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緣故。
三遠随現行故。
言煩惱者。
彼而煩惱同體起故。
說煩惱名。
此即微細煩惱現行之障。
故依主釋。
今此經雲。
定愛及法愛障者。
亦依主釋。
或可持業。
謂所知障亦得愛名。
故法愛等名法愛障。
亦持業釋。
又解。
愛名唯煩惱名。
亦成持業。
先以愛名顯所知障體。
後言障故。
餘論釋名不可具述。
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
釋曰。
此辨第五地障。
依成唯識。
即用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二十二愚中純作意背生死純作意趣涅槃愚。
以為自性。
故成唯識雲。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厭生死樂趣涅槃。
同下二乘厭苦所滅。
彼障五地無差别道。
釋二種愚。
如下經說。
純作意背生死純作意趣涅槃。
而十地論身淨我慢障。
梁論。
于下乘涅槃無明。
世親論雲。
于下乘涅槃障者。
皆攝一愚。
意通二愚。
深密經意同此經。
今此經雲。
生死涅槃一向背趣者。
正攝二愚。
如名可知。
釋名字者。
成唯識雲。
于下乘般涅槃障者。
是依主釋。
下乘般涅槃障故。
今此經文。
是持業釋。
厭背即是所知障故。
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行障。
釋曰。
此辨第六地障。
依成唯識。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此即第五地中。
作四谛觀。
執彼四谛染淨之相。
謂苦集流轉是染分相。
滅道還滅是淨分相故。
成唯識雲。
六粗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執有染分粗相現行。
彼障六地無染淨道。
入六地時。
便能永斷。
由斯六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現行觀察流轉愚。
即是此中執有染者。
諸行流轉染分攝故。
二相多現行愚。
即是此中執有淨者。
取淨相多現行。
未能多時住無相觀。
而十地雲。
微細習障。
梁論。
微細相行無明。
世親唯識。
粗相現行。
皆是相形立名。
論體性者。
通攝二愚。
于理無失。
深密經雲諸相行過。
及此經雲相多現行。
意同諸論。
義不違故。
釋名字者。
并依主釋。
相多現行之障故。
尋而可知。
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
釋曰。
此明第七地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前第六地作十二緣生觀。
執有微細流轉相。
及細還滅相。
執此二相故。
能障第七地妙無相道。
故成唯識雲。
七細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執有生滅細相現行。
彼障七地妙無相道。
入七地時。
便能永斷。
由此七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細相現行愚。
即是此中執有生者。
猶取流轉細生相故。
二純作意求無相愚。
即是此中執有滅者。
尚取還滅相故。
純于無相作意勸求。
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而十地論細相習障。
梁論複雲微細相行無明。
世親雲細相現行。
成唯識雲細相現行障。
深密經雲微細相行過。
及此經雲細相現行障。
皆是相形得名。
皆攝二愚。
理亦不違。
準上應知。
言釋名者。
并依主釋。
準上應知。
第八地中。
對治于無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
釋曰。
辨第八地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亦攝二愚。
一于無相作功用愚。
二于相自在愚。
令于相中不自在故。
故唯識雲。
八于無相中作加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前之五地有觀多。
無相觀少。
于第六地。
有相觀少。
無相觀多。
第七地中。
純中純無相觀。
雖恒現行。
而有加行。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
未能任運現相及土。
乃至廣說。
十地論雲。
于無相有行障。
梁論雲于無相作功用無明。
世親論雲無相作行。
成唯識雲無相中作加行障。
皆攝一愚。
謂于無相作功用愚。
準唯識。
雖舉一名。
通攝二愚。
謂于無相作功用愚。
于相自在愚。
深密經雲。
對治無相行自然行過者。
自有兩釋。
一雲。
于八地中無相智行能無功用自然現行。
此能障彼。
故言無相行自然行過。
即當二中于無相作功用愚。
一雲。
彼經同解深密。
雙舉二愚。
一無相行者。
即當于無相作功用愚。
二自然行愚者。
即當于有相不得自在愚。
今此一部具攝二愚。
如經應知。
言釋名者。
十地梁論世親唯識。
皆雲于無相中加行障者。
皆依主釋。
謂由無相起加行智。
非加行智體即是障。
此即加行智之障故。
是依主釋。
今依此經。
于無相作功用。
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者。
并依主釋。
第九地中對治于一切種善巧言詞不得自在障。
釋曰。
辦第九地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能障四無礙法。
以為體性。
故唯識雲。
九于利他中不欲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
樂修己利。
彼障九地四無礙解。
入九地時。
便能永斷。
由斯九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無量所說法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
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
謂義無礙解。
即于所诠總持自在。
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
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
謂法無礙解。
即于能诠總持自在。
于一名句字中。
現一切名句字故。
于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者。
謂詞無礙解。
即于言音展展訓釋總持自在。
于一音聲中。
現一切音聲故。
二辨才自在愚。
辨才自在者。
謂辨無礙解。
善達機宜。
巧為說故。
愚能障此四種自在。
皆是此中第九障攝。
十地論雲。
不能善利益衆生障。
梁朝論雲。
于衆生利益事不由功用無明。
世親論雲。
于饒益有情事不作者慈攝二愚。
于理無違。
無簡别故。
深密經說。
一切種法不得自在過。
又此經雲。
于一切種善巧言詞不得自在障者。
自有兩釋。
一雲。
即當第二辨才自在愚。
一雲。
通攝二愚。
于一切種善巧言詞者。
通四無礙。
名一切種善巧言詞。
言釋名者。
此上四論二經。
并依主釋。
尋即可知。
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
釋曰。
此明第十地障。
此亦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依成唯識及下經文。
亦攝二愚。
故唯識雲。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于諸法不得自在。
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
入十地時。
便能永斷。
由斯十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大神通愚。
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
二悟入微細秘密愚。
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
十地。
梁論。
世親。
唯識。
皆雲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者。
當二愚中悟入微細秘密愚。
或可通攝二愚。
深密經雲。
第十地中。
對治未得滿足法身愚。
此經複雲。
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者。
亦攝二愚。
義亦無失。
不别配故。
今此經雲不得圓滿法身者。
約真如法身說。
故雜集論第十二雲。
言法身者。
謂所知障永斷轉依所攝。
此于第十地名圓滿。
于如來地名成就。
言釋名者。
四論二種釋名雖異。
得名皆同。
是依主釋。
善男子。
此奢摩他毗缽舍那。
于如來地。
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
釋曰。
此明第十一障。
于中有二。
初明所斷障。
後明斷障勝利。
此即初也。
謂二障中俱生一分。
言極微細者。
是煩惱障。
最極微細者。
是所知障。
又解。
極細最細皆通二障。
極位所斷。
故名極細。
勝位所斷。
故名最細。
又解。
無細可過。
名為極細。
無細可勝。
故名最細。
所以佛地說。
二障者。
見所斷障。
初地已斷中。
其所知障。
同諸經論。
煩惱障中若俱生者。
前十地中故留不斷。
至于佛地。
乃能斷之。
故唯識雲。
此地于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
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所知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
入如來地。
由斯佛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着愚。
即是此中微所知障。
二極微細礙愚。
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
故集論說。
得菩提時。
頓斷煩惱及所知障。
成阿羅漢。
及成如來。
證大涅槃大菩提故。
此經即當二種愚也。
而深密雲。
第十一地中。
對治細極細微細智障者。
偏說智障。
譯家脫也。
此佛地障餘論皆無。
故不配屬。
言釋名者。
六釋之中。
持業釋也。
由能永害如是障故。
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
依于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釋曰。
此明第二斷障勝利。
文有兩節。
一明斷障證得智見。
謂能永斷二種障故。
如其次第。
究竟證得法空無著一切智見。
人空無障一切智見。
故成唯識第九卷雲。
着是所知障。
礙是煩惱障。
以此證知。
法空觀智名為無著。
人空觀智名為無礙。
二于所緣建立法身。
謂依第四所作成滿所緣境故。
斷除二障。
建立清淨真如法身。
或可建立二種法身。
慈氏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依奢摩他毗缽舍那勤修行故。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曰。
自下第十六。
止觀能證菩提門。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雲何菩薩已得止觀。
由依止觀勤修行故。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若諸菩薩。
已得奢摩他毗缽舍那。
依七真如。
于如所聞所思法中。
由勝定心。
于善審定。
于善思量。
于善安立。
真如性中内正思惟。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釋。
後善男子如是下結。
前中有二。
初明因位勤修諸行。
後乃至下。
明其果位證得菩提。
前中有三。
初法。
次喻。
後合。
就法說中。
自有兩說。
一雲約四種道。
即分為四。
一明資糧位。
二彼于下明加行位。
三僧是下明見道位。
四複于下。
明修道位。
此即第一明資糧位。
文有兩節。
初明能觀人在資糧位已得止觀。
後依七真如下。
依境發觀。
文有三節。
初依七真如者。
舉所觀境。
謂資糧位位依此心觀。
觀七真如。
次于如所聞等者。
辨三慧所依。
于如所聞者。
聞慧所依。
聞謂聽聞。
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
所思法中者。
思慧所依。
思謂思慮。
即是思數發生智慧思擇法故。
由勝定心者。
修慧所依。
修謂修習。
即是勝定發生智慧修對治故。
後于善審定等者。
辨所生慧。
此用聞慧。
依七真如能善審定。
于善思量者。
思所成慧。
于善安住等者。
修所成慧。
依七如中内思惟故。
一雲。
即分為三。
初明加行位。
次明見位。
後顯修位。
就加行似中。
複分為二。
初明尋思如實觀。
後彼于下除遣諸相。
此即初也。
文有二節。
初明依七真如作尋思觀。
後于善審定下。
明如實觀。
謂諸菩薩。
依七真如。
如所聞思。
由勝定力。
于??頂位。
作四尋思觀。
能善審定。
能善思量。
存識遣相。
于忍第一。
作四如實觀。
于善安立真如性中。
内正思惟。
遣能取識。
廣釋其相。
如前已說。
雖有兩釋。
且依後說。
彼于真如正思惟故。
心于一切細相現行。
尚能棄舍。
何況粗相。
釋曰。
第二除遣諸相。
于中有二。
初明除遣。
後彼既多住下明善修治心。
前中有三。
初标除遣。
次善男子下顯所除相。
後于彼現行下正明除遣。
此即初也。
諸彼加行位菩薩。
依七真如。
正思惟故。
彼能觀心。
于彼一切所執受等細相現行。
尚能棄舍。
何況粗相。
言粗相者。
一切散位所現諸相。
或可一切染污所現諸相。
或可欲界下地諸相。
故瑜伽論第十一雲。
雲何粗相。
謂所觀下地一切粗相。
善男子。
言細相者。
謂心不執受相。
或領納相。
或了别相。
或雜染清淨相。
釋曰。
自下第二顯所除相。
然諸所除。
有二十一種。
攝十一段。
此即第一明所執受等四種相也。
如其次第。
身受心法四念處境。
此中意說。
托所執受等變作影像。
名為細相。
下皆準此。
或内相。
或外相。
或内外相。
釋曰。
第二内等三相。
然此内外。
略有三釋。
一雲。
自身名内。
他身名外。
合名内外。
一雲。
六根名内。
六境名外。
合名内外。
一雲。
有情名内。
非情名外。
合名内外。
故婆沙論一百三十八雲。
然内外法差别有三。
一相續内外。
謂在自名身為内。
在他身及非情名為外。
二處内外。
謂心心所所依名内。
所緣名外。
三情非情内外。
謂有情數法名内。
非情外數法名外。
大般若等。
同第二釋。
彼雲。
内空謂内六處。
外空謂外六處。
内外空謂内外六處。
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
釋曰。
第三顯利他相。
利他即是顯揚論中利有情行。
謂以四攝利益一切諸有情故。
又解。
自利利他行中是利他行。
廣如瑜伽三十五說。
或正智相或如如相。
釋曰。
第四正智如如相。
或可此中分别五相。
五相即是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就勝說故。
且說二相。
若廣分别名等五相。
如瑜伽論七十二等。
或苦集滅道相。
釋曰。
第五辨四谛相。
婆沙論七十七雲。
問。
苦集滅道。
各有何相。
脅尊者曰。
逼迫是苦相。
生長是集相。
寂滅是滅相。
出離是道相。
廣如彼論四複次釋。
或有為相。
或無為相。
釋曰。
第六辨有為相。
若與生等四相相應。
名有為相。
與此相相違。
名無為相。
廣如雜集論第三婆沙一百二十八等。
或有常相。
或無常相。
釋曰。
第七常無常相。
與前有為無為。
體無差别。
義别故說。
或苦有變異性相。
或苦無變異性相。
釋曰。
第八苦變異等相。
謂苦樂二受。
名有變異性相。
舍受。
名為苦無變異性相。
又解。
所執性苦。
及依他性苦。
名苦有變異性相。
圓成實性苦無變異性相。
如辨中邊成唯識。
廣辨四谛。
皆通三性(深密經雲苦集不異自性業者。
譯家别也)。
或有為異相相。
或有為同相相。
釋曰。
第九有為同異相。
大般若第五十一雲。
自相謂一切法自相。
如變礙是色自相。
領納是受自相。
取像是想自相。
造作是行自相。
了别是識自相。
如是等有無量自相。
共謂一切法共相。
如苦是有漏法共相。
無常是有為法共相。
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
如是等。
有無量共相。
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
釋曰。
第十知一切相。
謂知一切是一切已者。
上來别顯諸相。
此即總顯諸相。
舉能知智。
顯所知相。
此即顯其諸法自相。
有一切相者。
顯差别相。
一一皆有可見不可見等一切相也。
或可前是盡所有相。
後一切者如所有性。
或補特伽羅無我相。
或法無我相。
釋曰。
第十一辨二無我相。
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
謂數數往來取諸趣也。
舊雲人者謬也。
末奴沙。
此雲人也。
若依舊譯。
有其兩失。
一不攝諸趣失。
二梵音相違失。
以此故知今翻正也。
此二無我相。
如瑜伽論九十三說。
彼雲。
補特伽羅無我者。
謂離一切緣生行外。
别有實我不可得故。
法無我者。
謂即一切緣生諸行。
性非實我。
是無常故。
彼于現行心能棄舍。
釋曰。
第三正明除遣。
謂即于彼如上所說現行諸相。
真如觀心能正除遣。
問。
此諸相是依他起。
如何說彼名為除遣。
解雲。
如前所說。
不現前故名為除遣。
非遣依他因緣道理說名除遣。
又解。
染污依他斷故名遣。
故瑜伽論三十六雲。
能斷能舍。
故名除遣。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
于時時間。
從其一切系蓋散動善修治心。
釋曰。
第二善修治心。
謂能觀察真如相故。
如上所說。
五系五蓋及五散動。
便能修習能對治心。
從是已後。
于七真如。
有七各别自内所證通達智生。
名為見道。
釋曰。
自下第二明見道位。
于中有二。
初正明見道。
後由得此故下。
明見道勝利。
此即第一正明見道。
初見理故。
名為見道。
故無性攝論第六卷雲。
見先未見勝法界故。
名為見道。
又成唯識第九卷雲。
加行無間。
此智生時。
體會真如。
名通達位。
初照理故。
亦名見道。
然此見道自有二種。
一真見道。
謂世第一無間而生。
雙證生法二空真如。
頓斷一切見所斷惑。
名真見道。
而今此說各别内證七真如者。
從诠而說。
若證流轉諸法實性義邊。
名各内證流轉之真如。
如是乃至。
若證四谛實性義邊。
名為别證四谛真如。
非此無相真見道位。
前後七時各别内證。
二相見道。
或有三心。
謂有情假緣智。
法假緣智。
遍遺有情法假緣智。
或十六心。
謂苦法忍等。
此二見道。
如成唯識第九瑜伽五十八等。
廣如别章。
由得此故。
名入菩薩正性離生。
生如來家。
證得初地。
又能受用此地勝德。
釋曰。
自下第二釋其勝利。
于中有二。
初明四種勝利。
後彼于下。
明事邊際所緣勝利。
此即初也。
然此勝利。
依成唯識第九卷中。
見道勝利。
有其八種。
故彼論雲。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
生如來家。
住極喜地。
善達法界。
得諸平等。
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于多百門已得自在。
自知不久證大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依攝大乘。
有六勝利。
故攝論雲。
入極喜地。
善達法界。
生如來家。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
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六種勝利。
若廣分别。
如無性世親釋論第六。
八種勝利。
如梁論第八。
十種勝利。
如梁論第十。
今依此經。
有四勝利。
一入菩薩正性離生。
二生如來家。
三證得初地。
四又能受用此地勝德。
言正性離生者。
正性即是無漏聖道。
言離生者。
見道所斷分别煩惱。
能生六道四生等類。
猶如生食能生諸病。
從喻立号。
名之為生。
見道生時。
離彼如生分别煩惱。
故名離生。
若依俱舍第二十三。
苦法智忍見有其二名。
故彼論雲。
即此名正性離生。
亦複名正性決定。
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
亦是初入正性決定故。
經說正性。
所謂涅槃。
或正性言。
目諸聖道。
生謂煩惱。
或根未熟。
聖道能越。
故名離生。
能決取涅槃。
或決了谛相。
故諸聖道得決定名。
至此位中說名為入。
解雲。
俱舍正性二種涅槃聖道。
生有二義。
一煩惱生猶如生食。
二聖道未熟。
名之為生。
順正理六十三。
顯宗第七。
大同俱舍。
依毗婆沙。
亦有二義。
一者見所斷惑。
猶如生食。
故大婆沙第三卷雲。
複次。
見所斷惑。
令諸有情堕諸惡趣。
受諸劇苦。
譬如生食久在身中。
能作種種極苦惱事。
是故此惑說名為生。
見道能滅。
故名離生。
複次有身見等。
剛強難伏。
如狩籠戾。
故說名生。
見道能滅。
故名離生。
或複善根未熟名生。
故婆沙雲。
複次一切煩惱。
或諸貪愛。
能令善根不得成就。
及令諸有潤令起過。
皆名為生。
見道起已。
摧彼勢力。
令不複為增上生過。
由此見道。
獨名離生。
廣說如彼。
大乘說處。
如第八卷疏記中釋。
言生如來家者。
無性釋雲。
謂佛法界。
名如來家。
于此證會。
故名為生。
世親釋雲。
生如來家者。
由此能令諸佛種性不斷絕故。
依十住婆沙第一卷雲。
是諸佛家。
名如來家。
今是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如來家。
廣如彼論多複次說。
證得初地者。
如下當釋。
又能受用此地勝德者。
此攝唯識餘六勝利。
彼于先時。
由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故。
已得二種所緣。
謂有分别影像所緣。
及無分别影像所緣。
彼于今時。
得見道故。
更證得事邊際所緣。
釋曰。
自下第二。
明所緣勝利。
謂先地前已得二種所緣境故。
今此見道。
更得第三邊際所緣。
三種所緣。
差别之相。
如前已說。
複于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
即于如是三種所緣。
作意思惟。
釋曰。
自下第三釋修道位。
文有二節。
初明進修。
修是增明義。
謂見道後。
後九地中。
觀智漸增。
又解。
後後者。
具說十地。
在見道後。
十地非一。
重言後後。
後即于如是等者辨具三緣。
謂無分别智内正思惟諸事邊際真如實境。
而不變影。
以後得智作意思惟有分别影無分别影二種境界。
即以此文。
證十地中皆具三境。
譬如有人。
以其細楔。
出于粗楔。
釋曰。
第二喻說。
如諸世間欲破木時。
先用粗楔。
後用細楔。
以其細楔。
出于粗楔。
如是菩薩。
依此以楔出楔方便。
遣内相故。
一切随順雜染分相。
皆悉除遣。
相除遣故。
粗重亦遣。
釋曰。
第三舉法同喻。
(亦名為合)于中有二。
初明初地出二種縛。
後顯餘地陶練其心。
此即初也。
謂初地菩薩。
依此以楔出楔聖道遣定内相。
由遣相故。
一切相縛悉皆除遣。
相縛遣故。
粗重縛亦遣。
故瑜伽論六十四雲。
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
不行相故。
于諸相縛便得解脫。
于諸相縛得解脫故。
于粗重縛亦得解脫。
二縛别相。
如前已釋。
問。
如何得知初地已上能斷二縛。
答。
如成唯識第九卷雲。
此加行位。
未遣相縛。
于粗重縛亦未能斷。
又梁攝論第四卷雲。
若得無分别智。
即解相結。
相結不起。
粗重結即随滅。
故知地前不斷二縛。
然此所說以楔出楔。
諸教不同。
若依瑜伽。
影像喻細楔。
本質喻粗楔。
身輕安為細楔。
身粗重為粗楔。
即以細楔。
遣于粗楔。
故六十七雲。
除遣修者。
謂如有一由三摩地所行影像諸相作意故。
如以楔出楔方便除遣。
棄于自性諸相。
又如有一用彼細楔遣于粗楔。
如是行者。
以身輕安。
遣身粗重。
名除遣修。
又顯揚論第十六雲。
除遣修者。
謂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
除遣諸法根本性相。
令不複現。
餘同瑜伽。
若依梁論。
以粗榍遣細榍。
喻十地中以勝智遣劣智。
故十一雲。
如世間欲破木。
先用細榍。
後用粗榍。
觀行人破煩惱亦爾。
先用劣道。
次用中道。
後用勝道。
若依攝論。
聖道喻細楔。
雜染種子喻粗楔。
故世親論第八卷雲。
論曰。
對治差别者。
謂一切總相緣智。
以楔出楔道理。
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
釋雲。
緣總法智。
對治一切障破而住。
如以細楔除去粗楔。
住本識中。
諸雜染法熏習種子說名為粗。
諸對治道。
能除彼故。
是微細義。
又無性論第八卷雲。
聖道微妙。
故如細楔。
所治種子其性粗重。
故如粗楔。
餘同世親。
依此等教。
釋此經文。
諸說不同。
一雲。
此經意同梁論。
以勝智楔。
出劣智楔。
一雲。
經意同世親等。
以聖智楔。
出于惑楔。
一雲。
此經就相顯說。
同世親等。
就通相說。
皆不相違。
謂諸菩薩。
在地前位。
得根本定。
以身輕安。
遣身粗重。
次以定内細影。
遣外粗相。
或以影像細相。
遣本粗相。
地上菩薩。
及用真觀。
遣影像相。
乃至以智遣惑。
尋即可知。
或可法喻合依修道位說。
永害一切相粗重故。
漸次于彼後後地中。
如練金法陶練其心。
釋曰。
第二陶練其心。
謂于初地。
永害二縛力故。
于後諸地。
如練生金。
陶練其心。
此練金法。
如瑜伽論第十三說。
彼雲。
當如陶練生金之法。
陶練其心。
謂練生金。
略有三種。
一除垢陶練。
謂從金性中漸漸除去粗中細垢。
二攝受陶練。
謂即于彼鄭重銷煮。
三調柔陶練。
謂銷煮已。
更細練治瑕璅等穢。
又三十一雲。
譬如黠慧鍛金銀師。
或彼弟子。
于時時間。
燒練金銀。
令其棄舍一切垢穢。
調柔随順。
随其所樂。
種子轉變。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
為令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
随于彼彼欲自安立。
或奢摩他品。
或毗缽舍那品。
即于彼彼能善和合。
無轉無動。
随其所樂。
種種義中。
如所信解。
皆能成辦。
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得所作成滿所緣。
釋曰。
第二明其果位。
證得菩提。
(于五位中。
即是第五究竟位也)謂非但地地陶練其心。
乃至證得究竟位中無上
三遠随現行故。
言煩惱者。
彼而煩惱同體起故。
說煩惱名。
此即微細煩惱現行之障。
故依主釋。
今此經雲。
定愛及法愛障者。
亦依主釋。
或可持業。
謂所知障亦得愛名。
故法愛等名法愛障。
亦持業釋。
又解。
愛名唯煩惱名。
亦成持業。
先以愛名顯所知障體。
後言障故。
餘論釋名不可具述。
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
釋曰。
此辨第五地障。
依成唯識。
即用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二十二愚中純作意背生死純作意趣涅槃愚。
以為自性。
故成唯識雲。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厭生死樂趣涅槃。
同下二乘厭苦所滅。
彼障五地無差别道。
釋二種愚。
如下經說。
純作意背生死純作意趣涅槃。
而十地論身淨我慢障。
梁論。
于下乘涅槃無明。
世親論雲。
于下乘涅槃障者。
皆攝一愚。
意通二愚。
深密經意同此經。
今此經雲。
生死涅槃一向背趣者。
正攝二愚。
如名可知。
釋名字者。
成唯識雲。
于下乘般涅槃障者。
是依主釋。
下乘般涅槃障故。
今此經文。
是持業釋。
厭背即是所知障故。
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行障。
釋曰。
此辨第六地障。
依成唯識。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此即第五地中。
作四谛觀。
執彼四谛染淨之相。
謂苦集流轉是染分相。
滅道還滅是淨分相故。
成唯識雲。
六粗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執有染分粗相現行。
彼障六地無染淨道。
入六地時。
便能永斷。
由斯六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現行觀察流轉愚。
即是此中執有染者。
諸行流轉染分攝故。
二相多現行愚。
即是此中執有淨者。
取淨相多現行。
未能多時住無相觀。
而十地雲。
微細習障。
梁論。
微細相行無明。
世親唯識。
粗相現行。
皆是相形立名。
論體性者。
通攝二愚。
于理無失。
深密經雲諸相行過。
及此經雲相多現行。
意同諸論。
義不違故。
釋名字者。
并依主釋。
相多現行之障故。
尋而可知。
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
釋曰。
此明第七地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前第六地作十二緣生觀。
執有微細流轉相。
及細還滅相。
執此二相故。
能障第七地妙無相道。
故成唯識雲。
七細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執有生滅細相現行。
彼障七地妙無相道。
入七地時。
便能永斷。
由此七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細相現行愚。
即是此中執有生者。
猶取流轉細生相故。
二純作意求無相愚。
即是此中執有滅者。
尚取還滅相故。
純于無相作意勸求。
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而十地論細相習障。
梁論複雲微細相行無明。
世親雲細相現行。
成唯識雲細相現行障。
深密經雲微細相行過。
及此經雲細相現行障。
皆是相形得名。
皆攝二愚。
理亦不違。
準上應知。
言釋名者。
并依主釋。
準上應知。
第八地中。
對治于無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
釋曰。
辨第八地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亦攝二愚。
一于無相作功用愚。
二于相自在愚。
令于相中不自在故。
故唯識雲。
八于無相中作加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前之五地有觀多。
無相觀少。
于第六地。
有相觀少。
無相觀多。
第七地中。
純中純無相觀。
雖恒現行。
而有加行。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
未能任運現相及土。
乃至廣說。
十地論雲。
于無相有行障。
梁論雲于無相作功用無明。
世親論雲無相作行。
成唯識雲無相中作加行障。
皆攝一愚。
謂于無相作功用愚。
準唯識。
雖舉一名。
通攝二愚。
謂于無相作功用愚。
于相自在愚。
深密經雲。
對治無相行自然行過者。
自有兩釋。
一雲。
于八地中無相智行能無功用自然現行。
此能障彼。
故言無相行自然行過。
即當二中于無相作功用愚。
一雲。
彼經同解深密。
雙舉二愚。
一無相行者。
即當于無相作功用愚。
二自然行愚者。
即當于有相不得自在愚。
今此一部具攝二愚。
如經應知。
言釋名者。
十地梁論世親唯識。
皆雲于無相中加行障者。
皆依主釋。
謂由無相起加行智。
非加行智體即是障。
此即加行智之障故。
是依主釋。
今依此經。
于無相作功用。
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者。
并依主釋。
第九地中對治于一切種善巧言詞不得自在障。
釋曰。
辦第九地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能障四無礙法。
以為體性。
故唯識雲。
九于利他中不欲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
樂修己利。
彼障九地四無礙解。
入九地時。
便能永斷。
由斯九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無量所說法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
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
謂義無礙解。
即于所诠總持自在。
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
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
謂法無礙解。
即于能诠總持自在。
于一名句字中。
現一切名句字故。
于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者。
謂詞無礙解。
即于言音展展訓釋總持自在。
于一音聲中。
現一切音聲故。
二辨才自在愚。
辨才自在者。
謂辨無礙解。
善達機宜。
巧為說故。
愚能障此四種自在。
皆是此中第九障攝。
十地論雲。
不能善利益衆生障。
梁朝論雲。
于衆生利益事不由功用無明。
世親論雲。
于饒益有情事不作者慈攝二愚。
于理無違。
無簡别故。
深密經說。
一切種法不得自在過。
又此經雲。
于一切種善巧言詞不得自在障者。
自有兩釋。
一雲。
即當第二辨才自在愚。
一雲。
通攝二愚。
于一切種善巧言詞者。
通四無礙。
名一切種善巧言詞。
言釋名者。
此上四論二經。
并依主釋。
尋即可知。
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
釋曰。
此明第十地障。
此亦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依成唯識及下經文。
亦攝二愚。
故唯識雲。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于諸法不得自在。
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
入十地時。
便能永斷。
由斯十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大神通愚。
即是此中障所起事業者。
二悟入微細秘密愚。
即是此中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者。
十地。
梁論。
世親。
唯識。
皆雲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者。
當二愚中悟入微細秘密愚。
或可通攝二愚。
深密經雲。
第十地中。
對治未得滿足法身愚。
此經複雲。
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者。
亦攝二愚。
義亦無失。
不别配故。
今此經雲不得圓滿法身者。
約真如法身說。
故雜集論第十二雲。
言法身者。
謂所知障永斷轉依所攝。
此于第十地名圓滿。
于如來地名成就。
言釋名者。
四論二種釋名雖異。
得名皆同。
是依主釋。
善男子。
此奢摩他毗缽舍那。
于如來地。
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
釋曰。
此明第十一障。
于中有二。
初明所斷障。
後明斷障勝利。
此即初也。
謂二障中俱生一分。
言極微細者。
是煩惱障。
最極微細者。
是所知障。
又解。
極細最細皆通二障。
極位所斷。
故名極細。
勝位所斷。
故名最細。
又解。
無細可過。
名為極細。
無細可勝。
故名最細。
所以佛地說。
二障者。
見所斷障。
初地已斷中。
其所知障。
同諸經論。
煩惱障中若俱生者。
前十地中故留不斷。
至于佛地。
乃能斷之。
故唯識雲。
此地于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
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所知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
入如來地。
由斯佛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着愚。
即是此中微所知障。
二極微細礙愚。
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
故集論說。
得菩提時。
頓斷煩惱及所知障。
成阿羅漢。
及成如來。
證大涅槃大菩提故。
此經即當二種愚也。
而深密雲。
第十一地中。
對治細極細微細智障者。
偏說智障。
譯家脫也。
此佛地障餘論皆無。
故不配屬。
言釋名者。
六釋之中。
持業釋也。
由能永害如是障故。
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
依于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釋曰。
此明第二斷障勝利。
文有兩節。
一明斷障證得智見。
謂能永斷二種障故。
如其次第。
究竟證得法空無著一切智見。
人空無障一切智見。
故成唯識第九卷雲。
着是所知障。
礙是煩惱障。
以此證知。
法空觀智名為無著。
人空觀智名為無礙。
二于所緣建立法身。
謂依第四所作成滿所緣境故。
斷除二障。
建立清淨真如法身。
或可建立二種法身。
慈氏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依奢摩他毗缽舍那勤修行故。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曰。
自下第十六。
止觀能證菩提門。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雲何菩薩已得止觀。
由依止觀勤修行故。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若諸菩薩。
已得奢摩他毗缽舍那。
依七真如。
于如所聞所思法中。
由勝定心。
于善審定。
于善思量。
于善安立。
真如性中内正思惟。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釋。
後善男子如是下結。
前中有二。
初明因位勤修諸行。
後乃至下。
明其果位證得菩提。
前中有三。
初法。
次喻。
後合。
就法說中。
自有兩說。
一雲約四種道。
即分為四。
一明資糧位。
二彼于下明加行位。
三僧是下明見道位。
四複于下。
明修道位。
此即第一明資糧位。
文有兩節。
初明能觀人在資糧位已得止觀。
後依七真如下。
依境發觀。
文有三節。
初依七真如者。
舉所觀境。
謂資糧位位依此心觀。
觀七真如。
次于如所聞等者。
辨三慧所依。
于如所聞者。
聞慧所依。
聞謂聽聞。
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
所思法中者。
思慧所依。
思謂思慮。
即是思數發生智慧思擇法故。
由勝定心者。
修慧所依。
修謂修習。
即是勝定發生智慧修對治故。
後于善審定等者。
辨所生慧。
此用聞慧。
依七真如能善審定。
于善思量者。
思所成慧。
于善安住等者。
修所成慧。
依七如中内思惟故。
一雲。
即分為三。
初明加行位。
次明見位。
後顯修位。
就加行似中。
複分為二。
初明尋思如實觀。
後彼于下除遣諸相。
此即初也。
文有二節。
初明依七真如作尋思觀。
後于善審定下。
明如實觀。
謂諸菩薩。
依七真如。
如所聞思。
由勝定力。
于??頂位。
作四尋思觀。
能善審定。
能善思量。
存識遣相。
于忍第一。
作四如實觀。
于善安立真如性中。
内正思惟。
遣能取識。
廣釋其相。
如前已說。
雖有兩釋。
且依後說。
彼于真如正思惟故。
心于一切細相現行。
尚能棄舍。
何況粗相。
釋曰。
第二除遣諸相。
于中有二。
初明除遣。
後彼既多住下明善修治心。
前中有三。
初标除遣。
次善男子下顯所除相。
後于彼現行下正明除遣。
此即初也。
諸彼加行位菩薩。
依七真如。
正思惟故。
彼能觀心。
于彼一切所執受等細相現行。
尚能棄舍。
何況粗相。
言粗相者。
一切散位所現諸相。
或可一切染污所現諸相。
或可欲界下地諸相。
故瑜伽論第十一雲。
雲何粗相。
謂所觀下地一切粗相。
善男子。
言細相者。
謂心不執受相。
或領納相。
或了别相。
或雜染清淨相。
釋曰。
自下第二顯所除相。
然諸所除。
有二十一種。
攝十一段。
此即第一明所執受等四種相也。
如其次第。
身受心法四念處境。
此中意說。
托所執受等變作影像。
名為細相。
下皆準此。
或内相。
或外相。
或内外相。
釋曰。
第二内等三相。
然此内外。
略有三釋。
一雲。
自身名内。
他身名外。
合名内外。
一雲。
六根名内。
六境名外。
合名内外。
一雲。
有情名内。
非情名外。
合名内外。
故婆沙論一百三十八雲。
然内外法差别有三。
一相續内外。
謂在自名身為内。
在他身及非情名為外。
二處内外。
謂心心所所依名内。
所緣名外。
三情非情内外。
謂有情數法名内。
非情外數法名外。
大般若等。
同第二釋。
彼雲。
内空謂内六處。
外空謂外六處。
内外空謂内外六處。
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
釋曰。
第三顯利他相。
利他即是顯揚論中利有情行。
謂以四攝利益一切諸有情故。
又解。
自利利他行中是利他行。
廣如瑜伽三十五說。
或正智相或如如相。
釋曰。
第四正智如如相。
或可此中分别五相。
五相即是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就勝說故。
且說二相。
若廣分别名等五相。
如瑜伽論七十二等。
或苦集滅道相。
釋曰。
第五辨四谛相。
婆沙論七十七雲。
問。
苦集滅道。
各有何相。
脅尊者曰。
逼迫是苦相。
生長是集相。
寂滅是滅相。
出離是道相。
廣如彼論四複次釋。
或有為相。
或無為相。
釋曰。
第六辨有為相。
若與生等四相相應。
名有為相。
與此相相違。
名無為相。
廣如雜集論第三婆沙一百二十八等。
或有常相。
或無常相。
釋曰。
第七常無常相。
與前有為無為。
體無差别。
義别故說。
或苦有變異性相。
或苦無變異性相。
釋曰。
第八苦變異等相。
謂苦樂二受。
名有變異性相。
舍受。
名為苦無變異性相。
又解。
所執性苦。
及依他性苦。
名苦有變異性相。
圓成實性苦無變異性相。
如辨中邊成唯識。
廣辨四谛。
皆通三性(深密經雲苦集不異自性業者。
譯家别也)。
或有為異相相。
或有為同相相。
釋曰。
第九有為同異相。
大般若第五十一雲。
自相謂一切法自相。
如變礙是色自相。
領納是受自相。
取像是想自相。
造作是行自相。
了别是識自相。
如是等有無量自相。
共謂一切法共相。
如苦是有漏法共相。
無常是有為法共相。
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
如是等。
有無量共相。
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
釋曰。
第十知一切相。
謂知一切是一切已者。
上來别顯諸相。
此即總顯諸相。
舉能知智。
顯所知相。
此即顯其諸法自相。
有一切相者。
顯差别相。
一一皆有可見不可見等一切相也。
或可前是盡所有相。
後一切者如所有性。
或補特伽羅無我相。
或法無我相。
釋曰。
第十一辨二無我相。
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
謂數數往來取諸趣也。
舊雲人者謬也。
末奴沙。
此雲人也。
若依舊譯。
有其兩失。
一不攝諸趣失。
二梵音相違失。
以此故知今翻正也。
此二無我相。
如瑜伽論九十三說。
彼雲。
補特伽羅無我者。
謂離一切緣生行外。
别有實我不可得故。
法無我者。
謂即一切緣生諸行。
性非實我。
是無常故。
彼于現行心能棄舍。
釋曰。
第三正明除遣。
謂即于彼如上所說現行諸相。
真如觀心能正除遣。
問。
此諸相是依他起。
如何說彼名為除遣。
解雲。
如前所說。
不現前故名為除遣。
非遣依他因緣道理說名除遣。
又解。
染污依他斷故名遣。
故瑜伽論三十六雲。
能斷能舍。
故名除遣。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
于時時間。
從其一切系蓋散動善修治心。
釋曰。
第二善修治心。
謂能觀察真如相故。
如上所說。
五系五蓋及五散動。
便能修習能對治心。
從是已後。
于七真如。
有七各别自内所證通達智生。
名為見道。
釋曰。
自下第二明見道位。
于中有二。
初正明見道。
後由得此故下。
明見道勝利。
此即第一正明見道。
初見理故。
名為見道。
故無性攝論第六卷雲。
見先未見勝法界故。
名為見道。
又成唯識第九卷雲。
加行無間。
此智生時。
體會真如。
名通達位。
初照理故。
亦名見道。
然此見道自有二種。
一真見道。
謂世第一無間而生。
雙證生法二空真如。
頓斷一切見所斷惑。
名真見道。
而今此說各别内證七真如者。
從诠而說。
若證流轉諸法實性義邊。
名各内證流轉之真如。
如是乃至。
若證四谛實性義邊。
名為别證四谛真如。
非此無相真見道位。
前後七時各别内證。
二相見道。
或有三心。
謂有情假緣智。
法假緣智。
遍遺有情法假緣智。
或十六心。
謂苦法忍等。
此二見道。
如成唯識第九瑜伽五十八等。
廣如别章。
由得此故。
名入菩薩正性離生。
生如來家。
證得初地。
又能受用此地勝德。
釋曰。
自下第二釋其勝利。
于中有二。
初明四種勝利。
後彼于下。
明事邊際所緣勝利。
此即初也。
然此勝利。
依成唯識第九卷中。
見道勝利。
有其八種。
故彼論雲。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
生如來家。
住極喜地。
善達法界。
得諸平等。
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于多百門已得自在。
自知不久證大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依攝大乘。
有六勝利。
故攝論雲。
入極喜地。
善達法界。
生如來家。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
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六種勝利。
若廣分别。
如無性世親釋論第六。
八種勝利。
如梁論第八。
十種勝利。
如梁論第十。
今依此經。
有四勝利。
一入菩薩正性離生。
二生如來家。
三證得初地。
四又能受用此地勝德。
言正性離生者。
正性即是無漏聖道。
言離生者。
見道所斷分别煩惱。
能生六道四生等類。
猶如生食能生諸病。
從喻立号。
名之為生。
見道生時。
離彼如生分别煩惱。
故名離生。
若依俱舍第二十三。
苦法智忍見有其二名。
故彼論雲。
即此名正性離生。
亦複名正性決定。
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
亦是初入正性決定故。
經說正性。
所謂涅槃。
或正性言。
目諸聖道。
生謂煩惱。
或根未熟。
聖道能越。
故名離生。
能決取涅槃。
或決了谛相。
故諸聖道得決定名。
至此位中說名為入。
解雲。
俱舍正性二種涅槃聖道。
生有二義。
一煩惱生猶如生食。
二聖道未熟。
名之為生。
順正理六十三。
顯宗第七。
大同俱舍。
依毗婆沙。
亦有二義。
一者見所斷惑。
猶如生食。
故大婆沙第三卷雲。
複次。
見所斷惑。
令諸有情堕諸惡趣。
受諸劇苦。
譬如生食久在身中。
能作種種極苦惱事。
是故此惑說名為生。
見道能滅。
故名離生。
複次有身見等。
剛強難伏。
如狩籠戾。
故說名生。
見道能滅。
故名離生。
或複善根未熟名生。
故婆沙雲。
複次一切煩惱。
或諸貪愛。
能令善根不得成就。
及令諸有潤令起過。
皆名為生。
見道起已。
摧彼勢力。
令不複為增上生過。
由此見道。
獨名離生。
廣說如彼。
大乘說處。
如第八卷疏記中釋。
言生如來家者。
無性釋雲。
謂佛法界。
名如來家。
于此證會。
故名為生。
世親釋雲。
生如來家者。
由此能令諸佛種性不斷絕故。
依十住婆沙第一卷雲。
是諸佛家。
名如來家。
今是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如來家。
廣如彼論多複次說。
證得初地者。
如下當釋。
又能受用此地勝德者。
此攝唯識餘六勝利。
彼于先時。
由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故。
已得二種所緣。
謂有分别影像所緣。
及無分别影像所緣。
彼于今時。
得見道故。
更證得事邊際所緣。
釋曰。
自下第二。
明所緣勝利。
謂先地前已得二種所緣境故。
今此見道。
更得第三邊際所緣。
三種所緣。
差别之相。
如前已說。
複于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
即于如是三種所緣。
作意思惟。
釋曰。
自下第三釋修道位。
文有二節。
初明進修。
修是增明義。
謂見道後。
後九地中。
觀智漸增。
又解。
後後者。
具說十地。
在見道後。
十地非一。
重言後後。
後即于如是等者辨具三緣。
謂無分别智内正思惟諸事邊際真如實境。
而不變影。
以後得智作意思惟有分别影無分别影二種境界。
即以此文。
證十地中皆具三境。
譬如有人。
以其細楔。
出于粗楔。
釋曰。
第二喻說。
如諸世間欲破木時。
先用粗楔。
後用細楔。
以其細楔。
出于粗楔。
如是菩薩。
依此以楔出楔方便。
遣内相故。
一切随順雜染分相。
皆悉除遣。
相除遣故。
粗重亦遣。
釋曰。
第三舉法同喻。
(亦名為合)于中有二。
初明初地出二種縛。
後顯餘地陶練其心。
此即初也。
謂初地菩薩。
依此以楔出楔聖道遣定内相。
由遣相故。
一切相縛悉皆除遣。
相縛遣故。
粗重縛亦遣。
故瑜伽論六十四雲。
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
不行相故。
于諸相縛便得解脫。
于諸相縛得解脫故。
于粗重縛亦得解脫。
二縛别相。
如前已釋。
問。
如何得知初地已上能斷二縛。
答。
如成唯識第九卷雲。
此加行位。
未遣相縛。
于粗重縛亦未能斷。
又梁攝論第四卷雲。
若得無分别智。
即解相結。
相結不起。
粗重結即随滅。
故知地前不斷二縛。
然此所說以楔出楔。
諸教不同。
若依瑜伽。
影像喻細楔。
本質喻粗楔。
身輕安為細楔。
身粗重為粗楔。
即以細楔。
遣于粗楔。
故六十七雲。
除遣修者。
謂如有一由三摩地所行影像諸相作意故。
如以楔出楔方便除遣。
棄于自性諸相。
又如有一用彼細楔遣于粗楔。
如是行者。
以身輕安。
遣身粗重。
名除遣修。
又顯揚論第十六雲。
除遣修者。
謂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
除遣諸法根本性相。
令不複現。
餘同瑜伽。
若依梁論。
以粗榍遣細榍。
喻十地中以勝智遣劣智。
故十一雲。
如世間欲破木。
先用細榍。
後用粗榍。
觀行人破煩惱亦爾。
先用劣道。
次用中道。
後用勝道。
若依攝論。
聖道喻細楔。
雜染種子喻粗楔。
故世親論第八卷雲。
論曰。
對治差别者。
謂一切總相緣智。
以楔出楔道理。
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
釋雲。
緣總法智。
對治一切障破而住。
如以細楔除去粗楔。
住本識中。
諸雜染法熏習種子說名為粗。
諸對治道。
能除彼故。
是微細義。
又無性論第八卷雲。
聖道微妙。
故如細楔。
所治種子其性粗重。
故如粗楔。
餘同世親。
依此等教。
釋此經文。
諸說不同。
一雲。
此經意同梁論。
以勝智楔。
出劣智楔。
一雲。
經意同世親等。
以聖智楔。
出于惑楔。
一雲。
此經就相顯說。
同世親等。
就通相說。
皆不相違。
謂諸菩薩。
在地前位。
得根本定。
以身輕安。
遣身粗重。
次以定内細影。
遣外粗相。
或以影像細相。
遣本粗相。
地上菩薩。
及用真觀。
遣影像相。
乃至以智遣惑。
尋即可知。
或可法喻合依修道位說。
永害一切相粗重故。
漸次于彼後後地中。
如練金法陶練其心。
釋曰。
第二陶練其心。
謂于初地。
永害二縛力故。
于後諸地。
如練生金。
陶練其心。
此練金法。
如瑜伽論第十三說。
彼雲。
當如陶練生金之法。
陶練其心。
謂練生金。
略有三種。
一除垢陶練。
謂從金性中漸漸除去粗中細垢。
二攝受陶練。
謂即于彼鄭重銷煮。
三調柔陶練。
謂銷煮已。
更細練治瑕璅等穢。
又三十一雲。
譬如黠慧鍛金銀師。
或彼弟子。
于時時間。
燒練金銀。
令其棄舍一切垢穢。
調柔随順。
随其所樂。
種子轉變。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
為令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
随于彼彼欲自安立。
或奢摩他品。
或毗缽舍那品。
即于彼彼能善和合。
無轉無動。
随其所樂。
種種義中。
如所信解。
皆能成辦。
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得所作成滿所緣。
釋曰。
第二明其果位。
證得菩提。
(于五位中。
即是第五究竟位也)謂非但地地陶練其心。
乃至證得究竟位中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