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而無惱恚。
阇王現逆,為息惡人,令不起逆。
故下,引二經以證非實。
釋頻婆中,初翻名釋義。
頻婆,即平沙也。
七下,正示囚禁。
二、夫人奉給中,初、翻名預谶;二、浴下,正明奉給。
經雲澡浴,洗手曰澡,洗身曰浴。
麨即幹飯屑也。
王請戒法随釋中,次科。
多論有部則局,成論空宗則通。
三中,具雲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那翻滿,即父名也;彌多羅尼翻慈,即母名也。
總父母名以召其子。
四中,沃,灌也。
圖餓死者,本王之意也。
究元由者,即問守門人也。
較異正引中,初科。
涅槃文,見北本三十一卷。
羅閱阇,即王舍城也。
善見,即阇王也。
業因緣者,彼經雲:頻婆往昔毗富羅山,遊行獵鹿,空無所獲,唯見一仙。
王即懷嗔,遊獵不得,正坐此人,驅逐令去,遂敕殺之。
臨終惡念:願我來生,還如今日,心口害汝(雲雲)。
達多業緣,如下自引。
現通上文已示。
設供者,大論雲:王子于裡園中,立大精舍,四種供養,以給達多。
日率諸臣,為送五百釜羹飯。
達多大得供養,而念:徒衆鮮少,我有三十相,減佛未幾。
直以弟子未集,若大衆圍繞,與佛何異?如是思惟,即破僧等。
曼陀羅,此雲适意,以适悅人意故。
其色鮮白,亦翻白華。
餘文可見。
惡現中三節:初、求佛攝衆;佛下,遭诃懷忿;即下,正彰惡相。
勸教中亦三:初、自發惡願;二、尋下,正教阇王;三、于下,依教行逆。
毗提,即韋提,梵音訛也。
婆羅留枝,此雲折指。
愦,古外反,心亂也。
今雲重室,彼雲城外,此為少異。
四兵者,瑞應經雲:一者象兵,二者馬兵,三者步兵,四者車兵。
害父母中,此一段文,與今比較,大有不同。
據下,正結。
既随機見,不須和會也。
二、害母,牒釋中。
初科四段,對經可見。
欲逃罪責,故稱實答。
王下,出實答意。
初二句明不制容入。
沙下,明力不能禁。
據經則指母為賊。
疏雲:父者,應是父為賊主。
母既為伴,亦即是賊。
刊正記雲:父王傥存,恐奪我位,故名為賊。
母以佐助,故名賊伴。
設谏,牒釋。
初科中固活,固亦作故。
正因引柰女經雲耆婆生時,既執針藥,其母惡之,即以衣裹,棄于巷中。
無畏王子乘車遙見,乃問旁人,答言小兒。
又問死活,答言故活。
王子敕令取而乳養,後還其母等。
言昔誓者,柰母過去供五百尼時,故活為貧家子。
其尼有疾,柰女常使故活醫治,所治悉愈。
乃發誓曰願我後世為大醫王,常活人身,四大之病,所向皆愈等。
庵羅子者,即上柰女。
初,維耶梨國梵志園中植此柰樹,樹忽生女,梵志收養。
年至十五,顔貌端正。
宣聞外國七王争聘,梵志大懼,乃置女高樓,謂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樹所生。
設與一王,六王必怒。
今在樓上,請王評議,應得者取之,非我制也。
是夜,平沙王從伏窦中入,登樓共宿。
王謂女曰:若生男,當以還我。
即脫镮印付女為信,便出謂群臣曰:我已得女。
衆臣皆賀,六王遂即罷去。
後女生故活,年八歲,持金镮印見平沙王,遂為太子。
至二十,會阇王生,因讓曰:王今嫡子生矣,應襲尊嗣。
遂退其位,今乃為臣也。
谏詞中,梵語毗陀,亦名韋陀,此翻智論。
有四不同:一、億力毗陀(明事火忏悔法),二、耶爰毗陀(明布施祠祀法),三、阿他毗陀(明外國鬥戰法),四、三摩毗陀(明外國鬥戰法)。
殺父有理,非謂合然,自古有之,猶可恕爾。
非辜害母者,辜,罪也。
無故加害,故曰非辜。
晉書:阢籍為文帝中郎,有司告人殺母。
籍曰:殺父猶可,至于殺母。
衆人皆謂失言。
帝聞之曰:殺父天下之大惡,何其可也?籍曰:異類知母而不知父,殺父猶異類也,殺母則異類之不若也。
衆服其言,則知殺母無道甚矣。
四姓者,刹帝利君臨奕世,王種也;婆羅門守道居貞,淨行種也;毗舍[卯/貝]遷有無,商賈種也;首陀勤身稼穑,農種也。
此四貴賤迥異,婚嫁不通。
王今害母,大逆常情,點辱王種,故雲污也。
即鄙其王,有同殺者。
經雲不忍聞者,以聞況見也。
聞尚不忍,況眼見乎?三、幽閉中,賢臣者,國以賢臣為輔,得失系其安危故也。
發起本者,祗緣幽閉遭苦,發心求往生也。
請佛申敬,即指經中時韋提下至作禮文也。
陳詞中,初句總标。
阿下二句,明常遣人。
傳下四句,明常遣意。
韋下四句,明謙敬情。
又阿下三句,明翻華号。
哀請中,前已禮竟,今複禮者,表殷勤故。
佛往赴中,韋提有感,佛即垂應,感應道交,同一念故。
勝鬘感佛,義亦同此。
釋迦已下,翻釋,可解(雲雲)。
釋疑中,疏即天台王請遣徒,後請親往,其理似乖,欲須問決。
求法中,初科。
不期遇者,非本請故。
被禁故悲,見佛故喜,事出倉皇,故無容緩,表情迫切,故挽項璎。
請法,通問生處。
初科。
初牒問詞。
天性者,孝經雲:父子之道,天性也。
天賦之性,本乎自然。
天倫者,倫,理也。
楞嚴雲: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此非偶爾,故問宿因。
本下,二、分旁正提婆緣起。
天台雲:此經不答,餘經說之。
昔于定光佛時,釋迦為摩納就珍寶仙人學法。
學習既成,念欲報恩,自惟貧乏。
于時耶若達欲嫁女時,有須摩提求為女婿,聰明有智,而形貌醜。
摩納遇見,與之論議,須摩提屈在言下。
耶若達歡喜,大賜珍寶,以女妻之。
摩提生忿,發誓未來世世常惱。
為此因緣,常觸惱也。
蓋下,點示教意,正問。
标分中,初分經文。
此之下,明最要。
若下,顯無功,即十疑論雲:具有二行,定得往生:一者、厭離行,二者、忻願行。
彼文稍廣,須者看之。
四明亦雲若非厭離,舍此無由;不起忻求,生彼無分。
始自初心,終至等覺,變易未盡,忻厭叵忘是也。
釋無憂中,據佛答者,即下光台現土,樂生極樂之文也。
娑婆五濁,通舉依報;人間、天上,總收正報。
對彼極樂,顯此極苦。
釋閻浮中,初翻名釋義;據下,點經局指。
初中,金色映樹,樹色倍明,故雲勝金。
樹在須彌之南,因樹以名洲也。
次文,二義可解。
明可厭中,初科,初通釋濁惡;二、五下,别簡依正;三、若下,點經偏舉。
五濁該依正者,劫是無情,屬依,餘并正報。
十惡行業,亦屬于正。
不善中,大分二段:初、就文,二、約義。
文中,初通攝六道;或下,局就人論。
義中亦二:初、通約依正;二、又下,的指一念。
遠離中,初正釋;二、惡極下,對簡有無。
初中,略舉四種。
此四名字,皆是濁惡之聲,耳不欲聞;造此四業,莫非濁惡之人,眼不欲見。
下引小本,對反可知。
正請中,初科,初釋五體;由下,探示。
次科忏悔中,初示雙标;華梵有下,引分字解釋,出業疏忏篇。
佛日中,衆生癡暗,喻故長夜;如來智光,狀同赫日。
淨處中,初正釋經文;據下,驗後請觀。
前引玄義,即指此文,以顯思惟正受,祇請觀法。
下文正釋,故此預點。
正宗中,總分三段,并上一句指定經文,下二句釋出佛意。
審定機宜者,佛已懸鑒淨土緣興,不欲自說,意在韋提機鋒相捧,以彰特異也。
淨業正因者,此乃的示十六妙觀,正是所诠往生要術也。
結勸修習者,韋提侍女由聞觀法即得往生,有茲利益,欲使後人見賢思齊,别釋現土。
初科中,初叙意自二:初五句明佛鑒機,特下四句正示現土。
二、分文可見。
示光體中,眉間白毫衆相中最,此即常光。
經雲遍照十方,乃示現也。
表對中,初正表法。
兩眉即空有二邊,光發兩眉之間,故表中道。
諸法不出十界依正,無非中道本來具足,全具出生,故能遍照,此即從一出多也。
初散後聚者,點經還住佛頂之文,此即收多歸一也。
二、即下,顯經旨。
佛說法華,亦是眉間放白毫光,與今經同,驗是一佛乘法。
或說他經及偏小法,則無此相,故異常時。
現土中,上二句舉山喻台,此乃分喻。
十方國土皆于中現,豈止如須彌耶?現下四句,點經土略,此乃結集之意也。
七下,曆示土體。
自在天宮,即欲界第六天,此亦略比欲天凡境,豈若佛土之樂乎?頗梨狀似水精,故言明瑩。
若下,點土相略。
欲下,别彰具美。
選土中,初科,初對通簡别。
通叙諸土者,即經雲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等。
别指極樂者,光台現土,正意在斯,信知韋提不同聊爾。
良下,釋選定意。
初明攝散良方。
況下,二、明教主緣熟。
是下,三、明即一見諸。
十下,四、明經論可據,彼文甚委。
講者,引說請觀法。
牒釋中,初二句就文判定。
初下,正釋。
二、名如下,依經顯示。
引證中,玄義如前,福觀已明。
觀佛經中,文有二段,并約三慧而釋。
是法即指觀佛三昧也。
思即思惟,驗與今經思惟是同,無非正觀。
結示中,初準上科以判。
淺深異者,思惟則淺,正受則深也。
又下,次準前請以判。
即下,正結。
佛笑中,光台現土,意在極樂;韋提選定,冥契佛懷。
啐啄同時,機應一際,大事顯彰,所以發笑。
潛通即機投于佛,密應即佛應于機,不謀而合,故雲潛密。
觀下,引證。
若據佛笑,合在上科,蓋喜韋提選土故也。
祇緣因笑放光,光照王頂,故節于下,則知一笑義貫前後。
獲果正釋中,初明佛力遙加;二、蒙下,因光獲證;三、阿下,翻名示義。
悟無常者,小乘根性由佛力加,了知世相是生滅法,增修無漏觀智,進斷欲界殘思,餘惑漸輕,故雲将盡。
應是最初目連授戒,富那說法,已有所證。
今蒙佛力,複加增進,所以經雲心眼無障可驗。
爾前已證初二兩果,得法眼淨也。
結斷中,以後經文不叙,則知證果即滅,如向所引涅槃經雲過七日已,王便命終是也。
二、明觀法審定中,即點經文汝今知否一句也。
否乃審問之詞,為知不知?夫人不答,示同不知。
示不遠中,初引經比校,此下約義釋通。
三義各有法、喻。
初中,天眼則有報、修之異。
此即佛弟子修無漏觀慧,發得天眼也。
淨名亦雲:阿那律以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天眼尚爾,況佛眼乎?華嚴雲:佛眼廣大無邊際,普見十方諸國土(雲雲)。
譬下,舉事喻顯。
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次義中,多論:問曰:何法重于地?何法高于空?何法多于草?何法疾于風?答雲: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空,煩惱多于草,心念疾于風。
地、水、火、風四大,皆假色、香、味、觸四微所成。
心法不爾,故疾于風(雲雲)。
後義中,佛力者,如般舟經明三種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功德力。
由佛力故,雖遠而近。
特引劣夫從于輪王,顯假他力。
青蠅附骥,後漢列傳雲:蒼蠅附于骥尾,則日馳千裡矣。
天台亦約佛力、心念論之。
霅川彌陀疏:問曰:經雲十萬億佛刹,何故請觀音經雲去此不遠?答:彼疏雲:機緣未熟,雖近而遠;機緣若熟,雖遠而近。
彼約人說,今約土論。
須知十方微塵佛刹,皆我心性,攝無不周。
虛空尚在于心中,十方豈存于性外?所以小乘昧此,無往生之由;大教照然,有不遠之理。
釋業成中,即指彼國。
依正莊嚴,莫非主伴,淨業共感,故雲成者。
極樂下,釋經衆譬。
利根即法作譬,鈍根以譬拟法。
佛境幽深,非凡目睹,故以譬喻而得解了。
亦令下,釋經未來。
非止現在,兼為末世,故雲亦也。
魏志雲:千鈞之弩,不為鼷鼠而發機;萬石之鐘,不為莛撞而起韻。
三十斤為鈞。
鼷即小鼠。
如來設教,如為一人,衆多亦然也。
正示所說福業。
叙意中,初句徴起。
即下,釋通。
初二句,總判合行;非下二句,别顯相資;有下六句,互彰過失;二下諸句,結示勸誡。
大抵福慧,譬如目足。
有目無足,寸步不前;有足無目,觸途成礙。
目足更資,涼池可到。
比方福觀,其可偏乎?釋文通标中,經雲欲生,即索機也。
欲以希須為義,故雲志願當修,言其決定不可阙也。
别釋分示中,初通明大行。
諸佛因地皆修此三,未必專為往生淨土。
驗知三福通為助道菩薩所修,故稱大行。
第下,分示三業。
凡夫業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母之恩,可校量哉!模範于我曰師,德臘居尊曰長。
生我慧命,育我法身,非師長而誰?華嚴曰:不知恩者,多遭橫死。
常人尚爾,況父母師長乎?下明十善,文相可解。
共業中翻邪,乃約創染佛法為言。
但歸無戒者,言歸未必言戒,戒必兼歸。
除具足戒,餘皆三歸。
下發也。
不共業中,初分釋四句。
上下,别簡自他。
無上道心,即佛心也。
此心遍該法界,故名大心。
善惡因果,徹見本源,了非他法,全即自心,故名大信。
圓頓佛乘,诠示三智,由讀誦故,一念開發,故名大解。
即此自行,而用化他,盡未來時,無有疲厭,故名大行。
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故示不令退堕也。
然上三業,自淺階深,雖是凡福共行,但在行人圓融觀智,體達解了,一一稱性,皆無作業也。
總結,可知。
正觀敕聽中,谛聽者,攝耳存心,不沈散也。
他文或以念之屬修,則三慧備矣。
煩惱必該三惑二死,準知此法專被下凡,非幹聖位。
指清淨業為十六觀,可照前文。
清淨業處,唯請觀耳。
贊請中,契佛本懷,所以贊善。
蘭盆經雲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是也。
勸囑中,初指經文。
阿下二句,明所囑人。
由下五句,明所囑意。
如下三句,點所囑詞。
文下,分節經文。
初文佛所教者,即
阇王現逆,為息惡人,令不起逆。
故下,引二經以證非實。
釋頻婆中,初翻名釋義。
頻婆,即平沙也。
七下,正示囚禁。
二、夫人奉給中,初、翻名預谶;二、浴下,正明奉給。
經雲澡浴,洗手曰澡,洗身曰浴。
麨即幹飯屑也。
王請戒法随釋中,次科。
多論有部則局,成論空宗則通。
三中,具雲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那翻滿,即父名也;彌多羅尼翻慈,即母名也。
總父母名以召其子。
四中,沃,灌也。
圖餓死者,本王之意也。
究元由者,即問守門人也。
較異正引中,初科。
涅槃文,見北本三十一卷。
羅閱阇,即王舍城也。
善見,即阇王也。
業因緣者,彼經雲:頻婆往昔毗富羅山,遊行獵鹿,空無所獲,唯見一仙。
王即懷嗔,遊獵不得,正坐此人,驅逐令去,遂敕殺之。
臨終惡念:願我來生,還如今日,心口害汝(雲雲)。
達多業緣,如下自引。
現通上文已示。
設供者,大論雲:王子于裡園中,立大精舍,四種供養,以給達多。
日率諸臣,為送五百釜羹飯。
達多大得供養,而念:徒衆鮮少,我有三十相,減佛未幾。
直以弟子未集,若大衆圍繞,與佛何異?如是思惟,即破僧等。
曼陀羅,此雲适意,以适悅人意故。
其色鮮白,亦翻白華。
餘文可見。
惡現中三節:初、求佛攝衆;佛下,遭诃懷忿;即下,正彰惡相。
勸教中亦三:初、自發惡願;二、尋下,正教阇王;三、于下,依教行逆。
毗提,即韋提,梵音訛也。
婆羅留枝,此雲折指。
愦,古外反,心亂也。
今雲重室,彼雲城外,此為少異。
四兵者,瑞應經雲:一者象兵,二者馬兵,三者步兵,四者車兵。
害父母中,此一段文,與今比較,大有不同。
據下,正結。
既随機見,不須和會也。
二、害母,牒釋中。
初科四段,對經可見。
欲逃罪責,故稱實答。
王下,出實答意。
初二句明不制容入。
沙下,明力不能禁。
據經則指母為賊。
疏雲:父者,應是父為賊主。
母既為伴,亦即是賊。
刊正記雲:父王傥存,恐奪我位,故名為賊。
母以佐助,故名賊伴。
設谏,牒釋。
初科中固活,固亦作故。
正因引柰女經雲耆婆生時,既執針藥,其母惡之,即以衣裹,棄于巷中。
無畏王子乘車遙見,乃問旁人,答言小兒。
又問死活,答言故活。
王子敕令取而乳養,後還其母等。
言昔誓者,柰母過去供五百尼時,故活為貧家子。
其尼有疾,柰女常使故活醫治,所治悉愈。
乃發誓曰願我後世為大醫王,常活人身,四大之病,所向皆愈等。
庵羅子者,即上柰女。
初,維耶梨國梵志園中植此柰樹,樹忽生女,梵志收養。
年至十五,顔貌端正。
宣聞外國七王争聘,梵志大懼,乃置女高樓,謂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樹所生。
設與一王,六王必怒。
今在樓上,請王評議,應得者取之,非我制也。
是夜,平沙王從伏窦中入,登樓共宿。
王謂女曰:若生男,當以還我。
即脫镮印付女為信,便出謂群臣曰:我已得女。
衆臣皆賀,六王遂即罷去。
後女生故活,年八歲,持金镮印見平沙王,遂為太子。
至二十,會阇王生,因讓曰:王今嫡子生矣,應襲尊嗣。
遂退其位,今乃為臣也。
谏詞中,梵語毗陀,亦名韋陀,此翻智論。
有四不同:一、億力毗陀(明事火忏悔法),二、耶爰毗陀(明布施祠祀法),三、阿他毗陀(明外國鬥戰法),四、三摩毗陀(明外國鬥戰法)。
殺父有理,非謂合然,自古有之,猶可恕爾。
非辜害母者,辜,罪也。
無故加害,故曰非辜。
晉書:阢籍為文帝中郎,有司告人殺母。
籍曰:殺父猶可,至于殺母。
衆人皆謂失言。
帝聞之曰:殺父天下之大惡,何其可也?籍曰:異類知母而不知父,殺父猶異類也,殺母則異類之不若也。
衆服其言,則知殺母無道甚矣。
四姓者,刹帝利君臨奕世,王種也;婆羅門守道居貞,淨行種也;毗舍[卯/貝]遷有無,商賈種也;首陀勤身稼穑,農種也。
此四貴賤迥異,婚嫁不通。
王今害母,大逆常情,點辱王種,故雲污也。
即鄙其王,有同殺者。
經雲不忍聞者,以聞況見也。
聞尚不忍,況眼見乎?三、幽閉中,賢臣者,國以賢臣為輔,得失系其安危故也。
發起本者,祗緣幽閉遭苦,發心求往生也。
請佛申敬,即指經中時韋提下至作禮文也。
陳詞中,初句總标。
阿下二句,明常遣人。
傳下四句,明常遣意。
韋下四句,明謙敬情。
又阿下三句,明翻華号。
哀請中,前已禮竟,今複禮者,表殷勤故。
佛往赴中,韋提有感,佛即垂應,感應道交,同一念故。
勝鬘感佛,義亦同此。
釋迦已下,翻釋,可解(雲雲)。
釋疑中,疏即天台王請遣徒,後請親往,其理似乖,欲須問決。
求法中,初科。
不期遇者,非本請故。
被禁故悲,見佛故喜,事出倉皇,故無容緩,表情迫切,故挽項璎。
請法,通問生處。
初科。
初牒問詞。
天性者,孝經雲:父子之道,天性也。
天賦之性,本乎自然。
天倫者,倫,理也。
楞嚴雲: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此非偶爾,故問宿因。
本下,二、分旁正提婆緣起。
天台雲:此經不答,餘經說之。
昔于定光佛時,釋迦為摩納就珍寶仙人學法。
學習既成,念欲報恩,自惟貧乏。
于時耶若達欲嫁女時,有須摩提求為女婿,聰明有智,而形貌醜。
摩納遇見,與之論議,須摩提屈在言下。
耶若達歡喜,大賜珍寶,以女妻之。
摩提生忿,發誓未來世世常惱。
為此因緣,常觸惱也。
蓋下,點示教意,正問。
标分中,初分經文。
此之下,明最要。
若下,顯無功,即十疑論雲:具有二行,定得往生:一者、厭離行,二者、忻願行。
彼文稍廣,須者看之。
四明亦雲若非厭離,舍此無由;不起忻求,生彼無分。
始自初心,終至等覺,變易未盡,忻厭叵忘是也。
釋無憂中,據佛答者,即下光台現土,樂生極樂之文也。
娑婆五濁,通舉依報;人間、天上,總收正報。
對彼極樂,顯此極苦。
釋閻浮中,初翻名釋義;據下,點經局指。
初中,金色映樹,樹色倍明,故雲勝金。
樹在須彌之南,因樹以名洲也。
次文,二義可解。
明可厭中,初科,初通釋濁惡;二、五下,别簡依正;三、若下,點經偏舉。
五濁該依正者,劫是無情,屬依,餘并正報。
十惡行業,亦屬于正。
不善中,大分二段:初、就文,二、約義。
文中,初通攝六道;或下,局就人論。
義中亦二:初、通約依正;二、又下,的指一念。
遠離中,初正釋;二、惡極下,對簡有無。
初中,略舉四種。
此四名字,皆是濁惡之聲,耳不欲聞;造此四業,莫非濁惡之人,眼不欲見。
下引小本,對反可知。
正請中,初科,初釋五體;由下,探示。
次科忏悔中,初示雙标;華梵有下,引分字解釋,出業疏忏篇。
佛日中,衆生癡暗,喻故長夜;如來智光,狀同赫日。
淨處中,初正釋經文;據下,驗後請觀。
前引玄義,即指此文,以顯思惟正受,祇請觀法。
下文正釋,故此預點。
正宗中,總分三段,并上一句指定經文,下二句釋出佛意。
審定機宜者,佛已懸鑒淨土緣興,不欲自說,意在韋提機鋒相捧,以彰特異也。
淨業正因者,此乃的示十六妙觀,正是所诠往生要術也。
結勸修習者,韋提侍女由聞觀法即得往生,有茲利益,欲使後人見賢思齊,别釋現土。
初科中,初叙意自二:初五句明佛鑒機,特下四句正示現土。
二、分文可見。
示光體中,眉間白毫衆相中最,此即常光。
經雲遍照十方,乃示現也。
表對中,初正表法。
兩眉即空有二邊,光發兩眉之間,故表中道。
諸法不出十界依正,無非中道本來具足,全具出生,故能遍照,此即從一出多也。
初散後聚者,點經還住佛頂之文,此即收多歸一也。
二、即下,顯經旨。
佛說法華,亦是眉間放白毫光,與今經同,驗是一佛乘法。
或說他經及偏小法,則無此相,故異常時。
現土中,上二句舉山喻台,此乃分喻。
十方國土皆于中現,豈止如須彌耶?現下四句,點經土略,此乃結集之意也。
七下,曆示土體。
自在天宮,即欲界第六天,此亦略比欲天凡境,豈若佛土之樂乎?頗梨狀似水精,故言明瑩。
若下,點土相略。
欲下,别彰具美。
選土中,初科,初對通簡别。
通叙諸土者,即經雲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等。
别指極樂者,光台現土,正意在斯,信知韋提不同聊爾。
良下,釋選定意。
初明攝散良方。
況下,二、明教主緣熟。
是下,三、明即一見諸。
十下,四、明經論可據,彼文甚委。
講者,引說請觀法。
牒釋中,初二句就文判定。
初下,正釋。
二、名如下,依經顯示。
引證中,玄義如前,福觀已明。
觀佛經中,文有二段,并約三慧而釋。
是法即指觀佛三昧也。
思即思惟,驗與今經思惟是同,無非正觀。
結示中,初準上科以判。
淺深異者,思惟則淺,正受則深也。
又下,次準前請以判。
即下,正結。
佛笑中,光台現土,意在極樂;韋提選定,冥契佛懷。
啐啄同時,機應一際,大事顯彰,所以發笑。
潛通即機投于佛,密應即佛應于機,不謀而合,故雲潛密。
觀下,引證。
若據佛笑,合在上科,蓋喜韋提選土故也。
祇緣因笑放光,光照王頂,故節于下,則知一笑義貫前後。
獲果正釋中,初明佛力遙加;二、蒙下,因光獲證;三、阿下,翻名示義。
悟無常者,小乘根性由佛力加,了知世相是生滅法,增修無漏觀智,進斷欲界殘思,餘惑漸輕,故雲将盡。
應是最初目連授戒,富那說法,已有所證。
今蒙佛力,複加增進,所以經雲心眼無障可驗。
爾前已證初二兩果,得法眼淨也。
結斷中,以後經文不叙,則知證果即滅,如向所引涅槃經雲過七日已,王便命終是也。
二、明觀法審定中,即點經文汝今知否一句也。
否乃審問之詞,為知不知?夫人不答,示同不知。
示不遠中,初引經比校,此下約義釋通。
三義各有法、喻。
初中,天眼則有報、修之異。
此即佛弟子修無漏觀慧,發得天眼也。
淨名亦雲:阿那律以天眼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天眼尚爾,況佛眼乎?華嚴雲:佛眼廣大無邊際,普見十方諸國土(雲雲)。
譬下,舉事喻顯。
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次義中,多論:問曰:何法重于地?何法高于空?何法多于草?何法疾于風?答雲: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空,煩惱多于草,心念疾于風。
地、水、火、風四大,皆假色、香、味、觸四微所成。
心法不爾,故疾于風(雲雲)。
後義中,佛力者,如般舟經明三種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功德力。
由佛力故,雖遠而近。
特引劣夫從于輪王,顯假他力。
青蠅附骥,後漢列傳雲:蒼蠅附于骥尾,則日馳千裡矣。
天台亦約佛力、心念論之。
霅川彌陀疏:問曰:經雲十萬億佛刹,何故請觀音經雲去此不遠?答:彼疏雲:機緣未熟,雖近而遠;機緣若熟,雖遠而近。
彼約人說,今約土論。
須知十方微塵佛刹,皆我心性,攝無不周。
虛空尚在于心中,十方豈存于性外?所以小乘昧此,無往生之由;大教照然,有不遠之理。
釋業成中,即指彼國。
依正莊嚴,莫非主伴,淨業共感,故雲成者。
極樂下,釋經衆譬。
利根即法作譬,鈍根以譬拟法。
佛境幽深,非凡目睹,故以譬喻而得解了。
亦令下,釋經未來。
非止現在,兼為末世,故雲亦也。
魏志雲:千鈞之弩,不為鼷鼠而發機;萬石之鐘,不為莛撞而起韻。
三十斤為鈞。
鼷即小鼠。
如來設教,如為一人,衆多亦然也。
正示所說福業。
叙意中,初句徴起。
即下,釋通。
初二句,總判合行;非下二句,别顯相資;有下六句,互彰過失;二下諸句,結示勸誡。
大抵福慧,譬如目足。
有目無足,寸步不前;有足無目,觸途成礙。
目足更資,涼池可到。
比方福觀,其可偏乎?釋文通标中,經雲欲生,即索機也。
欲以希須為義,故雲志願當修,言其決定不可阙也。
别釋分示中,初通明大行。
諸佛因地皆修此三,未必專為往生淨土。
驗知三福通為助道菩薩所修,故稱大行。
第下,分示三業。
凡夫業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母之恩,可校量哉!模範于我曰師,德臘居尊曰長。
生我慧命,育我法身,非師長而誰?華嚴曰:不知恩者,多遭橫死。
常人尚爾,況父母師長乎?下明十善,文相可解。
共業中翻邪,乃約創染佛法為言。
但歸無戒者,言歸未必言戒,戒必兼歸。
除具足戒,餘皆三歸。
下發也。
不共業中,初分釋四句。
上下,别簡自他。
無上道心,即佛心也。
此心遍該法界,故名大心。
善惡因果,徹見本源,了非他法,全即自心,故名大信。
圓頓佛乘,诠示三智,由讀誦故,一念開發,故名大解。
即此自行,而用化他,盡未來時,無有疲厭,故名大行。
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故示不令退堕也。
然上三業,自淺階深,雖是凡福共行,但在行人圓融觀智,體達解了,一一稱性,皆無作業也。
總結,可知。
正觀敕聽中,谛聽者,攝耳存心,不沈散也。
他文或以念之屬修,則三慧備矣。
煩惱必該三惑二死,準知此法專被下凡,非幹聖位。
指清淨業為十六觀,可照前文。
清淨業處,唯請觀耳。
贊請中,契佛本懷,所以贊善。
蘭盆經雲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是也。
勸囑中,初指經文。
阿下二句,明所囑人。
由下五句,明所囑意。
如下三句,點所囑詞。
文下,分節經文。
初文佛所教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