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略解
關燈
小
中
大
學在師後,故稱弟;解從師生,故稱子。
此總結前文也。
并諸菩薩摩诃薩。
梵語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
同佛所證曰覺,無明未盡曰有情。
摩诃薩,此雲大道心衆生。
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師利,此雲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雲妙吉祥菩薩入法正位,名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
此雲無能勝,超出偏小,故慈氏之名。
幹陀诃提菩薩, 此雲不休息,勤不懈故。
常精進菩薩 了法性常住,成無作正勤故。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迥出偏小,故以大别之。
及釋提桓因等。
此雲能天帝,忉利天王也。
無量諸天大衆俱, 欲、色界中諸梵天王,護世四王等也,兼四衆八部,故言大衆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爾時者,将說經之時也。
以身子利根,故特告之,不俟其請問也。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一、佛土者,大千世界也。
十疑論雲: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而言之耳。
但使衆生淨業成就,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實非遠也。
有世界名曰極樂。
梵語須摩提,此雲安養,或雲清泰,又雲極樂者,猶言最勝也。
一切國土,随機所感,有乎四種:一、常寂光土,諸佛究竟極果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土,三乘人所居;四、同居土;六、凡所居。
以五濁輕重而分淨穢。
娑婆五濁重故,兼四惡趣,輪回不息;安養五濁輕故,唯有人天,皆得不退,故名極樂。
盡理言之,唯究竟寂光是真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佛有三身:一、法性身,居寂光土,身土一如,名秘密藏;二、報身,居實報土;三、應化身,居下二土。
随九品機,所見不同,現在說法,揀非過未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上文徴起,下文總釋,明依報莊嚴。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無有衆苦者,無三塗、八難等諸苦也,對娑婆極苦言之,故雲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 欄,檻也。
橫曰欄,縱曰楯。
莊嚴寶樹,圍繞華叢也。
七重羅網 寶網羅覆,光色晃耀,周匝垂布,莊嚴校飾。
七重行樹 觀經雲: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
觀經雲:二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唐譯雲: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諸根。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觀經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而為底沙。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琉璃,此雲不遠,去波羅奈城不遠有此寶,故以為名。
玻璃,此雲水玉。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璖、赤珠、馬瑙而嚴飾之。
觀經雲: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
大本雲: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
複以真珠、明月、摩尼衆寶,以為交露,覆蓋其上。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靈芝雲:車輪大小難為定。
準十住婆娑論雲:輪王千輻輪,周圍十五裡。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觀經雲: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則非止四色。
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非止如車輪也。
大本雲: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是知随機所見,優劣不同耳。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國界嚴飾,皆是彌陀積劫薰習修菩提行願之所成就。
○引文中言大本,即無量壽經二卷,廣談淨境。
言觀經,即十六觀經,廣明行相。
今經略說,世稱于小本,即對大本而言也。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大本雲: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音無非法音,清揚哀亮,微妙和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
黃金為地 觀經雲: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兼以七寶界其分齊。
今言黃金,乃地面莊嚴耳。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曼陀羅,此雲白華,亦雲适意。
然彼國光明常照,不以日月,則無晝夜。
準大本經,以華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栖為夜。
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适。
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 衣裓即衣襟。
真谛雲:外國盛華器也。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大本雲:承佛威神,一食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飲食經行, 食時者,午前也。
大本雲: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見色聞香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着,食已化去,時至複現。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淨土珍禽,與娑婆羽族不同,故雲奇妙。
如來順世而說,譯人取類而翻。
白鹄孔雀鹦鹉 此三可解。
舍利! 此雲春鹦,或雲鹙鹭。
迦陵頻伽 此雲妙音,鳥在殼中,其音已超衆鳥。
共命之鳥 兩首一身,報同識異。
法華雲:命命。
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
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能生聖道,故名為根。
五力 同上根名,能排業障,故名為力。
七,菩提分。
菩提,此雲覺分者,亦雲支也。
一、念覺,二、擇法覺,三、精進覺,四、喜覺,五、輕安
此總結前文也。
并諸菩薩摩诃薩。
梵語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
同佛所證曰覺,無明未盡曰有情。
摩诃薩,此雲大道心衆生。
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師利,此雲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雲妙吉祥菩薩入法正位,名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
此雲無能勝,超出偏小,故慈氏之名。
幹陀诃提菩薩, 此雲不休息,勤不懈故。
常精進菩薩 了法性常住,成無作正勤故。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迥出偏小,故以大别之。
及釋提桓因等。
此雲能天帝,忉利天王也。
無量諸天大衆俱, 欲、色界中諸梵天王,護世四王等也,兼四衆八部,故言大衆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爾時者,将說經之時也。
以身子利根,故特告之,不俟其請問也。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一、佛土者,大千世界也。
十疑論雲: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刹,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而言之耳。
但使衆生淨業成就,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實非遠也。
有世界名曰極樂。
梵語須摩提,此雲安養,或雲清泰,又雲極樂者,猶言最勝也。
一切國土,随機所感,有乎四種:一、常寂光土,諸佛究竟極果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方便土,三乘人所居;四、同居土;六、凡所居。
以五濁輕重而分淨穢。
娑婆五濁重故,兼四惡趣,輪回不息;安養五濁輕故,唯有人天,皆得不退,故名極樂。
盡理言之,唯究竟寂光是真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佛有三身:一、法性身,居寂光土,身土一如,名秘密藏;二、報身,居實報土;三、應化身,居下二土。
随九品機,所見不同,現在說法,揀非過未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上文徴起,下文總釋,明依報莊嚴。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無有衆苦者,無三塗、八難等諸苦也,對娑婆極苦言之,故雲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 欄,檻也。
橫曰欄,縱曰楯。
莊嚴寶樹,圍繞華叢也。
七重羅網 寶網羅覆,光色晃耀,周匝垂布,莊嚴校飾。
七重行樹 觀經雲: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七寶華葉,無不具足。
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
觀經雲:二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唐譯雲: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諸根。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觀經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而為底沙。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琉璃,此雲不遠,去波羅奈城不遠有此寶,故以為名。
玻璃,此雲水玉。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璖、赤珠、馬瑙而嚴飾之。
觀經雲: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
大本雲: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
複以真珠、明月、摩尼衆寶,以為交露,覆蓋其上。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靈芝雲:車輪大小難為定。
準十住婆娑論雲:輪王千輻輪,周圍十五裡。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觀經雲: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則非止四色。
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非止如車輪也。
大本雲: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是知随機所見,優劣不同耳。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國界嚴飾,皆是彌陀積劫薰習修菩提行願之所成就。
○引文中言大本,即無量壽經二卷,廣談淨境。
言觀經,即十六觀經,廣明行相。
今經略說,世稱于小本,即對大本而言也。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觀經雲: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大本雲: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音無非法音,清揚哀亮,微妙和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
黃金為地 觀經雲: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兼以七寶界其分齊。
今言黃金,乃地面莊嚴耳。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曼陀羅,此雲白華,亦雲适意。
然彼國光明常照,不以日月,則無晝夜。
準大本經,以華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栖為夜。
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适。
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 衣裓即衣襟。
真谛雲:外國盛華器也。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大本雲:承佛威神,一食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飲食經行, 食時者,午前也。
大本雲: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見色聞香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着,食已化去,時至複現。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淨土珍禽,與娑婆羽族不同,故雲奇妙。
如來順世而說,譯人取類而翻。
白鹄孔雀鹦鹉 此三可解。
舍利! 此雲春鹦,或雲鹙鹭。
迦陵頻伽 此雲妙音,鳥在殼中,其音已超衆鳥。
共命之鳥 兩首一身,報同識異。
法華雲:命命。
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
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能生聖道,故名為根。
五力 同上根名,能排業障,故名為力。
七,菩提分。
菩提,此雲覺分者,亦雲支也。
一、念覺,二、擇法覺,三、精進覺,四、喜覺,五、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