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疏文随釋,不示三觀之言。
是則三觀釋名,四土顯體,乃是開乎圓解而已。
至于曆境修觀,且隻想于事境,托乎系念,生彼樂邦。
既獲阿鞞,何患不至寂光實報?一家制立,豈出乎解行二門? 答曰:理解釋題,事行消觀,未之可也。
何則?題标觀佛,經說兼餘;主、伴、正、依,具有十六。
恐謂異轍,故先示雲:舉正報以收依果,言化主則包徒衆。
經既從要而明,疏乃就總而說。
講者必須以總貫别,修者仍須以理融事,方得名實相稱,宗體無違。
傥解、行有差,總、别相反,則題非此經之名,觀非此名所召。
世之述作,若也背題,則不應式,況聖教乎?若謂無文,則成誣罔也。
故經雲:諸佛法界身,入衆生心想中。
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疏作感應道交釋,解入相應釋。
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生、佛體殊;二釋相成,是今觀法。
疏雲:佛法界體,無所不遍;念佛三昧,解入相應。
故雲:入心想中,自非一心;三止三昧,安與法界?而論應入是心作佛者,明即心變,全性成修。
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此令行者随觀一境,皆知心變,全體是心。
既全是心,心豈見心?如指不自觸,刀不自傷。
故般舟雲:我所念者,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
乃至雲: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
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
止觀約此而立中觀。
中觀若立,任運即三也。
般舟此文,與今經廣、略少殊,其旨不别。
如來本恐著相觀佛,不成妙宗,故于真像之前示乎觀體,令依此法而觀佛身。
傥不依此法,豈獨不成妙觀,抑亦不發勝相。
智者得經妙旨,乃于首題預明觀體,令将此觀入十六門,則相相圓融,心心寂滅。
故第九佛想,疏目為真法身觀。
真縱對像,法如何消?與法華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雲何異耶?須知小乘法身,義同生身;大乘生身,義同法身。
故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八萬相海,甯非法身?況非目擊,但是觀成。
經文自雲:佛法界身,入心想中。
又雲:是心是佛。
豈可局在應身之身,有想之想耶?故韋提聞已,頓入分真;侍女聽之,便階相似。
非圓觀境,安得當機證入?如此以結,益驗觀法,可知。
又問曰:上據是心是佛,此乃約佛論中,雲何諸門皆論三觀?願聞委說,以息群疑。
答曰:若于初心即修中觀,必能雙照,任運成三。
一觀既然,諸門皆爾。
蓋圓人本信諸法圓融,今托勝緣,想乎諸相,即知諸相四性不生。
法體本空,心境叵得一。
雖知叵得,不礙緣生,全性起修,念之即見二。
起是性起,空是性空,性非二邊,能所亦絕,唯心唯色,待對斯忘三。
故止觀判般舟之文,心佛叵得為空,夢事宛然為假,心不見心為中,說則三相曆然,修則一念備矣。
經示諸相而令谛觀,圓人修之,非此不谛,故知十六莫不皆三。
而此三觀雖居一念,今觀依正各有功能。
何者?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現。
人疑三觀妨想依正,今謂三觀能顯依正。
三觀稍稍進,依正轉轉明,于一心中互資互發。
又複應知,一心三觀,修有多門:若直于三道顯理,此如一行;若托觀佛顯理,此如般舟等;若兼持咒顯理,如方等等;若兼謂經顯理,如法華等;若于數息顯理,如請觀音;若于善、惡、無記顯理,如曆事覺意。
今之三觀,非直于三道顯理,乃緣淨土依正而修。
雖緣于事,非散善惡及以無記。
故知雖同全理,起事須分違順。
違理之事,照令泯絕;順理之事,觀令成就。
今之依正,是佛妙用,與圓觀相應。
此觀未成,則随假想而進,故觀落日、堅冰也。
此觀若着,則以實法為緣,故觀地樹、佛
是則三觀釋名,四土顯體,乃是開乎圓解而已。
至于曆境修觀,且隻想于事境,托乎系念,生彼樂邦。
既獲阿鞞,何患不至寂光實報?一家制立,豈出乎解行二門? 答曰:理解釋題,事行消觀,未之可也。
何則?題标觀佛,經說兼餘;主、伴、正、依,具有十六。
恐謂異轍,故先示雲:舉正報以收依果,言化主則包徒衆。
經既從要而明,疏乃就總而說。
講者必須以總貫别,修者仍須以理融事,方得名實相稱,宗體無違。
傥解、行有差,總、别相反,則題非此經之名,觀非此名所召。
世之述作,若也背題,則不應式,況聖教乎?若謂無文,則成誣罔也。
故經雲:諸佛法界身,入衆生心想中。
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疏作感應道交釋,解入相應釋。
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生、佛體殊;二釋相成,是今觀法。
疏雲:佛法界體,無所不遍;念佛三昧,解入相應。
故雲:入心想中,自非一心;三止三昧,安與法界?而論應入是心作佛者,明即心變,全性成修。
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此令行者随觀一境,皆知心變,全體是心。
既全是心,心豈見心?如指不自觸,刀不自傷。
故般舟雲:我所念者,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
乃至雲: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
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
止觀約此而立中觀。
中觀若立,任運即三也。
般舟此文,與今經廣、略少殊,其旨不别。
如來本恐著相觀佛,不成妙宗,故于真像之前示乎觀體,令依此法而觀佛身。
傥不依此法,豈獨不成妙觀,抑亦不發勝相。
智者得經妙旨,乃于首題預明觀體,令将此觀入十六門,則相相圓融,心心寂滅。
故第九佛想,疏目為真法身觀。
真縱對像,法如何消?與法華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雲何異耶?須知小乘法身,義同生身;大乘生身,義同法身。
故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八萬相海,甯非法身?況非目擊,但是觀成。
經文自雲:佛法界身,入心想中。
又雲:是心是佛。
豈可局在應身之身,有想之想耶?故韋提聞已,頓入分真;侍女聽之,便階相似。
非圓觀境,安得當機證入?如此以結,益驗觀法,可知。
又問曰:上據是心是佛,此乃約佛論中,雲何諸門皆論三觀?願聞委說,以息群疑。
答曰:若于初心即修中觀,必能雙照,任運成三。
一觀既然,諸門皆爾。
蓋圓人本信諸法圓融,今托勝緣,想乎諸相,即知諸相四性不生。
法體本空,心境叵得一。
雖知叵得,不礙緣生,全性起修,念之即見二。
起是性起,空是性空,性非二邊,能所亦絕,唯心唯色,待對斯忘三。
故止觀判般舟之文,心佛叵得為空,夢事宛然為假,心不見心為中,說則三相曆然,修則一念備矣。
經示諸相而令谛觀,圓人修之,非此不谛,故知十六莫不皆三。
而此三觀雖居一念,今觀依正各有功能。
何者?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緣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現。
人疑三觀妨想依正,今謂三觀能顯依正。
三觀稍稍進,依正轉轉明,于一心中互資互發。
又複應知,一心三觀,修有多門:若直于三道顯理,此如一行;若托觀佛顯理,此如般舟等;若兼持咒顯理,如方等等;若兼謂經顯理,如法華等;若于數息顯理,如請觀音;若于善、惡、無記顯理,如曆事覺意。
今之三觀,非直于三道顯理,乃緣淨土依正而修。
雖緣于事,非散善惡及以無記。
故知雖同全理,起事須分違順。
違理之事,照令泯絕;順理之事,觀令成就。
今之依正,是佛妙用,與圓觀相應。
此觀未成,則随假想而進,故觀落日、堅冰也。
此觀若着,則以實法為緣,故觀地樹、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