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關燈
小
中
大
現比丘等事耶。
或曰。
目連始得六通。
正在十二年内時。
本阿含教。
奚方等。
答曰。
汝但知别五時。
不知有通五時也。
須約義理。
定其部味。
方無過耳。
次觀心教相者。
心具諸乘。
心即是教。
心名大乘。
無不運載。
一念觀成。
轉教餘念諸心心所。
是名觀心教相也。
若不就事解釋。
不知如來教道所關。
若不觀心解釋。
不能一切時中。
常修法供。
經雲。
應念念中。
常憶父母等。
是教令觀心。
又雲。
年年七月十五日。
為作盂蘭盆。
是教修事供。
又雲。
一切佛弟子。
當奉持是法。
是雙勸受持。
良以衆生。
無始至今。
既各有迷事迷理二種無明。
各具惡業煩惱二種重障。
故須事理并修。
方能究竟拔苦與樂。
願佛弟子。
思之修之。
○入文為三。
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通序。
二别序。
今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祗樹給孤獨園。
通序。
亦名證信序。
一切經首。
同安此語。
故名通序。
以此六種成就。
證是佛說。
令物生信。
故名證信序。
聞如是。
或雲。
如是我聞。
西域多用倒文。
譯人各随其便。
實無異義也。
聞者。
阿難親從佛聞。
順世流布。
稱假名我。
順無我法。
則但稱聞。
義亦無在也。
不異名如。
無非曰是。
機感相叩。
法席周圓。
曰一時。
一切智人。
覺行圓滿。
曰佛。
以四種住。
應迹人間。
示同起居。
曰在。
四種住者。
天住梵住聖住佛住。
天住者。
施戒善心。
六天之因。
梵住者。
慈悲喜舍。
色無色界之因。
聖住者。
三解脫門。
三乘聖果之因。
佛住者首楞嚴定。
力無畏不共等。
佛自受用之法。
天住梵住。
以應凡夫。
聖住應漸機。
佛住應頓機。
佛為能住人。
四為所住法。
又四為能住法。
國城園林。
為所住處也。
舍衛者。
西域大國之名。
此翻聞物。
亦翻豐德。
祗樹給孤獨園者。
本是祗陀太子之園。
須達多長者。
側布金錢買之。
餘有少地未布。
太子即發心。
以此奉施。
故雙标二人名也。
須達多。
好行惠施。
拯濟孤獨。
時人号之為給孤獨。
以事詣王舍城。
初聞佛名。
身毛為豎。
思惟不寐。
昏夜大明。
發心往見。
巨關自辟。
聞法證果。
請佛化度舍衛國人。
故布金買園。
造僧伽藍也。
是中聞字。
即聞成就。
如是。
即信成就。
一時。
即時成就。
佛。
即主成就。
舍衛祗園。
即處成就。
不列衆成就者。
但知文略。
準後文雲。
四輩弟子。
歡喜奉行。
當知必有同聞衆也。
又聞約四義。
乃至處論四土。
又觀心明聞等。
茲不具出。
可以意得。
△二别序。
亦名發起序。
經經各自不同。
故名别序。
以此因緣。
啟發聖教。
故名發起。
文分為六。
初目連道滿。
大目犍連。
始得六通。
尊者。
名尼拘律陀。
乃西域樹名。
父母禱此樹而得生。
因以為名。
大者梵語。
摩诃。
此翻大多勝。
天王大人所敬。
故言大。
遍解内外經書。
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種外道。
故言勝。
今略稱大。
攝于多勝也。
目犍連。
此翻采菽氏。
尊者之姓。
此姓尊貴。
故人多以姓稱之。
十大弟子中。
神通第一。
言六通者。
一天眼。
二天耳。
三他心。
四宿命。
五神足。
六漏盡。
天眼徹見障内外色。
天耳具聞人非人聲。
他心了知衆心差别。
宿命憶識往昔劫事。
神足示現種種變化。
漏盡實知苦集滅道。
六皆稱神通者。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
照徹無礙也。
言始得者。
六通之性。
雖皆本具。
迷不現前。
須假修顯。
今尊者與舍利弗。
初聞因緣深義。
頓破見惑。
證須陀洹。
尋來見佛。
善來得戒。
即如先所見。
重複觀察。
便于有漏心。
得解脫無漏。
解脫智生。
先所未得而今得之。
故名始得。
即是依于性共緣三種四念處力。
發起慧俱無疑三種解脫果證。
故六通力。
超過其餘一切聲聞也。
六通之性。
皆本具者。
如昔有人。
專精讀書。
不覺日暮。
直至黃昏。
朗然閱誦。
他人從戶外入。
語雲。
天已昏黑。
如何暗中。
猶讀誦耶。
彼聞此語。
分别心生。
即昏無所見。
當知天眼之性。
人皆本具。
妄想分别。
緻令不現前。
耳又如有人患聰。
聞床下蟻行。
謂是車馬戰鬥。
即天耳性具。
迷失慧性。
反以為病。
父母于幼子。
雖未能言。
體知其意。
即他心性具。
昨日已去。
今猶憶知。
以近例遠。
定可還憶。
即宿命性具。
李廣射石而沒羽。
葛女投冶而作金。
舉鐵缽而非重。
生心即複不勝。
忘香盒于殿中。
再往始知固扃。
即神足性具。
嘔髑髅之清泉。
不堪再飲。
聞索債之鬼語。
豈更思兒。
即無漏性具。
但繇積迷不返。
埋沒性靈。
緻使見不超色。
聞不越聲。
亦以不達性德。
纡曲修持。
緻使神通。
成多差别。
天龍神鬼。
報得五通。
境狹用短。
凡夫外道。
修得五通。
亦無勝用。
既未漏盡。
禅退通亡。
慧解脫人。
但盡諸漏。
五用不彰。
俱解脫人。
六通乃具。
乃至方便道中。
猶存作意。
無記化化。
始屬真因。
然雖邪正攸分。
小大區别。
總承性德威神之力。
若非性具。
修豈得成。
昧性而修。
為邪為小。
如盲人不見日輪。
亦蒙其照。
達修在性。
為正為大。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今目犍連。
所得六通。
迹同權小。
本實難思。
有經說言。
目連入八千三昧。
能知八千世界中事。
乃至震動八千世界。
舍利弗入一萬三昧。
迦葉能入一萬二千三昧。
除二人外。
餘大聲聞。
皆不及目連。
十地菩薩。
則展轉倍勝。
不可思議。
無非性具之德。
故稱性修之。
妙用斯大耳。
△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
報乳哺之恩。
父生母鞠。
恩重無量。
取要而言。
且雲乳哺。
不念報恩。
便非人類。
不令度脫。
非真報恩。
然始雖念念知恩。
欲報無力。
今已得道。
必須先度其親。
△三攀慕遍尋。
即以道眼。
觀視世間。
聖果初成。
即觀父母所生之處。
酬本願而急先務也。
天眼從證道得。
故名道眼。
世間者。
三界為器世間。
六道四生。
為衆生世間也。
△四得見所在。
見其亡母。
生餓鬼中。
不見飲食。
皮骨連立。
觀視世間。
非但尋母。
而父已受樂。
故不須述。
母生餓鬼。
苦切倒懸。
救濟良法。
因斯發起。
餓鬼是異熟果。
酬于引業。
不見飲食等。
是等流果。
酬于滿業。
以鬼趣雖同。
受報有别。
或無财。
或少财。
或有财。
三種各三。
種成九種。
今目連母。
積悭貪之重業。
招無财之劇報。
皮骨連立。
自取其殃。
孝子慈親。
豈能相代。
果報之徴。
猶如影響。
惟心所造。
事不由他。
△五悲哀往救。
目連悲哀。
即以缽盛飯。
往饷其母。
悲哀者。
所謂感傷徹于骨髓。
号叫動于天地也。
母既不見飲食。
故先以缽飯往饷。
救饑渴之極苦。
△六惡習難轉。
母得缽飯。
便以左手障缽。
右手揣食。
食未入口。
化成火炭。
遂不得食。
本以悭貪。
堕茲劇苦
或曰。
目連始得六通。
正在十二年内時。
本阿含教。
奚方等。
答曰。
汝但知别五時。
不知有通五時也。
須約義理。
定其部味。
方無過耳。
次觀心教相者。
心具諸乘。
心即是教。
心名大乘。
無不運載。
一念觀成。
轉教餘念諸心心所。
是名觀心教相也。
若不就事解釋。
不知如來教道所關。
若不觀心解釋。
不能一切時中。
常修法供。
經雲。
應念念中。
常憶父母等。
是教令觀心。
又雲。
年年七月十五日。
為作盂蘭盆。
是教修事供。
又雲。
一切佛弟子。
當奉持是法。
是雙勸受持。
良以衆生。
無始至今。
既各有迷事迷理二種無明。
各具惡業煩惱二種重障。
故須事理并修。
方能究竟拔苦與樂。
願佛弟子。
思之修之。
○入文為三。
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通序。
二别序。
今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祗樹給孤獨園。
通序。
亦名證信序。
一切經首。
同安此語。
故名通序。
以此六種成就。
證是佛說。
令物生信。
故名證信序。
聞如是。
或雲。
如是我聞。
西域多用倒文。
譯人各随其便。
實無異義也。
聞者。
阿難親從佛聞。
順世流布。
稱假名我。
順無我法。
則但稱聞。
義亦無在也。
不異名如。
無非曰是。
機感相叩。
法席周圓。
曰一時。
一切智人。
覺行圓滿。
曰佛。
以四種住。
應迹人間。
示同起居。
曰在。
四種住者。
天住梵住聖住佛住。
天住者。
施戒善心。
六天之因。
梵住者。
慈悲喜舍。
色無色界之因。
聖住者。
三解脫門。
三乘聖果之因。
佛住者首楞嚴定。
力無畏不共等。
佛自受用之法。
天住梵住。
以應凡夫。
聖住應漸機。
佛住應頓機。
佛為能住人。
四為所住法。
又四為能住法。
國城園林。
為所住處也。
舍衛者。
西域大國之名。
此翻聞物。
亦翻豐德。
祗樹給孤獨園者。
本是祗陀太子之園。
須達多長者。
側布金錢買之。
餘有少地未布。
太子即發心。
以此奉施。
故雙标二人名也。
須達多。
好行惠施。
拯濟孤獨。
時人号之為給孤獨。
以事詣王舍城。
初聞佛名。
身毛為豎。
思惟不寐。
昏夜大明。
發心往見。
巨關自辟。
聞法證果。
請佛化度舍衛國人。
故布金買園。
造僧伽藍也。
是中聞字。
即聞成就。
如是。
即信成就。
一時。
即時成就。
佛。
即主成就。
舍衛祗園。
即處成就。
不列衆成就者。
但知文略。
準後文雲。
四輩弟子。
歡喜奉行。
當知必有同聞衆也。
又聞約四義。
乃至處論四土。
又觀心明聞等。
茲不具出。
可以意得。
△二别序。
亦名發起序。
經經各自不同。
故名别序。
以此因緣。
啟發聖教。
故名發起。
文分為六。
初目連道滿。
大目犍連。
始得六通。
尊者。
名尼拘律陀。
乃西域樹名。
父母禱此樹而得生。
因以為名。
大者梵語。
摩诃。
此翻大多勝。
天王大人所敬。
故言大。
遍解内外經書。
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種外道。
故言勝。
今略稱大。
攝于多勝也。
目犍連。
此翻采菽氏。
尊者之姓。
此姓尊貴。
故人多以姓稱之。
十大弟子中。
神通第一。
言六通者。
一天眼。
二天耳。
三他心。
四宿命。
五神足。
六漏盡。
天眼徹見障内外色。
天耳具聞人非人聲。
他心了知衆心差别。
宿命憶識往昔劫事。
神足示現種種變化。
漏盡實知苦集滅道。
六皆稱神通者。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
照徹無礙也。
言始得者。
六通之性。
雖皆本具。
迷不現前。
須假修顯。
今尊者與舍利弗。
初聞因緣深義。
頓破見惑。
證須陀洹。
尋來見佛。
善來得戒。
即如先所見。
重複觀察。
便于有漏心。
得解脫無漏。
解脫智生。
先所未得而今得之。
故名始得。
即是依于性共緣三種四念處力。
發起慧俱無疑三種解脫果證。
故六通力。
超過其餘一切聲聞也。
六通之性。
皆本具者。
如昔有人。
專精讀書。
不覺日暮。
直至黃昏。
朗然閱誦。
他人從戶外入。
語雲。
天已昏黑。
如何暗中。
猶讀誦耶。
彼聞此語。
分别心生。
即昏無所見。
當知天眼之性。
人皆本具。
妄想分别。
緻令不現前。
耳又如有人患聰。
聞床下蟻行。
謂是車馬戰鬥。
即天耳性具。
迷失慧性。
反以為病。
父母于幼子。
雖未能言。
體知其意。
即他心性具。
昨日已去。
今猶憶知。
以近例遠。
定可還憶。
即宿命性具。
李廣射石而沒羽。
葛女投冶而作金。
舉鐵缽而非重。
生心即複不勝。
忘香盒于殿中。
再往始知固扃。
即神足性具。
嘔髑髅之清泉。
不堪再飲。
聞索債之鬼語。
豈更思兒。
即無漏性具。
但繇積迷不返。
埋沒性靈。
緻使見不超色。
聞不越聲。
亦以不達性德。
纡曲修持。
緻使神通。
成多差别。
天龍神鬼。
報得五通。
境狹用短。
凡夫外道。
修得五通。
亦無勝用。
既未漏盡。
禅退通亡。
慧解脫人。
但盡諸漏。
五用不彰。
俱解脫人。
六通乃具。
乃至方便道中。
猶存作意。
無記化化。
始屬真因。
然雖邪正攸分。
小大區别。
總承性德威神之力。
若非性具。
修豈得成。
昧性而修。
為邪為小。
如盲人不見日輪。
亦蒙其照。
達修在性。
為正為大。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今目犍連。
所得六通。
迹同權小。
本實難思。
有經說言。
目連入八千三昧。
能知八千世界中事。
乃至震動八千世界。
舍利弗入一萬三昧。
迦葉能入一萬二千三昧。
除二人外。
餘大聲聞。
皆不及目連。
十地菩薩。
則展轉倍勝。
不可思議。
無非性具之德。
故稱性修之。
妙用斯大耳。
△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
報乳哺之恩。
父生母鞠。
恩重無量。
取要而言。
且雲乳哺。
不念報恩。
便非人類。
不令度脫。
非真報恩。
然始雖念念知恩。
欲報無力。
今已得道。
必須先度其親。
△三攀慕遍尋。
即以道眼。
觀視世間。
聖果初成。
即觀父母所生之處。
酬本願而急先務也。
天眼從證道得。
故名道眼。
世間者。
三界為器世間。
六道四生。
為衆生世間也。
△四得見所在。
見其亡母。
生餓鬼中。
不見飲食。
皮骨連立。
觀視世間。
非但尋母。
而父已受樂。
故不須述。
母生餓鬼。
苦切倒懸。
救濟良法。
因斯發起。
餓鬼是異熟果。
酬于引業。
不見飲食等。
是等流果。
酬于滿業。
以鬼趣雖同。
受報有别。
或無财。
或少财。
或有财。
三種各三。
種成九種。
今目連母。
積悭貪之重業。
招無财之劇報。
皮骨連立。
自取其殃。
孝子慈親。
豈能相代。
果報之徴。
猶如影響。
惟心所造。
事不由他。
△五悲哀往救。
目連悲哀。
即以缽盛飯。
往饷其母。
悲哀者。
所謂感傷徹于骨髓。
号叫動于天地也。
母既不見飲食。
故先以缽飯往饷。
救饑渴之極苦。
△六惡習難轉。
母得缽飯。
便以左手障缽。
右手揣食。
食未入口。
化成火炭。
遂不得食。
本以悭貪。
堕茲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