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四明龍山足庵沙門戒度述
第二、揀濫通叙中,初句标起。
諸下,通叙多種。
蓋由淨土之名遍出諸經,則與彌陀淨土一混,故當揀辨。
且下,别舉謬傳。
初四句斥世妄引。
此下,指其所出。
以下,示彼經意。
二、委引聖教。
修成土中,初維摩經。
彼佛國品,寶積長者請問菩薩修淨土行,佛乃為說十七種行。
今舉初後二種,略卻中間,故雲乃至。
經文稍廣,試檢閱之。
良以菩薩欲成佛果,必于因地發行取土,以清淨心修清淨業,故至果上感清淨土,斯乃心淨土淨之正說也。
如今安養彌陀,因中發無相願,修無作行,證無得果,所感身土無非實相清淨境界,所謂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豈與學空言、無實行、妄計心淨者同日而語哉?光明,即贊歎品。
信相,昔為金龍尊王,常發此願。
法華五百弟子受記品,富樓那發迹顯本之文。
淨名,佛道品。
文并可解。
此下,總結。
上引四經,皆是菩薩修淨土因,則與果中勝用不同也。
現起中,初引維摩,亦佛國品。
彼經前明取土之法,舍利弗因爾懷疑,以謂心淨土淨。
世尊為菩薩時,心豈不淨?何故國土穢惡如是?佛即告言:譬如盲者不睹日月,非日月咎。
我土本淨,而汝不見。
于是螺髻(螺髻即屍棄大梵,此翻頂髻)乃有此語。
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
梵王雖作此說,欲令身子親見,佛即按地現起如寶莊嚴佛土(即同方西居土也)。
爾時大衆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佛言:我土常淨若此,為欲化斯下劣人故,示現不淨土耳。
複舉諸天共食為譬。
疏中略引,故雲乃至。
次涅槃經。
文見第一卷末壽量品引。
今經中上下二文,尋經可見。
此下通點諸經,故雲皆是。
并為赴機暫時令見,驗非常定,故雲現起。
所下引文通證,語出楞嚴。
彼雲: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法性土中二經已如前引。
仁王則據究竟修顯以說,圓覺乃約平等性德為言。
修性雖殊,理體不别。
此下結顯會同。
果報土中壽量品偈,蓋由此土全是報智功德所成,四相不遷,三災不壞,故雲劫盡不毀等。
結略例通中,上四句對簡,諸下四句例通。
問:彌陀極樂豈非修成?與前所簡何以異耶?答:前據菩薩因地起行為言,極樂雖是修成,乃屬究竟果中勝用。
又複一切佛土莫匪修成,今此所簡祗恐名濫,意欲的指因為法藏,果号彌陀。
修成之土迥與諸經修成土别,其實在此不在彼也。
辨廢立中,标分五科,并是修行之要。
古今建立不同,故須辨示,不可籠通。
明福觀引古中,初引經正文;古下,次引昔分判。
次引斥中,初牒彼引古疏文;今下,牒彼引經會異;韋下,牒彼以前驗後;觀下,牒彼分釋二名。
但今所牒與彼少異,今試引之。
玄義雲:思惟者,即是觀前方便,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别相也。
地觀文雲: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
即合思惟。
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并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即地觀雲: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
即合正受。
諸師将思惟合三福,正受合十六觀。
今謂不然。
何者?如華嚴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與此地觀文同(上皆彼文)。
然華嚴異名,人以檢文不獲,尚或遲疑。
今謂不可就經求其異名之文,但據彼經明三昧處而作思惟說者,即是異名。
如輔觀記引華嚴十行品雲:功德林菩薩入思惟三昧等。
合論三十七卷雲:所以名善思惟三昧者,離沉掉定異名也。
乃至雲:善思惟三昧者,是觀察義。
審定其法,善須觀察,正念思惟。
又第五卷引經雲: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已,乃至入定觀法,出定方說,引生正解,名善思惟。
玄義得此經論文意,況地觀中其義顯然。
準知思惟即是三昧異名也。
(餘如扶新。
)顯相成中,蓋由上科思惟正受并屬三昧,則使三福無可配對。
恐謂徒施,故于此科明須福意。
初正明。
三下,喻顯。
安下,反質。
不事下,三句次第對經三福。
故下,複宗衆善,即指三福通收萬行。
單輪隻翼者,北山雲:隻輪騁衢,奇翰戾天。
偕何得也? 辨定散。
引昔中玄義,問曰:何名定善?答:從日觀下至十三觀來名定善,三福九品名散善是也。
今斥中,初約義通斥;況下,引經别斥;止下,蹑前結斥。
涅槃經明末世弘通,凡用聖教,當以四法勘驗邪正,依法不依人,即其一也。
至下,示略指廣。
三、示地位中,初科舉古斥非,疏但撮引。
據玄義雲:諸師解者言:上上品是四地至七地菩薩,到彼得無生忍;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菩薩,到彼一小劫得無生忍;上下品種性以上至初地菩薩,到彼三小劫始入初地,皆是大乘聖人也。
中上品是三果人,到彼得阿羅漢;中中品是内凡人,到彼得須陀洹;中下品是世善凡夫,到彼一小劫得羅漢果,皆是小乘聖人也。
下輩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随過輕重,分為三品。
今謂不然。
初地至七地,始華嚴說即是法性身,非變易生身,曾無分段之苦,常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更憂何事?乃藉韋提求生安養。
諸師所說,豈非錯也?上下品言種性至初地者,此皆不退菩薩,不為生死所染,常為十方諸佛守護,自能八相成道,亦複何藉求生淨土?言中品上生是三果等者,此人三途永絕,四趣不生,不招來報,何必求請往生?諸佛大慈,偏念極苦,勸生淨土。
如人溺水,急須救之。
岸上之人,何用濟為?故知諸師所判錯也。
下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
若不遇善友,定入三途。
命欲終時,獄火俱現。
由遇知識,勸令往生,皆是彌陀願力也。
今此觀經,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
但遇緣有異,緻令九品差别。
上品是遇大凡夫,中品是遇小凡夫,下品是遇惡凡夫。
何得言是大乘始學等人也?若作此見,自誤誤他,為害至甚。
彼下二句,指彼廣破。
(此但略知判位蹊迳,不必備謄諸說。
)明今取舍中,諸師得彼而失此,玄義得此而失彼。
據經專明此土求生,并是凡夫,則玄義得之多矣。
引文總标中,玄義雲:問: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有何聖教來證?答:衆生垢重,智慧淺近,聖意弘深,豈容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說,以為明證。
有十句等,正列十段。
兼下,總示,如文可見。
結斷中,初詳文取要。
則下,準經承用。
四、解魔說。
初叙疑中,上三句牒彼疑情;斯下,推其所由。
上二句自損,喜下二句損他。
為下二句,明今須辨。
今破明四魔中,初标列四種。
上下四句,别分内外。
是自心者:一、兼身心,二、唯屬心,三、唯屬身。
安下二句,責不疑己。
妙樂雲:魔字,字書元無,後人義作。
梵語魔羅,此翻為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
亦雲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
或言惡者,多愛欲故。
南山業疏雲:梵本具彰,雲魔阿羅。
此方略之,但置上字,後人加鬼。
濟緣記雲:據字本體,從手從石,世謂鬼趣。
相傳加鬼,篇韻有之,則非從古。
依唐譯之,則雲殺者,能殺衆生法身慧命故。
然此四魔,大集經中出對治法:斷集谛,降煩惱魔;知苦谛,降陰魔;修道谛,降天魔;證滅谛,降死魔等。
又天台禅門中,辨魔乃有三法:一者、了知見聞覺知,皆無所有,不受不着,亦不憂戚,亦不分别。
若是魔者,彼即自滅。
二者、反觀見聞覺知之心,不見生處。
如是觀時,魔即散壞。
三者、若作此觀,不即去者,但當正念,勿生憂懼。
正心不動,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
于魔無所舍,于佛無所取。
佛法現前,魔自退怯等。
别示天魔中,初明大權示化。
居欲天者,六欲天頂,别有魔宮。
言大權者,淨名雲: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衆生,而往試之,令其堅固等。
有力能動者,正因引寶星經雲:舍利弗、目犍連聞馬勝說法,道證初果,遂領徒衆,求佛出家。
時魔王曰:今二丈夫聰明多智,若出家者,空我境界。
乃自化作馬勝,說染幻法。
二人不信,遇佛得道。
是知功行未着,魔亦難動。
凡下,二、明邪正由心。
經雲:若以心分别,一切法皆邪;不以心分别,一切法皆正。
是下,究本自心。
如下,舉事喻顯。
引諸說别列中,初文無為子,即楊傑,字次公,無為軍人,以處為号。
文出本朝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上二句法說,下二句喻顯。
次文即修證儀雲:此土觀心,以五陰為境,境是生死幽暗之法。
以十乘理觀研之,能發九境魔事。
又楞嚴經說:皆由五陰,故有魔現。
是以諸經論傳,凡明修觀,并須辨出魔事,恐誤行人,落群邪故。
此以彌陀為境,境是果人清淨功德,永絕魔事。
是以淨土一門,諸經論傳不言有魔等。
三、今立中,見小彌陀經。
四、嚴教主,文出或對。
彼雲:或者曰:多見世人發願,臨終待佛接引。
若佛接引,豈不是魔?子謂世人發狂。
今疏但引對詞。
又雲:普賢教人發願,龍樹亦乃勸生。
曆代以來,聖賢著述,豈俱令人發狂,生魔宮耶?汝作此說,非魔是何?五中,山陰,越之地,名慶文,即慈慧法師也。
作正信、淨行二門,見行于世。
疏主為序,其略雲:比得山陰、淨土文二篇,與天台所論理趣無乖,足以警悟來蒙,開決群惑等。
正引中,叙問大略,與或對同。
答中,初科自力則有。
初引文示。
楞嚴第九廣辨十種魔境,皆約自心入定,精研陰本,并由内發。
彼經結雲:如是十種禅那境現,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摩诃衍論即馬鳴造,通申一代。
大乘止觀論即天台說第八卷,廣辨魔事。
時魅亦即天魔所化,狐媚行者,恐出界故。
此等下,二、推所自,不出三義:一、自力功行未充,有所畏故;二、宿世曾習魔業以為種故;三、由觀慧研窮,遂擊發故。
故下一句,結上三義。
傥下,教修對治。
次明他力則無。
初順釋中,初正示他力。
先就法說;如下二句,次約喻顯;蓋下,列示諸力,有十一種。
彌陀專以誓願光明攝取衆生,經論偏贊諸佛不如。
有下,結示功用。
次科反顯,可知。
三、結告中,初準教不虛;今下,勸令生信。
六、資中,即弘允法師,蜀人也。
資中乃蜀之地名,作疏十卷,解楞嚴經。
初引本經,次引疏解。
初簡境、觀各有所主。
念佛則取境為要,餘觀則見佛亦非。
況下,别點餘觀。
觀真如者,占察經雲:習真如說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别之想。
由此論之,微有取着,即落魔界。
又資中下,通前結歎。
以由簡判念佛、餘觀兩種分明,符合今疏,故雲精當。
如向廣引佛祖典诰,力示淨土無魔,非不明白。
或者獨據鼓音王經片文隻義,公言淨土有魔,反責今疏寡于聞、見,障淨土門,礙往生路,為害甚重。
學者誡之。
(委如扶新。
) 五、指濫傳。
初、叙淨業元由。
中、初逆推其始。
古晉,即東晉簡異。
五代,石晉也。
廬山,即今江州東林是也。
法師諱慧遠,晦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雖博綜群經,而以西方教迹特為樞要。
乃于岩下造淨土觀堂,與高僧名賢一百二十三人結為淨社,鑿池栽蓮,命劉遺民撰文為記,當時稱白蓮社。
自此相繼,代不乏人。
善導,唐貞觀中行化京師,不知何許人,傳亦不載姓氏。
手寫彌陀經數十萬卷,散施受持。
每念佛一聲,則一道光明從其口出。
高宗旌其所居,号光明寺。
懷感,從導授念佛三昧,行化長安,親制淨土決疑論七卷。
慧日,唐太宗朝本東萊人,嘗往天竺尋訪,曰: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速得見佛?梵僧皆贊淨土,遂專修淨業,撰集三卷。
帝旌其德,号慈愍三藏。
少康因遊白馬寺,見殿内文字放光,得之,乃善導西方化導文,由是大弘淨土教法。
康每念佛,衆見佛從口出,連唱十聲,則十佛若聯珠焉。
東晉之來,修治者衆,今且趣舉,故曰諸賢。
今朝禅則壽禅師、頤禅師,講則四明、孤山、霅川等,各有著述行世。
唯下,别叙慈雲專弘此道,大振一時。
自下,嗟世訛變。
苟下,明今揀判。
正西方名,引濫傳中。
下引三文,皆有西方之語,故須決破。
初、周書異記說佛生時,當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春四月八日。
王見祥瑞異常,恐不利國,因問太史。
及佛示滅,當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亦因王問,并以西方聖人為奏。
次符子,諸記皆作列子釋之,況文出列子,疏雲:符子未詳。
然彼書有說符一篇,以明萬事,倚伏相推,皆有符驗,疑是因此得名。
彼文曰: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欤?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博學多識者也。
太宰曰:三王聖者欤?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不知。
曰:五帝聖者欤?子曰:五帝善用仁義者,聖則丘弗知。
曰:三皇聖者欤?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
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三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末隐居,唐太宗朝,郡臣皆師事焉,著書十卷。
彼雲:或問佛,子曰:聖人也。
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雲雲)。
以下革濫正名。
二、定淨土所在。
初科定此方中,世人多以此土天竺為西方,承習之久,今創辨之,故雲試也。
不暇繁詞,故雲略也。
欲識所在,故約釋迦化境,以定方隅。
始則從一
諸下,通叙多種。
蓋由淨土之名遍出諸經,則與彌陀淨土一混,故當揀辨。
且下,别舉謬傳。
初四句斥世妄引。
此下,指其所出。
以下,示彼經意。
二、委引聖教。
修成土中,初維摩經。
彼佛國品,寶積長者請問菩薩修淨土行,佛乃為說十七種行。
今舉初後二種,略卻中間,故雲乃至。
經文稍廣,試檢閱之。
良以菩薩欲成佛果,必于因地發行取土,以清淨心修清淨業,故至果上感清淨土,斯乃心淨土淨之正說也。
如今安養彌陀,因中發無相願,修無作行,證無得果,所感身土無非實相清淨境界,所謂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豈與學空言、無實行、妄計心淨者同日而語哉?光明,即贊歎品。
信相,昔為金龍尊王,常發此願。
法華五百弟子受記品,富樓那發迹顯本之文。
淨名,佛道品。
文并可解。
此下,總結。
上引四經,皆是菩薩修淨土因,則與果中勝用不同也。
現起中,初引維摩,亦佛國品。
彼經前明取土之法,舍利弗因爾懷疑,以謂心淨土淨。
世尊為菩薩時,心豈不淨?何故國土穢惡如是?佛即告言:譬如盲者不睹日月,非日月咎。
我土本淨,而汝不見。
于是螺髻(螺髻即屍棄大梵,此翻頂髻)乃有此語。
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
梵王雖作此說,欲令身子親見,佛即按地現起如寶莊嚴佛土(即同方西居土也)。
爾時大衆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佛言:我土常淨若此,為欲化斯下劣人故,示現不淨土耳。
複舉諸天共食為譬。
疏中略引,故雲乃至。
次涅槃經。
文見第一卷末壽量品引。
今經中上下二文,尋經可見。
此下通點諸經,故雲皆是。
并為赴機暫時令見,驗非常定,故雲現起。
所下引文通證,語出楞嚴。
彼雲: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法性土中二經已如前引。
仁王則據究竟修顯以說,圓覺乃約平等性德為言。
修性雖殊,理體不别。
此下結顯會同。
果報土中壽量品偈,蓋由此土全是報智功德所成,四相不遷,三災不壞,故雲劫盡不毀等。
結略例通中,上四句對簡,諸下四句例通。
問:彌陀極樂豈非修成?與前所簡何以異耶?答:前據菩薩因地起行為言,極樂雖是修成,乃屬究竟果中勝用。
又複一切佛土莫匪修成,今此所簡祗恐名濫,意欲的指因為法藏,果号彌陀。
修成之土迥與諸經修成土别,其實在此不在彼也。
辨廢立中,标分五科,并是修行之要。
古今建立不同,故須辨示,不可籠通。
明福觀引古中,初引經正文;古下,次引昔分判。
次引斥中,初牒彼引古疏文;今下,牒彼引經會異;韋下,牒彼以前驗後;觀下,牒彼分釋二名。
但今所牒與彼少異,今試引之。
玄義雲:思惟者,即是觀前方便,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别相也。
地觀文雲: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
即合思惟。
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并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即地觀雲: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
即合正受。
諸師将思惟合三福,正受合十六觀。
今謂不然。
何者?如華嚴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與此地觀文同(上皆彼文)。
然華嚴異名,人以檢文不獲,尚或遲疑。
今謂不可就經求其異名之文,但據彼經明三昧處而作思惟說者,即是異名。
如輔觀記引華嚴十行品雲:功德林菩薩入思惟三昧等。
合論三十七卷雲:所以名善思惟三昧者,離沉掉定異名也。
乃至雲:善思惟三昧者,是觀察義。
審定其法,善須觀察,正念思惟。
又第五卷引經雲: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已,乃至入定觀法,出定方說,引生正解,名善思惟。
玄義得此經論文意,況地觀中其義顯然。
準知思惟即是三昧異名也。
(餘如扶新。
)顯相成中,蓋由上科思惟正受并屬三昧,則使三福無可配對。
恐謂徒施,故于此科明須福意。
初正明。
三下,喻顯。
安下,反質。
不事下,三句次第對經三福。
故下,複宗衆善,即指三福通收萬行。
單輪隻翼者,北山雲:隻輪騁衢,奇翰戾天。
偕何得也? 辨定散。
引昔中玄義,問曰:何名定善?答:從日觀下至十三觀來名定善,三福九品名散善是也。
今斥中,初約義通斥;況下,引經别斥;止下,蹑前結斥。
涅槃經明末世弘通,凡用聖教,當以四法勘驗邪正,依法不依人,即其一也。
至下,示略指廣。
三、示地位中,初科舉古斥非,疏但撮引。
據玄義雲:諸師解者言:上上品是四地至七地菩薩,到彼得無生忍;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菩薩,到彼一小劫得無生忍;上下品種性以上至初地菩薩,到彼三小劫始入初地,皆是大乘聖人也。
中上品是三果人,到彼得阿羅漢;中中品是内凡人,到彼得須陀洹;中下品是世善凡夫,到彼一小劫得羅漢果,皆是小乘聖人也。
下輩三品,是大乘始學凡夫,随過輕重,分為三品。
今謂不然。
初地至七地,始華嚴說即是法性身,非變易生身,曾無分段之苦,常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更憂何事?乃藉韋提求生安養。
諸師所說,豈非錯也?上下品言種性至初地者,此皆不退菩薩,不為生死所染,常為十方諸佛守護,自能八相成道,亦複何藉求生淨土?言中品上生是三果等者,此人三途永絕,四趣不生,不招來報,何必求請往生?諸佛大慈,偏念極苦,勸生淨土。
如人溺水,急須救之。
岸上之人,何用濟為?故知諸師所判錯也。
下三品人,無有佛法、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
若不遇善友,定入三途。
命欲終時,獄火俱現。
由遇知識,勸令往生,皆是彌陀願力也。
今此觀經,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
但遇緣有異,緻令九品差别。
上品是遇大凡夫,中品是遇小凡夫,下品是遇惡凡夫。
何得言是大乘始學等人也?若作此見,自誤誤他,為害至甚。
彼下二句,指彼廣破。
(此但略知判位蹊迳,不必備謄諸說。
)明今取舍中,諸師得彼而失此,玄義得此而失彼。
據經專明此土求生,并是凡夫,則玄義得之多矣。
引文總标中,玄義雲:問: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有何聖教來證?答:衆生垢重,智慧淺近,聖意弘深,豈容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說,以為明證。
有十句等,正列十段。
兼下,總示,如文可見。
結斷中,初詳文取要。
則下,準經承用。
四、解魔說。
初叙疑中,上三句牒彼疑情;斯下,推其所由。
上二句自損,喜下二句損他。
為下二句,明今須辨。
今破明四魔中,初标列四種。
上下四句,别分内外。
是自心者:一、兼身心,二、唯屬心,三、唯屬身。
安下二句,責不疑己。
妙樂雲:魔字,字書元無,後人義作。
梵語魔羅,此翻為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
亦雲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
或言惡者,多愛欲故。
南山業疏雲:梵本具彰,雲魔阿羅。
此方略之,但置上字,後人加鬼。
濟緣記雲:據字本體,從手從石,世謂鬼趣。
相傳加鬼,篇韻有之,則非從古。
依唐譯之,則雲殺者,能殺衆生法身慧命故。
然此四魔,大集經中出對治法:斷集谛,降煩惱魔;知苦谛,降陰魔;修道谛,降天魔;證滅谛,降死魔等。
又天台禅門中,辨魔乃有三法:一者、了知見聞覺知,皆無所有,不受不着,亦不憂戚,亦不分别。
若是魔者,彼即自滅。
二者、反觀見聞覺知之心,不見生處。
如是觀時,魔即散壞。
三者、若作此觀,不即去者,但當正念,勿生憂懼。
正心不動,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
于魔無所舍,于佛無所取。
佛法現前,魔自退怯等。
别示天魔中,初明大權示化。
居欲天者,六欲天頂,别有魔宮。
言大權者,淨名雲: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衆生,而往試之,令其堅固等。
有力能動者,正因引寶星經雲:舍利弗、目犍連聞馬勝說法,道證初果,遂領徒衆,求佛出家。
時魔王曰:今二丈夫聰明多智,若出家者,空我境界。
乃自化作馬勝,說染幻法。
二人不信,遇佛得道。
是知功行未着,魔亦難動。
凡下,二、明邪正由心。
經雲:若以心分别,一切法皆邪;不以心分别,一切法皆正。
是下,究本自心。
如下,舉事喻顯。
引諸說别列中,初文無為子,即楊傑,字次公,無為軍人,以處為号。
文出本朝王古直指淨土決疑集序。
上二句法說,下二句喻顯。
次文即修證儀雲:此土觀心,以五陰為境,境是生死幽暗之法。
以十乘理觀研之,能發九境魔事。
又楞嚴經說:皆由五陰,故有魔現。
是以諸經論傳,凡明修觀,并須辨出魔事,恐誤行人,落群邪故。
此以彌陀為境,境是果人清淨功德,永絕魔事。
是以淨土一門,諸經論傳不言有魔等。
三、今立中,見小彌陀經。
四、嚴教主,文出或對。
彼雲:或者曰:多見世人發願,臨終待佛接引。
若佛接引,豈不是魔?子謂世人發狂。
今疏但引對詞。
又雲:普賢教人發願,龍樹亦乃勸生。
曆代以來,聖賢著述,豈俱令人發狂,生魔宮耶?汝作此說,非魔是何?五中,山陰,越之地,名慶文,即慈慧法師也。
作正信、淨行二門,見行于世。
疏主為序,其略雲:比得山陰、淨土文二篇,與天台所論理趣無乖,足以警悟來蒙,開決群惑等。
正引中,叙問大略,與或對同。
答中,初科自力則有。
初引文示。
楞嚴第九廣辨十種魔境,皆約自心入定,精研陰本,并由内發。
彼經結雲:如是十種禅那境現,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摩诃衍論即馬鳴造,通申一代。
大乘止觀論即天台說第八卷,廣辨魔事。
時魅亦即天魔所化,狐媚行者,恐出界故。
此等下,二、推所自,不出三義:一、自力功行未充,有所畏故;二、宿世曾習魔業以為種故;三、由觀慧研窮,遂擊發故。
故下一句,結上三義。
傥下,教修對治。
次明他力則無。
初順釋中,初正示他力。
先就法說;如下二句,次約喻顯;蓋下,列示諸力,有十一種。
彌陀專以誓願光明攝取衆生,經論偏贊諸佛不如。
有下,結示功用。
次科反顯,可知。
三、結告中,初準教不虛;今下,勸令生信。
六、資中,即弘允法師,蜀人也。
資中乃蜀之地名,作疏十卷,解楞嚴經。
初引本經,次引疏解。
初簡境、觀各有所主。
念佛則取境為要,餘觀則見佛亦非。
況下,别點餘觀。
觀真如者,占察經雲:習真如說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别之想。
由此論之,微有取着,即落魔界。
又資中下,通前結歎。
以由簡判念佛、餘觀兩種分明,符合今疏,故雲精當。
如向廣引佛祖典诰,力示淨土無魔,非不明白。
或者獨據鼓音王經片文隻義,公言淨土有魔,反責今疏寡于聞、見,障淨土門,礙往生路,為害甚重。
學者誡之。
(委如扶新。
) 五、指濫傳。
初、叙淨業元由。
中、初逆推其始。
古晉,即東晉簡異。
五代,石晉也。
廬山,即今江州東林是也。
法師諱慧遠,晦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雖博綜群經,而以西方教迹特為樞要。
乃于岩下造淨土觀堂,與高僧名賢一百二十三人結為淨社,鑿池栽蓮,命劉遺民撰文為記,當時稱白蓮社。
自此相繼,代不乏人。
善導,唐貞觀中行化京師,不知何許人,傳亦不載姓氏。
手寫彌陀經數十萬卷,散施受持。
每念佛一聲,則一道光明從其口出。
高宗旌其所居,号光明寺。
懷感,從導授念佛三昧,行化長安,親制淨土決疑論七卷。
慧日,唐太宗朝本東萊人,嘗往天竺尋訪,曰: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速得見佛?梵僧皆贊淨土,遂專修淨業,撰集三卷。
帝旌其德,号慈愍三藏。
少康因遊白馬寺,見殿内文字放光,得之,乃善導西方化導文,由是大弘淨土教法。
康每念佛,衆見佛從口出,連唱十聲,則十佛若聯珠焉。
東晉之來,修治者衆,今且趣舉,故曰諸賢。
今朝禅則壽禅師、頤禅師,講則四明、孤山、霅川等,各有著述行世。
唯下,别叙慈雲專弘此道,大振一時。
自下,嗟世訛變。
苟下,明今揀判。
正西方名,引濫傳中。
下引三文,皆有西方之語,故須決破。
初、周書異記說佛生時,當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春四月八日。
王見祥瑞異常,恐不利國,因問太史。
及佛示滅,當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亦因王問,并以西方聖人為奏。
次符子,諸記皆作列子釋之,況文出列子,疏雲:符子未詳。
然彼書有說符一篇,以明萬事,倚伏相推,皆有符驗,疑是因此得名。
彼文曰: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欤?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博學多識者也。
太宰曰:三王聖者欤?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不知。
曰:五帝聖者欤?子曰:五帝善用仁義者,聖則丘弗知。
曰:三皇聖者欤?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
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三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末隐居,唐太宗朝,郡臣皆師事焉,著書十卷。
彼雲:或問佛,子曰:聖人也。
曰: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雲雲)。
以下革濫正名。
二、定淨土所在。
初科定此方中,世人多以此土天竺為西方,承習之久,今創辨之,故雲試也。
不暇繁詞,故雲略也。
欲識所在,故約釋迦化境,以定方隅。
始則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