。

    勢力也。

    今三寶能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

    何等勢力。

     莊嚴者。

    如璎珞嚴身。

    七寶嚴土。

    莊嚴也。

    今三寶現微妙身。

    成微妙土。

    說微妙法。

    化微妙衆。

    何等莊嚴。

     最勝者。

    世間勝妙無過七寶。

    今佛稱兩足尊。

    法稱離欲尊。

    僧稱衆中尊。

    是最勝也。

     不改者。

    精金百煉。

    愈新愈妙。

    今佛則法身常住。

    無有變異。

    法則火不能焚。

    水不能漂。

    僧則逢魔不退。

    遇難轉堅。

    是不改也。

     事理同别者。

    住持三寶為事。

    一體三寶為理。

    佛不是法等為别。

    又佛有三身四教。

    法有教行理果。

    僧有十聖三賢。

    四果四向。

    皆别也。

    同體三寶為同。

    内自約理外他約事。

     著述皆皈三寶者。

    示學有所宗。

    不敢自用自專也。

     用蠡測海者。

    東方朔客難雲。

    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以挺撞鐘。

    豈能通其條貫。

    考其淺深。

    發其音聲哉。

     如來真淨土者。

    上三土未為真。

    而寂光乃為真。

    然寂光亦有淨穢不同。

    四十一位法身所居為穢土。

    唯佛一人所居為淨土。

    今曰如來真淨土。

    則是常寂光淨土也。

    名之為真者。

    妙宗雲。

    諸佛如來所遊居處。

    真常究竟極為淨土。

    是也。

     寂照不二者。

    謂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即寂即照。

    即照即寂。

     名常寂光者。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脫。

    光即般若。

    是三點不縱橫并别。

    名秘密藏。

    諸佛住處。

    無量甚深法性也。

     圓滿大覺者。

    離迷曰覺。

    離小曰大。

    離因曰圓滿。

     更無過者。

    天台雲。

    無上士者。

    如十五夜月。

    圓滿具足。

    衆星中王。

    最上最勝。

    威德特尊。

    更無過者。

    是也。

     一切種智者。

    究盡諸法實相。

    邊際智滿。

    種覺頓圓也。

     經雲下。

    是防伏難。

    恐有人問。

    才得往生。

    何乃便證無上果。

    故雲雲也。

     開章。

     教起所因者。

    聖人言不虛發。

    動必有由。

    非無因緣而宣斯典。

    故首之以起教因緣。

    佛教雖廣。

    不出三藏十二部。

    未委此經何所攝屬。

    故受之以藏教等攝。

    已知此經三藏之中修多羅攝。

    五教之中屬終頓圓。

    未知頓圓之義深淺廣狹。

    故受之以義理深廣。

    既知義理包博沖深。

    未審此經被何根器。

    故受之以所被階品。

    已知此經被機普遍。

    未知能诠何為體性。

    故受之以能诠體性。

    已知能诠之體如是該羅。

    未審所宗尊崇何義。

    故受之以宗趣旨歸。

    已知此經旨趣沖玄。

    未審當部等類為有幾種。

    故受之以部類差别。

    已知部類詳略同别。

    未委譯自何時。

    凡有幾譯。

    以至注釋持誦有何靈驗。

    故受之以譯釋誦持大旨。

    既陳随文解釋。

    先明總題。

    使知綱領。

    故受之總釋名題。

    總義雖知。

    别文難曉。

    從如是我聞至終。

    為何等文。

    是何等義。

    使沉隐之義彰于翰墨。

    故受之以别解文義也。

     注。

     五重玄義者。

    乃能召之名。

    所诠之體。

    會體之宗。

    宗所成用。

    上四教相。

    如天台教。

    今賢首。

    則有十門差别。

    大同小異。

     稍有詳略者。

    此詳彼略也。

    此中釋名。

    即天台名。

    此中能诠體性。

    即天台體。

    宗趣旨歸。

    即天台宗。

    所被階品。

    即天台用。

    餘五即天台教相也。

     章。

     先明總者。

    總括一代時教也。

    一大事因緣者。

    非三非五為一。

    稱體而周曰大。

    出世儀則曰事。

    衆生本具為因。

    諸佛指示為緣。

     開示悟入佛知見者。

    三智圓顯曰佛知。

    五眼圓明曰佛見。

    諸佛知見。

    衆生本具。

    住行向地。

    為開示悟入。

    開者。

    如開千年寶藏。

    示者。

    一一指陳。

    悟者。

    豁然曉了。

    入者。

    和身一倒也。

     念佛心。

    即最初事理二持之心。

    入佛知見。

    乃最後寂光無上果。

    即此事理二持。

    皆從有念而起。

    念之既久。

    根塵自空。

    諸念自落。

    若複精進不已。

    和念佛之念亦複脫落。

    頓入無心三昧。

    自然五陰俱銷。

    圓明發化。

    如是乃超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心。

    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是之謂入佛知見也。

     注。

     本欲度生成佛者。

    法華雲。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

     不得已權說三乘者。

    法華雲。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衆生諸根鈍。

    雲何而可度。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後至機熟會三歸一者。

    法華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于衆生。

     方酬本意者。

    法華雲。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種種法門淺深不一者。

    如阿含保證。

    方等彈呵。

    般若淘汰等。

    何須遍曆三乘者。

    如前越三祇于一念。

    齊諸聖于片言等。

     章。

     憫念末法者。

    末法則去聖時遙。

    聖賢隐伏。

    邪法熾盛之時。

    最可憫故。

     出勝方便者。

    衆生有恒沙煩惱。

    佛說恒沙法門。

    皆方便也。

    唯此法門。

    方便中之方便。

    故曰勝方便。

     激揚生死凡夫者。

    凡夫出生入死。

    曠劫沉淪。

    不知生死可厭。

    涅槃可欣。

    如法華經雲。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故。

     化導二乘者。

    二乘。

    但證遍空。

    不悟法性。

    沈空滞寂。

    中止化城。

    不信有他方淨土故。

     勉進初心者。

    初發心菩薩。

    欲于娑婆世界。

    救度衆生。

    忍力未充。

    自他俱溺。

    有何利益。

    必須求生淨土。

    親見彌陀。

    得忍方可還來故。

     盡攝利鈍者。

    教小。

    則不被大根。

    教大。

    則下根絕分。

    今則上自菩薩。

    下及悠悠凡夫。

    無機不接故。

     護持多障者。

    此土業風浩大。

    塵境粗強。

    難于修進。

    今則念佛衆生。

    佛常住頂。

    永無魔事故。

     的指有念心者。

    有念。

    即念佛之心。

    無念。

    即真如之體。

    一切法門。

    無非教人離念。

    歸于真如。

    今此法門。

    不必舍念。

    得入無念故。

     實悟無生者。

    法本無生。

    衆生迷昧。

    于無生中。

    妄見生滅。

    受大苦惱。

    縱欲滅生歸無。

    其生轉熾。

    今乃巧示往生。

    實悟無生故。

     悟無生有二。

    或于此土。

    理一心成。

    即悟無生。

    或往生之後。

    見佛聞法。

    乃悟無生。

     徑中之徑者。

    念佛。

    已是修行徑路。

    而持名念佛。

    但以四字洪名。

    直登不退。

    事不繁。

    而功極大。

    故為徑中之徑。

     注。

     念入無念者。

    念體本空。

    因妄故有。

    今以妄息妄。

    如以毒攻毒。

    病愈體平。

    妄窮真露故。

     生得無生者。

    生無有體。

    以念為體。

    念不空。

    則生不空。

    念空。

    則生空故。

     章。

     為作津梁者。

    津濟度處。

    梁橋也。

    以一句彌陀。

    運此岸衆生。

    置于彼岸。

    是為作津梁也。

     佛成道下。

    雖文有三轉說大悲有三。

    而正意重在末法。

    觀題中末法二字可知。

     注。

     二萬歲時即入劫濁者。

    以二萬歲前煩惱輕微邪見薄少。

    人天衆盛。

    三惡道稀。

    壽命久長。

    時猶未濁故。

     釋迦出時人壽百歲者。

    于住劫中。

    今當第九辘轳小劫。

    有四佛出。

    劫初八萬歲。

    減至六萬歲。

    拘留孫佛出。

    減至四萬歲。

    拘那含佛出。

    減至二萬歲。

    迦葉佛出。

    減至百歲。

    釋迦佛出。

    減至三十歲。

    小三災即起。

    至于十歲。

    減之極也。

    又過百年增一歲。

    增至八萬四千歲。

    金輪王出世。

    增之極也。

    過是以後。

    第十小劫。

    又過百年減一歲。

    減至八萬歲時。

    彌勒下生。

    此後複有九百九十五佛。

    相繼而出。

    盡二十小劫滿。

    大三災起。

    壞世界也。

     經道滅盡者。

    始自首楞嚴經。

    般舟三昧經。

    終至十二分教。

    悉皆滅盡。

    獨留阿彌陀經。

    住世百年。

    最後方滅也。

     法滅時袈裟自然變白。

    藏經自然無字。

    十六羅漢。

    盡收世間一切經法。

    貯于銅塔。

    繞塔經行。

    歎言。

    釋迦法滅。

    然後此塔。

    沉至金剛際。

    則世界法滅也。

     滔天之際。

    大夜方沈者。

    喻衆生煩惱日深。

    無明日厚。

    古雲癡雲叆叇性天昏。

    識火交煎心鼎沸。

    是也。

     章。

     入道多門者。

    如楞嚴。

    二十五人。

    各說圓通方便。

    淨名。

    三十二士。

    共談不二法門等。

     不值佛世。

    謂釋迦已過。

    慈氏未來。

    得常見佛有三義。

    一臨終之際。

    佛來接引。

    二已生之後。

    常見彌陀。

    三禅觀之中。

    得睹聖相。

     不斷惑方便者。

    如小乘必斷盡見思。

    方出三界。

    大乘人直至命根斷盡。

    業識枯幹。

    始出生死。

    故雲毫厘系念。

    三途業因。

    瞥爾情生。

    萬劫羁鎖。

    今此念佛。

    但能伏妄。

    即得往生故。

     不修餘行方便者。

    如布施。

    必須三輪空寂。

    持戒。

    則不缺不破。

    乃至随定具足。

    方曰波羅蜜。

    誠非易修也。

    今茲念佛。

    不出一心。

    萬行具足故。

     得疾解脫方便者。

    依餘法修。

    千生煉性。

    百劫調心。

    方得解脫。

    禅門雖雲一生了道。

    亦乃多劫熏修。

    如永嘉雲。

    吾早曾經多劫修。

    不是等閑生诳惑。

    是也。

    今茲念佛。

    但稱念彌陀。

    疾登彼岸故。

     注。

     法門者。

    軌生物解曰法。

    聖智通遊曰門。

     道體幽??者。

    道無形相。

    無方所。

    不可湊泊。

    無容拟議。

    論語雲。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

    是也。

     從門始入者。

    楞嚴雲。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要因門入。

    論語雲。

    不得其門而入。

    不見宗廟之美。

    百官之富。

     權巧接引令得入門者。

    此門遍一切處。

    頭頭可入。

    法法堪歸。

    古雲。

    處處綠楊堪系馬。

    家家有路透長安。

    其如衆生不知。

    處處逢渠。

    頭頭錯過也。

     崎岖難行者。

    如前浩博難持。

    幽深罔措等。

     纡回難到者。

    如僧祇積行。

    曠劫勤修等。

     韋提遍觀願生極樂者。

    世尊從頂放光。

    照十方界。

    複收寶光。

    結為金台。

    其中普現十方佛土。

    令韋提遍觀。

    韋提獨願生于極樂也。

     真如三昧。

    有正觀。

    有方便。

    正觀。

    即法界一相。

    一切諸法。

    平等無二。

    方便者。

    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

    終不可得。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

    即得随順入真如門故。

     二門止觀者。

    止。

    謂止一切境界相。

    有離境。

    除心。

    二法。

    觀。

    謂分别因緣生滅相。

    有法相。

    大悲。

    大願。

    精進。

    四行。

     是法。

    指修行五門。

    謂一施。

    二戒。

    三忍。

    四精進。

    五止觀也。

     初學是法者。

    指不定聚衆生。

    修信未滿者。

     其心怯弱。

    是内心既劣。

    娑婆不常值佛。

    是外缺勝緣。

    故信行難成。

    将欲退也。

     信心有四種。

    一者信根本。

    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

    常念親近供養恭敬。

    發起善根。

    願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

    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

    自利利他。

    常樂親近諸菩薩衆。

    求學如實行故。

     就者。

    成就。

    即信成就發心也。

    論雲。

    信成就發心者。

    發何等心。

    略說三種。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樂習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難者。

    謂修行信心。

    經一萬劫。

    方得成就故。

     終無有退。

    約有三種。

    一如蓮花未開時。

    信行未滿。

    未名不退。

    但以處無退緣。

    故稱不退。

    二信位滿足以去。

    華開見佛。

    入十住位。

    得少分見法身。

    住正定位也。

    三者三賢位滿。

    入初地以去。

    證遍滿法身。

    生無邊佛土。

    如佛記龍樹等。

    住初地。

    生淨土也。

     此經則七日二句。

    是引本經為證。

    而四段文中皆引本經為證者。

    明分此四種。

    非臆見也。

     直至惑盡始得出離者。

    思惑不盡。

    不出三界。

    塵沙不盡。

    不出二乘界。

    無明不盡。

    不出菩薩界。

     帶惑往生者。

    觀經上上品生者。

    斷無明惑。

    中上品生者。

    斷見思惑。

    乃至中下品生者。

    始斷見惑。

    若下輩三品。

    則全未斷惑。

    但稍能伏妄。

    成就淨身。

    即生彼國。

    故雲帶惑往生也。

     六度萬行。

    有大小乘事理不同。

    而理中。

    又複深淺。

    如天台四教所明。

     不出一心萬行具足者。

    此一心亦分事理。

    若理一心具足萬行。

    自不必說。

    即事一心。

    雖未入理。

    而于藏教事六度。

    事萬行。

    亦可雲具足也。

     智論中罪即是障。

    以罪能障道。

    故複雲障也。

    此念佛乃得滅者。

    彼佛有不思議威神力故。

    不思議大願力故。

    故此念阿彌陀。

    即大般若。

    如人從地倒。

    還從地起也。

    此疾得解脫之一證。

     十住斷結經中。

    死此生彼。

    皆因欲故。

    西方無欲。

    故頓超生死。

    此疾得解脫之二證。

     起精進力聽此法門者。

    聽法有三。

    耳聽。

    心聽。

    及于神聽。

    下士耳聽。

    如風過耳。

    中士心聽。

    頗能解義。

    上士神聽。

    深悟實相。

    今言精進聽法。

    是不以緣心聽法。

    以神聽也。

     蟻山風水者。

    蓮宗寶鑒雲。

    餘門學道。

    如蟻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

    似風帆揚于順水。

     章。

     激揚生死凡夫者。

    生而死。

    死而生。

    萬劫千生。

    無有窮已。

    故名生死凡夫。

    激者。

    激勵。

    令人起厭。

    揚者。

    鼓揚。

    令人起忻。

     沉迷自性者。

    迷者。

    昏迷。

    沈者。

    迷之極也。

    自性。

    即注中平等法門。

    由最初一念無明。

    生起六粗三細。

    遂性心失真。

    颠倒行事。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也。

     示苦樂兩土者。

    謂樂邦之與苦域。

    金寶之與泥沙。

    胎獄之望華池。

    棘林之比瓊樹。

    誠由心分垢淨。

    見兩土之升沈也。

     開折攝二門者。

    衆生耽戀娑婆。

    佛則極言娑婆之苦以折伏之。

    衆生罔知淨土。

    佛則極言淨土之樂以攝受之。

    是于念佛一法。

    具折攝二門也。

     勝心。

    謂勇猛心。

    精進心。

    淨業所以不得成就皆由悠悠揚揚。

    心不猛利耳。

    果能一日用力。

    發大勇猛。

    發大精進。

    工夫無不成就。

    故雲勝心既發。

    淨業斯成。

     注。

     迷心逐境者。

    不知心之本空。

    從始洎終。

    念念生滅。

    是謂迷心。

    不識境之本寂。

    随逐六塵。

    對境造業。

    是謂逐境。

     田蛙井鲋者。

    莊子雲。

    田蛙不可語于海者。

    拘于墟也。

    易經井卦爻辭雲。

    井谷射鲋。

     于事何濟者。

    謂若是大鵬金翅。

    搏風九萬。

    水激三千者。

    可責以沖霄。

    田蛙井鲋。

    責之何益。

    若是上根利智。

    心遊域外。

    足蹈大方者。

    可教直悟自心。

    生死凡夫。

    教之何用。

     得無生忍者。

    無生。

    指法性而言。

    無少法生。

    無少法滅。

    故曰無生。

    忍者。

    指始覺智言。

    以始覺智。

    契法性理。

    心中了了。

    吐露不出。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無生忍也。

     章。

     二乘執空者。

    二乘人單修正觀者。

    但念空無相無作。

    兼修助觀者。

    多由四空以入滅盡。

    故皆執空。

    又複聲聞人。

    多于四谛中。

    居滅已休。

    更不前進。

    成纏空種。

    緣覺人多于覺明中。

    即立涅槃。

    而不前進。

    生不化種。

    故多執空不修淨土者。

    自謂已得涅槃故。

    又複厭離有為故。

     乍得我空者。

    空有四種。

    一人空。

    二法空。

    三空空。

    四空空亦空。

    今但初得人空也。

     即生耽滞者。

    謂沈空滞寂。

    堕無為坑。

    飲三昧酒也。

     淨佛國土教化衆生者淨名經雲。

    菩薩取于淨國。

    皆為饒益諸衆生故。

    寶積。

    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谄衆生來生其國。

    深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

    乃至六度萬行等。

     心不喜樂者。

    向由著有。

    故受輪回。

    今得人空。

    輪回乍息。

    味着偏空涅槃之樂。

    聞說菩薩廣行萬行。

    淨土化生。

    自然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也。

     注。

     但悟蘊中無我不知蘊亦是空者。

    空有二。

    一我空。

    謂無我。

    人。

    衆生。

    壽者。

    此是二乘所證。

    二法空。

    謂無色受想行識。

    此是菩薩所證。

    今文蘊中無我。

    是我空也。

    蘊亦是空。

    是法空也。

    小乘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故悟蘊中無我。

    若照見五蘊皆空。

    則是大菩薩境界。

    故彼不知。

     亦是空者。

    以五陰法。

    自性不生。

    則無有滅。

    本來涅槃故。

     如諸下。

    引華嚴為證。

     古謂下。

    引古語為證。

     無他佛之說者。

    小乘但知有釋迦。

    不知十方諸佛。

    此句影略大教。

    有他方諸佛。

     有刹海之談者。

    如華藏世界品。

    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

    一一世界種。

    有二十重無盡世界。

    此句影略小乘。

    唯知有娑婆。

     諸佛菩薩。

    具三緣悲。

    四種智。

    涅槃五行。

    無作四宏。

    故為廣大無盡。

     心即境。

    故不礙境。

    境即心。

    故不礙心。

     楞嚴雲。

    見與見緣。

    并所想相。

    如虛空花。

    本無所有。

    故雲本性自空。

    一切諸法。

    不出色心二種。

    今衆生。

    是色法。

    度生。

    是心法。

    既一切自空。

    豈非終日度生。

    終日無度。

     乃知二字。

    直貫至終日無度。

    中有兩節。

    諸佛菩薩四句。

    應上文淨土化生。

    心不喜樂。

    心不礙境六句。

    應上文執境為有。

    唯欲避境趨寂。

    大率小乘病根。

    隻在但悟蘊中無我。

    不知蘊亦是空兩句。

    以但悟蘊中無我。

    故唯知所證為極。

    不複知有大乘妙用。

    聞淨土化生。

    自心不喜樂也。

    今日回心。

    乃知大乘妙用。

    如是廣大。

    如是無盡爾。

    以不知蘊亦是空。

    故不知一切浮塵幻化。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遂執境為有。

    唯欲避境趨寂也。

    今日回心。

    乃知本不相礙。

    當體全空。

    度而無度耳。

     章。

     初心菩薩有四教不同。

    藏通兩教菩薩。

    乃至别教初地以前。

    圓教初住以前皆是。

    何以故。

    觀經上上品方登初地。

    此初地者。

    圓初住也。

    則此初心菩薩。

    是别圓地住以前皆是自可想見。

    又複起信論。

    十信位人。

    懼信心難就。

    當求生淨土。

    及信心成就。

    而為信成發心。

    乃是三心圓發。

    正是圓教初住。

    則此初心菩薩。

    是别圓地住以前皆是。

    更可想見。

    别圓既如此。

    藏通益可知。

     大心雖建者。

    初發心菩薩。

    上求佛果。

    下化衆生。

    不同二乘。

    不求佛道。

    不教衆生故。

     勝忍未成者。

    勝忍。

    無生法忍也。

    初心菩薩。

    煩惱未除。

    無明未破。

    未證無生理故。

     正定聚。

    指極樂世界說。

    以彼土人。

    皆有定力。

    不退轉故。

    若論斷惑。

    則信成就發心者。

    方名入正定聚。

    彼土唯上品上生者是也。

     忍證無生句。

    是倒語法。

    以法忍有三種。

    一者音響忍。

    二者柔順忍。

    三者無生忍。

    今謂所證之忍。

    乃是無生也。

     且夫六心下。

    謂若不求生淨土。

    便欲苦海度生。

    則有舍利等之覆轍可鑒也。

     自足者。

    初心菩薩。

    必各有所得。

    往往就所得處。

    自生滿足。

    即如圓人十信滿心。

    尚有頂堕之病。

    是知自足兩字是初心病根。

    故此特為指出。

     注。

     注中三引智論文字。

    自具縛凡夫(至)由此堕落為第一段。

    是總證勉進全文之意。

    自又喻二人救溺(至)如得船者為第二段。

    是别證正文乘大願船二句。

    自又雲譬如嬰兒(至)救度衆生為第三段。

    是别證正文弱羽纏枝二句。

     具縛縛字。

    是内為煩惱所縛。

    聲色所縛縛字。

    是外為六塵所縛。

     未得忍力聲色所縛者。

    得忍菩薩。

    視色如盲。

    聞聲如聾。

    所謂百花叢裡過。

    一物不沾裳。

    龐公雲。

    但自無心于萬物。

    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師子吼。

    恰似木人看花鳥。

    今不然也。

     凡夫無力下。

    當雙合二喻。

    謂若離彌陀。

    或堕三途坑井。

    或渴法乳而亡。

    又若近彌陀。

    依淨土之樹枝。

    成無生之翅翮。

    方能飛三界之空。

    自在無礙也。

     已證六住者。

    别教七住。

    方名不退。

    今止證第六。

    故尚有退緣。

     因逢乞眼者。

    身子因中發大乘心。

    因天帝化作婆羅門。

    為之乞眼。

    身子與之。

    婆羅門即棄地踐踏。

    由是退失大心。

     睹相獲益者。

    華嚴雲。

    大威光太子。

    睹波羅蜜善眼如來成正覺。

    獲十種益。

    首自念佛三昧。

    名無邊海藏門。

    終至得智光明。

    名一切佛法清淨藏。

    以世人觀德人之容尚能意消。

    況見佛妙相。

    甯不得益也。

     良由下。

    是明以念佛為父。

    蓋有二義。

    一方便義。

    二親種義。

    方便者。

    淨名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而今即以妙心緣曆名号。

    正是最勝方便。

    故為父也。

    親種者。

    親傳真種。

    而今即念彼佛。

    成我自佛。

    即念本佛。

    成今始佛。

    正是親傳真種。

    故為父也。

     即真涉事者。

    念體本空。

    則念處即真。

    不妨念佛。

    則不礙涉事。

    即真而不涉事。

    是理非方便。

    涉事而不即真。

    是有為之法。

    與無為隔。

    亦非方便。

    今即真而複涉于事。

    是名方便也。

    又複真謂真理。

    事謂念佛。

    即真涉事者。

    謂雖即觀理。

    而曆念佛事也。

    此于附法托事從行。

    三種觀中。

    正是從行曆事觀理也。

     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者。

    知空不着空。

    是名為真空。

    淨名雲。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于衆生。

    此證七地念佛往生也。

     了知佛法皆唯心量者。

    悟一切法。

    皆自心現量也。

    得随順忍者。

    唯心妙理。

    随順忍可。

    此三賢位。

    比觀相應。

    或入初地。

    則現觀相應矣。

    龍樹初地往生者。

    佛雲。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刹。

    摩差末得忍往生者。

    菩薩生地經雲。

    時摩差末得不起法忍。

    五百清信士女。

    皆得不退轉地。

    壽終俱生無量壽佛國。

    已上證三賢初地往生也。

     至如文殊普賢等。

    則等覺菩薩。

    亦欲往生。

    如華嚴偈中說。

     了達自心無不化往者。

    論雲。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入正定故。

     汝若悟心萬牛莫挽者。

    悟心之士。

    知淨土唯心。

    生淨土者。

    非生淨土。

    生自己心中也。

     雖曰了明去佛尚遠者。

    古雲。

    頓悟雖同佛。

    多生習氣深。

    風停波尚湧。

    理現念猶侵。

    又雲。

    識冰是水。

    猶賴湯氣以消镕。

    悟妄即真。

    尚依佛慧而熏煉也。

     注。

     杜視絕聽者。

    清涼雲。

    高不可仰。

    積行菩薩曝腮鱗于龍門。

    深不可窺。

    上德聲聞杜視聽于嘉會。

    今釋曝腮者。

    如禹門三級。

    魚躍不過者。

    曝腮而還也。

     常法即是依律定罪毋擾亂其心者。

    謂當直談罪性本空。

    不在内外中間等也。

     拟之螢光者。

    證道歌雲。

    有二比丘犯淫殺。

    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

    猶如赫日消霜雪。

    是也。

     不淨數息者。

    舍利弗教弟子。

    一修不淨觀。

    一修數息觀。

    久之。

    皆不成。

    心欲返道。

    往見世尊。

    世尊問二人在家何業。

    修數息者曰。

    守墳墓。

    修不淨者曰。

    冶金器。

    世尊乃令二人易觀修之。

    不久皆證道果。

     三心。

    即觀經所雲。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圓者圓頓。

    無次第故。

    又圓融。

    無彼此故。

    又圓滿。

    無缺少故。

    此是圓人。

    就圓融三法而發心也。

    當知發此三心是因。

    是未生淨土時事。

    是圓十信位中事。

    直入無生是果。

    是已生淨土時事。

    是證圓初住時事。

    三心圓發直入無生者。

    謂但能三心圓發者。

    生淨土時即直入無生也。

     十念舊有兩釋。

    一謂但至心稱念十聲。

    即為十念。

    一謂不論句數。

    但盡一口氣為一念。

    盡十氣為十念。

    又有臨終始十念者。

    如張善和是也。

    有一生行十念者。

    如智仙法師是也。

    成功亦可分事理說。

    如但得信力成就。

    稍能伏妄。

    是事成功。

    若根器大利。

    觀力成就。

    疾能破妄。

    是理成功。

    大率即此一行。

    随其根器。

    随其用心。

    可分九品也。

    又當知此句是因。

    下句亦生彼國方是果。

    又複當知。

    此等十念成功者。

    皆因夙世有大善根。

    或今現生素習禅觀。

    故一時用力。

    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