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九

關燈


    不為損惱。

    名為吉祥。

    佛埊論雲。

    一切世間親近供養鹹稱贊故。

    具吉祥義。

    相續經雲文殊師利菩薩。

    深密經文殊師利王子菩薩。

    觀察諸法三昧經雲普首菩薩。

    阿難目佉陀羅尼經雲濡首菩薩。

    無量門微密持經雲敬首菩薩。

    正法華雲傅首菩薩。

    梁本涅槃經雲妙德菩薩。

    大品經雲滿柔屍利菩薩。

    智度論滿濡屍利菩薩。

    無垢稱雲妙吉祥菩薩。

    文殊般若雲文殊師利童真菩薩。

    智度論。

    如首楞嚴經說。

    文殊師利是過去龍種尊佛。

    央掘魔經雲。

    文殊現見北方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今此菩薩實是菩薩。

    或可如來示菩薩相影向佛法。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若于諸地波羅蜜多。

    善修出離轉依成滿。

    是名如來法身之相。

     釋曰。

    自下第二世尊正說。

    于中有二。

    初明法。

    後釋解脫身。

    前中有二。

    初明法身相。

    後顯不思議。

    此即初也。

    文有四節。

    一佛告等者。

    标說聽者。

    二若于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者。

    顯法身因。

    有其二種。

    一者六度。

    地是修因所依位地。

    度即依地所修正因。

    望于法身。

    即是了因。

    于餘二身。

    即生因。

    而今此中正明了因。

    顯法身故。

    善修出離者。

    由修六度出離惑業。

    故名出離。

    故瑜伽雲。

    所修諸行出興涅槃相應。

    故名出離。

    謂所修道。

    能與涅槃相應。

    故名出離。

    又出離者。

    是進趣義。

    故攝大乘第八卷雲。

    進趣究竟故名出離。

    即是進趣大涅槃義。

    三轉成滿者。

    正明法身之相。

    言轉依者。

    如攝大乘第七卷說。

    謂非真義皆不顯現所執性也。

    所有真義。

    皆悉顯現。

    故名轉依。

    圓成實性。

    言成滿者。

    簡異圓滿。

    真如法身。

    自有二種。

    若在因位名為圓滿。

    至于果轉名成滿。

    成滿即是成就成辦之異名也。

    故此經第三雲。

    于如來地。

    永害二障。

    依于所依。

    成滿所緣。

    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又雜集論第十二雲。

    法身者。

    謂所知障永害轉依所攝。

    此于第十地名圓滿。

    于如來地名成就。

    世親無性攝論第七。

    瑜伽七十三。

    皆同雜集。

    總說意雲。

    謂善修十地十度出離之道。

    證得轉依成滿法身。

    無上依經。

    梁攝大乘。

    皆作是言。

    修習十地十度出離道。

    所得轉依為相。

    此轉依義。

    具如别章(廣如集論第六雜集第十無性世親攝論第九梁論第四及十三十四莊嚴第三三無性論第二成唯識第十大業攝大乘等)。

     當知。

    此相二因緣故。

    不可思議。

     釋曰。

    第二顯不可思議。

    于中有三。

    初依因立宗。

    二辨二因相。

    三謬執有失。

    此即初也。

     無戲論故。

    無所得故。

     釋曰。

    第二辨二因相。

    一無戲論。

    二無所為。

    (相續經雲離虛僞無行。

    深密經雲。

    離諸戲論一切有為行相)言戲論者。

    謂有無等四謗戲論。

    乃至一切常無常等種種戲論。

    言所為者。

    一切障礙。

    生滅等為。

    業煩惱為。

    然此法身。

    無諸戲論生滅等為。

    故名不思議。

    是故無性攝大乘論第八卷雲。

    法身即是轉依為相。

    離一切障。

    常住真如。

    無變易故。

    非業煩惱所能為故。

    無上依經第一卷雲。

    二因緣故不可思議。

    一者不可言說。

    過語言境故。

    二一切出世。

    于世間中無譬類故。

    顯揚第八。

    攝論第九。

    二種因緣。

    同無上依經。

    若依攝論第九。

    以三義釋真如法身不可思議。

    彼雲。

    論曰。

    五不可思議為相。

    謂真如清淨自内證故。

    無世間喻能喻故。

    非諸尋思所行處故。

    無性釋雲。

    思議者。

    謂依道理。

    審谛思惟。

    分别智起。

    分别智尋思所攝。

    譬喻所顯。

    諸佛非此所行處。

    不可思議。

    超過一切尋思地故。

    準上應信解不思議。

     而諸衆生。

    計着戲論。

    有所為故。

     釋曰。

    第三謬執有失。

    謂諸有情。

    無始時來。

    由無知故。

    計着法身。

    執有無等。

    種種戲論。

    或生滅等有為之相。

    由是因緣。

    不證法身。

     世尊。

    聲聞獨覺所得轉依。

    名法身不。

     釋曰。

    自下第二明解脫身。

    于中有四。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此即問也。

    謂彼二乘。

    斷煩惱障所得無為。

    名為法身不。

     善男子。

    不名法身。

     釋曰。

    即第二如來正答。

    雖證涅槃。

    不名法身。

    非功德法所依止故。

     世尊。

    當名何身。

     釋曰。

    此即第三菩薩徴诘。

     善男子。

    名解脫身。

     釋曰。

    自下第四如來正釋。

    于中有二。

    初标解脫身相。

    後辨差别相。

    此即标也。

    謂能解脫煩惱系縛。

    名解脫身。

     由解脫身故。

    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

     釋曰。

    自下第二辨二身别相。

    于中有二。

    初約解脫身辨三乘無别。

    後約法身辨有差别。

    此即初也。

    謂彼二乘。

    與諸如來。

    所斷煩惱無差别故。

    所得擇滅亦無差别。

    故作此言與諸如來平等平等。

    然釋此義。

    諸說不同。

    薩婆多宗。

    自有兩說。

    大毗婆沙三十一雲。

    評曰。

    應作是說。

    随有漏法。

    有爾所體。

    擇滅亦爾。

    随所轉系事。

    體有爾所。

    離系亦爾。

    有爾體故。

    問。

    諸有情類。

    證擇滅時。

    為欲别證。

    為共證耶。

    有餘師說各各别證。

    問。

    若爾。

    契經所說如何會釋。

    如說。

    如來解脫與餘阿羅漢等解脫無二。

    答。

    三乘身中。

    解脫雖異。

    而善常同。

    故說無異。

    複次此言顯示一相續中有三乘道同證解脫。

    謂望他身所證解脫。

    雖各有異。

    而一身中有三乘性。

    同證解脫。

    随依何乘。

    引起聖道。

    皆能證得。

    此涅槃曰彼不應作是說。

    應作是說。

    諸有情類。

    普于一一有漏法中。

    皆共證得一擇滅體。

    解雲。

    評家共證諸滅。

    故言解脫無異。

    具說如彼。

    依經部宗。

    同斷煩惱所證滅故。

    假說同言。

    非有别體辨其同異。

    其宗擇滅無體性故。

    今依大乘。

    于一真如說擇滅故。

    不同薩婆多。

    于真如上假建立故。

    不同經部。

    有說。

    此中所說身。

    通攝智斷及五分法身。

    雖有兩釋。

    前說為正。

     由法身故。

    說有差别。

     釋曰。

    自下第二釋有差别。

    于中有二。

    先标。

    後釋。

    此即标也。

    斷二障故。

    能與無量功德所依有差别。

     如來法身有差别故。

    無量功德最勝差别。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釋曰。

    此即第二正釋差别。

    謂由法身有差别故。

    無量功德所依殊勝。

    與二乘差别。

    算數譬喻不能及。

    即依如是二身别相。

    攝大乘論第三卷雲。

    此中法身與解脫身差别者。

    謂解脫身。

    唯名遠離煩惱障縛。

    如人離枷鎖等所有禁系。

    息除衆苦。

    而無殊勝增上自在富樂相應。

    其法身者。

    解脫一切煩惱所知二種障縛并諸習氣。

    力無畏等無量希奇妙功德衆之所莊嚴。

    一切富樂身在所依。

    證得第一最勝自在。

    随樂而行。

    譬如王子先灌頂。

    少有??犯。

    閉在囹圄。

    才得解脫。

    即與第一最勝自在富樂相應。

    梁論第三。

    大意亦同。

    又成唯識第九卷雲。

    二乘滿位。

    名解脫身。

    在大牟尼。

    名法身故。

    問。

    二種解脫若無别者。

    入大乘論如何會釋。

    彼雲。

    如來解脫于二乘斷習氣故。

    大唐三藏會釋經論雲。

    據實。

    如來二乘解脫體無差别。

    同斷煩惱。

    所證滅故。

    斷諸習氣不證滅故。

    而差别者。

    二乘解脫習氣未盡。

    如來解脫斷習氣之所顯示。

    由斯經論。

    各舉一義。

    互不相違。

     曼殊室利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我當雲何應知如來生起之相。

     釋曰。

    自下第二明化身相。

    于中有三。

    初明生起。

    次明示現方便善巧相。

    後明言音差别相。

    前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化身之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一切如來化身作業。

    如世界起一切種類。

    如來功德衆所莊嚴住持為相。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于中有二。

    初明後後化身生起之相。

    後辨二身差别之相。

    此即初也。

    文有三節。

    法喻合說。

    謂一切如來化身。

    如金光明經第一卷說。

    彼雲。

    雲何菩薩了别化身。

    善男子。

    如來昔願修行地中。

    為一切衆生修種種法。

    是諸修法。

    至修行滿。

    修行力故得至自在力自在。

    力自在故。

    随衆生意。

    随衆生行。

    随衆生界。

    多種了别。

    不待時。

    不過時。

    處所相應時相應行相相應說法相應種種身。

    是名化身。

    此經亦爾。

    由昔所修種種因願。

    起諸如來種種作業。

    譬如世界由種種業起種種事。

    攝持衆生。

    如來化身亦複如是。

    由種種行無量種類功德莊嚴。

    持攝衆生。

    以為化相。

     當知化身相有生起。

    法身之相。

    無有生起。

     釋曰。

    此即第二辨二種身差别之相。

    謂二身中。

    當知化身因所起故。

    有生起相。

    真如法體是常故。

    無性起相。

     曼殊室利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應知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釋曰。

    自下第二示現善巧相。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

    然此化身方便善巧。

    如佛地第七說。

    彼雲。

    成所作智。

    起三業化。

    稱順機宜。

    故名善巧。

    加行不斷。

    故名方便。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

    善男子。

    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或衆推許增上王家。

    或衆推許大福田家。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于中有二。

    先釋。

    後結。

    釋中有二。

    初明化處。

    後明化相。

    處于中有二。

    初明總所行處。

    謂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

    即是一切化身所行之處。

    後明别所生處。

    謂或衆推許增上王家。

    即是刹帝利家。

    或衆生推許大福田家。

    則是婆羅家。

    故瑜伽第十五雲。

    刹帝利衆。

    于人趣中。

    最增上故。

    婆羅衆世間共許為福田故。

     同時入胎。

    誕生。

    長大。

    受欲。

    出家。

    示行苦行。

    舍苦行已成等正覺。

    次第示現。

     釋曰。

    第二正明化相。

    然此化相。

    多少差别。

    諸教不同。

    無上依經。

    有十三相。

    一示升兜率。

    二示下彼天。

    三現降胎。

    四現出胎。

    五現童子位。

    六現受學。

    七現遊戲後園。

    八現出家。

    九現苦行。

    十現往詣道場。

    十一現成佛。

    十二現轉法輪。

    十三現般涅槃。

    依相續經。

    為十一相。

    一入。

    胎二出胎。

    三生長。

    四受欲。

    五出家。

    六苦行。

    七往詣道場。

    八降魔。

    九成佛。

    十轉法輪。

    十一入涅槃。

    依深密經。

    亦十一相。

    與相續經大同少異。

    謂加住胎及大舍相。

    阙詣道場及降魔相。

    今此經中唯為七相。

    兼取諸經住天住胎轉法輪入涅槃。

    合十一相。

    以釋此經。

     言住天者。

    大嚴經兜率品雲。

    佛告比丘。

    何等為名大嚴經典。

    謂顯菩薩住兜率宮。

    常為無量威德諸天之所供。

    乃至廣說。

    又涅槃經三十三雲。

    兜率陀天。

    欲界中勝。

    下天放逸。

    上天闇鈍。

    修施及戒。

    得上下身。

    修施戒定得兜率。

    是故名勝。

    又智度論第四卷雲。

    問雲。

    菩薩何以但生兜率。

    不生上天耶。

    答曰。

    佛常居中道故。

    兜率陀于六欲天及梵之中。

    上三下三。

    此天是中。

    于彼天下。

    必生中國。

    中夜降神。

    中夜出家。

    行于中道。

    得佛菩薩中道說法。

    中夜涅槃。

    好中法故。

    中即上生。

    廣說如彼。

    又智度論三十八雲。

    何故菩薩但生兜率。

    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說法。

    故不在中生。

    色界中雖有色身可為說法。

    而深着禅。

    不在中生。

    下三欲天。

    深厚結使。

    心粗散亂。

    上二欲天。

    結使既厚。

    心儒不利。

    兜率陀天。

    結使薄心??利故生彼中。

    又婆沙論一百七十八雲。

    問。

    何故菩薩唯生都史多天。

    答。

    唯都支多天壽量。

    與菩薩成佛。

    及膳部人見佛業熟。

    時分相稱。

    謂人間經五十七俱胝六十千歲。

    能化所化善相應。

    若就彼即是都史多天壽量。

    是故菩薩唯生彼天。

    若生上天。

    壽量未盡。

    善根已熟。

    若生下天。

    壽量已盡。

    善根未熟。

    故不生彼。

    廣說如彼。

    又複雲。

    問。

    何故不即天中成佛。

    而來人間耶。

    答。

    最後有菩薩必受胎生。

    天趣一向唯化生故。

    複次人天并是法器。

    為欲俱攝。

    故來人間。

    若在天上。

    人無由往。

    又不可合天上成佛來人間化。

    人當疑佛。

    是約所作不受法故。

    是以菩薩随人間成佛。

    廣說如彼。

    梁論第十。

    十地論第三。

    亦有多釋。

    恐繁不述。

     言入胎者。

    依普曜經第一卷現尊品雲。

    佛告比丘。

    于時菩薩為天大衆。

    敷演法已。

    問諸天子。

    我以何形。

    降神母胎。

    或有說言。

    為童子形。

    或言釋梵形。

    乃至或言金翅鳥形。

    彼有梵天。

    名曰絕盛。

    本從仙道中來。

    報諸天言。

    吾察梵志典籍所載。

    欲說菩薩降神母胎。

    象形第一。

    六牙白象。

    頭首微妙。

    威神魏魏。

    形像姝好。

    梵典所戴。

    其為狀異。

    所以者何。

    世有三獸。

    一兔二馬三象。

    兔之度水。

    趣自度取。

    馬差獨猛。

    猶不能知水之深淺。

    白象之度。

    盡其深底。

    聲聞緣覺。

    其猶兔馬。

    雖免生死。

    不達法本。

    菩薩大乘。

    譬若白象。

    解暢三界十二因緣起。

    了之本無。

    救護一切。

    莫不蒙濟。

    舊俱舍雲。

    六牙譬六度。

    四腳喻四如意。

    七支喻七覺分。

    真谛釋曰。

    菩薩中。

    或為白象形。

    凡有三義。

    一者身大。

    二為六牙。

    三于四足中勝。

    身大者。

    人間白象身長由旬。

    天中象身長九由旬。

    今言大者。

    是天中白象。

    此表菩薩福德大也。

    四足表四行。

    一智。

    二谛。

    三藏。

    四寂靜。

    六牙表六無上。

    一得。

    二見。

    三聞。

    四覺。

    五念。

    六供養。

    師子獸王。

    所以不作師子相者。

    師子獨無侶不。

    為眷屬所随菩。

    薩出世必。

    為四衆所随逐也依。

    涅槃經及因果經。

    皆雲菩薩化乘白象降神母胎。

     言住胎者。

    大嚴經處胎品雲。

    菩薩處胎十月。

    所居宮殿。

    梵天所奉。

    縱廣正等三百由旬。

    種種莊嚴。

    六欲諸天不能睹見。

    佛告阿難一切菩薩。

    将入胎時。

    于母右脅。

    先有如是寶莊嚴。

    然後菩薩從兜率天宮。

    降神入胎。

    于此殿中。

    結跏趺坐。

    普遍世界四大天王。

    二十八夜叉大将天。

    與其眷屬。

    每于晨朝。

    供養菩薩。

    聽聞正法。

    釋提桓三十三天。

    每于中時。

    供養菩薩。

    聽聞正法。

    大梵天與諸梵衆。

    每于申時。

    供養菩薩。

    聽聞正法。

    周遍十方無量菩薩。

    于日入時。

    供養菩薩。

    為聽法故而至此。

    爾時菩薩化作無量師子之座。

    令諸菩薩。

    各坐其上。

    互相問答。

    辨折上乘。

    摩耶聖後亦不能見。

    阿難。

    菩薩。

    處胎十月。

    已能化導三十六那由他天人。

    令住三乘。

     言誕生者。

    大嚴經誕生品雲。

    爾時摩耶聖後。

    以菩薩威力故。

    即知菩薩有欲誕生。

    入藍毗園。

    曆觀諸樹。

    至彼叉寶樹下。

    仰觀于樹。

    即以右手攀樹東枝。

    頻呻欠呿端嚴而立。

    從母右脅安詳而生。

    爾時菩薩不假扶持即便自能東行七步。

    所下足處。

    皆生蓮華。

    南西北上下亦爾。

    各行七步。

    或作如是言。

    我于世間最勝。

    當為一切衆生之所瞻仰。

    說是語時。

    其聲普聞一切三千大千世界。

    普曜經雲。

    帝釋梵天。

    忽然來下。

    雜名香水洗浴菩薩。

    九龍在上而下香水。

    洗浴聖尊。

    涅槃經雲。

    生未至地。

    帝釋奉取。

    難陀龍王及?難陀吐水而浴。

    摩尼?陀大鬼神王。

    執持寶蓋。

    随後待立。

    地神化華以承其足。

    四方各行七步。

    華嚴經雲。

    何故菩薩遊行七步。

    現七寶故遊行七步。

    滿地神願故遊行七步。

    現七寶相故遊行七步。

     言長大者。

    如大嚴經示有品。

    菩薩我始七歲。

    然詣學堂。

    博士見之。

    自顧不任為菩薩師。

    爾時太子。

    以六十四而問師言。

    欲以何而相教乎。

    是時博士聞所未聞。

    歎未曾有。

    遂請太子而為解釋。

    又觀農品雲。

    菩薩年漸長大。

    便于一時。

    于閻浮樹下。

    結跏趺坐。

    入于四禅。

    諸樹光陰。

    逐日而轉。

    唯菩薩坐樹之影。

    湛然不移。

    又現藝品雲。

    爾時太子。

    與五百釋子。

    射禦數相撲角藝。

    種種皆勝。

    廣說如彼。

     言受欲者。

    如大嚴經現藝品雲。

    時諸釋種。

    各白王言。

    大子年漸長大。

    相師皆雲。

    若出家者。

    必得成佛。

    若在家者。

    定為輪王。

    應為求婚令生染着。

    由是因緣不出家也。

    爾時。

    迦毗羅城。

    有一大臣。

    名曰執杖。

    其人有女。

    名耶輸陀羅。

    相好端嚴。

    姝妙第一。

    父王。

    爾時。

    即為太子。

    索以為妃。

    爾時菩薩。

    随順世法。

    現處中宮。

    八萬四千婇女娛樂而住。

    耶輸陀羅。

    為第一妃。

    廣說如彼。

    涅槃經雲。

    菩薩處在深宮。

    六萬婇女。

    娛樂受樂。

     言出家者。

    如大嚴經第五卷雲。

    菩薩出城遊觀。

    出城東門。

    逢值老人。

    出城南門。

    逢值病人。

    出城西門。

    逢值死人。

    菩薩思惟。

    我亦如是。

    愁憂不樂。

    後于一時。

    出城北門。

    逢值沙門。

    乘空而行。

    廣說出家功德之利。

    菩薩已請求出家。

    父王不放。

    又出家品雲。

    于其中夜。

    諸天勸請。

    令速出家。

    菩薩即遣車匿被馬。

    車匿聞已。

    故發大語。

    望使宮内皆悉聞知。

    虛空諸天。

    以神通力。

    令彼一切悉昏睡。

    都不覺知。

    車匿即被幹陟持以進。

    菩薩于此乘馬王已。

    初舉步時。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

    升空而行。

    四天大王。

    捧承馬足。

    爾時菩薩至彌尼國往古仙人苦行林中。

    即便下馬。

    慰喻車匿。

    汝便可将幹陟俱還。

    于是車匿舉聲大哭。

    幹陟底頭。

    前屈雙腳。

    ?菩薩足。

    淚下悲鳴。

    菩薩思惟。

    若不剃除發須。

    非出家法。

    乃從車匿。

    取摩尼劍。

    即自剃發。

    時淨居天。

    化作獵師。

    身着袈裟。

    菩薩前立。

    菩薩即以所著寶衣。

    易取袈裟。

    爾時菩薩。

    剃除發須。

    身着袈裟。

    儀容顯奕。

    作如是言。

    我今始名真出家也。

    廣說如彼。

     言苦行者。

    如普曜經苦行品。

    六年苦行。

    若天世人皆不能行。

    唯有一生補處菩薩。

    乃能行之。

    又智度論三十八雲。

    諸外道等。

    等信着苦行。

    若佛不行六年苦行。

    則人不信。

    言是王串樂不能苦行。

    有諸外道修苦行者。

    三月半歲。

    或一歲。

    無能六年日食一麻。

    外道謂為苦行之極。

    是人無道真無道也。

    于是信受。

    皆入正道。

    以是因緣。

    六年苦行。

     舍苦行已成等正覺者。

    涅槃經雲。

    苦行六年。

    知是苦行不能得道。

    即便舍之。

    至阿利?提河中洗浴。

    受牧牛女所奉乳糜。

    受已轉至菩提樹下。

    破魔波旬。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普曜經雲。

    有長者女。

    發願生男。

    當作美膳祠山樹神。

    既生男已。

    心大歡喜。

    構千頭牛。

    展轉相飲。

    取至淳乳。

    用作乳糜。

    跳出釜高一丈餘。

    女甚怪之。

    有梵志師。

    語女人曰。

    今此乳糜。

    非凡夫所臨。

    唯成佛食此乳糜乃消化耳。

    女人即取奉進山神。

    菩薩食已。

    即便成佛。

    婆沙論雲。

    非我于彼外道苦行不能修故而棄舍之。

    但審觀察知是苦行畢竟不能斷諸煩惱得真義利。

    故舍之更修真實處中妙行。

    由斯已證無上菩提。

    能拔衆生生死劇苦。

     轉法輪者。

    如前第二經記中說言。

     示入涅槃者。

    如大婆沙論一百九十一雲。

    如契經說。

    世尊。

    在拘屍城力士生處雙娑羅林間。

    而般涅槃。

    問。

    世尊何故在拘屍城般涅槃耶。

    答。

    為欲化度拘屍城中諸力士故。

    又為攝化外道蘇?陀羅故。

    有說。

    佛曾于此數數舍身命故。

    如彼經說佛告阿難。

    如來于此六返舍輪王身命。

    今第七反。

    舍如來應正等覺身命。

    乃至廣說。

    又彼複雲。

    如說。

    佛告阿難。

    汝應往詣雙娑羅林。

    為佛敷設北首卧床。

    如來。

    于今日中夜。

    當于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

    乃至廣說。

    問。

    世尊何故。

    今敷北首卧床而卧耶。

    答。

    欲顯彼國論師法應爾故。

    謂彼國論師。

    皆敷設北首床而卧。

    世尊亦爾。

    以佛能伏諸論師故。

    即是無上第一論師。

    故今随彼敷設而卧。

    有說。

    欲顯遠離世所妄執吉祥事故。

    謂彼國死者。

    乃令床上北首而卧。

    佛為破彼妄吉祥執。

    是故。

    未般涅槃。

    即令敷設北首而卧。

    有說。

    為欲顯佛恭敬正法故。

    謂預知般涅槃後無上法炬北方熾盛久久不滅。

    故于床上北首而卧。

    乃至廣說。

    彼複雲。

    如說。

    爾時世尊。

    趣所敷床。

    右脅在下。

    累足西面。

    北首而卧。

    住光明相。

    具念正智。

    乃至廣說。

    問。

    世尊何故右脅而卧。

    答。

    欲顯佛如師子而卧故。

    如契經說。

    卧有四種。

    謂師子王卧。

    天鬼卧。

    耽欲者卧。

    師子王右脅而卧。

    天即仰面。

    鬼則伏面耽欲者卧左脅着地。

    佛是無上人中師子。

    故右脅而卧。

    問。

    世尊何故卧般涅槃。

    而不坐耶。

    答。

    欲顯如來離诳故。

    若佛坐涅槃者。

    即不信者。

    當是言。

    此是矯狂。

    何有死人而能端坐。

    有說為止當來于諸聖者生诽謗故。

    若坐般涅槃者。

    則于今時。

    諸阿羅漢。

    身力羸劣。

    卧入涅槃。

    世便謗言。

    非阿羅漢。

    若是者何不同坐般涅槃。

    問。

    世尊何故于中夜分而般涅槃。

    答。

    以此時最寂靜故。

    謂彼土暑熱。

    晝時不堪作務。

    多初夜後夜分中作諸事業者。

    唯中夜分。

    一切寂然。

    如來恒時愛樂寂靜。

    贊美寂靜。

    故于中夜而般涅槃。

    有說。

    一切時樂處中行故。

    謂佛昔為菩薩時。

    于最後天中生處中睹史多天處。

    于最後人生中印度劫比羅城。

    于中夜分逾城出家。

    習處中行。

    證無上覺。

    為益有情。

    說離有無處中妙法。

    夜中分而般涅槃。

    乃至廣說。

    若依華嚴經第四十三雲。

    有十種義。

    示現涅槃。

    所謂明一切行悉無常故。

    一切有為非安故。

    明般涅槃安隐故。

    遠離一切諸怖畏故。

    以諸天人樂色身。

    明色身無常是磨滅法。

    令求常住淨住身故。

    明無常力絕不可轉故。

    明有為法不随愛行不自在故。

    明三界法悉如壞器無堅牢故。

    明般涅槃最為真實不可壞故。

    遠離生死。

    非起滅故。

    以此十事示涅槃。

    十地論第三卷雲。

    何故示入涅槃。

    為令懈怠衆生勤心修道故。

    依大般若五百六十八雲。

    複有天人。

    樂聞圓寂。

    菩薩為彼示般涅槃。

    上來略述如來化相。

    若廣分别。

    如佛本行經普曜經因果經華嚴經大嚴經等。

     是名如來示現化身方便善巧。

     釋曰。

    第二經結文可知。

     解深密經疏卷第九 經文未竟宜有次疏惜哉此本罄于第九卷後學須尋而全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