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上(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教耶?大抵諸家建立,莫不逗機為先,是一非諸,未為通論。
問:天台聖師,位居五品,達諸法相,冥契佛心。
凡所釋經,懸河瀉辯,任運自與修多羅合。
新疏安敢辄加斥奪,矯異常情?後學無知,非經反聖,自此而興,誰之過欤?答:請觀新疏,未嘗一語指斥天台。
至于教觀理事綱領之談,凡十餘處,專以天台而為憑準。
自餘毛目,或取或舍,各有所據,非出胸襟。
盡采諸師之長,以成一家之見。
其間所有創出新義,蓋由佛意多含,教通餘論。
所以龍樹釋經,存于衆解者是也。
幸取長其理,無取長其情。
問:新疏既無時教判經,但約四門總别申釋,為出臆論?為有宗承?答:學不師安,義不中難。
故南山所撰戒、業二疏,首列四門,非不判教。
如戒疏攝教門中,備引諸師建立,或約三輪,或約化行,或約制聽,或約化制。
乃至雲經論廣演,其量極多。
如涅槃說,半滿兩字,用收大小。
如餘經論,三藏攝文,或分大小,各立四藏。
大乘論中,但立兩藏。
菩薩聲聞,攝教斯盡等。
新疏規矩祖述,南山何敢擅立。
淺見寡聞,辄生謗議,未知其可也。
問:新疏贊述本宗之外,留心淨土,專解斯經,其意何在?答:如向已明,更以二意表而出之。
一者蓋為本宗律部,專明持犯。
雖則南山深契開顯,以立圓宗,廣談性相唯識三觀。
但恐後學不得意者,執著名相,無處域心,特闡淨土一門,以為終歸之處。
故曰生弘毗尼,死歸安養,能事畢矣。
二者淨土一法,大異常途。
但作願求,皆得超往。
奈何諸師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所撰章疏,申通解釋。
必混一代時教,不分純雜之殊。
各尚宗風,疊相廢立。
文義該博,旨趣幽深。
自非積學洞微,窮幽盡理,卒難趣入。
而況無常迅速,生死無期。
急欲造修,遲疑罔措。
所以興懷述作,務存簡易,不尚支離。
辨明兩土入道,直指往生捷徑。
庶令末世利鈍兩根,展卷臨文,坦然明白,可舉而行。
不待廣尋經論,遍曆教門。
可謂千載之難,一朝忽易。
勉諸同道,宜留意焉。
義門标列中,吾佛降靈,随機設教,須求本意,故有初也;教意雖明,大小純雜,罔知适從,故有二也;大小既判,不曉所诠,行無以立,故有三也;法相淆混,若非甄别,人惑多岐,故有四也。
四科文旨,次第相須,一部大綱,無越于此,預宜通練,臨文不迷。
通明教興。
叙佛意中,初句标俗,以三十年為代,今則通指一化也。
大下,正示。
大覺即指釋迦,梵語佛陀,此翻覺者,究竟圓滿,故名為大。
世出世間,無以過上,故獨稱尊。
從本垂迹者,肇法師雲: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本迹之義,遠近不同,遠則直取釋迦最初一番成道,名之為本。
故妙經雲: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于東方爾許國土,乃下一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等。
中間則指大通為本,近以今日寂場為本,斯乃迹中之本。
若望久本,還屬于迹。
諸文或以法身為本,應身為迹,今既不論長遠壽量,且指寂場舍那為本,釋迦為迹,本迹之名,非一處得。
天台廣辯,不可具陳。
為下,先明本意。
為欲與下,令其即能救之心。
開示與下,悟入乃能度之法。
佛之知見,即所為之事,衆生乃所度之機。
然妙經中,開示悟入,古今申釋不同。
古以開示屬應,悟入屬機。
天台破雲:今不用此解。
經明四句,皆雲為令衆生語意悉主前機,非關化主等,遂引法華論文為據,仍加助釋,文廣不錄。
但今文意,必須兩分。
何者?文中既雲為欲開示衆生,則知能開能示,主在于佛,令其悟入,方屬于機。
文相顯然,無勞固執。
若爾,不但違于天台,亦與經意相反耶?答:天台正釋經文,經中先雲衆生,次雲開示,是故四句并須就機。
今疏不爾,先雲開示,次雲衆生,但借彼文,略明化意,則與天台正釋不同。
至經曰下,方且引證,以顯上文,乃是立義。
用意既别,非相反也。
開即開發,示即指示,屬于應也。
悟謂悟解,入謂證入,屬于機也。
(正因雖則兩分,不通來難;輔觀雖順天台,不曉今意。
)于下,二、正明起應。
乘時利見,文出周易乾卦。
二五兩爻,皆雲利見大人。
彼明國君出潛登極,必合時心,萬物宜睹。
今借彼語,以明如來機興緣熟,湯仰欲見,所以降世而善誘之。
大有為者,始從成道,終至涅槃,張設教網,撈捷群機,皆令作佛,故雲大也。
(語出孟子。
)經下,三、引文誠證。
諸有所作,通指一代化法,證上大有為也。
常下,證上出世本意。
佛意無他,故曰常為一事,即佛之知見也。
種智為知,佛眼為見,衆生本具,迷而不覺。
來至法華,直指凡心即是佛心,肉眼頓同佛眼,出世本懷,于茲始暢。
二、彰法體。
初中,初三句,蹑上教興。
出生示滅,舉其初後,以攝中間。
一代聲教,通目三藏。
如來在世,金口親宣,聲為教體,故曰聲教。
教迹雖多,半滿攝盡。
涅槃經雲:半字是不了義教,滿字是了義教(雲雲)。
莫下,承前佛意。
正明法體,究盡化源,故雲皆使。
諸有總目三界,凡庸通召薄地。
自悟己心者,本有心性,靈明寂滅,常住不變,由妄想故,不自覺知。
今欲返本,藉教起修,性顯情亡,不從外得,故雲自悟。
華嚴經雲:知一切法,即自心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楞嚴經雲:狂心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不從人得。
我心既爾,生佛亦然。
所以文中具明三法:自悟己心,心法也;十方如來,佛法也;法界含靈,衆生法也。
故華嚴雲: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體下,複約三德,釋出此心。
初二句,明體量。
如太虛空,了無挂礙,般若德也。
具下四句,明體德。
一切諸法,無不具足,解脫德也。
清下二句,明體性。
本來離染,無有方所,法身德也。
是三即一,是一即三,非縱非橫,不并不别,天然本具,不假修成,釋上己心也。
十下,總明包遍。
現前一心,雖具三德,恐認諸法夐居心外,故撮楞嚴經意,而複示之。
一漚片雲,喻彼諸法。
大海太清,喻自己心。
二、引文示中,初科。
初、引本經。
是心者,即指行人念佛之心。
依教修行,從因感果,始于此心,故雲是心作佛。
雖假修成,佛非外得,故雲是心是佛。
正遍知,十号之一,橫廣豎深,喻之如海。
究竟果德,因心本具,故雲從心想生。
當下,結顯。
亦即三德:菩提,般若也;涅槃,解脫也;清淨,法身也。
語出楞嚴。
彼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三非定三,三即是一。
複轉釋雲:即是大乘一實境界,全即自心,故雲非他法也。
次引占察中,具雲占察善惡報應。
經文有二卷,此引下卷。
從初至計我所,皆本經文,彼文甚廣。
末後二句,疏家足成。
初明真心不變。
上科雖點三德即是一實,且約義說。
今複引文,彰灼顯示。
亦欲生下,從真起妄,以為設教之張本,故有此科之來也。
初句标起。
究竟不二名一,遠離虛妄名實。
諸佛衆生安住其中,故名境界。
次句指歸自心,證成前義。
前科既會三德歸乎一實,此科複以一實離為三德,以顯三一圓融,不即不離,則彰法體不可思議。
從下,點示。
三德本自無生,今則無滅,是故不生不滅,即法身德;大智光明,離諸惑染,是故自性清淨,即般若德;随緣赴感,無處不周,是故圓滿十方,即解脫德。
性具三德,離而不分,故雲究竟一相。
但下,次明妄念随緣。
衆生心體,既靜且明,名為法性。
一迷此心,全體暗動,翻作無明。
體既全轉,用亦歒翻。
三德既隐,三道乃彰。
初三句,惑道也。
妄下三句,業道也。
沒下二句,苦道也。
起信雲: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既無智明,所以癡暗。
熏習者,起信雲: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
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當知熏習,通于染淨。
迷則無明熏于真如,全起染用;悟則真如熏于無明,全起淨用。
今此且約迷染以說。
言因緣者,妄念為因,妄境為緣。
起信雲: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
言妄現者,即占察雲: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實無外事。
一切境界,悉亦如是,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良以妄心妄境,因緣和合,造諸妄業,受諸妄報,三道更資,聯環莫解,故雲沒溺生死等。
楞嚴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受輪轉。
又雲: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覺知,枉入諸趣。
已上總明出世本意。
諸記迷文昧義,不欲指斥,學者對之,自見臧否。
二、明說教中,初科文有三段:初總明;經下,引證;或下,别示。
先覺者,孟子雲:伊尹曰: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将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今借彼語,其意則别(雲雲)。
此心即上一實境界,三德妙心。
是知如來法身地上,觀見衆生迷而不覺,起大悲心,驚入火宅而度脫之,故曰憫諸未悟。
慈悲方便,度生之權巧也;演說諸經,度生之法門也。
諸經通漫,故以華嚴、鹿苑頓漸顯之。
如來始于寂場為高山機說圓滿教,不從漸來,直說于頓,故雲頓示。
一類小機,于頓無益,故不動寂場而遊鹿苑,說生滅法而逗會之,故雲漸誘。
頓漸雖殊,莫非随他意語。
究佛本懷,為令入實,暗用楞嚴扶成此義,故雲歸源等。
引證中,初文小智小法,則局在漸,證上多門也。
次文種種,須該頓漸,證上無二也。
在昔佛乘,秘而不談,取法華意,故作此說。
别示中,疏主内鑒如來說法赴機有異,故将一代聖教區分兩土,入道不同,預作下文判教張本,并如後釋,茲不兩煩。
結歸中,上科雖分兩别,皆是如來化他權巧,究其所歸,莫不為令衆生作佛。
文中,初明依教。
開解自心,即向法體。
諸法雖多,不出十界,依正因果,同居一心。
一心既悟,法法全心。
心法一如,故雲洞達。
然下,次明修因證果。
初句發大心,次句修大行,下二句成大果。
兼上洞達,即開大解。
前三屬因,後一屬果。
因果同時,二心不别。
以下,三、明果後起用。
初四句,不着二邊,唯住中道。
生死該于分段變易,破煩惱惑,出生死苦,功由智慧。
涅槃通乎有餘無餘,教化衆生,亡己益物,功由慈悲。
曆下,正示大用。
所謂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也。
引證中,所引二經,但欲證上示生唱滅無盡之義爾。
初華嚴文,自行則無,化他則有,故法華雲:我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我當滅度。
所以者何?薄德之人,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厭怠之心,不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方便說耳。
然楞伽二句,似難分異。
今恐初句約過去說,未曾聞有入涅槃佛;次句約現在論,亦無有佛欲入涅槃。
經文回互,諒不徒然。
三、結示中,是謂二字,通指一代教興本意。
大事因緣者,經中上有一字,天台釋雲:一則一實相也,大則其性廣博。
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
衆生有感佛之機為因,佛即承機而應為緣,是為出世之本意。
佛佛道同,故雲皆爾。
究竟指歸,故雲在此。
别示今經中,初科文有二節:初明機興請法;大下,次明赴機演教。
初中,初句标起;韋下,正示。
弩牙曰機,有可發之義,以喻韋提乘時緻請,故雲機發。
阇王作逆,情無畏憚,故曰公為。
當知悉是大權示迹,俯觀末世一類衆生,淨土緣種,宜密在懷,不能發起,特與擊揚,人到于今,鹹受其賜。
兩段文意,具如後釋。
别列十段中,并先立義,次引經證。
觀此十意,次第排布,亦匪偶然。
前三即三障也。
衆生無始三道流轉,今求出離,必先對治,欲破三障,必修二嚴。
諸佛菩薩曆劫修行,無越福慧,所以第四即福德緣因也,第五即智慧了因也。
由無智故,随邪背正,今欲歸正翻邪,非智不可。
二嚴既備,三學宜遵,是故第六離染清淨,戒學也;七令心在定,定學也;八念佛三昧,慧學也。
前八屬因,後二
問:天台聖師,位居五品,達諸法相,冥契佛心。
凡所釋經,懸河瀉辯,任運自與修多羅合。
新疏安敢辄加斥奪,矯異常情?後學無知,非經反聖,自此而興,誰之過欤?答:請觀新疏,未嘗一語指斥天台。
至于教觀理事綱領之談,凡十餘處,專以天台而為憑準。
自餘毛目,或取或舍,各有所據,非出胸襟。
盡采諸師之長,以成一家之見。
其間所有創出新義,蓋由佛意多含,教通餘論。
所以龍樹釋經,存于衆解者是也。
幸取長其理,無取長其情。
問:新疏既無時教判經,但約四門總别申釋,為出臆論?為有宗承?答:學不師安,義不中難。
故南山所撰戒、業二疏,首列四門,非不判教。
如戒疏攝教門中,備引諸師建立,或約三輪,或約化行,或約制聽,或約化制。
乃至雲經論廣演,其量極多。
如涅槃說,半滿兩字,用收大小。
如餘經論,三藏攝文,或分大小,各立四藏。
大乘論中,但立兩藏。
菩薩聲聞,攝教斯盡等。
新疏規矩祖述,南山何敢擅立。
淺見寡聞,辄生謗議,未知其可也。
問:新疏贊述本宗之外,留心淨土,專解斯經,其意何在?答:如向已明,更以二意表而出之。
一者蓋為本宗律部,專明持犯。
雖則南山深契開顯,以立圓宗,廣談性相唯識三觀。
但恐後學不得意者,執著名相,無處域心,特闡淨土一門,以為終歸之處。
故曰生弘毗尼,死歸安養,能事畢矣。
二者淨土一法,大異常途。
但作願求,皆得超往。
奈何諸師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所撰章疏,申通解釋。
必混一代時教,不分純雜之殊。
各尚宗風,疊相廢立。
文義該博,旨趣幽深。
自非積學洞微,窮幽盡理,卒難趣入。
而況無常迅速,生死無期。
急欲造修,遲疑罔措。
所以興懷述作,務存簡易,不尚支離。
辨明兩土入道,直指往生捷徑。
庶令末世利鈍兩根,展卷臨文,坦然明白,可舉而行。
不待廣尋經論,遍曆教門。
可謂千載之難,一朝忽易。
勉諸同道,宜留意焉。
義門标列中,吾佛降靈,随機設教,須求本意,故有初也;教意雖明,大小純雜,罔知适從,故有二也;大小既判,不曉所诠,行無以立,故有三也;法相淆混,若非甄别,人惑多岐,故有四也。
四科文旨,次第相須,一部大綱,無越于此,預宜通練,臨文不迷。
通明教興。
叙佛意中,初句标俗,以三十年為代,今則通指一化也。
大下,正示。
大覺即指釋迦,梵語佛陀,此翻覺者,究竟圓滿,故名為大。
世出世間,無以過上,故獨稱尊。
從本垂迹者,肇法師雲: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本迹之義,遠近不同,遠則直取釋迦最初一番成道,名之為本。
故妙經雲: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于東方爾許國土,乃下一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等。
中間則指大通為本,近以今日寂場為本,斯乃迹中之本。
若望久本,還屬于迹。
諸文或以法身為本,應身為迹,今既不論長遠壽量,且指寂場舍那為本,釋迦為迹,本迹之名,非一處得。
天台廣辯,不可具陳。
為下,先明本意。
為欲與下,令其即能救之心。
開示與下,悟入乃能度之法。
佛之知見,即所為之事,衆生乃所度之機。
然妙經中,開示悟入,古今申釋不同。
古以開示屬應,悟入屬機。
天台破雲:今不用此解。
經明四句,皆雲為令衆生語意悉主前機,非關化主等,遂引法華論文為據,仍加助釋,文廣不錄。
但今文意,必須兩分。
何者?文中既雲為欲開示衆生,則知能開能示,主在于佛,令其悟入,方屬于機。
文相顯然,無勞固執。
若爾,不但違于天台,亦與經意相反耶?答:天台正釋經文,經中先雲衆生,次雲開示,是故四句并須就機。
今疏不爾,先雲開示,次雲衆生,但借彼文,略明化意,則與天台正釋不同。
至經曰下,方且引證,以顯上文,乃是立義。
用意既别,非相反也。
開即開發,示即指示,屬于應也。
悟謂悟解,入謂證入,屬于機也。
(正因雖則兩分,不通來難;輔觀雖順天台,不曉今意。
)于下,二、正明起應。
乘時利見,文出周易乾卦。
二五兩爻,皆雲利見大人。
彼明國君出潛登極,必合時心,萬物宜睹。
今借彼語,以明如來機興緣熟,湯仰欲見,所以降世而善誘之。
大有為者,始從成道,終至涅槃,張設教網,撈捷群機,皆令作佛,故雲大也。
(語出孟子。
)經下,三、引文誠證。
諸有所作,通指一代化法,證上大有為也。
常下,證上出世本意。
佛意無他,故曰常為一事,即佛之知見也。
種智為知,佛眼為見,衆生本具,迷而不覺。
來至法華,直指凡心即是佛心,肉眼頓同佛眼,出世本懷,于茲始暢。
二、彰法體。
初中,初三句,蹑上教興。
出生示滅,舉其初後,以攝中間。
一代聲教,通目三藏。
如來在世,金口親宣,聲為教體,故曰聲教。
教迹雖多,半滿攝盡。
涅槃經雲:半字是不了義教,滿字是了義教(雲雲)。
莫下,承前佛意。
正明法體,究盡化源,故雲皆使。
諸有總目三界,凡庸通召薄地。
自悟己心者,本有心性,靈明寂滅,常住不變,由妄想故,不自覺知。
今欲返本,藉教起修,性顯情亡,不從外得,故雲自悟。
華嚴經雲:知一切法,即自心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楞嚴經雲:狂心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不從人得。
我心既爾,生佛亦然。
所以文中具明三法:自悟己心,心法也;十方如來,佛法也;法界含靈,衆生法也。
故華嚴雲: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體下,複約三德,釋出此心。
初二句,明體量。
如太虛空,了無挂礙,般若德也。
具下四句,明體德。
一切諸法,無不具足,解脫德也。
清下二句,明體性。
本來離染,無有方所,法身德也。
是三即一,是一即三,非縱非橫,不并不别,天然本具,不假修成,釋上己心也。
十下,總明包遍。
現前一心,雖具三德,恐認諸法夐居心外,故撮楞嚴經意,而複示之。
一漚片雲,喻彼諸法。
大海太清,喻自己心。
二、引文示中,初科。
初、引本經。
是心者,即指行人念佛之心。
依教修行,從因感果,始于此心,故雲是心作佛。
雖假修成,佛非外得,故雲是心是佛。
正遍知,十号之一,橫廣豎深,喻之如海。
究竟果德,因心本具,故雲從心想生。
當下,結顯。
亦即三德:菩提,般若也;涅槃,解脫也;清淨,法身也。
語出楞嚴。
彼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三非定三,三即是一。
複轉釋雲:即是大乘一實境界,全即自心,故雲非他法也。
次引占察中,具雲占察善惡報應。
經文有二卷,此引下卷。
從初至計我所,皆本經文,彼文甚廣。
末後二句,疏家足成。
初明真心不變。
上科雖點三德即是一實,且約義說。
今複引文,彰灼顯示。
亦欲生下,從真起妄,以為設教之張本,故有此科之來也。
初句标起。
究竟不二名一,遠離虛妄名實。
諸佛衆生安住其中,故名境界。
次句指歸自心,證成前義。
前科既會三德歸乎一實,此科複以一實離為三德,以顯三一圓融,不即不離,則彰法體不可思議。
從下,點示。
三德本自無生,今則無滅,是故不生不滅,即法身德;大智光明,離諸惑染,是故自性清淨,即般若德;随緣赴感,無處不周,是故圓滿十方,即解脫德。
性具三德,離而不分,故雲究竟一相。
但下,次明妄念随緣。
衆生心體,既靜且明,名為法性。
一迷此心,全體暗動,翻作無明。
體既全轉,用亦歒翻。
三德既隐,三道乃彰。
初三句,惑道也。
妄下三句,業道也。
沒下二句,苦道也。
起信雲: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既無智明,所以癡暗。
熏習者,起信雲: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此亦如是,真如淨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
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
當知熏習,通于染淨。
迷則無明熏于真如,全起染用;悟則真如熏于無明,全起淨用。
今此且約迷染以說。
言因緣者,妄念為因,妄境為緣。
起信雲: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
言妄現者,即占察雲: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實無外事。
一切境界,悉亦如是,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良以妄心妄境,因緣和合,造諸妄業,受諸妄報,三道更資,聯環莫解,故雲沒溺生死等。
楞嚴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受輪轉。
又雲: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覺知,枉入諸趣。
已上總明出世本意。
諸記迷文昧義,不欲指斥,學者對之,自見臧否。
二、明說教中,初科文有三段:初總明;經下,引證;或下,别示。
先覺者,孟子雲:伊尹曰: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将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今借彼語,其意則别(雲雲)。
此心即上一實境界,三德妙心。
是知如來法身地上,觀見衆生迷而不覺,起大悲心,驚入火宅而度脫之,故曰憫諸未悟。
慈悲方便,度生之權巧也;演說諸經,度生之法門也。
諸經通漫,故以華嚴、鹿苑頓漸顯之。
如來始于寂場為高山機說圓滿教,不從漸來,直說于頓,故雲頓示。
一類小機,于頓無益,故不動寂場而遊鹿苑,說生滅法而逗會之,故雲漸誘。
頓漸雖殊,莫非随他意語。
究佛本懷,為令入實,暗用楞嚴扶成此義,故雲歸源等。
引證中,初文小智小法,則局在漸,證上多門也。
次文種種,須該頓漸,證上無二也。
在昔佛乘,秘而不談,取法華意,故作此說。
别示中,疏主内鑒如來說法赴機有異,故将一代聖教區分兩土,入道不同,預作下文判教張本,并如後釋,茲不兩煩。
結歸中,上科雖分兩别,皆是如來化他權巧,究其所歸,莫不為令衆生作佛。
文中,初明依教。
開解自心,即向法體。
諸法雖多,不出十界,依正因果,同居一心。
一心既悟,法法全心。
心法一如,故雲洞達。
然下,次明修因證果。
初句發大心,次句修大行,下二句成大果。
兼上洞達,即開大解。
前三屬因,後一屬果。
因果同時,二心不别。
以下,三、明果後起用。
初四句,不着二邊,唯住中道。
生死該于分段變易,破煩惱惑,出生死苦,功由智慧。
涅槃通乎有餘無餘,教化衆生,亡己益物,功由慈悲。
曆下,正示大用。
所謂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也。
引證中,所引二經,但欲證上示生唱滅無盡之義爾。
初華嚴文,自行則無,化他則有,故法華雲:我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我當滅度。
所以者何?薄德之人,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厭怠之心,不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方便說耳。
然楞伽二句,似難分異。
今恐初句約過去說,未曾聞有入涅槃佛;次句約現在論,亦無有佛欲入涅槃。
經文回互,諒不徒然。
三、結示中,是謂二字,通指一代教興本意。
大事因緣者,經中上有一字,天台釋雲:一則一實相也,大則其性廣博。
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
衆生有感佛之機為因,佛即承機而應為緣,是為出世之本意。
佛佛道同,故雲皆爾。
究竟指歸,故雲在此。
别示今經中,初科文有二節:初明機興請法;大下,次明赴機演教。
初中,初句标起;韋下,正示。
弩牙曰機,有可發之義,以喻韋提乘時緻請,故雲機發。
阇王作逆,情無畏憚,故曰公為。
當知悉是大權示迹,俯觀末世一類衆生,淨土緣種,宜密在懷,不能發起,特與擊揚,人到于今,鹹受其賜。
兩段文意,具如後釋。
别列十段中,并先立義,次引經證。
觀此十意,次第排布,亦匪偶然。
前三即三障也。
衆生無始三道流轉,今求出離,必先對治,欲破三障,必修二嚴。
諸佛菩薩曆劫修行,無越福慧,所以第四即福德緣因也,第五即智慧了因也。
由無智故,随邪背正,今欲歸正翻邪,非智不可。
二嚴既備,三學宜遵,是故第六離染清淨,戒學也;七令心在定,定學也;八念佛三昧,慧學也。
前八屬因,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