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下

關燈
妙,得今世果,離除熱惱,能至善處,通達無礙。

    三、念僧者,是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四雙八輩,三乘得果,應受供養無上福田。

    四、念戒者,能遮諸惡,安隐住處。

    戒有三種:律儀、定共、道共。

    能除身、口諸惡,能遮煩惱、惡覺,能破無明,疾得解脫。

    五、念舍者,舍有二種:一者、舍施,舍能生大功德;二者、舍煩惱,舍因得智慧,入般涅槃。

    六、念天者,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複有四種天:一、世間天,二、生天,三、淨天,四、義天。

    如是果報清淨,利安一切。

    妙宗引涅槃疏雲:前三念他,後三念自、戒。

    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

    戒是止善,施是行善。

    天有近果、遠果,遠即第一義天也。

    前三雖他,若了同體三寶,一心施、戒、第一義理,則知六念一念具足。

    言大乘者,簡異小乘六念也。

    時限中,初正釋經文;則下,别彰一念感緣。

    随釋三段,牒文解釋,疏甚分明。

    得生中,初釋喜躍。

    歡喜,則發于内心;踴躍,則形于外儀。

    形下,釋往生。

    如蟬蛻殼,以喻形留神往。

    十下,釋彈指。

    此去西方十萬億刹,而雲彈指,故以佛力、業力釋之。

    反掌,言其速疾,所謂取證如反掌也。

    然往生之相,理亦難明。

    大經:譬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

    以喻凡夫現在陰滅,中有陰生。

    借此比況往生之人,此土陰滅,彼國陰生。

    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即是彼國受生之陰。

    故智者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即是生淨土時。

    此之境界,親證乃知,不可名狀。

    大抵願力堅強,三昧純熟,況蒙彌陀光誓攝受,自然之所牽也。

    以善例惡,且如堕落三塗四趣,豈有心哉?祇緣業熟,任運牽生。

    但信佛言,不須疑惑。

    後益中五相:初中,與下為異,如後自簡。

    二中,對粗名妙,顯是大乘。

    已于因中發大心,開大解,才生彼國,一聞大法,故能即悟。

    斷謂破無明,證謂顯法性也。

    無生忍者,始自初住,終至等覺,皆此忍收。

    天台雲:無生忍,言登初地也。

    華嚴經雲:八地菩薩親證無生法忍,入無功用道。

    故知此忍攝位最長,不可定判。

    以義酌之,乃當初住之中(雲雲)。

    既登忍地,獲六神通,所以須臾曆諸佛刹。

    四中,授記有通有别。

    如諸經雲皆得阿耨多羅等法身,通記也;或标劫國名号應身,别記也。

    今雲授記,但通記爾。

    五中,三昧屬定性,陀尼屬慧性。

    疏翻總持,六翻遮持。

    遮二邊惡,持中道善,慧性一發,何所不通?故雲無量法門等。

     上品中,生修因中,初點阙。

    善下,牒釋。

    初大解也。

    第下,大心也。

    信下,大信也。

    願如次科。

    狐者,媚獸也,常懷猶豫不決。

    金剛經雲:此經功德,我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是也。

    若未解了第一義理,聞深必怖,聞廣必驚,未免生謗也。

    感緣三科可解。

    金台即蓮華者,準下文雲經宿,則開信無疑矣。

    得生中,上雲彈指,此雲一念,故雲互舉。

    如佛贊雲:舉念即登寶界,彈指仰對慈容。

    蓋用此也。

    後益中,九段如文。

    七中,不退者,生彼國已,自凡夫地直至成佛,更無退轉。

    如十疑論,有五因緣,故皆不退。

    然此既雲即得不退菩提,何故下文又複得忍?獲記須知。

    前雲不退,且據通論,永無退轉;下文得忍,方論實證。

    一增減者,謂從人壽十歲時,百年增一年,增至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時,又複百年減一年,減至十歲,是一增減小劫也。

     上品下,生。

    修因中,點文具阙,對經可見。

    感緣中,蓮華即台座者,上文紫金台,疏以蓮華釋之;今文金蓮華,卻以台座釋之。

    驗知經文台、華互舉,其實一爾。

    得生中,前雲彈指一念,可以例知。

    後益中,五段如文。

    釋百法中,文引華嚴出十地品,謂登初地,于諸法門皆悉明達,随所證得,各彰百數。

    下列十法,總在刹那:初、獲定力,照了諸法;二、于諸佛悉能徹見,複知神力;三、四謂于佛刹能過能動;五、光所照處能察本末;六、謂教化衆生;七、知彼二際百劫中事;八、于一念頃頓入法門;九、一多自在;十、能現眷屬。

    仁王乃約地地增勝為言也。

    釋地位,言歡喜者,曆劫修行,才登聖位,喜不自勝,故以為名。

    總結料簡中五異,以疏對經,纖毫不濫。

    第十五,觀中輩。

    總示中,據經修因感果,判屬聲聞;仍引小本,證實非虛。

    釋疑中,答文,先明此方二種。

    言定性者,性已決定,更無回轉,菩提心死,懶于化導,止在鹿苑,匆匆取證,化火焚身,入無餘依界者是也。

    往生論者,妙宗雲:即無量壽經論,天親所造,有十七成就。

    至第十六,大義門成就中,偈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阙二乘種不生。

    長行釋雲: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一者、體,二者、名。

    體有三:一、二乘人,二、女人,三、諸根不具足人。

    無此三種過,故名離譏嫌也。

    名亦三種,非但無三種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

    此十七成就,俱明彼土果報,故無二乘等。

    論雲:不生,即定性也。

    不定性者,即是回心向大,曆諸座席,聞大乘法,心漸通泰,來至法華獲記,涅槃知常,如富樓那發迹顯本,秘菩薩行,現聲聞形者是也。

    中間之言,遠取釋迦本地為始,直至今日法華為終,自餘盡屬中間。

    今文且據一期施化,鹿苑之後,法華之前,不可定指引二經證驗。

    非住小淨下,正示。

    淨土聲聞,皆是臨終發大心者方生彼國,恰與此土不定性人氣類同也。

    但下,釋疑。

    既發大心,何故生彼複證小耶?秪緣回心,故得往生;秪緣宿習,暫履權乘。

    知大證小,不為究竟,故曰終歸。

    借此類彼,皎如白日,具眼鑒之。

    (餘如扶新。

    )簡濫中,對經可見。

    預此區分,臨文不壅。

    中品上生經中,對告标起,如文。

    修因明行業中,初通示經文。

    五、八則局,諸、戒則通。

    約法包于十具,約人該于五衆,故雲諸也。

    五下,别列五、八。

    淫下二句,對簡邪、正。

    齋下,釋通餘名。

    辯戒非宗,故指如律。

    然下,總論通、别。

    既下,點經後語。

    願求中,經雲以此善根,即指五、八諸戒。

    是故疏點為因,生彼是果;其實未生,約期心說也。

    感緣說法中,因修四戒,則通道、俗。

    經雲偏贊出家,所以疏雲多收道衆。

    多則對少,非不兼俗。

    贊四念處,附宿習故。

    近離則約戒分齊,遠清則究佛本懷。

    得生中,律中男、女,報有強、弱,故分長跪、互跪之異。

    經文總示,與律不同。

    後益中,華開、合有見佛者,準上下文,驗知是略。

    聞法中,以由因地慣學小法,故雲順習。

    天台雲: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

    遺教雲: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

    集直是因,更無異因,故雲皆實。

    此則小乘生滅四谛也(雲雲)。

    得道果号中,結惑盡者,三界子縛斷故;不後有者,三界果縛脫故。

    三名如前,已示所證。

    三明中,此三名明,複得名通。

    餘三但名通者,婆沙雲: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是聞聲,他心緣他别想而已,是故非明。

    宿命知過去苦,生大厭離;天眼知未來苦,生大厭離;漏盡正觀斷惑。

    是故此三稱明。

    大論:問雲:通、明何别?答:直知過去等名通,知過去等因緣行業名明。

    六通中,天眼、天耳,謂于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眼、耳根中,即能見聞六道衆生,及一切世間形色音聲。

    他心者,謂于定中發智,能知六道衆生心種種緣念事。

    宿命者,謂于定中發智,能知自他過去一世、二世、百千萬世,乃至八萬大劫宿命(即本生也),及所行事(即本事也)。

    如意者,亦名神境。

    此攝二種:一、能轉變自身、他身世間所有,随心自在,即神境也;二、能飛行速到,山障無礙,即如意也。

    璎珞經名六神通。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八解脫者,亦名八背舍。

    大論雲:皆淨潔五欲,舍堅着心。

    故背舍從因立稱,解脫從果得名。

    一中,内色者,即内身、骨、人;外色,即四大、六根。

    由欲界結使難斷,故不壞内而觀外也。

    此觀成時,位成初禅。

    能舍自地及下欲界,故雲背舍。

    二中,以由二禅内淨,故不留内色、骨、人;亦由欲惑難斷,故觀外不淨之相。

    三中,緣即外相。

    除外不淨之相,但于定中所發光明,清淨皎潔,名為緣淨。

    身雖受樂,心無染着,位在三禅。

    四中,自四至七,通言四空者,由四定體并無形色,故皆名空。

    各以所證之境為所依處,境法持心,令心不散,故名為定。

    初滅四禅根本色,及三背舍等色,厭如牢獄,而思出離,心與無邊虛空相應,名虛空處。

    此定既依陰入界生,故有無常苦空,虛诳不實,而心生厭背,無複受着,故名背舍。

    五中,舍空緣識者,以虛空無邊,緣多則散,即舍虛空,轉心緣識,心識相應,名識處定(雲雲)。

    六中,舍識者,謂三世之識,複無邊際,緣多則散,能破于定,還複舍之,緣無所有(雲雲)。

    七中,行者厭無所有處如癡,有想處如癰瘡,緣非非想而入定,心與定合,名非有想非無相也。

    或謂凡夫外道,得此定已,名證涅槃,斷一切想,故言非有想。

    佛弟子如實知有細想,依四衆而住,故雲非無想。

    此從得失共立名也。

    則知此定,凡外通修,今經則是四果,發真無漏,遠離諸法。

    八中,亦曰滅盡涅槃。

    言滅受想者,受謂領納,想即谛緣。

    注雲心心數法者,即受想二心之上,籌度思慮之心也。

    諸佛弟子,厭患散亂,心欲入定,以涅槃法,安着身中,故雲身證而受想滅也。

    前三位在色界,能離自地五欲也。

    中四位在無色界,展轉離于下地。

    後一可知。

    餘下指文,如上所引是也。

     中品中,生修因行業中,初點四戒具阙。

    沙彌戒下,釋十戒相。

    分七為二者:不坐高廣床,一也;不歌舞倡伎,二也。

    具足下,釋具足名。

    七支則教有分限故,遍該則戒無邊際故。

    願求中,戒德如香者,南山雲熏戒香于百億是也。

    感緣中,經雲教法,即指因中所修四戒也。

    後益中,亦四谛等者,經雲聞法,其語通漫,以中三輩并是聲聞,附其本習,故雲亦即。

    初果翻逆流者,始破見惑,思惑全在,漸與生死流逆,故得茲名。

     中品下,生。

    修因中,初釋孝養。

    執勞者,語雲:事父母以竭其力也。

    侍奉者,即晨昏定省,冬溫夏清之類。

    順色者,語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注曰:承顔順色,則為難也。

    承志者,禮記:曾子曰:君子之謂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也。

    儒教下二句,結上孝為行本。

    語雲: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欤?推下,次釋仁慈。

    無所而不愛謂之仁,故雲推愛及物。

    博施濟衆,亦出論語。

    蓋由施恩濟人為易,所患不能博;博濟猶為易,所患不能衆。

    堯、舜尚患其難,況餘人乎?儒宗下二句,結上仁慈為德。

    語雲: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遇緣者,由假平日孝養仁慈之善,得為臨終遇知識之緣也。

    遇緣中,初釋知識名。

    法下,引經證。

    故下,示非局。

    國下,釋樂事。

    乃是彼國莊嚴快樂之事,非正報也。

    法下,釋本願。

    得生中,初點文略。

    壯下,釋時限。

    勇壯之士,臂一屈伸,其速可知。

    後益與下,料簡。

    兩科節文,對經可見。

     第十六,觀通簡中,初明無現因;準下,明有宿種;上下,明業重輕。

    論第八疑中,釋曰:衆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并不得知。

    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

    若惡業強者,善知識尚不可逢,豈論十念(雲雲)?泛爾者,悠悠無記,三時有間故也。

    須知上中二輩,并以善業勝劣,以分三品;下輩乃以惡業輕重,以分三品。

    又複上中以善業勝者為上,今以惡業輕者為上。

    下品上生,随釋造惡;中生來者,始終無間。

    故衆惡雖多,但由泛爾,故非極重。

    經雲诽謗,即毀呰也。

    诽,平去二呼。

    但内懷邪見,不與理合,即名為謗,非謂口出惡言也。

    遇緣中,題号難思者,蓋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