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上(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四明龍山足庵沙門戒度述
十方諸佛,同音偏贊于彌陀;一切衆生,秉志鹹欣于安養。
蓋由法藏發四十八願海,無與等倫;釋迦演一十六觀門,最為妙行。
利鈍兼濟,理事相修。
莫非九品之正因,俱會三乘之良伴。
翻傳綿曆,述作繼興。
金璧争輝,蘭菊各美。
文富義博,誠讓于諸師;事顯理彰,無偕于今疏。
以兩土之入道,判一代之能诠。
純雜既分,源流不混。
至若黜訛從正,去濫傳真,試觀往古之談,又非同日而語。
但以夜光之寶,實愧于闇投;白雪之歌,難聞于俚耳。
率情欺罔,信筆诋诃。
雖群記之解紛,奈斯文之尚壅。
每思及此,深疚于懷。
故即斐然,敢稱作者。
采昔人之聞見,為後學之筌罤。
不惑異端,勉修正觀。
頓了是心是佛,共期上品上生。
太虛可窮,此心罔極。
旹淳熙八年歲次辛醜夏安居日寓南湖之戒壇序雲: 題号中,初釋題目。
經題如下疏文自解,或以能所通别華梵諸門料簡可準作之,茲并不繁。
義疏者,義,宜也,預取一經奧義,旁引三藏聖教,敷演厥旨,适協機宜故也。
疏,疏也,疏決疑壅,披文見意,坦然明白故也。
即以疏題兼目于序注以示之,餘如常解。
撰号中,西湖隸錢唐郡城之西,實天下之勝概也,寺居其中。
昔錢氏園苑嘗生紫芝,舍作佛祠,故稱靈芝。
皇朝賜額從本鴻胪,故稱為寺。
釋乃出家之姓氏。
疏主錢唐人,俗姓唐,字湛如,号安忍子。
住世傳道,盛績懿業,備載塔銘、行狀。
春秋六十九,僧臘五十一,政和六年九月一日入滅。
臨終面西端坐而逝,建塔瘗全身于寺之西北隅。
紹興辛酉谥号大智律師戒光之塔。
述即撰也。
序引初科。
對穢顯淨中,上四句舉兩土依正以彰淨穢,是下四句蹑二方苦樂以勸忻厭,潮下四句引聖凡典诰以為證信。
初中,上二句明穢,下二句明淨。
又并上句明依,下句明正。
堪忍者,梵語娑婆,亦雲索诃。
悲華經雲: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煩惱故。
佛刹經有二義:初義同上,次雲菩薩成就忍辱,若人加害,悉能含忍(觀今文意,次義則疏)。
劫見煩惱衆生及命雜業所成,故雲濁土。
異趣即三惡道,故下經雲:此濁惡處(濁土也),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異趣也)。
此即釋迦同居穢土也。
安養者,或雲安樂養育諸衆生故。
又雲:安住秘藏,長養法身。
大本雲:畢得超純去,往生安養國。
彼土依正莊嚴,悉是法藏願力所成,故雲淨邦。
純一大乘,清淨良伴,故雲上善。
小本雲: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此即彌陀同居淨土也。
次勸忻厭中,上二句勸厭。
棘林胎獄,指上濁土也。
三界依報,土地所産,莫非荊棘叢林,故曰棘林。
妙經雲:瓦礫荊棘,坑坎堆阜。
六凡正報,具有四生。
今就人中,多從胎髒。
兒在母胎,備受衆苦,故曰胎獄。
寶積經雲:處胎不樂,猶如牢獄。
奮發,辭謝也。
奮然發志,永謝勞生(劉遺民雲:傲天宮以長辭)。
下二句勸忻。
寶界金池,指上淨邦也。
彼國依報,悉是百寶所成,故曰寶界。
如下經雲:寶樹、寶地、寶池等。
金池即指往生孕質之處,屬于正報。
經雲:有七寶池,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小本雲: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故曰金池(或雲水産金蓮曰金池者,非)。
天台雲: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
亦以兩土依正、淨穢對論。
今疏法之潛神者,神即心神。
往生在定之心,微密難見,故名為潛。
肇法師雲:潛神玄默,與虛空合德是也(或雲潛神目修觀者,非)。
舉念即登,故雲直往。
天台雲:正念直往生安養。
三、引證中,上二句引經。
如來逗機說教,譬如潮不過限,故曰潮音。
楞嚴雲:發海潮音,偏告同會。
偏贊者,十疑論引随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世尊何故偏贊西方淨土,專遣往生?佛言:衆生心多濁亂,三昧難成,欲使專心一境,專念一佛,所以偏贊。
又雲: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
乃至雲:其餘佛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叮咛等。
孤山雲:群經森列,而偏贊西方淨土,其有旨哉!琅函,乃指盛經之器,以召佛語。
(或雲佛語尊貴,名琅函者,非。
)下二句引傳。
往生者衆,喻之如海。
栖,止也。
南山雲:建志要期,高栖累外。
青史,即目三代僧傳,乃淨土傳等。
同世史籍,古無紙素,殺青刻字,束以熟皮,故曰青史。
二、别歎中,初科。
上二句通叙機教。
機既不等,教亦有殊。
誘,引也。
掖謂扶掖。
西都賦雲:後宮則有掖庭。
椒房注曰:掖庭,宮名,在天子左右,如肘掖也。
今謂設教逗機,如扶掖左右,使無颠危之患也。
多門,楞嚴雲: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或下四句,别列四行。
初句即陀羅尼集、鼓音王經等。
又彌陀不思議神力傳雲:龍樹願生淨土,夢感異人授往生咒(雲雲)。
次句即大悲經雲:若晝若夜,專稱名号。
小本雲:一日七日,執持名号等。
三、即般舟經:九十日,常令系想彌陀三十二相。
四、即大本:十日十夜,奉持齋戒等。
各下二句,結示。
行法更多,略舉上四,複不備引,指如衆典。
唯下,正歎今經。
初二句,顯勝。
正觀,即下經雲: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觀成理顯,決定往生。
以因驗果,故雲畢趣。
趣,至也。
經雲: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下二句,彰益。
初句,滅惡益。
次句,生善益。
除疑者,經雲:必生彼國,心得無疑。
舍障者,經雲: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流通文中,佛唱名雲: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等。
長生不死者,大本雲:可得極長生,壽樂無窮極。
淨土傳雲:齊昙鸾法師,聞陶隐居得長生法,千裡求之。
陶以仙經十卷授鸾,鸾欣然自得,以為神仙之術必然也。
後還洛下,遇菩提留支,問曰:佛道有得長生乎?其能卻老為不死乎?支笑曰:長生不死,乃吾佛之道也。
即以觀無量壽經授之,曰:汝可修此,則三界無複生,六道無攸往,盈虛消長,禍福成敗,無得而朕。
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
河沙之數有極,壽量之數無期。
此吾金仙氏長生不死之術也。
廣叙傳持中,初科。
初四句,明古今盛行。
次四句,明早年獲遇。
曆觀,即逆推也。
(易雲:曆觀衆卦。
)逮,及。
方,當也。
受誦,則但持文句。
樂聞,則欲求講解。
霟從等者,如十二光忏所叙。
自下壇後,因遭重病,莫知趣向,方乃留心淨業等,專玩不釋手也。
斯文,即指今經。
億劫無歸,歎昔舍父逃逝也。
餘生有賴,忻今域心得處也。
指後殘齡,故曰餘生。
即疏主雲:幾生負德,枉受沉淪。
今日投誠,心蒙拯濟是也。
解釋叙古中,上二句,明先德專門。
據下所叙,不出天台。
慧遠、善導,并有章疏行世。
專守己宗,未為通贍,故雲各尚。
下二句,明後學失措,渺同河漢,故曰莫知攸所往詣也。
(易曰: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
)明今叙興懷中,初四句,示博考去取。
秪緣古今章疏,為物情深,委曲指谕,博涉理教,卒難通曉。
是以今疏操觚染翰,不尚繁詞,直指經宗,務存修進。
興懷在此,豈有他哉?名理,即指三藏聖教名言理趣也。
古今,乃召諸師章疏,翻覆研究,故曰參詳。
比并格量,故曰酬校。
摭取,采摘也。
(孟子題詞曰: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說之。
)優長,言其精當。
芟除,翦削也。
繁??,言其錯雜。
(書序雲:芟夷繁亂,翦截浮詞。
)此示述作文體,從其簡要,故有芟除之語。
他不見之,以謂廢我天台時教。
劇意诋排,良可笑也。
(委如扶新論辯。
)述下四句,明謙己益物。
立言演義,并循舊迹,故雲述而不作。
侮,慢也。
前修選雲: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注雲:前修,謂前代修習道德之人。
今疏意在由疏通經,由經修觀,觀成理顯,決志往生,故曰統之有宗(語出周易)。
在理既當,足可依承,故曰贻于來學,庶望贻賜也(書序雲:庶幾有補于将來)。
示文體中,初句明教,異古繁??,故雲簡易(語出揚子)。
次句明行,直指觀門,非數他寶,故曰修治。
月下四句,遣執。
或雲:指舟譬能诠教,月岸譬所诠理。
今恐初喻,以指喻疏,以月喻經,由疏曉經,譬因指見月也。
次喻,以舟喻觀行,以岸喻往生,由觀行而獲往生,譬因舟而到岸也。
如此,則見二喻不重。
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标月指。
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金剛經雲: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雲雲)。
彰述意中,初四句,遵承二聖。
曲被未來者,韋提大權,發起淨土,不專自己,俯為末世。
經雲: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雲:未來衆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等?今疏曲被未來之衆,猶若韋提?請,故雲不負。
仰承遺囑者,如來始降幽宮說法,聽衆不多,累囑阿難,意在耆山再說。
經雲: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衆,宣說佛語。
又雲: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等。
今疏仰承遺囑之意,不異慶喜重宣,故雲敢忘敢不敢也。
聊下二句,正述本懷。
上乘,即指今經,非偏小故。
邁,往也。
雲耳,乃結上之詞。
本文标章中,初句标舉。
将欲也下四句,大分二科,以明總别。
若但釋别文,則大義不彰;若唯談總義,則迷于起盡;若一混而說,則彼此無歸。
故須預取經中所蘊大義,于别文前列門總示,則一經旨趣,皎如指掌。
然後别文節句,次第消釋,還與總義血脈潛通。
總别相收,始終一貫,義家之門,故曰義門。
不入其門,莫窺美富也。
于此聊申數問,以決世疑。
問:自古弘演,各有司存。
靈芝專攻律部,那得撰疏通經?豈非屍祝越樽俎而代庖人耶?答:觀子之問,無乃蓬心曲見乎?且三藏聖教,天下共之,何分彼此?所以西來梵僧,此土高德,或稱三藏,或号三學,豈是單輪翼者哉?天台專弘經經論,非不談戒律,如止觀具緣,持戒清淨,梵網戒疏是也。
南山獨權戒律,非不通經論,奉诏翻譯,作三經序,講楞伽經,撰法華義苑是也。
雖傳持各有所主,而學解不可專門。
至如古之劉虬、李長者,今之荊公、張天覺,彼乃儒士,尚解佛書,安有釋子不可通經?問:南山雲:自宗猶困于未聞,況餘經論,何由道盡?祖師嚴戒,安得固違?答:乘虛接響,其來久矣。
今為明之,斯文乃出南山戒疏大妄戒中。
蓋由戒本說上人法,古師于此廣引經論禅定法相,參糅律宗持犯之要,後進讨論,動經他日。
殊不知律中說經,号随律之經;經中說律,名随經之律。
止可略解名相,不應展演,紊亂宗途。
是故吾祖垂茲明訓,奚嘗不許兼通經論?豈不聞吾祖作義苑,講楞伽乎?問:此經行世,自古解釋,乃有多家。
天台章疏,大盛東南,人皆寶之,甚于金玉。
況是靈嶽親承,大蘇妙悟,獲旋總持,樂說無壅。
今若别出新疏,則應天台有所未了耶?答:斯乃各言其志也。
凡德人垂世,立言行事,無非贊揚佛化,誘物為先。
豈如市井争奪,取勝于一時哉?古今共業一經,而各申釋者多矣。
且如天台、法華,文句已行于世。
至于唐朝,慈恩法師複出義疏。
秪今觀經天台之後,慧遠、善導、澄觀,繼而有作。
又如孤山、霅川,同宗天台之學,各制彌陀疏鈔。
良由教旨幽深,情解差别,智度大海,唯佛窮底。
清辯尚謂彌勒未是遍知,欲待龍華道後,方複問津,即其事也。
今之所述,或機宜不等,或知見有殊,與物結緣,助佛揚化。
在理或當,何必求人?問:天台凡釋一經,必有規矩存焉。
先以五時八教揀判,次用五義三分解釋。
山家宗途,時教為要。
新疏安得不遵,直爾申經耶?答:固以天台時教見責,何太專隅?疏主嘗雲:自古及今,諸宗彌闡,或破或立,或抑或揚,乃述作之通規,讨論之常事。
西天諸論,大小相攻,或空有争馳,或性相勍敵,異執支離,迨今不絕。
此方傳教,華嚴、賢首、天台、慈恩,章疏競行,互相斥奪。
亦猶儒家,魯史春秋,學開五傳;國風雅誦,分為四詩;孟氏辭辟于楊墨;子雲無取于老莊;鄭玄、王肅,師資形矛盾之談;劉向、劉歆,父子有異同之論。
至如宗門,自達磨西來,衣缽相傳。
迨于五祖而下,則南北分宗,五家派别,豈可執為是非,而興诤訟?(彼文)秪如天台之前,南三北七,各立門庭。
天台之後,分宗列派,弘闡更多。
豈可抑令舍汝所學,從我之學乎?又複天台化行六十餘州,未審此外禀誰
蓋由法藏發四十八願海,無與等倫;釋迦演一十六觀門,最為妙行。
利鈍兼濟,理事相修。
莫非九品之正因,俱會三乘之良伴。
翻傳綿曆,述作繼興。
金璧争輝,蘭菊各美。
文富義博,誠讓于諸師;事顯理彰,無偕于今疏。
以兩土之入道,判一代之能诠。
純雜既分,源流不混。
至若黜訛從正,去濫傳真,試觀往古之談,又非同日而語。
但以夜光之寶,實愧于闇投;白雪之歌,難聞于俚耳。
率情欺罔,信筆诋诃。
雖群記之解紛,奈斯文之尚壅。
每思及此,深疚于懷。
故即斐然,敢稱作者。
采昔人之聞見,為後學之筌罤。
不惑異端,勉修正觀。
頓了是心是佛,共期上品上生。
太虛可窮,此心罔極。
旹淳熙八年歲次辛醜夏安居日寓南湖之戒壇序雲: 題号中,初釋題目。
經題如下疏文自解,或以能所通别華梵諸門料簡可準作之,茲并不繁。
義疏者,義,宜也,預取一經奧義,旁引三藏聖教,敷演厥旨,适協機宜故也。
疏,疏也,疏決疑壅,披文見意,坦然明白故也。
即以疏題兼目于序注以示之,餘如常解。
撰号中,西湖隸錢唐郡城之西,實天下之勝概也,寺居其中。
昔錢氏園苑嘗生紫芝,舍作佛祠,故稱靈芝。
皇朝賜額從本鴻胪,故稱為寺。
釋乃出家之姓氏。
疏主錢唐人,俗姓唐,字湛如,号安忍子。
住世傳道,盛績懿業,備載塔銘、行狀。
春秋六十九,僧臘五十一,政和六年九月一日入滅。
臨終面西端坐而逝,建塔瘗全身于寺之西北隅。
紹興辛酉谥号大智律師戒光之塔。
述即撰也。
序引初科。
對穢顯淨中,上四句舉兩土依正以彰淨穢,是下四句蹑二方苦樂以勸忻厭,潮下四句引聖凡典诰以為證信。
初中,上二句明穢,下二句明淨。
又并上句明依,下句明正。
堪忍者,梵語娑婆,亦雲索诃。
悲華經雲: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煩惱故。
佛刹經有二義:初義同上,次雲菩薩成就忍辱,若人加害,悉能含忍(觀今文意,次義則疏)。
劫見煩惱衆生及命雜業所成,故雲濁土。
異趣即三惡道,故下經雲:此濁惡處(濁土也),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異趣也)。
此即釋迦同居穢土也。
安養者,或雲安樂養育諸衆生故。
又雲:安住秘藏,長養法身。
大本雲:畢得超純去,往生安養國。
彼土依正莊嚴,悉是法藏願力所成,故雲淨邦。
純一大乘,清淨良伴,故雲上善。
小本雲: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此即彌陀同居淨土也。
次勸忻厭中,上二句勸厭。
棘林胎獄,指上濁土也。
三界依報,土地所産,莫非荊棘叢林,故曰棘林。
妙經雲:瓦礫荊棘,坑坎堆阜。
六凡正報,具有四生。
今就人中,多從胎髒。
兒在母胎,備受衆苦,故曰胎獄。
寶積經雲:處胎不樂,猶如牢獄。
奮發,辭謝也。
奮然發志,永謝勞生(劉遺民雲:傲天宮以長辭)。
下二句勸忻。
寶界金池,指上淨邦也。
彼國依報,悉是百寶所成,故曰寶界。
如下經雲:寶樹、寶地、寶池等。
金池即指往生孕質之處,屬于正報。
經雲:有七寶池,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小本雲: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故曰金池(或雲水産金蓮曰金池者,非)。
天台雲: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
亦以兩土依正、淨穢對論。
今疏法之潛神者,神即心神。
往生在定之心,微密難見,故名為潛。
肇法師雲:潛神玄默,與虛空合德是也(或雲潛神目修觀者,非)。
舉念即登,故雲直往。
天台雲:正念直往生安養。
三、引證中,上二句引經。
如來逗機說教,譬如潮不過限,故曰潮音。
楞嚴雲:發海潮音,偏告同會。
偏贊者,十疑論引随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世尊何故偏贊西方淨土,專遣往生?佛言:衆生心多濁亂,三昧難成,欲使專心一境,專念一佛,所以偏贊。
又雲: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
乃至雲:其餘佛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叮咛等。
孤山雲:群經森列,而偏贊西方淨土,其有旨哉!琅函,乃指盛經之器,以召佛語。
(或雲佛語尊貴,名琅函者,非。
)下二句引傳。
往生者衆,喻之如海。
栖,止也。
南山雲:建志要期,高栖累外。
青史,即目三代僧傳,乃淨土傳等。
同世史籍,古無紙素,殺青刻字,束以熟皮,故曰青史。
二、别歎中,初科。
上二句通叙機教。
機既不等,教亦有殊。
誘,引也。
掖謂扶掖。
西都賦雲:後宮則有掖庭。
椒房注曰:掖庭,宮名,在天子左右,如肘掖也。
今謂設教逗機,如扶掖左右,使無颠危之患也。
多門,楞嚴雲: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或下四句,别列四行。
初句即陀羅尼集、鼓音王經等。
又彌陀不思議神力傳雲:龍樹願生淨土,夢感異人授往生咒(雲雲)。
次句即大悲經雲:若晝若夜,專稱名号。
小本雲:一日七日,執持名号等。
三、即般舟經:九十日,常令系想彌陀三十二相。
四、即大本:十日十夜,奉持齋戒等。
各下二句,結示。
行法更多,略舉上四,複不備引,指如衆典。
唯下,正歎今經。
初二句,顯勝。
正觀,即下經雲: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觀成理顯,決定往生。
以因驗果,故雲畢趣。
趣,至也。
經雲: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下二句,彰益。
初句,滅惡益。
次句,生善益。
除疑者,經雲:必生彼國,心得無疑。
舍障者,經雲: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流通文中,佛唱名雲: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等。
長生不死者,大本雲:可得極長生,壽樂無窮極。
淨土傳雲:齊昙鸾法師,聞陶隐居得長生法,千裡求之。
陶以仙經十卷授鸾,鸾欣然自得,以為神仙之術必然也。
後還洛下,遇菩提留支,問曰:佛道有得長生乎?其能卻老為不死乎?支笑曰:長生不死,乃吾佛之道也。
即以觀無量壽經授之,曰:汝可修此,則三界無複生,六道無攸往,盈虛消長,禍福成敗,無得而朕。
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
河沙之數有極,壽量之數無期。
此吾金仙氏長生不死之術也。
廣叙傳持中,初科。
初四句,明古今盛行。
次四句,明早年獲遇。
曆觀,即逆推也。
(易雲:曆觀衆卦。
)逮,及。
方,當也。
受誦,則但持文句。
樂聞,則欲求講解。
霟從等者,如十二光忏所叙。
自下壇後,因遭重病,莫知趣向,方乃留心淨業等,專玩不釋手也。
斯文,即指今經。
億劫無歸,歎昔舍父逃逝也。
餘生有賴,忻今域心得處也。
指後殘齡,故曰餘生。
即疏主雲:幾生負德,枉受沉淪。
今日投誠,心蒙拯濟是也。
解釋叙古中,上二句,明先德專門。
據下所叙,不出天台。
慧遠、善導,并有章疏行世。
專守己宗,未為通贍,故雲各尚。
下二句,明後學失措,渺同河漢,故曰莫知攸所往詣也。
(易曰: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
)明今叙興懷中,初四句,示博考去取。
秪緣古今章疏,為物情深,委曲指谕,博涉理教,卒難通曉。
是以今疏操觚染翰,不尚繁詞,直指經宗,務存修進。
興懷在此,豈有他哉?名理,即指三藏聖教名言理趣也。
古今,乃召諸師章疏,翻覆研究,故曰參詳。
比并格量,故曰酬校。
摭取,采摘也。
(孟子題詞曰: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說之。
)優長,言其精當。
芟除,翦削也。
繁??,言其錯雜。
(書序雲:芟夷繁亂,翦截浮詞。
)此示述作文體,從其簡要,故有芟除之語。
他不見之,以謂廢我天台時教。
劇意诋排,良可笑也。
(委如扶新論辯。
)述下四句,明謙己益物。
立言演義,并循舊迹,故雲述而不作。
侮,慢也。
前修選雲: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注雲:前修,謂前代修習道德之人。
今疏意在由疏通經,由經修觀,觀成理顯,決志往生,故曰統之有宗(語出周易)。
在理既當,足可依承,故曰贻于來學,庶望贻賜也(書序雲:庶幾有補于将來)。
示文體中,初句明教,異古繁??,故雲簡易(語出揚子)。
次句明行,直指觀門,非數他寶,故曰修治。
月下四句,遣執。
或雲:指舟譬能诠教,月岸譬所诠理。
今恐初喻,以指喻疏,以月喻經,由疏曉經,譬因指見月也。
次喻,以舟喻觀行,以岸喻往生,由觀行而獲往生,譬因舟而到岸也。
如此,則見二喻不重。
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标月指。
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金剛經雲: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雲雲)。
彰述意中,初四句,遵承二聖。
曲被未來者,韋提大權,發起淨土,不專自己,俯為末世。
經雲: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雲:未來衆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等?今疏曲被未來之衆,猶若韋提?請,故雲不負。
仰承遺囑者,如來始降幽宮說法,聽衆不多,累囑阿難,意在耆山再說。
經雲: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衆,宣說佛語。
又雲: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等。
今疏仰承遺囑之意,不異慶喜重宣,故雲敢忘敢不敢也。
聊下二句,正述本懷。
上乘,即指今經,非偏小故。
邁,往也。
雲耳,乃結上之詞。
本文标章中,初句标舉。
将欲也下四句,大分二科,以明總别。
若但釋别文,則大義不彰;若唯談總義,則迷于起盡;若一混而說,則彼此無歸。
故須預取經中所蘊大義,于别文前列門總示,則一經旨趣,皎如指掌。
然後别文節句,次第消釋,還與總義血脈潛通。
總别相收,始終一貫,義家之門,故曰義門。
不入其門,莫窺美富也。
于此聊申數問,以決世疑。
問:自古弘演,各有司存。
靈芝專攻律部,那得撰疏通經?豈非屍祝越樽俎而代庖人耶?答:觀子之問,無乃蓬心曲見乎?且三藏聖教,天下共之,何分彼此?所以西來梵僧,此土高德,或稱三藏,或号三學,豈是單輪翼者哉?天台專弘經經論,非不談戒律,如止觀具緣,持戒清淨,梵網戒疏是也。
南山獨權戒律,非不通經論,奉诏翻譯,作三經序,講楞伽經,撰法華義苑是也。
雖傳持各有所主,而學解不可專門。
至如古之劉虬、李長者,今之荊公、張天覺,彼乃儒士,尚解佛書,安有釋子不可通經?問:南山雲:自宗猶困于未聞,況餘經論,何由道盡?祖師嚴戒,安得固違?答:乘虛接響,其來久矣。
今為明之,斯文乃出南山戒疏大妄戒中。
蓋由戒本說上人法,古師于此廣引經論禅定法相,參糅律宗持犯之要,後進讨論,動經他日。
殊不知律中說經,号随律之經;經中說律,名随經之律。
止可略解名相,不應展演,紊亂宗途。
是故吾祖垂茲明訓,奚嘗不許兼通經論?豈不聞吾祖作義苑,講楞伽乎?問:此經行世,自古解釋,乃有多家。
天台章疏,大盛東南,人皆寶之,甚于金玉。
況是靈嶽親承,大蘇妙悟,獲旋總持,樂說無壅。
今若别出新疏,則應天台有所未了耶?答:斯乃各言其志也。
凡德人垂世,立言行事,無非贊揚佛化,誘物為先。
豈如市井争奪,取勝于一時哉?古今共業一經,而各申釋者多矣。
且如天台、法華,文句已行于世。
至于唐朝,慈恩法師複出義疏。
秪今觀經天台之後,慧遠、善導、澄觀,繼而有作。
又如孤山、霅川,同宗天台之學,各制彌陀疏鈔。
良由教旨幽深,情解差别,智度大海,唯佛窮底。
清辯尚謂彌勒未是遍知,欲待龍華道後,方複問津,即其事也。
今之所述,或機宜不等,或知見有殊,與物結緣,助佛揚化。
在理或當,何必求人?問:天台凡釋一經,必有規矩存焉。
先以五時八教揀判,次用五義三分解釋。
山家宗途,時教為要。
新疏安得不遵,直爾申經耶?答:固以天台時教見責,何太專隅?疏主嘗雲:自古及今,諸宗彌闡,或破或立,或抑或揚,乃述作之通規,讨論之常事。
西天諸論,大小相攻,或空有争馳,或性相勍敵,異執支離,迨今不絕。
此方傳教,華嚴、賢首、天台、慈恩,章疏競行,互相斥奪。
亦猶儒家,魯史春秋,學開五傳;國風雅誦,分為四詩;孟氏辭辟于楊墨;子雲無取于老莊;鄭玄、王肅,師資形矛盾之談;劉向、劉歆,父子有異同之論。
至如宗門,自達磨西來,衣缽相傳。
迨于五祖而下,則南北分宗,五家派别,豈可執為是非,而興诤訟?(彼文)秪如天台之前,南三北七,各立門庭。
天台之後,分宗列派,弘闡更多。
豈可抑令舍汝所學,從我之學乎?又複天台化行六十餘州,未審此外禀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