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略解

關燈
覺,六、定覺,七、舍覺。

     八聖道 諸經或雲: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如是等法。

     三十七道品,阙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科,故雲等法。

     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孤山曰:念佛如醫王,念法如良藥,念僧如瞻視人。

    三者既備,煩惱之病可瘥也。

    又觀自心,寂而常照,則諸法炳然,名念佛;照而常寂,無法可得,名念法;寂照不二,即存而亡,名念僧。

    此一體三寶也。

    靈芝雲: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土心淨,專念三寶。

    兩土升沉,于斯可見。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濁世禽畜罪業所招,淨土何緣有此?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趣。

     大本法藏比丘本願雲:設我得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彼土清淨,尚無三惡道之名字,況有罪報所生之實體乎? 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觀經雲: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贊佛法僧。

    靈芝雲:當知衆鳥即是如來神力,欲使法音宣暢耳,知非罪報所生也。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大本雲: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

    觀經又說:其摩尼水流注華間,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孤山雲:雖寶樓金池為悅目之玩,而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

    雖風樹鳥聲有入耳之娛,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寶有歸矣。

     舍刹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号阿彌陀? 審其解否,次為釋通。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号為阿彌陀。

     大本雲:阿彌陀佛威德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觀經雲: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或曰:光明無量,我何不見?答:杲日麗天,瞽夫不睹,是盲者咎。

    衆生障重,如處覆盆之下,非日光之不照也。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

     阿僧祗,此雲無數。

    大本雲:彼佛壽命,不可稱計。

    假使十方世界衆生,皆成聲聞、緣覺,竭其智力,于百千劫,悉共推算,不能窮盡。

    法藏本願雲: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前總告雲:今現在說法。

    此示已成佛之劫數也。

    大本雲:成佛已來,凡曆十劫。

    唐譯雲:經十大劫。

    皆是一期赴機之說。

    然勝應身彌亘三際,充滿十方,無有限極,其可以劫數測量其久近耶?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聞四谛,聲教悟道,故名聲聞。

    皆阿羅漢者,揀非前三果也。

    不言緣覺,攝在聲聞數中。

    天親論雲:二乘種不生。

    今言回心向大故得生,以慣習小故,權證二乘,不久證大也。

     諸菩薩衆生,亦複如是。

     不獨聲聞無量,菩薩亦無量也。

    聲聞通兩教二乘,菩薩通四教,正意在圓。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樂那殊勝,海衆難量,皆是彌陀,願力成就。

     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緻。

     阿鞞?緻,此雲不退轉。

    下文雲:皆不退轉阿耨菩提。

    則知生彼國者,雖下品凡夫,直至成佛,更無退堕。

    大本雲: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諸根明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

    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說。

     一生補處,即等覺也,亦名最後身。

    謂次當作佛,唯餘一生,若此土彌勒者是也。

    彼土則觀音次補佛處,勢至又補觀音處。

    大本雲:彼國菩薩皆得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衆生故,以弘誓铠而自莊嚴。

    其數甚多,不可稱計,故雲阿僧祗也。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願能導行,如牛挽車,要須禦者,則能有所至。

    淨佛國土,由願引成。

    天親論雲:菩薩所修善根,不為自身,欲拔一切衆生苦故,攝取衆生,同生彼國。

    四明雲:但為戒福不精,無往生願,故在穢土,聞法入真。

    須懼娑婆不常值佛,塵境粗強,誠為險處,緻多退失。

    故須外加事忏,内勤理觀,加願要制,必于寶刹,速證無生。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諸上善人者,指前聲聞、菩薩一生補處也。

    慈覺雲: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以不退菩提故,同佛所證,謂同法性身,同常寂光,故雲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靈芝雲:欲顯持名功勝,先斥餘福為少善根。

    施、戒、禅、誦,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

    若依此經,執持名号,發願往生,方名多善根也。

    善根明正行,謂執持名号,一心不亂。

    福德約助行,觀經雲:願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誦讀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皆往生之助行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

     孤山曰:執謂執受,持謂任持。

    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若者,不定之詞。

    利根一日一念,鈍根或至七日。

    行成縱來破戒,定為往生之因。

    一心不亂,有事有理。

    事一心者,行者系緣憶念阿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