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九

關燈
法。

    本性是苦。

    故我不應于本性苦諸有情上。

    更加其苦。

    而不與樂。

    又亦不應不與怨家作善知識。

    不攝一切有情之類。

    以為自體。

    又世尊言。

    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

    無始世來。

    經曆生死。

    長時流轉。

    亦互相為或父母兄弟姊妹。

    若軌範師。

    若親教師。

    若餘尊重者。

    由是因緣。

    一切怨品無不皆是我之親品。

    又恐親品無有決定真實可得。

    何以故。

    親品餘時轉成怨品。

    怨品餘時轉成親品。

    是故。

    一切無有決定。

    故我今者應于一切有情之類行忍辱心。

     不懷怨結。

     釋曰。

    明第三相。

    知忍勝利。

    必無怨結。

    瑜伽論四十二雲。

    他損惱時。

    亦無怨嫌意樂相續。

    恒現在前。

    欲作饒益。

    先無異。

     若谏誨時不令恚惱。

     釋曰。

    辨第四相。

    菩薩怨家而來谏誨。

    即便受謝。

    不令生惱。

    瑜伽論雲。

    終不令他生疲厭已。

    然後受謝。

    恐其疲厭。

    才謝便受(深密經雲。

    若彼[取]悔時即應受不令他惱)。

     亦複不待他來誨谏。

     釋曰。

    顯第五相。

    菩薩怨家損菩薩已。

    菩薩速自往彼怨所而求忏謝。

    不待他來而谏誨也。

    瑜伽論雲。

    于有怨者。

    自往悔謝(相續經雲。

    若他觸犯不望忏謝也)。

     不由恐怖有染愛心而行忍辱。

     釋曰。

    辨第六相。

    謂諸菩薩不以怖他而行忍辱。

    如王所等。

    亦不以染心而有所求而行忍辱。

    如求飲食等。

    但為利他故行忍也(相續經雲。

    無畏無求而行忍也。

    深密經雲。

    不為有畏不為飲食。

    而行忍也)。

     不以作思而便施舍。

     釋曰。

    辨第七相。

    菩薩常欲饒益衆生。

    不以一度饒益衆生以為思足而便施舍。

    更不以餘事而相饒益。

    瑜伽論雲。

    非一益已舍而不益。

    (相續經雲。

    常行饒益心不廢舍也)。

     是名七種忍清淨相。

     釋曰。

    此即第二結忍七相。

     若諸菩薩通達精進平等之性。

     釋曰。

    自下第四精進七相。

    于中有二。

    先釋。

    後結。

    釋中七相。

    此第一平等精進。

    菩薩精進。

    緩急不得。

    故名平等。

    故瑜伽論四十二雲。

    若諸菩薩。

    發勤精進不緩不急。

    平等雙運。

    普于一切應作事中。

    亦能平等。

    殷重修作。

    是名菩薩平等精進。

    又五分律第十九。

    意同瑜伽。

    故彼律雲。

    時二十億。

    白佛世尊。

    願聽出家受具足戒。

    佛即許之。

    出家不分。

    于屍陀林。

    精進經行。

    足傷血流。

    二十億便作是念。

    佛弟子中。

    精進無勝我者。

    而今未得盡諸苦原。

    我家幸多财寶。

    亦可返俗快作功德。

    佛知其念。

    往到其所。

    問二十億雲。

    汝實作此念不。

    答言實爾。

    佛複語言。

    我今問汝。

    随汝意答。

    汝在家時。

    善彈琴不。

    答。

    又問琴弦急時聲調好不。

    答言不好。

    又問琴弦緩時聲調好不。

    答言不好。

    又問雲何得好。

    答言。

    不急不緩。

    然後乃好。

    佛言。

    于我法中。

    亦複如是。

    太緩太急。

    何緣得道。

    精進處中。

    不久盡苦。

    二十億耳。

    聞佛說已。

    即于經行處。

    漏盡無餘。

    具說如彼。

    增一阿含經第十二。

    雜阿含第九。

    四分律等。

    大同五分。

     不由勇猛勤精進故。

    自舉淩他。

     釋曰。

    此明第二離慢精進。

    菩薩精進利他為先。

    如何于他反起憍慢。

    瑜伽論雲。

    由勤精進。

    離高舉故是故名為離慢精進。

     具大勢力。

    具大精進。

    有所堪能。

    堅固勇猛。

    于諸善法。

    終不舍轭。

     釋曰。

    此明後五精進之相。

    五精進者。

    一具大勢力。

    二具大精進。

    三有所堪能。

    四堅固勇猛。

    五于諸善法終不舍轭。

    然此五句。

    諸教不同。

    顯揚第一。

    瑜伽四十二。

    但舉經五句。

    而不解釋。

    集論第一。

    以義立五名。

    而不釋。

    成唯識第六。

    雜集第一。

    瑜伽五十七。

    以義立五名。

    配經五句。

    下别解釋。

    瑜伽八十九。

    以義立五名。

    而亦解釋。

    不配經句。

    無性世親論攝論第七。

    以義立名。

    而亦配釋。

    故今具依成唯識第六無性第七瑜伽八十九。

    以釋此經。

    故唯識雲。

    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

    即經所說有勢有勤有勇猛不舍善轭。

    如次應知。

    無性釋雲。

    被甲精進。

    謂最初時自勵我當作如是事。

    即是釋經初有勢句。

    加行精進。

    謂加行時如所意樂。

    勤修加行。

    即是釋經次有勤句。

    于自疲苦。

    心不退屈。

    名無怯弱。

    于他逼惱。

    心不移動。

    名無退轉。

    乃至菩提。

    于其中間。

    進修善品。

    嘗無懈疲。

    名無喜足。

    瑜伽論雲。

    又勤精進應知五種。

    一被甲精進。

    二加行精進。

    三不下精進。

    四無動精進。

    五無喜足精進。

    此中最初當知發起猛利意樂。

    次随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

    次為證所得諸受法不自輕蔑。

    亦無怯懼。

    次能堪忍寒熱等苦。

    後于下劣不生喜足。

    次勤求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住。

     如是名為七種精進清淨之相。

     釋曰。

    此即第四總結七相。

     若諸菩薩。

    有善通達相三摩地靜慮。

    有圓滿三摩地靜慮。

    有俱分三摩地靜慮。

     釋曰。

    第五釋定七相。

    于中。

    先釋。

    後結。

    此即正釋。

    初三靜慮。

    謂善通達俗谛相定。

    名通達相。

    緣彼圓滿真如境定。

    從境得名。

    名為圓滿。

    通緣真俗二境之定。

    名為俱分。

     有運轉三摩地靜慮。

    有無所依三摩地靜慮。

    有善修治三摩地靜慮。

     釋曰。

    此明第四第五及第六相。

    如其次第。

    加行正知後得三智相應定也。

    其加行智。

    唯是有漏作意運轉所依之定。

    名為運轉。

    其根本智。

    無異境相可為依止所依之定。

    名無所依。

    以後得智。

    能善修治種種諸行所依之定。

    名善修治。

     有于菩薩藏聞緣修習無量三摩地靜慮。

     釋曰。

    此明第七相也。

    即卻談方便時慧。

    菩薩藏者謂大乘教。

    于此教中。

    能聞定者義說聞慧。

    于定位中亦得聞教。

    緣者即是定中義說思慧。

    修習無量三摩地者。

    即是修慧。

    于定位中。

    能修無量種種定故。

    又解。

    與慧相應定。

    慧增上故。

    能通達法相。

    名通達相。

    内證圓滿定。

    雖慧相應。

    而定增上。

    名為圓滿定。

    定慧均等相應定。

    名為俱分。

    能起神通定。

    名有運轉。

    與無分别智相應定。

    名無所依。

    與後得智相應定。

    名善修。

    有于菩薩藏下明加行定。

    謂于大乘菩薩藏教。

    以聞慧為緣。

    修習無量諸靜慮故。

    (有相傳雲。

    初一是定分偏勝靜慮。

    但觀相分。

    名通達相。

    第三是慧分偏勝靜慮。

    但觀見分令自體圓滿。

    名圓滿。

    定慧均等靜慮。

    名為俱分。

    如理智相應見道靜慮。

    名無所依。

    如理智相應修道靜慮。

    名善修。

    于菩薩藏下是加行靜慮。

    聞慧謂聞慧。

    緣謂思慧。

    修習謂修慧。

    依此三慧。

    廣修無量三摩地靜慮。

    故言三摩地及靜慮者。

    三摩地是定體。

    靜慮是定用也)。

     是名七種靜慮清淨之相。

     釋曰。

    第二總結如文。

     若諸菩薩。

    遠離增益損減二邊。

    行于中道。

    是名為慧。

     釋曰。

    第六釋慧七相。

    先釋後結。

    釋中七相。

    此即初相。

    言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中道者。

    如無性攝論第一卷雲。

    于無無因。

    強立為有。

    故名增益。

    于有無因。

    強撥為無。

    故名損減。

    如是增益乃與損減。

    俱說為邊。

    此墜随義。

    此二轉時。

    失壞中道。

    于遍計所執。

    唯有增益。

    而無損減。

    都無有故。

    以要于有方起損減。

    于依他起。

    無有增益。

    以有體故。

    要于非有。

    方有增益。

    亦無損減。

    唯妄有故。

    于圓成實。

    無有增益。

    是實有故。

    唯有損減。

    具說如彼。

    又成唯識第七卷雲。

    我法非有。

    空識非無。

    離有離無。

    故契中道。

    慈尊于此說二頌言。

    虛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廣釋中道。

    如中道章。

     由此慧故。

    如實了知解脫門義。

    謂空無願無相解脫門。

     釋曰。

    明第二相。

    說三解脫門智。

    此三解脫門。

    如顯揚論第二卷說。

    彼雲。

    解脫門者。

    謂三解脫門。

    一空解脫門。

    二無相解脫門。

    三無願解脫門。

    空有二種。

    一所知。

    二智。

    所知者。

    諸謂于衆生遍計性所執法中。

    及法遍計性所執法中。

    此二遍計性俱離無性。

    及彼所餘。

    無我有性。

    于諸法中遍計性無。

    即是無我性有。

    于諸法中無我性有。

    即是遍計性無。

    即于此中。

    有及非有。

    及非有無二之性無分别境。

    智者。

    謂緣彼境如實了知。

    無相亦有二種。

    一所知。

    二智。

    所知者。

    謂即所知空境。

    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行。

    智者。

    謂如前說。

    無願亦有二種。

    一所知。

    二智。

    所知者。

    謂由無智故。

    颠倒所起諸行相貌。

    智者。

    謂緣彼境厭惡了知。

    空行者。

    謂于諸行我不可得。

    及諸相中世俗分别法不可得。

    無相行者。

    諸謂即于諸行中衆生是無我可得。

    及諸相中世俗分别法無我性可得。

    及于滅中滅靜妙離行。

    無願行者。

    謂無常苦不淨。

    如病如癰如箭。

    因集生緣行。

    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

    此亦是空行。

    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

    此亦是無相行。

    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

    此亦是無相行。

    若無差别。

    總名空無相無願者。

    此通聞思修所生之慧。

    世及出世。

    應知。

    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

    唯是修所生慧。

    通世出世。

    應知。

    若名空無相願解脫門者。

    此唯出世。

    應知。

    若廣分别。

    具如别章。

     如實了知有自性義。

    謂遍計所執。

    若依他起。

    若圓成實。

    三種自性。

     釋曰。

    明第三相。

    謂由遠離二邊慧故。

    如實了知三自性義。

    三性之義。

    如何三性中說。

     如實了知無自性義。

    謂相生勝義三種無自性性。

     釋曰。

    明第四相。

    三無性義。

    如前已說。

     如實了知世俗谛義。

    謂于五明處。

     釋曰。

    明第五相。

    謂了五明處智。

    名世俗谛。

    依廣百論第十卷雲。

    世俗谛者。

    謂從緣生。

    世出世間色心等法親證離說。

    展轉可言。

    親證為先。

    後方起此世俗谛。

    亦有亦生假合所成。

    猶諸幻事從分别起。

    如篾所為有相可言。

    名世俗谛。

    顯揚第二雲。

    世俗谛者。

    謂名句文身。

    及依彼義一切言說。

    及依言說所解了義。

    又曾得世間心。

    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義。

    瑜伽六十四雲。

    謂諸所有言道可宣。

    一切皆是世俗谛攝。

    言五明者。

    一内明處。

    謂即顯示正因果等。

    二因明處。

    謂即顯示摧伏他等。

    三聲明處。

    謂即顯示諸工明等。

    四醫方明處。

    謂即顯示病體病因等。

    五工業明處。

    謂即顯示營造業等。

    廣如瑜伽第三十八及第十五等。

    菩薩求此五明意者。

    如瑜伽論三十八說。

    彼雲。

    菩薩何故求聞正法。

    謂諸菩薩求内明時。

    為正修行法随法行。

    為廣開示利悟于他。

    求因明時。

    欲了知外道因論是惡言說。

    為欲降伏他諸異論。

    求聲明時。

    為令欲信樂典語衆生。

    于菩薩身深生敬信。

    為欲悟入诂訓音聲文句差别。

    求醫明時。

    為息衆生種種疾病。

    求工業時。

    為小功力。

    多集珍财。

    饒益衆生。

    菩薩求此一切五明。

    為令無上正等菩提大智資糧速得圓滿。

    非不于此一切明處次第修學能得無障一切智。

    具說如彼。

    地持論第三。

    善戒經第四。

    莊嚴論第五。

    意同瑜伽。

     如實了知勝義谛義。

    謂于七真如。

     釋曰。

    明第六相。

    于中有二。

    初舉境顯智。

    後三因成立。

    此即初也。

    勝謂勝智。

    義即境義。

    七種真如。

    即是勝智之境義。

    故名勝義谛。

    謂是依主釋。

    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九雲。

    天王當知。

    凡有言說。

    名世俗谛。

    離言寂靜聖智境界。

    名勝義谛。

    廣百論雲。

    勝義谛者。

    謂聖所知。

    分别名言皆所不及。

    自内所證。

    不由他緣。

    無相絕言。

    名勝義谛。

     又無分别。

    離諸戲論。

    純一理趣多所住故。

    無量總法為所緣故。

    及毗缽舍那故。

     釋曰。

    第二三因成立緣真之智。

    又無分别等者。

    顯正體智。

    無有種種分别戲論。

    唯于真如一理趣中。

    多分安住。

    廣釋此智。

    如雜集十四攝論第八。

    無量總法為所緣者。

    謂此正智。

    以總法真如為所緣也。

    又解。

    無量總法為所緣者。

    顯後得智。

    謂此總法。

    有其三種。

    一少總法。

    十二部經各别緣故。

    二大總法。

    十二部經總合緣故。

    三無量總法。

    無量如來十二部經總合緣故。

    此智即緣第三法也。

    及毗缽舍那者。

    謂顯此智是修慧故。

     能善成辦法随法行。

     釋曰。

    第七随法行智。

    然此法行。

    諸教不同。

    若依婆沙一百八十一雲。

    法謂涅槃。

    随法謂八支聖道。

    若于此中。

    随義而行。

    所謂為求涅槃故。

    修習八支聖道。

    名法随法行。

    能安住此。

    名法随法行者。

    廣說如彼。

    若依無性攝論第二雲。

    法随法行者。

    所證名法。

    道名随法。

    随順彼故。

    又出世道名法。

    世間道名随法。

    行者行彼自心相續。

    樹增彼故。

    令彼現行得自在故。

    此則說其修所成智。

    (解雲。

    行彼自心相續者。

    以此修慧行彼定心相續之處也。

    言樹增彼故者。

    釋其行意樹殖建立也。

    亦種也。

    于彼定心樹立增長彼修慧故。

    說名為行。

    言令彼現前得自在故者。

    重釋增意。

    由彼修慧于心現行得自在用。

    能證真理。

    斷惑得果。

    種種作用。

    言此即說其修所成智者。

    屬當所明也)又世親論第二卷雲。

    法随法者。

    如教行故。

     是名七種慧清淨相。

     釋曰。

    第二總結如文。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是五相。

    各有何業。

     釋曰。

    第十分别五相五業門。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上無染着等五相業用。

    謂彼五相各有幾業。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當知。

    彼相有五種業。

     釋曰。

    第三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先總。

    後别。

    此即總答各有一業。

    故深密雲。

    佛告觀世自在。

    此五種各有一業。

    應知。

     謂諸菩薩無染着故。

    于現法中。

    于所修習波羅蜜多。

    恒常殷重勤修加行。

    無有放逸。

     釋曰。

    第二别釋五相各有一業。

    此即第一無染著相。

    所有别業。

    即是勤修加行。

    無放逸業。

    無染著相。

    如上廣說。

    由無染着故。

    于現身中。

    無間殷重勤修六度。

    無有放逸。

     無顧戀故。

    攝受當來不放逸因。

     釋曰。

    第二無顧戀相所有業也。

    由于六度諸異熟果及報恩中無系縛故。

    能攝未來不放逸因。

    即彼未來不放逸故。

    能修六度。

    漸漸增長。

     無罪過故。

    能正修習極善圓滿極善清淨極善鮮白波羅蜜多。

     釋曰。

    第三明無罪相所有業也。

    謂無罪相即有四句業。

    一能正修習。

    二極善圓滿。

    三極善清淨。

    四極善鮮白。

    由離前說四間雜法。

    謂無悲加行。

    不如理加行。

    不常加行。

    不殷重加行。

    故說此四句。

    一雲能正修習者是想句。

    下之三句。

    前别顯三德因。

    一極善圓滿者。

    顯斷德因。

    極善清淨者。

    顯智德因。

    極善鮮白者。

    顯恩德因。

     無分别故。

    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速得圓滿。

     釋曰。

    第四無分别相所有别業。

    謂不如言詞執諸相故。

    即能善巧方便。

    令諸波羅蜜速得滿之。

    非十度中方便。

     正回向故。

    一切生處波羅蜜多。

    及彼可愛諸果異熟皆得無盡。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釋曰。

    第五正回向業。

    如經可知。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是所說波羅蜜多。

    何者最廣大。

    何者無染污。

    何者最明盛。

    何者不可動。

    何者最清淨。

     釋曰。

    自下第十一最廣大等五相門。

    先問後答。

    此即菩薩曾聞餘經有此五相。

    故作此問。

    或可如來加被力故。

    作此問也。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無染着性。

    無顧戀性。

    正回向性。

    最為廣大。

     釋曰。

    自下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約五相。

    分為三種。

    後依位地釋後三相。

    此即五中。

    無染着性。

    無顧戀性。

    正回向性三種。

    名最廣大。

    行相廣大。

    攝于諸位中不相違故。

     無罪過性。

    無分别性。

    無有染污。

     釋曰。

    五中無罪過性。

    及無分别智。

    名無染污。

    謂所行度自性無染。

    無分别智能除染故。

    此無染性。

    亦通諸位。

     思擇所作最為明盛。

     釋曰。

    第二約位辨後三相。

    此釋明盛。

    明謂彼六度。

    以勝思擇所作事故。

    名為明盛。

    此即位在前之七地。

    深密經雲。

    何者熾然。

     已入無退轉法地者名不可動。

     釋曰。

    第四不可動相第八第九二種地也。

    不動之義。

    如上已說(深密經雲。

    初地已上名不動者。

    譯家别故)。

     若十地攝佛地。

    攝者名最清淨。

     釋曰。

    第五最清淨相。

    謂第十地因中最勝。

    若如來地果中最勝。

    究竟清淨故。

    是故。

    雜集第十一雲。

    圓滿最勝。

    謂第十地及如來地所有施等波羅蜜多。

    如其次第。

    菩薩圓滿故。

    佛圓滿故。

    然此三名有差别者。

    如瑜伽論第三十七。

    彼雲。

    性淳故。

    極猛盛故。

    能有上品廣大果故。

    大勝利故。

    名為熾。

    (深密經雲熾然)不轉還故。

    不退堕故。

    常勝進故。

    名為無動。

    菩薩地中。

    最無上故。

    當知。

    說名極善清淨。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

    菩薩所得波羅蜜多。

    諸可愛果。

    及諸異熟常無有盡。

    波羅蜜多亦無有盡。

     釋曰。

    自下第十二。

    六度因果無盡門。

    于中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此問果因常無有盡。

    六度因。

    彼度所得離系等四可愛諸果及異熟果。

    如是五種。

    總名為果。

    廣釋五果。

    如前所引雜集十二。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展轉相依生起修習無間斷故。

     釋曰。

    第二如來正說。

    謂依六度能得諸果。

    由依果故。

    能修六度。

    如是展轉。

    相依生起。

    無間斷故。

    便無盡義。

    雜集論雲。

    于當來世。

    後後增勝。

    展轉生起。

    是故波羅蜜多等流果(相續經雲。

    何故常得無盡波羅蜜多果報及無盡波羅蜜多。

    佛告觀世音。

    展轉相依舍修習故。

    解雲。

    譯家謬也。

    深密經雲。

    佛言所謂疊相因生如業果應知。

    解雲。

    譯家别故)。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

    是諸菩薩。

    深信愛樂波羅蜜多。

    非于如是波羅蜜多所得可愛諸果異熟。

     釋曰。

    自下第十三。

    愛度不愛度果門。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如何菩薩愛度而不愛度行得果耶。

    然此問意。

    三本不同。

    相續經雲。

    何故菩薩深愛波羅蜜多果報。

    深密經問。

    與此經同。

    若準答文。

    相續經謬也。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五因緣故。

     釋曰。

    自下世尊正說。

    于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次第别釋。

    此即初也。

     一者波羅蜜多是最增上喜樂因故。

    二者波羅蜜多是其究竟饒益一切自他因故。

    三者波羅蜜多是當來世彼可愛果異熟因故。

    四者波羅蜜多非諸雜染所依事故。

    五者波羅蜜多非是畢竟變壞法故。

     釋曰。

    第二次第别釋五種因相。

    如其次第。

    于他受用智及與佛果受用法樂喜樂因故。

    非彼異熟。

    有此勝用。

    究竟自利利他因故。

    勝能減當來異熟因故。

    非業煩惱所依因故。

    非如異熟受已盡故(二本大同。

    故不述之)。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一切波羅蜜多。

    各有幾種最勝威德。

     釋曰。

    自下第十四。

    諸度威德種數門。

    先問。

    後答。

    此即總問(相續經雲名為德力。

    深密經雲勝妙之力。

    譯家異故義無乖違也)。

     佛告觀自在。

    善男子。

    當知。

    一切波羅蜜多。

    各有四種最勝威德。

     釋曰。

    自下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次第别釋。

    此即初也。

     一者。

    于此波羅蜜多。

    正修行時。

    能舍悭吝犯戒心憤懈怠散亂見趣所治。

     釋曰。

    自下第二。

    次别釋四種威德。

    此即初也。

    謂彼六度。

    如其次第。

    能除六弊。

    雜集論雲。

    謂能永斷自所斷障。

    是諸波羅蜜多離系果。

     二者。

    于此正修行時。

    能為無上正等菩提真實資糧。

     釋曰。

    第二威德能與菩提真實資糧。

    能與法身作了因故。

    能與二身作生因故。

    雜集論雲。

    大菩提諸波羅蜜多增上果。

     三者。

    于此正修行時。

    于現法中。

    能自攝受饒益有情。

     釋曰。

    此明第三威德。

    于現身中。

    益有情故。

    雜集論雲。

    于現法中。

    由此施等。

    攝受自他。

    是士夫用果。

     四者。

    于此正修行時。

    于未來世能得廣大無盡可愛諸果異熟。

     釋曰。

    明第四威德六度所得諸果異熟。

    雜集論雲。

    感大财富。

    往生善趣。

    無怨無壞。

    多諸喜樂。

    有情中尊。

    身無損害。

    廣大宗族。

    随其次第。

    是施等波羅蜜多異熟果。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何因何果。

    有何義利。

     釋曰。

    自下第十五。

    諸度因果義利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第一問其三義。

    一因。

    二果。

    三者義利。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大悲為因。

    微妙可愛諸果異熟。

    饒益一切有情為果。

    圓滿無上廣大菩提。

    為大義利。

     釋曰。

    第二如來正說。

    謂諸菩薩。

    由大悲力。

    行于六度。

    由行度故。

    感勝異熟。

    饒益有情。

    由此因緣。

    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若諸菩薩。

    具足一切無盡财寶。

    成就大悲。

    何緣世間現有衆生貧苦可得。

     釋曰。

    自下第十六。

    衆生自業過失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

    謂諸菩薩财寶大悲二緣具足。

    如何世間現有衆生貧窮苦惱。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是諸衆生自業過失。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三。

    初法。

    次喻。

    後答。

    此即法說。

    于中有二。

    初順釋。

    後反解。

    此即初也。

    菩薩雖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