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關燈
小
中
大
增上慢人。
及無信之輩。
了知聖凡難測。
不敢以牛羊眼。
觀視出家弟子。
而取重愆。
以此方便。
令僧寶種性不斷。
佛法賴以久存也。
在大衆中者。
通指山間樹下之賢。
禅定經行之侶。
自利利他之士。
若權若實之俦。
總集于自恣大會之中也。
皆同一心。
受缽和羅飯者。
憐愍施主。
無著無貪。
美食惡食。
不生增減。
故名一心。
梵語缽和羅。
自誓經言缽和蘭。
祗是梵音輕重。
此翻自恣食。
謂七月十五日。
設食供佛及僧。
名缽和羅飯。
即前文所列勝供也。
具清淨戒等者。
結贊勝田之相。
聖衆雖權實不等。
總以戒為其體。
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
依戒而住。
禅定經行。
四果六通。
固自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内秘菩薩。
外現聲聞。
尤必執持禁戒。
嚴護威儀。
倘戒不清淨。
名曰無慚。
受此信心勝供。
不啻銅汁鐵丸。
若戒根清淨。
雖未證果。
亦稱聖衆。
以登壇時所得。
如法清淨律儀。
即是無漏戒身。
直至成道。
無别體故。
如此聖德。
如雲普集。
誰能測其涯涘哉。
△五護勝益。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
現世父母。
六親眷屬。
得出三塗之苦。
應時解脫。
衣食自然。
若父母現在者。
福樂百年。
若七世父母。
生天自在化生。
入天華光。
勝益者。
與拔兩益。
出三塗。
得解脫。
拔苦益也。
衣食自然。
福樂百年。
入天華光。
與樂益也。
現世。
謂現生。
對下文七世而言。
六親。
謂父母兄弟姊妹。
又父黨六親。
謂伯叔兄弟子孫。
母黨六親。
謂姑姨姊妹女孫。
眷屬。
謂夫妻婢妾。
及一切表裡姻戚等。
衣食自然。
略舉人天樂事。
若充其緻。
則有慚愧衣。
如來衣。
禅悅法喜食。
第一義食。
皆悉自然。
自在化生者。
諸天不由胞胎故。
若充其緻。
則三種意生身。
皆悉自在。
入天華光者。
妙華光明。
諸天快樂之相。
若充其緻。
則萬行為華。
般若為光。
第一義為天。
三德秘藏。
以為安宅。
是名入天華光。
據此一文。
不惟度于父母。
并及六親眷屬。
不惟拔濟餓鬼。
悉使永離三塗。
不惟薦度亡人。
亦能利益現在。
功德宏深。
不可思議。
故曰。
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二教衆僧受供之儀。
時佛敕十方衆僧。
皆先為施主家咒願。
願七世父母。
行禅定意。
然後受食。
初受食時。
先安在佛前。
塔寺中佛前。
衆僧咒願竟。
便自受食。
施主設供。
本為父母。
故将受食。
先須咒願。
并行禅定。
咒願者。
願其父母。
離苦得樂。
今文略也。
行禅定意者。
攝心觀想。
凝慮澄神。
令咒願成就也。
佛前者。
随是何等佛像。
塔寺中佛前者。
浮圖及殿堂中佛像。
供佛然後及僧。
加以咒願禅定。
三寶具足。
令施福圓滿也。
△三當機獲益脫苦又二。
初孝子獲法喜益。
脫憂愁苦。
時目連比丘。
及大菩薩衆。
皆大歡喜。
目連悲啼泣聲。
釋然除滅。
法喜之益。
大衆同欣。
以各懷報恩之心故。
憂愁之苦。
目連頓釋。
以慈母必能度脫故。
△二慈母獲濟度益。
脫果報苦。
時目連母。
即于是日。
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積罪重殃。
壽同造化。
法音方演。
果報消亡。
亦如韋提。
創聞十六觀門。
頓悟無生法忍。
慈母既脫苦輪。
孝子仍修勝供。
增上與樂。
于理何妨。
舊雲。
應至七月十五。
供自恣僧。
母方脫苦。
恐為未達。
隻據今文。
益顯法門之勝。
○三流通分三。
初申請。
二贊答。
三奉行。
今初。
目連複白佛言。
弟子所生母。
得蒙三寶功德之力。
衆僧威神之力故。
若未來世。
一切佛弟子。
亦應奉盂蘭盆。
救度現在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可為爾不。
君子愛其親。
以及人之親。
況出世大孝乎。
前以母嬰重苦。
痛切肝腸。
馳告如來。
且求悲救。
今母蒙解脫。
為衆重咨。
既雲。
得蒙三寶之力。
又雲。
衆僧威神之力者。
雖稱三寶。
已攝僧伽。
為顯僧寶所存。
佛法收寄。
故别表之也。
△二贊答又二。
初贊許。
二正答。
今初。
佛言。
大善快問。
我正欲說。
汝今複問。
下契群機故大善。
上契聖心故稱快。
正欲說而複問。
正所謂快問也。
△二正答又四。
一教起行。
善男子。
若比丘比丘尼。
國王太子。
大臣宰相。
三公百官。
萬民庶人。
行慈孝者。
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
過去七世父母。
于七月十五日。
佛歡喜日。
僧自恣日。
以百味飯食。
安盂蘭盆中。
施十方自恣僧。
無論出家在家。
富貴貧賤。
各有生身重恩。
安得不修孝慈之行。
不修孝慈。
不但非佛弟子。
亦複非人類也。
皆應先為者。
不必父母去世。
然後為之。
佛歡喜日者。
如來應世。
本為度生。
今自恣日。
衆僧如法相教相谏。
展轉相成。
能令正法久住。
又檀越。
得因此修供作福。
廣行孝慈。
暢佛本懷。
故名佛歡喜日也。
△二教發願。
願使現在父母。
壽命百年無病。
無一切苦惱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
離餓鬼苦。
生人天中。
福樂無極。
一切行門。
願為前導。
既修勝供。
須以勝願期之。
自得存亡均利。
充七世以及塵劫。
是在修願行者。
自拓其心量也。
△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
修孝順者。
應念念中。
常憶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
憶所生父母。
為作盂蘭盆。
施佛及僧。
以報父母。
長養慈愛之恩。
念念常憶父母等。
正是教修孝慈。
孝慈之道。
正是觀心。
若不以心觀為法供者。
徒存空想。
縱令晝夜悲号。
究竟何益。
若漠然忘念。
則非佛弟子。
忤逆不孝。
進退推之。
必須約觀心。
釋此文義也。
觀心之義。
具如元文。
年年七月十五等。
教修事供。
不得執理而廢事。
又不得一年修供之後。
遂謂父母已度。
不複更修。
須知父母。
恩重無極。
須是念念觀理。
年年舉事。
未度脫者。
令得度脫。
已度脫者。
令增勝樂。
方名孝子。
始是報恩。
△四勸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
應當奉持是法。
信受名奉。
專念名持。
即是雙勸。
修于事理二供也。
應當者。
誡勖之辭。
若不奉持。
非佛弟子。
以應反顯不應。
不應即是律中罪名。
舊所謂制令必行。
不行即是違制。
亦可屬律。
藏者是也。
即經是律。
益顯其為大乘矣。
△三奉行。
時目連比丘。
四輩弟子。
歡喜奉行。
四輩。
即四衆。
一發起衆。
二當機衆。
三影響衆。
四結緣衆。
歡喜者。
三義故喜。
一能說人清淨。
二所說法清淨。
三所得利益清淨。
今文利益。
雖不明于果證。
而圓音一唱。
密益何窮。
如初為提。
謂說三歸五戒。
便有無量諸天。
發大道心。
無量諸天。
得無生忍。
況今殊勝法門。
方彈诃于六通聖果。
豈僅僅為人天淺津。
經文自略。
義必有秘密不定二種深益也。
佛說盂蘭盆經新疏(終)
及無信之輩。
了知聖凡難測。
不敢以牛羊眼。
觀視出家弟子。
而取重愆。
以此方便。
令僧寶種性不斷。
佛法賴以久存也。
在大衆中者。
通指山間樹下之賢。
禅定經行之侶。
自利利他之士。
若權若實之俦。
總集于自恣大會之中也。
皆同一心。
受缽和羅飯者。
憐愍施主。
無著無貪。
美食惡食。
不生增減。
故名一心。
梵語缽和羅。
自誓經言缽和蘭。
祗是梵音輕重。
此翻自恣食。
謂七月十五日。
設食供佛及僧。
名缽和羅飯。
即前文所列勝供也。
具清淨戒等者。
結贊勝田之相。
聖衆雖權實不等。
總以戒為其體。
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
依戒而住。
禅定經行。
四果六通。
固自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内秘菩薩。
外現聲聞。
尤必執持禁戒。
嚴護威儀。
倘戒不清淨。
名曰無慚。
受此信心勝供。
不啻銅汁鐵丸。
若戒根清淨。
雖未證果。
亦稱聖衆。
以登壇時所得。
如法清淨律儀。
即是無漏戒身。
直至成道。
無别體故。
如此聖德。
如雲普集。
誰能測其涯涘哉。
△五護勝益。
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
現世父母。
六親眷屬。
得出三塗之苦。
應時解脫。
衣食自然。
若父母現在者。
福樂百年。
若七世父母。
生天自在化生。
入天華光。
勝益者。
與拔兩益。
出三塗。
得解脫。
拔苦益也。
衣食自然。
福樂百年。
入天華光。
與樂益也。
現世。
謂現生。
對下文七世而言。
六親。
謂父母兄弟姊妹。
又父黨六親。
謂伯叔兄弟子孫。
母黨六親。
謂姑姨姊妹女孫。
眷屬。
謂夫妻婢妾。
及一切表裡姻戚等。
衣食自然。
略舉人天樂事。
若充其緻。
則有慚愧衣。
如來衣。
禅悅法喜食。
第一義食。
皆悉自然。
自在化生者。
諸天不由胞胎故。
若充其緻。
則三種意生身。
皆悉自在。
入天華光者。
妙華光明。
諸天快樂之相。
若充其緻。
則萬行為華。
般若為光。
第一義為天。
三德秘藏。
以為安宅。
是名入天華光。
據此一文。
不惟度于父母。
并及六親眷屬。
不惟拔濟餓鬼。
悉使永離三塗。
不惟薦度亡人。
亦能利益現在。
功德宏深。
不可思議。
故曰。
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二教衆僧受供之儀。
時佛敕十方衆僧。
皆先為施主家咒願。
願七世父母。
行禅定意。
然後受食。
初受食時。
先安在佛前。
塔寺中佛前。
衆僧咒願竟。
便自受食。
施主設供。
本為父母。
故将受食。
先須咒願。
并行禅定。
咒願者。
願其父母。
離苦得樂。
今文略也。
行禅定意者。
攝心觀想。
凝慮澄神。
令咒願成就也。
佛前者。
随是何等佛像。
塔寺中佛前者。
浮圖及殿堂中佛像。
供佛然後及僧。
加以咒願禅定。
三寶具足。
令施福圓滿也。
△三當機獲益脫苦又二。
初孝子獲法喜益。
脫憂愁苦。
時目連比丘。
及大菩薩衆。
皆大歡喜。
目連悲啼泣聲。
釋然除滅。
法喜之益。
大衆同欣。
以各懷報恩之心故。
憂愁之苦。
目連頓釋。
以慈母必能度脫故。
△二慈母獲濟度益。
脫果報苦。
時目連母。
即于是日。
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積罪重殃。
壽同造化。
法音方演。
果報消亡。
亦如韋提。
創聞十六觀門。
頓悟無生法忍。
慈母既脫苦輪。
孝子仍修勝供。
增上與樂。
于理何妨。
舊雲。
應至七月十五。
供自恣僧。
母方脫苦。
恐為未達。
隻據今文。
益顯法門之勝。
○三流通分三。
初申請。
二贊答。
三奉行。
今初。
目連複白佛言。
弟子所生母。
得蒙三寶功德之力。
衆僧威神之力故。
若未來世。
一切佛弟子。
亦應奉盂蘭盆。
救度現在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可為爾不。
君子愛其親。
以及人之親。
況出世大孝乎。
前以母嬰重苦。
痛切肝腸。
馳告如來。
且求悲救。
今母蒙解脫。
為衆重咨。
既雲。
得蒙三寶之力。
又雲。
衆僧威神之力者。
雖稱三寶。
已攝僧伽。
為顯僧寶所存。
佛法收寄。
故别表之也。
△二贊答又二。
初贊許。
二正答。
今初。
佛言。
大善快問。
我正欲說。
汝今複問。
下契群機故大善。
上契聖心故稱快。
正欲說而複問。
正所謂快問也。
△二正答又四。
一教起行。
善男子。
若比丘比丘尼。
國王太子。
大臣宰相。
三公百官。
萬民庶人。
行慈孝者。
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
過去七世父母。
于七月十五日。
佛歡喜日。
僧自恣日。
以百味飯食。
安盂蘭盆中。
施十方自恣僧。
無論出家在家。
富貴貧賤。
各有生身重恩。
安得不修孝慈之行。
不修孝慈。
不但非佛弟子。
亦複非人類也。
皆應先為者。
不必父母去世。
然後為之。
佛歡喜日者。
如來應世。
本為度生。
今自恣日。
衆僧如法相教相谏。
展轉相成。
能令正法久住。
又檀越。
得因此修供作福。
廣行孝慈。
暢佛本懷。
故名佛歡喜日也。
△二教發願。
願使現在父母。
壽命百年無病。
無一切苦惱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
離餓鬼苦。
生人天中。
福樂無極。
一切行門。
願為前導。
既修勝供。
須以勝願期之。
自得存亡均利。
充七世以及塵劫。
是在修願行者。
自拓其心量也。
△三教常作。
是佛弟子。
修孝順者。
應念念中。
常憶父母。
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
憶所生父母。
為作盂蘭盆。
施佛及僧。
以報父母。
長養慈愛之恩。
念念常憶父母等。
正是教修孝慈。
孝慈之道。
正是觀心。
若不以心觀為法供者。
徒存空想。
縱令晝夜悲号。
究竟何益。
若漠然忘念。
則非佛弟子。
忤逆不孝。
進退推之。
必須約觀心。
釋此文義也。
觀心之義。
具如元文。
年年七月十五等。
教修事供。
不得執理而廢事。
又不得一年修供之後。
遂謂父母已度。
不複更修。
須知父母。
恩重無極。
須是念念觀理。
年年舉事。
未度脫者。
令得度脫。
已度脫者。
令增勝樂。
方名孝子。
始是報恩。
△四勸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
應當奉持是法。
信受名奉。
專念名持。
即是雙勸。
修于事理二供也。
應當者。
誡勖之辭。
若不奉持。
非佛弟子。
以應反顯不應。
不應即是律中罪名。
舊所謂制令必行。
不行即是違制。
亦可屬律。
藏者是也。
即經是律。
益顯其為大乘矣。
△三奉行。
時目連比丘。
四輩弟子。
歡喜奉行。
四輩。
即四衆。
一發起衆。
二當機衆。
三影響衆。
四結緣衆。
歡喜者。
三義故喜。
一能說人清淨。
二所說法清淨。
三所得利益清淨。
今文利益。
雖不明于果證。
而圓音一唱。
密益何窮。
如初為提。
謂說三歸五戒。
便有無量諸天。
發大道心。
無量諸天。
得無生忍。
況今殊勝法門。
方彈诃于六通聖果。
豈僅僅為人天淺津。
經文自略。
義必有秘密不定二種深益也。
佛說盂蘭盆經新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