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經疏卷第八(經本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西明寺沙門 圓測 撰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或可止觀略故先說。
依地起度廣故後釋。
來意已說。
今當釋。
爾時觀自在菩薩。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菩薩十地。
所謂極喜地。
離垢地。
發光地。
焰慧地。
極難勝地。
現前地。
遠行地。
不動地。
善慧地。
法雲地。
複說佛地為第十一。
如是諸地。
幾種清淨義分所攝。
釋曰。
第三依文正釋。
于此品内。
大分為二。
初問答正說分。
後爾時觀自在下。
依教奉持分。
前中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以頌略說。
或可此品即分為三。
初長行廣釋。
次以頌略說。
後依教奉行。
雖有兩說。
且依前釋。
就前長行。
複分為四。
一廣明諸地。
二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下。
廣明十度。
三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此諸地中煩惱随眠下。
别釋依地起度所對治障。
四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下。
明佛如來說一乘意。
所以如是說四段者。
依地起度。
依度除障。
故得一乘果。
故說四段。
就釋地中。
複分為六。
一約四種清淨及十一分分别諸地。
二釋地名義。
三約二十二愚分别諸地。
四八種殊勝分别諸地。
五約勝生分别諸地。
六就三願分别諸地。
就初段中。
先請。
後說。
此即第一菩薩請問。
文有三節。
初明問答者。
次如佛下。
舉所問教。
後如是下。
正發問辭。
言觀自在菩薩者。
發問菩薩名也。
謂此菩薩。
内具智悲。
外觀三業。
不作功用。
任運自在。
觀自在。
或約智及境立名。
故華嚴雲。
觀音菩薩。
住大悲門。
法華雲。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相續經雲。
觀世音。
深密經雲觀世自在菩薩。
□□□光世音菩薩。
阿難目佉陀羅尼經雲遍見普安菩薩。
毗摩诘經??音菩薩決定總持經雲名光世音如來。
謗佛經雲觀世自在如來。
觀音三昧經雲。
觀音菩薩先已成佛。
名正法明如來。
觀音授記經雲。
觀音菩薩。
補彌陀佛處。
号普光功德山王佛也)次言如佛所說等者。
舉所問教。
謂十地等經。
具說十地及如來地。
如是諸地等者。
正發問辭。
問有二意。
一問如是十地四清淨中幾種所攝。
二問十一分中幾分所攝。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當知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标宗略答。
後問答廣釋。
此即初也。
雲何名為四種清淨能攝諸地。
釋曰。
自下第二問答廣釋。
于中有二。
初釋四種清淨能攝諸地。
雲何名為下。
明十一分能攝諸地。
前中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謂增上意樂清淨攝于初地。
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
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
增上慧清淨于後後地。
轉勝妙故。
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
釋曰。
自下第二正答。
于中有二。
先釋。
後結。
此即釋也。
謂諸清淨。
自有四種。
如經所說。
若依瑜伽第七十九。
名為四住。
即當此經四種清淨。
言增上意樂清淨攝于初地者。
梵音阿世耶。
此雲意樂。
此意樂體。
諸教不同。
若依梁論。
無分别智為體。
故第九雲。
樂信即是無分别智。
又十一雲。
無分别智即是清淨意行。
若依瑜伽第四十七。
勝解為性。
故意樂品雲。
淨信為先。
擇法為先。
于諸佛法所有勝解。
印解決定。
是名菩薩增上意樂。
若依無性攝論第七。
信欲為體。
故彼論雲。
意樂□信及欲為體。
世親第七亦同無性。
故彼論雲。
意樂自體。
謂欲勝解。
欲名希求。
信名勝解。
大業論亦同。
又梁論第九雲。
于正教中。
心決無疑。
故名為信。
如所信法。
求欲修行。
故名為樂。
然此意樂種數别者。
如瑜伽論第四十八。
有十意樂。
故彼論雲。
若諸菩薩。
先極喜住由十種心意樂。
已得意樂清淨。
何等為十。
一者。
于一切師長尊重福田。
不行虛诳意樂。
二者。
于同法菩薩忍辱柔和易可共住意樂。
三者。
勝伏一切煩惱及随煩惱衆魔事業心自在轉意業。
四者。
于一切行深見過失意樂。
五者。
于大涅槃深見勝利意樂。
六者。
于諸妙善菩提法常勤修習意樂。
七者。
即于彼修為順故樂處遠離意樂。
八者。
于諸世間有染尊位利養恭敬無所顧戀意樂。
九者。
遠離下乘趣證大乘意樂。
十者。
欲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意樂。
如是十種無倒意樂依止而轉。
是故說為意樂清淨。
若廣分别。
有十五意樂。
如瑜伽論第四十七。
若依無性所依論本。
增上意樂。
有八種相。
一資糧故。
謂解行地善修福智二種資糧。
二堪忍故。
謂得上品谛察法忍。
(是增上忍或第一法)三所緣故。
謂緣大乘深廣聖教。
四作意故。
謂覺一切法唯有分别。
是謂作意。
五對治故。
謂無分别智。
六自體故。
謂此意樂以信及欲為自體故。
七瑞相故。
謂地前地上處于□中見諸佛者即是瑞相。
八勝利故。
謂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故。
廣分别有三行頌長行釋。
具說如彼。
若依世親所依本。
謂有下□。
除對治故。
言增上戒攝二地者。
謂第二地遠離一切微細犯垢。
住此地中。
性戒具足。
極小惡業。
當不現行。
由斯戒淨攝第二地。
若廣分别。
如瑜伽論第四十八。
言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者。
謂如瑜伽四十八雲。
于此地中。
能得世俗四種靜慮四無色定。
及四無量五種神通。
具足安住。
既多住已。
複還棄舍諸靜慮等。
還來欲界。
為諸有情。
能作義利。
具說如彼。
乃至彼雲。
由内心淨。
能發光明。
是故說言增上心住。
由此義故。
增上心淨攝第三地。
廣如瑜伽第四十八。
言增上慧清淨從第四地乃至佛地者。
謂增上慧。
攝後八地。
從第四地。
後後地中。
種種慧門。
轉勝妙故。
第四地覺品相應增上慧住。
第五地諸谛相應增上慧住。
第六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第七有加行無相住。
第八無加行無相住。
第九四無礙解住。
第十最上成滿菩薩住。
第十一如來住。
廣如瑜伽第四十八。
問。
如何得知第四地上并是慧也。
答。
如前所列第七十九。
四種住中第四住。
名增上慧住。
故知已上約慧辨地。
善男子。
當知如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
釋曰。
第二攝結。
謂四清淨是實功德。
地是假名。
是則以實攝假。
雲何名為第十一種分能攝諸地。
釋曰。
自下第二明十一分攝十一地。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第一依教發問。
雖十一分與十一地分位無别。
而義有異。
故瑜伽雲。
由能攝持菩薩義故。
說名為地。
能為受用居處義故。
說名為住。
莊嚴論雲。
樂住名住。
廣說如彼。
解雲。
分者□□義。
謂十一住。
分段各别。
義說為分。
依十住婆沙譬喻品雲。
初地分者。
所有諸法。
合成初地。
名初地分。
此即十三住中。
許初三住。
為十一住。
十一住者。
如瑜伽論四十七雲。
謂種性住。
勝解行住。
極歡喜住。
增上戒住。
增上心住。
覺品相應增上慧住。
諸谛相應增上慧住。
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無礙解住。
最上成滿菩薩住。
如來住。
廣釋如彼。
于此經中。
除初二住。
依十一住。
以分名說。
故今此中。
以分攝地。
謂諸菩薩先于勝解行地。
依十法行。
極善修習勝解忍故。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依問正答。
後善男子下。
釋已總結。
就正答中。
釋十一分。
即為十一。
此釋初分攝極喜地。
于中有二。
初明地前未入初地。
後超過下。
超彼地前得入初地。
此即初也。
然釋于二地。
約十一分。
自有兩釋。
一依梁攝論第十。
于一一地。
約斷三障得勝功德。
釋十一地。
而差别者。
初之一地斷三種障得十功德。
次有九地。
各斷三障。
得八功德。
後之一地。
斷三種障。
得七功德。
以為因緣。
明地圓滿。
如後對釋。
一雲。
于地地中。
随其所應所修諸行。
以為因緣。
如極喜地修十法行。
及勝解忍。
以為因緣。
所言分者。
謂十一地分段各别。
名之為分。
就釋初地。
文别有二。
初明地前修後行因。
後明自分圓滿。
此即初也。
謂諸菩薩者。
舉觀行人。
謂具性習二種種姓補特伽羅。
先于勝解地者。
行所依位。
謂前所說資糧加行見修究竟五位之内。
依前二位。
起深信解。
名勝解行地。
故攝大乘第七卷雲。
謂得諸地深信解者。
于地教法。
決定印可真實如是。
依十法行等者。
依位起行。
謂依勝行地。
起十正行。
十正行者。
如瑜伽論七十四雲。
複次于大乘中有十法行。
能令菩薩成熟有情。
何等為十。
謂于大乘相應菩薩藏攝契經等法。
書持供養。
惠施于他。
若他正說恭敬聽聞。
或自玩讀或複領受。
受已廣音而為諷誦。
或複為他廣說開示。
獨處空閑思量觀察随入修相。
問。
如是十種法行。
幾是能生廣大福德道。
答一切。
問。
幾是加行道。
答一。
謂第九。
問。
幾淨障道。
答一。
謂第十。
此十正行。
廣說如前第四卷記。
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者。
梁攝大乘第十卷雲。
菩薩先在願行地中。
于十種法行随願忍得成。
由願忍成。
過願行地。
入正定位。
願者十大願。
忍者無分别智。
真谛記雲。
于初地得無生願忍十大願成就。
準此梁論。
勝行即是初地無分别智。
今解經意。
謂四善根通名為忍。
或可增上忍及世第一。
名勝解忍(深密經雲。
信行地修行十種信心。
相續經雲。
解行地菩薩有十法行。
善修習菩薩解脫忍)。
超過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釋曰。
自下第二明自分滿。
謂極喜地。
由前方便地十法行等因緣力故。
超過彼方便地。
證入初地正性離生。
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解雲。
正性即是無漏聖道。
翻邪性故。
名為正性。
□斷煩惱損害有情。
猶如宿食。
名之為生。
無漏聖道能離見惑。
故言正性離生。
若廣分别。
如瑜伽品記中已說。
深密經雲。
過彼信地。
入于定聚。
相續經雲。
超升離生。
文雖有異。
義不乖違。
依大般若。
正性離生。
有其兩釋。
一雲。
有所得為生。
無所得智為正性離生。
故大般若四百六十八雲。
善現白佛言。
世尊。
證入菩薩正性離生。
菩薩以何為生。
以何為離生。
佛告善現。
諸菩薩一切有所得為生。
以一切無所得為離生。
具說如彼。
一雲。
随順法愛說名為生。
如宿食生能為過患。
解空之智能滅彼生。
是故說名正性離生。
故大般若四百八十四雲。
菩薩無方便善巧修行六度。
堕二乘地。
不入菩薩正性離生。
時舍利子。
問善現言。
何法名生。
善現答言。
生謂菩薩随順法愛。
即此法愛。
說名為生。
如宿食生能為過患。
除遣此故。
名為離生。
具說如彼。
又大般若三十六四百八。
大品第四。
亦同後釋。
廣釋彼經。
如智度論第三十一。
若依梁論。
釋此經者。
斷三種障。
得十分功德因緣力故。
初地圓滿。
故第十雲。
諸地各能滅三障。
各得勝功德。
初地能滅三障者。
一法我分别無明。
二惡道業無明。
此二無明感方便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得十分圓滿。
一入菩薩正定位。
二生在佛家。
三種姓無可譏嫌。
四已轉一切世間行。
決定不作殺生邪行故。
五已至出世行。
所得諸地必無漏故。
六已得菩薩法如。
由得自他平等故。
七已善立菩薩處。
由證真實菩薩法故。
八已至三世平等。
由覺了一切法無我真如故。
九已決定在如來姓中。
當來必成佛故。
十已離壞卵事。
由佛道破無明?。
于外般涅槃故。
菩薩于初地。
由見法界遍滿義。
得此十分。
由此分故。
初地圓滿。
解雲。
十一地各滅三障者。
即是經中二十二無明。
十一粗重。
如後廣釋。
而未能于微細毀犯。
誤現行中正知而行。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二辨第二分攝離垢地。
于中有二。
初明前分後行未滿。
後為今下。
明其自分對修圓滿。
此即初也。
初分時猶有微細誤犯愚故。
未能除滅誤犯之失。
由此因緣。
猶未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圓滿。
謂如瑜伽住品說雲。
即由如是十種意樂成上品故。
極圓滿故。
是諸菩薩入證第二增上戒住。
如是住中。
性戒具足。
極小邪惡業道所攝諸惡犯戒。
尚不現行。
況中上品。
廣說如彼。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梁攝論雲。
菩薩于初地。
未有勝能。
未能了達菩薩戒中微細犯戒過行故。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微細犯過無明。
二種種相業行無明。
此二無明感方便生死。
故名粗重報。
為滅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二地。
得八種清淨功德。
一信樂清淨。
二心清淨。
三慈悲清淨。
四波羅蜜清淨。
五見佛事佛清淨。
六成熟衆生清淨。
七生清淨。
八威德清淨。
于上上地離如如來地。
此八功德轉上轉勝。
由此分故。
二地圓滿。
解雲。
八種清淨。
後當廣釋。
而未能得世間圓滿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三辨第三分攝發光地。
于中有二。
初明二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修令圓滿。
此即初也。
謂彼菩薩雖已圓滿增上戒分。
而未能得第三地中勝定所攝等持等至及彼圓滿聞持陀羅尼。
言等持者。
梵音三摩地。
此雲等持。
離沉浮故。
名之為等。
持心令住一境。
故名等持。
梵音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等義如前。
至謂至極。
謂彼寂靜至極處故。
名為等至。
如是二種皆有漏故。
可破壞故。
名為世間。
然此定名。
依瑜伽釋。
有其三名。
謂三摩呬多。
三摩地。
三摩缽底。
故彼論雲。
所言三摩呬多地者。
謂勝定地。
離沉掉等。
平等能引。
或引平等。
或是平等所引發故。
名等引地。
有義。
此名唯攝一切有心諸定。
皆能平等引功德故。
不通無心。
以前頌中言三摩地俱故。
三摩地者。
是别境中心數法故。
二無心定。
不能等引諸功德故。
非等引地。
若爾何故等引地說。
此等引地。
略有四種。
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言靜慮者。
謂四靜慮。
言解脫者。
謂八解脫。
言等持者。
謂空等持。
無願等持。
無相等持。
言等至者。
謂五現見等至。
(五等至者。
一觀内身種種不淨。
二觀白骨識于中行。
三觀白骨識于中行住今世後世。
四觀白骨識于中行不住今世但住後世。
五觀白骨識于中行不住今世後世。
廣如婆沙第四十卷。
瑜伽十二也)八勝處等至。
十遍處等至。
四無色等至。
無想等至。
滅盡等至。
此無有失。
二無心定是等引果。
故與其名。
實非等引。
有義。
此名通有心位及無心位所有定體。
若有心定。
平等能引諸功德故。
亦引等根大等故。
及離沉掉戒無悔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
名為等引。
若無心定。
雖不能引殊勝功德。
而引平等根大等故。
是平等定所引發故。
亦名等引。
若爾何故前頌中言三摩地俱。
此無有失。
頌中變略。
且言彼俱。
其實等引非俱。
亦是後說等引通無心故。
如實義者。
等引地名。
有通有局。
有心無心兩位俱攝。
故名為通。
後說無想滅盡定。
亦是等引地體故。
唯在有漏。
無漏勝定。
非欲界等一切散心。
故名為局。
以後說言唯靜慮等名等引地。
非于欲界一境性。
由此等引無悔歡喜安樂所引。
欲界不爾。
準此上界。
若在散心。
亦非等引。
同欲界故。
由此相對得作四句。
或等持俱非等引地。
謂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
或等引地非等持俱。
謂定位中三摩地體及無想定滅盡定位所有諸法。
或等持俱亦等引地。
謂諸靜慮及諸無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
除三摩地。
或有俱非。
謂除上位所有諸法。
又三摩地。
三摩缽底。
三摩呬多。
名有寬狹。
三摩地名。
目心數中等持一法。
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
通定散位。
然諸經論。
就勝但說空無願等。
名三摩地。
三摩缽底。
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
諸經論中。
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
名為等至。
等引地名。
通目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
故此地中。
通攝一切定位功德。
由是總故。
偏目地名。
然今此中。
略辨二名。
以彼二名能攝定散有無心故。
言陀羅尼者。
此雲總持。
念慧為體。
然此陀羅尼。
略有四種。
如瑜伽論第四十五。
故彼論雲。
雲何菩薩妙陀羅尼。
當知如是妙陀羅尼。
略有四種。
一者法陀羅尼。
二者義陀羅尼。
三者咒陀羅尼。
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雲何菩薩法陀羅尼。
謂諸菩薩。
獲得如是念慧力持。
由是力持。
聞未曾聞。
言未溫習未善通利。
名句文身之所攝錄。
次第錯綜。
次第結集無量經典。
經無量時能持不忘。
是名菩薩法陀羅尼。
雲何菩薩義陀羅尼。
謂如前說。
此差别者。
則于彼法無量義趣。
心未溫習。
未善通利。
經無量時能持不忘。
是名菩薩義陀羅尼。
雲何菩薩咒陀羅尼。
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
由此自在。
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咒章句。
令彼章句悉皆神驗。
無所唐捐。
能除非一種種災患。
是名菩薩咒陀羅尼。
雲何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謂諸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
具足妙慧。
獨處空閑。
寂無言說。
曾無有物。
見路而行。
知量而食。
不雜穢食。
一類而食。
常極靜慮。
于夜分中少眠多寤。
于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咒章句。
能谛思惟。
廣說如彼。
具如别章。
此中意說。
等持等至是修慧因。
陀羅尼者是聞思慧因。
然彼菩薩。
未得等持及等至等發三慧因。
由是因緣。
于此增上心分。
于未圓滿也。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圓滿。
謂第三地證得等持等至及陀羅尼因緣力故。
此分圓滿。
梁論釋雲。
菩薩于二地未有勝能。
未得四定四空三摩?提。
及聞持陀羅尼具足念力。
所以未得者。
由三障故。
一欲愛無明。
二具足聞持陀羅尼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方便生死名粗重報。
為滅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三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及四定等。
乃至通達法界勝義。
由此分故三地圓滿。
而未能令随所獲得。
菩提分法多修習住。
心未能舍諸等至愛及與法愛。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四辨第四分攝??慧地。
于中有二。
初明三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勤修圓滿。
此即初也。
謂彼菩薩。
由二緣故。
未得第四覺分圓滿。
一者随所獲得諸道品中未能多住。
二者定愛法愛猶未能舍。
由此二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其自地修令圓滿。
謂第四地證得道品。
而後能舍定法二愛因緣力故。
此分圓滿。
梁朝論雲。
菩薩于三地。
未有勝能。
未能随自所得助道品法中如意久住。
未能舍離定愛法愛心清淨住。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三摩?提愛無明。
二法愛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方便生死為粗重報。
為滅此障。
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四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
及于助道法中如意久住等。
乃至通達法界無攝義。
由此分故。
四地圓滿。
而未能于諸谛道理如實觀察。
又未能于生死涅槃棄舍一向背趣作意。
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五辨第五分攝極難勝地。
于中有二。
初明四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修令圓滿。
此即初也。
謂第四地已得道品。
而三緣故。
未得第五地。
一者。
雖得三十七品。
而未能得諸谛道理如實觀察。
所言諸谛。
如十地經四種聖谛及二谛等。
具說如彼。
二未得棄舍一向背生死一向取涅槃二種作意。
如成唯識。
未得生死涅槃無差别道故。
三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
問。
第四地已得道品。
如何未修菩提分法。
解雲。
菩提分法。
有其二種。
一三十七品。
如前已說。
二者方便所攝三種道品。
如十地經第五地雲。
一者無厭足助道。
善集功德行助道故。
二不烋息精進助道。
常求智慧行助道故。
三無疲惓助道。
集大慈悲行助道故。
故前後說。
互不相違。
由此三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圓滿。
謂五地菩薩。
由上所說三緣力故。
此分圓滿。
梁攝論雲。
菩薩于四地。
未有勝能。
修四谛觀。
于生死涅槃。
未能舍離一向背取心。
未能得修四種方便所攝菩提道品。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生死涅槃一向背取思惟無明。
二方便所攝修習道品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因緣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此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五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
及得舍離背取心等。
乃至通達法界相續不異義。
由此分故。
五地圓滿。
而未能于生死流轉如實觀察。
又由于彼多生厭故。
未能多住無相作意。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于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六辨第六分攝現前地。
于中有二。
初明五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修令圓滿。
此即初也。
謂第五地雖得谛觀。
有二因緣。
未得第六地。
一未能于生死流轉如實觀察緣生道理。
二由于彼苦集染中多生厭故。
未能多住無相作意。
由是二緣。
于第六分。
猶未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圓滿。
謂六地菩薩證得緣生觀故。
此分圓滿。
梁攝論雲。
菩薩于五地。
未有勝能。
于諸行法生起相續如理證故。
由多修行厭惡有為法相故。
未能長時如意住無相思惟故。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證諸行法生起相續無明。
二相想數起無明。
此二無明感因緣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此三障故修正勤。
由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六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及不證諸行生起相續等。
乃至通達法界無染淨義。
由此分故。
六地圓滿。
而未能令無相作意。
無缺無間多修習住。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七明第七分攝遠行地。
于中有二。
初明六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修令圓滿。
此即初也。
謂第六地得緣起觀。
而未能得第七地中純無相觀
依地起度廣故後釋。
來意已說。
今當釋。
爾時觀自在菩薩。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菩薩十地。
所謂極喜地。
離垢地。
發光地。
焰慧地。
極難勝地。
現前地。
遠行地。
不動地。
善慧地。
法雲地。
複說佛地為第十一。
如是諸地。
幾種清淨義分所攝。
釋曰。
第三依文正釋。
于此品内。
大分為二。
初問答正說分。
後爾時觀自在下。
依教奉持分。
前中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以頌略說。
或可此品即分為三。
初長行廣釋。
次以頌略說。
後依教奉行。
雖有兩說。
且依前釋。
就前長行。
複分為四。
一廣明諸地。
二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凡有幾種所應學事下。
廣明十度。
三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此諸地中煩惱随眠下。
别釋依地起度所對治障。
四觀自在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聲聞乘下。
明佛如來說一乘意。
所以如是說四段者。
依地起度。
依度除障。
故得一乘果。
故說四段。
就釋地中。
複分為六。
一約四種清淨及十一分分别諸地。
二釋地名義。
三約二十二愚分别諸地。
四八種殊勝分别諸地。
五約勝生分别諸地。
六就三願分别諸地。
就初段中。
先請。
後說。
此即第一菩薩請問。
文有三節。
初明問答者。
次如佛下。
舉所問教。
後如是下。
正發問辭。
言觀自在菩薩者。
發問菩薩名也。
謂此菩薩。
内具智悲。
外觀三業。
不作功用。
任運自在。
觀自在。
或約智及境立名。
故華嚴雲。
觀音菩薩。
住大悲門。
法華雲。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相續經雲。
觀世音。
深密經雲觀世自在菩薩。
□□□光世音菩薩。
阿難目佉陀羅尼經雲遍見普安菩薩。
毗摩诘經??音菩薩決定總持經雲名光世音如來。
謗佛經雲觀世自在如來。
觀音三昧經雲。
觀音菩薩先已成佛。
名正法明如來。
觀音授記經雲。
觀音菩薩。
補彌陀佛處。
号普光功德山王佛也)次言如佛所說等者。
舉所問教。
謂十地等經。
具說十地及如來地。
如是諸地等者。
正發問辭。
問有二意。
一問如是十地四清淨中幾種所攝。
二問十一分中幾分所攝。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曰。
善男子。
當知諸地四種清淨十一分攝。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标宗略答。
後問答廣釋。
此即初也。
雲何名為四種清淨能攝諸地。
釋曰。
自下第二問答廣釋。
于中有二。
初釋四種清淨能攝諸地。
雲何名為下。
明十一分能攝諸地。
前中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謂增上意樂清淨攝于初地。
增上戒清淨攝第二地。
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
增上慧清淨于後後地。
轉勝妙故。
當知能攝從第四地乃至佛地。
釋曰。
自下第二正答。
于中有二。
先釋。
後結。
此即釋也。
謂諸清淨。
自有四種。
如經所說。
若依瑜伽第七十九。
名為四住。
即當此經四種清淨。
言增上意樂清淨攝于初地者。
梵音阿世耶。
此雲意樂。
此意樂體。
諸教不同。
若依梁論。
無分别智為體。
故第九雲。
樂信即是無分别智。
又十一雲。
無分别智即是清淨意行。
若依瑜伽第四十七。
勝解為性。
故意樂品雲。
淨信為先。
擇法為先。
于諸佛法所有勝解。
印解決定。
是名菩薩增上意樂。
若依無性攝論第七。
信欲為體。
故彼論雲。
意樂□信及欲為體。
世親第七亦同無性。
故彼論雲。
意樂自體。
謂欲勝解。
欲名希求。
信名勝解。
大業論亦同。
又梁論第九雲。
于正教中。
心決無疑。
故名為信。
如所信法。
求欲修行。
故名為樂。
然此意樂種數别者。
如瑜伽論第四十八。
有十意樂。
故彼論雲。
若諸菩薩。
先極喜住由十種心意樂。
已得意樂清淨。
何等為十。
一者。
于一切師長尊重福田。
不行虛诳意樂。
二者。
于同法菩薩忍辱柔和易可共住意樂。
三者。
勝伏一切煩惱及随煩惱衆魔事業心自在轉意業。
四者。
于一切行深見過失意樂。
五者。
于大涅槃深見勝利意樂。
六者。
于諸妙善菩提法常勤修習意樂。
七者。
即于彼修為順故樂處遠離意樂。
八者。
于諸世間有染尊位利養恭敬無所顧戀意樂。
九者。
遠離下乘趣證大乘意樂。
十者。
欲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意樂。
如是十種無倒意樂依止而轉。
是故說為意樂清淨。
若廣分别。
有十五意樂。
如瑜伽論第四十七。
若依無性所依論本。
增上意樂。
有八種相。
一資糧故。
謂解行地善修福智二種資糧。
二堪忍故。
謂得上品谛察法忍。
(是增上忍或第一法)三所緣故。
謂緣大乘深廣聖教。
四作意故。
謂覺一切法唯有分别。
是謂作意。
五對治故。
謂無分别智。
六自體故。
謂此意樂以信及欲為自體故。
七瑞相故。
謂地前地上處于□中見諸佛者即是瑞相。
八勝利故。
謂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故。
廣分别有三行頌長行釋。
具說如彼。
若依世親所依本。
謂有下□。
除對治故。
言增上戒攝二地者。
謂第二地遠離一切微細犯垢。
住此地中。
性戒具足。
極小惡業。
當不現行。
由斯戒淨攝第二地。
若廣分别。
如瑜伽論第四十八。
言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者。
謂如瑜伽四十八雲。
于此地中。
能得世俗四種靜慮四無色定。
及四無量五種神通。
具足安住。
既多住已。
複還棄舍諸靜慮等。
還來欲界。
為諸有情。
能作義利。
具說如彼。
乃至彼雲。
由内心淨。
能發光明。
是故說言增上心住。
由此義故。
增上心淨攝第三地。
廣如瑜伽第四十八。
言增上慧清淨從第四地乃至佛地者。
謂增上慧。
攝後八地。
從第四地。
後後地中。
種種慧門。
轉勝妙故。
第四地覺品相應增上慧住。
第五地諸谛相應增上慧住。
第六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第七有加行無相住。
第八無加行無相住。
第九四無礙解住。
第十最上成滿菩薩住。
第十一如來住。
廣如瑜伽第四十八。
問。
如何得知第四地上并是慧也。
答。
如前所列第七十九。
四種住中第四住。
名增上慧住。
故知已上約慧辨地。
善男子。
當知如是四種清淨普攝諸地。
釋曰。
第二攝結。
謂四清淨是實功德。
地是假名。
是則以實攝假。
雲何名為第十一種分能攝諸地。
釋曰。
自下第二明十一分攝十一地。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第一依教發問。
雖十一分與十一地分位無别。
而義有異。
故瑜伽雲。
由能攝持菩薩義故。
說名為地。
能為受用居處義故。
說名為住。
莊嚴論雲。
樂住名住。
廣說如彼。
解雲。
分者□□義。
謂十一住。
分段各别。
義說為分。
依十住婆沙譬喻品雲。
初地分者。
所有諸法。
合成初地。
名初地分。
此即十三住中。
許初三住。
為十一住。
十一住者。
如瑜伽論四十七雲。
謂種性住。
勝解行住。
極歡喜住。
增上戒住。
增上心住。
覺品相應增上慧住。
諸谛相應增上慧住。
緣起相應增上慧住。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無礙解住。
最上成滿菩薩住。
如來住。
廣釋如彼。
于此經中。
除初二住。
依十一住。
以分名說。
故今此中。
以分攝地。
謂諸菩薩先于勝解行地。
依十法行。
極善修習勝解忍故。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依問正答。
後善男子下。
釋已總結。
就正答中。
釋十一分。
即為十一。
此釋初分攝極喜地。
于中有二。
初明地前未入初地。
後超過下。
超彼地前得入初地。
此即初也。
然釋于二地。
約十一分。
自有兩釋。
一依梁攝論第十。
于一一地。
約斷三障得勝功德。
釋十一地。
而差别者。
初之一地斷三種障得十功德。
次有九地。
各斷三障。
得八功德。
後之一地。
斷三種障。
得七功德。
以為因緣。
明地圓滿。
如後對釋。
一雲。
于地地中。
随其所應所修諸行。
以為因緣。
如極喜地修十法行。
及勝解忍。
以為因緣。
所言分者。
謂十一地分段各别。
名之為分。
就釋初地。
文别有二。
初明地前修後行因。
後明自分圓滿。
此即初也。
謂諸菩薩者。
舉觀行人。
謂具性習二種種姓補特伽羅。
先于勝解地者。
行所依位。
謂前所說資糧加行見修究竟五位之内。
依前二位。
起深信解。
名勝解行地。
故攝大乘第七卷雲。
謂得諸地深信解者。
于地教法。
決定印可真實如是。
依十法行等者。
依位起行。
謂依勝行地。
起十正行。
十正行者。
如瑜伽論七十四雲。
複次于大乘中有十法行。
能令菩薩成熟有情。
何等為十。
謂于大乘相應菩薩藏攝契經等法。
書持供養。
惠施于他。
若他正說恭敬聽聞。
或自玩讀或複領受。
受已廣音而為諷誦。
或複為他廣說開示。
獨處空閑思量觀察随入修相。
問。
如是十種法行。
幾是能生廣大福德道。
答一切。
問。
幾是加行道。
答一。
謂第九。
問。
幾淨障道。
答一。
謂第十。
此十正行。
廣說如前第四卷記。
極善修習勝解忍故者。
梁攝大乘第十卷雲。
菩薩先在願行地中。
于十種法行随願忍得成。
由願忍成。
過願行地。
入正定位。
願者十大願。
忍者無分别智。
真谛記雲。
于初地得無生願忍十大願成就。
準此梁論。
勝行即是初地無分别智。
今解經意。
謂四善根通名為忍。
或可增上忍及世第一。
名勝解忍(深密經雲。
信行地修行十種信心。
相續經雲。
解行地菩薩有十法行。
善修習菩薩解脫忍)。
超過彼地證入菩薩正性離生。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釋曰。
自下第二明自分滿。
謂極喜地。
由前方便地十法行等因緣力故。
超過彼方便地。
證入初地正性離生。
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解雲。
正性即是無漏聖道。
翻邪性故。
名為正性。
□斷煩惱損害有情。
猶如宿食。
名之為生。
無漏聖道能離見惑。
故言正性離生。
若廣分别。
如瑜伽品記中已說。
深密經雲。
過彼信地。
入于定聚。
相續經雲。
超升離生。
文雖有異。
義不乖違。
依大般若。
正性離生。
有其兩釋。
一雲。
有所得為生。
無所得智為正性離生。
故大般若四百六十八雲。
善現白佛言。
世尊。
證入菩薩正性離生。
菩薩以何為生。
以何為離生。
佛告善現。
諸菩薩一切有所得為生。
以一切無所得為離生。
具說如彼。
一雲。
随順法愛說名為生。
如宿食生能為過患。
解空之智能滅彼生。
是故說名正性離生。
故大般若四百八十四雲。
菩薩無方便善巧修行六度。
堕二乘地。
不入菩薩正性離生。
時舍利子。
問善現言。
何法名生。
善現答言。
生謂菩薩随順法愛。
即此法愛。
說名為生。
如宿食生能為過患。
除遣此故。
名為離生。
具說如彼。
又大般若三十六四百八。
大品第四。
亦同後釋。
廣釋彼經。
如智度論第三十一。
若依梁論。
釋此經者。
斷三種障。
得十分功德因緣力故。
初地圓滿。
故第十雲。
諸地各能滅三障。
各得勝功德。
初地能滅三障者。
一法我分别無明。
二惡道業無明。
此二無明感方便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得十分圓滿。
一入菩薩正定位。
二生在佛家。
三種姓無可譏嫌。
四已轉一切世間行。
決定不作殺生邪行故。
五已至出世行。
所得諸地必無漏故。
六已得菩薩法如。
由得自他平等故。
七已善立菩薩處。
由證真實菩薩法故。
八已至三世平等。
由覺了一切法無我真如故。
九已決定在如來姓中。
當來必成佛故。
十已離壞卵事。
由佛道破無明?。
于外般涅槃故。
菩薩于初地。
由見法界遍滿義。
得此十分。
由此分故。
初地圓滿。
解雲。
十一地各滅三障者。
即是經中二十二無明。
十一粗重。
如後廣釋。
而未能于微細毀犯。
誤現行中正知而行。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二辨第二分攝離垢地。
于中有二。
初明前分後行未滿。
後為今下。
明其自分對修圓滿。
此即初也。
初分時猶有微細誤犯愚故。
未能除滅誤犯之失。
由此因緣。
猶未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圓滿。
謂如瑜伽住品說雲。
即由如是十種意樂成上品故。
極圓滿故。
是諸菩薩入證第二增上戒住。
如是住中。
性戒具足。
極小邪惡業道所攝諸惡犯戒。
尚不現行。
況中上品。
廣說如彼。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梁攝論雲。
菩薩于初地。
未有勝能。
未能了達菩薩戒中微細犯戒過行故。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微細犯過無明。
二種種相業行無明。
此二無明感方便生死。
故名粗重報。
為滅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二地。
得八種清淨功德。
一信樂清淨。
二心清淨。
三慈悲清淨。
四波羅蜜清淨。
五見佛事佛清淨。
六成熟衆生清淨。
七生清淨。
八威德清淨。
于上上地離如如來地。
此八功德轉上轉勝。
由此分故。
二地圓滿。
解雲。
八種清淨。
後當廣釋。
而未能得世間圓滿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持陀羅尼。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三辨第三分攝發光地。
于中有二。
初明二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修令圓滿。
此即初也。
謂彼菩薩雖已圓滿增上戒分。
而未能得第三地中勝定所攝等持等至及彼圓滿聞持陀羅尼。
言等持者。
梵音三摩地。
此雲等持。
離沉浮故。
名之為等。
持心令住一境。
故名等持。
梵音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等義如前。
至謂至極。
謂彼寂靜至極處故。
名為等至。
如是二種皆有漏故。
可破壞故。
名為世間。
然此定名。
依瑜伽釋。
有其三名。
謂三摩呬多。
三摩地。
三摩缽底。
故彼論雲。
所言三摩呬多地者。
謂勝定地。
離沉掉等。
平等能引。
或引平等。
或是平等所引發故。
名等引地。
有義。
此名唯攝一切有心諸定。
皆能平等引功德故。
不通無心。
以前頌中言三摩地俱故。
三摩地者。
是别境中心數法故。
二無心定。
不能等引諸功德故。
非等引地。
若爾何故等引地說。
此等引地。
略有四種。
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言靜慮者。
謂四靜慮。
言解脫者。
謂八解脫。
言等持者。
謂空等持。
無願等持。
無相等持。
言等至者。
謂五現見等至。
(五等至者。
一觀内身種種不淨。
二觀白骨識于中行。
三觀白骨識于中行住今世後世。
四觀白骨識于中行不住今世但住後世。
五觀白骨識于中行不住今世後世。
廣如婆沙第四十卷。
瑜伽十二也)八勝處等至。
十遍處等至。
四無色等至。
無想等至。
滅盡等至。
此無有失。
二無心定是等引果。
故與其名。
實非等引。
有義。
此名通有心位及無心位所有定體。
若有心定。
平等能引諸功德故。
亦引等根大等故。
及離沉掉戒無悔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
名為等引。
若無心定。
雖不能引殊勝功德。
而引平等根大等故。
是平等定所引發故。
亦名等引。
若爾何故前頌中言三摩地俱。
此無有失。
頌中變略。
且言彼俱。
其實等引非俱。
亦是後說等引通無心故。
如實義者。
等引地名。
有通有局。
有心無心兩位俱攝。
故名為通。
後說無想滅盡定。
亦是等引地體故。
唯在有漏。
無漏勝定。
非欲界等一切散心。
故名為局。
以後說言唯靜慮等名等引地。
非于欲界一境性。
由此等引無悔歡喜安樂所引。
欲界不爾。
準此上界。
若在散心。
亦非等引。
同欲界故。
由此相對得作四句。
或等持俱非等引地。
謂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
或等引地非等持俱。
謂定位中三摩地體及無想定滅盡定位所有諸法。
或等持俱亦等引地。
謂諸靜慮及諸無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
除三摩地。
或有俱非。
謂除上位所有諸法。
又三摩地。
三摩缽底。
三摩呬多。
名有寬狹。
三摩地名。
目心數中等持一法。
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
通定散位。
然諸經論。
就勝但說空無願等。
名三摩地。
三摩缽底。
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
諸經論中。
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
名為等至。
等引地名。
通目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
故此地中。
通攝一切定位功德。
由是總故。
偏目地名。
然今此中。
略辨二名。
以彼二名能攝定散有無心故。
言陀羅尼者。
此雲總持。
念慧為體。
然此陀羅尼。
略有四種。
如瑜伽論第四十五。
故彼論雲。
雲何菩薩妙陀羅尼。
當知如是妙陀羅尼。
略有四種。
一者法陀羅尼。
二者義陀羅尼。
三者咒陀羅尼。
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雲何菩薩法陀羅尼。
謂諸菩薩。
獲得如是念慧力持。
由是力持。
聞未曾聞。
言未溫習未善通利。
名句文身之所攝錄。
次第錯綜。
次第結集無量經典。
經無量時能持不忘。
是名菩薩法陀羅尼。
雲何菩薩義陀羅尼。
謂如前說。
此差别者。
則于彼法無量義趣。
心未溫習。
未善通利。
經無量時能持不忘。
是名菩薩義陀羅尼。
雲何菩薩咒陀羅尼。
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
由此自在。
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咒章句。
令彼章句悉皆神驗。
無所唐捐。
能除非一種種災患。
是名菩薩咒陀羅尼。
雲何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謂諸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
具足妙慧。
獨處空閑。
寂無言說。
曾無有物。
見路而行。
知量而食。
不雜穢食。
一類而食。
常極靜慮。
于夜分中少眠多寤。
于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咒章句。
能谛思惟。
廣說如彼。
具如别章。
此中意說。
等持等至是修慧因。
陀羅尼者是聞思慧因。
然彼菩薩。
未得等持及等至等發三慧因。
由是因緣。
于此增上心分。
于未圓滿也。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由是因緣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其自分勤修圓滿。
謂第三地證得等持等至及陀羅尼因緣力故。
此分圓滿。
梁論釋雲。
菩薩于二地未有勝能。
未得四定四空三摩?提。
及聞持陀羅尼具足念力。
所以未得者。
由三障故。
一欲愛無明。
二具足聞持陀羅尼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方便生死名粗重報。
為滅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三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及四定等。
乃至通達法界勝義。
由此分故三地圓滿。
而未能令随所獲得。
菩提分法多修習住。
心未能舍諸等至愛及與法愛。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四辨第四分攝??慧地。
于中有二。
初明三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勤修圓滿。
此即初也。
謂彼菩薩。
由二緣故。
未得第四覺分圓滿。
一者随所獲得諸道品中未能多住。
二者定愛法愛猶未能舍。
由此二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其自地修令圓滿。
謂第四地證得道品。
而後能舍定法二愛因緣力故。
此分圓滿。
梁朝論雲。
菩薩于三地。
未有勝能。
未能随自所得助道品法中如意久住。
未能舍離定愛法愛心清淨住。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三摩?提愛無明。
二法愛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方便生死為粗重報。
為滅此障。
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四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
及于助道法中如意久住等。
乃至通達法界無攝義。
由此分故。
四地圓滿。
而未能于諸谛道理如實觀察。
又未能于生死涅槃棄舍一向背趣作意。
又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五辨第五分攝極難勝地。
于中有二。
初明四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修令圓滿。
此即初也。
謂第四地已得道品。
而三緣故。
未得第五地。
一者。
雖得三十七品。
而未能得諸谛道理如實觀察。
所言諸谛。
如十地經四種聖谛及二谛等。
具說如彼。
二未得棄舍一向背生死一向取涅槃二種作意。
如成唯識。
未得生死涅槃無差别道故。
三未能修方便所攝菩提分法。
問。
第四地已得道品。
如何未修菩提分法。
解雲。
菩提分法。
有其二種。
一三十七品。
如前已說。
二者方便所攝三種道品。
如十地經第五地雲。
一者無厭足助道。
善集功德行助道故。
二不烋息精進助道。
常求智慧行助道故。
三無疲惓助道。
集大慈悲行助道故。
故前後說。
互不相違。
由此三緣。
于此分中。
猶未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圓滿。
謂五地菩薩。
由上所說三緣力故。
此分圓滿。
梁攝論雲。
菩薩于四地。
未有勝能。
修四谛觀。
于生死涅槃。
未能舍離一向背取心。
未能得修四種方便所攝菩提道品。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生死涅槃一向背取思惟無明。
二方便所攝修習道品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因緣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此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五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
及得舍離背取心等。
乃至通達法界相續不異義。
由此分故。
五地圓滿。
而未能于生死流轉如實觀察。
又由于彼多生厭故。
未能多住無相作意。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
于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六辨第六分攝現前地。
于中有二。
初明五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修令圓滿。
此即初也。
謂第五地雖得谛觀。
有二因緣。
未得第六地。
一未能于生死流轉如實觀察緣生道理。
二由于彼苦集染中多生厭故。
未能多住無相作意。
由是二緣。
于第六分。
猶未圓滿。
為令此分得圓滿故。
精勤修習。
便能證得。
彼諸菩薩。
由是因緣。
此分圓滿。
釋曰。
第二明自地法修令圓滿。
謂六地菩薩證得緣生觀故。
此分圓滿。
梁攝論雲。
菩薩于五地。
未有勝能。
于諸行法生起相續如理證故。
由多修行厭惡有為法相故。
未能長時如意住無相思惟故。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證諸行法生起相續無明。
二相想數起無明。
此二無明感因緣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此三障故修正勤。
由修正勤。
滅三障已。
入第六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及不證諸行生起相續等。
乃至通達法界無染淨義。
由此分故。
六地圓滿。
而未能令無相作意。
無缺無間多修習住。
由是因緣。
于此分中猶未圓滿。
釋曰。
自下第七明第七分攝遠行地。
于中有二。
初明六地後行未滿。
後明自地修令圓滿。
此即初也。
謂第六地得緣起觀。
而未能得第七地中純無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