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中微細随眠離粗重義。
問。
若爾三十八說三住斷三粗重。
如何會釋。
解。
此經與彼名雖相似。
義即不同。
不須會釋。
或可此經與四十八。
義無差别。
謂皮粗重。
初地已斷。
八地斷膚。
佛地斷骨。
害伴等三義相未顯。
由于初地斷皮粗重害伴羸劣二義方顯。
故言由斷皮故顯彼初二。
于第八地斷膚粗重微細義顯。
故言由斷膚故顯彼第三。
如是答中即既有兩釋。
準此問中。
亦有二意。
準答應知。
若在于骨粗重斷者。
我說永離一切随眠。
位在佛地。
釋曰。
第二明斷骨粗重。
不别顯示。
此意說言。
所知障中在骨粗重極微細故。
至解脫道。
方能斷盡。
此位中。
不别顯示三種随眠離粗重義。
總相顯示。
位在佛果。
永離三種随眠種子。
(相續經雲。
幾種過斷名斷彼使。
佛告觀音。
有三種。
初皮過斷。
第二膚過斷。
第三骨過斷。
離一切使者。
我說唯佛地經三劫斷。
深密經雲。
斷幾種過。
名斷諸使。
佛言斷[三]過。
能斷諸使。
觀音自在。
初斷皮障。
離第一過。
次斷。
膚障。
離第二過。
次斷骨障。
離第三過。
我說一切使盡。
是名為佛經三劫。
解雲。
二經與此經異者。
譯家别故但說煩惱障中三種粗重。
而言在骨說佛果者。
解脫道中。
斷粗重故。
又解。
此中三種粗重。
但說煩惱障中三種粗重。
而言在骨。
說佛果者。
解脫道中。
斷粗重故)或可此中三種粗重。
前之二種。
屬煩惱障。
第三粗重。
屬所知障。
如瑜伽論第七十三。
問。
豈不二障各有随眠及彼粗重。
如何此經說随眠處唯取煩惱。
而粗重處但說所知。
有何意耶。
答。
諸聖教。
宣說諸法。
有其多門。
一就實盡理門。
如瑜伽四十八。
謂各别說煩惱障中三種粗重及所知障三種粗重。
廣如前引。
二影略互顯門。
謂今此經随眠門中。
但說煩惱而非所知。
影顯所知亦有三種。
粗重義中。
但說所知。
影顯煩惱亦有三種。
而二障中。
各三粗重。
如四十八。
尋則可知。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經幾不可數劫。
能斷如是粗重。
釋曰。
自下第三。
分别粗重斷之時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經于三大不可數劫。
或無量劫。
所謂年月半月晝夜一時半時須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數故。
釋曰。
自下總答粗重斷之時節。
謂經三劫或無量劫。
而三本經皆不别釋。
今釋此文。
自有兩說。
一初斷皮。
第二斷膚。
第三斷骨。
故梁攝論第十一雲。
約除皮肉心三煩惱故。
立三阿僧祇劫。
又瑜伽論七十三雲。
其最後乘。
要經三種無數大劫。
方可證得。
依斷三種粗重别故。
一雲。
前二僧祇。
斷皮粗重。
第三斷膚。
入如來地。
斷骨粗重。
雖有兩說。
後說順經(更思)。
言無量者。
依年月等不可數故。
名無量劫。
然于此中。
有其九數。
一年。
二月。
三半月。
四晝夜。
五一時。
六半時。
七須臾。
八瞬息。
九刹那。
(相續經雲。
有三無量。
或刹那羅婆摩睺妒路半時一時日夜半月一月離兜。
二月為一節。
一節名離兜深密經雲。
三大阿僧祇劫。
無量時。
無量半月。
無量夜。
無量晝日。
無量念。
無量刹那。
無量無睺多。
無量羅婆劫也)問。
理應先說刹那量等。
後說大劫。
如何先劫後刹那耶。
答。
此如婆沙一百三十六說。
彼雲。
由刹那等積成晝夜。
晝夜積成半月半月。
等積成大劫。
何故前說粗。
後說細耶。
答。
彼作論者意欲爾故。
有作是說。
阿毗達磨。
應以相求。
不以先後。
以但不違法相。
随說無失。
有餘師說。
此論中。
先說粗。
後說細。
令諸學者漸次入故。
此經亦爾。
故無有失。
令釋此經從後向前。
言刹那者。
即是刹那及怛刹那。
梵音刹那。
此雲極少時。
故智度論雲。
時中最少。
六十念中一念也。
又雜心論第二卷雲。
言少時者。
謂一刹那。
時之至少。
極于一念。
故說刹那為時分齊。
刹那量者。
有說。
如壯夫疾回曆觀衆星。
随其曆一星一刹那。
廣說如彼。
又大婆沙一百三十六雲。
問。
彼刹那量。
雲何可知。
有作是說。
施設論說。
如中年女滑續毳時。
樹梀細毛。
不長不短。
齊此說為怛刹那量。
彼不欲說毳縷短長。
但說毳毛從指間出。
随所出量。
是怛刹那。
問。
前問刹那何緣乃引施設論說怛刹那量。
各此中舉粗以顯于細。
難知不可顯故。
謂百二十刹那。
成一怛刹那。
乃至廣說。
有說此粗非刹那量。
如我義者。
如壯夫彈指頃。
經六十四刹那。
有說不然。
如我義者。
如二壯夫制手斷衆多迦思細縷。
随爾所縷斷。
經爾所刹那。
有說不然。
如我義者。
如二壯夫執持衆多迦屍細縷。
有一壯夫以至那國百練剛刀捷疾而斷。
随爾所縷斷。
經爾所刹那。
有說猶粗非刹那量。
實刹那量。
世尊不說。
雲何知然。
如契經說。
有一苾刍。
來諸佛所。
頂禮雙足。
卻住一面。
白世尊言。
壽行雲何速疾生滅。
佛言我能宣說。
汝不能知。
苾刍言。
頗有譬喻能顯示不。
佛言有。
今為汝說。
譬如四善射弓夫。
各執弓箭相背攢立。
欲射四方。
有一捷夫。
來語之曰。
汝等今可一時放箭。
我能遍接但令不堕。
于意雲何。
此捷疾不。
苾刍白佛甚疾。
世尊。
佛言。
彼捷疾不及地行藥叉。
地行捷疾不及空行藥叉。
空行捷疾不及四大王衆天。
彼天捷疾不及日月輪。
二輪捷疾不及聖行天子。
此是導引日月輪車者。
此等諸天展轉捷疾。
壽行生滅。
捷疾于彼。
刹那流轉。
無有暫停。
由此故知。
世尊不說實刹那量。
問。
何故世尊不為他說實刹那量。
答。
無有有情堪能知故。
問。
豈舍利子亦不知耶。
答。
彼雖能知。
而于彼無用。
是故不說。
佛不空說佛不空說法故。
梵音臘縛。
此雲瞬息。
(舊雲羅婆)瞬。
謂目瞬。
息是氣息。
婆沙論雲。
百二十刹那。
成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
成臘縛。
此雲有七千二百刹那。
毗昙亦同。
梵音牟呼栗多。
此雲須臾。
(舊雲摩侯羅多)婆沙論雲。
三十臘縛成。
一牟呼栗多。
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刹那。
毗昙論雲。
有二十一萬六千刹那。
言半時者。
依智度論。
晝夜各三時。
合有六時。
半時者。
即是一中之半時也。
言一時者。
即六時中之一時也。
又解。
依俱舍論。
一年之中。
分為三時。
謂寒熱雨。
各有四月。
今此半時。
即雨月也。
言一時者。
即四月也。
雖有兩釋。
前說為勝。
所以然者。
今此經意。
從短至長。
若依俱舍。
時長晝夜。
是故前說以為正也。
依法華論。
時長于日。
故彼論雲。
晝夜日時年不可數故。
俱舍說時。
當法華論。
言晝夜者。
婆沙論雲。
三十牟呼栗多。
成一晝夜。
此有少二十不滿六千五百千刹那。
此五蕰身。
一晝一夜。
經于爾所生滅無常。
毗昙論雲。
有六六百四十八萬刹那也。
言半月者。
即十五日也。
言一月者。
即三十日也。
所言年者。
十二月也。
故俱舍論第十雲。
刹那百二十為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為一臘縛。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三十晝夜為一月。
總十二月為一年。
于一年中。
分為三時。
謂寒熱雨。
各有四月。
廣說如彼。
刹那等。
所以名為劫者。
如婆沙論一百三十五說。
彼雲。
何故名劫。
劫是何義。
答分别時分。
故名為劫。
謂分别刹那臘縛牟呼栗多時分。
以成晝夜。
分别晝夜時分以成半月月時年。
分别半月等時分以成于劫。
是分别時分中極。
故得總名。
聲論者意。
分别位故。
說名為劫一。
所以者何。
劫是分别有為行中究竟位故。
梵音阿僧企耶。
此雲無數。
梵音劫波。
或雲劫波羅。
此翻為時。
謂無數時也。
然此僧祇諸教不同。
若依俱舍。
六十轉中。
阿僧祇劫。
是其一數。
故彼論雲。
應知有四劫。
謂壞成中大。
壞從獄中生。
至外器都盡。
成劫從風起。
至地獄初生。
中劫從無量。
減至壽唯十。
次增減十八。
後增至八萬。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壞壞已空。
時皆等住劫。
八十中劫大劫大劫無數。
乃至彼雲。
如是所說成住壞空各二十中。
積成八十。
總此八十。
成大劫量。
劫性是何。
謂唯五蘊。
經說。
三劫阿僧企耶。
精進修行方得成佛。
于前所說四種劫中。
積何劫成三劫無數。
累前大劫。
為十百千。
乃至積成三劫無數。
既稱無數。
何複言非無數言顯不可數。
解脫經說。
六十數中。
阿僧企耶。
是其一數。
乃至廣說。
解雲。
阿僧祇數。
是第五十二。
諸傳誦者。
忘失後八。
故大婆沙一百七十七雲。
阿僧企耶。
是六十數中第五十二。
或可僧是第六十。
諸傳誦者。
忘失前八。
若依華嚴阿僧祇品。
百二十轉中。
第一百三。
名阿僧祗。
若依智度論第四卷說。
十二轉中。
第十一數。
名阿僧祇。
又智度論第五卷中。
引不可思議經一百二十二數中阿僧祇數是第一百七。
若廣分别。
具如别章。
問。
菩薩成大菩提。
要經三劫。
為不定耶。
答。
瑜伽七十三。
地持第九。
善戒經第八。
無性攝論第一。
要經三大劫。
無量義經。
華嚴經等。
而不決定。
不滿三劫即成佛故。
依大般若。
過三大劫。
乃得成佛。
故大般若五百六十八雲。
三無數劫修行成佛。
其義不爾。
經無量劫故。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是諸菩薩。
于諸地中。
所生煩惱。
當知何相何失何德。
釋曰。
自下第四分别菩薩煩惱德失。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問意淮答應知。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無染污相。
釋曰。
自下第二世尊正答上三問。
即分為三。
此釋初問。
于中有四。
此即第一标名略答。
何以故。
釋曰。
第二反诘。
是諸菩薩。
于初地中定。
于一切諸法法界。
已善通達。
由此因緣。
菩薩要知方起煩惱。
非為不知。
釋曰。
第三正釋。
謂能了知煩惱。
過失方起惑故。
名無染相。
據實是染。
而從智生。
名為無染。
又無上依經雲。
阿難。
一切諸佛在因地中。
依如來界。
修行善根。
為利衆生。
來入三界。
是諸菩薩。
生老等苦。
非真實有。
何以故。
已如實見如來界故。
雖有煩惱。
不能染污。
具說如彼。
是故說名無染污相。
釋曰。
第四結文可知。
于自身中。
不能生苦。
故無過失。
釋曰。
此答第二問也。
雖有煩惱。
已初伏故。
不能生苦。
故不成過。
無性論雲。
不能招苦故無有罪。
又集論第七卷雲。
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
然此煩惱猶如咒藥所求諸毒。
不起一切煩惱過失。
一切地中如阿羅漢煩惱。
成唯識第三。
雜集十四。
瑜伽七十九。
亦同集論。
又攝大乘第十卷雲。
論雲。
煩惱伏不滅。
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無性釋雲。
煩惱伏不滅者。
謂菩薩位中。
伏諸煩惱。
而未永斷。
如毒咒所害者。
譬如衆毒為神驗咒之所損害。
體雖未滅。
而不為患。
煩惱亦爾。
由念智力。
伏現行纏。
随眠猶在。
何故煩惱随眠猶在。
恐同聲聞乘速般涅槃故。
由道現理。
煩惱為因。
至煩惱盡。
得一切知。
有頌言。
念智力所滅。
煩惱證菩提。
如毒咒所害。
過失成功德。
世親大同。
菩薩生起如是煩惱。
于有情界。
能斷苦因。
是故。
彼有無量功德。
釋曰。
自下第三答第三問。
于中有二。
初如來答。
後菩薩歎。
此即初也。
謂菩薩故起煩惱。
斷衆生苦。
即說菩薩煩惱。
名斷苦因。
又解。
由菩薩故。
斷衆生煩惱。
即說衆生煩惱。
名為苦因。
感生死苦。
由煩惱故。
然初地已上。
乃至七地。
所起煩惱。
自有二意。
一者無性攝論雲。
惑已伏為?彼力故心暫起。
二者故起煩惱。
受分段身。
利益衆生。
由斯故有無量功德。
故瑜伽雲。
然諸菩薩。
由自煩惱能作一切衆生利益。
生無量福。
又攝大乘雲。
菩薩善巧方便行煞生等十種業作。
而無有罪。
生無量福。
速證菩提。
無性釋雲。
不能招苦故無有罪。
能助道故。
生無量福。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甚奇。
世尊。
無上菩提。
乃有如是大功德利。
釋曰。
第二菩薩贊歎。
于中有二。
初歎佛德。
後歎菩薩德。
此歎佛德。
謂菩薩所求未來菩提。
乃有如是大功德利。
或可現在。
或可三。
或諸佛菩薩功德利故。
能令菩薩所作皆勝。
令諸菩薩生起煩惱。
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
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釋曰。
第二歎菩薩德。
菩薩生起煩惱善根。
尚勝一切異生二乘所有善根。
何況其餘諸善功德。
凡夫發心。
即勝二乘。
何況地上菩薩。
為利衆生故起煩惱。
故智度論七十八雲。
阿羅漢辟支佛雖漏盡。
不如初發心菩薩。
譬如轉輪聖王太子。
雖在胎中。
已勝餘子。
又如國王太子。
雖未即位。
勝諸大臣有位富貴者。
何以故。
一切衆生。
皆自求樂。
自為身故。
愛其所說。
一切二乘。
雖不貪世樂。
自為滅苦故。
求涅槃樂。
不能為衆生。
菩薩為度衆生故發心。
是故勝也。
譬如有一六通阿羅漢。
将一沙彌。
令負衣缽。
随路而行。
沙彌思惟。
我當以何乘入涅槃。
即發心。
佛為世尊。
最尊最妙。
我當以佛乘入涅槃。
師知其念。
即取衣缽自擔。
椎沙彌在前行。
沙彌覆思惟。
佛道甚難。
久住生死。
受無量苦。
且以小乘早入涅槃。
師知。
複以衣缽還與沙彌令擔。
語在後行。
如是至三。
沙彌白師。
師年老毛。
狀如小兒戲。
方始令我在前。
已複令我後。
何其大速。
師答。
汝初念發心作佛。
是心貴重。
則作我師道中。
如是人。
諸辟支佛。
當應供養。
何況阿羅漢。
以是故。
推汝在前。
汝心還悔。
欲取小乘。
而未便得。
汝雲我懸遠。
是故令汝在後。
沙彌聞已驚悟。
我師能知我心。
我一意發。
已勝二乘。
何況成就。
即自堅固住大乘法。
又智度論五十六雲。
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二乘如稻麻竹葦。
不如供養一初發意菩薩。
問曰。
二乘已證實際。
是一切衆生福田。
何以故。
不如初發意菩薩。
答曰。
以三事故不如。
一者用薩婆若心行。
二者常不離六波羅蜜等諸功德。
三者由是菩薩斷三惡道出生三乘。
二乘不爾。
是故勝也。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說。
若聲聞乘。
若複大乘。
唯是一乘。
此何密意。
釋曰。
自下第四。
分别說一乘意。
于中有二。
先請。
後說。
此即請問。
謂佛世尊。
諸阿含中說聲聞乘。
大乘經中說菩薩乘。
即說彼二說為一乘。
如法華等。
此何密意。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如我于彼聲聞乘中言。
宣說種種諸法自性。
所謂五蘊。
或内六處。
或外六處。
如是等類。
于大乘中。
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
故我不說乘差别性。
釋曰。
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三。
初正釋密意。
次明迷者謬執。
後結成密意。
此即正說。
佛告觀自在曰。
如我于彼聲聞乘中說宣蘊等。
由此理趣。
諸乘差别。
而我于此大乘教中。
說同一性。
真如同故。
或前第二卷。
說同一理趣同道故。
說為一乘。
非無諸乘有差别。
于中或有如言于義妄起分别。
一類增益。
一類損減。
釋曰。
自下第二謬執。
于中有二。
初明增減。
後興诤論。
此即初也。
謂如來說三乘教門。
如文執義。
聞說三乘。
定執義三乘一向各異。
說名增益。
不許不定佛成義故。
或聞一乘總皆成佛。
定唯一乘。
名為損減。
損減寂靜不成佛故。
又于諸乘差别道理。
謂互相違。
如是展轉。
遞興诤論。
釋曰。
第二共興诤論。
謂說一乘。
定知三者是方便說。
聞說三乘。
定執三乘違于一乘。
論其實義。
說有三乘。
不違一乘。
三乘雖異。
而同一如。
故三或一。
互不相違。
故前第二卷雲。
複次勝義生。
諸聲聞種性有情。
亦由此道此行迹故。
證得無上安隐涅槃。
緣覺菩薩。
皆共此道。
更無第二。
我依此故。
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性。
或鈍或鈍根性。
或中根性。
或利根性有情差别。
善男子。
若一向趣聲聞。
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導。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大菩提。
具說如彼。
故如一乘。
約理行說。
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釋曰。
第三結文可知。
是三乘差别。
而約理同。
是故密意說為一乘。
據蘊等法。
不得言一也。
廣釋一乘。
如第四卷記中已說。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釋曰。
自下第二舉頌略說。
于中有二。
初發起頌文。
後舉頌正說。
此即初也。
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說是大乘。
于此善修成大覺。
釋曰。
自下第二舉頌正說。
有其三頌。
頌上長行。
于中有二。
初之一頌。
頌上地度。
後之二頌。
頌上一乘。
此即初也。
諸地攝者。
頌上四淨及十一分能攝諸地。
諸地想心者。
頌釋十地名。
想者名也。
名從想起。
從因立名。
名之為相。
諸地所對治者。
頌二十二愚及十一粗重。
十地之行所對治故。
諸地殊勝者。
頌上八種殊勝清淨。
諸地殊勝生者。
頌上菩薩勝生。
諸地願者。
頌上三願。
諸地諸學者頌上諸度種種諸門。
問。
如何不頌諸随眠等。
解雲。
何所對治。
義已攝故。
故不别頌。
上來正頌已訖。
後有二句。
勸學大乘。
令取大覺。
或可二句生起二頌。
宣說諸法種種性。
複說皆同一理趣。
謂于下乘或上乘。
故我說乘無異性。
釋曰。
自下第二頌。
頌上一乘。
此頌佛告至乘差别。
謂于下聲聞及上如來。
同一理趣。
故我不說有其異性。
真如同故。
如言于義妄分别。
或有增益或有損減。
釋曰。
頌上于中乃至一類損減。
謂此二種互相違。
愚癡意解成乖诤。
釋曰。
此頌久于諸已下乃至此中密意。
廣釋一乘。
如前第四說中已說。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于是解深密法門中。
此名何教。
我當雲何奉持。
釋曰。
自下大段第二依教奉持分。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奉持之義。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此名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
于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
汝當奉持。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于中有二。
初勸學奉持。
後明說教勝利。
此即第一勸學奉持。
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
于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
皆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釋曰。
此明說教勝益。
大乘光明三摩地者。
如成唯識第九卷雲。
大乘光明定者。
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又梁攝論第十一雲。
論曰。
大乘光明三摩提。
釋曰。
大乘有三。
一性。
二随。
三得。
性即三無性。
随即福智所攝十地十度随順性無。
得門所得四德之果。
此之緣此三種為境。
故名大乘。
依止此定。
得無分别智照真如乃佛不異。
故名光明。
又此定能破一闡提無明闇。
是闇對治。
故名光明。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經本第五) 将釋此品。
三門分别。
一釋品名義二辨品來意。
三依文正釋。
釋品名者。
曰有二義。
一如來者。
顯能化主。
二成所作事品者。
辨所化事業。
言如來者。
梵音多陀阿伽度。
此雲如來。
略有三義。
一唯一約理釋如來。
二但依行。
三通理行。
唯約謂真如理。
如波若經。
無所至去。
無所從來。
故名如來。
能斷經雲。
言如來者。
即是真實真如。
都無所去。
無所從來。
故名如來。
密嚴經雲。
無生無滅。
故名如來。
如是等故。
如即是來。
故名如來。
是持業釋。
唯依行者。
如十住論第一卷雲。
如名六度。
以是六法來至佛地。
故名如來。
智度論雲。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若依此釋。
如之來故。
名為如來。
是依主釋。
就理行者。
如涅槃經第一卷雲。
乘六波羅蜜十一空來。
故名如來。
又十住論雲。
如名實相。
來名智慧。
故名如來。
解雲。
六度是行空及實相是所證理。
從因及境來成正覺。
故名如來。
亦依主釋。
若廣分别。
如十号章。
言成所作事品者。
辨作事業成。
謂成辦。
事即事業。
謂依境行成辦如來現身智等化身事業。
據實應言成三身品。
然諸如來。
利物為先。
是故從化以标其品。
或可三身皆能成辦化有情業。
相續經雲。
如來所作随順處了義經。
深密經雲。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問。
品辨來意。
上來已釋無等境行。
故今正釋無等果義。
依理起行。
因行得果。
義次第故。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如來法身。
如來法身。
有何等相。
釋曰。
第三正釋經文。
于一品内。
總分為二。
初問答正說分。
後爾時曼殊室利至雲何奉持下。
明依教奉持分。
就正說中。
十二問答。
即分十二。
一問答分别法身之相。
二明如來化身生起相。
三明如來化身善巧。
四明如來言音差别。
五爾時曼殊室利下。
明諸如來心生起相。
六明化身有心無心。
七明如來所行境界差别之相。
八明如來于相性為緣差别。
十明如來法身三乘解說身差别相。
十一明如來菩薩威德住持有情相。
十二明淨穢二土差别相。
此即第一問答分别法身之相。
或可十二即分為三。
初明法身相。
次曼殊室利至雲何應知如來生起。
明化身相。
爾時曼殊室利下。
明受用身相。
雖有兩解。
且依後釋。
然此三身之義。
具如别章。
就釋文中。
先問。
後答。
此即曼殊室利菩薩問也。
曼殊室利菩薩者。
此雲妙吉祥。
真谛師雲。
心恒寂靜。
于怨親中。
平等利益
問。
若爾三十八說三住斷三粗重。
如何會釋。
解。
此經與彼名雖相似。
義即不同。
不須會釋。
或可此經與四十八。
義無差别。
謂皮粗重。
初地已斷。
八地斷膚。
佛地斷骨。
害伴等三義相未顯。
由于初地斷皮粗重害伴羸劣二義方顯。
故言由斷皮故顯彼初二。
于第八地斷膚粗重微細義顯。
故言由斷膚故顯彼第三。
如是答中即既有兩釋。
準此問中。
亦有二意。
準答應知。
若在于骨粗重斷者。
我說永離一切随眠。
位在佛地。
釋曰。
第二明斷骨粗重。
不别顯示。
此意說言。
所知障中在骨粗重極微細故。
至解脫道。
方能斷盡。
此位中。
不别顯示三種随眠離粗重義。
總相顯示。
位在佛果。
永離三種随眠種子。
(相續經雲。
幾種過斷名斷彼使。
佛告觀音。
有三種。
初皮過斷。
第二膚過斷。
第三骨過斷。
離一切使者。
我說唯佛地經三劫斷。
深密經雲。
斷幾種過。
名斷諸使。
佛言斷[三]過。
能斷諸使。
觀音自在。
初斷皮障。
離第一過。
次斷。
膚障。
離第二過。
次斷骨障。
離第三過。
我說一切使盡。
是名為佛經三劫。
解雲。
二經與此經異者。
譯家别故但說煩惱障中三種粗重。
而言在骨說佛果者。
解脫道中。
斷粗重故。
又解。
此中三種粗重。
但說煩惱障中三種粗重。
而言在骨。
說佛果者。
解脫道中。
斷粗重故)或可此中三種粗重。
前之二種。
屬煩惱障。
第三粗重。
屬所知障。
如瑜伽論第七十三。
問。
豈不二障各有随眠及彼粗重。
如何此經說随眠處唯取煩惱。
而粗重處但說所知。
有何意耶。
答。
諸聖教。
宣說諸法。
有其多門。
一就實盡理門。
如瑜伽四十八。
謂各别說煩惱障中三種粗重及所知障三種粗重。
廣如前引。
二影略互顯門。
謂今此經随眠門中。
但說煩惱而非所知。
影顯所知亦有三種。
粗重義中。
但說所知。
影顯煩惱亦有三種。
而二障中。
各三粗重。
如四十八。
尋則可知。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經幾不可數劫。
能斷如是粗重。
釋曰。
自下第三。
分别粗重斷之時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經于三大不可數劫。
或無量劫。
所謂年月半月晝夜一時半時須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數故。
釋曰。
自下總答粗重斷之時節。
謂經三劫或無量劫。
而三本經皆不别釋。
今釋此文。
自有兩說。
一初斷皮。
第二斷膚。
第三斷骨。
故梁攝論第十一雲。
約除皮肉心三煩惱故。
立三阿僧祇劫。
又瑜伽論七十三雲。
其最後乘。
要經三種無數大劫。
方可證得。
依斷三種粗重别故。
一雲。
前二僧祇。
斷皮粗重。
第三斷膚。
入如來地。
斷骨粗重。
雖有兩說。
後說順經(更思)。
言無量者。
依年月等不可數故。
名無量劫。
然于此中。
有其九數。
一年。
二月。
三半月。
四晝夜。
五一時。
六半時。
七須臾。
八瞬息。
九刹那。
(相續經雲。
有三無量。
或刹那羅婆摩睺妒路半時一時日夜半月一月離兜。
二月為一節。
一節名離兜深密經雲。
三大阿僧祇劫。
無量時。
無量半月。
無量夜。
無量晝日。
無量念。
無量刹那。
無量無睺多。
無量羅婆劫也)問。
理應先說刹那量等。
後說大劫。
如何先劫後刹那耶。
答。
此如婆沙一百三十六說。
彼雲。
由刹那等積成晝夜。
晝夜積成半月半月。
等積成大劫。
何故前說粗。
後說細耶。
答。
彼作論者意欲爾故。
有作是說。
阿毗達磨。
應以相求。
不以先後。
以但不違法相。
随說無失。
有餘師說。
此論中。
先說粗。
後說細。
令諸學者漸次入故。
此經亦爾。
故無有失。
令釋此經從後向前。
言刹那者。
即是刹那及怛刹那。
梵音刹那。
此雲極少時。
故智度論雲。
時中最少。
六十念中一念也。
又雜心論第二卷雲。
言少時者。
謂一刹那。
時之至少。
極于一念。
故說刹那為時分齊。
刹那量者。
有說。
如壯夫疾回曆觀衆星。
随其曆一星一刹那。
廣說如彼。
又大婆沙一百三十六雲。
問。
彼刹那量。
雲何可知。
有作是說。
施設論說。
如中年女滑續毳時。
樹梀細毛。
不長不短。
齊此說為怛刹那量。
彼不欲說毳縷短長。
但說毳毛從指間出。
随所出量。
是怛刹那。
問。
前問刹那何緣乃引施設論說怛刹那量。
各此中舉粗以顯于細。
難知不可顯故。
謂百二十刹那。
成一怛刹那。
乃至廣說。
有說此粗非刹那量。
如我義者。
如壯夫彈指頃。
經六十四刹那。
有說不然。
如我義者。
如二壯夫制手斷衆多迦思細縷。
随爾所縷斷。
經爾所刹那。
有說不然。
如我義者。
如二壯夫執持衆多迦屍細縷。
有一壯夫以至那國百練剛刀捷疾而斷。
随爾所縷斷。
經爾所刹那。
有說猶粗非刹那量。
實刹那量。
世尊不說。
雲何知然。
如契經說。
有一苾刍。
來諸佛所。
頂禮雙足。
卻住一面。
白世尊言。
壽行雲何速疾生滅。
佛言我能宣說。
汝不能知。
苾刍言。
頗有譬喻能顯示不。
佛言有。
今為汝說。
譬如四善射弓夫。
各執弓箭相背攢立。
欲射四方。
有一捷夫。
來語之曰。
汝等今可一時放箭。
我能遍接但令不堕。
于意雲何。
此捷疾不。
苾刍白佛甚疾。
世尊。
佛言。
彼捷疾不及地行藥叉。
地行捷疾不及空行藥叉。
空行捷疾不及四大王衆天。
彼天捷疾不及日月輪。
二輪捷疾不及聖行天子。
此是導引日月輪車者。
此等諸天展轉捷疾。
壽行生滅。
捷疾于彼。
刹那流轉。
無有暫停。
由此故知。
世尊不說實刹那量。
問。
何故世尊不為他說實刹那量。
答。
無有有情堪能知故。
問。
豈舍利子亦不知耶。
答。
彼雖能知。
而于彼無用。
是故不說。
佛不空說佛不空說法故。
梵音臘縛。
此雲瞬息。
(舊雲羅婆)瞬。
謂目瞬。
息是氣息。
婆沙論雲。
百二十刹那。
成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
成臘縛。
此雲有七千二百刹那。
毗昙亦同。
梵音牟呼栗多。
此雲須臾。
(舊雲摩侯羅多)婆沙論雲。
三十臘縛成。
一牟呼栗多。
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刹那。
毗昙論雲。
有二十一萬六千刹那。
言半時者。
依智度論。
晝夜各三時。
合有六時。
半時者。
即是一中之半時也。
言一時者。
即六時中之一時也。
又解。
依俱舍論。
一年之中。
分為三時。
謂寒熱雨。
各有四月。
今此半時。
即雨月也。
言一時者。
即四月也。
雖有兩釋。
前說為勝。
所以然者。
今此經意。
從短至長。
若依俱舍。
時長晝夜。
是故前說以為正也。
依法華論。
時長于日。
故彼論雲。
晝夜日時年不可數故。
俱舍說時。
當法華論。
言晝夜者。
婆沙論雲。
三十牟呼栗多。
成一晝夜。
此有少二十不滿六千五百千刹那。
此五蕰身。
一晝一夜。
經于爾所生滅無常。
毗昙論雲。
有六六百四十八萬刹那也。
言半月者。
即十五日也。
言一月者。
即三十日也。
所言年者。
十二月也。
故俱舍論第十雲。
刹那百二十為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為一臘縛。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三十晝夜為一月。
總十二月為一年。
于一年中。
分為三時。
謂寒熱雨。
各有四月。
廣說如彼。
刹那等。
所以名為劫者。
如婆沙論一百三十五說。
彼雲。
何故名劫。
劫是何義。
答分别時分。
故名為劫。
謂分别刹那臘縛牟呼栗多時分。
以成晝夜。
分别晝夜時分以成半月月時年。
分别半月等時分以成于劫。
是分别時分中極。
故得總名。
聲論者意。
分别位故。
說名為劫一。
所以者何。
劫是分别有為行中究竟位故。
梵音阿僧企耶。
此雲無數。
梵音劫波。
或雲劫波羅。
此翻為時。
謂無數時也。
然此僧祇諸教不同。
若依俱舍。
六十轉中。
阿僧祇劫。
是其一數。
故彼論雲。
應知有四劫。
謂壞成中大。
壞從獄中生。
至外器都盡。
成劫從風起。
至地獄初生。
中劫從無量。
減至壽唯十。
次增減十八。
後增至八萬。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壞壞已空。
時皆等住劫。
八十中劫大劫大劫無數。
乃至彼雲。
如是所說成住壞空各二十中。
積成八十。
總此八十。
成大劫量。
劫性是何。
謂唯五蘊。
經說。
三劫阿僧企耶。
精進修行方得成佛。
于前所說四種劫中。
積何劫成三劫無數。
累前大劫。
為十百千。
乃至積成三劫無數。
既稱無數。
何複言非無數言顯不可數。
解脫經說。
六十數中。
阿僧企耶。
是其一數。
乃至廣說。
解雲。
阿僧祇數。
是第五十二。
諸傳誦者。
忘失後八。
故大婆沙一百七十七雲。
阿僧企耶。
是六十數中第五十二。
或可僧是第六十。
諸傳誦者。
忘失前八。
若依華嚴阿僧祇品。
百二十轉中。
第一百三。
名阿僧祗。
若依智度論第四卷說。
十二轉中。
第十一數。
名阿僧祇。
又智度論第五卷中。
引不可思議經一百二十二數中阿僧祇數是第一百七。
若廣分别。
具如别章。
問。
菩薩成大菩提。
要經三劫。
為不定耶。
答。
瑜伽七十三。
地持第九。
善戒經第八。
無性攝論第一。
要經三大劫。
無量義經。
華嚴經等。
而不決定。
不滿三劫即成佛故。
依大般若。
過三大劫。
乃得成佛。
故大般若五百六十八雲。
三無數劫修行成佛。
其義不爾。
經無量劫故。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是諸菩薩。
于諸地中。
所生煩惱。
當知何相何失何德。
釋曰。
自下第四分别菩薩煩惱德失。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問意淮答應知。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無染污相。
釋曰。
自下第二世尊正答上三問。
即分為三。
此釋初問。
于中有四。
此即第一标名略答。
何以故。
釋曰。
第二反诘。
是諸菩薩。
于初地中定。
于一切諸法法界。
已善通達。
由此因緣。
菩薩要知方起煩惱。
非為不知。
釋曰。
第三正釋。
謂能了知煩惱。
過失方起惑故。
名無染相。
據實是染。
而從智生。
名為無染。
又無上依經雲。
阿難。
一切諸佛在因地中。
依如來界。
修行善根。
為利衆生。
來入三界。
是諸菩薩。
生老等苦。
非真實有。
何以故。
已如實見如來界故。
雖有煩惱。
不能染污。
具說如彼。
是故說名無染污相。
釋曰。
第四結文可知。
于自身中。
不能生苦。
故無過失。
釋曰。
此答第二問也。
雖有煩惱。
已初伏故。
不能生苦。
故不成過。
無性論雲。
不能招苦故無有罪。
又集論第七卷雲。
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
然此煩惱猶如咒藥所求諸毒。
不起一切煩惱過失。
一切地中如阿羅漢煩惱。
成唯識第三。
雜集十四。
瑜伽七十九。
亦同集論。
又攝大乘第十卷雲。
論雲。
煩惱伏不滅。
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無性釋雲。
煩惱伏不滅者。
謂菩薩位中。
伏諸煩惱。
而未永斷。
如毒咒所害者。
譬如衆毒為神驗咒之所損害。
體雖未滅。
而不為患。
煩惱亦爾。
由念智力。
伏現行纏。
随眠猶在。
何故煩惱随眠猶在。
恐同聲聞乘速般涅槃故。
由道現理。
煩惱為因。
至煩惱盡。
得一切知。
有頌言。
念智力所滅。
煩惱證菩提。
如毒咒所害。
過失成功德。
世親大同。
菩薩生起如是煩惱。
于有情界。
能斷苦因。
是故。
彼有無量功德。
釋曰。
自下第三答第三問。
于中有二。
初如來答。
後菩薩歎。
此即初也。
謂菩薩故起煩惱。
斷衆生苦。
即說菩薩煩惱。
名斷苦因。
又解。
由菩薩故。
斷衆生煩惱。
即說衆生煩惱。
名為苦因。
感生死苦。
由煩惱故。
然初地已上。
乃至七地。
所起煩惱。
自有二意。
一者無性攝論雲。
惑已伏為?彼力故心暫起。
二者故起煩惱。
受分段身。
利益衆生。
由斯故有無量功德。
故瑜伽雲。
然諸菩薩。
由自煩惱能作一切衆生利益。
生無量福。
又攝大乘雲。
菩薩善巧方便行煞生等十種業作。
而無有罪。
生無量福。
速證菩提。
無性釋雲。
不能招苦故無有罪。
能助道故。
生無量福。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甚奇。
世尊。
無上菩提。
乃有如是大功德利。
釋曰。
第二菩薩贊歎。
于中有二。
初歎佛德。
後歎菩薩德。
此歎佛德。
謂菩薩所求未來菩提。
乃有如是大功德利。
或可現在。
或可三。
或諸佛菩薩功德利故。
能令菩薩所作皆勝。
令諸菩薩生起煩惱。
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
何況其餘無量功德。
釋曰。
第二歎菩薩德。
菩薩生起煩惱善根。
尚勝一切異生二乘所有善根。
何況其餘諸善功德。
凡夫發心。
即勝二乘。
何況地上菩薩。
為利衆生故起煩惱。
故智度論七十八雲。
阿羅漢辟支佛雖漏盡。
不如初發心菩薩。
譬如轉輪聖王太子。
雖在胎中。
已勝餘子。
又如國王太子。
雖未即位。
勝諸大臣有位富貴者。
何以故。
一切衆生。
皆自求樂。
自為身故。
愛其所說。
一切二乘。
雖不貪世樂。
自為滅苦故。
求涅槃樂。
不能為衆生。
菩薩為度衆生故發心。
是故勝也。
譬如有一六通阿羅漢。
将一沙彌。
令負衣缽。
随路而行。
沙彌思惟。
我當以何乘入涅槃。
即發心。
佛為世尊。
最尊最妙。
我當以佛乘入涅槃。
師知其念。
即取衣缽自擔。
椎沙彌在前行。
沙彌覆思惟。
佛道甚難。
久住生死。
受無量苦。
且以小乘早入涅槃。
師知。
複以衣缽還與沙彌令擔。
語在後行。
如是至三。
沙彌白師。
師年老毛。
狀如小兒戲。
方始令我在前。
已複令我後。
何其大速。
師答。
汝初念發心作佛。
是心貴重。
則作我師道中。
如是人。
諸辟支佛。
當應供養。
何況阿羅漢。
以是故。
推汝在前。
汝心還悔。
欲取小乘。
而未便得。
汝雲我懸遠。
是故令汝在後。
沙彌聞已驚悟。
我師能知我心。
我一意發。
已勝二乘。
何況成就。
即自堅固住大乘法。
又智度論五十六雲。
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二乘如稻麻竹葦。
不如供養一初發意菩薩。
問曰。
二乘已證實際。
是一切衆生福田。
何以故。
不如初發意菩薩。
答曰。
以三事故不如。
一者用薩婆若心行。
二者常不離六波羅蜜等諸功德。
三者由是菩薩斷三惡道出生三乘。
二乘不爾。
是故勝也。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說。
若聲聞乘。
若複大乘。
唯是一乘。
此何密意。
釋曰。
自下第四。
分别說一乘意。
于中有二。
先請。
後說。
此即請問。
謂佛世尊。
諸阿含中說聲聞乘。
大乘經中說菩薩乘。
即說彼二說為一乘。
如法華等。
此何密意。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如我于彼聲聞乘中言。
宣說種種諸法自性。
所謂五蘊。
或内六處。
或外六處。
如是等類。
于大乘中。
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
故我不說乘差别性。
釋曰。
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三。
初正釋密意。
次明迷者謬執。
後結成密意。
此即正說。
佛告觀自在曰。
如我于彼聲聞乘中說宣蘊等。
由此理趣。
諸乘差别。
而我于此大乘教中。
說同一性。
真如同故。
或前第二卷。
說同一理趣同道故。
說為一乘。
非無諸乘有差别。
于中或有如言于義妄起分别。
一類增益。
一類損減。
釋曰。
自下第二謬執。
于中有二。
初明增減。
後興诤論。
此即初也。
謂如來說三乘教門。
如文執義。
聞說三乘。
定執義三乘一向各異。
說名增益。
不許不定佛成義故。
或聞一乘總皆成佛。
定唯一乘。
名為損減。
損減寂靜不成佛故。
又于諸乘差别道理。
謂互相違。
如是展轉。
遞興诤論。
釋曰。
第二共興诤論。
謂說一乘。
定知三者是方便說。
聞說三乘。
定執三乘違于一乘。
論其實義。
說有三乘。
不違一乘。
三乘雖異。
而同一如。
故三或一。
互不相違。
故前第二卷雲。
複次勝義生。
諸聲聞種性有情。
亦由此道此行迹故。
證得無上安隐涅槃。
緣覺菩薩。
皆共此道。
更無第二。
我依此故。
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非于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性。
或鈍或鈍根性。
或中根性。
或利根性有情差别。
善男子。
若一向趣聲聞。
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導。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大菩提。
具說如彼。
故如一乘。
約理行說。
如是名為此中密意。
釋曰。
第三結文可知。
是三乘差别。
而約理同。
是故密意說為一乘。
據蘊等法。
不得言一也。
廣釋一乘。
如第四卷記中已說。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釋曰。
自下第二舉頌略說。
于中有二。
初發起頌文。
後舉頌正說。
此即初也。
諸地攝想所對治。
殊勝生願及諸學。
由依佛說是大乘。
于此善修成大覺。
釋曰。
自下第二舉頌正說。
有其三頌。
頌上長行。
于中有二。
初之一頌。
頌上地度。
後之二頌。
頌上一乘。
此即初也。
諸地攝者。
頌上四淨及十一分能攝諸地。
諸地想心者。
頌釋十地名。
想者名也。
名從想起。
從因立名。
名之為相。
諸地所對治者。
頌二十二愚及十一粗重。
十地之行所對治故。
諸地殊勝者。
頌上八種殊勝清淨。
諸地殊勝生者。
頌上菩薩勝生。
諸地願者。
頌上三願。
諸地諸學者頌上諸度種種諸門。
問。
如何不頌諸随眠等。
解雲。
何所對治。
義已攝故。
故不别頌。
上來正頌已訖。
後有二句。
勸學大乘。
令取大覺。
或可二句生起二頌。
宣說諸法種種性。
複說皆同一理趣。
謂于下乘或上乘。
故我說乘無異性。
釋曰。
自下第二頌。
頌上一乘。
此頌佛告至乘差别。
謂于下聲聞及上如來。
同一理趣。
故我不說有其異性。
真如同故。
如言于義妄分别。
或有增益或有損減。
釋曰。
頌上于中乃至一類損減。
謂此二種互相違。
愚癡意解成乖诤。
釋曰。
此頌久于諸已下乃至此中密意。
廣釋一乘。
如前第四說中已說。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于是解深密法門中。
此名何教。
我當雲何奉持。
釋曰。
自下大段第二依教奉持分。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奉持之義。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此名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
于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之教。
汝當奉持。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于中有二。
初勸學奉持。
後明說教勝利。
此即第一勸學奉持。
說此諸地波羅蜜多了義教時。
于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
皆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摩地。
釋曰。
此明說教勝益。
大乘光明三摩地者。
如成唯識第九卷雲。
大乘光明定者。
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又梁攝論第十一雲。
論曰。
大乘光明三摩提。
釋曰。
大乘有三。
一性。
二随。
三得。
性即三無性。
随即福智所攝十地十度随順性無。
得門所得四德之果。
此之緣此三種為境。
故名大乘。
依止此定。
得無分别智照真如乃佛不異。
故名光明。
又此定能破一闡提無明闇。
是闇對治。
故名光明。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經本第五) 将釋此品。
三門分别。
一釋品名義二辨品來意。
三依文正釋。
釋品名者。
曰有二義。
一如來者。
顯能化主。
二成所作事品者。
辨所化事業。
言如來者。
梵音多陀阿伽度。
此雲如來。
略有三義。
一唯一約理釋如來。
二但依行。
三通理行。
唯約謂真如理。
如波若經。
無所至去。
無所從來。
故名如來。
能斷經雲。
言如來者。
即是真實真如。
都無所去。
無所從來。
故名如來。
密嚴經雲。
無生無滅。
故名如來。
如是等故。
如即是來。
故名如來。
是持業釋。
唯依行者。
如十住論第一卷雲。
如名六度。
以是六法來至佛地。
故名如來。
智度論雲。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
若依此釋。
如之來故。
名為如來。
是依主釋。
就理行者。
如涅槃經第一卷雲。
乘六波羅蜜十一空來。
故名如來。
又十住論雲。
如名實相。
來名智慧。
故名如來。
解雲。
六度是行空及實相是所證理。
從因及境來成正覺。
故名如來。
亦依主釋。
若廣分别。
如十号章。
言成所作事品者。
辨作事業成。
謂成辦。
事即事業。
謂依境行成辦如來現身智等化身事業。
據實應言成三身品。
然諸如來。
利物為先。
是故從化以标其品。
或可三身皆能成辦化有情業。
相續經雲。
如來所作随順處了義經。
深密經雲。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問。
品辨來意。
上來已釋無等境行。
故今正釋無等果義。
依理起行。
因行得果。
義次第故。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如來法身。
如來法身。
有何等相。
釋曰。
第三正釋經文。
于一品内。
總分為二。
初問答正說分。
後爾時曼殊室利至雲何奉持下。
明依教奉持分。
就正說中。
十二問答。
即分十二。
一問答分别法身之相。
二明如來化身生起相。
三明如來化身善巧。
四明如來言音差别。
五爾時曼殊室利下。
明諸如來心生起相。
六明化身有心無心。
七明如來所行境界差别之相。
八明如來于相性為緣差别。
十明如來法身三乘解說身差别相。
十一明如來菩薩威德住持有情相。
十二明淨穢二土差别相。
此即第一問答分别法身之相。
或可十二即分為三。
初明法身相。
次曼殊室利至雲何應知如來生起。
明化身相。
爾時曼殊室利下。
明受用身相。
雖有兩解。
且依後釋。
然此三身之義。
具如别章。
就釋文中。
先問。
後答。
此即曼殊室利菩薩問也。
曼殊室利菩薩者。
此雲妙吉祥。
真谛師雲。
心恒寂靜。
于怨親中。
平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