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七

關燈
西明寺沙門 圓測 撰 分别瑜伽品第六之餘 慈氏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

    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

    若奢摩他毗缽舍那。

    修所成慧了知其義。

    此何差别。

     釋曰。

    自下第二。

    明三慧知義。

    又解。

    就知義中。

    文别有二。

    初約所知。

    明知法知義。

    後明能知。

    上來已釋所知法義。

    自下第二。

    辨能知智。

    于中有二。

    初明三慧知義差别。

    後顯智見二種差别。

    前中有二。

    先問後答。

    此即問也。

    文有二節。

    初發問所依。

    後正發問辭。

    如文可知。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聞所成慧依止于文。

    但如其說。

    未善意趣。

    未現在前。

    随順解脫。

    未能領受成解脫義。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正答。

    于中有二。

    先釋。

    後結。

    釋中三慧。

    即分為三。

    此釋聞慧。

    總約六義。

    以辨三慧差别之相。

    此釋聞慧六義差别。

    一依止于文。

    謂此聞慧。

    要由于文而得起故。

    二但如其說。

    謂但如文而取于義。

    非如二慧以義取文。

    三未善意趣。

    謂未善通達聖教意趣。

    四未現在前。

    謂緣境時未得同分影像現前未得定故。

    五随順解脫。

    謂遠能随順涅槃解脫。

    或可通攝有為無為二種解脫。

    六未能領受成解脫義。

    謂未證滅。

    以散心位不斷結故。

     思所成慧。

    亦依于文。

    不唯如說。

    能善意趣。

    未現在前。

    轉順解脫。

    未能領受成解脫義。

     釋曰。

    第二思慧六義。

    一亦唯依文義同聞慧。

    二不唯如說。

    了與不了二教别故。

    三能善意趣。

    謂善通達聖教意故。

    四未現在前。

    亦同聞慧。

    五轉順解脫。

    轉謂轉勝。

    勝聞慧故。

    六未能領受成解脫義。

    亦同聞慧。

    謂此思慧。

    對前聞慧。

    三種義同。

    謂第一第四第六。

    三義不同。

    謂第二第三第五。

     若諸菩薩。

    順所成慧。

    亦依于文。

    亦不依文。

    亦如其說。

    亦不如說。

    能善意趣。

    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

    極順解脫。

    已能領受成解脫義。

     釋曰。

    第三辨修慧六義。

    一亦依于文亦不依文。

    謂此修慧。

    緣總别法而取義故。

    亦依于文。

    或時離教而取義故。

    亦不依文。

    二亦如其說。

    亦不如說。

    義同思慧。

    三能善意趣。

    亦同思慧。

    (即四秘密四意趣等)四所知事同分。

    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

    由得定故。

    五極順解脫。

    最極順于解脫果也。

    六已能領受成解脫義。

    謂此修慧。

    唯依定發。

    通無漏故。

    斷惑證滅。

    具足六義。

    謂此順慧對前聞慧。

    六皆不同。

    對前思慧。

    二種義同。

    謂第二第三。

    第四義不同。

    謂第一第四第五第六。

    今此經文。

    以六種義。

    顯三慧同異。

    若依瑜伽第八十二。

    以五種因。

    顯其同異。

    故彼論雲。

    複有五因。

    謂我當聞所未聞。

    我當聞已研究。

    我當除斷疑網。

    我當棄背諸見。

    我當以慧通達一切甚深句義。

    諸佛世尊。

    說此五種。

    顯聞思修三所成慧清淨方便。

    謂初二種顯聞所成慧。

    次二種顯思所成慧。

    後一種顯修所成慧。

    顯揚十三亦同瑜伽。

    然此三慧。

    諸教不同。

    薩婆多宗。

    聞慧緣名。

    思慧緣名及義。

    修慧緣義。

    故俱舍第二十二雲。

    頌曰。

    聞思修所成。

    謂名俱義境。

    長行釋雲。

    此三慧相差别雲何。

    毗婆沙師。

    謂。

    三慧相緣名俱義。

    如次有别。

    聞所成慧唯緣名境。

    未能舍文而觀義故。

    思所成慧。

    緣名義境。

    有時由文引義。

    有時由義引文。

    未令舍文而觀義故。

    修所成慧。

    唯緣義境。

    以能舍文唯觀義故。

    譬若有人浮深駛水。

    曾未學者。

    未舍所依。

    曾學未成。

    或舍或執。

    曾善學者。

    不待所依。

    自力浮渡。

    三慧亦爾。

    (此下述薩婆多義)有言。

    若爾思不成。

    謂此既通緣名緣義。

    如次應是聞修所成。

    (世親菩薩述餘師意破薩婆多)今詳三相無過别者謂修行者。

    依聞至教所生勝慧。

    名聞所成。

    依思正理所生勝慧。

    名思成。

    依修等持所生勝慧。

    名修所成。

    說所成言顯三勝慧。

    是聞思等三因所成。

    由如世間。

    于如命牛等。

    如次說是食草所成。

    (世親菩薩述經部義。

    如言食所成命。

    草所成牛。

    若廣分别。

    如雜心第五順正理五十九。

    婆沙三十二。

    及一百八十。

    恐繁不述也)依經部宗。

    如成實論二十三雲。

    通達語言是聞慧。

    通達義趣是思慧。

    從此二慧能生心喜。

    乃至攝心生如實智。

    是名修慧。

    又二十五三慧品雲。

    從十二部經中生。

    名為聞慧。

    若能思量諸經中義。

    是名思慧。

    思惟義已。

    當随說行。

    若能現前智見。

    是修慧。

    如說行者。

    于定心中。

    見五陰生滅。

    廣說如彼。

    今依大乘。

    大同世親。

    故優婆塞戒經第六卷雲。

    慧有三種。

    一從聞生。

    二從思生。

    三從修生。

    從字得義。

    名從聞生。

    思惟得義。

    名從思生。

    從修得義。

    名從修生。

    又瑜伽釋論第一卷雲。

    聞所成慧者。

    聞謂聞聞。

    即是耳根發生耳識。

    聞言教故。

    從聞所生解文義慧。

    及慧相應心心所等。

    以為自性。

    思謂思慮。

    即是思數。

    如發生智慧思擇法故。

    從思所生解法相慧。

    及慧相應心心所等。

    以為自性。

    修謂修習。

    即是勝定發生智慧。

    修對治故。

    從修所生解理事慧。

    及慧相應心心所等。

    以為自性。

    問。

    依瑜伽釋。

    聞慧解文及義。

    思慧解其法相。

    修慧解理及事。

    瑜伽十一雲。

    聞慧緣法。

    思修二慧緣義。

    又依瑜伽第九十五雲。

    由三行相。

    住持聖谛。

    何等為三。

    一由聞慧。

    任持其文。

    二由思慧。

    任持其義。

    三由修慧。

    任持其證。

    具說如彼。

    如此不同。

    如何會釋。

    解雲。

    依大乘宗。

    據實而言。

    聞等三慧。

    通解義文。

    如瑜伽釋。

    瑜伽論說。

    聞慧緣思法慧持義等者。

    就相顯說。

    界地事者。

    薩婆多宗。

    欲界唯有聞思二慧。

    色界唯有聞修二慧。

    無色界中唯有修慧。

    如婆沙等。

    依經部宗。

    欲色具三。

    無色唯修。

    故成實論三慧品雲。

    問曰。

    是三慧幾欲界幾色無色界。

    答。

    欲色界一切。

    無色界中唯有修慧。

    廣說如彼。

    今依大乘。

    大同薩婆多。

    (大品欲界有定。

    有雲大乘三慧皆通三界。

    須勘)若廣分别。

    具如别章。

     善男子。

    是名三種知義差别。

     釋曰。

    第二總結應知。

     慈氏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修奢摩他毗缽舍那諸菩薩衆。

    知法知義。

    雲何為智。

    雲何為見。

     釋曰。

    自下第二。

    明智見差别。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我無量門宣說智見二種差别。

    今當為汝略說其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先許。

    後說。

    此即初也。

     若緣總法。

    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有妙慧。

    是名為知。

     釋曰。

    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先智。

    後見。

    此即釋智。

     若緣别法。

    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有妙慧。

    是名為見。

     釋曰。

    第二别釋見也。

    解雲。

    據實。

    二種皆通見智。

    皆有推求決斷義故。

    而于此中。

    為顯二種勝劣差别。

    是故。

    約别名見。

    緣總名智。

    依深密經。

    與此相翻者。

    譯家别故。

    然此智見。

    諸教不同。

    若依俱舍第二十六雲。

    八忍非智性。

    自所斷疑未已斷故。

    可見性攝推度性故。

    盡與無生二智非見性。

    已息求心不推度故。

    所餘皆通智見二性。

    已斷自疑推度性故。

    諸有漏慧。

    皆智性攝。

    于中唯六亦是見性。

    謂五染污見。

    世俗正見為六。

    如是所說。

    聖有漏慧。

    皆擇法故。

    并慧性攝。

    依大婆沙九十五。

    雲雲何為見。

    答。

    眼根五見世俗正見學無學見。

    雲何為智。

    答。

    五識相應慧。

    除無漏忍。

    餘意識相應慧。

    廣說如彼。

    又彼複雲。

    諸見是智耶。

    答。

    應作四句。

    一有見非智。

    謂眼根及無漏忍見。

    二有智非見。

    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

    除五見及世俗正見。

    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三有見亦智。

    謂五見世俗正見。

    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

    餘無漏慧。

    即學八智及無學正見。

    此無漏慧。

    及前五見。

    世俗正見。

    皆具見智二種相故。

    第三句攝。

    四有非見非智。

    謂除前相。

    相謂所名。

    若法是前三句所表。

    皆名為相。

    除此餘法。

    為第四句。

    是第四句所表之法。

    此複是何。

    謂色蘊中。

    除眼餘色。

    于行蘊中。

    除慧餘行。

    及三蘊令并無為法。

    為第四句。

    廣說如彼。

    若依經部。

    智見無别。

    故成實論智見品雲。

    問曰。

    見智有何差别。

    答曰。

    即是一體無有差别。

    乃至雲。

    見智得解了達證皆是一義。

    問曰。

    經曰。

    經中說知者見者。

    則得漏盡。

    有何差别。

    答曰。

    若智初破假名。

    名為智。

    入法位已。

    則名為見。

    始觀名智。

    達了名見。

    有如是深淺差别。

    廣說如彼。

    今依大乘。

    諸教不同。

    若依世親般若論。

    智見合說。

    自有二意。

    一簡比智。

    簡天二眼。

    故彼雲。

    悉知便足。

    何故複說如來悉見。

    若不說悉見。

    或謂如來以比智知。

    若爾但言悉見便足。

    何故複說如來悉知。

    若不說悉知。

    或謂如來以肉眼等見。

    功德施論大意亦同。

    依智度論二十六雲。

    如從人讀誦分别籌量是名知。

    自身得證是名見。

    譬如耳聞其事猶尚有疑。

    是名知。

    親自目睹了了無疑。

    是名見。

    又智度論八十六雲。

    初知名知。

    後深入名見。

    知名未了。

    見名已了。

    知見有四句。

    一有知非見。

    謂盡知無生智。

    除世間正見及五見餘慧皆名知。

    二是見非知。

    謂五見世間正見及八忍。

    餘無漏慧亦名知亦名見。

    離是見知。

    餘法非見非知。

    若依第十十二雲。

    雲何修定為得智見。

    此中天眼。

    于諸色境。

    能照能觀。

    說名為見。

    能知諸天如是名字如是種類。

    是名為智。

    又瑜伽八十六雲。

    問曰。

    智見有何差别。

    答若照過去及以未來。

    非現見境。

    此慧名智。

    照現在境。

    此慧名見。

    又所取為緣。

    此慧名智。

    能取為緣。

    此慧名見。

    又聞思所成名智。

    修所成者此慧名見。

    又能斷煩惱。

    此慧名見。

    煩惱斷已能證解脫。

    此慧名智。

    又緣自相境。

    此慧名智。

    緣共相境。

    此慧名見。

    又由假施設遍于彼彼内外行中。

    或立為我。

    或立有情。

    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摩呼洛伽等。

    或立軍林及舍山等。

    以如是等世俗理行緣所知境。

    此慧名智。

    若能取于自相共相。

    此慧名見。

    又尋求諸法。

    此慧名智。

    既尋求已伺察諸法。

    此慧名見。

    又緣無分别影像為境。

    此慧名智。

    緣有分别影像為境。

    此慧名見。

    又有色爾焰影像為緣。

    此慧名見。

    無色爾焰影像為緣。

    此慧名智。

     慈氏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修奢摩他毗缽舍那諸菩薩衆。

    由何作意。

    何等雲何除遣諸相。

     釋曰。

    自下第二。

    除遣諸相門。

    于中三。

    初問答分别除遣諸相。

    次世尊如世尊下。

    問答分别堪任觀察。

    後世尊下。

    問答分别難除諸相。

    就除遣相。

    文别有四。

    一問。

    二答。

    三徴。

    四釋。

    此即問也。

    問有三意。

    一由何作意者。

    問能除作意。

    諸作意中由何作意。

    二何等者。

    問所除相。

    三雲何除遣諸相者。

    問除相方法作何觀行。

    或可觀行作何識滅(深密經雲。

    以何等心觀何法相者。

    譯家略也)。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由真如作意。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然此答文自有兩釋。

    一雲。

    此文地前觀門以答前問。

    答上三問。

    即分為三。

    此答初問。

    謂諸菩薩諸作意中。

    由真如作意(深密經雲真如觀心。

    解雲。

    諸作意者。

    即是瑜伽第十一四十作意中真如作意者即四十作意中真實作意)。

     除遣法相及與義相。

     釋曰。

    答第二問。

    謂所除相。

    不過二種。

    即前所說能诠名等。

    及十義等所诠諸法義影像之相。

    或可所執法義之相。

    入真如觀不見彼故。

     若于其名及名自性。

    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如是除遣。

     釋曰。

    自下第三辨觀儀試。

    于中有二。

    初約名辨觀。

    後類釋句者。

    此即初也。

    謂諸菩薩觀名之時。

    觀彼諸名及名自性皆自心變假施設有。

    所執實名皆不可得。

    如是觀時。

    非但觀名是無所得。

    亦不觀彼名等所依所執性識。

    又解。

    觀所執名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遍計所執名等所依依他名等。

    此意說雲。

    入真如觀。

    遣所執時。

    依依名等。

    不得顯現。

    故名除遣。

    非謂推求空無自性說名除遣。

    故無性攝論第八卷雲。

    無分别智。

    現起智行時。

    一切境義。

    皆不顯現。

    又依顯揚第二十。

    真如觀中。

    遣所執時。

    依他不現。

    名無所得。

    故彼論雲。

    第三不顯現無所得者。

    推求諸法。

    不見自性。

    非一切種都無所得。

    然于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依他自相(由不觀故。

    依他不現)。

     如于其名。

    于句于文。

    于一切義。

    當知亦爾。

     釋曰。

    第二類釋句等。

    于中有二。

    初類釋句文及十種義。

    後得乃至下。

    類釋五義四義三義。

    或可前文至于四義乃至已下類釋三義。

    此即第一類釋句文及十種義。

    謂如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如是句文乃至十義。

    一一自性。

    皆無所得。

    及不觀彼所依之相。

    如前應知。

     乃至界及界自住無所得時。

    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如是除遣(勘草本經及草本瑜伽。

    皆雲及知于界及界自性。

    自餘經論皆雲乃至于界。

    以義取文。

    乃至為勝)。

     釋曰。

    第二類釋五義等。

    謂從乃彼五義四義及三義中文義義至于五界。

    或可乃彼文義義義至于界義。

    皆有二義。

    一觀自性無所得。

    二亦不觀彼所依之相。

    準上應知。

    如是觀門。

    如成唯識第九卷說。

    故今略述唯識論意。

    彼論且依四種尋思四如實智。

    觀彼名義。

    謂暖頂位。

    依四尋思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别皆不可得。

    四如實智觀彼能取名義之識亦不可得。

    故彼頌曰。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長行釋雲。

    為入見道。

    住唯識性。

    複修加行。

    伏除二取。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

    此四善根。

    依四尋思。

    四如實智。

    初後位立。

    四尋思者。

    尋思名義自性差别假有(依他)實無。

    (所執性也)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

    名如實智。

    依明得定。

    發下尋思。

    觀無所取。

    立為暖位。

    謂此位中。

    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

    假施設有。

    實不可得。

    依明增定。

    發上尋思。

    觀無所取。

    立為頂位。

    謂此位中。

    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

    假施設有。

    實不可得。

    依印修定。

    發下如實智。

    于無所取。

    決定印持。

    無能取中。

    亦順樂忍。

    既無實境離能取識。

    甯有實識離取境。

    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依無間定。

    發上如實智。

    印二取空。

    立世第一法。

    謂前上忍。

    唯印能取空。

    今世一法二空雙印。

    如是暖頂。

    依能取識。

    觀所取空。

    下忍起時。

    印境空相。

    中忍轉位。

    于能取識。

    如境是空。

    順樂忍可。

    上忍起位。

    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

    雙印空相。

    皆帶相故。

    未能證實。

    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

    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

    帶相觀心有所得故。

    非實安住真唯識理。

    彼相滅已。

    方實安住。

    依如是義。

    故有頌言。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釋此二頌。

    如攝大乘釋論第六雜集十一。

    解雲。

    經雲。

    無名等者。

    暖頂二位。

    觀所取空。

    亦不觀彼所依相者。

    忍及第一。

    觀能取空。

    一雲此文地上觀門。

    以答前問。

    謂地上菩薩入真觀時。

    名等自性及所依相。

    都無所得。

    謂證一味境智平等。

    遠離能取所取相故。

     世尊。

    諸所了知真如義相。

    此真如相。

    亦可遣不。

     釋曰。

    此即第三徴诘。

    謂前所說真如作意所緣真如。

    亦可遣不。

     善男子。

    于所了知真如義中。

    都無有相。

    亦無所得。

    當何所遣。

     釋曰。

    第四如來釋通。

    于中有二。

    初正釋。

    後重釋。

    此即初也。

    然釋此文。

    亦有兩說。

    一雲此文約地前觀釋通外難。

    謂觀如時。

    都無諸相。

    以無相故。

    亦無所得。

    何所除遣。

    一雲此文約地上觀。

    釋通外難。

    謂入真觀時。

    都無所得能所取相。

    故成唯識雲。

    次通達位。

    其相雲何。

    頌曰。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長行釋雲。

    若時菩薩于所緣境。

    無分别智。

    都無所得。

    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廣說如彼。

     善男子。

    我說了知真如義時。

    能伏一切法義之相。

    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釋曰。

    第二重釋真如之相。

    非餘所遣。

    此中意說。

    餘一切相。

    以有相故。

    以真如遣。

    證真如時。

    所證真如。

    都無有相。

    不可餘法遣此真如。

    此當無量義經所說實相無相不相無相。

    解雲。

    無相不相者。

    無相不遣。

    不相無相者。

    不遣無相。

     世尊。

    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

    不任觀察自面影相。

    若堪任者。

    與上相違。

     釋曰。

    自下第二。

    問答分别堪任觀察。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問中有二。

    初問所依教。

    後依教發問。

    前中有二先喻。

    後答。

    此即喻說。

    文有二節。

    初不任觀察喻。

    後堪任觀察喻。

    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

    如是三種。

    不任觀察自面影相。

    故深密經雲。

    器不清淨。

    鏡不清淨。

    諸水等濁。

    不見面相。

    清水器喻。

    淨鏡面喻。

    澄泉池喻。

    如是三種。

    如其次第即喻三慧。

    淨水之器照象雖得。

    猶不及鏡。

    故喻聞慧。

    淨鏡雖明。

    無澄靜性。

    故喻思慧。

    水性調柔。

    有澄靜性。

    故喻修慧。

    或可一一通喻三慧。

     如是若有不修心。

    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

    若善修心。

    堪任觀察。

     釋曰。

    此第二合。

    如其次第。

    未得三慧之時。

    不善修心。

    則不堪任如實觀察真如之相。

    如濁水等不見自面。

    若善修心。

    堪任觀察。

    如清水等能見自面。

     此說何等能觀察心。

    依何真如。

    而作是說。

     釋曰。

    第二依教發問。

    問有二意。

    初問能觀察心依何觀心作如是說。

    後問所觀境依何真如作如是說。

     善男子。

    此說三種能觀察心。

    謂聞所成能觀察心。

    若思所成能觀察心。

    若修所成能觀察心。

    依了别真如。

    作如是說。

     釋曰。

    第二如來正答。

    文有二節。

    初答能觀。

    即三慧心。

    故深密雲三種心觀。

    後答所觀。

    即七真如中了别真如。

    然此真如自有二種。

    一者謂一切行唯是識性。

    故名真如。

    此即世俗唯識觀。

    二者唯識之性。

    名唯識性。

    此即勝義唯識觀。

    若在地前。

    觀唯識相。

    初地已上。

    觀唯識性。

    此中通說兩種觀也。

     世尊。

    如是了知法義菩薩。

    為遣諸相。

    勤修加行。

    有幾種相。

    難可除遣。

    誰能除遣。

     釋曰。

    自下第三。

    問答分别難除諸相。

    于中有三。

    初問答分别難除相等。

    次世尊除遣如是十相下。

    問答分别除相解脫。

    後爾時慈氏下。

    問答分别總相空性。

    就難除中。

    先問。

    後答。

    此即正問難除相數及能除空。

     善男子。

    有十種相。

    空能除遣。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三。

    初标數略答。

    次菩薩徴問。

    後如來廣釋。

    此即初也。

    十種相者。

    此答初問。

    謂難除相略有十種。

    謂此十相。

    觀空除遣。

    非如事别中不淨觀等。

    雖非空觀而除淨等。

    為簡故彼說難言。

    問。

    準下經文有十六相。

    如何但說十種相耶。

    答。

    據實别相有其十六。

    即所了義有十種故。

    攝為十相。

    空能遣者。

    答第二問。

    有十七空。

    是能除遣。

    依深密經。

    有十八空。

    第八相中有五空故。

     何等為十。

     釋曰。

    此即第二菩薩徴問。

     一者了知法義故。

    有種種文字相。

     釋曰。

    自下第三如來廣釋。

    釋十種相。

    以空除遣。

    除遣十相。

    即分為十。

    此即初也。

    于相中有二。

    初标所除相。

    後明能除空。

    此即初也。

    言法義者。

    法謂教法。

    義是境義。

    法即義故。

    是持業釋。

    文字相者。

    謂名句文身。

    通名文字。

    故瑜伽論八十一雲。

    謂契經體。

    略有二種。

    一文。

    二義。

    文是所依。

    義是能依。

    雲何為文。

    謂名身句身字身。

    故知文者即名句文也。

    此中意說。

    謂諸菩薩。

    初觀行時。

    為欲了知十二部經。

    為境義故。

    即有種種文字相現。

     此由一切法空。

    能正除遣。

     釋曰。

    此即第二。

    辨除空。

    然此諸空。

    諸說不同。

    一依大般若初分第五十一。

    說二十空及四空義。

    故彼經雲。

    複次善現。

    菩薩摩诃薩大乘相者。

    謂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勝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際空。

    散空。

    無變異空。

    本性空。

    自相空。

    共相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無性空。

    自性空。

    無性自性空。

    是名菩薩摩诃薩大乘相。

    善現白佛言。

    世尊。

    雲何内空。

    佛言。

    善現。

    内謂内法。

    即六内處。

    此中眼由眼空。

    何以故。

    非常非境。

    本性爾故。

    耳等亦爾。

    外謂法外。

    即六外處。

    準上應知。

    内外謂内外法。

    即十二處。

    此中内六處由外六處空。

    何以故。

    非常非境。

    本性爾故。

    外六處由内六處空。

    雲何空空。

    佛言。

    空謂一切法空。

    此空由空空。

    何以非常非境。

    本性爾故。

    佛言。

    大空謂十方空。

    佛言。

    勝義謂涅槃此勝義。

    由勝義空。

    佛言。

    善現。

    有為謂三界。

    此中欲界由欲界空。

    色無色亦爾。

    佛言。

    無為謂無生無住無異無滅。

    此無為由無為空。

    畢竟謂諸法究竟不可得。

    佛言。

    無際謂無初中後可得。

    及無往來際可得。

    佛言。

    散謂有放有棄有舍可得。

    佛言。

    無變異謂無放無棄無舍可得。

    佛言。

    本性謂一切法本性。

    若有為法性。

    若無為法性。

    皆非三乘所作。

    亦非餘所作。

    佛言。

    自相謂一切法自相。

    如變礙是色自相。

    領納是受自相。

    取像是想自性。

    造作是行自相。

    了知是識自相。

    如是等。

    若有為法自相。

    若無為法自相。

    佛言。

    共相謂一切共相。

    如苦是有漏法共相。

    無常是有為法共相。

    無我是一切法共相。

    如是等無量共相。

    佛言。

    一切法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若有色無色。

    有見無見。

    有對無對。

    有漏無漏。

    有為無為。

    佛言。

    不可得。

    此中一切法不可得。

    謂三世不可得。

    若過去無二世可得。

    若未來無二世可得。

    若現在無二世可得。

    佛言。

    無性空。

    謂此中無少性可得。

    佛言。

    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不可得。

    佛言。

    無性不可得。

    佛言。

    無性自性。

    謂諸法無能和合性。

    有所和合自性。

    解雲。

    無性者。

    無諸法體性。

    自性者。

    離法體外。

    無能和合性。

    無性自性者。

    合說二種。

    又有四空。

    謂有性。

    無性。

    自性。

    他性。

    有性謂有為。

    無性謂無為。

    自性謂一切法自性空。

    此空非智所作。

    亦非餘所作。

    他性謂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一切法法住乃至實際。

    皆由他性故空。

    若依第二分四百一十三。

    釋十八空。

    與前二十空。

    開合有異。

    義無寬狹。

    合二十中散無變異。

    為散無散空。

    合自相空共相空。

    名自共相空。

    若依第三分四百七十九。

    列十九空。

    而不解釋。

    于中前十六空同後十六。

    後之三空。

    即有差别。

    謂所緣空。

    增上空。

    互無空等。

    若依第三分四百八十。

    說十六空。

    于二十空中。

    合自共相。

    名為相空。

    阙散空不可得空自性空。

    名同異者。

    改無變異名無散。

    釋相同二十空。

    若依第二分第四百三卷。

    說有七空。

    一五蘊。

    二十二處。

    三十八界。

    四四谛。

    五十二緣起。

    六有為無為等一切法。

    七本性。

    引名不釋。

    大品第七。

    釋十八空及以四空。

    依智度論第四十六。

    釋十八空及四雲。

    問曰。

    十八空内空等後皆雲非常非滅故。

    此義雲何。

    答曰。

    若人不習此空。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