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世界,累至三千。
今此下通指南方,以一世界,必有四洲,閻浮即四洲之一,居于須彌南邊山埵水中,可居曰洲。
此土下别指漢地,河圖雲:昆侖東南,地方五千裡,号曰神洲,亦稱赤縣。
蓋多神聖所都,又是陽明之地故也。
斯乃通召震旦一國,複在南洲之一角。
五天下,正示方向。
天竺亦名身毒,亦名印度,皆梵語之訛。
西域記雲:印度,月名。
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如月臨照。
彼有五印度境,周九萬餘裡,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分區,七十餘國。
佛居中印,非邊鄙也。
以彼望此,則神洲正在東南;以此望彼,則天竺适當西方也。
明彌陀西方中,初正明所在。
不但超越大千而已,複自大千之西,過十萬億刹,始是彌陀之西方也。
次引文證成。
見十疑論。
即下,準文結顯。
問:淨土人天,并是有漏凡夫,未破見思二惑,那雲出三界耶?答:若據二惑全在,未應言出三界。
且約彼土,在地居故非色界,無愛欲故非欲界,有形質故非無色界也。
若爾,見即見濁,思即煩惱濁,彌陀入滅、觀音補處即命濁等,那得彼土非五濁耶?答:然彼不無勝妙五塵及諸正使,但以常遇勝緣,進修道品,惑雖未破,更不增長。
對此五濁,則彼名為五清也。
故天台雲:無量壽國雖無四趣,而有人天。
生彼國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乃至亦有具染惑等。
明淨土障中,初明他障。
略标中,言世傳者,入耳出口,無稽典故,不辨是非,無正見故。
佛言不信,毒氣深故。
略下,指後所列。
正引中,初不知分量。
慧布,唐傳雲:陳朝廣陵人,姓郝氏,家本軍将。
少懷遠操,性度虛梗。
年十五,因有戎役,願領兵五千,清平賊寇。
年十六,悟世無常。
二十一,從師剃染,深窮玄妙,問難精通。
時号得意布,亦号思玄布。
陳主諸王并從受戒,敬之如佛。
未終之前,大地震動七日,臨終手屈三指。
太史奏道:人星滅矣。
文中,初牒彼見;今下,明今難破。
初約理難,次引文證。
彼論: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祇應願生五濁救苦衆生,何求淨土,自安其身,專于自利,障菩提道?答:若得忍菩薩,實當所責。
初心凡夫,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三界救苦衆生。
何以故?濁惡世界,煩惱境強,自無忍力,焉能救他等。
然布師内證,故不可測。
縱自堪能,淺識效之,為害滋甚。
委如十疑論。
二、不達事理中,文有兩段,并六祖壇經。
初段中,初牒彼計。
正因引彼文雲:迷人念佛生彼,悟人自淨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淨,即佛土淨。
又雲:念念見性,常行平直,便見彌陀,何用更願往生?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等。
今下,明今難,又二:初約理事難;然下,二、約位次難。
次段中,初牒彼計;此下,明今難,亦二:初指彼誤;由經下,引經決破。
文中,法雖高妙等語,對破世人妄執。
或誣今疏,謗讟法華,謬矣。
(餘如扶新。
)三、不曉教法中,諸記鹹指宗鏡。
初牒彼計,謂華嚴法界一佛乘法,彼專被上根淨土權設,接誘下根。
今下,難破,又二:初約教難;韋下,次約機難。
四、不識自他中,亦即宗鏡。
初牒彼計;今下,明今難破。
第明三失,即配三身:佛語,應身也;佛力,報身也;佛體,法身也。
故總結雲:佛若無應,則三身不備。
文皆顯然。
五、不别愚智與下,第六、傳是志公對梁帝語。
初牒彼計;今下,明今難。
初舉菩薩願生難;又下,二、舉高僧同修難;汝下,反愚為智難;假下,自得誤他難。
大無量壽經雲: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菩薩往生彼國,諸小菩薩不可稱計。
我說十方菩薩生彼國者,一劫不盡等。
普賢、勢至,各如本經。
高僧生融,乃什門弟子。
持遠,即蓮社之數。
南嶽、天台,備如淨土。
本傳十八賢,僧十二人(慧遠、慧持、慧永、道生、道昺、昙诜、昙順、道敬、僧睿、昙恒、覺明、覺賢),儒六人(宗炳、張野、周續之、張诠、劉遺民、雷次宗)。
六、不了執着妄傳指非中,初牒彼計;今下,明今難。
初約内心明昧難;豈下,次約外儀得失難。
慧懷卓朗,混塵涉俗而常閑;情想紛飛,疊足冥眸而自鬧。
法無定相,遇緣即宗。
二、顯正中,初句标蓋。
下釋,有三:初四句雙牒二執;二、遣下,結成二空;三、何下,順正結斥。
初中,我人等者,無著論雲:我以計内,人以計外。
衆生以續前為義,壽者以趣後為能。
若依大論釋十六知見中雲:我者,于陰、界、入,計我、我所,若即若離。
人者,于陰、界、入中,謂我行、人行,通善惡,無非行者。
衆生者,于陰、界、入和合之中,計有我生。
壽者者,于陰、界、入中,計一期報,若長若短。
則與無著所釋是同,并以陰、界、入法而為所執。
不住所修法者,蓋由衆生執此四相,佛設方便,示對治法。
執着是病,不住是藥。
病去藥存,藥還成病,故複遣之。
遣之又遣,至于無遣。
病去則達人空,藥去則達法空。
二執指其所破,二空指其所顯。
既達空矣,不礙修行,故曰何嘗等也。
三反責中有二:從初至深着,由順惡習,故執非為是。
念下至著相,由無善種,故将是作非。
末後二句結責。
我人與下,愛纏。
生死根本,屬于惑道。
炫耀至妻孥,并是業道。
随業受報,苦道備矣。
孥音奴,子也。
正意非着中,初三句判定。
何下一句徴起。
佛下二句略釋。
故下,引證。
龍下,結示。
智論,即龍樹所造。
般若蕩相,尚令堅着,至于香華少供,猶不棄舍,安有念佛修行而可廢乎?次示恒修中,梵語般若,此翻智慧。
慧性本空,故雲空法。
六度,即六波羅蜜,翻彼岸到,故名度也。
前五屬事屬福,如世珍寶。
後一屬理屬智,如世舟航。
珍寶失舟航,則決定沉沒。
事福非理智,則徒自疲勞。
正助合行,事理雙運,斯乃起修之正轍也。
文中,初究立般若意;真下,勸達士進修;金下,引聖量成證;故下,蹑經論結顯。
講者臨文,縱辨說之。
七中,初牒計世傳達磨臨終口訣;今下,正破。
一者、境有邪正,不可雷同;二者、業熟強牽,匪由人願。
故下,結斥。
八中,初科引非,即永嘉發願文也。
次科顯正。
以理勸中,良由未出娑婆,甯無橫病、壽夭、惡相諸境界耶?若能正念求生淨土,則前諸願複何患乎?推所由中,初二句正指其由;亦下,因事勸誡。
徐陵,陳朝人也。
初引願文。
嘗發五願求智者,證明雲:弟子思出樊籠,無由羽化。
既善根微薄,憑願力莊嚴:一、願臨終正念;二、願更不地獄三途;三、願即還人中不高不下處托生;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願不堕流俗之僧。
彼下二句,縱儒不責。
禅下,就釋勸進。
初牒見;嘗下,正勸。
此乃疏主愍物情切,苦口叮咛,不意醍醐翻成毒藥(委如扶新)。
二、明自障。
斥自止中,斯蓋宿無善根,省己絕分,縱聞不信,豈思修乎?二、退屈中,不聞下品中生,毀犯衆戒,諸惡莊嚴,知識勸贊,即往生故。
三、無信中,不知大乘圓頓了義,偏贊淨邦,為究竟故。
四、自高中,聰明無智,空腹高心,向諸聖賢,豈皆下士?五、邪空中,不達因果,起斷滅見,随業受報,安得歸空?六、奪陰中,初牒彼計;今下,明今破,又二:初、約業定不移破;二、竊下,據緣會非奪破;三、假下,明縱奪徒勞破。
并在文,可解。
結勸中,初科又三:初、感佛大慈;目下,傷他不信;良下,歎法攝機。
但丁推信成種。
引文勸中,文出大彌陀忏序,文有三節:初、速破無明等,滅化業也;二、戒體還淨等,滅制業也;三、臨終安快至得無生,明感果也。
古下二句,結勸。
大科第三,結略。
上二句結前,下二句指後。
明傳譯中,初引錄,明經本存亡;僧下,次引傳,明譯師事迹。
藏錄,即唐智升法師作;傳,即梁慧皎法師撰。
道德為時所稱,故曰時稱。
元嘉,即宋文帝九年歲次甲子。
鐘山,即今建康地名也。
譯經圖紀中,翻譯之人,各司其局,證梵義,證梵文,讀梵本傳語,證譯證義。
次文潤色,各有其人。
今言筆受,但據梵文抄寫而已。
傳雲:以此二經是轉障之秘術,淨土之洪因,故沉吟嗟味,流通宋國。
岷蜀,通召四川。
江陵,即荊南郡也。
示章疏中,初通示諸家;而下,正明今疏正因。
引遠法師傳雲:姓李氏,炖煌人。
天縱殊朗,儀止沖和,博涉經論,偏重大乘。
周武滅法,力抗帝言,大德鹹稱護法菩薩。
大有義疏等。
天台智者别傳雲:姓陳氏,穎川人。
依思大禅師傳授三種止觀,教門豐富,為時所宗。
因為晉王授菩薩戒,立法号雲大王,纡遵聖禁,名曰總持。
王曰:師傳佛燈,宜稱智者。
善導事迹,略如前引(雲雲)。
大段第二、别釋經文。
經題通釋,指所出中,即下流通之文。
随文略點,委見次科。
釋□名中,初總分能、所;極下,别分所觀;故下,結顯題目。
次名中,初約因、果釋名;不下,約一、諸釋疑;三、顯今引古。
二、釋中,初歎譯人會宗,次引古師建立。
初天台,彼疏雲:所言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報。
餘如疏引。
妙宗釋雲:以十六境,佛境最勝,故雲所觀勝境。
蓋十六觀不出依、正及以徒、主。
若論依、正,佛是正報,舉正收依,則攝日、冰、地、樹等六觀也。
若分徒、主,佛是化主,述主包徒,則攝觀音、勢至三輩等九觀也。
此約下,今疏判定。
次遠疏,彼先問曰:此經非直觀佛,亦觀刹土、徒衆,何故偏名觀無量壽佛?今引答文。
言偏舉者,佛為一經之主,其餘不可兼标。
以佛名題,主義方顯。
此據下,今疏判定。
詳定中,初二句約義取;後以下,釋成;後義是下,引經助顯。
問:據後釋成,既雲觀佛須先國土,豈非舉正收依耶?又雲觀佛傍及徒衆,豈非述主包徒耶?與前天台無别,何故獨取後義?他人不許,試為明之。
答:若較主、伴,依、正兩家無不包收,但義分傍、正。
天台意謂經題語窄,且從最勝,故獨标佛,其實齊觀,故雲舉正收依,述主包徒。
遠師意謂今經專以觀佛為主,自餘依、正任運相從,所以文雲故偏舉之。
請考天台便周之言,遠疏偏舉之語,通、局坦然,何勞苦诤?若爾,下雲以顯周遍,與前便周何異?思之。
二、别釋總分中,上分通、别,下分能、所。
或曰:下之五字屬彼果人,那雲行法等?斯蓋不知十六種境盡是行人所觀行法,何獨疑于佛乎?别題能說。
初科。
白蓮記雲:梵語祢舍,此翻為說。
傾出我口,暢悅彼懷,以教合機,故稱佛說。
能說隐别舉通,世無疑故;所觀通、别兼舉,恐相濫故。
二中,初明他經通餘人;欲下,次明此經局于佛。
三中又二。
初以經、律對簡,則經通律局。
經雖雲通,非佛印可,則不名經。
然下,就經獨簡。
初明淨土諸經必标佛說。
彌陀疏雲:一、表他方淨刹非二乘偏小境界故,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憫物故(雲雲)。
小聖簡前聖弟子,餘凡簡前諸仙等。
是下,正簡。
二、所說法能觀中,初三句的指觀體大、小。
觀法者,大則真如唯識,小則?法體空,通指兩乘所修觀行也。
并指第六者,經、論皆然,故雲并也。
如荊溪雲創心修觀,莫不以第六王數為發觀之始。
縱使境、觀圓融不二,其如粗惑尚未先落,故皆仍屬第六王數是也。
言意識者,正指心王之體。
凡論體者,有二不同:一者、當體體,二者、所依體。
今文意識乃屬當體之體。
若論所依,須指第八真識為體。
良由一識體本真淨,随緣妄動,積藏業種,名為第八;轉趣諸根,為第七;流于心、意,為第六;遍至五根,為五識所造成業,第七;攬歸第八含藏,成熟來果。
是則八識祗能含藏,不自運造,故屬所依。
但起必因八,造須第六。
今明修觀正論作用,故指第六意識為體。
然諸文中明心、意、識不同。
如婆沙:問曰:此三何别?答:或别、不别。
言不别者,心即意識,如火名??,亦名為熾,亦名燒薪。
祗是一心,有三差别。
言有别者,名即差别。
或雲: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
或雲:在界名心,在入名意,在陰名識。
或雲:雜色名心,如六道由心;系屬名意,如五根屬意;語想名識,如分别屬識。
俱舍雲:集起名心,籌量名意,了别名識。
其實一體,乍分三名。
五陰下,細簡心數。
五陰之中,一陰屬色,四陰屬心。
于四心中,簡去識、受、想三,唯取行心。
行通三性,簡惡、無記,唯取善性,故雲善行陰攝。
行前下,委示所簡之意。
蓋由行以遷流造作為義,方能成業。
餘之三心,體屬無記、惡性,又與修觀相違,并為所簡。
準下,引經會名,結歸意思,重顯觀體。
言意思者,體用兼舉,的取思之一字,以合經中想念、思惟之語。
言意未必是思,言思其必是意也。
二、所觀别号中有四段:初、翻名;二、即下,引證;三、壽下,表法;四、即下,結指。
文雲二願,即第十二、十三,亦即小本中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彼佛壽命無量無邊等。
壽是宿報,非福不感。
福即緣因,總該萬行。
萬行既圓,于一切處得大自在,名解脫德,成應身佛。
光即本明,非智不發。
智即了因,通收三智。
三智既顯,于一切處清淨無染,名般若德,成報身佛。
以此一德莊嚴本有法身,三身三德實無前後,縱橫并别,不可言言,不可識識也。
同居簡餘二土,淨土複簡穢邦。
攝生者,即下經雲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是也。
依土既屬
今此下通指南方,以一世界,必有四洲,閻浮即四洲之一,居于須彌南邊山埵水中,可居曰洲。
此土下别指漢地,河圖雲:昆侖東南,地方五千裡,号曰神洲,亦稱赤縣。
蓋多神聖所都,又是陽明之地故也。
斯乃通召震旦一國,複在南洲之一角。
五天下,正示方向。
天竺亦名身毒,亦名印度,皆梵語之訛。
西域記雲:印度,月名。
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如月臨照。
彼有五印度境,周九萬餘裡,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分區,七十餘國。
佛居中印,非邊鄙也。
以彼望此,則神洲正在東南;以此望彼,則天竺适當西方也。
明彌陀西方中,初正明所在。
不但超越大千而已,複自大千之西,過十萬億刹,始是彌陀之西方也。
次引文證成。
見十疑論。
即下,準文結顯。
問:淨土人天,并是有漏凡夫,未破見思二惑,那雲出三界耶?答:若據二惑全在,未應言出三界。
且約彼土,在地居故非色界,無愛欲故非欲界,有形質故非無色界也。
若爾,見即見濁,思即煩惱濁,彌陀入滅、觀音補處即命濁等,那得彼土非五濁耶?答:然彼不無勝妙五塵及諸正使,但以常遇勝緣,進修道品,惑雖未破,更不增長。
對此五濁,則彼名為五清也。
故天台雲:無量壽國雖無四趣,而有人天。
生彼國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乃至亦有具染惑等。
明淨土障中,初明他障。
略标中,言世傳者,入耳出口,無稽典故,不辨是非,無正見故。
佛言不信,毒氣深故。
略下,指後所列。
正引中,初不知分量。
慧布,唐傳雲:陳朝廣陵人,姓郝氏,家本軍将。
少懷遠操,性度虛梗。
年十五,因有戎役,願領兵五千,清平賊寇。
年十六,悟世無常。
二十一,從師剃染,深窮玄妙,問難精通。
時号得意布,亦号思玄布。
陳主諸王并從受戒,敬之如佛。
未終之前,大地震動七日,臨終手屈三指。
太史奏道:人星滅矣。
文中,初牒彼見;今下,明今難破。
初約理難,次引文證。
彼論: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祇應願生五濁救苦衆生,何求淨土,自安其身,專于自利,障菩提道?答:若得忍菩薩,實當所責。
初心凡夫,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三界救苦衆生。
何以故?濁惡世界,煩惱境強,自無忍力,焉能救他等。
然布師内證,故不可測。
縱自堪能,淺識效之,為害滋甚。
委如十疑論。
二、不達事理中,文有兩段,并六祖壇經。
初段中,初牒彼計。
正因引彼文雲:迷人念佛生彼,悟人自淨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淨,即佛土淨。
又雲:念念見性,常行平直,便見彌陀,何用更願往生?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等。
今下,明今難,又二:初約理事難;然下,二、約位次難。
次段中,初牒彼計;此下,明今難,亦二:初指彼誤;由經下,引經決破。
文中,法雖高妙等語,對破世人妄執。
或誣今疏,謗讟法華,謬矣。
(餘如扶新。
)三、不曉教法中,諸記鹹指宗鏡。
初牒彼計,謂華嚴法界一佛乘法,彼專被上根淨土權設,接誘下根。
今下,難破,又二:初約教難;韋下,次約機難。
四、不識自他中,亦即宗鏡。
初牒彼計;今下,明今難破。
第明三失,即配三身:佛語,應身也;佛力,報身也;佛體,法身也。
故總結雲:佛若無應,則三身不備。
文皆顯然。
五、不别愚智與下,第六、傳是志公對梁帝語。
初牒彼計;今下,明今難。
初舉菩薩願生難;又下,二、舉高僧同修難;汝下,反愚為智難;假下,自得誤他難。
大無量壽經雲: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菩薩往生彼國,諸小菩薩不可稱計。
我說十方菩薩生彼國者,一劫不盡等。
普賢、勢至,各如本經。
高僧生融,乃什門弟子。
持遠,即蓮社之數。
南嶽、天台,備如淨土。
本傳十八賢,僧十二人(慧遠、慧持、慧永、道生、道昺、昙诜、昙順、道敬、僧睿、昙恒、覺明、覺賢),儒六人(宗炳、張野、周續之、張诠、劉遺民、雷次宗)。
六、不了執着妄傳指非中,初牒彼計;今下,明今難。
初約内心明昧難;豈下,次約外儀得失難。
慧懷卓朗,混塵涉俗而常閑;情想紛飛,疊足冥眸而自鬧。
法無定相,遇緣即宗。
二、顯正中,初句标蓋。
下釋,有三:初四句雙牒二執;二、遣下,結成二空;三、何下,順正結斥。
初中,我人等者,無著論雲:我以計内,人以計外。
衆生以續前為義,壽者以趣後為能。
若依大論釋十六知見中雲:我者,于陰、界、入,計我、我所,若即若離。
人者,于陰、界、入中,謂我行、人行,通善惡,無非行者。
衆生者,于陰、界、入和合之中,計有我生。
壽者者,于陰、界、入中,計一期報,若長若短。
則與無著所釋是同,并以陰、界、入法而為所執。
不住所修法者,蓋由衆生執此四相,佛設方便,示對治法。
執着是病,不住是藥。
病去藥存,藥還成病,故複遣之。
遣之又遣,至于無遣。
病去則達人空,藥去則達法空。
二執指其所破,二空指其所顯。
既達空矣,不礙修行,故曰何嘗等也。
三反責中有二:從初至深着,由順惡習,故執非為是。
念下至著相,由無善種,故将是作非。
末後二句結責。
我人與下,愛纏。
生死根本,屬于惑道。
炫耀至妻孥,并是業道。
随業受報,苦道備矣。
孥音奴,子也。
正意非着中,初三句判定。
何下一句徴起。
佛下二句略釋。
故下,引證。
龍下,結示。
智論,即龍樹所造。
般若蕩相,尚令堅着,至于香華少供,猶不棄舍,安有念佛修行而可廢乎?次示恒修中,梵語般若,此翻智慧。
慧性本空,故雲空法。
六度,即六波羅蜜,翻彼岸到,故名度也。
前五屬事屬福,如世珍寶。
後一屬理屬智,如世舟航。
珍寶失舟航,則決定沉沒。
事福非理智,則徒自疲勞。
正助合行,事理雙運,斯乃起修之正轍也。
文中,初究立般若意;真下,勸達士進修;金下,引聖量成證;故下,蹑經論結顯。
講者臨文,縱辨說之。
七中,初牒計世傳達磨臨終口訣;今下,正破。
一者、境有邪正,不可雷同;二者、業熟強牽,匪由人願。
故下,結斥。
八中,初科引非,即永嘉發願文也。
次科顯正。
以理勸中,良由未出娑婆,甯無橫病、壽夭、惡相諸境界耶?若能正念求生淨土,則前諸願複何患乎?推所由中,初二句正指其由;亦下,因事勸誡。
徐陵,陳朝人也。
初引願文。
嘗發五願求智者,證明雲:弟子思出樊籠,無由羽化。
既善根微薄,憑願力莊嚴:一、願臨終正念;二、願更不地獄三途;三、願即還人中不高不下處托生;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願不堕流俗之僧。
彼下二句,縱儒不責。
禅下,就釋勸進。
初牒見;嘗下,正勸。
此乃疏主愍物情切,苦口叮咛,不意醍醐翻成毒藥(委如扶新)。
二、明自障。
斥自止中,斯蓋宿無善根,省己絕分,縱聞不信,豈思修乎?二、退屈中,不聞下品中生,毀犯衆戒,諸惡莊嚴,知識勸贊,即往生故。
三、無信中,不知大乘圓頓了義,偏贊淨邦,為究竟故。
四、自高中,聰明無智,空腹高心,向諸聖賢,豈皆下士?五、邪空中,不達因果,起斷滅見,随業受報,安得歸空?六、奪陰中,初牒彼計;今下,明今破,又二:初、約業定不移破;二、竊下,據緣會非奪破;三、假下,明縱奪徒勞破。
并在文,可解。
結勸中,初科又三:初、感佛大慈;目下,傷他不信;良下,歎法攝機。
但丁推信成種。
引文勸中,文出大彌陀忏序,文有三節:初、速破無明等,滅化業也;二、戒體還淨等,滅制業也;三、臨終安快至得無生,明感果也。
古下二句,結勸。
大科第三,結略。
上二句結前,下二句指後。
明傳譯中,初引錄,明經本存亡;僧下,次引傳,明譯師事迹。
藏錄,即唐智升法師作;傳,即梁慧皎法師撰。
道德為時所稱,故曰時稱。
元嘉,即宋文帝九年歲次甲子。
鐘山,即今建康地名也。
譯經圖紀中,翻譯之人,各司其局,證梵義,證梵文,讀梵本傳語,證譯證義。
次文潤色,各有其人。
今言筆受,但據梵文抄寫而已。
傳雲:以此二經是轉障之秘術,淨土之洪因,故沉吟嗟味,流通宋國。
岷蜀,通召四川。
江陵,即荊南郡也。
示章疏中,初通示諸家;而下,正明今疏正因。
引遠法師傳雲:姓李氏,炖煌人。
天縱殊朗,儀止沖和,博涉經論,偏重大乘。
周武滅法,力抗帝言,大德鹹稱護法菩薩。
大有義疏等。
天台智者别傳雲:姓陳氏,穎川人。
依思大禅師傳授三種止觀,教門豐富,為時所宗。
因為晉王授菩薩戒,立法号雲大王,纡遵聖禁,名曰總持。
王曰:師傳佛燈,宜稱智者。
善導事迹,略如前引(雲雲)。
大段第二、别釋經文。
經題通釋,指所出中,即下流通之文。
随文略點,委見次科。
釋□名中,初總分能、所;極下,别分所觀;故下,結顯題目。
次名中,初約因、果釋名;不下,約一、諸釋疑;三、顯今引古。
二、釋中,初歎譯人會宗,次引古師建立。
初天台,彼疏雲:所言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報。
餘如疏引。
妙宗釋雲:以十六境,佛境最勝,故雲所觀勝境。
蓋十六觀不出依、正及以徒、主。
若論依、正,佛是正報,舉正收依,則攝日、冰、地、樹等六觀也。
若分徒、主,佛是化主,述主包徒,則攝觀音、勢至三輩等九觀也。
此約下,今疏判定。
次遠疏,彼先問曰:此經非直觀佛,亦觀刹土、徒衆,何故偏名觀無量壽佛?今引答文。
言偏舉者,佛為一經之主,其餘不可兼标。
以佛名題,主義方顯。
此據下,今疏判定。
詳定中,初二句約義取;後以下,釋成;後義是下,引經助顯。
問:據後釋成,既雲觀佛須先國土,豈非舉正收依耶?又雲觀佛傍及徒衆,豈非述主包徒耶?與前天台無别,何故獨取後義?他人不許,試為明之。
答:若較主、伴,依、正兩家無不包收,但義分傍、正。
天台意謂經題語窄,且從最勝,故獨标佛,其實齊觀,故雲舉正收依,述主包徒。
遠師意謂今經專以觀佛為主,自餘依、正任運相從,所以文雲故偏舉之。
請考天台便周之言,遠疏偏舉之語,通、局坦然,何勞苦诤?若爾,下雲以顯周遍,與前便周何異?思之。
二、别釋總分中,上分通、别,下分能、所。
或曰:下之五字屬彼果人,那雲行法等?斯蓋不知十六種境盡是行人所觀行法,何獨疑于佛乎?别題能說。
初科。
白蓮記雲:梵語祢舍,此翻為說。
傾出我口,暢悅彼懷,以教合機,故稱佛說。
能說隐别舉通,世無疑故;所觀通、别兼舉,恐相濫故。
二中,初明他經通餘人;欲下,次明此經局于佛。
三中又二。
初以經、律對簡,則經通律局。
經雖雲通,非佛印可,則不名經。
然下,就經獨簡。
初明淨土諸經必标佛說。
彌陀疏雲:一、表他方淨刹非二乘偏小境界故,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憫物故(雲雲)。
小聖簡前聖弟子,餘凡簡前諸仙等。
是下,正簡。
二、所說法能觀中,初三句的指觀體大、小。
觀法者,大則真如唯識,小則?法體空,通指兩乘所修觀行也。
并指第六者,經、論皆然,故雲并也。
如荊溪雲創心修觀,莫不以第六王數為發觀之始。
縱使境、觀圓融不二,其如粗惑尚未先落,故皆仍屬第六王數是也。
言意識者,正指心王之體。
凡論體者,有二不同:一者、當體體,二者、所依體。
今文意識乃屬當體之體。
若論所依,須指第八真識為體。
良由一識體本真淨,随緣妄動,積藏業種,名為第八;轉趣諸根,為第七;流于心、意,為第六;遍至五根,為五識所造成業,第七;攬歸第八含藏,成熟來果。
是則八識祗能含藏,不自運造,故屬所依。
但起必因八,造須第六。
今明修觀正論作用,故指第六意識為體。
然諸文中明心、意、識不同。
如婆沙:問曰:此三何别?答:或别、不别。
言不别者,心即意識,如火名??,亦名為熾,亦名燒薪。
祗是一心,有三差别。
言有别者,名即差别。
或雲: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
或雲:在界名心,在入名意,在陰名識。
或雲:雜色名心,如六道由心;系屬名意,如五根屬意;語想名識,如分别屬識。
俱舍雲:集起名心,籌量名意,了别名識。
其實一體,乍分三名。
五陰下,細簡心數。
五陰之中,一陰屬色,四陰屬心。
于四心中,簡去識、受、想三,唯取行心。
行通三性,簡惡、無記,唯取善性,故雲善行陰攝。
行前下,委示所簡之意。
蓋由行以遷流造作為義,方能成業。
餘之三心,體屬無記、惡性,又與修觀相違,并為所簡。
準下,引經會名,結歸意思,重顯觀體。
言意思者,體用兼舉,的取思之一字,以合經中想念、思惟之語。
言意未必是思,言思其必是意也。
二、所觀别号中有四段:初、翻名;二、即下,引證;三、壽下,表法;四、即下,結指。
文雲二願,即第十二、十三,亦即小本中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彼佛壽命無量無邊等。
壽是宿報,非福不感。
福即緣因,總該萬行。
萬行既圓,于一切處得大自在,名解脫德,成應身佛。
光即本明,非智不發。
智即了因,通收三智。
三智既顯,于一切處清淨無染,名般若德,成報身佛。
以此一德莊嚴本有法身,三身三德實無前後,縱橫并别,不可言言,不可識識也。
同居簡餘二土,淨土複簡穢邦。
攝生者,即下經雲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是也。
依土既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