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關燈


    習性難革。

    終不回心。

    障缽恐餘鬼之侵奪。

    揣食圖一身之飽足。

    誰知萬法惟心。

    業力甚大。

    美食頓成火炭。

    倘其時。

    能發慈悲平等之心。

    念同類苦。

    不忍獨?。

    必當甘露充溢。

    自他俱脫苦輪。

    奈何惡因不除。

    惡報斯劇。

    雖神通大孝。

    亦無如之何矣。

     ○二正宗分三。

    初目連悲泣陳情。

    二如來廣示法要。

    三當機獲益脫苦。

    今初。

     目連大叫。

    悲号涕泣。

    馳還白佛。

    具陳如此。

     目連稱為神通第一。

    可以化刀杖為天華。

    翻大地而取地肥。

    震動世界。

    回轉日月。

    皆不為難。

    今盡其神力孝思。

    竟無救于母難。

    所以大叫悲哀。

    急馳白佛。

    此則已無彈斥而作弄引。

    故知是大乘教門。

     △二如來廣示法要二。

    初簡示。

    二正示。

    初簡示又五。

    初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

    罪根深結。

     身口所起惡業名罪。

    意地造業之本名根。

    長時積集名深。

    習性堅固。

    未易改革名結。

    如左手障缽。

    右手揣食。

    即其徴也。

     △二明子力弱。

     非汝一人。

    力所奈何。

     聲聞之人。

    但得心自在。

    未得法自在。

    故其神力。

    不能挽母定業。

    此正密寓彈斥之意也。

     △三斥邪無用。

     汝雖孝順。

    聲動天地。

    天神地祗。

    邪魔外道。

    道士四天王神。

    亦不能奈何。

     未入正位。

    總名為邪。

    雖并合三界中。

    一切神通之力。

    猶不及目連一人之力。

    今先簡目連。

    次簡天神等者。

    一往約多少簡之。

    正欲顯衆僧之力大也。

     △四顯正有能。

     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

    乃得解脫。

     十方。

    則不同目連之惟一人。

    衆僧。

    則不同天神等之非聖侶。

    所以威神。

    不可思議。

    能令深結之罪根。

    從此可解脫也。

    僧者梵語。

    具雲僧伽。

    此翻和合衆。

    和合有二義。

    一者理合。

    謂同證擇滅無為。

    二者事和。

    謂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

    四人乃至無數。

    名之為僧。

    今言衆僧。

    即是華梵合舉。

    亦是以衆表數。

    以僧表德也。

    具理事二和。

    名真實僧。

    但具事和。

    名清淨僧。

    真實僧寶。

    能令勝義正法。

    久住不滅。

    清淨僧寶。

    能令世俗世法。

    久住不滅。

    故律藏雲。

    下至有五人持律者。

    和合同住在世間。

    是名正法不滅。

    當知佛滅度後。

    佛法命脈。

    全寄于僧。

    供僧即為普供三寶。

    所以威神特尊也。

    又略由四義。

    當須衆僧。

    一者佛法聖衆。

    舉世樂聞故。

    二者依戒修持。

    堪為福田。

    生物善故。

    三者正治餓鬼悭業。

    普供十方。

    轉惡習故。

    四者佛法。

    由僧建立。

    最可顯于一體三寶。

    又十方同聚凡聖交參。

    最可顯于同體法性故。

     △五許以救方。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

    令一切難。

    皆離憂苦。

     已知僧有威神。

    未審如何感格。

    故須說上合之法。

    以成悲仰。

    則感應道交。

    方獲濟度。

    一切者。

    約人則遍利塵沙。

    不獨目連之母。

    約法則永拔二死。

    不但餓鬼之殃。

    憂苦者。

    意受名憂。

    身受名苦。

    懼于後果名憂。

    嬰于現報名苦。

    濟拔無術名憂。

    痛若切膚名苦。

    法門一唱。

    當使皆得遠離。

     △二正示二。

    初教孝子獻供之法。

    二教衆僧受供之儀。

    初教孝子獻供之法又五。

    一定勝時。

     佛告目連。

    十方衆僧。

    七月十五日。

    僧自恣時。

     七月十五者。

    前三月夏安居。

    從四月十六受。

    今九旬期滿。

    将事遊行。

    故衆僧和合。

    同受自恣。

    言自恣者。

    梵語缽剌婆剌拏。

    譯為随意。

    即是随他。

    于三事之中。

    任意舉發。

    說罪除愆之義。

    舊雲自恣。

    乃義翻耳。

    其辭曰。

    大德衆僧。

    今日自恣。

    我某甲比丘亦自恣。

    若見聞疑罪。

    大德長老哀愍故語我。

    我若見罪。

    當如法忏悔。

    各各次第如此三說。

    受自恣已。

    名為安居事訖。

    從此各任東西。

    今此日中。

    乃大衆和合。

    互相勉勵。

    遵崇道業。

    改過遷善之日。

    故名勝時。

     △二發勝意。

     當為七世父母。

    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

     所為之人。

    不止一生。

    厄難之苦。

    通于存殁。

    發心等濟。

    故名勝意。

    然七世之言。

    且就凡夫心量羸劣。

    略言之耳。

    若深信勝田。

    廣修勝供。

    發于增上最勝之心。

    當知塵點劫前。

    生身父母。

    六親眷屬。

    皆可同出苦輪。

    方名一切難。

    皆離憂苦也。

     △三設勝供。

     具飯。

    百味五果。

    汲灌盆器。

    香油錠燭。

    床敷卧具。

    盡世甘美。

    以着盆中。

    供養十方大德衆僧。

     具飯二字。

    總标設供也。

    百味。

    極言其味之多。

    謂飯餅麨酥酪醍醐等。

    五果。

    謂根莖葉華果。

    汲灌盆器。

    謂澡手洗足沐浴之具。

    皆須清淨。

    香可焚熏。

    油可塗足。

    錠即燈也。

    有足曰錠。

    無足曰镫。

    镫與燈同。

    故然燈佛。

    或翻為錠光佛。

    以義同故。

    盡世甘美。

    以着盆中者。

    重申奉盆設供之意。

    甘美。

    止是百味五果。

    言盡世者。

    富則羅天下之珍奇。

    貧乃竭一人之力量。

    惟誠惟懇。

    無惜無悭。

    盆者。

    即種種如法清淨碗缽。

    或百或千。

    乃至無數。

    羅列供養。

    總名為盆。

    是所謂盂蘭盆也。

    于四事中。

    略不言醫藥。

    于五塵中。

    略不言音樂。

    及散名華。

    準寄歸傳。

    亦應有之。

    供養十方大德衆僧者。

    教以運想之方。

    法界無遮。

    微塵不隔。

    清淨海衆。

    鹹集此中。

    現前供具。

    遍同塵刹。

    無礙莊嚴。

    重重無盡。

    具如香華觀想偈文。

    應細知之。

     △四贊勝田。

     當此之日。

    一切聖衆。

    或在山間禅定。

    或得四道果。

    或在樹下經行。

    或六通自在。

    教化聲聞緣覺。

    或十地菩薩大人。

    權現比丘。

    在大衆中。

    皆同一心。

    受缽和羅飯。

    具清淨戒聖衆之道。

    其德汪洋。

     當此之日者。

    正明七月十五。

    上善聚會之勝時也。

    一切聖衆。

    德本汪洋。

    但此日之前。

    各自安居。

    此日之後。

    遊行無定。

    惟茲嘉會。

    海會雲集。

    倍覺殊勝也。

    山間樹下。

    略舉其所依。

    足顯頭陀勝處。

    禅定經行。

    略明其修相。

    足顯精進勝功。

    得四道果者。

    斷分别煩惱。

    證須陀洹。

    名見道。

    斷欲界俱生煩惱六品。

    證斯陀含。

    更斷下三品盡。

    證阿那含。

    名修道。

    斷色無色界。

    七十二品俱生煩惱皆盡。

    證阿羅漢。

    名無學道。

    自利成就也。

    六通自在。

    教化聲聞緣覺者。

    統理大衆。

    教其弟子。

    修行四谛十二因緣觀。

    依聲聞乘緣覺乘而得出離。

    利他成就也。

    十地菩薩大人者。

    歡喜地乃至法雲地。

    分證法身。

    破無明。

    得中道。

    應本同流九界。

    廣度衆生。

    雖六道四生。

    無不示現。

    以比丘是住持僧寶。

    關系佛法。

    每權現之。

    如地藏菩薩。

    以聲聞像。

    入大集會。

    世尊廣歎功德勝利。

    超過一切諸大菩薩。

    不可稱計。

    既贊歎已。

    說十輪經。

    遺誡末世。

    不得于出家人。

    輕賤毀辱。

    以剃發染衣。

    即是聖賢幢相。

    雖破戒乃至無戒。

    舍身決堕地獄。

    猶為人天福田。

    況複具戒。

    況複證果。

    故菩薩大人。

    為護正法。

    往往示作比丘。

    混入庸侶。

    逆順縱橫。

    随機設化。

    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