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并序

關燈
身等也。

    故知用一心三觀,則依正易明;非一心三觀,依正難顯。

     又問:法界入心,是心是佛,為妙觀體,識者不疑。

    其如經文,居像觀首。

    此下諸觀,既有體式,可即具三。

    此前諸門,佛既未示,以何為憑,各修三觀? 答曰:佛鑒當機,示法前卻,其意難測。

    得經深趣,莫若四依。

    既以三觀、三身釋乎總目,而雲十六,言佛便周,豈可行人不遵此說?若其未解,當詢達人,慎勿抑經就情,以愚難智。

    況一家制立,其例蓋多。

    如般舟三觀之文,普賢六根之忏,并是定中見聖,始示其門。

    而智者教人,皆須預習,方入道場。

    何不疑之,而獨責此?況一家正受味禅之外,六妙已上,無不具于無漏之想,豈方等頓教念佛,三昧純觀事耶?願勿謗經,掇無間業。

     又問曰:據義徴文,分别若是,其如修者,何以措心?既曆正曆依,若大若小,境相委曲,一一須觀。

    傥照真如,必須絕念,空有俱泯,境觀雙消。

    且觀相則違真,照理則乖事,既難并慮,必也無歸。

    願示用心,永為修法。

     答曰:雖分事理,同在一念,既匪兩端,何須并慮?故知身土不離真如,能于初心不二而照,唯圓頓教,前三不能。

    故華嚴雲:娑竭龍王,注車軸雨,唯海能受,非餘地堪。

    般舟三昧,觀四八相,一一識知,複于此時,而修三觀。

    荊溪師立身相為境,空等為觀。

    今問:為待身相觀成,方修三觀?為複境觀俱時而修?若待觀成者,傥九十日相境未現,則三觀靡施,安成圓行?若入道場,即修三觀,驗知觀相,不礙照真。

    況複一家,立茲圓行,不獨三觀,須論十乘。

    身要行旋,口仍稱誦,三業俱運,九旬不休,三昧可成,諸佛同現。

    故不可以局情自礙,必須以融懷造修。

    然非我圓宗,佗莫能會。

    隻如三觀,體雖無二,義且相違。

    空則一相不存,假則諸法皆立,中則性離二邊。

    别人初心,雖信中道,不能即觀,要須析體。

    空觀成後,必曆多劫,遍學諸門,二觀均平,方修中觀。

    圓人發轸,即于一心,頓觀三谛。

    故仁王般若雲: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谛常不即。

    又雲: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

    自非先了性具諸法,融妙而觀,孰能始心,超彼積行?今之依正,體本難思,妙觀觀之,自然符契。

    那将染礙事想,斷滅之真,為疑難耶?應知禅那,翻為靜慮,即寂照之異名也。

    既寂中有照,圓人修之,豈照頑境,而不照當處融妙耶?又此觀法,既類般舟,須論三力,謂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功德力。

    不可以己之情想,議乎難思聖法也。

     又問曰:觀法若然,誰堪修證?如其不修,何由生彼?是則往生路絕,徒仰當機,于今何益? 答曰:人之根性,皆由宿熏,成熟不時,對至能發,已尚難測,佗安可評?須信能修,不專佛世,仍知昧旨,豈獨今人?韋提請宣,本為來世,佛知有益,故使流通。

    爾自放逸不修,勿罔能修之者。

    然今論妙觀,是經本宗,須就上根,克論正行,故如上說也。

    若論此經力用,則何機不攝?何行不收?傥有一機,未能圓照,且随事相,曆境而觀,以此系心,豈不生彼?故小乘行法,五八律儀,孝養所親,世間慈善,臨終回向,皆得往生。

    以至破戒毀經,十惡五逆,臨終十念,亦得往生。

    故知但于此經,盡力修行,一念随喜,皆趣念佛之海,盡歸靈覺之源。

    如此攝物不遺,除惡至極者,皆由經诠圓觀,理極淵源。

    故使力用難思,與拔無際,安以滞想,局此深經?當遵智者之言,以會如來之意。

    而今而後,念茲在茲,于一念心,顯四淨土。

    于是學者,積疑既盡,得之于心,惟願奉行,兼示來者焉。

     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