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含之後。
複經方等彈呵。
般若淘汰。
四十年餘。
至法華會上。
方能會歸一乘也。
權即三。
實即一。
大車。
謂大白牛車。
即大乘妙法也。
不論大根小根三句。
對上始成正覺。
演大華嚴說。
謂華嚴純接上根。
下根絕分。
今則上自不退菩薩。
下及悠悠凡夫。
三根普利故。
亦不待根熟四句。
對上大教難投五句說。
謂法華待根成熟。
方乃會歸。
今則不俟彈呵。
無煩淘汰。
即得西歸故。
不次之擢者。
言此土修行。
漸漸斷惑。
方出生死。
如授官者。
必循資格次第升授。
今念佛法門。
不必漸漸斷惑。
但得往生即超生死。
喻如不循次第。
頓授高官也。
蔭序之官者。
言此土修行。
功圓行滿。
方成聖果。
如得官者。
必明經中式。
或汗馬成功。
今念佛法門。
不必功行圓滿。
仗佛願力。
疾登彼岸。
喻如祖宗遣蔭。
現膺爵祿也。
念佛恩中之殊者。
念佛之比其餘法門。
固為殊恩。
而念佛一門。
複有多種。
如觀像。
觀想。
實相等。
而觀像。
則像去還無。
因成間斷。
觀想。
則心粗境細。
妙觀難成。
實相。
則上智乃克承當。
中下未能領荷。
唯此持名。
至簡至易。
普攝諸根。
鶴沖鵬舉。
骥驟龍飛。
殊恩中之殊恩也。
序。
指四十八願門者。
法藏比丘。
于世自在王佛所。
發四十八願。
佛乃一一拈出。
指示衆生。
故曰指四十八者。
如國中無三惡道願。
乃至最後即得諸忍究竟願。
願曰門者。
門門不同。
此非彼故。
開一十六觀法者。
因韋提啟請。
乃為宣說。
今日始創。
故曰開一十六者。
始自落日懸鼓觀。
終至三輩往生觀。
觀曰法者。
各有法則修不一故。
歸乎普度者。
如四教四弘。
各有四種。
今則純是衆生無邊誓願度也。
普謂豎窮橫遍。
歸者。
謂雖有四十八種不同。
而要其所歸。
則無非普度也。
宗乎妙心者。
宗猶主也。
謂雖有一十六種不同。
而究其所主。
則無非妙心也。
妙心者。
謂十六觀中。
若依若正。
皆以法界心。
觀法界境。
生于法界依正色心也。
注。
悉是空假中道圓寂一心者。
觀法有二。
有事有理。
事觀者。
且如日觀。
行人面西正坐。
觀日欲落。
狀如懸鼓。
閉目開目。
日相現前。
名為事觀。
理觀者又二。
有次第。
一心。
次第三觀者。
先觀此日。
由想所成。
全體性空。
無有自性為空觀。
複有觀想因緣。
成此日相。
則不壞假相為假觀。
以此二觀為方便。
次觀假處全空。
空處全假。
非空非假為中觀。
是乃先空次假後中。
為次第三觀也。
一心三觀者。
所觀之境。
即真即俗即中。
能觀之觀。
即空即假即中。
以一心三觀。
觀三谛一境。
而境外無觀。
觀外無境。
境觀雙忘。
唯一妙心。
此即以具日之心。
觀于即心之日。
令本性日。
顯現其前。
為一心圓妙之觀法也。
序。
廣以廣多廣博為義。
廣多者。
如來性中本有妙用。
潛興密應。
無有窮盡。
廣博者。
此無盡願。
一一同于覺性。
無有分限。
大以豎窮橫遍為義。
豎窮者。
此願盡未來際無有休息。
橫遍者。
此願充滿十方無有邊際。
先有始義。
即行遠自迩之意。
又先有急義。
即先務之為急意。
貴在知先者。
由彌陀悟入法性。
從性起願。
性無盡。
故願亦無盡。
故知欲入彌陀願海。
必先悟徹自心。
不悟廣大之心。
不入廣大願海故。
深謂觀深妙。
玄謂理幽玄。
經中觀法。
乃以法界心。
觀法界境。
生于法界依正色心。
豈非深妙。
經中依正。
但應色一相。
可照三身。
依報一塵。
即寂光土豈不幽玄。
約者。
簡約也。
唯此四字。
更無别法。
何等簡易。
又約者。
要約也。
念佛功成。
無事不辦。
何等要約。
尤應守約者。
以十六妙觀。
乃全性成修。
全修成性。
悟心上士。
乃克行持。
初學行人。
無由湊泊故。
舉名兼衆德者。
由名召體。
體外無名。
體具衆德。
則名亦兼衆德。
故一稱名。
即稱佛衆德也。
專持統百行者。
以一心持名。
萬緣自舍。
即布施行。
一心持名。
三業自淨。
即持戒行等。
注。
幽顯聖凡者。
幽指三途。
顯指人天。
聖指三乘。
凡指六道。
茫無畔岸者。
以心無盡。
故願無盡也。
初心靡及者。
妙宗鈔雲。
觀雖深妙。
本被初心。
若能進功。
何憂不就。
而大師如此說者。
蓋有二義。
一者。
以今正建立持名法門故。
二者。
初心亦甚不同。
有具足圓解之初心。
乃至有茫然未識之初心故。
守約謂修身。
施博謂天下平。
但得見彌陀者。
永明四料簡雲。
無禅無淨土。
鐵床并鐵磨。
萬劫與千生。
沒個人依怙。
有禅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将來作佛祖。
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随他去。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先務之急者。
孟子雲。
知者。
無不知也。
當務之為急。
堯舜之知。
而不遍物急先務也。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者。
十六觀經。
題曰觀無量壽佛經者。
以十六觀法。
不出依正主伴。
佛是正報。
舉正足以攝依。
日。
地。
行樹。
寶池等。
無不攝故。
佛是化主。
舉主足以攝伴。
觀音。
勢至。
乃至九品往生。
無不攝故。
佛雖至極。
唯心即是者。
佛雖萬德果人。
實不離當人現今一念。
以心外覓佛。
即邪魔故。
至簡至易者。
一心執持。
至簡而不繁。
至易而不難。
此守約也。
萬法唯心者。
古雲。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雲。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心清淨故。
何事不辦者。
既得其本。
不愁其末也。
下文六句。
正釋此句之義。
運想宛然者。
謂三昧既成。
想行樹則行樹明。
想寶池則寶池現。
想菩薩則菩薩在前。
想如來則如來宛爾。
以三昧心中随心現相故。
舉念便登者。
解脫長者言。
我欲見阿彌陀佛。
随意即見。
是也。
此施博也。
大聖悲憐者。
天如雲。
觀法理微。
衆生心雜。
雜心修觀。
觀想難成。
大聖悲憐。
直勸專持名号。
彌陀即是全體一心有二義。
一者。
阿彌陀佛即是全體一心。
以佛複本源究竟覺體。
故起信雲。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夫法界一相。
是離念之心體也。
而即是如來。
則如來豈不是全體一心。
二者。
阿彌陀佛四字。
即是全體一心。
此四字在我心中。
明明曆曆。
迥然獨照。
四字之外無我心。
我心之外無四字。
豈不即是全體一心。
又複真念佛者。
唯色唯心。
唯觀唯境。
一名一字。
無非實相。
豈不即是全體一心。
心包衆德者。
以真如體中。
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此心不為三際遷流曰常。
不為二死逼迫曰樂。
具八自在我曰我。
離五住污染曰淨。
本來妙明曰本覺。
方始出纏曰始覺。
不妄不變曰真如。
離過絕非曰佛性。
諸佛所得之智曰菩提。
諸佛所證之理曰涅槃。
四谛者。
苦集滅道也。
苦為逼迫相。
集為招感相。
此世間因果也。
道為可修相。
滅為可證相。
此出世間因果也。
此四谛通大小乘。
有生滅。
無生。
無量。
無作。
四教不同。
然四谛是境非行。
今雲行者。
舉所觀之境。
顯能觀之行也。
序。
萬慮鹹休。
是妄心初息。
一心不亂。
是正念成就。
從茲承專持來。
究極根鹹休來。
注。
念念塵勞者。
塵者不淨。
勞者不逸。
聚緣内搖。
趨外奔逸。
是其相也。
刹那中有九百生滅者。
刹那。
時極速也。
經雲。
衆生一念。
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
有九百生滅。
生住異滅者。
有為四相也。
生表此法先非有。
滅表此法後是無。
異表此法非凝然。
住表此法暫有用。
分齊頭數者。
此非彼曰分齊。
各有緒曰頭數。
甲滅乙生者。
約彼此說。
如貪滅瞋生等。
俄去倏返者。
約一法說。
如才滅複現也。
獅子杲日喻正念。
百獸與霜喻萬慮。
出窟潛蹤者。
獅子出窟時。
四足踞地。
振尾出聲。
水性之屬。
潛沒深淵。
陸行之類。
藏竄孔穴。
飛者堕落。
諸大香象。
奔走失糞。
名鹹休也。
以上是正釋。
故永明以下是引證。
數息者。
數息觀也。
數出入息。
從一至十。
對治散亂法也。
此法通世間出世間禅。
如根本禅。
多由數息而入。
而六妙門。
亦先以數息為首。
請觀音亦必以數息為助也。
初心在緣曰覺。
細心觀察曰觀。
正是此人數息工夫。
但渠工夫既成。
更欲增進覺。
覺觀不休。
亦即是病。
遂借稱名為轉治也。
但字字分明。
亦是覺。
句句接續。
亦是觀。
雲何即破覺觀。
蓋是以毒攻毒。
用兵止兵。
毒盡兵消。
身心安樂耳。
又或此人徑就理持。
研究之極。
頓入無心三昧。
亦不可知。
此正是一個鹹休樣子。
故取之以為驗也。
休之又休。
即所謂精進更精進。
放下又放下也。
源本。
是萬慮之源頭根本。
近言之。
即是融通妄想。
以為其本。
窮謂浮想消除。
于覺明心。
如去塵垢。
此即是事一心也。
遠言之。
則是罔象虛無。
颠倒妄想。
以為其本。
窮謂倏然隳裂。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此即是理一心也。
事理一心。
皆為成就念佛三昧。
三昧者梵語。
此雲正定。
亦雲正受。
離邪名正。
離散名定。
以一心不亂。
不同凡夫之不定。
外道之邪定也。
不受諸受。
名為正受。
以一心不亂。
無一法當情。
名正受也。
序。
乃知下。
是明理一心境界。
匪離四句。
正說唯心淨土也。
處處兩句。
言觸處洞然。
珍禽兩句。
言一味平等(細玩注中自見)。
跬步湧華者。
謂心華燦發。
左右逢源。
清淨光明之體。
當處出生也。
又心包法界。
既妙悟一心。
即萬億刹外之蓮華。
亦不離寸步也。
戶庭繞樹者。
謂覺林增長。
道樹滋榮。
長養衆善之體。
随處發現也。
又法界唯心。
既妙悟一心。
即萬億刹外之行樹。
亦不出戶庭也。
彌陀說法者。
鵲噪鴉鳴。
盡是深談般若。
溪光山色。
無非全露遮那也。
處處者。
即古人所謂。
熾然說無間歇也。
蓮華化生者。
從悟而迷。
是為胎藏受生。
從迷而悟。
是為蓮華化生也。
時時者。
即經中所謂。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卧也。
禽鳥指有情。
堂院指無情。
舉此二種。
見情與無情。
同成正覺也。
偕音并彩。
正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處。
注。
既得四句明。
即此一心。
即是淨土。
何必四句明。
不必往生。
方成淨土。
然則四句顯唯心境界。
無差别相。
等同一味也。
故曰句總結。
印壞文成者。
涅槃二十七雲。
譬如蠟印印泥。
印與泥合。
印滅文成。
以喻凡夫現在陰滅。
中有陰生。
今借此文。
以喻往生行人。
此土陰滅。
彼國陰生。
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
已是彼國生陰故也。
成論明極善極惡。
俱不經中陰。
如?矛離手也。
序。
念空真念者。
念即念佛之念。
真念即真如體。
念到極處。
和念脫落。
頓離念相。
謂之念空。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法界一相。
即是平等法身。
故雲真念。
生入無生者。
生即生死之生。
無生即無生忍。
生本無體。
以念為體。
起信雲。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而得住持。
今既念空。
所謂皮既不存。
毛将安附。
自然髑髅粉碎。
五陰消亡。
從有生悟入無生矣。
又生即念佛之心。
無生謂無生之理。
雖念性元生滅。
既由有念得入無念。
是從生滅頓入無生矣。
念佛念心者。
既到真念田地。
則其念佛已無能所。
能念心外。
無有佛為我所念。
所念佛外。
無有心能念于佛。
智外無如。
如外無智。
如智不二。
名念佛即是念心也。
生彼生此者。
既到無生田地。
則其淨土已無彼此。
遊神億刹。
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
匪逃乎刹那際内。
彼即是此。
此即是彼。
彼此無分。
雲生彼不離生此也。
心佛衆生一體者。
佛者果德之稱。
衆生穢惡之号。
心者靈明之體。
念佛未至一心。
心不是佛。
佛不是生。
判然不一。
今既念佛即是念心。
則反本還源。
不見生佛假名。
惟一妙明。
周遍法界。
以即佛之生。
念即心之佛。
無二相也。
中流兩岸不居者。
苦域是此岸。
樂邦是彼岸。
非苦非樂是中流。
念佛未至一心。
中流兩岸。
截然不同。
今既生彼不離生此。
則不見彼岸。
不見此岸。
并不見非彼非此之中流矣。
古雲。
海藏多羅一葉舟。
不居兩岸不中流。
一篙撐出虛空外。
惹得春風笑點頭。
是也。
注。
念極而空。
約修邊說。
念體本空。
約性邊說。
無念之念。
是終日無念。
終日念佛也。
念實無念。
是終日念佛。
終日無念也。
又此二義。
亦乃相須。
由念極而空。
方知念體本空。
工夫不到。
不悟本體也。
又由念體本空。
方得念極而空。
本體不空。
縱念不空也。
達生體不可得者。
由心空故。
大地平沉。
虛空粉碎。
推求五陰色心。
了不可得也。
不生而生者。
如以不生為不生。
非真不生也。
生即不生。
是真不生。
故永嘉謂。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等。
又生即念念生滅。
此生滅妄心。
本自虛妄。
無有實體。
故雲體不可得。
達者悟心之本空也。
既悟心空。
則終日念佛。
終日無念。
生而不生也。
終日無念。
終日念佛。
不生而生也。
生而不生。
則生元不可得。
不生而生。
則不生亦不可得。
是真無生也。
故雲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三無有别者。
謂迷此法有衆生名。
悟此法有諸佛名。
此法諸法中實有心名。
然而迷悟本空。
中邊不立。
諸佛衆生及心。
皆假名也。
假名無實。
全體即真。
故三法相即。
無有差别。
二邊謂有無。
中道謂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不着不安。
正是離四句處。
自心是佛是禅者。
自心覺照即是佛。
自心靜慮即是禅。
謗自本心者。
以淨土乃自心之淨土故。
是謗佛者。
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
是自謗其禅者。
以不離自心即是禅故。
序。
此則理之一心者。
以一心念佛有事有理。
上文所指乃理一心也。
全歸上智者。
以理一心。
無方所。
無形相。
不可湊泊。
無容拟議。
非宿具般若靈根。
單刀直入者。
鮮能悟入。
通乎事相者。
不悟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但以妄念念佛。
離此生彼。
是則生佛宛然。
淨穢曆然。
以我之生。
求彼之佛。
厭此五濁。
欣彼樂邦。
與彼理性。
全無交涉。
此則鈍根所行也。
序。
守愚之輩者。
愚亦不能障道。
故雲人一能之已百之等。
而過在守字。
乃高推聖境。
畫地自限之輩。
小慧之流者。
學般若菩薩。
須求大智慧。
小慧者狂慧也。
偏慧也。
非真慧也。
又此二人之病。
在執着兩字。
故經雲。
衆生處處着。
引之令得出。
注。
事依理起者。
事不自事。
因理而事。
因自性彌陀。
故勸人念彌陀。
因唯心淨土。
故勸人生淨土。
理得事彰者。
理不自彰。
由事乃彰。
因念彌陀。
方顯自性彌陀。
因求淨土。
乃悟唯心淨土。
由是心是佛。
方乃是心作佛。
因是心作佛。
方顯自心是佛故。
數他寶者。
華嚴雲。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等。
判然心不是佛者。
是口口談空。
步步行有。
吃得肉已飽。
求尋僧說禅者。
是故下伸正意。
約理無可念者。
以實相理中絕思絕議。
舉心即錯。
動念即乖故。
念即無念者。
以即事即理。
即念無念。
舍念而求無念。
是猶撥波求水。
滅器求金。
是斷滅見。
豁達空。
非無念本體也。
即本智求佛智者。
本智即本有之智。
不因修得。
不由學成。
本自具足者。
所謂本覺是也。
佛智由斷惑而顯。
修證而成。
出纏方得者。
即所謂始覺是也。
本智約理具。
佛智約事造也。
序。
相繼。
謂一字一字分明。
一句一句接續。
不虛入品者。
謂但能念念接續。
無有間斷。
則已能伏妄。
得少分淨。
可成末品。
又或此人夙有靈根。
即于此時頓明谛理。
随其淺深。
或中或上。
俱不可知。
故曰不虛。
明謂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即所謂一發一切發也。
反受禍者。
謂若是修行人。
則堕邪外。
若凡夫外道。
則福盡受輪。
若口口談空。
步步行有者。
則徑堕三途。
無有休息。
故雲受禍。
注。
着事而信不切者。
如今世人。
口念彌陀。
心馳五欲。
空談淨土。
系念娑婆也。
成就淨身者。
謂三業毫無污染。
即所謂純清絕點。
一條白練也。
永明雲。
求淨土者。
縱饒未明道眼。
也須成就淨身。
心實了明。
謂三智一心中得。
已登初地。
入無生忍。
于自本心有大開悟者。
不正之謂狂。
狂慧者。
雖有智慧。
非真慧也。
有從學問得者。
有從工夫得者。
有從邪師得者。
種種不同。
馳騁者。
大率謂十方諸佛一口吞盡。
何處更覓彌陀。
十方世界徹底掀翻。
何方别求淨土。
再說念佛求生。
早是缽盂安柄。
頭上加頭也。
不明之謂頑。
頑虛者。
雖着空理。
非真空也。
如癡人口口談空。
凡夫四無色定。
外道無想。
以及非非想陰境空魔。
乃至圓虛無心。
種種不一。
耽著者。
大率堅守執着。
一向入空。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也。
輕談。
謂形于口。
蔑視。
謂存于心。
不咎鈍人。
反抑利者。
謂着事鈍根。
不知理性。
應當呵責。
開其慧性。
破其愚蒙。
使由事入理可也。
何乃舍彼愚夫。
反抑利者。
蓋以鈍人自知不如。
斤斤自守。
無驕無恃。
無過無非。
利者不然。
故抑之也。
畫虎弗就者。
馬援戒子雲。
龍伯高敦厚周慎。
杜季良豪俠好義。
效伯高不得。
猶為謹敕之士。
所謂刻鹄不成尚類骛者也。
效季良不得。
陷為天下輕薄子。
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序。
遂使垂手徒勤者。
彌陀慈父。
終日垂金色臂。
接引念佛衆生。
衆生不肯念佛。
是垂手徒勤。
彌陀終日。
望衆生求生淨土。
如慈母倚門望子。
衆生不肯念佛。
是倚門空望。
若約理觀者。
手表提攜之悲。
目表照了之智。
同體之悲。
不離衆生。
為垂手深淵。
自然之智。
遍在六趣。
為倚門望子。
徒勤空望。
是真如内熏無明。
而無明全不顧真如也。
今生多生。
一誤百誤者。
今生遇此殊勝法門。
如久客他鄉。
乍聞家信。
應當勇猛精進。
求願往生。
而乃悠悠揚揚。
漠然不顧。
豈非大誤。
又不唯今生之誤。
今生以及多生。
一誤而成百誤也。
古雲。
狹路相逢如不薦。
者回要見定還難。
是也。
注。
凡厥有心。
定當作佛者。
圭峰雲。
頃以道非常道。
諸行無常。
今知心是佛心。
定當作佛。
故佛教持名。
非教念他佛也。
乃念我自心。
非教成彼佛也。
乃成我自佛耳。
序。
末法對正像言。
正者。
證也。
以現量智。
證實相理初一千年。
有教行理果。
故曰正也。
像者。
似也。
以比量智。
依稀見道。
仿佛不真。
第二千年。
有教行理。
而無果證。
故曰像也。
末法則空騰似量。
唯尚鬥争。
徒有教理而無行果。
故曰末也。
四教各有内外凡。
若乃未通四教。
博地凡愚。
名下凡也。
陬者。
偏隅也。
窮極也。
此方在閻浮之極東。
故名震旦國。
大師一生自居學地。
不敢以先輩自處。
故稱晚學罔通玄理。
謂未能實契妙心。
空談。
即依通禅客。
文字學人。
聽其言也。
超賢聖之前。
稽其行也。
落凡庸之後。
素鄙。
謂平素自鄙。
注。
自量二字極佳。
聖之所以成聖。
賢之所以益賢也。
生之不時者。
不生正像。
去聖時遙也。
報之不勝者。
非聖賢應迹。
是業系凡夫也。
見之不廣者。
不生中華佛國。
親炙多賢廣其聞見也。
智之不深者。
非為耆師宿德。
久修道行。
智慧深遠也。
序。
斯經贊揚極樂。
勸生極樂。
故望樂國為家鄉。
斯經指示彌陀。
勸念彌陀。
故仰慈尊如怙恃。
千生流浪。
不知何處是我家鄉。
萬劫逃亡。
未識何人是我父母。
斯經指出。
敢不懸望而企仰耶。
注。
既揣鈍根者。
為人不可不自揣。
自揣若果利根。
則丈夫自有沖霄志。
不向如來行處行。
今既鈍根。
必須師古。
師古二字出尚書。
謂後覺者。
必效先覺之所為也。
寂滅淨土下。
實就理說。
但飄泊思歸。
亦可雙約事理。
寂滅淨土。
即常寂光土也。
此乃當人故鄉田地。
是安我法身。
立我慧命處。
舍離飄泊者。
迷自本心。
随逐六塵也。
約事。
則是不願往生。
貪戀此土。
思歸一念。
是念念稱理。
而觀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也。
約事。
則是常憶常念。
字字分明。
句句接續。
行住坐卧。
唯此一念。
無第二念也。
古雲。
身雖未到蓮華土。
先送心歸極樂天。
又雲。
西方勝友待多時。
收拾身心早歸去。
是也。
佛以大慈下。
雙約事理。
約事。
則四十八願。
廣度有情。
是接引衆生。
此方念佛。
彼土标名。
是懷我以聖胎。
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是飼我以法乳。
佛慈加被。
身心精進。
不退菩提。
是荷其恩力。
而得成立也。
約理。
則自性彌陀。
念念不離。
是慈悲接引。
真如本覺。
内熏無明。
是懷我以聖胎。
複作境界之性。
引發現行。
是飼我以法乳。
折旋俯仰。
穿衣吃飯。
不離者個。
是荷其恩力。
而得成立也。
古雲。
野老負薪歸。
村婦連宵織。
看他家事忙。
且道憑誰力。
問翁翁不知。
問渠渠不識。
嗟哉今古人。
幾個知恩德。
是也。
劬勞之德者。
詩雲。
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欲報之恩。
昊天罔極。
螟蛉異姓者。
詩雲。
螟蛉有子。
蜾螺負之。
教誨爾子。
式谷似之。
懷慕終身者。
書雲。
人少則慕父母。
知好色則慕少艾。
大孝終身慕父母。
左右無方者。
禮記檀弓篇雲。
事親有隐而無犯。
左右就養無方。
定省不違者。
禮記曲禮上篇。
凡為人子者。
冬溫而夏清。
昏定而晨省。
此三句。
約理。
則念念回光反照。
随順真如。
約事。
則從生至老。
行住坐卧。
夙興夜寐。
一句彌陀無間斷也。
序。
心是大師普心。
道是佛法大道。
鮮見其全者。
古來非無妙疏。
但于斷簡殘編。
略見一二。
鮮見全文也。
數解僅行者。
惟海東疏。
越溪解。
大佑略解而已。
總收部類者。
此經與大彌陀經為同部。
與十六觀。
鼓音王。
後出彌陀偈經為同類。
部者部書。
其文雖不同。
而同一行門。
是一部書也。
類者流類。
為行雖不同。
而同歸淨土。
是一流類也。
一行者。
文殊般若會。
雲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
系緣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
修是三昧者。
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
專稱名字。
随彼方所。
端身正向。
于一佛念念相續。
即一念中能見過去未來諸佛等。
會歸玄旨者。
以淨土一門。
會歸華嚴十玄妙旨。
如後分圓中所明。
貫穿諸門者。
以念佛一門。
貫穿一代時教諸行法門。
如後釋一心不亂處所明。
銷歸自己。
即如後文。
節節稱理之談。
是也。
回向菩提。
即如下文。
同證寂光無上果。
是也。
注。
不可思議。
不出依正因果。
依則同居即寂光。
正則應化即法身。
因則七日便得功成。
果則一生便即不退。
何可思議。
肌膚在表。
所入不深者。
初祖欲返天竺。
命門人曰。
汝等盡言所得。
道付對曰。
如我所見。
不執文字。
不離文字。
而為道用。
祖曰。
汝得我皮。
尼總持曰。
我今所解。
如慶喜見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
汝得我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
而我見處。
無一法可得。
祖曰。
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
依位而立。
祖曰。
汝得我髓。
今言膚者。
謂所見甚淺也。
堯舜尚竭心思者。
書雲。
堯舜之道。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又曰。
既竭心思焉。
繼之以不忍人之政。
而仁覆天下矣。
性海為宗者。
華嚴四分。
五周。
六相。
十玄。
四種法界。
二十重華藏。
及無量香水海。
皆從一心流出。
故以性海為宗也。
世出世間。
不出心外者。
世間染法。
出世淨法。
染淨雖殊。
不離自心。
以離心無六道。
離心無三乘故。
淨土依正。
皆是本覺者。
依即寶池行樹等。
正即佛及菩薩三輩九品等。
如後文所明。
寶池即自性之汪洋沖融。
行樹即自性之出生衆善。
聲聞即自性真。
菩薩即自性俗。
佛即自性中等。
又複一念具足三千。
而三千中。
生陰二千為正。
國土一千屬依。
國土依正既居一心。
一心豈分能所。
故曰一一皆是。
器器唯金。
是全妄全真義。
流流入海。
是會妄歸真義。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者。
法界謂一真法界。
即起信心真如門。
流有流出義。
謂從平等法界。
一念不覺。
流出三細六粗種種境界。
還有還轉義。
謂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而一切境界全是妙明。
鬼神與通者。
管子雲。
思之思之。
又重思之。
思之不得。
鬼神其将通之。
非鬼神之與通。
乃精誠之極也。
序。
偈中初八句。
是先皈命。
次八句。
是正請加。
初中又二。
初四句。
就本經
複經方等彈呵。
般若淘汰。
四十年餘。
至法華會上。
方能會歸一乘也。
權即三。
實即一。
大車。
謂大白牛車。
即大乘妙法也。
不論大根小根三句。
對上始成正覺。
演大華嚴說。
謂華嚴純接上根。
下根絕分。
今則上自不退菩薩。
下及悠悠凡夫。
三根普利故。
亦不待根熟四句。
對上大教難投五句說。
謂法華待根成熟。
方乃會歸。
今則不俟彈呵。
無煩淘汰。
即得西歸故。
不次之擢者。
言此土修行。
漸漸斷惑。
方出生死。
如授官者。
必循資格次第升授。
今念佛法門。
不必漸漸斷惑。
但得往生即超生死。
喻如不循次第。
頓授高官也。
蔭序之官者。
言此土修行。
功圓行滿。
方成聖果。
如得官者。
必明經中式。
或汗馬成功。
今念佛法門。
不必功行圓滿。
仗佛願力。
疾登彼岸。
喻如祖宗遣蔭。
現膺爵祿也。
念佛恩中之殊者。
念佛之比其餘法門。
固為殊恩。
而念佛一門。
複有多種。
如觀像。
觀想。
實相等。
而觀像。
則像去還無。
因成間斷。
觀想。
則心粗境細。
妙觀難成。
實相。
則上智乃克承當。
中下未能領荷。
唯此持名。
至簡至易。
普攝諸根。
鶴沖鵬舉。
骥驟龍飛。
殊恩中之殊恩也。
序。
指四十八願門者。
法藏比丘。
于世自在王佛所。
發四十八願。
佛乃一一拈出。
指示衆生。
故曰指四十八者。
如國中無三惡道願。
乃至最後即得諸忍究竟願。
願曰門者。
門門不同。
此非彼故。
開一十六觀法者。
因韋提啟請。
乃為宣說。
今日始創。
故曰開一十六者。
始自落日懸鼓觀。
終至三輩往生觀。
觀曰法者。
各有法則修不一故。
歸乎普度者。
如四教四弘。
各有四種。
今則純是衆生無邊誓願度也。
普謂豎窮橫遍。
歸者。
謂雖有四十八種不同。
而要其所歸。
則無非普度也。
宗乎妙心者。
宗猶主也。
謂雖有一十六種不同。
而究其所主。
則無非妙心也。
妙心者。
謂十六觀中。
若依若正。
皆以法界心。
觀法界境。
生于法界依正色心也。
注。
悉是空假中道圓寂一心者。
觀法有二。
有事有理。
事觀者。
且如日觀。
行人面西正坐。
觀日欲落。
狀如懸鼓。
閉目開目。
日相現前。
名為事觀。
理觀者又二。
有次第。
一心。
次第三觀者。
先觀此日。
由想所成。
全體性空。
無有自性為空觀。
複有觀想因緣。
成此日相。
則不壞假相為假觀。
以此二觀為方便。
次觀假處全空。
空處全假。
非空非假為中觀。
是乃先空次假後中。
為次第三觀也。
一心三觀者。
所觀之境。
即真即俗即中。
能觀之觀。
即空即假即中。
以一心三觀。
觀三谛一境。
而境外無觀。
觀外無境。
境觀雙忘。
唯一妙心。
此即以具日之心。
觀于即心之日。
令本性日。
顯現其前。
為一心圓妙之觀法也。
序。
廣以廣多廣博為義。
廣多者。
如來性中本有妙用。
潛興密應。
無有窮盡。
廣博者。
此無盡願。
一一同于覺性。
無有分限。
大以豎窮橫遍為義。
豎窮者。
此願盡未來際無有休息。
橫遍者。
此願充滿十方無有邊際。
先有始義。
即行遠自迩之意。
又先有急義。
即先務之為急意。
貴在知先者。
由彌陀悟入法性。
從性起願。
性無盡。
故願亦無盡。
故知欲入彌陀願海。
必先悟徹自心。
不悟廣大之心。
不入廣大願海故。
深謂觀深妙。
玄謂理幽玄。
經中觀法。
乃以法界心。
觀法界境。
生于法界依正色心。
豈非深妙。
經中依正。
但應色一相。
可照三身。
依報一塵。
即寂光土豈不幽玄。
約者。
簡約也。
唯此四字。
更無别法。
何等簡易。
又約者。
要約也。
念佛功成。
無事不辦。
何等要約。
尤應守約者。
以十六妙觀。
乃全性成修。
全修成性。
悟心上士。
乃克行持。
初學行人。
無由湊泊故。
舉名兼衆德者。
由名召體。
體外無名。
體具衆德。
則名亦兼衆德。
故一稱名。
即稱佛衆德也。
專持統百行者。
以一心持名。
萬緣自舍。
即布施行。
一心持名。
三業自淨。
即持戒行等。
注。
幽顯聖凡者。
幽指三途。
顯指人天。
聖指三乘。
凡指六道。
茫無畔岸者。
以心無盡。
故願無盡也。
初心靡及者。
妙宗鈔雲。
觀雖深妙。
本被初心。
若能進功。
何憂不就。
而大師如此說者。
蓋有二義。
一者。
以今正建立持名法門故。
二者。
初心亦甚不同。
有具足圓解之初心。
乃至有茫然未識之初心故。
守約謂修身。
施博謂天下平。
但得見彌陀者。
永明四料簡雲。
無禅無淨土。
鐵床并鐵磨。
萬劫與千生。
沒個人依怙。
有禅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将來作佛祖。
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随他去。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先務之急者。
孟子雲。
知者。
無不知也。
當務之為急。
堯舜之知。
而不遍物急先務也。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者。
十六觀經。
題曰觀無量壽佛經者。
以十六觀法。
不出依正主伴。
佛是正報。
舉正足以攝依。
日。
地。
行樹。
寶池等。
無不攝故。
佛是化主。
舉主足以攝伴。
觀音。
勢至。
乃至九品往生。
無不攝故。
佛雖至極。
唯心即是者。
佛雖萬德果人。
實不離當人現今一念。
以心外覓佛。
即邪魔故。
至簡至易者。
一心執持。
至簡而不繁。
至易而不難。
此守約也。
萬法唯心者。
古雲。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雲。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心清淨故。
何事不辦者。
既得其本。
不愁其末也。
下文六句。
正釋此句之義。
運想宛然者。
謂三昧既成。
想行樹則行樹明。
想寶池則寶池現。
想菩薩則菩薩在前。
想如來則如來宛爾。
以三昧心中随心現相故。
舉念便登者。
解脫長者言。
我欲見阿彌陀佛。
随意即見。
是也。
此施博也。
大聖悲憐者。
天如雲。
觀法理微。
衆生心雜。
雜心修觀。
觀想難成。
大聖悲憐。
直勸專持名号。
彌陀即是全體一心有二義。
一者。
阿彌陀佛即是全體一心。
以佛複本源究竟覺體。
故起信雲。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夫法界一相。
是離念之心體也。
而即是如來。
則如來豈不是全體一心。
二者。
阿彌陀佛四字。
即是全體一心。
此四字在我心中。
明明曆曆。
迥然獨照。
四字之外無我心。
我心之外無四字。
豈不即是全體一心。
又複真念佛者。
唯色唯心。
唯觀唯境。
一名一字。
無非實相。
豈不即是全體一心。
心包衆德者。
以真如體中。
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此心不為三際遷流曰常。
不為二死逼迫曰樂。
具八自在我曰我。
離五住污染曰淨。
本來妙明曰本覺。
方始出纏曰始覺。
不妄不變曰真如。
離過絕非曰佛性。
諸佛所得之智曰菩提。
諸佛所證之理曰涅槃。
四谛者。
苦集滅道也。
苦為逼迫相。
集為招感相。
此世間因果也。
道為可修相。
滅為可證相。
此出世間因果也。
此四谛通大小乘。
有生滅。
無生。
無量。
無作。
四教不同。
然四谛是境非行。
今雲行者。
舉所觀之境。
顯能觀之行也。
序。
萬慮鹹休。
是妄心初息。
一心不亂。
是正念成就。
從茲承專持來。
究極根鹹休來。
注。
念念塵勞者。
塵者不淨。
勞者不逸。
聚緣内搖。
趨外奔逸。
是其相也。
刹那中有九百生滅者。
刹那。
時極速也。
經雲。
衆生一念。
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
有九百生滅。
生住異滅者。
有為四相也。
生表此法先非有。
滅表此法後是無。
異表此法非凝然。
住表此法暫有用。
分齊頭數者。
此非彼曰分齊。
各有緒曰頭數。
甲滅乙生者。
約彼此說。
如貪滅瞋生等。
俄去倏返者。
約一法說。
如才滅複現也。
獅子杲日喻正念。
百獸與霜喻萬慮。
出窟潛蹤者。
獅子出窟時。
四足踞地。
振尾出聲。
水性之屬。
潛沒深淵。
陸行之類。
藏竄孔穴。
飛者堕落。
諸大香象。
奔走失糞。
名鹹休也。
以上是正釋。
故永明以下是引證。
數息者。
數息觀也。
數出入息。
從一至十。
對治散亂法也。
此法通世間出世間禅。
如根本禅。
多由數息而入。
而六妙門。
亦先以數息為首。
請觀音亦必以數息為助也。
初心在緣曰覺。
細心觀察曰觀。
正是此人數息工夫。
但渠工夫既成。
更欲增進覺。
覺觀不休。
亦即是病。
遂借稱名為轉治也。
但字字分明。
亦是覺。
句句接續。
亦是觀。
雲何即破覺觀。
蓋是以毒攻毒。
用兵止兵。
毒盡兵消。
身心安樂耳。
又或此人徑就理持。
研究之極。
頓入無心三昧。
亦不可知。
此正是一個鹹休樣子。
故取之以為驗也。
休之又休。
即所謂精進更精進。
放下又放下也。
源本。
是萬慮之源頭根本。
近言之。
即是融通妄想。
以為其本。
窮謂浮想消除。
于覺明心。
如去塵垢。
此即是事一心也。
遠言之。
則是罔象虛無。
颠倒妄想。
以為其本。
窮謂倏然隳裂。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此即是理一心也。
事理一心。
皆為成就念佛三昧。
三昧者梵語。
此雲正定。
亦雲正受。
離邪名正。
離散名定。
以一心不亂。
不同凡夫之不定。
外道之邪定也。
不受諸受。
名為正受。
以一心不亂。
無一法當情。
名正受也。
序。
乃知下。
是明理一心境界。
匪離四句。
正說唯心淨土也。
處處兩句。
言觸處洞然。
珍禽兩句。
言一味平等(細玩注中自見)。
跬步湧華者。
謂心華燦發。
左右逢源。
清淨光明之體。
當處出生也。
又心包法界。
既妙悟一心。
即萬億刹外之蓮華。
亦不離寸步也。
戶庭繞樹者。
謂覺林增長。
道樹滋榮。
長養衆善之體。
随處發現也。
又法界唯心。
既妙悟一心。
即萬億刹外之行樹。
亦不出戶庭也。
彌陀說法者。
鵲噪鴉鳴。
盡是深談般若。
溪光山色。
無非全露遮那也。
處處者。
即古人所謂。
熾然說無間歇也。
蓮華化生者。
從悟而迷。
是為胎藏受生。
從迷而悟。
是為蓮華化生也。
時時者。
即經中所謂。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卧也。
禽鳥指有情。
堂院指無情。
舉此二種。
見情與無情。
同成正覺也。
偕音并彩。
正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處。
注。
既得四句明。
即此一心。
即是淨土。
何必四句明。
不必往生。
方成淨土。
然則四句顯唯心境界。
無差别相。
等同一味也。
故曰句總結。
印壞文成者。
涅槃二十七雲。
譬如蠟印印泥。
印與泥合。
印滅文成。
以喻凡夫現在陰滅。
中有陰生。
今借此文。
以喻往生行人。
此土陰滅。
彼國陰生。
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
已是彼國生陰故也。
成論明極善極惡。
俱不經中陰。
如?矛離手也。
序。
念空真念者。
念即念佛之念。
真念即真如體。
念到極處。
和念脫落。
頓離念相。
謂之念空。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法界一相。
即是平等法身。
故雲真念。
生入無生者。
生即生死之生。
無生即無生忍。
生本無體。
以念為體。
起信雲。
一切諸法。
唯依妄念而得住持。
今既念空。
所謂皮既不存。
毛将安附。
自然髑髅粉碎。
五陰消亡。
從有生悟入無生矣。
又生即念佛之心。
無生謂無生之理。
雖念性元生滅。
既由有念得入無念。
是從生滅頓入無生矣。
念佛念心者。
既到真念田地。
則其念佛已無能所。
能念心外。
無有佛為我所念。
所念佛外。
無有心能念于佛。
智外無如。
如外無智。
如智不二。
名念佛即是念心也。
生彼生此者。
既到無生田地。
則其淨土已無彼此。
遊神億刹。
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
匪逃乎刹那際内。
彼即是此。
此即是彼。
彼此無分。
雲生彼不離生此也。
心佛衆生一體者。
佛者果德之稱。
衆生穢惡之号。
心者靈明之體。
念佛未至一心。
心不是佛。
佛不是生。
判然不一。
今既念佛即是念心。
則反本還源。
不見生佛假名。
惟一妙明。
周遍法界。
以即佛之生。
念即心之佛。
無二相也。
中流兩岸不居者。
苦域是此岸。
樂邦是彼岸。
非苦非樂是中流。
念佛未至一心。
中流兩岸。
截然不同。
今既生彼不離生此。
則不見彼岸。
不見此岸。
并不見非彼非此之中流矣。
古雲。
海藏多羅一葉舟。
不居兩岸不中流。
一篙撐出虛空外。
惹得春風笑點頭。
是也。
注。
念極而空。
約修邊說。
念體本空。
約性邊說。
無念之念。
是終日無念。
終日念佛也。
念實無念。
是終日念佛。
終日無念也。
又此二義。
亦乃相須。
由念極而空。
方知念體本空。
工夫不到。
不悟本體也。
又由念體本空。
方得念極而空。
本體不空。
縱念不空也。
達生體不可得者。
由心空故。
大地平沉。
虛空粉碎。
推求五陰色心。
了不可得也。
不生而生者。
如以不生為不生。
非真不生也。
生即不生。
是真不生。
故永嘉謂。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等。
又生即念念生滅。
此生滅妄心。
本自虛妄。
無有實體。
故雲體不可得。
達者悟心之本空也。
既悟心空。
則終日念佛。
終日無念。
生而不生也。
終日無念。
終日念佛。
不生而生也。
生而不生。
則生元不可得。
不生而生。
則不生亦不可得。
是真無生也。
故雲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三無有别者。
謂迷此法有衆生名。
悟此法有諸佛名。
此法諸法中實有心名。
然而迷悟本空。
中邊不立。
諸佛衆生及心。
皆假名也。
假名無實。
全體即真。
故三法相即。
無有差别。
二邊謂有無。
中道謂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不着不安。
正是離四句處。
自心是佛是禅者。
自心覺照即是佛。
自心靜慮即是禅。
謗自本心者。
以淨土乃自心之淨土故。
是謗佛者。
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
是自謗其禅者。
以不離自心即是禅故。
序。
此則理之一心者。
以一心念佛有事有理。
上文所指乃理一心也。
全歸上智者。
以理一心。
無方所。
無形相。
不可湊泊。
無容拟議。
非宿具般若靈根。
單刀直入者。
鮮能悟入。
通乎事相者。
不悟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但以妄念念佛。
離此生彼。
是則生佛宛然。
淨穢曆然。
以我之生。
求彼之佛。
厭此五濁。
欣彼樂邦。
與彼理性。
全無交涉。
此則鈍根所行也。
序。
守愚之輩者。
愚亦不能障道。
故雲人一能之已百之等。
而過在守字。
乃高推聖境。
畫地自限之輩。
小慧之流者。
學般若菩薩。
須求大智慧。
小慧者狂慧也。
偏慧也。
非真慧也。
又此二人之病。
在執着兩字。
故經雲。
衆生處處着。
引之令得出。
注。
事依理起者。
事不自事。
因理而事。
因自性彌陀。
故勸人念彌陀。
因唯心淨土。
故勸人生淨土。
理得事彰者。
理不自彰。
由事乃彰。
因念彌陀。
方顯自性彌陀。
因求淨土。
乃悟唯心淨土。
由是心是佛。
方乃是心作佛。
因是心作佛。
方顯自心是佛故。
數他寶者。
華嚴雲。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等。
判然心不是佛者。
是口口談空。
步步行有。
吃得肉已飽。
求尋僧說禅者。
是故下伸正意。
約理無可念者。
以實相理中絕思絕議。
舉心即錯。
動念即乖故。
念即無念者。
以即事即理。
即念無念。
舍念而求無念。
是猶撥波求水。
滅器求金。
是斷滅見。
豁達空。
非無念本體也。
即本智求佛智者。
本智即本有之智。
不因修得。
不由學成。
本自具足者。
所謂本覺是也。
佛智由斷惑而顯。
修證而成。
出纏方得者。
即所謂始覺是也。
本智約理具。
佛智約事造也。
序。
相繼。
謂一字一字分明。
一句一句接續。
不虛入品者。
謂但能念念接續。
無有間斷。
則已能伏妄。
得少分淨。
可成末品。
又或此人夙有靈根。
即于此時頓明谛理。
随其淺深。
或中或上。
俱不可知。
故曰不虛。
明謂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即所謂一發一切發也。
反受禍者。
謂若是修行人。
則堕邪外。
若凡夫外道。
則福盡受輪。
若口口談空。
步步行有者。
則徑堕三途。
無有休息。
故雲受禍。
注。
着事而信不切者。
如今世人。
口念彌陀。
心馳五欲。
空談淨土。
系念娑婆也。
成就淨身者。
謂三業毫無污染。
即所謂純清絕點。
一條白練也。
永明雲。
求淨土者。
縱饒未明道眼。
也須成就淨身。
心實了明。
謂三智一心中得。
已登初地。
入無生忍。
于自本心有大開悟者。
不正之謂狂。
狂慧者。
雖有智慧。
非真慧也。
有從學問得者。
有從工夫得者。
有從邪師得者。
種種不同。
馳騁者。
大率謂十方諸佛一口吞盡。
何處更覓彌陀。
十方世界徹底掀翻。
何方别求淨土。
再說念佛求生。
早是缽盂安柄。
頭上加頭也。
不明之謂頑。
頑虛者。
雖着空理。
非真空也。
如癡人口口談空。
凡夫四無色定。
外道無想。
以及非非想陰境空魔。
乃至圓虛無心。
種種不一。
耽著者。
大率堅守執着。
一向入空。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也。
輕談。
謂形于口。
蔑視。
謂存于心。
不咎鈍人。
反抑利者。
謂着事鈍根。
不知理性。
應當呵責。
開其慧性。
破其愚蒙。
使由事入理可也。
何乃舍彼愚夫。
反抑利者。
蓋以鈍人自知不如。
斤斤自守。
無驕無恃。
無過無非。
利者不然。
故抑之也。
畫虎弗就者。
馬援戒子雲。
龍伯高敦厚周慎。
杜季良豪俠好義。
效伯高不得。
猶為謹敕之士。
所謂刻鹄不成尚類骛者也。
效季良不得。
陷為天下輕薄子。
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序。
遂使垂手徒勤者。
彌陀慈父。
終日垂金色臂。
接引念佛衆生。
衆生不肯念佛。
是垂手徒勤。
彌陀終日。
望衆生求生淨土。
如慈母倚門望子。
衆生不肯念佛。
是倚門空望。
若約理觀者。
手表提攜之悲。
目表照了之智。
同體之悲。
不離衆生。
為垂手深淵。
自然之智。
遍在六趣。
為倚門望子。
徒勤空望。
是真如内熏無明。
而無明全不顧真如也。
今生多生。
一誤百誤者。
今生遇此殊勝法門。
如久客他鄉。
乍聞家信。
應當勇猛精進。
求願往生。
而乃悠悠揚揚。
漠然不顧。
豈非大誤。
又不唯今生之誤。
今生以及多生。
一誤而成百誤也。
古雲。
狹路相逢如不薦。
者回要見定還難。
是也。
注。
凡厥有心。
定當作佛者。
圭峰雲。
頃以道非常道。
諸行無常。
今知心是佛心。
定當作佛。
故佛教持名。
非教念他佛也。
乃念我自心。
非教成彼佛也。
乃成我自佛耳。
序。
末法對正像言。
正者。
證也。
以現量智。
證實相理初一千年。
有教行理果。
故曰正也。
像者。
似也。
以比量智。
依稀見道。
仿佛不真。
第二千年。
有教行理。
而無果證。
故曰像也。
末法則空騰似量。
唯尚鬥争。
徒有教理而無行果。
故曰末也。
四教各有内外凡。
若乃未通四教。
博地凡愚。
名下凡也。
陬者。
偏隅也。
窮極也。
此方在閻浮之極東。
故名震旦國。
大師一生自居學地。
不敢以先輩自處。
故稱晚學罔通玄理。
謂未能實契妙心。
空談。
即依通禅客。
文字學人。
聽其言也。
超賢聖之前。
稽其行也。
落凡庸之後。
素鄙。
謂平素自鄙。
注。
自量二字極佳。
聖之所以成聖。
賢之所以益賢也。
生之不時者。
不生正像。
去聖時遙也。
報之不勝者。
非聖賢應迹。
是業系凡夫也。
見之不廣者。
不生中華佛國。
親炙多賢廣其聞見也。
智之不深者。
非為耆師宿德。
久修道行。
智慧深遠也。
序。
斯經贊揚極樂。
勸生極樂。
故望樂國為家鄉。
斯經指示彌陀。
勸念彌陀。
故仰慈尊如怙恃。
千生流浪。
不知何處是我家鄉。
萬劫逃亡。
未識何人是我父母。
斯經指出。
敢不懸望而企仰耶。
注。
既揣鈍根者。
為人不可不自揣。
自揣若果利根。
則丈夫自有沖霄志。
不向如來行處行。
今既鈍根。
必須師古。
師古二字出尚書。
謂後覺者。
必效先覺之所為也。
寂滅淨土下。
實就理說。
但飄泊思歸。
亦可雙約事理。
寂滅淨土。
即常寂光土也。
此乃當人故鄉田地。
是安我法身。
立我慧命處。
舍離飄泊者。
迷自本心。
随逐六塵也。
約事。
則是不願往生。
貪戀此土。
思歸一念。
是念念稱理。
而觀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也。
約事。
則是常憶常念。
字字分明。
句句接續。
行住坐卧。
唯此一念。
無第二念也。
古雲。
身雖未到蓮華土。
先送心歸極樂天。
又雲。
西方勝友待多時。
收拾身心早歸去。
是也。
佛以大慈下。
雙約事理。
約事。
則四十八願。
廣度有情。
是接引衆生。
此方念佛。
彼土标名。
是懷我以聖胎。
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是飼我以法乳。
佛慈加被。
身心精進。
不退菩提。
是荷其恩力。
而得成立也。
約理。
則自性彌陀。
念念不離。
是慈悲接引。
真如本覺。
内熏無明。
是懷我以聖胎。
複作境界之性。
引發現行。
是飼我以法乳。
折旋俯仰。
穿衣吃飯。
不離者個。
是荷其恩力。
而得成立也。
古雲。
野老負薪歸。
村婦連宵織。
看他家事忙。
且道憑誰力。
問翁翁不知。
問渠渠不識。
嗟哉今古人。
幾個知恩德。
是也。
劬勞之德者。
詩雲。
哀哀父母。
生我劬勞。
欲報之恩。
昊天罔極。
螟蛉異姓者。
詩雲。
螟蛉有子。
蜾螺負之。
教誨爾子。
式谷似之。
懷慕終身者。
書雲。
人少則慕父母。
知好色則慕少艾。
大孝終身慕父母。
左右無方者。
禮記檀弓篇雲。
事親有隐而無犯。
左右就養無方。
定省不違者。
禮記曲禮上篇。
凡為人子者。
冬溫而夏清。
昏定而晨省。
此三句。
約理。
則念念回光反照。
随順真如。
約事。
則從生至老。
行住坐卧。
夙興夜寐。
一句彌陀無間斷也。
序。
心是大師普心。
道是佛法大道。
鮮見其全者。
古來非無妙疏。
但于斷簡殘編。
略見一二。
鮮見全文也。
數解僅行者。
惟海東疏。
越溪解。
大佑略解而已。
總收部類者。
此經與大彌陀經為同部。
與十六觀。
鼓音王。
後出彌陀偈經為同類。
部者部書。
其文雖不同。
而同一行門。
是一部書也。
類者流類。
為行雖不同。
而同歸淨土。
是一流類也。
一行者。
文殊般若會。
雲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
系緣法界。
是名一行三昧。
修是三昧者。
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
專稱名字。
随彼方所。
端身正向。
于一佛念念相續。
即一念中能見過去未來諸佛等。
會歸玄旨者。
以淨土一門。
會歸華嚴十玄妙旨。
如後分圓中所明。
貫穿諸門者。
以念佛一門。
貫穿一代時教諸行法門。
如後釋一心不亂處所明。
銷歸自己。
即如後文。
節節稱理之談。
是也。
回向菩提。
即如下文。
同證寂光無上果。
是也。
注。
不可思議。
不出依正因果。
依則同居即寂光。
正則應化即法身。
因則七日便得功成。
果則一生便即不退。
何可思議。
肌膚在表。
所入不深者。
初祖欲返天竺。
命門人曰。
汝等盡言所得。
道付對曰。
如我所見。
不執文字。
不離文字。
而為道用。
祖曰。
汝得我皮。
尼總持曰。
我今所解。
如慶喜見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見。
祖曰。
汝得我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
而我見處。
無一法可得。
祖曰。
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
依位而立。
祖曰。
汝得我髓。
今言膚者。
謂所見甚淺也。
堯舜尚竭心思者。
書雲。
堯舜之道。
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
又曰。
既竭心思焉。
繼之以不忍人之政。
而仁覆天下矣。
性海為宗者。
華嚴四分。
五周。
六相。
十玄。
四種法界。
二十重華藏。
及無量香水海。
皆從一心流出。
故以性海為宗也。
世出世間。
不出心外者。
世間染法。
出世淨法。
染淨雖殊。
不離自心。
以離心無六道。
離心無三乘故。
淨土依正。
皆是本覺者。
依即寶池行樹等。
正即佛及菩薩三輩九品等。
如後文所明。
寶池即自性之汪洋沖融。
行樹即自性之出生衆善。
聲聞即自性真。
菩薩即自性俗。
佛即自性中等。
又複一念具足三千。
而三千中。
生陰二千為正。
國土一千屬依。
國土依正既居一心。
一心豈分能所。
故曰一一皆是。
器器唯金。
是全妄全真義。
流流入海。
是會妄歸真義。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者。
法界謂一真法界。
即起信心真如門。
流有流出義。
謂從平等法界。
一念不覺。
流出三細六粗種種境界。
還有還轉義。
謂若離心念。
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而一切境界全是妙明。
鬼神與通者。
管子雲。
思之思之。
又重思之。
思之不得。
鬼神其将通之。
非鬼神之與通。
乃精誠之極也。
序。
偈中初八句。
是先皈命。
次八句。
是正請加。
初中又二。
初四句。
就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