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西明寺沙門 圓測 撰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之餘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
波羅蜜多。
說名波羅蜜多。
釋曰。
自下第八。
波羅蜜多得名門。
先問。
後答。
此即第一菩薩請問何因緣故名波羅蜜多。
釋總别名。
已如上說。
今問因緣。
何義故得波羅蜜名。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五因緣故。
釋曰。
第二世尊正說。
于中有四。
一标章舉數。
二依數列名。
三次第别釋。
四逐難重釋。
此即第一标章舉數。
由五相故。
名到彼岸(相續但言五種深密雲五義)。
一者無染着故。
二者無顧戀故。
三者無罪過故。
四者無分别故。
五者正回向故。
釋曰。
第二依數列名。
(相續經曰。
無閡無顧無過無忌想回向。
深密經雲。
不着不希望無過不分别回向。
顯揚第三。
但列其名而不解釋。
故彼論雲。
施度與五功德相應。
名到彼岸。
一無著故舍。
二不觀故舍。
三無失故舍。
四無分别故舍。
五回向故舍。
如施如是戒乃至慧。
應知亦爾)。
無染著者。
謂不染着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釋曰。
自下第三次第别釋。
列五緣即分為五。
此即第一無染著相。
謂違六度六相違障。
名相違。
于彼相違。
無染着故。
廣釋六障。
如下經說。
依瑜伽論第七十五。
與此經同。
故彼論雲。
謂諸菩薩所有布施。
略與五種功德相應。
得入布施彼岸數也。
何等為五。
一者無著。
二者無戀。
三者無罪。
四者無分别。
五者回向。
如施。
戒等當知亦爾。
無著者。
謂于一切種施等障法中。
無有挂礙(相續經雲。
無閡者。
謂于波羅蜜相違事不染着。
深密經雲。
無著所謂不着諸波羅蜜相違事。
梁攝論第九卷雲。
一無著清淨。
謂不起與波羅蜜相違法)。
無顧戀相者。
謂于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
心無系縛。
釋曰。
第二無顧戀相。
謂不望悕六度諸果及報恩而行施等。
名無顧戀。
六度諸果。
如下經釋。
瑜伽論雲。
無顧戀者。
謂于有染及彼果中。
心無系着。
解雲。
謂于有染心。
無系著者。
經即所說及報恩中心無系縛也。
(相續經雲。
無顧者。
謂于波羅蜜果報及現世利。
心不系縛。
深密經雲。
不悕望者。
于諸波羅蜜受用果報報恩中無求心。
梁攝論雲。
二不觀清淨。
謂于自身及波羅蜜果報報恩中。
心常不觀。
金剛波若論雲。
自身及報恩果報。
斯不着也)又解。
此當瑜伽二種施也。
故瑜伽論施品說雲。
雲何不望報恩施。
謂諸菩薩悲心愍心而行惠施。
終不于他希望反報。
但觀求樂愛火所燒無有勢力性苦衆生。
深心悲愍而行惠施。
雲何不希異熟施。
謂諸菩薩修行惠施。
終不希望當來所得财寶圓滿自身圓滿施果異熟。
觀一切行性是虛僞。
觀大菩薩最勝功德。
而行惠施。
廣釋此相。
如世親菩薩及功德施波若論第一。
無罪過者。
謂于如是波羅蜜多。
無間雜染法。
非離方便行。
釋曰。
第三無罪過相。
罪過有二。
一聞離雜染法。
如下所說無悲加行等四種過失。
二非方便行。
如下所說。
但攝财物饒益有情等。
具如下經。
離此二種。
而行施等。
亦無罪過。
瑜伽論雲。
無罪者。
謂遠離一切施等随煩惱。
(釋雲。
随煩惱者。
亦如瑜伽七十五說。
彼雲。
于施波羅蜜多。
由内及外。
有十随煩惱。
對治彼故。
得施波羅蜜多。
依于外門有五随煩惱。
一遍染[總]性。
二棄舍法。
三不持可樂性四意望不圓滿性。
五不成就性。
依于内門。
有五随煩惱。
一不出離性。
二雜染[總]性。
三不劣薄性。
四現前惱性。
五盡滅法性。
深密相續。
亦同此經。
梁攝論雲三無失。
謂離與波羅相雜染污法及雜非之方便也)。
無分别者。
謂于如是波羅蜜多。
不如言詞執着自相。
釋曰。
第四無分别相。
謂離如言執六度相。
名無分别。
瑜伽論雲。
無分别者。
謂于施等。
不觀遍計所執自相。
又解。
無分别者。
謂三輪清淨也。
廣釋六三輪清淨。
如梁攝論第九(相續經雲。
無[異]想者。
于諸波羅蜜不如言說計着自相。
深密經雲。
不分别者。
諸波羅蜜中。
不如所聞執着自相。
梁攝論雲。
四無分别清淨。
謂離如言執波羅蜜相也)。
正回向者。
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
回求無上大菩提果。
釋曰。
第五正回向相。
謂初起作。
名為所作。
增長之時。
名為所集。
瑜伽論雲。
回向者。
施求諸行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廣釋回向。
如發菩提心經及華嚴經回向品也。
(相續經雲。
回向者。
謂此諸波羅蜜。
已作已增長。
為求無上大菩提果。
深密經雲。
回向者。
諸波羅蜜。
所作所集。
回向取大菩提果。
梁攝論雲。
五回向清淨。
謂于六度已生長及未生長中。
常求得菩提。
廣釋五相。
如真谛梁攝論疏第八)然此所說。
到彼岸相。
諸教不同。
或以四相。
釋到彼岸。
如莊嚴論第七卷雲。
六度二皆有四相。
一者治障。
治悭等故。
二者合智。
悉與無分别智共行故。
三者願滿。
施于求者随欲給之。
乃至智于疑者随欲決疑。
四者成生。
先施攝。
後以三乘。
乃至先以慧攝。
後三乘。
随其所度而成就之。
又雜集論第十一卷。
亦說四相。
彼雲。
雲何波羅蜜相。
一發起故。
二習氣故。
三自體故。
四等流故。
尋即可知。
或說五相。
如即此經。
相續。
深密。
瑜伽七十五及七十八。
顯揚第三。
梁攝論第九。
一一皆同。
如經應知。
又雜集論。
亦說五相。
彼雲。
雲何波羅蜜相。
謂種姓故。
願故。
意樂故。
事故。
自體故。
尋即可知。
或說六相。
如攝大乘第七卷雲。
此六種相。
雲何可見。
由六種最勝故。
解雲。
此六同成唯識後六種相。
故不述之。
或說七相。
如成唯識第九卷雲。
此十相者。
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可建立波羅蜜多。
一安住最勝。
謂要安住菩薩種性。
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業最勝。
要具行一切事業。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七清淨最勝。
謂要不為二障間雜。
若非此七所攝受者。
所行施等。
非到彼岸。
或說八相。
如顯揚第三。
或說十二相。
如雜集十一中邊第三。
世尊。
何等名為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釋曰。
自下第四逐難重釋。
或可說問答廣釋。
于中有四。
一問答分别波羅蜜相違事。
二世尊如是下問答分别諸果異熟。
三世尊何等下。
問答分别度間雜法。
四世尊何等名為非方便行下。
釋上非方便行。
略而不釋。
無分别故。
及正回向。
易可知故。
此即第一釋相違事。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違六度事。
善男子。
當知此事。
略有六種。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次第别釋。
此即總标。
有六相違事也。
一者。
于喜樂欲财富自在諸欲樂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自下第二次第别釋。
六相違事。
即為六段。
然此違事。
自有三種。
一别所治障。
如無性釋第七卷雲。
所治雜染所理悭吝犯戒恐恚懈怠散動惡慧。
二者。
合說通别障。
謂樂着财等。
是其别鄣。
于三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即是通障。
今此中釋通别障。
此釋第一違施度障。
言喜樂等者。
此有三釋。
一雲。
于喜樂欲者。
皆是樂欲異名。
财富最自在諸欲者。
所樂之境。
後樂中者。
三境上樂。
一雲。
喜樂者。
是樂欲義。
體即是欲欲謂五欲。
即是五境。
言财富者多畜财寶。
言自在者。
于上二事受用自在。
諸欲樂者即說喜欲境喜樂财富喜樂自在三種喜樂。
名為欲樂。
于此三種喜樂事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總說意雲。
喜樂三種欲樂(愛樂樂也)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為施度障。
一雲。
喜樂即喜樂受。
餘如前(相續經雲樂欲财自在。
深密經樂于五欲資生自在。
梁攝論第九雲。
六度有六障。
第一障者。
喜樂欲塵。
于富财物自身愛樂中。
見勝功德。
施能除此)。
二者。
于随所樂。
縱身語意而現行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二違戒度事。
随其所樂。
謂殺生等三種業中。
見有功德及與勝利。
如言殺羊得生天等(梁攝論雲第二障者。
疑心起身口業。
戒能除此)。
三者。
于他輕蔑不堪忍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三違忍度事。
如經可知(梁攝論雲。
第三障者不能安受輕慢毀辱寒熱等苦。
忍能除此)。
四者。
于不勤修着欲樂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四違精進事。
即用懈怠及放逸等。
以為功德(梁攝論雲。
第四障者。
執不修行為樂。
未得計得。
于不見功德。
精進能除)。
五者于處愦[〦/(內-入+人)]世雜亂行。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五違定度事。
謂于五種散亂。
或六散亂。
見勝功德等(相續經。
習近世間雜亂衆事。
深密亦同。
梁攝論雲。
第五障樂相雜住于世間希有事及散亂因緣。
見有功德。
定能除此)。
六者。
于見聞覺知言說戲論。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六違慧度事。
如經可知(深密經。
即同此經。
相續經雲。
五者習近世間雜亂衆事見聞覺識。
六者世間戲論作福利見者。
譯家謬故。
見聞等事攝屬第五。
攝大乘雲。
一切見趣諸耶惡慧。
梁攝論雲。
第六障者。
于見聞覺知計為如實。
于世間戲論心修學。
于不了義經。
如文判義。
智慧能除此障。
廣如真谛攝論疏第八卷說也)。
世尊。
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何果異熟。
釋曰。
第二問答分别六度諸果。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
如是六度各各得何果報。
故深密雲。
何者是諸波羅蜜果報。
善男子。
當知此亦略有六種。
釋曰。
自下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次第别釋。
此即初也。
能修之因。
既有六别。
所感果報亦有六種。
一者得大财富。
二者往生善趣。
三者無怨無壞。
多諸喜樂。
四者為衆生主。
五者身無怨害。
六者有大宗葉。
釋曰。
第二次第别釋。
如其次第。
由施力故得大财富。
由持戒故往生善趣。
由忍辱故無怨無壞。
多諸歡喜。
由勤精進故得大尊貴。
為衆生主。
由靜慮故伏除煩惱。
故能感得身無怨害。
由波若故廣解五明。
得大宗葉。
葉者施族(相續經雲。
一大财。
二善趣三無怨者。
與此經同。
四不壞。
五多喜樂衆生增上主。
六者不害自身。
有大堪能。
深密經雲。
得福财故。
趣善道故。
無怨歒故。
不壞多喜樂故。
常為衆生主故。
不害自身故。
大威德故。
解雲相續失次第。
深密七果合不分别。
譯家别故)依雜集論第十一卷。
具說六度。
各得五果。
今此經文具說一果。
故彼論雲。
功德者。
謂依五果。
無量無邊稱贊勝利。
皆名功德。
謂能永斷自所對治。
是諸波羅蜜多離系果。
于現法中。
由此施等。
攝受自他。
是士夫用果。
于當來世。
後後增勝。
展轉生起。
是等流果。
大菩薩是增上果。
感大财富往生善趣。
無怨無壞。
多諸喜樂。
有情中尊。
身無損害。
廣大宗族。
随其次第。
是施等波羅蜜多異熟果。
又成唯識第九卷雲。
有漏有四種。
除離系果。
無漏有四。
除異熟果。
而有處說具五果者。
或互相資。
或二合說(此即會釋雜集說也)。
世尊。
何等名為波羅蜜多間雜染法。
釋曰。
自下第三問答分别度間雜法。
于中有二。
先請後說。
此即問前無罪過中間雜染法。
善男子。
當知略由四種加行。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正說。
于中有三。
初标數略答。
次次第别釋。
後逐難重釋。
此即第一标數略答。
一者無悲加行故。
二有不如理加行故。
三者不常加行故。
四者不殷重加行故。
釋曰。
第二次第别釋。
謂障四修故說四種。
言四修者。
如俱舍論二十七說。
彼雲。
有四種修。
一無餘修。
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
二長時修。
經三大劫阿僧祇耶修無倦故。
三無間修。
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無廢故。
四尊重修。
恭敬所學。
無所顧惜。
修無慢故。
依順正理第七十五。
亦同俱舍。
依成唯識。
有五種修。
故第六雲。
或初發心長時無間殷重無餘修差别故。
而不解釋。
今于此中除初發心。
故說四種。
一無悲加行者。
障長時修。
謂菩薩。
于三大劫。
能修行者。
由大悲力。
由無悲力由無悲故非長時修。
二不如理加行者。
障無餘修。
修一時不能通修諸廣行故。
三不常加行者。
障無間修。
常者恒也。
由懈怠故。
不能無間恒修諸行。
四不殷重者。
障殷重修。
謂諸菩薩行六度法。
于二行皆生尊重。
而行施等。
如是四種。
于行度時間雜而起。
名間雜染也。
不如理加行者。
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
于餘波羅蜜多遠離失壞。
釋曰。
第三逐難重釋。
謂上所說不如理言。
雖通諸過。
皆違正理。
而今經意。
修觀行者曲行一度者。
離餘度行。
名不如理。
故深密雲。
修行諸度。
離餘度行。
名不如理。
(而相續雲。
四者不頓方便。
不思惟方便者。
于此諸度。
餘度雜亂修習者。
譯家謬也。
或可助成行以為正行。
故名雜亂)。
世尊。
何等名為非方便行。
釋曰。
自中第四問答分别非方便行。
于中有六。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五喻。
六合。
此即第一問上所說非方便行。
善男子。
若諸菩薩。
以波羅蜜多。
饒益衆生時。
但攝财物饒益衆生。
便為喜足。
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如是名為非方便行。
釋曰。
第二依問正答。
謂諸菩薩。
于四攝中。
但以财攝。
便以為足。
不能令其出不善處。
如是名為非方便行。
何以故。
釋曰。
第三徴請非方便行所由。
施物令喜。
還成饒益。
以何義故。
名非方便。
善男子。
非于衆生唯作此事名實饒益。
釋曰。
第四如來正說。
謂諸菩薩。
非于衆生唯作财攝世間喜悅名為饒益。
要須法施。
令諸衆生出不善處。
乃名饒益。
譬如糞穢若多若少。
終無有能令成香潔。
釋曰。
第五喻說。
如世糞穢多之以少。
竟身不能成香潔之物。
糞喻行苦。
香譬涅槃。
如是衆生。
由行苦故。
其性是苦。
無有方便。
但以财物。
暫相饒益。
可合成樂。
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便可得。
名第一饒益。
釋曰。
第六合喻。
謂諸衆生由行苦故。
其性皆苦。
無有以财飲食饒益可令成樂。
唯有安處菩薩涅槃妙善法中。
如是乃名第一饒益。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有幾清淨。
釋曰。
自下第九諸度清淨種數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總問六度有幾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我終不說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餘清淨。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明清淨不離前相五。
後明依五說總别七。
此即初也。
謂我不說。
如上所說無染着故。
及其第五正回向相。
除此已外。
有别淨相。
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别。
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
釋曰。
自下第二。
依前五相。
說總别七。
于中有二。
初總答依前五相說總别七。
後次第别釋總别七相。
此即初也。
如是諸事者。
說法度名為諸事。
如是諸度名有總别七種。
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
當知七種。
釋曰。
自下第二次第别釋。
于中有二。
初釋總七相。
後釋别七相。
前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問答釋别。
此即總标有七種相。
何等為七。
釋曰。
第二問答别釋。
此即總問。
一者。
菩薩于此諸法不求他知。
釋曰。
自下别釋七相。
此釋初相。
菩薩密行六度。
不令他知。
不求名聞利養故。
二者。
于此諸法見已。
不生執着。
釋曰。
第二不生執著相。
離三輪故。
六度一一各離三輪。
如梁攝論第九廣釋。
三者。
即于如是諸法。
不生疑惑。
謂為能得大菩提不。
釋曰。
第三不生疑惑相。
信解堅牢故。
四者。
終不自贊毀他有所輕蔑。
釋曰。
第四不起自贊毀他犯重過故。
五者。
終不憍傲放逸。
釋曰。
第五不放逸相離懈怠故。
六者。
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
釋曰。
第六不生喜足。
廣修諸行。
無厭足故。
七者。
終不由此諸法于他發起嫉妒悭吝。
釋曰。
第七不生嫉妒。
菩薩不以自行法故見他行吝者發起嫉妒悭吝财法。
别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
亦有七種。
釋曰。
自下第二釋别七相。
于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問答别釋。
此即第一标章舉數。
何等為七。
釋曰。
自下問答别釋。
此即總問。
謂諸菩薩。
如我所說。
七種布施清淨之相。
随順修行。
釋曰。
自下别釋六度七相。
即為六段。
此即第一釋施七相。
于中有三。
初總标菩薩起七淨相。
次别釋七相。
後總結七相。
此即總标修施七相。
一者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
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
三者由見清淨行清淨施。
四者由心清淨行清淨施。
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
六者由智清淨行清淨施。
七者由垢清淨行清淨施。
釋曰。
第二次第别釋。
施中七相。
非不淨物等而行惠施。
名施物清淨。
息除諸惡等而行惠施。
名為戒淨。
不計度我能行施為我所等而行惠施。
名為見淨。
以憐愛心等而行惠施。
名為心淨。
舒顔含笑先言問執等而行惠施。
名為語。
淨于施名體。
皆如實知等而行惠施。
名為智淨。
遠離懈怠貪瞋癡等垢而行惠施。
名為垢淨。
菩薩行施。
要由如是七清淨相。
乃成淨施。
具如瑜伽論說。
是名七種施清淨相。
釋曰。
此即第三總結應知。
然此七相。
一一各以十相分别。
如瑜伽論第七十四。
彼雲。
複次如諸菩薩所行惠施。
當知此施。
由七種相乃得清淨。
謂施物清淨。
戒清淨。
見清淨。
心清淨。
語清淨。
智清淨。
垢清淨。
如是清淨。
當知一切皆有十相。
雲何施物清淨十相。
一廣大施。
謂衆多差别故。
二平等施。
謂無增無減故。
三應時施。
謂當彼所樂故。
四上妙施。
謂色等具足故。
五清淨施。
謂非不淨物所雜穢故。
六如法施。
謂無罪相應故。
七随樂施。
謂随求者所愛樂故。
八利益施。
謂随彼所宜故。
九或頓或漸施。
謂随求有故。
十無間施。
謂無斷絕故。
戒見心語智垢六種。
各以十相分别。
具說如彼。
又諸菩薩。
能善了知制立律儀一切學處。
能善了知出離所犯。
釋曰。
自下第二。
辨戒七相。
先釋。
後結。
釋七相即分為二。
初明二相能善了知。
後有五相正顯受持。
此即初也。
一能善了知律儀戒中一切學處。
故相續經雲。
善制一切律儀戒。
二能善了知出離所犯。
即是出罪忏悔法也。
故相續經雲善于出過。
深密經雲離諸過法。
具常屍羅堅固屍羅常作屍羅常轉屍羅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釋曰。
此後五相。
正顯受持。
言五相者。
一具常屍羅。
二堅固屍羅。
三常作屍羅。
四常轉屍羅。
五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此後五相。
如瑜伽論第六十二次第解釋。
故彼論雲。
雲何常守屍羅。
謂不棄舍諸學處故。
(瑜伽四十二雲。
恒常戒者。
離盡壽命不棄所學處)雲何堅守屍羅。
謂不毀犯諸學處故。
瑜伽四十二雲。
堅固戒者。
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随煩惱不能伏故。
不能奪故。
雲何常作屍羅。
謂于學處無穿穴故。
雲何常轉屍羅。
謂穿穴已複還淨故。
雲何受學屍羅之處。
謂具随學諸處故(廣釋此相如顯揚第七瑜伽二十二)顯揚十三。
别釋五相亦同瑜伽(解雲。
具常堅固二種屍羅不舍不犯為二。
常作常轉二種屍羅。
專精不犯。
犯已即悔為二。
學處屍羅謂具修行一切學處。
有釋七中。
初二是律儀戒。
次二攝善法戒。
後二利有情戒。
第七一種。
通攝前三也)。
是名七種戒清淨相。
釋曰。
此即第二總結應知。
若諸菩薩。
自于所有業果異熟。
深生仰信。
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
不生憤發。
釋曰。
自下第三釋忍七相。
于中有二。
先釋。
後結。
釋中七相。
此即七中第一相也。
謂諸菩薩。
深信因果。
知由自業所有違境不生憤發。
于中。
信業即是忍因。
不饒益事即是忍境。
不生憤發即是忍體。
由此三緣顯第一相。
又瑜伽論四十二雲。
謂諸菩薩從他怨害所生衆苦現在前時。
應如是學。
如此是我自業過耳。
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
今受如是種種苦果。
若不忍者。
複為當來大苦因處。
廣說如彼。
亦不反罵。
不瞋不打。
不恐不弄。
不以種種不饒事益反相加害。
釋曰。
顯第二相。
謂諸菩薩。
深達二空無能所罵。
又欲令忍速得成就。
故能行忍。
不加反報。
若反報者失大利也。
又瑜伽論第三十雲。
此中都無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
唯有音聲。
唯有名字。
又我身随所生起名有色粗重四大所造。
随所住處便有如是解觸所逼惱。
略有三觸。
謂音聲觸及手足魂刀杖等觸。
是身及觸皆悉無常。
能為如是不饒益者。
亦是無常。
又複一切有情之類。
皆有生老病死等
複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
波羅蜜多。
說名波羅蜜多。
釋曰。
自下第八。
波羅蜜多得名門。
先問。
後答。
此即第一菩薩請問何因緣故名波羅蜜多。
釋總别名。
已如上說。
今問因緣。
何義故得波羅蜜名。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五因緣故。
釋曰。
第二世尊正說。
于中有四。
一标章舉數。
二依數列名。
三次第别釋。
四逐難重釋。
此即第一标章舉數。
由五相故。
名到彼岸(相續但言五種深密雲五義)。
一者無染着故。
二者無顧戀故。
三者無罪過故。
四者無分别故。
五者正回向故。
釋曰。
第二依數列名。
(相續經曰。
無閡無顧無過無忌想回向。
深密經雲。
不着不希望無過不分别回向。
顯揚第三。
但列其名而不解釋。
故彼論雲。
施度與五功德相應。
名到彼岸。
一無著故舍。
二不觀故舍。
三無失故舍。
四無分别故舍。
五回向故舍。
如施如是戒乃至慧。
應知亦爾)。
無染著者。
謂不染着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釋曰。
自下第三次第别釋。
列五緣即分為五。
此即第一無染著相。
謂違六度六相違障。
名相違。
于彼相違。
無染着故。
廣釋六障。
如下經說。
依瑜伽論第七十五。
與此經同。
故彼論雲。
謂諸菩薩所有布施。
略與五種功德相應。
得入布施彼岸數也。
何等為五。
一者無著。
二者無戀。
三者無罪。
四者無分别。
五者回向。
如施。
戒等當知亦爾。
無著者。
謂于一切種施等障法中。
無有挂礙(相續經雲。
無閡者。
謂于波羅蜜相違事不染着。
深密經雲。
無著所謂不着諸波羅蜜相違事。
梁攝論第九卷雲。
一無著清淨。
謂不起與波羅蜜相違法)。
無顧戀相者。
謂于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
心無系縛。
釋曰。
第二無顧戀相。
謂不望悕六度諸果及報恩而行施等。
名無顧戀。
六度諸果。
如下經釋。
瑜伽論雲。
無顧戀者。
謂于有染及彼果中。
心無系着。
解雲。
謂于有染心。
無系著者。
經即所說及報恩中心無系縛也。
(相續經雲。
無顧者。
謂于波羅蜜果報及現世利。
心不系縛。
深密經雲。
不悕望者。
于諸波羅蜜受用果報報恩中無求心。
梁攝論雲。
二不觀清淨。
謂于自身及波羅蜜果報報恩中。
心常不觀。
金剛波若論雲。
自身及報恩果報。
斯不着也)又解。
此當瑜伽二種施也。
故瑜伽論施品說雲。
雲何不望報恩施。
謂諸菩薩悲心愍心而行惠施。
終不于他希望反報。
但觀求樂愛火所燒無有勢力性苦衆生。
深心悲愍而行惠施。
雲何不希異熟施。
謂諸菩薩修行惠施。
終不希望當來所得财寶圓滿自身圓滿施果異熟。
觀一切行性是虛僞。
觀大菩薩最勝功德。
而行惠施。
廣釋此相。
如世親菩薩及功德施波若論第一。
無罪過者。
謂于如是波羅蜜多。
無間雜染法。
非離方便行。
釋曰。
第三無罪過相。
罪過有二。
一聞離雜染法。
如下所說無悲加行等四種過失。
二非方便行。
如下所說。
但攝财物饒益有情等。
具如下經。
離此二種。
而行施等。
亦無罪過。
瑜伽論雲。
無罪者。
謂遠離一切施等随煩惱。
(釋雲。
随煩惱者。
亦如瑜伽七十五說。
彼雲。
于施波羅蜜多。
由内及外。
有十随煩惱。
對治彼故。
得施波羅蜜多。
依于外門有五随煩惱。
一遍染[總]性。
二棄舍法。
三不持可樂性四意望不圓滿性。
五不成就性。
依于内門。
有五随煩惱。
一不出離性。
二雜染[總]性。
三不劣薄性。
四現前惱性。
五盡滅法性。
深密相續。
亦同此經。
梁攝論雲三無失。
謂離與波羅相雜染污法及雜非之方便也)。
無分别者。
謂于如是波羅蜜多。
不如言詞執着自相。
釋曰。
第四無分别相。
謂離如言執六度相。
名無分别。
瑜伽論雲。
無分别者。
謂于施等。
不觀遍計所執自相。
又解。
無分别者。
謂三輪清淨也。
廣釋六三輪清淨。
如梁攝論第九(相續經雲。
無[異]想者。
于諸波羅蜜不如言說計着自相。
深密經雲。
不分别者。
諸波羅蜜中。
不如所聞執着自相。
梁攝論雲。
四無分别清淨。
謂離如言執波羅蜜相也)。
正回向者。
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
回求無上大菩提果。
釋曰。
第五正回向相。
謂初起作。
名為所作。
增長之時。
名為所集。
瑜伽論雲。
回向者。
施求諸行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廣釋回向。
如發菩提心經及華嚴經回向品也。
(相續經雲。
回向者。
謂此諸波羅蜜。
已作已增長。
為求無上大菩提果。
深密經雲。
回向者。
諸波羅蜜。
所作所集。
回向取大菩提果。
梁攝論雲。
五回向清淨。
謂于六度已生長及未生長中。
常求得菩提。
廣釋五相。
如真谛梁攝論疏第八)然此所說。
到彼岸相。
諸教不同。
或以四相。
釋到彼岸。
如莊嚴論第七卷雲。
六度二皆有四相。
一者治障。
治悭等故。
二者合智。
悉與無分别智共行故。
三者願滿。
施于求者随欲給之。
乃至智于疑者随欲決疑。
四者成生。
先施攝。
後以三乘。
乃至先以慧攝。
後三乘。
随其所度而成就之。
又雜集論第十一卷。
亦說四相。
彼雲。
雲何波羅蜜相。
一發起故。
二習氣故。
三自體故。
四等流故。
尋即可知。
或說五相。
如即此經。
相續。
深密。
瑜伽七十五及七十八。
顯揚第三。
梁攝論第九。
一一皆同。
如經應知。
又雜集論。
亦說五相。
彼雲。
雲何波羅蜜相。
謂種姓故。
願故。
意樂故。
事故。
自體故。
尋即可知。
或說六相。
如攝大乘第七卷雲。
此六種相。
雲何可見。
由六種最勝故。
解雲。
此六同成唯識後六種相。
故不述之。
或說七相。
如成唯識第九卷雲。
此十相者。
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可建立波羅蜜多。
一安住最勝。
謂要安住菩薩種性。
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業最勝。
要具行一切事業。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七清淨最勝。
謂要不為二障間雜。
若非此七所攝受者。
所行施等。
非到彼岸。
或說八相。
如顯揚第三。
或說十二相。
如雜集十一中邊第三。
世尊。
何等名為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釋曰。
自下第四逐難重釋。
或可說問答廣釋。
于中有四。
一問答分别波羅蜜相違事。
二世尊如是下問答分别諸果異熟。
三世尊何等下。
問答分别度間雜法。
四世尊何等名為非方便行下。
釋上非方便行。
略而不釋。
無分别故。
及正回向。
易可知故。
此即第一釋相違事。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違六度事。
善男子。
當知此事。
略有六種。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次第别釋。
此即總标。
有六相違事也。
一者。
于喜樂欲财富自在諸欲樂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自下第二次第别釋。
六相違事。
即為六段。
然此違事。
自有三種。
一别所治障。
如無性釋第七卷雲。
所治雜染所理悭吝犯戒恐恚懈怠散動惡慧。
二者。
合說通别障。
謂樂着财等。
是其别鄣。
于三中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即是通障。
今此中釋通别障。
此釋第一違施度障。
言喜樂等者。
此有三釋。
一雲。
于喜樂欲者。
皆是樂欲異名。
财富最自在諸欲者。
所樂之境。
後樂中者。
三境上樂。
一雲。
喜樂者。
是樂欲義。
體即是欲欲謂五欲。
即是五境。
言财富者多畜财寶。
言自在者。
于上二事受用自在。
諸欲樂者即說喜欲境喜樂财富喜樂自在三種喜樂。
名為欲樂。
于此三種喜樂事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總說意雲。
喜樂三種欲樂(愛樂樂也)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為施度障。
一雲。
喜樂即喜樂受。
餘如前(相續經雲樂欲财自在。
深密經樂于五欲資生自在。
梁攝論第九雲。
六度有六障。
第一障者。
喜樂欲塵。
于富财物自身愛樂中。
見勝功德。
施能除此)。
二者。
于随所樂。
縱身語意而現行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二違戒度事。
随其所樂。
謂殺生等三種業中。
見有功德及與勝利。
如言殺羊得生天等(梁攝論雲第二障者。
疑心起身口業。
戒能除此)。
三者。
于他輕蔑不堪忍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三違忍度事。
如經可知(梁攝論雲。
第三障者不能安受輕慢毀辱寒熱等苦。
忍能除此)。
四者。
于不勤修着欲樂中。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四違精進事。
即用懈怠及放逸等。
以為功德(梁攝論雲。
第四障者。
執不修行為樂。
未得計得。
于不見功德。
精進能除)。
五者于處愦[〦/(內-入+人)]世雜亂行。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五違定度事。
謂于五種散亂。
或六散亂。
見勝功德等(相續經。
習近世間雜亂衆事。
深密亦同。
梁攝論雲。
第五障樂相雜住于世間希有事及散亂因緣。
見有功德。
定能除此)。
六者。
于見聞覺知言說戲論。
深見功德及與勝利。
釋曰。
第六違慧度事。
如經可知(深密經。
即同此經。
相續經雲。
五者習近世間雜亂衆事見聞覺識。
六者世間戲論作福利見者。
譯家謬故。
見聞等事攝屬第五。
攝大乘雲。
一切見趣諸耶惡慧。
梁攝論雲。
第六障者。
于見聞覺知計為如實。
于世間戲論心修學。
于不了義經。
如文判義。
智慧能除此障。
廣如真谛攝論疏第八卷說也)。
世尊。
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何果異熟。
釋曰。
第二問答分别六度諸果。
先問。
後答。
此即請問。
如是六度各各得何果報。
故深密雲。
何者是諸波羅蜜果報。
善男子。
當知此亦略有六種。
釋曰。
自下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次第别釋。
此即初也。
能修之因。
既有六别。
所感果報亦有六種。
一者得大财富。
二者往生善趣。
三者無怨無壞。
多諸喜樂。
四者為衆生主。
五者身無怨害。
六者有大宗葉。
釋曰。
第二次第别釋。
如其次第。
由施力故得大财富。
由持戒故往生善趣。
由忍辱故無怨無壞。
多諸歡喜。
由勤精進故得大尊貴。
為衆生主。
由靜慮故伏除煩惱。
故能感得身無怨害。
由波若故廣解五明。
得大宗葉。
葉者施族(相續經雲。
一大财。
二善趣三無怨者。
與此經同。
四不壞。
五多喜樂衆生增上主。
六者不害自身。
有大堪能。
深密經雲。
得福财故。
趣善道故。
無怨歒故。
不壞多喜樂故。
常為衆生主故。
不害自身故。
大威德故。
解雲相續失次第。
深密七果合不分别。
譯家别故)依雜集論第十一卷。
具說六度。
各得五果。
今此經文具說一果。
故彼論雲。
功德者。
謂依五果。
無量無邊稱贊勝利。
皆名功德。
謂能永斷自所對治。
是諸波羅蜜多離系果。
于現法中。
由此施等。
攝受自他。
是士夫用果。
于當來世。
後後增勝。
展轉生起。
是等流果。
大菩薩是增上果。
感大财富往生善趣。
無怨無壞。
多諸喜樂。
有情中尊。
身無損害。
廣大宗族。
随其次第。
是施等波羅蜜多異熟果。
又成唯識第九卷雲。
有漏有四種。
除離系果。
無漏有四。
除異熟果。
而有處說具五果者。
或互相資。
或二合說(此即會釋雜集說也)。
世尊。
何等名為波羅蜜多間雜染法。
釋曰。
自下第三問答分别度間雜法。
于中有二。
先請後說。
此即問前無罪過中間雜染法。
善男子。
當知略由四種加行。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正說。
于中有三。
初标數略答。
次次第别釋。
後逐難重釋。
此即第一标數略答。
一者無悲加行故。
二有不如理加行故。
三者不常加行故。
四者不殷重加行故。
釋曰。
第二次第别釋。
謂障四修故說四種。
言四修者。
如俱舍論二十七說。
彼雲。
有四種修。
一無餘修。
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
二長時修。
經三大劫阿僧祇耶修無倦故。
三無間修。
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無廢故。
四尊重修。
恭敬所學。
無所顧惜。
修無慢故。
依順正理第七十五。
亦同俱舍。
依成唯識。
有五種修。
故第六雲。
或初發心長時無間殷重無餘修差别故。
而不解釋。
今于此中除初發心。
故說四種。
一無悲加行者。
障長時修。
謂菩薩。
于三大劫。
能修行者。
由大悲力。
由無悲力由無悲故非長時修。
二不如理加行者。
障無餘修。
修一時不能通修諸廣行故。
三不常加行者。
障無間修。
常者恒也。
由懈怠故。
不能無間恒修諸行。
四不殷重者。
障殷重修。
謂諸菩薩行六度法。
于二行皆生尊重。
而行施等。
如是四種。
于行度時間雜而起。
名間雜染也。
不如理加行者。
謂修行餘波羅蜜多時。
于餘波羅蜜多遠離失壞。
釋曰。
第三逐難重釋。
謂上所說不如理言。
雖通諸過。
皆違正理。
而今經意。
修觀行者曲行一度者。
離餘度行。
名不如理。
故深密雲。
修行諸度。
離餘度行。
名不如理。
(而相續雲。
四者不頓方便。
不思惟方便者。
于此諸度。
餘度雜亂修習者。
譯家謬也。
或可助成行以為正行。
故名雜亂)。
世尊。
何等名為非方便行。
釋曰。
自中第四問答分别非方便行。
于中有六。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五喻。
六合。
此即第一問上所說非方便行。
善男子。
若諸菩薩。
以波羅蜜多。
饒益衆生時。
但攝财物饒益衆生。
便為喜足。
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
如是名為非方便行。
釋曰。
第二依問正答。
謂諸菩薩。
于四攝中。
但以财攝。
便以為足。
不能令其出不善處。
如是名為非方便行。
何以故。
釋曰。
第三徴請非方便行所由。
施物令喜。
還成饒益。
以何義故。
名非方便。
善男子。
非于衆生唯作此事名實饒益。
釋曰。
第四如來正說。
謂諸菩薩。
非于衆生唯作财攝世間喜悅名為饒益。
要須法施。
令諸衆生出不善處。
乃名饒益。
譬如糞穢若多若少。
終無有能令成香潔。
釋曰。
第五喻說。
如世糞穢多之以少。
竟身不能成香潔之物。
糞喻行苦。
香譬涅槃。
如是衆生。
由行苦故。
其性是苦。
無有方便。
但以财物。
暫相饒益。
可合成樂。
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便可得。
名第一饒益。
釋曰。
第六合喻。
謂諸衆生由行苦故。
其性皆苦。
無有以财飲食饒益可令成樂。
唯有安處菩薩涅槃妙善法中。
如是乃名第一饒益。
觀自在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是一切波羅蜜多。
有幾清淨。
釋曰。
自下第九諸度清淨種數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總問六度有幾清淨。
佛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我終不說波羅蜜多除上五相有餘清淨。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明清淨不離前相五。
後明依五說總别七。
此即初也。
謂我不說。
如上所說無染着故。
及其第五正回向相。
除此已外。
有别淨相。
然我即依如是諸事總别。
當說波羅蜜多清淨之相。
釋曰。
自下第二。
依前五相。
說總别七。
于中有二。
初總答依前五相說總别七。
後次第别釋總别七相。
此即初也。
如是諸事者。
說法度名為諸事。
如是諸度名有總别七種。
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
當知七種。
釋曰。
自下第二次第别釋。
于中有二。
初釋總七相。
後釋别七相。
前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問答釋别。
此即總标有七種相。
何等為七。
釋曰。
第二問答别釋。
此即總問。
一者。
菩薩于此諸法不求他知。
釋曰。
自下别釋七相。
此釋初相。
菩薩密行六度。
不令他知。
不求名聞利養故。
二者。
于此諸法見已。
不生執着。
釋曰。
第二不生執著相。
離三輪故。
六度一一各離三輪。
如梁攝論第九廣釋。
三者。
即于如是諸法。
不生疑惑。
謂為能得大菩提不。
釋曰。
第三不生疑惑相。
信解堅牢故。
四者。
終不自贊毀他有所輕蔑。
釋曰。
第四不起自贊毀他犯重過故。
五者。
終不憍傲放逸。
釋曰。
第五不放逸相離懈怠故。
六者。
終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
釋曰。
第六不生喜足。
廣修諸行。
無厭足故。
七者。
終不由此諸法于他發起嫉妒悭吝。
釋曰。
第七不生嫉妒。
菩薩不以自行法故見他行吝者發起嫉妒悭吝财法。
别說一切波羅蜜多清淨相者。
亦有七種。
釋曰。
自下第二釋别七相。
于中有二。
初标章舉數。
後問答别釋。
此即第一标章舉數。
何等為七。
釋曰。
自下問答别釋。
此即總問。
謂諸菩薩。
如我所說。
七種布施清淨之相。
随順修行。
釋曰。
自下别釋六度七相。
即為六段。
此即第一釋施七相。
于中有三。
初總标菩薩起七淨相。
次别釋七相。
後總結七相。
此即總标修施七相。
一者由施物清淨行清淨施。
二者由戒清淨行清淨施。
三者由見清淨行清淨施。
四者由心清淨行清淨施。
五者由語清淨行清淨施。
六者由智清淨行清淨施。
七者由垢清淨行清淨施。
釋曰。
第二次第别釋。
施中七相。
非不淨物等而行惠施。
名施物清淨。
息除諸惡等而行惠施。
名為戒淨。
不計度我能行施為我所等而行惠施。
名為見淨。
以憐愛心等而行惠施。
名為心淨。
舒顔含笑先言問執等而行惠施。
名為語。
淨于施名體。
皆如實知等而行惠施。
名為智淨。
遠離懈怠貪瞋癡等垢而行惠施。
名為垢淨。
菩薩行施。
要由如是七清淨相。
乃成淨施。
具如瑜伽論說。
是名七種施清淨相。
釋曰。
此即第三總結應知。
然此七相。
一一各以十相分别。
如瑜伽論第七十四。
彼雲。
複次如諸菩薩所行惠施。
當知此施。
由七種相乃得清淨。
謂施物清淨。
戒清淨。
見清淨。
心清淨。
語清淨。
智清淨。
垢清淨。
如是清淨。
當知一切皆有十相。
雲何施物清淨十相。
一廣大施。
謂衆多差别故。
二平等施。
謂無增無減故。
三應時施。
謂當彼所樂故。
四上妙施。
謂色等具足故。
五清淨施。
謂非不淨物所雜穢故。
六如法施。
謂無罪相應故。
七随樂施。
謂随求者所愛樂故。
八利益施。
謂随彼所宜故。
九或頓或漸施。
謂随求有故。
十無間施。
謂無斷絕故。
戒見心語智垢六種。
各以十相分别。
具說如彼。
又諸菩薩。
能善了知制立律儀一切學處。
能善了知出離所犯。
釋曰。
自下第二。
辨戒七相。
先釋。
後結。
釋七相即分為二。
初明二相能善了知。
後有五相正顯受持。
此即初也。
一能善了知律儀戒中一切學處。
故相續經雲。
善制一切律儀戒。
二能善了知出離所犯。
即是出罪忏悔法也。
故相續經雲善于出過。
深密經雲離諸過法。
具常屍羅堅固屍羅常作屍羅常轉屍羅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釋曰。
此後五相。
正顯受持。
言五相者。
一具常屍羅。
二堅固屍羅。
三常作屍羅。
四常轉屍羅。
五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此後五相。
如瑜伽論第六十二次第解釋。
故彼論雲。
雲何常守屍羅。
謂不棄舍諸學處故。
(瑜伽四十二雲。
恒常戒者。
離盡壽命不棄所學處)雲何堅守屍羅。
謂不毀犯諸學處故。
瑜伽四十二雲。
堅固戒者。
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随煩惱不能伏故。
不能奪故。
雲何常作屍羅。
謂于學處無穿穴故。
雲何常轉屍羅。
謂穿穴已複還淨故。
雲何受學屍羅之處。
謂具随學諸處故(廣釋此相如顯揚第七瑜伽二十二)顯揚十三。
别釋五相亦同瑜伽(解雲。
具常堅固二種屍羅不舍不犯為二。
常作常轉二種屍羅。
專精不犯。
犯已即悔為二。
學處屍羅謂具修行一切學處。
有釋七中。
初二是律儀戒。
次二攝善法戒。
後二利有情戒。
第七一種。
通攝前三也)。
是名七種戒清淨相。
釋曰。
此即第二總結應知。
若諸菩薩。
自于所有業果異熟。
深生仰信。
一切所有不饒益事現在前時。
不生憤發。
釋曰。
自下第三釋忍七相。
于中有二。
先釋。
後結。
釋中七相。
此即七中第一相也。
謂諸菩薩。
深信因果。
知由自業所有違境不生憤發。
于中。
信業即是忍因。
不饒益事即是忍境。
不生憤發即是忍體。
由此三緣顯第一相。
又瑜伽論四十二雲。
謂諸菩薩從他怨害所生衆苦現在前時。
應如是學。
如此是我自業過耳。
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
今受如是種種苦果。
若不忍者。
複為當來大苦因處。
廣說如彼。
亦不反罵。
不瞋不打。
不恐不弄。
不以種種不饒事益反相加害。
釋曰。
顯第二相。
謂諸菩薩。
深達二空無能所罵。
又欲令忍速得成就。
故能行忍。
不加反報。
若反報者失大利也。
又瑜伽論第三十雲。
此中都無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
唯有音聲。
唯有名字。
又我身随所生起名有色粗重四大所造。
随所住處便有如是解觸所逼惱。
略有三觸。
謂音聲觸及手足魂刀杖等觸。
是身及觸皆悉無常。
能為如是不饒益者。
亦是無常。
又複一切有情之類。
皆有生老病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