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縛為業。
所謂相縛及粗重縛。
釋曰。
如來正說。
解脫二縛以為其業。
所謂相縛及粗重縛。
言相縛者。
一雲。
相分。
由有漏相。
令彼見分不得自在。
名為相縛。
此即相是縛。
名為相縛。
一雲。
第七末那。
為相縛體。
由第七識。
餘眼等識。
于所緣相。
不得自在。
若依此說。
相之縛故名為相縛。
言粗重縛。
亦有二種。
一有漏法上無堪任性。
名粗重縛。
與有漏法非一非異。
無别體故。
名為非異。
斷不斷異。
故名非一。
二者。
二障種子通名粗重。
雖有二種。
意取種子。
名為粗重。
若廣分别。
如勝義谛品已說。
世尊。
如佛所說。
五種系中。
幾是奢摩他障。
幾是毗缽舍那障。
幾是俱障。
釋曰。
自下第十五。
止觀諸障差别門。
于中有四。
一五系能障止觀門。
二五蓋能障止觀門。
三分别五種散動門。
四止觀治十一障。
此即初也。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于五系中。
幾是止障。
幾是觀障。
幾是俱障。
言五系者。
依成實論。
名五心縛。
煩惱惡法纏心不舍。
故名心縛。
一貪己身。
二貪外五欲。
三樂與在家出家衆合。
四于聖語心不喜樂。
五于善法得少為足。
若依集論第四。
釋三拘礙。
彼雲。
拘礙有三。
謂貪瞋癡。
由依三故。
顧戀身财。
無所覺了。
樂處愦丙。
得少善法。
便生厭足。
由此不能修諸善法。
故名拘礙。
解雲。
集論如經次第。
無所覺了。
即當經說于諸聖教不得随欲。
雜集第七。
先申集論。
後依五種拘礙。
釋拘礙義。
故彼論雲。
又此顧戀身等。
即依五種心拘礙說。
何等為五。
謂顧戀身。
顧戀諸欲相雜住。
阙于随順教誡教授。
于諸善品。
得少為足。
拘礙心故。
名心拘礙。
解雲。
雜集與集論異。
即彼第三以為第四。
瑜伽第八。
引其五名而不解釋。
故今依五以發問辭。
善男子。
顧戀身體。
是奢摩他障。
于諸聖教。
不得随欲。
是毗缽舍那障。
釋曰。
自下如來正說。
謂顧戀身。
及顧戀财。
如是二種。
能障于止。
于諸聖教不得随欲。
由斯不能分别教意。
是故一向障于觀也。
樂相雜住。
于少喜足。
當知俱障由第一故。
不能造修。
由第二故。
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釋曰。
此明俱障。
謂俱障中有其二種。
一者樂相雜住。
由斯不能修止及觀。
二于少喜足。
由彼力故。
所修止觀。
不到究竟。
世尊。
于五蓋中。
幾是奢摩他障。
幾是毗缽舍那障。
幾是俱障。
釋曰。
自下第二。
五蓋能障止觀門。
于中有二。
初正明五蓋能障止觀。
後世尊下。
明止觀二道圓傳門。
前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善男子。
掉舉惡作。
是奢摩他障。
惛沉睡眠疑。
是毗缽舍那障。
貪欲瞋恚。
當知俱障。
釋曰。
第二如來正答。
謂五蓋中掉舉惡作。
是奢摩他障。
以散動故。
惛沉睡眠及與疑蓋。
是其觀障。
以不明了不決定故。
貪瞋俱障。
根本煩惱障用勝故。
然此五蓋。
出體辨相釋名。
如大婆沙四十八說。
彼雲。
有五蓋。
謂貪欲蓋。
瞋恚蓋。
惛沉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
疑蓋。
問。
此五蓋以何為自性。
答。
以欲界三十事為自性。
謂貪欲瞋恚各欲界五部為十事。
惛沉掉舉各三界五部。
通不善無記。
唯不善者。
立蓋為十事。
睡眠唯欲界五部。
通善不善無記。
唯不善者。
立蓋為五事。
惡作唯欲界修所斷。
通善不善。
唯不善者。
立蓋為一事。
疑通三界四部。
通不善無記。
唯不善者。
立蓋為四事。
由此五蓋以欲界三十事為自性。
問。
蓋有何相。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自性即相。
相即自性。
以一切法自性與相不相離故。
複次耽求諸欲。
是貪欲相。
增恚有情。
是瞋恚相。
身心沉沒。
是惛沉相。
身心躁動。
是掉舉相。
令心昧略。
是睡眠相。
令心變悔。
是惡作相。
令心行相猶豫不決。
是疑相。
已說蓋自性及相。
所以今當說。
問。
何故名蓋。
蓋是何義。
答。
障義是蓋義。
謂障聖道加行善根。
故名為蓋。
廣說如彼。
若依雜集第七卷雲。
能令善品不得顯了。
是蓋義。
(已上論本)覆蔽其心。
障諸善品。
令不轉故。
若依瑜伽。
說諸煩惱通名為蓋。
故第八雲。
覆真實義故名為蓋。
又八十四雲。
于所知事。
能障智故。
說名為蓋。
又依瑜伽第八十九。
釋立蓋意。
彼雲。
違背五處。
當知建立五蓋差别。
一為在家諸欲境界所标論故。
違背聖教。
立貪欲蓋。
二不堪忍諸同法者。
呵谏驅擯教誡等故。
違背所有可愛樂法。
立瞋恚蓋。
三由違背奢摩他故。
立惛沉睡眠蓋。
四由違背毗缽舍那故。
立掉舉惡作蓋。
五由違背于法論義。
無倒決釋審察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
建立疑蓋。
廣釋五蓋。
如大婆沙第三十八四十八。
成實論第十七。
雜集第七。
瑜伽十一。
及如别章。
世尊。
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釋曰。
自下第二。
明止觀二道圓滿門。
于中有二。
先止。
後觀。
皆有問答。
此問止也。
善男子。
乃至所有惛沉睡眠。
正善除遣。
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釋曰。
第二如來正答。
謂善男子。
非如初得但除掉舉及與惡作。
令圓滿時。
乃至複除惛沉睡眠。
乃得圓滿。
世尊。
齊何名得毗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釋曰。
第二問觀圓滿。
善男子。
乃至所有掉舉惡作。
正善除遣。
齊是名得毗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釋曰。
第二如來正答。
謂善男子。
非如初得但除惛沉睡眠。
乃至亦能除遣掉舉惡作。
乃得圓滿。
問。
如何五蓋障止觀中。
掉舉惡作。
障止非觀。
惛沉睡眠。
障觀非止。
令圓滿處。
與上相違。
解雲。
止觀各有二障。
一性相相順障。
惛沉止。
掉舉觀。
是故瑜伽五十八十九等。
皆雲惛沉障止掉舉障觀。
惛昧輕利性随順故。
二性相相翻障。
惛沉障觀。
掉舉障止。
如集論雜集顯揚第一成唯識論第六卷等。
惛沉與觀。
掉舉與止。
性相翻故。
是故蓋中說相翻障。
今圓滿中。
各各雙除。
順翻二障。
得圓滿故。
世尊。
若諸菩薩。
于奢摩他毗缽舍那現在前時。
應知。
幾種心散動法。
釋曰。
自下第三。
分别五種散動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總問。
止觀起時應有幾種心散動法。
善男子。
應知五種。
釋曰。
自下正答。
于中有三。
初标數略答。
次依數列名。
後次第别釋。
此即初也。
應知散動總有五種。
然此散動。
諸教不同。
此經說五。
如經可知。
依深密經亦明五種。
名雖有異。
其義即同。
故深密經雲。
一正念散亂。
二煩惱散亂。
餘三散亂。
與此經同。
梁朝攝論亦說五種。
與此經異。
故第九雲。
論雲能滅除散亂故名持诃。
(此明定度)釋曰。
散亂有五。
一自性散亂。
謂五識。
二外散亂。
謂意識馳動于外塵。
三内散亂。
謂心高下及散味等。
四粗重散亂。
謂計我我所等。
五思惟散亂。
謂下劣心。
謂舍大乘。
思惟小乘也。
解雲。
五中除相散動。
加于自性。
唐世親本無性釋論。
皆不分别。
集論雜集第一。
皆說六種散亂。
同辨中邊第三中邊第二。
故辨中邊雲。
散亂有六。
一自性散亂。
二内散亂。
三外散亂。
四相散亂。
三粗重散亂。
六作意散亂。
具說如彼。
顯揚十八。
亦說六種。
同辨中邊。
而差别者。
作意為初。
第六自性。
問。
經說五。
如何諸論更加自性。
合說為六。
解雲。
諸論皆依此經應說五種。
而别說者。
除佛果位。
餘位五識。
唯散非定。
是故别說自性散動。
而經不說自性散動者。
障定遠故。
非極故障。
略而不說。
梁攝大乘。
五種散亂有兩種失。
一者違經。
二依唐本無性世親。
皆無此說。
故不可依。
以外諸義。
至文對釋。
故不重述。
一者作意散動。
二者外心散動。
三者内心散動。
四者相散動。
五者粗重散動。
釋曰。
第二依數列名。
善男子。
若諸菩薩。
舍于大乘相應作意。
堕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
當知是名作意散動。
釋曰。
自下第三次第别釋。
然此散動。
略以二門分别。
後方釋文。
一釋名字。
二出體性。
第一釋名。
先通後别。
通名五散動。
依深密經。
名五散亂。
五是标數。
散動散亂。
其義是一。
于作意等。
令聞心流蕩。
故名散動。
即六釋中。
帶數釋也。
言别名者。
有其五種。
一者作意。
二者外心。
三者内心。
四者相。
五者粗重。
言作意者。
如經舍于大乘相應作意堕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
是名作意散動。
解雲。
經意自有兩說。
一雲。
即說作意為散動體。
若依此釋。
即六釋中。
持業釋也。
以彼作意即散亂故。
一雲。
此經舉二作意。
能引散動。
故名作意散動。
據實即用散亂為體。
若依此釋。
即依主釋。
此有二義。
依深密經。
菩薩作意之散動。
故深密雲。
正念散動。
一雲。
聲聞作意之散動。
故辨中邊雲。
下劣心作意。
雖有二說。
後說為正。
故集論雲。
此散亂法。
有其六種。
言外心散亂者。
如經。
若于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
乃至于外所緣境中所有尋思随煩惱中縱心流散。
解雲。
經意有其三外。
一外妙五境。
二諸雜亂相。
即愦丙相。
故顯揚雲。
于妙五欲及愦丙相。
三除前二所餘外境。
于三境于上散動為體。
若依此說即依主釋。
言内心散動者。
如經。
若由惛沉及以睡眠。
或由沉沒。
或由愛味三摩缽底。
或由随一三摩缽底諸随煩惱之所染污。
當知是名内心散動。
解雲。
内心者。
等持相應内定之心。
此意說雲。
能障内定。
有其四種。
一惛沉。
二睡眠。
三者沉沒。
即說惛沉等業用。
四愛味三摩缽底者。
愛上靜慮。
及由随一三摩缽底所起煩惱。
能障定内之心。
故名内三摩缽底。
此有兩釋。
一雲。
即說惛沉等四。
為散亂體。
一雲。
由惛等力所引染心。
所引散動。
以為自性。
釋名兩釋。
準上應知。
相散動者。
如經。
若依外相。
于内等持。
所行諸相。
作意思惟。
名相散動。
解雲。
依定外相作意思惟。
定内離言諸相。
由此因緣。
障于止觀。
名相散動。
兩種出體。
唯上應知。
深密經雲。
依外相内身三昧境界相思惟。
名相散亂。
又顯揚雲。
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
如是經論。
意同此經。
餘教同異。
至文當釋。
言粗重者。
如經。
若内作意為緣生起所有諸受。
由粗重身計我起慢。
是名粗重。
解雲。
由計定中喜樂以為我所。
計粗重身為我起慢。
又解。
若内作意為緣生起。
喜樂受等。
為所緣境。
由粗重身種子因緣所生我見我慢。
于前諸受。
起我見或起我慢。
即說見慢相應散亂。
名為粗重。
解雲。
二義。
若依前說。
依粗重身上起我見等。
由此因緣。
所生散亂。
亦名粗重。
若依後釋。
即我見等。
行相粗故。
名為粗重。
此有兩釋。
一雲。
我見及我慢等。
名為粗重散動。
一雲。
所生散亂為散動體。
第二出體。
諸說不同。
若依真谛梁朝攝論記第一卷。
出五散體。
不異論文。
若廣分别。
如部執記第四卷中邊論記。
恐繁不述。
今解。
作意散動。
自有兩說。
一雲。
五遍行中作意為體。
如是作意。
與三慧俱。
或可具通善等三性。
而雜集論說散亂者。
舉散亂緣。
顯其作意。
一雲。
随煩惱中。
散亂為體。
舉作意緣。
顯其散亂。
故雜集雲。
依随煩惱性散亂。
說外心散動。
五欲愦丙。
及所餘境。
三種境中。
縱心流散。
即随惑中散亂為體。
内心散動。
自有兩釋。
一雲。
依中邊雜集梁論。
以三法為體。
謂沉掉愛味。
依顯揚論及以此經。
或以四法為體。
謂惛沉睡眠下劣愛味諸煩惱。
或下劣即是沉沒惛睡之用。
或可五法。
言下劣者。
即是懈怠。
一雲。
由惛掉等力之所染故。
即起散亂舉惛等緣。
顯其散亂。
相散動者。
定前加行所得諸相。
以為定内所行之相。
作意思惟。
或可依外本質相。
思惟定内影像相。
或可相者即矯現相。
即用作意以為體性。
一雲。
此中舉作意緣。
顯其散亂。
準前可知。
粗重散動見慢種子。
名為粗重。
由此為緣。
于已生起樂等受中。
計我我所及以我慢。
即用現行我見我慢。
以為體性。
或可由我見慢。
便起散亂。
即用散亂。
以為體性。
問。
上來兩釋。
若依釋。
集論雜集如何會釋。
謂集論說。
謂散亂體。
此複六種。
雜集又雲。
依随煩惱性散亂說。
解雲。
彼依性散亂。
顯散亂體。
故不相違。
問。
若依後說。
辨中邊等如何會釋。
謂彼論說自性散亂即是五識。
解雲。
散亂有其二種。
一者随惑散亂。
唯是染性。
二者除佛所餘五識非等引故過名散亂。
即通三性。
故成唯識。
第十卷雲。
又說五識性散動者。
說餘所成者。
非佛所成故。
由斯五識。
亦名散亂。
故不相違。
釋義已訖。
今當釋文。
就别釋中。
釋五散動。
即分為五。
此即初也。
大乘作意者。
依瑜伽論六十七雲。
雲何大乘相應作意。
謂有菩薩住菩薩法性。
或未證入正性離生。
或已證入正性離生。
觀自觀他。
諸利益事。
具說如彼。
聲聞作意者。
謂有聲聞住法性。
或未證入正性離生。
或已證入正性離生。
不觀他利益事。
唯觀自利益事。
廣說如彼。
顯揚十六。
亦同瑜伽。
此中意說。
未入正性離生菩薩。
舍大乘相應作意。
堕在二乘相應作意。
然此作意。
諸教不同。
深密經雲。
舍正念大乘相應。
相念二乘。
若依梁論。
思惟散亂。
謂下劣心菩薩。
舍大乘思惟小乘。
集論說雲。
謂于餘乘餘定。
若依若入。
所有流散。
雜集釋雲。
謂于乘或入餘定。
舍先所習。
發起散亂。
謂依随煩惱性散亂。
辨中邊論及顯揚論。
名為作意。
依舊中邊。
名為思惟。
解雲。
思惟念想。
皆是作為異名。
譯家别故。
立名不同。
若于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所有尋思随煩惱中。
及于其外所緣境中。
縱心流散。
當知是名外心散動。
釋曰。
第二外心散亂。
文有二節。
先釋後結。
然此散亂。
諸教不同。
集論說雲。
謂正修善時。
于五妙欲。
其心馳散。
雜集釋雲。
謂方便修聞等善法。
舍彼所緣。
心外馳散。
處妙欲中。
舊中邊論說于六塵境。
辨中邊論。
成唯識等。
但說于諸所緣令心流蕩。
依顯揚論。
緣二種境。
謂妙五欲及愦鬧相。
依深密經。
具三種境。
謂五妙欲及愦鬧三處着諸相。
今依此經。
約三種境。
釋外散動。
言縱心流散者。
正出三種散亂體。
謂一五妙欲中縱心流散。
二諸雜亂相中縱心流散。
三前二境外所緣境中縱心流散。
言若于其外五種中縱心流散妙欲者。
舉第一境。
順情五塵名妙五欲。
言諸雜亂相者。
即愦丙相。
舉第二境。
故顯揚雲。
于妙五欲及愦丙相。
言所有尋思随煩惱中者。
顯前二境所有諸随煩惱。
通名尋思。
皆有緣慮尋思用故。
言及于其外所緣境中者。
舉第三境。
前二境外諸根等類。
名于其外。
此中應說所有尋思随煩惱中。
準可知故。
略而不說。
故深密經說。
三境後有随煩惱。
所言中者。
如理門論。
是簡持義。
總說意雲。
于三境上所有尋思。
諸随煩惱中。
簡除忿等餘随煩惱。
持取縱心流散一随煩惱。
唯外散亂。
故說中言。
若由惛沉及以睡眠。
或由沉沒。
或由愛味三摩缽底。
諸随煩惱之所染污。
當知是名内心散動。
釋曰。
第三辨内散動。
文有兩節。
先釋。
後結。
釋此散動。
諸教不同。
故申諸教。
次釋經文。
集論說雲。
謂修善時沉掉味着。
雜集釋雲。
發起沉掉及味着故。
退失靜定。
辨中邊雲。
味沉掉者。
味着等持。
惛沉掉舉。
即内散亂。
梁攝論雲。
三内心散亂。
謂心高下及啖味等。
顯揚論雲。
謂或由惛沉睡眠下劣。
或由味着諸定。
或由種種定中随煩惱故。
惱亂其心。
深密經雲。
若菩薩為睡不利。
心着三昧及餘三昧三摩婆提。
染于所染。
是名内心散亂。
于諸教中。
顯揚同此。
故依顯揚釋此經文。
謂散動自有五種。
一由惛沉。
二以睡眠。
三由沉沒。
顯揚論雲下劣心。
解雲。
心自怯劣。
無求定心故。
已下劣心懈怠為體。
四愛味三摩缽底。
梵音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此明欲界貪異異着上定。
故名愛味三摩缽底。
不同薩婆多唯用上界貪異為愛味定。
以貪異煩惱不上緣故。
故顯揚等雲。
慢上靜慮愛上靜慮見上靜慮。
五者。
或由随一三摩缽底諸随煩惱者。
随八勝處十遍處四無色等能障諸随煩惱。
如放逸懈怠等。
如是五類。
諸随煩惱之諸染污。
言染污者。
令退定故。
名為染污。
故雜集雲。
由沉掉退失靜慮。
又中邊雲。
自性外緣未得令不得。
内相二種已得令退。
粗惑散動。
令不得解脫。
第六思惟。
令不得無上菩提。
故知沉等已得令退。
或可中邊一相分别。
據沈等未得退失。
皆得成障。
若依外相。
于由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
名相散動。
釋曰。
第四辨相散動。
釋此散動。
諸說不同。
集論雲。
謂為他歸信。
矯示修善。
雜集釋雲。
謂欲令他信已有德故。
現此因緣。
所修善法漸更退失。
辨中邊雲。
矯現相已修定加行故。
中邊論雲。
下地意未決未息。
是名相散動。
解雲。
已得定者。
雖已得定。
而下地意未能決絕。
亦未能息。
由矯示相退失定。
為利養故。
矯示其相。
顯揚論雲。
相心散亂。
謂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
深密經雲。
若菩薩依外相内身三昧境界相思惟。
是名相散亂。
解雲。
顯揚深密。
意同此經。
今此經雲。
于内等持所行諸相者。
謂正在定内現量所得種種離言境相。
此意說雲。
依未得定知定外境。
而謂已得定内境相。
此即将内同外境相。
又解。
未得實定内相。
而有少相現前。
執為已得實定内相。
是名散動。
若内作意為緣生起。
所有諸受。
由粗重身。
計我起慢。
當知是名粗重散動。
釋曰。
第五釋粗重散動。
由計定中喜樂。
以為我所。
計粗重身。
為我起慢。
名粗重散動。
又解。
若内作意為緣生起。
喜樂等受。
為所緣境。
由粗重種子為因緣。
所生我見我慢。
于前諸受起我見。
或起我慢。
即說見慢相應散亂。
名為粗重。
故雜集雲。
粗重散亂者。
依我我所執及我慢品粗重力故。
修善法時。
于已生起所有諸受。
起我我所。
及與我慢執受間雜取相。
謂由我執等粗重力故。
于相已生起樂等受中。
或執為我。
或執我所。
或起我慢。
由此所修善品永不清淨。
世尊。
此奢摩他毗缽舍那。
從初菩薩地。
至如來地。
能對治何障。
釋曰。
自下第四。
止觀所治十一障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初也。
善男子。
此奢摩他毗缽舍那。
于初地中。
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治十一障。
分為十一。
此即第一釋初障。
十地論第一。
名凡夫我相障。
世親攝論第七。
名異生性障。
深密第三。
及此經文。
但列其名。
而不解釋。
梁攝論第十。
名凡夫性無明。
略辨體相。
成唯識第九。
名異生性障。
廣釋其相。
故今且依成唯識論。
以辨障體。
且初障體。
自有二義。
一随名出體。
即用分别二障為體。
故唯識雲。
異生性障。
謂二障中分别起者。
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又雲。
執着我法愚。
即是此中異生性障。
二就實出體。
即用二十二愚中初二種愚及彼粗重。
以為自性。
故唯識雲。
雖見道生亦斷惡趣諸業果等。
而今且說能起煩惱。
是根本故。
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執着我法愚。
即是此中異生性障。
二惡趣雜染愚。
即是惡趣諸業果等。
(等言等取北拘盧洲無想天第八有及惡趣中等流增上果等)應知愚品。
總說為愚。
或彼唯說利鈍觀障品俱起二愚。
彼粗重言。
顯彼二種。
或二所起無堪任性。
具說如彼。
又此經雲。
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離染障。
故知就實。
初地所治二障等為體。
會諸教者。
十地論雲凡夫我相障。
世親論雲異生性障。
梁攝論雲。
凡夫性無明者。
即當第一執着我法愚。
而差别者。
梁論名狹。
說無明故。
餘論名寬。
說障言故。
深密經雲。
惡道業生煩惱染。
及此經文。
即當第二惡趣雜染愚。
二經三論。
各舉一愚。
成唯識論通二愚等。
故知就實二種愚等以為自性。
或可二經同唯識論。
說煩惱言攝所知障。
以同體故說煩惱名。
言釋名者。
異生性障。
是依主釋。
依二障種。
立異生性故。
惡趣煩惱業生雜障染障。
是持業釋。
三種雜染。
即是障故。
第二地中。
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
釋曰。
此明第二地障。
所知障中。
俱生一分。
及彼所發誤犯三業。
以為自性。
現種分别。
通現及種。
并取習氣。
習氣即是無堪任性。
故唯識雲。
二耶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及彼所發誤犯三業。
即經所說微細誤犯愚。
種種業趣愚。
具說如彼。
而十地論。
耶行于衆生身等障。
世親論雲。
于諸有情身耶行。
深密經雲微細過失。
及此經雲微細誤犯現行者。
有其三義。
依持業釋。
三業為體。
若依主釋。
無明為體。
盡理而說。
通用三業。
無明為體。
若依梁攝論。
依身業。
于諸衆生起耶行無明者。
有其二義。
若随名說。
無明為體。
據盡理論。
通用無明及業為體。
言釋名者。
若依梁論。
起邪行無明者。
是持業釋。
而此經等名微細誤犯現行等者。
如前分别。
亦是依主。
亦是持業。
誤犯現行之障。
或誤犯現行即是障故。
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
釋曰。
此明第三地障。
依唯識論。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謂能障三地勝定修慧貪煩惱。
及障總持聞思修慧。
忘念不正知。
以為自性。
故唯識雲。
三闇鈍障。
謂所知障中。
俱生一分。
今所聞思修法忘失。
彼障三地勝定總持。
及彼所發殊勝三慧。
亦攝二十二愚中欲貪愚。
及圓滿陀羅尼愚。
而十地雲。
闇相于聞思修等諸法忘失。
世親論雲。
遲鈍性于聞思修而有忘失。
梁朝攝論。
心遲苦無明。
聞思修忘失無明。
意同唯識。
通攝二愚。
而深密雲。
欲得善法過。
及此經雲。
欲貪愚者。
但攝初愚。
據實通攝二愚自體。
如成唯識。
言釋名者。
餘處所說。
闇鈍障者。
謂貪即是闇性障故。
名闇鈍障。
即持業釋。
或可阇鈍是煩惱名。
今說所知障名闇鈍者。
以同體故。
若依是釋。
是依主釋。
阇鈍之障故。
今言欲貪障者。
是依主釋。
或可法愛名貪等故。
亦持業釋。
第四地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
釋曰。
此辨第四地障。
依成唯識。
第六識俱俱生我見。
定愛法愛以為體性。
故唯識雲。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第六識俱身見等攝。
彼。
障四地菩提分法。
入四地中便能永斷。
具說如彼又彼雲。
身見等言。
亦攝無始所知障。
攝定愛法愛。
彼定法愛。
三地尚增。
入四地時。
方能永斷。
菩提分法特違彼故。
又下經中。
亦說二愚。
一等至愛愚。
二法愛愚及彼粗重。
梁朝論雲。
四微細煩惱現行共生身見等無明。
又世親論雲。
四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等攝。
此上二論。
意同唯識。
有等言故。
問若爾何故十地論雲解法慢障。
解雲。
于第三地。
解法教時。
起解法慢。
亦起法愛。
故十地等各據一義。
亦不相違。
深密經雲。
愛三摩拔提心愚者。
唯當定愛愚。
譯家别故。
今此經雲定法愛障者。
通攝二愚。
而不說身見者。
非正二愚故。
言釋名者。
成唯識雲。
微細煩惱現行障者。
謂俱生我見。
彼雲。
微細有其三義。
一最下品故。
二不作意
所謂相縛及粗重縛。
釋曰。
如來正說。
解脫二縛以為其業。
所謂相縛及粗重縛。
言相縛者。
一雲。
相分。
由有漏相。
令彼見分不得自在。
名為相縛。
此即相是縛。
名為相縛。
一雲。
第七末那。
為相縛體。
由第七識。
餘眼等識。
于所緣相。
不得自在。
若依此說。
相之縛故名為相縛。
言粗重縛。
亦有二種。
一有漏法上無堪任性。
名粗重縛。
與有漏法非一非異。
無别體故。
名為非異。
斷不斷異。
故名非一。
二者。
二障種子通名粗重。
雖有二種。
意取種子。
名為粗重。
若廣分别。
如勝義谛品已說。
世尊。
如佛所說。
五種系中。
幾是奢摩他障。
幾是毗缽舍那障。
幾是俱障。
釋曰。
自下第十五。
止觀諸障差别門。
于中有四。
一五系能障止觀門。
二五蓋能障止觀門。
三分别五種散動門。
四止觀治十一障。
此即初也。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于五系中。
幾是止障。
幾是觀障。
幾是俱障。
言五系者。
依成實論。
名五心縛。
煩惱惡法纏心不舍。
故名心縛。
一貪己身。
二貪外五欲。
三樂與在家出家衆合。
四于聖語心不喜樂。
五于善法得少為足。
若依集論第四。
釋三拘礙。
彼雲。
拘礙有三。
謂貪瞋癡。
由依三故。
顧戀身财。
無所覺了。
樂處愦丙。
得少善法。
便生厭足。
由此不能修諸善法。
故名拘礙。
解雲。
集論如經次第。
無所覺了。
即當經說于諸聖教不得随欲。
雜集第七。
先申集論。
後依五種拘礙。
釋拘礙義。
故彼論雲。
又此顧戀身等。
即依五種心拘礙說。
何等為五。
謂顧戀身。
顧戀諸欲相雜住。
阙于随順教誡教授。
于諸善品。
得少為足。
拘礙心故。
名心拘礙。
解雲。
雜集與集論異。
即彼第三以為第四。
瑜伽第八。
引其五名而不解釋。
故今依五以發問辭。
善男子。
顧戀身體。
是奢摩他障。
于諸聖教。
不得随欲。
是毗缽舍那障。
釋曰。
自下如來正說。
謂顧戀身。
及顧戀财。
如是二種。
能障于止。
于諸聖教不得随欲。
由斯不能分别教意。
是故一向障于觀也。
樂相雜住。
于少喜足。
當知俱障由第一故。
不能造修。
由第二故。
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釋曰。
此明俱障。
謂俱障中有其二種。
一者樂相雜住。
由斯不能修止及觀。
二于少喜足。
由彼力故。
所修止觀。
不到究竟。
世尊。
于五蓋中。
幾是奢摩他障。
幾是毗缽舍那障。
幾是俱障。
釋曰。
自下第二。
五蓋能障止觀門。
于中有二。
初正明五蓋能障止觀。
後世尊下。
明止觀二道圓傳門。
前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善男子。
掉舉惡作。
是奢摩他障。
惛沉睡眠疑。
是毗缽舍那障。
貪欲瞋恚。
當知俱障。
釋曰。
第二如來正答。
謂五蓋中掉舉惡作。
是奢摩他障。
以散動故。
惛沉睡眠及與疑蓋。
是其觀障。
以不明了不決定故。
貪瞋俱障。
根本煩惱障用勝故。
然此五蓋。
出體辨相釋名。
如大婆沙四十八說。
彼雲。
有五蓋。
謂貪欲蓋。
瞋恚蓋。
惛沉睡眠蓋。
掉舉惡作蓋。
疑蓋。
問。
此五蓋以何為自性。
答。
以欲界三十事為自性。
謂貪欲瞋恚各欲界五部為十事。
惛沉掉舉各三界五部。
通不善無記。
唯不善者。
立蓋為十事。
睡眠唯欲界五部。
通善不善無記。
唯不善者。
立蓋為五事。
惡作唯欲界修所斷。
通善不善。
唯不善者。
立蓋為一事。
疑通三界四部。
通不善無記。
唯不善者。
立蓋為四事。
由此五蓋以欲界三十事為自性。
問。
蓋有何相。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自性即相。
相即自性。
以一切法自性與相不相離故。
複次耽求諸欲。
是貪欲相。
增恚有情。
是瞋恚相。
身心沉沒。
是惛沉相。
身心躁動。
是掉舉相。
令心昧略。
是睡眠相。
令心變悔。
是惡作相。
令心行相猶豫不決。
是疑相。
已說蓋自性及相。
所以今當說。
問。
何故名蓋。
蓋是何義。
答。
障義是蓋義。
謂障聖道加行善根。
故名為蓋。
廣說如彼。
若依雜集第七卷雲。
能令善品不得顯了。
是蓋義。
(已上論本)覆蔽其心。
障諸善品。
令不轉故。
若依瑜伽。
說諸煩惱通名為蓋。
故第八雲。
覆真實義故名為蓋。
又八十四雲。
于所知事。
能障智故。
說名為蓋。
又依瑜伽第八十九。
釋立蓋意。
彼雲。
違背五處。
當知建立五蓋差别。
一為在家諸欲境界所标論故。
違背聖教。
立貪欲蓋。
二不堪忍諸同法者。
呵谏驅擯教誡等故。
違背所有可愛樂法。
立瞋恚蓋。
三由違背奢摩他故。
立惛沉睡眠蓋。
四由違背毗缽舍那故。
立掉舉惡作蓋。
五由違背于法論義。
無倒決釋審察諸法大師聖教涅槃勝解故。
建立疑蓋。
廣釋五蓋。
如大婆沙第三十八四十八。
成實論第十七。
雜集第七。
瑜伽十一。
及如别章。
世尊。
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釋曰。
自下第二。
明止觀二道圓滿門。
于中有二。
先止。
後觀。
皆有問答。
此問止也。
善男子。
乃至所有惛沉睡眠。
正善除遣。
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釋曰。
第二如來正答。
謂善男子。
非如初得但除掉舉及與惡作。
令圓滿時。
乃至複除惛沉睡眠。
乃得圓滿。
世尊。
齊何名得毗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釋曰。
第二問觀圓滿。
善男子。
乃至所有掉舉惡作。
正善除遣。
齊是名得毗缽舍那道圓滿清淨。
釋曰。
第二如來正答。
謂善男子。
非如初得但除惛沉睡眠。
乃至亦能除遣掉舉惡作。
乃得圓滿。
問。
如何五蓋障止觀中。
掉舉惡作。
障止非觀。
惛沉睡眠。
障觀非止。
令圓滿處。
與上相違。
解雲。
止觀各有二障。
一性相相順障。
惛沉止。
掉舉觀。
是故瑜伽五十八十九等。
皆雲惛沉障止掉舉障觀。
惛昧輕利性随順故。
二性相相翻障。
惛沉障觀。
掉舉障止。
如集論雜集顯揚第一成唯識論第六卷等。
惛沉與觀。
掉舉與止。
性相翻故。
是故蓋中說相翻障。
今圓滿中。
各各雙除。
順翻二障。
得圓滿故。
世尊。
若諸菩薩。
于奢摩他毗缽舍那現在前時。
應知。
幾種心散動法。
釋曰。
自下第三。
分别五種散動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總問。
止觀起時應有幾種心散動法。
善男子。
應知五種。
釋曰。
自下正答。
于中有三。
初标數略答。
次依數列名。
後次第别釋。
此即初也。
應知散動總有五種。
然此散動。
諸教不同。
此經說五。
如經可知。
依深密經亦明五種。
名雖有異。
其義即同。
故深密經雲。
一正念散亂。
二煩惱散亂。
餘三散亂。
與此經同。
梁朝攝論亦說五種。
與此經異。
故第九雲。
論雲能滅除散亂故名持诃。
(此明定度)釋曰。
散亂有五。
一自性散亂。
謂五識。
二外散亂。
謂意識馳動于外塵。
三内散亂。
謂心高下及散味等。
四粗重散亂。
謂計我我所等。
五思惟散亂。
謂下劣心。
謂舍大乘。
思惟小乘也。
解雲。
五中除相散動。
加于自性。
唐世親本無性釋論。
皆不分别。
集論雜集第一。
皆說六種散亂。
同辨中邊第三中邊第二。
故辨中邊雲。
散亂有六。
一自性散亂。
二内散亂。
三外散亂。
四相散亂。
三粗重散亂。
六作意散亂。
具說如彼。
顯揚十八。
亦說六種。
同辨中邊。
而差别者。
作意為初。
第六自性。
問。
經說五。
如何諸論更加自性。
合說為六。
解雲。
諸論皆依此經應說五種。
而别說者。
除佛果位。
餘位五識。
唯散非定。
是故别說自性散動。
而經不說自性散動者。
障定遠故。
非極故障。
略而不說。
梁攝大乘。
五種散亂有兩種失。
一者違經。
二依唐本無性世親。
皆無此說。
故不可依。
以外諸義。
至文對釋。
故不重述。
一者作意散動。
二者外心散動。
三者内心散動。
四者相散動。
五者粗重散動。
釋曰。
第二依數列名。
善男子。
若諸菩薩。
舍于大乘相應作意。
堕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
當知是名作意散動。
釋曰。
自下第三次第别釋。
然此散動。
略以二門分别。
後方釋文。
一釋名字。
二出體性。
第一釋名。
先通後别。
通名五散動。
依深密經。
名五散亂。
五是标數。
散動散亂。
其義是一。
于作意等。
令聞心流蕩。
故名散動。
即六釋中。
帶數釋也。
言别名者。
有其五種。
一者作意。
二者外心。
三者内心。
四者相。
五者粗重。
言作意者。
如經舍于大乘相應作意堕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
是名作意散動。
解雲。
經意自有兩說。
一雲。
即說作意為散動體。
若依此釋。
即六釋中。
持業釋也。
以彼作意即散亂故。
一雲。
此經舉二作意。
能引散動。
故名作意散動。
據實即用散亂為體。
若依此釋。
即依主釋。
此有二義。
依深密經。
菩薩作意之散動。
故深密雲。
正念散動。
一雲。
聲聞作意之散動。
故辨中邊雲。
下劣心作意。
雖有二說。
後說為正。
故集論雲。
此散亂法。
有其六種。
言外心散亂者。
如經。
若于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
乃至于外所緣境中所有尋思随煩惱中縱心流散。
解雲。
經意有其三外。
一外妙五境。
二諸雜亂相。
即愦丙相。
故顯揚雲。
于妙五欲及愦丙相。
三除前二所餘外境。
于三境于上散動為體。
若依此說即依主釋。
言内心散動者。
如經。
若由惛沉及以睡眠。
或由沉沒。
或由愛味三摩缽底。
或由随一三摩缽底諸随煩惱之所染污。
當知是名内心散動。
解雲。
内心者。
等持相應内定之心。
此意說雲。
能障内定。
有其四種。
一惛沉。
二睡眠。
三者沉沒。
即說惛沉等業用。
四愛味三摩缽底者。
愛上靜慮。
及由随一三摩缽底所起煩惱。
能障定内之心。
故名内三摩缽底。
此有兩釋。
一雲。
即說惛沉等四。
為散亂體。
一雲。
由惛等力所引染心。
所引散動。
以為自性。
釋名兩釋。
準上應知。
相散動者。
如經。
若依外相。
于内等持。
所行諸相。
作意思惟。
名相散動。
解雲。
依定外相作意思惟。
定内離言諸相。
由此因緣。
障于止觀。
名相散動。
兩種出體。
唯上應知。
深密經雲。
依外相内身三昧境界相思惟。
名相散亂。
又顯揚雲。
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
如是經論。
意同此經。
餘教同異。
至文當釋。
言粗重者。
如經。
若内作意為緣生起所有諸受。
由粗重身計我起慢。
是名粗重。
解雲。
由計定中喜樂以為我所。
計粗重身為我起慢。
又解。
若内作意為緣生起。
喜樂受等。
為所緣境。
由粗重身種子因緣所生我見我慢。
于前諸受。
起我見或起我慢。
即說見慢相應散亂。
名為粗重。
解雲。
二義。
若依前說。
依粗重身上起我見等。
由此因緣。
所生散亂。
亦名粗重。
若依後釋。
即我見等。
行相粗故。
名為粗重。
此有兩釋。
一雲。
我見及我慢等。
名為粗重散動。
一雲。
所生散亂為散動體。
第二出體。
諸說不同。
若依真谛梁朝攝論記第一卷。
出五散體。
不異論文。
若廣分别。
如部執記第四卷中邊論記。
恐繁不述。
今解。
作意散動。
自有兩說。
一雲。
五遍行中作意為體。
如是作意。
與三慧俱。
或可具通善等三性。
而雜集論說散亂者。
舉散亂緣。
顯其作意。
一雲。
随煩惱中。
散亂為體。
舉作意緣。
顯其散亂。
故雜集雲。
依随煩惱性散亂。
說外心散動。
五欲愦丙。
及所餘境。
三種境中。
縱心流散。
即随惑中散亂為體。
内心散動。
自有兩釋。
一雲。
依中邊雜集梁論。
以三法為體。
謂沉掉愛味。
依顯揚論及以此經。
或以四法為體。
謂惛沉睡眠下劣愛味諸煩惱。
或下劣即是沉沒惛睡之用。
或可五法。
言下劣者。
即是懈怠。
一雲。
由惛掉等力之所染故。
即起散亂舉惛等緣。
顯其散亂。
相散動者。
定前加行所得諸相。
以為定内所行之相。
作意思惟。
或可依外本質相。
思惟定内影像相。
或可相者即矯現相。
即用作意以為體性。
一雲。
此中舉作意緣。
顯其散亂。
準前可知。
粗重散動見慢種子。
名為粗重。
由此為緣。
于已生起樂等受中。
計我我所及以我慢。
即用現行我見我慢。
以為體性。
或可由我見慢。
便起散亂。
即用散亂。
以為體性。
問。
上來兩釋。
若依釋。
集論雜集如何會釋。
謂集論說。
謂散亂體。
此複六種。
雜集又雲。
依随煩惱性散亂說。
解雲。
彼依性散亂。
顯散亂體。
故不相違。
問。
若依後說。
辨中邊等如何會釋。
謂彼論說自性散亂即是五識。
解雲。
散亂有其二種。
一者随惑散亂。
唯是染性。
二者除佛所餘五識非等引故過名散亂。
即通三性。
故成唯識。
第十卷雲。
又說五識性散動者。
說餘所成者。
非佛所成故。
由斯五識。
亦名散亂。
故不相違。
釋義已訖。
今當釋文。
就别釋中。
釋五散動。
即分為五。
此即初也。
大乘作意者。
依瑜伽論六十七雲。
雲何大乘相應作意。
謂有菩薩住菩薩法性。
或未證入正性離生。
或已證入正性離生。
觀自觀他。
諸利益事。
具說如彼。
聲聞作意者。
謂有聲聞住法性。
或未證入正性離生。
或已證入正性離生。
不觀他利益事。
唯觀自利益事。
廣說如彼。
顯揚十六。
亦同瑜伽。
此中意說。
未入正性離生菩薩。
舍大乘相應作意。
堕在二乘相應作意。
然此作意。
諸教不同。
深密經雲。
舍正念大乘相應。
相念二乘。
若依梁論。
思惟散亂。
謂下劣心菩薩。
舍大乘思惟小乘。
集論說雲。
謂于餘乘餘定。
若依若入。
所有流散。
雜集釋雲。
謂于乘或入餘定。
舍先所習。
發起散亂。
謂依随煩惱性散亂。
辨中邊論及顯揚論。
名為作意。
依舊中邊。
名為思惟。
解雲。
思惟念想。
皆是作為異名。
譯家别故。
立名不同。
若于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所有尋思随煩惱中。
及于其外所緣境中。
縱心流散。
當知是名外心散動。
釋曰。
第二外心散亂。
文有二節。
先釋後結。
然此散亂。
諸教不同。
集論說雲。
謂正修善時。
于五妙欲。
其心馳散。
雜集釋雲。
謂方便修聞等善法。
舍彼所緣。
心外馳散。
處妙欲中。
舊中邊論說于六塵境。
辨中邊論。
成唯識等。
但說于諸所緣令心流蕩。
依顯揚論。
緣二種境。
謂妙五欲及愦鬧相。
依深密經。
具三種境。
謂五妙欲及愦鬧三處着諸相。
今依此經。
約三種境。
釋外散動。
言縱心流散者。
正出三種散亂體。
謂一五妙欲中縱心流散。
二諸雜亂相中縱心流散。
三前二境外所緣境中縱心流散。
言若于其外五種中縱心流散妙欲者。
舉第一境。
順情五塵名妙五欲。
言諸雜亂相者。
即愦丙相。
舉第二境。
故顯揚雲。
于妙五欲及愦丙相。
言所有尋思随煩惱中者。
顯前二境所有諸随煩惱。
通名尋思。
皆有緣慮尋思用故。
言及于其外所緣境中者。
舉第三境。
前二境外諸根等類。
名于其外。
此中應說所有尋思随煩惱中。
準可知故。
略而不說。
故深密經說。
三境後有随煩惱。
所言中者。
如理門論。
是簡持義。
總說意雲。
于三境上所有尋思。
諸随煩惱中。
簡除忿等餘随煩惱。
持取縱心流散一随煩惱。
唯外散亂。
故說中言。
若由惛沉及以睡眠。
或由沉沒。
或由愛味三摩缽底。
諸随煩惱之所染污。
當知是名内心散動。
釋曰。
第三辨内散動。
文有兩節。
先釋。
後結。
釋此散動。
諸教不同。
故申諸教。
次釋經文。
集論說雲。
謂修善時沉掉味着。
雜集釋雲。
發起沉掉及味着故。
退失靜定。
辨中邊雲。
味沉掉者。
味着等持。
惛沉掉舉。
即内散亂。
梁攝論雲。
三内心散亂。
謂心高下及啖味等。
顯揚論雲。
謂或由惛沉睡眠下劣。
或由味着諸定。
或由種種定中随煩惱故。
惱亂其心。
深密經雲。
若菩薩為睡不利。
心着三昧及餘三昧三摩婆提。
染于所染。
是名内心散亂。
于諸教中。
顯揚同此。
故依顯揚釋此經文。
謂散動自有五種。
一由惛沉。
二以睡眠。
三由沉沒。
顯揚論雲下劣心。
解雲。
心自怯劣。
無求定心故。
已下劣心懈怠為體。
四愛味三摩缽底。
梵音三摩缽底。
此雲等至。
此明欲界貪異異着上定。
故名愛味三摩缽底。
不同薩婆多唯用上界貪異為愛味定。
以貪異煩惱不上緣故。
故顯揚等雲。
慢上靜慮愛上靜慮見上靜慮。
五者。
或由随一三摩缽底諸随煩惱者。
随八勝處十遍處四無色等能障諸随煩惱。
如放逸懈怠等。
如是五類。
諸随煩惱之諸染污。
言染污者。
令退定故。
名為染污。
故雜集雲。
由沉掉退失靜慮。
又中邊雲。
自性外緣未得令不得。
内相二種已得令退。
粗惑散動。
令不得解脫。
第六思惟。
令不得無上菩提。
故知沉等已得令退。
或可中邊一相分别。
據沈等未得退失。
皆得成障。
若依外相。
于由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
名相散動。
釋曰。
第四辨相散動。
釋此散動。
諸說不同。
集論雲。
謂為他歸信。
矯示修善。
雜集釋雲。
謂欲令他信已有德故。
現此因緣。
所修善法漸更退失。
辨中邊雲。
矯現相已修定加行故。
中邊論雲。
下地意未決未息。
是名相散動。
解雲。
已得定者。
雖已得定。
而下地意未能決絕。
亦未能息。
由矯示相退失定。
為利養故。
矯示其相。
顯揚論雲。
相心散亂。
謂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
深密經雲。
若菩薩依外相内身三昧境界相思惟。
是名相散亂。
解雲。
顯揚深密。
意同此經。
今此經雲。
于内等持所行諸相者。
謂正在定内現量所得種種離言境相。
此意說雲。
依未得定知定外境。
而謂已得定内境相。
此即将内同外境相。
又解。
未得實定内相。
而有少相現前。
執為已得實定内相。
是名散動。
若内作意為緣生起。
所有諸受。
由粗重身。
計我起慢。
當知是名粗重散動。
釋曰。
第五釋粗重散動。
由計定中喜樂。
以為我所。
計粗重身。
為我起慢。
名粗重散動。
又解。
若内作意為緣生起。
喜樂等受。
為所緣境。
由粗重種子為因緣。
所生我見我慢。
于前諸受起我見。
或起我慢。
即說見慢相應散亂。
名為粗重。
故雜集雲。
粗重散亂者。
依我我所執及我慢品粗重力故。
修善法時。
于已生起所有諸受。
起我我所。
及與我慢執受間雜取相。
謂由我執等粗重力故。
于相已生起樂等受中。
或執為我。
或執我所。
或起我慢。
由此所修善品永不清淨。
世尊。
此奢摩他毗缽舍那。
從初菩薩地。
至如來地。
能對治何障。
釋曰。
自下第四。
止觀所治十一障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初也。
善男子。
此奢摩他毗缽舍那。
于初地中。
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治十一障。
分為十一。
此即第一釋初障。
十地論第一。
名凡夫我相障。
世親攝論第七。
名異生性障。
深密第三。
及此經文。
但列其名。
而不解釋。
梁攝論第十。
名凡夫性無明。
略辨體相。
成唯識第九。
名異生性障。
廣釋其相。
故今且依成唯識論。
以辨障體。
且初障體。
自有二義。
一随名出體。
即用分别二障為體。
故唯識雲。
異生性障。
謂二障中分别起者。
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又雲。
執着我法愚。
即是此中異生性障。
二就實出體。
即用二十二愚中初二種愚及彼粗重。
以為自性。
故唯識雲。
雖見道生亦斷惡趣諸業果等。
而今且說能起煩惱。
是根本故。
由斯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執着我法愚。
即是此中異生性障。
二惡趣雜染愚。
即是惡趣諸業果等。
(等言等取北拘盧洲無想天第八有及惡趣中等流增上果等)應知愚品。
總說為愚。
或彼唯說利鈍觀障品俱起二愚。
彼粗重言。
顯彼二種。
或二所起無堪任性。
具說如彼。
又此經雲。
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離染障。
故知就實。
初地所治二障等為體。
會諸教者。
十地論雲凡夫我相障。
世親論雲異生性障。
梁攝論雲。
凡夫性無明者。
即當第一執着我法愚。
而差别者。
梁論名狹。
說無明故。
餘論名寬。
說障言故。
深密經雲。
惡道業生煩惱染。
及此經文。
即當第二惡趣雜染愚。
二經三論。
各舉一愚。
成唯識論通二愚等。
故知就實二種愚等以為自性。
或可二經同唯識論。
說煩惱言攝所知障。
以同體故說煩惱名。
言釋名者。
異生性障。
是依主釋。
依二障種。
立異生性故。
惡趣煩惱業生雜障染障。
是持業釋。
三種雜染。
即是障故。
第二地中。
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
釋曰。
此明第二地障。
所知障中。
俱生一分。
及彼所發誤犯三業。
以為自性。
現種分别。
通現及種。
并取習氣。
習氣即是無堪任性。
故唯識雲。
二耶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及彼所發誤犯三業。
即經所說微細誤犯愚。
種種業趣愚。
具說如彼。
而十地論。
耶行于衆生身等障。
世親論雲。
于諸有情身耶行。
深密經雲微細過失。
及此經雲微細誤犯現行者。
有其三義。
依持業釋。
三業為體。
若依主釋。
無明為體。
盡理而說。
通用三業。
無明為體。
若依梁攝論。
依身業。
于諸衆生起耶行無明者。
有其二義。
若随名說。
無明為體。
據盡理論。
通用無明及業為體。
言釋名者。
若依梁論。
起邪行無明者。
是持業釋。
而此經等名微細誤犯現行等者。
如前分别。
亦是依主。
亦是持業。
誤犯現行之障。
或誤犯現行即是障故。
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
釋曰。
此明第三地障。
依唯識論。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謂能障三地勝定修慧貪煩惱。
及障總持聞思修慧。
忘念不正知。
以為自性。
故唯識雲。
三闇鈍障。
謂所知障中。
俱生一分。
今所聞思修法忘失。
彼障三地勝定總持。
及彼所發殊勝三慧。
亦攝二十二愚中欲貪愚。
及圓滿陀羅尼愚。
而十地雲。
闇相于聞思修等諸法忘失。
世親論雲。
遲鈍性于聞思修而有忘失。
梁朝攝論。
心遲苦無明。
聞思修忘失無明。
意同唯識。
通攝二愚。
而深密雲。
欲得善法過。
及此經雲。
欲貪愚者。
但攝初愚。
據實通攝二愚自體。
如成唯識。
言釋名者。
餘處所說。
闇鈍障者。
謂貪即是闇性障故。
名闇鈍障。
即持業釋。
或可阇鈍是煩惱名。
今說所知障名闇鈍者。
以同體故。
若依是釋。
是依主釋。
阇鈍之障故。
今言欲貪障者。
是依主釋。
或可法愛名貪等故。
亦持業釋。
第四地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
釋曰。
此辨第四地障。
依成唯識。
第六識俱俱生我見。
定愛法愛以為體性。
故唯識雲。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第六識俱身見等攝。
彼。
障四地菩提分法。
入四地中便能永斷。
具說如彼又彼雲。
身見等言。
亦攝無始所知障。
攝定愛法愛。
彼定法愛。
三地尚增。
入四地時。
方能永斷。
菩提分法特違彼故。
又下經中。
亦說二愚。
一等至愛愚。
二法愛愚及彼粗重。
梁朝論雲。
四微細煩惱現行共生身見等無明。
又世親論雲。
四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等攝。
此上二論。
意同唯識。
有等言故。
問若爾何故十地論雲解法慢障。
解雲。
于第三地。
解法教時。
起解法慢。
亦起法愛。
故十地等各據一義。
亦不相違。
深密經雲。
愛三摩拔提心愚者。
唯當定愛愚。
譯家别故。
今此經雲定法愛障者。
通攝二愚。
而不說身見者。
非正二愚故。
言釋名者。
成唯識雲。
微細煩惱現行障者。
謂俱生我見。
彼雲。
微細有其三義。
一最下品故。
二不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