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初二句,牒疑。
隻下,釋出。
疑雲:佛既因修而有,則顯不修心不是佛。
是故釋雲:隻緣此心本來是佛,但久沈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
是故應當依經作觀,圓破三障,圓顯三身,全由性具,不從他得。
故雲當體是佛也。
反顯中,初五句,正反可見。
當下諸句,順釋。
初明因已具果。
蓮下,明果即證因。
釋遍知中,初正釋遍知。
深廣下,釋喻。
深則罔測淵源,廣則莫窮邊際。
所謂佛德無邊,如大海也。
佛德下,明略。
若據十号,無非萬善莊嚴,皆具衆德。
經中但雲遍知,驗是略舉,以一攝諸也。
果下,釋心想生也。
諸佛果德,因心既具,故勸衆生即心念佛,慕果修因,必獲克證。
經雲想生,生猶現也。
依果德中,初叙經意。
前下,釋通。
别多下,牒文。
解隻由者,蹑上科意。
前約法體是同,故通諸佛。
今欲的指正觀,不可相濫。
佛之名号,乃有無量,十亦是略,況舉三乎?此但翻名,義如他釋。
已上通明想佛之意,為下觀佛之要也。
從想彼佛下,正明想像,方屬當觀也。
正想标示中,示其由漸,點出教意也。
别觀彌陀中,經有三節。
見色相中,既雲形像,雕畫無拘,但據所見純熟,即可投心作想。
見莊嚴中,指經地池行樹,即前所觀依報也。
寶幔滿空,即華座上幢所擎者。
誡谛觀中,指經極令之語也。
二、菩薩中,經有二節,即座、像也。
經中,初句結前,複下起後,如文。
自點總觀。
眼見境中二段,如文。
耳聞法中,經雲妙法,其語通含,故以四念、六度示之。
觀心流利,常在其中,縱使出定,所聞不忘。
囑令行者以教勘驗,稍乖教量,盡是妄想。
假饒合教,以像望真,猶名為粗,況不合乎?經雲粗想,即思惟也。
作是觀下,即正受也。
結示中,或謂菩薩無像者,天台疏雲:觀佛,先作像想,後觀菩薩。
直明法身者,但佛妙極,不可一往而觀,故先像想,後觀法身則易。
次二大士,乃是眷屬,譬如王來,必有營從等(雲雲)。
疏主準經,明立三像。
天台雲無,聖意難測,但雲未知。
顯益中,除障,即經除無量劫生死罪也。
近三昧者,即經于現身下二句也。
由是觀佛方便,故名為近;以因驗果,故雲必見。
第九、佛觀結前生後中,初、點文示意。
不容異轍者,應當如像觀像,如佛觀佛。
所以二觀之初,皆有結标之詞。
稍或亂倫,即非正觀也。
自下,二、明身不同。
且據天台,指為法身。
今準結文,名為色身。
必下,釋彼法身之意。
菩薩例同者,例上佛身,古今兩判。
問:色身屬應,即是生身。
例如釋迦示生王宮,則有父母。
未審彌陀身自何有?若謂胎生,則與穢土何别?若言化現,豈從他方應來?人多疑之,試為申釋。
答:須憑教判,難以情測。
娑婆安養,淨穢雖異,莫非同居。
以土驗身,則知彌陀定是胎生,甯無父母?所以鼓音王經雲:父名月上,母名妙顔。
疏文上下,指為應身。
仍引觀音補處,蓋緣此也。
但以彌陀因中發願,專取淨土。
至于果上成佛之時,所感身土,若依若正,一時轉為清淨境界,所有父母、惡道、魔王,莫不随轉。
是故慈雲雲。
佛母乃指降生之時,成正覺已,國土随淨,必無女人。
其母或成男子,如此方龍女;或複命終,如悉達母(雲雲)。
其猶帝王變家為國,人之與境,自然天别,可以類知。
若爾,彌陀身高六十萬億,其量若此,安有母胎而能生長?舉世不信,更為明之。
答:蟪蛄不識春秋,朝菌難語晦朔,誠哉是言也。
且如淨華宿王智佛,身長六百八十萬由旬,此亦同居應身,何獨疑此而不疑彼?良由彌陀願力微妙難思,所感身量超勝諸佛。
況下文雲: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諸有智者信教仰理,辄莫戲論,自贻伊戚也。
所觀七段,初身色中,經文如夜摩天即身也,閻浮檀金即色也。
喻其大者,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一天已是廣大,況百千萬億?此乃通取爾許天宮橫廣之量以喻佛身也。
(或約天身長短為喻者,非。
)二中,初二句明量難定;文下,點經示數;即下,弘文證成;蠡下,舉喻顯法。
言佛身無量者,淨名雲:佛身無為,不堕諸數也。
機見有殊者,機分利鈍,見有大小也。
顯非數量者,經文雖有恒沙之數,其實不可随言生解。
(正因節六十萬億為數量,恒河沙等為非數量者,非。
)引下二文,足顯無量。
蠡杯酌海者,東方朔答客難雲: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種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者哉?丈尺量空者,華嚴經雲:如人持尺量虛空複有随行計其數虛空邊際不可得如來境界亦如是。
台疏乃準眼度身,曰:世人身長七尺,眼長一寸。
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六萬六千由旬,身過其眼五十六億倍。
假令極多,無出萬倍,何緣佛身長爾許耶?乃是譯人謬加恒河沙之言(雲雲)。
今疏曾無一語評量,其意叵測。
三中,初、示相,二、合數,三、引古。
狀如珠者,喻上宛轉之相也。
天台釋五須彌雲:一山高三百三十六萬裡,佛毫過此五倍。
彼疏所引,寶性論自釋。
下文但觀眉間白毫之語,欲借釋迦以觀彌陀,似非四海量也。
青白,色也。
世人多謂眼量太窄,不稱身量者,其義如何?當知經中以山喻毫,以海比眼,乃是趣舉分喻,所謂以數顯非數爾,不必執喻責其大小也。
五中,毛孔屬身,光從孔出,驗是身光。
阿含經雲:人身具有九萬九千毛孔。
不知佛身幾毛孔耶?六中,疏文點經自明。
七中,初科。
丈六則是化現小身,所具相好與釋迦同。
六十萬億乃是彼土常身,人、天、凡、聖悉皆得見。
所以三數唯至八萬四千者,以由彌陀因地對破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故至果上顯出八萬四千相好光明也。
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各有八萬四千光,重重無盡,思議莫及。
光照即佛心體者,亦由彌陀從因至果,了一切法無非心性,所放光明、所化衆生全即自心,更無他物也。
次問答中,佛視衆生猶如一子,經但雲攝念佛衆生,則乖平等,故須問決。
答中,初二句明應無揀;但下,約機自殊。
盲人喻者,正因引般若論雲:十方有佛,何以不見?曰:罪緣障故。
如日光出,盲者不見;雷霆震地,聾者不聞。
彰略中,以經文略之又略,是故疏言:身、項二光,經雲不可具說,非佛不能。
但恐凡心罔測,反生輕毀故也。
心眼即是觀慧。
言意思者,觀從發故。
顯證初科。
觀一見多者,經初一句即指上文所見彌陀一佛也。
即見十方下,乃見多佛也。
一不定一,一即是多;多不定多,多即是一。
一多互融,無非法界,安以定數而拟議哉?由修念佛,觀想既成,即一見多,不勞作意,自然而然,故名三昧。
前後皆雲念佛三昧,文出于此,像觀為近,今乃親證也。
觀身見心正釋中,身為心相者,大經雲:見身口業,是心相貌。
則知身相端醜,全是自心善惡業現。
因相識體,由身見心。
今觀諸佛慈悲之相,即見諸佛慈悲之心也。
無一切心者,般若雲: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
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俱不可得。
唯有大慈悲者,蓋由諸佛因中所發大心,慈悲為本,遍緣法界一切衆生而為誓境。
經雲:因于衆生,得成菩提。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
若無衆生,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故至果上,全以慈悲而為心體,不舍衆生而為利益。
皆言大者,遍法界故。
慈與樂者,與十界三德之樂也。
悲拔苦者,拔十界二死之苦也。
當知苦樂悉是衆生性德本具,雖終日與,不益一毫;雖終日拔,不減一毫。
但以衆生全體在迷,遂使諸佛與拔不休,故雲衆生慈悲俱無有盡。
引示中,初通釋三慈,并初标起,次釋義。
雖分三慈,其實一體。
不由作意,皆曰無心;莫非益物,故并稱慈。
初衆生緣慈者,實不起心緣他衆生,而諸衆生與我慈體無二無别,任運相關,故雲無心攀緣,自然現益。
如涅槃經凡說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士,三、化盧至,四、度女人,五、塗割瘡,六、摩調達,七、救群賊,八、醫釋女。
一一結雲:慈善根力,見如是事。
今文雲自然現益,略引第五以示其相。
經雲:波羅奈城有優婆夷,名摩诃斯那達多,夏九十日,請僧施藥。
有一比丘身嬰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
是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股肉,切以為羹,施病比丘。
服已病差,女人瘡苦,發聲稱佛:我在舍衛,聞其音聲。
于是女人起大悲心。
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複如本。
善男子,我時實不往彼波羅柰城持藥塗彼。
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雲雲)。
彼經又雲:慈之所緣,一切衆生,如緣父母、妻子、親屬。
以是義故,名衆生緣慈。
此即俗谛也。
二、法緣慈者,了知世間、出世間法,不離一心,畢竟空寂,能所俱忘,故雲無心觀法,自然對治。
涅槃雲: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
既雲不見,複雲緣生,驗知是空。
此即真谛也。
三、無緣慈者,中道妙理,實無能緣、所緣之相,故雲無心觀理,自然安住。
不着二邊,故雲平等。
超出諸法,故曰第一。
以此釋上無緣慈體。
涅槃雲:不住法者及衆生相,是名無緣。
此即第一義谛也。
結斷中,初總判事理。
前之生法,猶有所緣,能所未泯,故屬事用。
無緣大慈,空有不着,心境兩忘,故屬理體。
今下二句,點示經文。
以由經中于三種慈,獨言無緣,斯乃從勝标名,以深收淺也。
謂下七句,别釋無緣,以彰教意。
諸佛心者,的指無緣慈體也。
不住有無者,正與生法辯異。
生緣住有,法緣住空,無緣離着,故雲不住。
不依三世者,三際斷故。
平等大慧者,諸佛智慧,于實相等,于衆生等,橫廣豎深,故雲大也。
常照者,即寂而照,無有間斷,故雲常也。
法界者,所照之境也。
以此攝生者,無緣大慈,遍十法界,無緣而緣,任運相攝,未始有遺。
不下二句,結釋名目。
即下三句,會同上文。
結益中,初據文釋義。
故下,舉因驗果。
上品經雲: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可驗宿修觀行非淺,因果無差,故雲明矣。
三、勸修中,初正明。
故下,引示。
依教開解,對境作觀,愚人莫及,故雲智者。
谛即谛審,解心明白也。
觀謂觀察,行法不謬也。
以下四句,明勸意。
般舟念佛三昧,與今觀合,故引示之。
教入一相多相中,初正明從一之要。
上科觀修,但雲谛觀,相有八萬,都想難成,故令從毫相入,餘相自現。
若下,二、據文校正。
毫相,白毫觀成,即見八萬,知非丈六之毫。
此對古作是說也(雲雲)。
一佛多佛中,一多相即,體無二故。
蒙印可者,以由行者境觀一合,不違聖教,功行既成,諸佛歡喜,同時印證。
亦如般舟三昧成時,佛立空中,義頗同此。
結觀中二義,但當不可偏取。
第十、正示明觀境中,初觀身三節,對經可見。
但身量中,天台除佛恒沙之文,妙宗遂改二菩薩觀八十以為十八。
彼雲八十者,過佛二十萬億,故知誤等(雲雲)。
今疏并依經釋,所謂仍舊貫也。
二、觀光中,初項光,經雲面各者,面面各有百千由旬也。
次身光,垂形五道者,請觀音雲遊戲于五道是也。
良由菩薩性具十界,運同體悲,行四攝法,自然關感,故現光中。
三、觀冠中,初觀冠體,疏雲毗楞伽即摩尼珠,似經雙牒二種梵名,同召如意珠也。
前樹觀中,疏文亦作兩名,一義而釋,與此頗同(或改觀作冠字者,非)。
次觀化佛,初示因果,次釋身量。
帶果、行因者,觀音三昧經雲:觀音昔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
今為菩薩,即行因也;冠立化佛,即帶果也。
四、觀面中,面如金色,與像觀同。
眉毫自分三相:由色發光,由光變現。
斯皆菩薩不思議用也。
五、觀臂,亦有三相,臂紅蓮色,色即放光,光化璎珞,罩菩薩臂,複現妙相。
六、觀手,亦三,雲指端者,端即正直也。
文色光中,亦各三重,八萬四千,總别異也。
舉用中,手接衆生者,大悲經說,手有提拔之力,眼有照明之用
初二句,牒疑。
隻下,釋出。
疑雲:佛既因修而有,則顯不修心不是佛。
是故釋雲:隻緣此心本來是佛,但久沈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
是故應當依經作觀,圓破三障,圓顯三身,全由性具,不從他得。
故雲當體是佛也。
反顯中,初五句,正反可見。
當下諸句,順釋。
初明因已具果。
蓮下,明果即證因。
釋遍知中,初正釋遍知。
深廣下,釋喻。
深則罔測淵源,廣則莫窮邊際。
所謂佛德無邊,如大海也。
佛德下,明略。
若據十号,無非萬善莊嚴,皆具衆德。
經中但雲遍知,驗是略舉,以一攝諸也。
果下,釋心想生也。
諸佛果德,因心既具,故勸衆生即心念佛,慕果修因,必獲克證。
經雲想生,生猶現也。
依果德中,初叙經意。
前下,釋通。
别多下,牒文。
解隻由者,蹑上科意。
前約法體是同,故通諸佛。
今欲的指正觀,不可相濫。
佛之名号,乃有無量,十亦是略,況舉三乎?此但翻名,義如他釋。
已上通明想佛之意,為下觀佛之要也。
從想彼佛下,正明想像,方屬當觀也。
正想标示中,示其由漸,點出教意也。
别觀彌陀中,經有三節。
見色相中,既雲形像,雕畫無拘,但據所見純熟,即可投心作想。
見莊嚴中,指經地池行樹,即前所觀依報也。
寶幔滿空,即華座上幢所擎者。
誡谛觀中,指經極令之語也。
二、菩薩中,經有二節,即座、像也。
經中,初句結前,複下起後,如文。
自點總觀。
眼見境中二段,如文。
耳聞法中,經雲妙法,其語通含,故以四念、六度示之。
觀心流利,常在其中,縱使出定,所聞不忘。
囑令行者以教勘驗,稍乖教量,盡是妄想。
假饒合教,以像望真,猶名為粗,況不合乎?經雲粗想,即思惟也。
作是觀下,即正受也。
結示中,或謂菩薩無像者,天台疏雲:觀佛,先作像想,後觀菩薩。
直明法身者,但佛妙極,不可一往而觀,故先像想,後觀法身則易。
次二大士,乃是眷屬,譬如王來,必有營從等(雲雲)。
疏主準經,明立三像。
天台雲無,聖意難測,但雲未知。
顯益中,除障,即經除無量劫生死罪也。
近三昧者,即經于現身下二句也。
由是觀佛方便,故名為近;以因驗果,故雲必見。
第九、佛觀結前生後中,初、點文示意。
不容異轍者,應當如像觀像,如佛觀佛。
所以二觀之初,皆有結标之詞。
稍或亂倫,即非正觀也。
自下,二、明身不同。
且據天台,指為法身。
今準結文,名為色身。
必下,釋彼法身之意。
菩薩例同者,例上佛身,古今兩判。
問:色身屬應,即是生身。
例如釋迦示生王宮,則有父母。
未審彌陀身自何有?若謂胎生,則與穢土何别?若言化現,豈從他方應來?人多疑之,試為申釋。
答:須憑教判,難以情測。
娑婆安養,淨穢雖異,莫非同居。
以土驗身,則知彌陀定是胎生,甯無父母?所以鼓音王經雲:父名月上,母名妙顔。
疏文上下,指為應身。
仍引觀音補處,蓋緣此也。
但以彌陀因中發願,專取淨土。
至于果上成佛之時,所感身土,若依若正,一時轉為清淨境界,所有父母、惡道、魔王,莫不随轉。
是故慈雲雲。
佛母乃指降生之時,成正覺已,國土随淨,必無女人。
其母或成男子,如此方龍女;或複命終,如悉達母(雲雲)。
其猶帝王變家為國,人之與境,自然天别,可以類知。
若爾,彌陀身高六十萬億,其量若此,安有母胎而能生長?舉世不信,更為明之。
答:蟪蛄不識春秋,朝菌難語晦朔,誠哉是言也。
且如淨華宿王智佛,身長六百八十萬由旬,此亦同居應身,何獨疑此而不疑彼?良由彌陀願力微妙難思,所感身量超勝諸佛。
況下文雲: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諸有智者信教仰理,辄莫戲論,自贻伊戚也。
所觀七段,初身色中,經文如夜摩天即身也,閻浮檀金即色也。
喻其大者,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一天已是廣大,況百千萬億?此乃通取爾許天宮橫廣之量以喻佛身也。
(或約天身長短為喻者,非。
)二中,初二句明量難定;文下,點經示數;即下,弘文證成;蠡下,舉喻顯法。
言佛身無量者,淨名雲:佛身無為,不堕諸數也。
機見有殊者,機分利鈍,見有大小也。
顯非數量者,經文雖有恒沙之數,其實不可随言生解。
(正因節六十萬億為數量,恒河沙等為非數量者,非。
)引下二文,足顯無量。
蠡杯酌海者,東方朔答客難雲: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種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者哉?丈尺量空者,華嚴經雲:如人持尺量虛空複有随行計其數虛空邊際不可得如來境界亦如是。
台疏乃準眼度身,曰:世人身長七尺,眼長一寸。
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六萬六千由旬,身過其眼五十六億倍。
假令極多,無出萬倍,何緣佛身長爾許耶?乃是譯人謬加恒河沙之言(雲雲)。
今疏曾無一語評量,其意叵測。
三中,初、示相,二、合數,三、引古。
狀如珠者,喻上宛轉之相也。
天台釋五須彌雲:一山高三百三十六萬裡,佛毫過此五倍。
彼疏所引,寶性論自釋。
下文但觀眉間白毫之語,欲借釋迦以觀彌陀,似非四海量也。
青白,色也。
世人多謂眼量太窄,不稱身量者,其義如何?當知經中以山喻毫,以海比眼,乃是趣舉分喻,所謂以數顯非數爾,不必執喻責其大小也。
五中,毛孔屬身,光從孔出,驗是身光。
阿含經雲:人身具有九萬九千毛孔。
不知佛身幾毛孔耶?六中,疏文點經自明。
七中,初科。
丈六則是化現小身,所具相好與釋迦同。
六十萬億乃是彼土常身,人、天、凡、聖悉皆得見。
所以三數唯至八萬四千者,以由彌陀因地對破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故至果上顯出八萬四千相好光明也。
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各有八萬四千光,重重無盡,思議莫及。
光照即佛心體者,亦由彌陀從因至果,了一切法無非心性,所放光明、所化衆生全即自心,更無他物也。
次問答中,佛視衆生猶如一子,經但雲攝念佛衆生,則乖平等,故須問決。
答中,初二句明應無揀;但下,約機自殊。
盲人喻者,正因引般若論雲:十方有佛,何以不見?曰:罪緣障故。
如日光出,盲者不見;雷霆震地,聾者不聞。
彰略中,以經文略之又略,是故疏言:身、項二光,經雲不可具說,非佛不能。
但恐凡心罔測,反生輕毀故也。
心眼即是觀慧。
言意思者,觀從發故。
顯證初科。
觀一見多者,經初一句即指上文所見彌陀一佛也。
即見十方下,乃見多佛也。
一不定一,一即是多;多不定多,多即是一。
一多互融,無非法界,安以定數而拟議哉?由修念佛,觀想既成,即一見多,不勞作意,自然而然,故名三昧。
前後皆雲念佛三昧,文出于此,像觀為近,今乃親證也。
觀身見心正釋中,身為心相者,大經雲:見身口業,是心相貌。
則知身相端醜,全是自心善惡業現。
因相識體,由身見心。
今觀諸佛慈悲之相,即見諸佛慈悲之心也。
無一切心者,般若雲: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
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俱不可得。
唯有大慈悲者,蓋由諸佛因中所發大心,慈悲為本,遍緣法界一切衆生而為誓境。
經雲:因于衆生,得成菩提。
是故菩提屬于衆生。
若無衆生,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故至果上,全以慈悲而為心體,不舍衆生而為利益。
皆言大者,遍法界故。
慈與樂者,與十界三德之樂也。
悲拔苦者,拔十界二死之苦也。
當知苦樂悉是衆生性德本具,雖終日與,不益一毫;雖終日拔,不減一毫。
但以衆生全體在迷,遂使諸佛與拔不休,故雲衆生慈悲俱無有盡。
引示中,初通釋三慈,并初标起,次釋義。
雖分三慈,其實一體。
不由作意,皆曰無心;莫非益物,故并稱慈。
初衆生緣慈者,實不起心緣他衆生,而諸衆生與我慈體無二無别,任運相關,故雲無心攀緣,自然現益。
如涅槃經凡說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士,三、化盧至,四、度女人,五、塗割瘡,六、摩調達,七、救群賊,八、醫釋女。
一一結雲:慈善根力,見如是事。
今文雲自然現益,略引第五以示其相。
經雲:波羅奈城有優婆夷,名摩诃斯那達多,夏九十日,請僧施藥。
有一比丘身嬰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
是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股肉,切以為羹,施病比丘。
服已病差,女人瘡苦,發聲稱佛:我在舍衛,聞其音聲。
于是女人起大悲心。
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複如本。
善男子,我時實不往彼波羅柰城持藥塗彼。
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雲雲)。
彼經又雲:慈之所緣,一切衆生,如緣父母、妻子、親屬。
以是義故,名衆生緣慈。
此即俗谛也。
二、法緣慈者,了知世間、出世間法,不離一心,畢竟空寂,能所俱忘,故雲無心觀法,自然對治。
涅槃雲: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
既雲不見,複雲緣生,驗知是空。
此即真谛也。
三、無緣慈者,中道妙理,實無能緣、所緣之相,故雲無心觀理,自然安住。
不着二邊,故雲平等。
超出諸法,故曰第一。
以此釋上無緣慈體。
涅槃雲:不住法者及衆生相,是名無緣。
此即第一義谛也。
結斷中,初總判事理。
前之生法,猶有所緣,能所未泯,故屬事用。
無緣大慈,空有不着,心境兩忘,故屬理體。
今下二句,點示經文。
以由經中于三種慈,獨言無緣,斯乃從勝标名,以深收淺也。
謂下七句,别釋無緣,以彰教意。
諸佛心者,的指無緣慈體也。
不住有無者,正與生法辯異。
生緣住有,法緣住空,無緣離着,故雲不住。
不依三世者,三際斷故。
平等大慧者,諸佛智慧,于實相等,于衆生等,橫廣豎深,故雲大也。
常照者,即寂而照,無有間斷,故雲常也。
法界者,所照之境也。
以此攝生者,無緣大慈,遍十法界,無緣而緣,任運相攝,未始有遺。
不下二句,結釋名目。
即下三句,會同上文。
結益中,初據文釋義。
故下,舉因驗果。
上品經雲: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可驗宿修觀行非淺,因果無差,故雲明矣。
三、勸修中,初正明。
故下,引示。
依教開解,對境作觀,愚人莫及,故雲智者。
谛即谛審,解心明白也。
觀謂觀察,行法不謬也。
以下四句,明勸意。
般舟念佛三昧,與今觀合,故引示之。
教入一相多相中,初正明從一之要。
上科觀修,但雲谛觀,相有八萬,都想難成,故令從毫相入,餘相自現。
若下,二、據文校正。
毫相,白毫觀成,即見八萬,知非丈六之毫。
此對古作是說也(雲雲)。
一佛多佛中,一多相即,體無二故。
蒙印可者,以由行者境觀一合,不違聖教,功行既成,諸佛歡喜,同時印證。
亦如般舟三昧成時,佛立空中,義頗同此。
結觀中二義,但當不可偏取。
第十、正示明觀境中,初觀身三節,對經可見。
但身量中,天台除佛恒沙之文,妙宗遂改二菩薩觀八十以為十八。
彼雲八十者,過佛二十萬億,故知誤等(雲雲)。
今疏并依經釋,所謂仍舊貫也。
二、觀光中,初項光,經雲面各者,面面各有百千由旬也。
次身光,垂形五道者,請觀音雲遊戲于五道是也。
良由菩薩性具十界,運同體悲,行四攝法,自然關感,故現光中。
三、觀冠中,初觀冠體,疏雲毗楞伽即摩尼珠,似經雙牒二種梵名,同召如意珠也。
前樹觀中,疏文亦作兩名,一義而釋,與此頗同(或改觀作冠字者,非)。
次觀化佛,初示因果,次釋身量。
帶果、行因者,觀音三昧經雲:觀音昔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
今為菩薩,即行因也;冠立化佛,即帶果也。
四、觀面中,面如金色,與像觀同。
眉毫自分三相:由色發光,由光變現。
斯皆菩薩不思議用也。
五、觀臂,亦有三相,臂紅蓮色,色即放光,光化璎珞,罩菩薩臂,複現妙相。
六、觀手,亦三,雲指端者,端即正直也。
文色光中,亦各三重,八萬四千,總别異也。
舉用中,手接衆生者,大悲經說,手有提拔之力,眼有照明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