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四明龍山足庵沙門戒度述
第五、池觀。
經文略告敕人,直爾标起,示所觀法體相。
舉數中,八池且據大者為言,不明其量。
大本浴池量雲:或十由旬,或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悉皆正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雲雲)。
水色中,四句經文自分為二:初中,水性柔弱,故非七寶莊嚴,但由塘岸寶色相映使之然也;次文經中,寶即召水柔軟,乃八德之一也。
世典尚雲:山蘊玉則草不枯,淵藏珠則水不竭。
況佛境乎?流渠中,渠即溝港,支即流派,是則八池各十四派,互相流注。
上約池塘,則具七寶;今論水渠,但雲黃金。
四渠底中,此經但說金剛為沙。
小本亦雲: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若準大本,底、沙不一。
彼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砗磲池者,底瑪瑙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等。
二、池蓮示數中,上明八池數同,下校小本色異。
據大本雲:衆寶蓮華周遍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葉光明無量種色,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紫金相好等。
明量中,初、算量,二、校異。
小本車輪者,彼疏雲:車有大小,難為定準。
此間極大不過數尺,可依輪王車輪為量。
十住婆沙雲:轉輪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辋,琉璃為毂,周圓十五裡。
準此,未及半由旬,亦約小者耳。
所以二經不同者,慈恩雲:華有大小。
彼據極大,此約最小。
今準大本,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則知大小不一,皆是随宜趣舉,不必以此較經優劣(雲雲)。
說法中,初、會華梵,二、牒文釋,三、明說法。
水自珠出,從珠得名。
前雲如意,今雲摩尼,故雲互舉。
金池寶水循華說法,皆是彼土奇妙之事。
故上生經明兜率宮有水遊于梁棟之間,與此頗同。
說法中,前一說小,後二說大。
彼有三乘,随機所樂。
大論雲:美其功德名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名歎。
三、池上光明中,文有三節:初、明從珠發光;其下,明從光化鳥;贊下,明鳥稱三寶。
經但通稱,不标别目,故引小本。
及下,像觀示之。
經雲:百寶知是毛色,通收衆禽。
哀雅即優柔之韻。
大本非唯贊三寶聲,彼雲:或寂滅聲,或慈悲聲,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生忍聲。
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随順清淨,離欲寂滅等。
良以依正色心,無非法界,具足諸法,故使德水靈禽,善說法要。
若但推讓佛力變化,則乖法體,未稱圓乘也。
結示中,初别列八德,次總歸四塵。
清即是色,不臭是香,美則是味,餘五并觸。
此出成論。
若準唐譯,小本雲: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耎,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無有過患,八者飲已能長養諸根,四大增長。
今開輕耎為二,無安和,加不臭,餘則大同。
正因解引晉遠法師傳雲:師于淨土之修,克勤于念。
憩廬山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勝相。
後從定起,見彌陀佛身滿虛空,并諸菩薩侍立左右。
又見流水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流注上下,自能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
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此經宋朝始翻廬山,預修心想,暗與經合。
) 第六、總觀正明标分中,初節經文,從初至念比丘僧,即别觀寶樓也;從此想至寶池,即總觀四種也。
随釋别觀中又四:初、示數寶國。
召彼土者,依、正境界,悉是百寶莊嚴故。
界即限畔,在經不顯,故準小本示之。
餘三對經可見。
總觀中,樓即當觀前三,即地、樹、池也。
若下,釋總、别意。
初心創修,則宜别想;後心純熟,則宜總觀。
況複至此依報既周,恐前别觀有所遺忘,故當通總,再妙前觀,了了分明,不令散失也。
點粗見中,據前地觀,已入正受,何故至此例名粗見?思之。
疏指下文為正受者,既能破障除疑,驗知三昧成矣。
第二、觀正報中,初科。
經自分三:初、勸聽中,觀依乃是觀正由漸,将欲說正,恐生怠堕,重垂誡敕,令加渴仰。
二、許說中,分别解說者,通指後十正報經文,種種教诏,無非解說。
除苦惱法者,依、正兩報,悉名為苦,妙觀乃是能除法也。
觀佛三昧,一經宗主,三身圓證,萬德莊嚴,一念谛觀,三障消殒,脫苦之要,無越于斯,故雲非觀佛等。
三、重囑中,意在阿難、耆山再說,望前累囑,故曰重也。
次科聖現中,初、通示端由。
依報現土,正報現身,各從其類以為發起,皆雲佛力,驗非己分。
佛立下,二、因明有據。
世謂立像不尊,疏主專據今經,嘗作三聖立像記,刻石于四明之經院焉。
閻浮金色,雖曰超勝,還是世金,若較佛光,天地相遠。
三、申請中,二段如經。
疏召韋提為菩薩也。
自非深地,豈能為物哀切若此? 四、明觀法中,指如上者,日觀之初,将後十觀大分為四,故後點之。
今文四科,前二乃是觀正由漸,第四廣明觀法,方屬當觀也。
随釋華座,初科。
初叙意。
先立義,次喻顯。
蔡邕獨斷曰:陛即階陛也。
臣與君言,不敢指斥,故雲陛下。
次分文。
從佛告至第七觀,正明觀行也。
又從佛告至簡邪正,總勸谛觀也。
随釋依處中,言華依地者,蓋由孤山釋彌陀經華如車輪,判為散善。
此經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判為定善。
霅川破雲:定散在心,不可從境而判。
乃至雲:小本是池中蓮華,此是地上佛座之華。
比類且疏,分判殊失。
今疏特雲依地,義同霅川,暗斥孤山也。
經雲想念,囑令行者起思惟也。
别列華葉中,六段疏文,随難自點。
釋台體中,即蓮心者,如梵網雲:方坐蓮華台。
華嚴雲:華在下,擎天台。
戒疏雲:台者,中也。
驗是蓮心,非别台座也。
校飾中,上以如意珠純作台體,今以四寶複于體上莊嚴也。
甄叔迦者,西域有樹,其葉赤色,形大如掌,此寶顔色似樹之華,因以名焉。
幢體中,既雲寶幢,必具七寶自然者,非造作也。
寶幔中,具雲須夜摩天,此雲善時,以天光明無晝夜之别,故得斯名。
以天比幔,一取廣大,二取莊嚴,此即佛頂幔也。
珠光四節,經文可見。
因珠發光,光則有色,色複變化,一一出生,重重無盡,何止此哉?勸觀初中,又二。
初正推寄。
此點示者,由是依報之末,正報之初,兩楹之間,其義最便。
舉一例諸,莫非願力也。
使下,二、結歎。
使知者,示佛意也。
淨土者,總依正也。
依正既因願體,願體全是佛心。
佛心無相,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寂如虛空。
彌陀因中,稱此心體,發無相大願,修無作大行,證無得大果。
所感身土,依正莊嚴,無非實相。
此理微妙,所以言思不可及也。
由漸中,如上叙意,對君視陛,義可見矣。
純一中,以前所觀境界差别,心想雜亂,則不能成,故茲教誡,令一一觀點。
文具阙義,必定有鏡像無差,相似法故。
利益中,滅罪除疑,對經可見。
滅罪多少,懸點後二,随觀淺深也。
正因引淨土傳雲:釋真慧好窮經律,積以成性。
及得淨土之法,追而修之,且曰:凡夫異念,紛紛不一,不憑聖力,吾孰依焉?乃築淨地為方壇,壇設高台,珠玉衆寶,中外相表。
台之西面,複設四柱寶幢,幢上網幔,互相映飾。
無量壽佛居中,觀音、勢至侍左右焉。
其下間以青碧,像琉璃地,金繩分布,用界其道。
道下又設七寶金幢,幢分八方,取經七寶金幢,擎琉璃地者也。
慧每作觀,必先澡身浣衣而後入,挺身整念,肅肅然若諸佛常在其前。
将逝之夕,預見蓮華載開載合,足如履空。
頃刻,衆聞鐘聲,又聞天風四來,異光驟發,慧遂亡矣。
第八、明觀法中,初科叙分二節,在文易見。
衆生者,通召像末薄地凡夫也。
無始者,迷來日久,罔測其初也。
真佛者,且約化相,即指應身也。
形像者,刻雕繪素,世皆目擊也。
故使者,即佛權巧,特彰教意也。
想佛分文中又有二段:初、正分文;此下,二、推佛意。
然此雖則通名像觀,其實初段示想佛意,意在第九。
觀佛真身,于茲預叙。
疏特點出一經妙旨者,文雖在此,義貫初、後。
能知此者,遍觀依、正十六種境,無非心作心是,更無他物。
成佛之要,良在于茲。
囑令學者微細研窮。
佛應中,初徴示釋經所以者何一句也。
前雲想佛,故此徴之。
此下,牒釋。
初釋諸佛。
良以彌陀與一切佛所證之理,非一非多。
諸佛乃即一之多,彌陀乃即多之一。
一、多相即,畢竟平等。
華下,引示。
初句明異,下三句顯同。
法身,可見。
心、智慧,報身也;力、無畏,應身也。
既皆雲一,信無差矣。
此下,二、釋法界身也。
法身,則有修性不同。
今約修說,故雲果證。
證無别證、全證,衆生所迷理心,究竟圓滿,彌亘法界。
法界乃是無外之稱,故雲無所不遍。
則下,釋入心想也。
法身既遍,豈異衆生?生雖本具,全體在迷。
迷無别迷、全迷,諸佛所證覺體,迷、悟乍殊;法身、理等,修智一照,性、德即顯。
故雲随應。
疏下,引古助釋。
天台疏雲: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
衆生心淨,法身自在。
故言入衆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現百川,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現。
妙宗釋雲:報佛法性身者,滿足始覺,名為報佛;究顯本覺,名法性身。
始、本既冥,能起應用。
然須能感,應方現前;淨心念佛,方名能感。
故雲衆生心淨,法身自在。
此二道交,是為入義。
複以白日升天,喻始合本;影現百川,喻應入淨想。
三十二下,牒經相随物現。
明佛下,釋義。
由法、報冥,故應用自在;有淨心感,悉能示現(雲雲)。
若據台疏,乃有二釋。
今文所引,即感、應道交一釋也。
複有解入相應,釋所不引者。
彼以心觀為宗,行者心觀開解,契合本覺。
是故佛體入觀解心,顯自性佛,故須此釋。
今以觀佛為宗,心淨佛應,頗符今義,故獨引之。
問:法界無外,無所不遍,全是衆生依、正色心。
何故經雲入衆生心?答:法體周遍,誠如所言。
且約衆生未修觀前,全體迷背,似如于出;由修觀故,佛從心現,似如于入。
非出非入,而出而入也。
引證中,以由上科心、佛一念感應無差,故引此經證成感應。
初、明佛常應,可見。
若子下,二、明感有無。
明無中,衆生在迷,終日不覺,則非妙感。
佛雖常念,無如之何?故雲有應無感,非今所論也。
明有中,一念開悟,起心作想,佛身随應。
生心本具于佛,故能感;佛心本具于生,故能應。
無非中道,自然交契。
故雲感應道交,是今所用也。
結顯中,不出以悲拔苦,以慈與樂。
悲既同體,慈即無緣也。
衆生諸佛,同一覺源。
諸佛悟本,證涅槃樂;衆生迷強,受生死苦。
迷悟雖隔,理體元同。
是以諸佛起同體悲,拔性德苦;運無緣慈,與性德樂。
苦樂既但性德,實無與拔之殊。
是知慈悲苦樂,唯一法界耳。
文中,初句明垂應人,同下二句明垂應心,随下三句明垂應用。
本有之性,任運相關,不可緻诘,故絕思議也。
想成分文,初二句中,初句指修觀人,次句上二字即心,下二字即境。
以心想佛,佛從心現,故雲心境相應也。
次三句中,上二字即因,下二句即果。
相好乃是諸佛所證,由心作想,佛身随應,所以因心即具果人。
相好下二句,義見次科示益中。
是心即觀佛之心者,如向能觀第六意識緣生心也。
隻由能觀之心,淨如湛水,故感佛月。
應心水中,水月交光,心佛一際。
然觀像意在觀真,第九觀明八萬四千相好。
此中但雲三十二相等者,此下釋通也。
此亦随觀淺深,任力大小耳。
教下二句,正示利益。
釋文中,正釋心作心是二句文也。
初釋心作。
衆生者,即指當機。
依教者,即指妙觀。
修因感果者,即指起行。
行始為因,行終為果。
始于此心者,即指意識。
作謂修治造作也。
恐下,釋心是
經文略告敕人,直爾标起,示所觀法體相。
舉數中,八池且據大者為言,不明其量。
大本浴池量雲:或十由旬,或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悉皆正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雲雲)。
水色中,四句經文自分為二:初中,水性柔弱,故非七寶莊嚴,但由塘岸寶色相映使之然也;次文經中,寶即召水柔軟,乃八德之一也。
世典尚雲:山蘊玉則草不枯,淵藏珠則水不竭。
況佛境乎?流渠中,渠即溝港,支即流派,是則八池各十四派,互相流注。
上約池塘,則具七寶;今論水渠,但雲黃金。
四渠底中,此經但說金剛為沙。
小本亦雲: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若準大本,底、沙不一。
彼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砗磲池者,底瑪瑙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等。
二、池蓮示數中,上明八池數同,下校小本色異。
據大本雲:衆寶蓮華周遍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葉光明無量種色,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紫金相好等。
明量中,初、算量,二、校異。
小本車輪者,彼疏雲:車有大小,難為定準。
此間極大不過數尺,可依輪王車輪為量。
十住婆沙雲:轉輪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辋,琉璃為毂,周圓十五裡。
準此,未及半由旬,亦約小者耳。
所以二經不同者,慈恩雲:華有大小。
彼據極大,此約最小。
今準大本,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則知大小不一,皆是随宜趣舉,不必以此較經優劣(雲雲)。
說法中,初、會華梵,二、牒文釋,三、明說法。
水自珠出,從珠得名。
前雲如意,今雲摩尼,故雲互舉。
金池寶水循華說法,皆是彼土奇妙之事。
故上生經明兜率宮有水遊于梁棟之間,與此頗同。
說法中,前一說小,後二說大。
彼有三乘,随機所樂。
大論雲:美其功德名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名歎。
三、池上光明中,文有三節:初、明從珠發光;其下,明從光化鳥;贊下,明鳥稱三寶。
經但通稱,不标别目,故引小本。
及下,像觀示之。
經雲:百寶知是毛色,通收衆禽。
哀雅即優柔之韻。
大本非唯贊三寶聲,彼雲:或寂滅聲,或慈悲聲,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生忍聲。
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随順清淨,離欲寂滅等。
良以依正色心,無非法界,具足諸法,故使德水靈禽,善說法要。
若但推讓佛力變化,則乖法體,未稱圓乘也。
結示中,初别列八德,次總歸四塵。
清即是色,不臭是香,美則是味,餘五并觸。
此出成論。
若準唐譯,小本雲: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耎,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無有過患,八者飲已能長養諸根,四大增長。
今開輕耎為二,無安和,加不臭,餘則大同。
正因解引晉遠法師傳雲:師于淨土之修,克勤于念。
憩廬山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勝相。
後從定起,見彌陀佛身滿虛空,并諸菩薩侍立左右。
又見流水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流注上下,自能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
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此經宋朝始翻廬山,預修心想,暗與經合。
) 第六、總觀正明标分中,初節經文,從初至念比丘僧,即别觀寶樓也;從此想至寶池,即總觀四種也。
随釋别觀中又四:初、示數寶國。
召彼土者,依、正境界,悉是百寶莊嚴故。
界即限畔,在經不顯,故準小本示之。
餘三對經可見。
總觀中,樓即當觀前三,即地、樹、池也。
若下,釋總、别意。
初心創修,則宜别想;後心純熟,則宜總觀。
況複至此依報既周,恐前别觀有所遺忘,故當通總,再妙前觀,了了分明,不令散失也。
點粗見中,據前地觀,已入正受,何故至此例名粗見?思之。
疏指下文為正受者,既能破障除疑,驗知三昧成矣。
第二、觀正報中,初科。
經自分三:初、勸聽中,觀依乃是觀正由漸,将欲說正,恐生怠堕,重垂誡敕,令加渴仰。
二、許說中,分别解說者,通指後十正報經文,種種教诏,無非解說。
除苦惱法者,依、正兩報,悉名為苦,妙觀乃是能除法也。
觀佛三昧,一經宗主,三身圓證,萬德莊嚴,一念谛觀,三障消殒,脫苦之要,無越于斯,故雲非觀佛等。
三、重囑中,意在阿難、耆山再說,望前累囑,故曰重也。
次科聖現中,初、通示端由。
依報現土,正報現身,各從其類以為發起,皆雲佛力,驗非己分。
佛立下,二、因明有據。
世謂立像不尊,疏主專據今經,嘗作三聖立像記,刻石于四明之經院焉。
閻浮金色,雖曰超勝,還是世金,若較佛光,天地相遠。
三、申請中,二段如經。
疏召韋提為菩薩也。
自非深地,豈能為物哀切若此? 四、明觀法中,指如上者,日觀之初,将後十觀大分為四,故後點之。
今文四科,前二乃是觀正由漸,第四廣明觀法,方屬當觀也。
随釋華座,初科。
初叙意。
先立義,次喻顯。
蔡邕獨斷曰:陛即階陛也。
臣與君言,不敢指斥,故雲陛下。
次分文。
從佛告至第七觀,正明觀行也。
又從佛告至簡邪正,總勸谛觀也。
随釋依處中,言華依地者,蓋由孤山釋彌陀經華如車輪,判為散善。
此經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判為定善。
霅川破雲:定散在心,不可從境而判。
乃至雲:小本是池中蓮華,此是地上佛座之華。
比類且疏,分判殊失。
今疏特雲依地,義同霅川,暗斥孤山也。
經雲想念,囑令行者起思惟也。
别列華葉中,六段疏文,随難自點。
釋台體中,即蓮心者,如梵網雲:方坐蓮華台。
華嚴雲:華在下,擎天台。
戒疏雲:台者,中也。
驗是蓮心,非别台座也。
校飾中,上以如意珠純作台體,今以四寶複于體上莊嚴也。
甄叔迦者,西域有樹,其葉赤色,形大如掌,此寶顔色似樹之華,因以名焉。
幢體中,既雲寶幢,必具七寶自然者,非造作也。
寶幔中,具雲須夜摩天,此雲善時,以天光明無晝夜之别,故得斯名。
以天比幔,一取廣大,二取莊嚴,此即佛頂幔也。
珠光四節,經文可見。
因珠發光,光則有色,色複變化,一一出生,重重無盡,何止此哉?勸觀初中,又二。
初正推寄。
此點示者,由是依報之末,正報之初,兩楹之間,其義最便。
舉一例諸,莫非願力也。
使下,二、結歎。
使知者,示佛意也。
淨土者,總依正也。
依正既因願體,願體全是佛心。
佛心無相,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寂如虛空。
彌陀因中,稱此心體,發無相大願,修無作大行,證無得大果。
所感身土,依正莊嚴,無非實相。
此理微妙,所以言思不可及也。
由漸中,如上叙意,對君視陛,義可見矣。
純一中,以前所觀境界差别,心想雜亂,則不能成,故茲教誡,令一一觀點。
文具阙義,必定有鏡像無差,相似法故。
利益中,滅罪除疑,對經可見。
滅罪多少,懸點後二,随觀淺深也。
正因引淨土傳雲:釋真慧好窮經律,積以成性。
及得淨土之法,追而修之,且曰:凡夫異念,紛紛不一,不憑聖力,吾孰依焉?乃築淨地為方壇,壇設高台,珠玉衆寶,中外相表。
台之西面,複設四柱寶幢,幢上網幔,互相映飾。
無量壽佛居中,觀音、勢至侍左右焉。
其下間以青碧,像琉璃地,金繩分布,用界其道。
道下又設七寶金幢,幢分八方,取經七寶金幢,擎琉璃地者也。
慧每作觀,必先澡身浣衣而後入,挺身整念,肅肅然若諸佛常在其前。
将逝之夕,預見蓮華載開載合,足如履空。
頃刻,衆聞鐘聲,又聞天風四來,異光驟發,慧遂亡矣。
第八、明觀法中,初科叙分二節,在文易見。
衆生者,通召像末薄地凡夫也。
無始者,迷來日久,罔測其初也。
真佛者,且約化相,即指應身也。
形像者,刻雕繪素,世皆目擊也。
故使者,即佛權巧,特彰教意也。
想佛分文中又有二段:初、正分文;此下,二、推佛意。
然此雖則通名像觀,其實初段示想佛意,意在第九。
觀佛真身,于茲預叙。
疏特點出一經妙旨者,文雖在此,義貫初、後。
能知此者,遍觀依、正十六種境,無非心作心是,更無他物。
成佛之要,良在于茲。
囑令學者微細研窮。
佛應中,初徴示釋經所以者何一句也。
前雲想佛,故此徴之。
此下,牒釋。
初釋諸佛。
良以彌陀與一切佛所證之理,非一非多。
諸佛乃即一之多,彌陀乃即多之一。
一、多相即,畢竟平等。
華下,引示。
初句明異,下三句顯同。
法身,可見。
心、智慧,報身也;力、無畏,應身也。
既皆雲一,信無差矣。
此下,二、釋法界身也。
法身,則有修性不同。
今約修說,故雲果證。
證無别證、全證,衆生所迷理心,究竟圓滿,彌亘法界。
法界乃是無外之稱,故雲無所不遍。
則下,釋入心想也。
法身既遍,豈異衆生?生雖本具,全體在迷。
迷無别迷、全迷,諸佛所證覺體,迷、悟乍殊;法身、理等,修智一照,性、德即顯。
故雲随應。
疏下,引古助釋。
天台疏雲: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
衆生心淨,法身自在。
故言入衆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現百川,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現。
妙宗釋雲:報佛法性身者,滿足始覺,名為報佛;究顯本覺,名法性身。
始、本既冥,能起應用。
然須能感,應方現前;淨心念佛,方名能感。
故雲衆生心淨,法身自在。
此二道交,是為入義。
複以白日升天,喻始合本;影現百川,喻應入淨想。
三十二下,牒經相随物現。
明佛下,釋義。
由法、報冥,故應用自在;有淨心感,悉能示現(雲雲)。
若據台疏,乃有二釋。
今文所引,即感、應道交一釋也。
複有解入相應,釋所不引者。
彼以心觀為宗,行者心觀開解,契合本覺。
是故佛體入觀解心,顯自性佛,故須此釋。
今以觀佛為宗,心淨佛應,頗符今義,故獨引之。
問:法界無外,無所不遍,全是衆生依、正色心。
何故經雲入衆生心?答:法體周遍,誠如所言。
且約衆生未修觀前,全體迷背,似如于出;由修觀故,佛從心現,似如于入。
非出非入,而出而入也。
引證中,以由上科心、佛一念感應無差,故引此經證成感應。
初、明佛常應,可見。
若子下,二、明感有無。
明無中,衆生在迷,終日不覺,則非妙感。
佛雖常念,無如之何?故雲有應無感,非今所論也。
明有中,一念開悟,起心作想,佛身随應。
生心本具于佛,故能感;佛心本具于生,故能應。
無非中道,自然交契。
故雲感應道交,是今所用也。
結顯中,不出以悲拔苦,以慈與樂。
悲既同體,慈即無緣也。
衆生諸佛,同一覺源。
諸佛悟本,證涅槃樂;衆生迷強,受生死苦。
迷悟雖隔,理體元同。
是以諸佛起同體悲,拔性德苦;運無緣慈,與性德樂。
苦樂既但性德,實無與拔之殊。
是知慈悲苦樂,唯一法界耳。
文中,初句明垂應人,同下二句明垂應心,随下三句明垂應用。
本有之性,任運相關,不可緻诘,故絕思議也。
想成分文,初二句中,初句指修觀人,次句上二字即心,下二字即境。
以心想佛,佛從心現,故雲心境相應也。
次三句中,上二字即因,下二句即果。
相好乃是諸佛所證,由心作想,佛身随應,所以因心即具果人。
相好下二句,義見次科示益中。
是心即觀佛之心者,如向能觀第六意識緣生心也。
隻由能觀之心,淨如湛水,故感佛月。
應心水中,水月交光,心佛一際。
然觀像意在觀真,第九觀明八萬四千相好。
此中但雲三十二相等者,此下釋通也。
此亦随觀淺深,任力大小耳。
教下二句,正示利益。
釋文中,正釋心作心是二句文也。
初釋心作。
衆生者,即指當機。
依教者,即指妙觀。
修因感果者,即指起行。
行始為因,行終為果。
始于此心者,即指意識。
作謂修治造作也。
恐下,釋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