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新疏
關燈
小
中
大
是。
雖妄謂在我心外。
各各實有。
而實非有。
猶如夢未醒時。
執夢為實。
醒後尋覓。
了不可得。
如此心中所現十界。
不離自心。
名為法寶。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一任颠倒昏迷。
分能分所。
究竟離心覓法。
無分毫法相可得。
離法覓心。
亦無少許心相可得。
即心是法。
即法是心。
本自和合。
不可乖異。
名為僧寶。
此介爾一念心中。
圓具如此三寶體性。
無欠無餘。
猶如金剛不可壞滅。
一念既爾。
一切諸念。
亦複如是。
一切諸佛。
依此得道。
轉大法輪。
入大涅槃。
一切住持三寶。
勝義三寶。
别相三寶。
一體三寶。
繇此建立。
故曰。
一切衆生。
即涅槃相。
不複更滅。
又曰。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若能觀此介爾之心。
則能具足一切佛法。
故曰。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若不作此觀心辨體者。
雲何名為于念念中。
常憶父母。
而修孝慈耶。
三就事明宗者。
戒雖無量。
以孝為宗。
萬行雖多。
以孝為首。
所以釋迦曠劫。
常修報恩之行。
目連成道。
即念乳哺之恩。
當知非但成道之後。
方念其親。
實因報親因緣。
方修聖道。
如地藏菩薩。
昔為婆羅門女。
為度母故。
發大悲心。
生界未空。
誓不先成佛道。
諸佛菩薩。
發心因緣。
大率如此。
申此孝義。
即有二種。
一世間孝。
二出世孝。
世間孝有三種。
一能尊親。
謂自成聖賢。
亦能喻親于道。
如大舜等。
又繼志述事。
如武周等。
二不辱其親。
如曾子啟手啟足等。
三能養其親。
如必有酒肉等。
能尊親者。
名為大孝。
亦名達孝。
亦名至孝。
即是世間孝之極緻。
然雖宗廟飨之。
子孫保之。
不能使其親。
出輪回苦。
證常住樂。
聖人設教。
曲随物情。
楊葉止啼。
為出世孝作弄引耳。
出世孝複有二義。
一直明孝道。
二以慈成孝。
直明孝道者。
即有四種。
一盡心供養。
二誘令修善。
三勸令舍惡。
四令證道果。
盡心供養者。
如五分律雲。
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擔父。
左肩擔母。
極世珍奇衣食供養。
猶不能報須臾之恩。
從今聽諸比丘。
盡心盡壽。
供養父母。
若不供養。
得重罪也。
誘令修善者。
如佛說孝子經雲。
若不能以三尊之至。
化其親者。
雖盡孝養。
猶為不孝。
能令二親。
去惡為善。
奉持五戒。
執三自歸。
朝奉而暮終者。
是報重恩。
毗尼母經雲。
父母若貧。
先與受歸戒已。
然後施與。
又自修善行。
亦名為孝。
如罵意經雲。
人持戒。
乃孝順報父母恩耳。
何以故。
不殺萬物得長生。
不盜物皆富。
不淫不亂。
不欺皆信。
不飲酒皆淨。
父母有時堕是中。
便安隐也。
勸令舍惡者。
如孝子經雲。
若親頑闇。
不奉三尊。
兇虐殘戾等。
子當極谏。
以啟悟之。
若猶未悟。
即為開化。
牽臂引類。
示王者之牢獄。
諸囚之刑戮。
若複未移。
悲泣啼号。
絕不飲食。
親雖不明。
必懼子死。
當強忍伏。
心崇正道。
儒禮亦雲。
父母有過。
三谏而不聽。
則号泣而随之也。
令證道果者。
如淨藏淨眼之于妙莊嚴王。
釋迦世尊之于淨飯父王。
乃摩耶夫人等。
此四種孝。
即順四悉檀意。
初之一種。
同于世間。
第三能養。
令父母得歡喜益。
但世間孝養。
多事殺生。
重結怨業。
出世孝養。
清淨無過。
是為異也。
修善舍惡。
同于世間第一大孝。
令父母得生善滅惡二益。
若自修善行。
亦名為孝。
即同世間第二不辱其親。
但儒明不辱。
止據現生。
佛戒功能。
濟度累劫。
是為異也。
令證道果。
世間所無。
能令父母。
得入理益。
前三為權。
此一為實。
就入理中。
更約生滅無生無量無作。
科簡權實。
義多無盡。
今經約迹。
一往屬權。
約教約理。
定須歸實。
未有如斯哀請。
救出苦輪。
而猶終滞人天僞果者也。
次明以慈成孝者。
複為三。
一生緣慈。
二法緣慈。
三無緣慈。
生緣慈者。
觀一切衆生。
如父母想。
故梵網雲。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作此觀時。
怨親平等。
于七種境中。
次第與三品樂。
以此調伏瞋惱悭嫉。
乃至證得慈心三昧。
凡與我有緣者。
皆能為其拔苦與樂。
父母恩最重。
故與拔最在先也。
法緣慈者。
觀一切法。
皆從緣生。
故梵網雲。
一切地水。
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
是我本體。
衆生惟是四大合成。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既四大無二。
故慈心所緣亦無有二。
作此觀時。
怨親一相。
乃至證得慈心三昧與拔之力。
較前更勝也。
無緣慈者。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法界一相。
真實平等。
不住法相及衆生相。
觀菩提即煩惱。
涅槃即生死。
起無作誓。
欲拔性德之苦。
觀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起無作誓。
欲與性德之樂。
此慈即悲。
此悲即慈。
稱性圓修。
熏成三昧。
随法界衆生。
有可化機宜。
關于同體法性者。
無謀無慮。
任運應之。
如此大慈。
不可思議。
普門示現。
神力無邊。
塵刹含靈。
無不遍度。
生我重德。
甯不超升也。
此三種慈。
生緣乃三乘之所共修。
但二乘本無利他宏誓。
故為力微。
菩薩修之。
力用廣大。
次法緣慈。
二乘亦能少分修習。
正是菩薩所修。
三無緣慈。
則中道佛法。
不共二乘。
今就目連釋者須約本迹。
本則諸大聲聞。
皆法身示現。
久修久證無緣大慈。
迹則示同小果。
僅成生緣慈力。
故佛簡雲。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衆聖之道。
具三種慈。
故雲。
當須十方衆僧之力也。
何故約三慈成孝。
以經中雲。
常以孝慈。
憶所生父母。
當知不修慈力。
莫成孝道。
儒者亦雲。
無故而傷一昆蟲。
非孝也。
無故而損一草木。
非孝也。
況佛道乎。
又慈即是順。
順法性故。
順即是孝。
孝即是一切佛法宗要。
欲孝父母。
須順三寶。
欲孝順三寶。
須修孝慈。
報父母恩。
又三寶即是父母。
如罵意經雲。
佛為父。
法為母等。
又父母亦即是三寶。
如雲。
有二活佛。
在汝家中。
謂父與母。
故梵網雲。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今經以孝慈為宗也。
次觀心明宗者。
現前一念。
三寶具足。
随順觀察。
名之為孝。
一名法供。
迷惑流浪。
名之為逆。
亦名罪根。
一念與觀慧相應。
則十界俱悟。
何況父母。
一念與法性相背。
則十界俱迷。
又何止父母。
又悟則智度母。
方便父。
同得解脫。
迷則無明父。
貪愛母。
同歸苦輪。
如此觀心。
是念念中。
常修孝慈也。
四就事明用者。
拔苦與樂。
以為力用。
拔餓鬼苦。
與生天樂。
此則就近略明耳。
實則拔生死苦。
與涅槃樂。
拔滞寂苦。
與遊戲神通樂。
拔二邊苦。
與中道樂。
生方便土。
名為淨天。
生果報土。
名為義天。
生寂光土。
名天中天。
大涅槃天。
如此與拔。
方是今經之大力用也。
次觀心明用者。
但觀現前一念。
具足三寶體性。
則能圓拔自性十界苦集。
圓與自性十界道滅也。
五就事判教相者。
此是大乘方等教攝。
二藏名義。
菩薩藏收。
舊雲。
屬人天乘。
在小乘藏。
但泥得脫餓鬼。
入天華光之文耳。
小乘藏中。
安得明十地大人。
權
雖妄謂在我心外。
各各實有。
而實非有。
猶如夢未醒時。
執夢為實。
醒後尋覓。
了不可得。
如此心中所現十界。
不離自心。
名為法寶。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一任颠倒昏迷。
分能分所。
究竟離心覓法。
無分毫法相可得。
離法覓心。
亦無少許心相可得。
即心是法。
即法是心。
本自和合。
不可乖異。
名為僧寶。
此介爾一念心中。
圓具如此三寶體性。
無欠無餘。
猶如金剛不可壞滅。
一念既爾。
一切諸念。
亦複如是。
一切諸佛。
依此得道。
轉大法輪。
入大涅槃。
一切住持三寶。
勝義三寶。
别相三寶。
一體三寶。
繇此建立。
故曰。
一切衆生。
即涅槃相。
不複更滅。
又曰。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中求。
若能觀此介爾之心。
則能具足一切佛法。
故曰。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若不作此觀心辨體者。
雲何名為于念念中。
常憶父母。
而修孝慈耶。
三就事明宗者。
戒雖無量。
以孝為宗。
萬行雖多。
以孝為首。
所以釋迦曠劫。
常修報恩之行。
目連成道。
即念乳哺之恩。
當知非但成道之後。
方念其親。
實因報親因緣。
方修聖道。
如地藏菩薩。
昔為婆羅門女。
為度母故。
發大悲心。
生界未空。
誓不先成佛道。
諸佛菩薩。
發心因緣。
大率如此。
申此孝義。
即有二種。
一世間孝。
二出世孝。
世間孝有三種。
一能尊親。
謂自成聖賢。
亦能喻親于道。
如大舜等。
又繼志述事。
如武周等。
二不辱其親。
如曾子啟手啟足等。
三能養其親。
如必有酒肉等。
能尊親者。
名為大孝。
亦名達孝。
亦名至孝。
即是世間孝之極緻。
然雖宗廟飨之。
子孫保之。
不能使其親。
出輪回苦。
證常住樂。
聖人設教。
曲随物情。
楊葉止啼。
為出世孝作弄引耳。
出世孝複有二義。
一直明孝道。
二以慈成孝。
直明孝道者。
即有四種。
一盡心供養。
二誘令修善。
三勸令舍惡。
四令證道果。
盡心供養者。
如五分律雲。
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擔父。
左肩擔母。
極世珍奇衣食供養。
猶不能報須臾之恩。
從今聽諸比丘。
盡心盡壽。
供養父母。
若不供養。
得重罪也。
誘令修善者。
如佛說孝子經雲。
若不能以三尊之至。
化其親者。
雖盡孝養。
猶為不孝。
能令二親。
去惡為善。
奉持五戒。
執三自歸。
朝奉而暮終者。
是報重恩。
毗尼母經雲。
父母若貧。
先與受歸戒已。
然後施與。
又自修善行。
亦名為孝。
如罵意經雲。
人持戒。
乃孝順報父母恩耳。
何以故。
不殺萬物得長生。
不盜物皆富。
不淫不亂。
不欺皆信。
不飲酒皆淨。
父母有時堕是中。
便安隐也。
勸令舍惡者。
如孝子經雲。
若親頑闇。
不奉三尊。
兇虐殘戾等。
子當極谏。
以啟悟之。
若猶未悟。
即為開化。
牽臂引類。
示王者之牢獄。
諸囚之刑戮。
若複未移。
悲泣啼号。
絕不飲食。
親雖不明。
必懼子死。
當強忍伏。
心崇正道。
儒禮亦雲。
父母有過。
三谏而不聽。
則号泣而随之也。
令證道果者。
如淨藏淨眼之于妙莊嚴王。
釋迦世尊之于淨飯父王。
乃摩耶夫人等。
此四種孝。
即順四悉檀意。
初之一種。
同于世間。
第三能養。
令父母得歡喜益。
但世間孝養。
多事殺生。
重結怨業。
出世孝養。
清淨無過。
是為異也。
修善舍惡。
同于世間第一大孝。
令父母得生善滅惡二益。
若自修善行。
亦名為孝。
即同世間第二不辱其親。
但儒明不辱。
止據現生。
佛戒功能。
濟度累劫。
是為異也。
令證道果。
世間所無。
能令父母。
得入理益。
前三為權。
此一為實。
就入理中。
更約生滅無生無量無作。
科簡權實。
義多無盡。
今經約迹。
一往屬權。
約教約理。
定須歸實。
未有如斯哀請。
救出苦輪。
而猶終滞人天僞果者也。
次明以慈成孝者。
複為三。
一生緣慈。
二法緣慈。
三無緣慈。
生緣慈者。
觀一切衆生。
如父母想。
故梵網雲。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作此觀時。
怨親平等。
于七種境中。
次第與三品樂。
以此調伏瞋惱悭嫉。
乃至證得慈心三昧。
凡與我有緣者。
皆能為其拔苦與樂。
父母恩最重。
故與拔最在先也。
法緣慈者。
觀一切法。
皆從緣生。
故梵網雲。
一切地水。
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
是我本體。
衆生惟是四大合成。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既四大無二。
故慈心所緣亦無有二。
作此觀時。
怨親一相。
乃至證得慈心三昧與拔之力。
較前更勝也。
無緣慈者。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法界一相。
真實平等。
不住法相及衆生相。
觀菩提即煩惱。
涅槃即生死。
起無作誓。
欲拔性德之苦。
觀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起無作誓。
欲與性德之樂。
此慈即悲。
此悲即慈。
稱性圓修。
熏成三昧。
随法界衆生。
有可化機宜。
關于同體法性者。
無謀無慮。
任運應之。
如此大慈。
不可思議。
普門示現。
神力無邊。
塵刹含靈。
無不遍度。
生我重德。
甯不超升也。
此三種慈。
生緣乃三乘之所共修。
但二乘本無利他宏誓。
故為力微。
菩薩修之。
力用廣大。
次法緣慈。
二乘亦能少分修習。
正是菩薩所修。
三無緣慈。
則中道佛法。
不共二乘。
今就目連釋者須約本迹。
本則諸大聲聞。
皆法身示現。
久修久證無緣大慈。
迹則示同小果。
僅成生緣慈力。
故佛簡雲。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衆聖之道。
具三種慈。
故雲。
當須十方衆僧之力也。
何故約三慈成孝。
以經中雲。
常以孝慈。
憶所生父母。
當知不修慈力。
莫成孝道。
儒者亦雲。
無故而傷一昆蟲。
非孝也。
無故而損一草木。
非孝也。
況佛道乎。
又慈即是順。
順法性故。
順即是孝。
孝即是一切佛法宗要。
欲孝父母。
須順三寶。
欲孝順三寶。
須修孝慈。
報父母恩。
又三寶即是父母。
如罵意經雲。
佛為父。
法為母等。
又父母亦即是三寶。
如雲。
有二活佛。
在汝家中。
謂父與母。
故梵網雲。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今經以孝慈為宗也。
次觀心明宗者。
現前一念。
三寶具足。
随順觀察。
名之為孝。
一名法供。
迷惑流浪。
名之為逆。
亦名罪根。
一念與觀慧相應。
則十界俱悟。
何況父母。
一念與法性相背。
則十界俱迷。
又何止父母。
又悟則智度母。
方便父。
同得解脫。
迷則無明父。
貪愛母。
同歸苦輪。
如此觀心。
是念念中。
常修孝慈也。
四就事明用者。
拔苦與樂。
以為力用。
拔餓鬼苦。
與生天樂。
此則就近略明耳。
實則拔生死苦。
與涅槃樂。
拔滞寂苦。
與遊戲神通樂。
拔二邊苦。
與中道樂。
生方便土。
名為淨天。
生果報土。
名為義天。
生寂光土。
名天中天。
大涅槃天。
如此與拔。
方是今經之大力用也。
次觀心明用者。
但觀現前一念。
具足三寶體性。
則能圓拔自性十界苦集。
圓與自性十界道滅也。
五就事判教相者。
此是大乘方等教攝。
二藏名義。
菩薩藏收。
舊雲。
屬人天乘。
在小乘藏。
但泥得脫餓鬼。
入天華光之文耳。
小乘藏中。
安得明十地大人。
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