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同居,教主顯非法報,故引補處以彰壽限,斯即有量之無量。
非止彌陀,諸佛皆爾。
疏主向來廣辨身土壽量非不圓融,今欲的指所說行法,俾夫行者域心有寄,故指同居攝生教主以為觀境。
扶新已辨,今更略示。
凡論身土,有事有理,約理須即,據事恒分。
究而言之,事理不二,事外無理,理外無事。
一切大教,莫不鹹然。
雖三身圓證,應則同于萬物。
物壽長短,應亦如之。
當知長短在機,何關于佛?妙宗鈔雲: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别、圓補處,彰佛無量。
豈不聞乎?今經乃是圓、頓、了義,三身一體,安可抗分?乃問:今經所談淨土,生死耶?法性耶?情想未忘,何足與議圓旨哉?二、通号中,初翻名,次釋義。
此本南山戒疏而說。
覺察與下覺悟,俱目觀智也。
四住體是見、思二惑。
見即邊邪等見。
世第一後心,用無漏觀斷此惑已,見真谛理,得入初果,故名見惑。
思即思惟。
初果以上,重更思惟無漏之智,進斷三界貪、嗔、癡等,故名思惑。
言四住者,見惑一座而斷,無有前後,合為一住。
思惑乃分三界,次第而斷,離為三住。
兼下無明,則為五住。
以有見思,住着三界,不能出離,故總名住。
世間之賊,劫掠财寶,傷殘報命,四住煩惱,能害法身,故以喻焉。
無明如睡者,不了一法界,名曰無明。
求其最初,了不可得,如人昏睡,忽爾而起,故以喻焉。
等覺後心,用上上智,能斷此惑,故雲聖慧。
不存漸次,故雲一起。
真智圓照,三惑頓破,三德頓顯,故雲如睡得悟也。
問:初雲覺察,次雲覺悟,何以分異?答:當知賊從外來,但能覺察,則不為害。
睡從内發,須自心明,方能省悟。
内外兩分,淺深自異也。
問:經論盛談三惑,何故不言塵沙?答:塵沙障事,今文正論迷理,故所不明。
又則塵沙之與無明,但離合爾。
離分枝末,合乃同源。
今從合說,義亦無爽。
大則簡二乘之小,妙則顯等覺之粗。
既大且妙,唯極果也。
且下,結略指廣。
覺義稍多,備諸經論,亦見行宗通題。
翻名中,初翻名;貫下,釋義。
西土風俗,以線貫華,帶于頃上,嚴飾其身。
今以佛經能貫義理,令不散失,故翻為線。
下釋義中,貫穿即線義也,攝持則經義也。
若爾,題中何故不名為線,而言經者?答:蓋順此方儒典,如五經、九經之類,故亦名經也。
顯體中,初通明教體;由下,别示教诠;故下,結顯教功。
教體中,霅川雲:古來諸說,有三不同:一、以聲為體,二、以名、句、文為體,三、以聲、名、句、文為體。
聲是實法,名、句、文是假法,以于聲上屈曲建立。
故唯識雲: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為二所依。
今于前三,後說為正。
何以明之?經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又雲:音聲雜語言,但依名句味。
故知假實不可偏取。
示所诠中,四法相由,阙一不可。
下之三法,非教不生,是知教功最為第一。
斥毀中,初二句舉古遮濫,末下六句指今妄輕,縱下四句明執成種,況下二句顯離有功。
聖人立教,達理為先,而失意者執著名相,終日數寶,于法不修。
所以先賢苦口诃斥,實為救弊。
如天台雲:随逐積年,看心稍久,不知研核問心,是以不染内法,著于文字,偷記注而奔走,負經論而浪行。
永嘉亦謂: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斯皆斥于守筌執罤之流。
庸鄙無知,承虛接響,遂将教法貶如棄物,便謂教外别傳,不立文字。
殊不知十方三世諸如來種從教出生,文字語言全是法身慧命。
故淨名雲:言說文字即是解脫,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是知教滅則理無以彰,理晦則行無以立,行阙則果無以證。
斷佛種,壞法身,過在毀教,此是惡因。
永下二句,示其苦果。
生生向邪見家生,故雲永墜邪坑也。
世世出空無佛世,故雲長遭難地也。
執指認筏,故非佛意。
由不着空,可為遠種。
北山雲:與其涉斷,甯與濫常。
常則有法可修,斷則無善不棄。
棄則當乎邪見,修則漸乎真道矣。
密嚴經雲:甯起有見如須彌,不起空見如芥子。
末後二句,蹑前著相,尚成緣種,況于文字,了遠性空,不離語言,而見真理。
如是超拔,利可窮哉?(正因約三界二死消者非。
)釋餘名中,古疏即天台妙宗。
釋雲:儒宗講解,有茲二訓。
萬代軌則,故訓法也;百王不易,故訓常也。
佛經亦爾,十界鹹規,三世不易。
複以由義而釋,由佛大聖,金口宣吐自證之法,故名為經。
解經總判中,初分三段。
天台雲:序者,序起将有利益;正者,正為當機辯道;流通者,流名下注,通名無壅。
使正法之水,從今以注,當聖教筌罤,不壅于來世。
雖分三分,上下貫通。
經曰:初中後善。
即其義也。
三下,推其元由。
彌天,即東晉道安法師也。
襄陽習鑿齒初訪安雲:四海習鑿齒。
安對曰:彌天釋道安。
自爾人以彌天稱之。
初因秦王請僧講楞伽經,講者但平讀其文,都無科節。
王曰:朕聞佛旨幽微,經文淵奧,賓主起伏,師資問答,必有次序。
如适所講,略無科判,何耶?衆皆無語。
時安在襄陽,聞之歎曰:凡在吾門,同受斯恥。
遂将佛經文無豐約,例分三分。
安雖此判,人尚疑之。
後親光菩薩所造佛地論至此,果有其言: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
則與彌天宛若符合。
或下,點示不定分文。
科判本自人情,未必楷定。
西天此土,諸師章疏,建立不同,委如他解。
初、序分。
分示中,初、正分;二、序亦下,釋通。
餘名使無疑者,大論:問曰:何以不直說般若,而說住王舍城?答:說時、方、人,令生信故。
方即是處,人即是衆。
略标三種,餘三亦然。
假緣起者,文見發起序中。
餘名通别前後,名義可解。
結集方安者,大論雲:佛将涅槃,阿難問佛四事。
其間一問:經首當安何語?答雲:如是我聞等。
三世諸佛,經初并然,故後結集,依教奉安。
牒釋證信總分中,科分六段,随義略點,委見次科别釋中,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緣,成此一經故。
初信中。
如是二字,指下一經所說之法也。
稱理者,須約大乘實相妙理,方稱今經所诠,故名為如。
離非者,中道之體,超出空有二邊之非,故名為是。
二、聞中,真谛本無名字,俗谛不妨假立。
大論雲:佛弟子雖知無我,随俗法說我,非實我也。
又雲:凡夫三種我(見、慢、名字),學人二種(思惑未盡,猶有慢我),無學一種(但有名字)。
阿難結集之時,已證無學,但名字爾。
聞者,根、境、識三,和合成聞,阙一不可。
大論雲:耳根不壞(根也),聲在可聞處(境也),作心欲聞即聞也(心即識也)。
三時中,初泛舉一代。
即下,引今例顯。
初中,初約說時不定。
有無量者,四十餘年,時不一故。
又下,明方土不同。
西竺諸國,一年之中,或立三時、四時、六時,又複每日或立十二時、十八時、三十須中等(如蘭盆記)。
一席未終者,如華嚴經七處、九會,阿含十二年,般若二十二年等,豈是一座而說?故引今經為例,顯非同座,通标一時,迥離衆過也。
四主中,初翻名。
自下,對簡。
凡夫都不覺,二乘雖覺不能覺他,菩薩覺他未能究竟。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唯在于佛獨得大名,斯乃究竟始覺與究竟本覺一合故也。
即下,結指今經之教主也。
五處中,初通标二名。
遊化是國土,依止是寺舍。
婆沙論雲:令遠人聞,簡他國故;令近人知,簡别寺故。
梵下,别釋二處。
初釋國土。
古王創置者,大論雲:摩伽陀國王夫人生子,一頭、兩面、四臂。
人謂不祥,王遂裂其身首,棄之曠野。
有羅刹女鬼,名阇羅,還合其身,以乳養之。
後大成人,力能并國。
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以大力勢,治閻浮提,因此立名王舍城也。
又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
集諸智人,宜應易處,即求覓地,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王于中住,故名王舍。
又昔國王名曰婆薮,厭世學仙,妄雲天祀中應殺生啖肉,身陷地獄。
其子廣車,次複為王。
自念:我父生入地獄,今欲出家,複畏地獄;欲治天下,複恐有罪。
當何處身?作是念時,空中語言:汝行若見難值希有之處,當作舍住。
王出畋獵,見一鹿走疾如風,王遂逐之,至此山中。
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細軟,好華遍地,茂林、華果、溫泉、浴池,皆悉清淨。
天雨天香,奏天伎樂。
乾闼婆等适見王來,各自還去。
見此靈奇,于臾起舍,故名王舍城也。
次釋寺中,文有三義。
初義,論雲:是山于五山中最高大,多林泉,諸聖仙靈依之而住。
次義,即取山形。
後義,應法師雲:此鳥有靈,知人欲死,群翔冢間,待送至林,飛下食啖。
以能懸知,故号靈鹫。
然如來本住寂光,為欲利益諸衆生故,遂住王城也。
六衆中,初總分。
若據菩薩,上求下化,志願超拔,内心雖勝,外相無定,故居其次。
聲聞剃染,出家相具,軌生物善,所以居初。
聲聞上首中,初指人;大下,次歎德;梵下,翻名義。
言弟子者,南山雲:生在我後曰弟,解從我生曰子。
迦葉,此翻龜氏。
其祖學道,靈龜負仙書而應,因以命族。
真谛,翻為光波。
古仙身光,??湧如波故。
亦雲飲光,能掩蔽餘光故。
阿難、目連,翻名如後。
身子,即舍利弗,亦翻珠子,從母得名。
上首有十,略舉其四,故雲等也。
歎德中,此出大論。
梵語摩诃,翻大多勝。
器量尊重,為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雲大;遍解内外經書典籍,故雲多;升出九十五外道,故雲勝。
譯人且就一義,故雲大也。
比丘因中三名:初言乞士者,南山雲:上則乞法以練心,下則乞食以資身。
怖魔者,亦雲魔怖。
怖魔,言其志也;魔怖,言其德也。
破惡者,能破見思煩惱惡故。
果中三名:應供對上乞士,殺賊對上怖魔,無生對上破惡(雲雲)。
經從華言雲衆,疏舉梵語和合,乃是釋出衆義。
四人以上者,僧通四位,且就僧體略舉初位。
羯磨等者,乃彰生善滅惡之用也。
次眷屬中,初總舉大數。
三下,别示本緣。
佛初成道,化迦葉兄弟三人,所謂優樓頻螺、伽耶那提。
次化舍利、目連。
其下,正推列意。
普耀經雲:諸經多列千二百五十人者,重其最初歸佛,故未必俱在會也。
菩薩中,三義如文。
翻名中,摩诃雲大,菩提雲道,質帝雲心,薩埵雲成衆生。
此約自行化他以彰名也。
含大小者,三賢十聖皆名菩薩故。
今下,别簡。
唯大唯深,是今同聞。
妙德者,涅槃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
微妙三德,一念開發,位居等覺,将證極果,故立嘉名。
法王子者,大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師利也。
料簡中,對之可見。
二、發起序分。
文中,初正叙;就下,分文。
初中,初泛舉諸經。
随事不同者,如淨名長者獻蓋,法華佛放毫光等。
今下,正叙今經。
二意如文。
别釋中,囚父總分四段,對之可見。
牒釋阇王中,初翻釋二名。
初據未生,在母腹中,惡相預現;次約生已,既斷佛性,常懷怨憾。
調達釋名中,初翻名義;是下,示宗族;有下,明具相;出下,顯所學。
斛飯王是佛叔父,生二子,次即阿難,故雲堂弟。
三十相者,唯阙足輻輪、眉間白毫也。
法聚即内典,韋陀即外籍。
孤山刊正記雲:大論雲:斛飯王子提婆達多出家學道,誦六萬法藏,精進滿十二年。
彼謂韋陀二字俱誤,應作十二年。
蓋訛寫年字作韋,後人不曉,便加陀字耳。
然台疏亦作韋陀,與今疏同,恐别有據。
引緣中,文出大論。
初明造逆;遠由于下,正明造逆。
初又四:初、因利懷嫉;二、即下,遭诃謀害;三、阿下,從弟學通;四、乃下,神變惑王。
正明中又三:初、正示行逆;二、自下,竊号化衆;三、别下,結成五逆。
言阿難授法者,論雲:調達往詣佛所,求學神通。
佛不為說,乃雲:汝觀五陰無常,自可得道。
複至身子身,連及五百弟子所,皆不為說。
時阿難未得他心,敬其兄故,遂即授與。
不久,獲五神通。
佛法倚在王臣,故求阇王以為檀越。
種種變化者,論雲:或時變身作象馬寶于王子前,或作嬰兒坐其膝上,王子抱持,嗚??與唾。
語太子者,正因引報恩經雲:天授與阇王為友,乃謂王曰:王當殺父為王,助我殺佛為佛,新王新佛化世,豈不快哉!等五法者,長乞食,糞埽衣,露坐,不食蘇、鹽、魚,内不觀根性,皆制盡形,故名邪法。
三、聞達等者,等餘三人:二、骞茶婆,三、拘婆離,四、迦留羅鞮舍。
五、百新學者,僧祇雲:調達始于王舍城行化,凡有五百新學比丘,信受五法,随往伽耶山布薩等。
破法輪者,立邪三寶故。
三逆者:一、出佛身血,二、破僧,三、殺阿羅漢,并教阇王殺父害母,五逆具矣。
入地獄者,大論雲:提婆身具三十相,而不能忍伏其心,為利養故而作大罪,與惡師富蘭那外道而為親厚,斷諸善根,心無悔恨。
後以惡毒着指爪中,欲因禮佛,以中傷佛。
欲去未到,于王舍城中,地自然裂,火車來迎,生入地獄。
點示中,大權者,驗非小聖所能也。
有因見惡而自省者,所以大士逆化;有因見善而思齊者,所以菩薩順攝。
天台雲:皆是大士善權化現,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衆生根性不同,入道有異。
一逆一順,弘道益物,示行無間
非止彌陀,諸佛皆爾。
疏主向來廣辨身土壽量非不圓融,今欲的指所說行法,俾夫行者域心有寄,故指同居攝生教主以為觀境。
扶新已辨,今更略示。
凡論身土,有事有理,約理須即,據事恒分。
究而言之,事理不二,事外無理,理外無事。
一切大教,莫不鹹然。
雖三身圓證,應則同于萬物。
物壽長短,應亦如之。
當知長短在機,何關于佛?妙宗鈔雲: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别、圓補處,彰佛無量。
豈不聞乎?今經乃是圓、頓、了義,三身一體,安可抗分?乃問:今經所談淨土,生死耶?法性耶?情想未忘,何足與議圓旨哉?二、通号中,初翻名,次釋義。
此本南山戒疏而說。
覺察與下覺悟,俱目觀智也。
四住體是見、思二惑。
見即邊邪等見。
世第一後心,用無漏觀斷此惑已,見真谛理,得入初果,故名見惑。
思即思惟。
初果以上,重更思惟無漏之智,進斷三界貪、嗔、癡等,故名思惑。
言四住者,見惑一座而斷,無有前後,合為一住。
思惑乃分三界,次第而斷,離為三住。
兼下無明,則為五住。
以有見思,住着三界,不能出離,故總名住。
世間之賊,劫掠财寶,傷殘報命,四住煩惱,能害法身,故以喻焉。
無明如睡者,不了一法界,名曰無明。
求其最初,了不可得,如人昏睡,忽爾而起,故以喻焉。
等覺後心,用上上智,能斷此惑,故雲聖慧。
不存漸次,故雲一起。
真智圓照,三惑頓破,三德頓顯,故雲如睡得悟也。
問:初雲覺察,次雲覺悟,何以分異?答:當知賊從外來,但能覺察,則不為害。
睡從内發,須自心明,方能省悟。
内外兩分,淺深自異也。
問:經論盛談三惑,何故不言塵沙?答:塵沙障事,今文正論迷理,故所不明。
又則塵沙之與無明,但離合爾。
離分枝末,合乃同源。
今從合說,義亦無爽。
大則簡二乘之小,妙則顯等覺之粗。
既大且妙,唯極果也。
且下,結略指廣。
覺義稍多,備諸經論,亦見行宗通題。
翻名中,初翻名;貫下,釋義。
西土風俗,以線貫華,帶于頃上,嚴飾其身。
今以佛經能貫義理,令不散失,故翻為線。
下釋義中,貫穿即線義也,攝持則經義也。
若爾,題中何故不名為線,而言經者?答:蓋順此方儒典,如五經、九經之類,故亦名經也。
顯體中,初通明教體;由下,别示教诠;故下,結顯教功。
教體中,霅川雲:古來諸說,有三不同:一、以聲為體,二、以名、句、文為體,三、以聲、名、句、文為體。
聲是實法,名、句、文是假法,以于聲上屈曲建立。
故唯識雲: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為二所依。
今于前三,後說為正。
何以明之?經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又雲:音聲雜語言,但依名句味。
故知假實不可偏取。
示所诠中,四法相由,阙一不可。
下之三法,非教不生,是知教功最為第一。
斥毀中,初二句舉古遮濫,末下六句指今妄輕,縱下四句明執成種,況下二句顯離有功。
聖人立教,達理為先,而失意者執著名相,終日數寶,于法不修。
所以先賢苦口诃斥,實為救弊。
如天台雲:随逐積年,看心稍久,不知研核問心,是以不染内法,著于文字,偷記注而奔走,負經論而浪行。
永嘉亦謂: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斯皆斥于守筌執罤之流。
庸鄙無知,承虛接響,遂将教法貶如棄物,便謂教外别傳,不立文字。
殊不知十方三世諸如來種從教出生,文字語言全是法身慧命。
故淨名雲:言說文字即是解脫,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是知教滅則理無以彰,理晦則行無以立,行阙則果無以證。
斷佛種,壞法身,過在毀教,此是惡因。
永下二句,示其苦果。
生生向邪見家生,故雲永墜邪坑也。
世世出空無佛世,故雲長遭難地也。
執指認筏,故非佛意。
由不着空,可為遠種。
北山雲:與其涉斷,甯與濫常。
常則有法可修,斷則無善不棄。
棄則當乎邪見,修則漸乎真道矣。
密嚴經雲:甯起有見如須彌,不起空見如芥子。
末後二句,蹑前著相,尚成緣種,況于文字,了遠性空,不離語言,而見真理。
如是超拔,利可窮哉?(正因約三界二死消者非。
)釋餘名中,古疏即天台妙宗。
釋雲:儒宗講解,有茲二訓。
萬代軌則,故訓法也;百王不易,故訓常也。
佛經亦爾,十界鹹規,三世不易。
複以由義而釋,由佛大聖,金口宣吐自證之法,故名為經。
解經總判中,初分三段。
天台雲:序者,序起将有利益;正者,正為當機辯道;流通者,流名下注,通名無壅。
使正法之水,從今以注,當聖教筌罤,不壅于來世。
雖分三分,上下貫通。
經曰:初中後善。
即其義也。
三下,推其元由。
彌天,即東晉道安法師也。
襄陽習鑿齒初訪安雲:四海習鑿齒。
安對曰:彌天釋道安。
自爾人以彌天稱之。
初因秦王請僧講楞伽經,講者但平讀其文,都無科節。
王曰:朕聞佛旨幽微,經文淵奧,賓主起伏,師資問答,必有次序。
如适所講,略無科判,何耶?衆皆無語。
時安在襄陽,聞之歎曰:凡在吾門,同受斯恥。
遂将佛經文無豐約,例分三分。
安雖此判,人尚疑之。
後親光菩薩所造佛地論至此,果有其言: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
則與彌天宛若符合。
或下,點示不定分文。
科判本自人情,未必楷定。
西天此土,諸師章疏,建立不同,委如他解。
初、序分。
分示中,初、正分;二、序亦下,釋通。
餘名使無疑者,大論:問曰:何以不直說般若,而說住王舍城?答:說時、方、人,令生信故。
方即是處,人即是衆。
略标三種,餘三亦然。
假緣起者,文見發起序中。
餘名通别前後,名義可解。
結集方安者,大論雲:佛将涅槃,阿難問佛四事。
其間一問:經首當安何語?答雲:如是我聞等。
三世諸佛,經初并然,故後結集,依教奉安。
牒釋證信總分中,科分六段,随義略點,委見次科别釋中,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緣,成此一經故。
初信中。
如是二字,指下一經所說之法也。
稱理者,須約大乘實相妙理,方稱今經所诠,故名為如。
離非者,中道之體,超出空有二邊之非,故名為是。
二、聞中,真谛本無名字,俗谛不妨假立。
大論雲:佛弟子雖知無我,随俗法說我,非實我也。
又雲:凡夫三種我(見、慢、名字),學人二種(思惑未盡,猶有慢我),無學一種(但有名字)。
阿難結集之時,已證無學,但名字爾。
聞者,根、境、識三,和合成聞,阙一不可。
大論雲:耳根不壞(根也),聲在可聞處(境也),作心欲聞即聞也(心即識也)。
三時中,初泛舉一代。
即下,引今例顯。
初中,初約說時不定。
有無量者,四十餘年,時不一故。
又下,明方土不同。
西竺諸國,一年之中,或立三時、四時、六時,又複每日或立十二時、十八時、三十須中等(如蘭盆記)。
一席未終者,如華嚴經七處、九會,阿含十二年,般若二十二年等,豈是一座而說?故引今經為例,顯非同座,通标一時,迥離衆過也。
四主中,初翻名。
自下,對簡。
凡夫都不覺,二乘雖覺不能覺他,菩薩覺他未能究竟。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唯在于佛獨得大名,斯乃究竟始覺與究竟本覺一合故也。
即下,結指今經之教主也。
五處中,初通标二名。
遊化是國土,依止是寺舍。
婆沙論雲:令遠人聞,簡他國故;令近人知,簡别寺故。
梵下,别釋二處。
初釋國土。
古王創置者,大論雲:摩伽陀國王夫人生子,一頭、兩面、四臂。
人謂不祥,王遂裂其身首,棄之曠野。
有羅刹女鬼,名阇羅,還合其身,以乳養之。
後大成人,力能并國。
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以大力勢,治閻浮提,因此立名王舍城也。
又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
集諸智人,宜應易處,即求覓地,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王于中住,故名王舍。
又昔國王名曰婆薮,厭世學仙,妄雲天祀中應殺生啖肉,身陷地獄。
其子廣車,次複為王。
自念:我父生入地獄,今欲出家,複畏地獄;欲治天下,複恐有罪。
當何處身?作是念時,空中語言:汝行若見難值希有之處,當作舍住。
王出畋獵,見一鹿走疾如風,王遂逐之,至此山中。
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細軟,好華遍地,茂林、華果、溫泉、浴池,皆悉清淨。
天雨天香,奏天伎樂。
乾闼婆等适見王來,各自還去。
見此靈奇,于臾起舍,故名王舍城也。
次釋寺中,文有三義。
初義,論雲:是山于五山中最高大,多林泉,諸聖仙靈依之而住。
次義,即取山形。
後義,應法師雲:此鳥有靈,知人欲死,群翔冢間,待送至林,飛下食啖。
以能懸知,故号靈鹫。
然如來本住寂光,為欲利益諸衆生故,遂住王城也。
六衆中,初總分。
若據菩薩,上求下化,志願超拔,内心雖勝,外相無定,故居其次。
聲聞剃染,出家相具,軌生物善,所以居初。
聲聞上首中,初指人;大下,次歎德;梵下,翻名義。
言弟子者,南山雲:生在我後曰弟,解從我生曰子。
迦葉,此翻龜氏。
其祖學道,靈龜負仙書而應,因以命族。
真谛,翻為光波。
古仙身光,??湧如波故。
亦雲飲光,能掩蔽餘光故。
阿難、目連,翻名如後。
身子,即舍利弗,亦翻珠子,從母得名。
上首有十,略舉其四,故雲等也。
歎德中,此出大論。
梵語摩诃,翻大多勝。
器量尊重,為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雲大;遍解内外經書典籍,故雲多;升出九十五外道,故雲勝。
譯人且就一義,故雲大也。
比丘因中三名:初言乞士者,南山雲:上則乞法以練心,下則乞食以資身。
怖魔者,亦雲魔怖。
怖魔,言其志也;魔怖,言其德也。
破惡者,能破見思煩惱惡故。
果中三名:應供對上乞士,殺賊對上怖魔,無生對上破惡(雲雲)。
經從華言雲衆,疏舉梵語和合,乃是釋出衆義。
四人以上者,僧通四位,且就僧體略舉初位。
羯磨等者,乃彰生善滅惡之用也。
次眷屬中,初總舉大數。
三下,别示本緣。
佛初成道,化迦葉兄弟三人,所謂優樓頻螺、伽耶那提。
次化舍利、目連。
其下,正推列意。
普耀經雲:諸經多列千二百五十人者,重其最初歸佛,故未必俱在會也。
菩薩中,三義如文。
翻名中,摩诃雲大,菩提雲道,質帝雲心,薩埵雲成衆生。
此約自行化他以彰名也。
含大小者,三賢十聖皆名菩薩故。
今下,别簡。
唯大唯深,是今同聞。
妙德者,涅槃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
微妙三德,一念開發,位居等覺,将證極果,故立嘉名。
法王子者,大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師利也。
料簡中,對之可見。
二、發起序分。
文中,初正叙;就下,分文。
初中,初泛舉諸經。
随事不同者,如淨名長者獻蓋,法華佛放毫光等。
今下,正叙今經。
二意如文。
别釋中,囚父總分四段,對之可見。
牒釋阇王中,初翻釋二名。
初據未生,在母腹中,惡相預現;次約生已,既斷佛性,常懷怨憾。
調達釋名中,初翻名義;是下,示宗族;有下,明具相;出下,顯所學。
斛飯王是佛叔父,生二子,次即阿難,故雲堂弟。
三十相者,唯阙足輻輪、眉間白毫也。
法聚即内典,韋陀即外籍。
孤山刊正記雲:大論雲:斛飯王子提婆達多出家學道,誦六萬法藏,精進滿十二年。
彼謂韋陀二字俱誤,應作十二年。
蓋訛寫年字作韋,後人不曉,便加陀字耳。
然台疏亦作韋陀,與今疏同,恐别有據。
引緣中,文出大論。
初明造逆;遠由于下,正明造逆。
初又四:初、因利懷嫉;二、即下,遭诃謀害;三、阿下,從弟學通;四、乃下,神變惑王。
正明中又三:初、正示行逆;二、自下,竊号化衆;三、别下,結成五逆。
言阿難授法者,論雲:調達往詣佛所,求學神通。
佛不為說,乃雲:汝觀五陰無常,自可得道。
複至身子身,連及五百弟子所,皆不為說。
時阿難未得他心,敬其兄故,遂即授與。
不久,獲五神通。
佛法倚在王臣,故求阇王以為檀越。
種種變化者,論雲:或時變身作象馬寶于王子前,或作嬰兒坐其膝上,王子抱持,嗚??與唾。
語太子者,正因引報恩經雲:天授與阇王為友,乃謂王曰:王當殺父為王,助我殺佛為佛,新王新佛化世,豈不快哉!等五法者,長乞食,糞埽衣,露坐,不食蘇、鹽、魚,内不觀根性,皆制盡形,故名邪法。
三、聞達等者,等餘三人:二、骞茶婆,三、拘婆離,四、迦留羅鞮舍。
五、百新學者,僧祇雲:調達始于王舍城行化,凡有五百新學比丘,信受五法,随往伽耶山布薩等。
破法輪者,立邪三寶故。
三逆者:一、出佛身血,二、破僧,三、殺阿羅漢,并教阇王殺父害母,五逆具矣。
入地獄者,大論雲:提婆身具三十相,而不能忍伏其心,為利養故而作大罪,與惡師富蘭那外道而為親厚,斷諸善根,心無悔恨。
後以惡毒着指爪中,欲因禮佛,以中傷佛。
欲去未到,于王舍城中,地自然裂,火車來迎,生入地獄。
點示中,大權者,驗非小聖所能也。
有因見惡而自省者,所以大士逆化;有因見善而思齊者,所以菩薩順攝。
天台雲:皆是大士善權化現,行于非道,通達佛道。
衆生根性不同,入道有異。
一逆一順,弘道益物,示行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