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六(經本第三)

關燈
佛地者。

    最為殊勝。

    是故說言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無性釋雲。

    謂第十地說名圓滿。

    若在佛地。

    說名成辦。

    感此之因。

    最為殊勝。

    說名勝因。

    前前諸因所招集故。

    說名後後。

    (有雲十地名成。

    佛地為滿者。

    便違諸論也)解雲。

    為令法身得成滿者。

    大業梁朝論。

    屬第四果。

    便違此經。

    餘同唐本。

    釋經已訖。

    而諸論中有同異者。

    自有四種。

    一雲立名不配果。

    謂别立果名。

    不以五修别配五果。

    如莊嚴論。

    如後當說。

    二配果不立名。

    謂以五修别配五果。

    不立果名。

    如無性釋。

    故彼雲。

    如是五修。

    随其數量。

    得五種果。

    三立名亦配果。

    謂别立果名。

    亦别配五果。

    如梁攝論。

    故彼雲。

    惑滅不生果。

    是總修所得。

    成就佛法果。

    是無相修所得。

    二智果是無功用修所得。

    出離果是熾盛修所得。

    圓滿果是不知足修所得。

    四不立名亦不配果。

    如世親釋大業論及無性第九等。

    若依莊嚴論二種稱贊配攝五果。

    故彼論雲。

    何等五功德。

    偈曰。

     念念融諸習  身倚及心倚  圓明與見相 滿淨諸法身 釋曰。

    五功德者。

    一者融習。

    二者身倚。

    三者心倚。

    四者圓明。

    五者見相。

    融習者。

    二刹那消融一切習氣聚故。

    身倚者。

    修習輕安遍滿身故。

    心倚亦爾。

    圓明者。

    圓解一切種空離分數故。

    見相者。

    見無分别相為後清淨因故。

    滿淨諸法身者。

    為滿為淨一切種法身。

    常作如是五因故。

    問。

    何時滿何時淨。

    答。

    十地時滿佛地時淨。

    此中應知五種功德。

    前三是奢摩他分。

    後二是毗缽舍那分。

    問。

    攝大乘等。

    約十地位。

    以釋五果。

    如何莊嚴說在地前。

    解雲。

    莊嚴據初學者說在地前。

    攝大乘等。

    依得無漏故說十地。

    若依雜集。

    三種稱贊配攝五果。

    故彼論雲。

    複次方廣分中。

    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薩相。

    雲何可知。

    謂由五種因故。

    一。

    刹那刹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

    二。

    出離種種想得樂法樂。

    三了知無量無分别相。

    四順清淨分無分别相恒現在前。

    五攝受轉上轉勝圓滿成就佛法身因。

    若依雜集第十二卷。

    與攝大乘意趣不同。

    故彼引經。

    即自釋雲。

    如是五種。

    依諸菩薩三種稱贊功德說。

    謂奢摩他稱贊功德。

    毗缽舍那稱贊功德。

    此二俱分稱贊功德。

    奢摩他稱贊功德。

    複有二種。

    一刹那刹那勝進輕安無有間缺。

    遍所依故刹那刹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

    二勝解谛觀。

    一切教法。

    無有差别。

    同一味故。

    遠離種種蘊界處等諸義相想。

    得契經等喜樂法樂。

    毗缽舍那稱贊功德。

    亦有二種。

    一随所釋法無有間缺不忘失故。

    由憶念門。

    于無量無分别相契經等法。

    以慧照了。

    二種依前所有色像。

    無分别無加行相。

    恒現在前。

    第五一種是此二俱分稱贊功德法身。

    謂所知障永斷。

    轉依所攝。

    此于第十地名圓滿。

    于如來地名成就。

    為令法身速得圓滿成就故。

    引殖轉上轉勝等流習氣。

    故名攝受彼因。

    如是五種。

    即顯五修能得五果。

    何等為五。

    謂息相修。

    和合修。

    無相修。

    無功用修。

    轉相修。

    問。

    莊嚴論二種稱贊。

    如何雜集三種稱贊。

    解雲。

    所引本經。

    彌勒無著。

    無此分别。

    是故世親與覺師子。

    各生别理。

    釋經五果。

    故不相違。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此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

    當知從何名為通達。

    從何名得。

     釋曰。

    自下第三得與通達地位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先問。

    如經可知。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從初極喜地名為通達。

    從第三發光地。

    乃名為得。

     釋曰。

    此下第二如來正說。

    于中有二。

    初正答前問。

    後勸初學者。

    此即正答。

    謂初二地已得證如。

    名為通達。

    而未淳熟。

    不名為得。

    或可初地已上諸地皆名通達。

    第三地中得定地故。

    依定發觀。

    亦得淳熟。

    故上諸地皆名為得。

    理實為論。

    于諸地中。

    皆具二義。

    就相顯故。

    作如是說。

    依深密經。

    初地名通達。

    第三地名得。

     善男子。

    初業菩薩。

    亦于是中。

    随學作意。

    雖未可歎。

    不應懈廢。

     釋曰。

    此即第二勸初學者。

    地前菩薩。

    未能通達。

    亦未能得。

    雖未可歎。

    亦于是中。

    随學作意。

    而應勤修勿生懈廢。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

    世尊。

    是奢摩他毗缽舍那。

    雲何名有尋有伺三摩地。

    雲何名無尋唯伺三摩他。

    雲何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釋曰。

    自下第十有尋伺等差别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此問意雲。

    如上所說。

    止觀二種。

    皆尋等三種别相。

    雲何名有尋有伺三摩地。

    乃至雲何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三種皆言三摩地者。

    為簡散位。

    故說此言。

    舊諸經論。

    名為覺觀。

    大唐三藏。

    翻為尋伺。

    然此尋伺有差别者。

    薩婆多宗。

    各别有體。

    容互相應。

    依經部宗。

    體類是同。

    說不俱起。

    故成實論覺觀品雲。

    有說。

    覺觀在一心者。

    是事不然。

    唯此成實論意。

    非一時起。

    亦非離心有别自性。

    今依大乘。

    皆用思慧以為自性。

    而非相應。

    粗細異故。

    如瑜伽釋第一卷雲。

    尋求伺謂伺察。

    或思或慧。

    于境惟求粗位名尋。

    即此二種。

    于境伺察細位名伺。

    非一刹那二法相應。

    一類粗細。

    前後異故。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于如所取尋伺法相。

    若有粗顯領受觀察。

    諸奢摩他毗缽舍那。

    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說。

    有二複次。

    即分為二。

    初唯就地前辨差别相。

    後通約地上辨差别相。

    前中三别。

    即分為三。

    此即初也。

    謂佛告慈氏。

    如所聞思二慧所取。

    于中尋伺文義法相粗顯領受。

    觀察止觀。

    名有尋有伺三摩地。

     若于彼相雖無粗顯領受觀察。

    而有微細彼光明念。

    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

    是無名尋唯伺三摩地。

     釋曰。

    第二辨無尋唯伺相。

    于彼如前總别法相。

    雖無粗顯觀察。

    而有微細憶念彼前總别教法光明之念。

    領受觀察。

    所有止觀。

    名為無尋唯伺三摩地。

    故世親釋第七卷雲。

    于随所受尋伺法中。

    不起粗顯領受觀察。

    但由止觀憶念光明。

    而起微細領受觀察。

    彼光明念者。

    有其多種。

    有依聞慧。

    以釋光明。

    如瑜伽第二十雲。

    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

    名法光明。

    與彼俱行彼相應想。

    名光明想。

    或依三慧以釋光明。

    故瑜伽第十一雲。

    法光明者。

    謂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觸。

    觀察諸法。

    或複修習随念佛等。

    或說四種。

    如瑜伽第二十八雲。

    當知此中有四光明。

    一法光明。

    二義光明。

    三奢摩他光明。

    四毗缽舍那光明。

    依此四種光明增上。

    名光明想。

    解雲。

    如是光明。

    自有二釋。

    一雲。

    彼光明者。

    彼所取法同分影像。

    當念顯現。

    名彼光明。

    念即能緣。

    若依此說。

    光明之念。

    名光明念。

    是依主釋。

    一雲。

    彼能緣念能顯照了。

    名彼光明。

    若依此釋。

    是持業釋。

    念即光故。

     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

    領受觀察。

    諸奢摩他毗缽舍那。

    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釋曰。

    第三釋無尋伺相。

    謂即于彼前止觀位所緣諸法。

    任運淳熟。

    都無作意領受觀察。

    名無尋伺三摩地。

    又解。

    此雲都無作意者。

    謂于地前。

    學真如觀。

    息諸分别。

    名無作意。

     複次善男子。

    若有尋求奢摩他毗缽舍那。

    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

     釋曰。

    自下第二通約地上。

    辨差别相。

    于中三段。

    即分為三。

    此即初也。

    此約地前四尋思說。

    謂加行位中。

    暖頂善根。

    尋求自義自性差别。

    名為尋求。

    故名有尋有伺三摩地。

     若有伺察奢摩他毗缽舍那。

    是名無尋唯伺三摩地。

     釋曰。

    此釋第二無尋唯伺。

    謂忍第一法二種善根。

    如實了知名等四境。

    名為伺察。

    如是名為無尋唯伺三摩地。

    如是尋思及如實智。

    如成唯識及攝大乘及瑜伽論菩薩地中。

    具廣分别。

     若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

    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釋曰。

    第三釋無尋伺相。

    謂在地上。

    總緣諸法。

    作真如觀。

    離諸尋伺。

    名無尋伺。

    故攝大乘雲。

    為何義故入唯識性。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

    然此尋伺三地别相。

    義如别事。

     慈氏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止相。

    雲何舉相。

    雲何舍相。

     釋曰。

    自下第十一止舉舍相差别門。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此問意雲。

    世尊處處說止舉舍三種别相。

    梵音奢摩他。

    此翻名止。

    守心住境。

    離于散動。

    故名為止。

    毗缽舍那。

    此翻名觀。

    于法推求簡擇名觀。

    或名為舉。

    離沉沒故。

    梵音優畢叉。

    此翻名舍。

    離沉掉故。

    然今此中。

    且不說觀。

    如是三相。

    其相雲何。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若心掉舉。

    或恐掉舉時。

    諸可厭法作意。

    及彼無間心作意。

    是名止相。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答前三問。

    即分為三。

    此答止相。

    謂若菩薩修觀行時。

    若心已掉舉時。

    或恐應掉舉時。

    有二作意。

    一緣可緣法。

    二緣無間心即由如是二種作意。

    令心寂靜。

    名為止相。

    無間心者。

    即前所說。

    是奢摩他所緣境界。

     若心沉沒。

    或恐沉沒時。

    諸可欣法作意及。

    彼心相作意。

    是名舉相。

     釋曰。

    此辨舉相。

    謂若菩薩。

    修觀行時。

    若心已沉沒時。

    或恐應沒沉時。

    有二作意。

    一緣可欣法。

    二緣彼心相。

    即由如是二種作意。

    令心策勵。

    名為舉相。

    言心相者。

    即前所說毗缽舍那所緣境界。

     若于一向止道。

    或于一向觀道。

    或于雙運轉送。

    二随煩惱所染污時。

    諸無功用作意。

    及心任運轉中。

    所有作意。

    是名舍相。

     釋曰。

    第三釋其舍相。

    謂一向止。

    或一向觀。

    或于雙運轉道。

    惛沉掉舉二随煩惱所染污時。

    諸無功用作意。

    及以任運轉中所有作意。

    是名為舍。

    一向止觀。

    各離沉舉順違二障。

    故亦名舍。

    問。

    無功用及任運轉。

    有何異耶。

    答。

    行相相似。

    但初成就不作功用。

    名無功用。

    複淳熟時。

    任運轉故。

    故名任運。

    如成唯識第六卷中行舍中說平等正直無功用住。

    約初中後三時差别。

    無别行相。

    此亦如是。

    問。

    此三法其體如何。

    解雲。

    以定為止。

    以觀為舉。

    所言舍者。

    舊來相傳。

    自有兩釋。

    一雲。

    合說止觀以為自體。

    離沉掉故。

    一雲。

    十一善心法中。

    舍為自性。

    故成唯識第六卷雲。

    雲何行舍。

    于精進三根。

    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體。

    對治掉舉淨住為業。

    準此得知。

    行舍為體。

    雖有兩釋。

    後說為勝。

    然此所說。

    止觀及舍。

    名作意者。

    是鄰近釋。

    如四念處。

    雖言是念。

    論體是惡。

    問。

    以觀為舉。

    如何瑜伽第三十一。

    開為四種。

    謂止觀舉舍。

    解雲。

    若是舉者。

    必是其觀。

    自有觀門。

    而非是舉。

    謂不對治惛沉等時。

    然此止等差别相者。

    如瑜伽論第三十一。

    止觀舉舍。

    皆有三相。

    謂止止相止時等。

     慈氏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修奢摩他毗缽舍那。

    諸菩薩衆。

    知法知義。

    雲何知法。

    雲何知義。

     釋曰。

    自下第十二知法知義差别門。

    于中有二。

    初明知法知義。

    後慈氏乃至雲何除遣諸相下。

    辨除遣諸相。

    前中有二。

    初約所知明知法知義。

    後慈氏乃至若聞所成慧下。

    明能知智。

    故無性攝論第六卷雲。

    大乘法義。

    為聞慧等三種所緣。

    又解。

    初正釋知法知義。

    後慈氏菩薩乃至雲何為見下。

    釋知見差别。

    雖有兩釋。

    且依前說。

    就知法知義。

    文别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文有兩節。

    初問所依教。

    後雲何下。

    正發問辭。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

    彼諸菩薩。

    由五種相。

    了知于法。

     釋曰。

    自下第二如來正答。

    于中有二。

    初明知法。

    後釋知義。

    就知法中。

    文别有四。

    初标業舉數。

    二依數列名。

    三次第别釋。

    四釋已總結。

    此即初也。

     一者知。

    二者知句。

    三者知文。

    四者知别。

    五者知總。

     釋曰。

    第二依數列名。

    五中前三知教自性。

    即準此文。

    如來教法。

    名句文身以為自性。

    後二知教總别之義。

    然此總别。

    自有五釋。

    一雲。

    知名。

    故名知别。

    若知于句。

    名為知總。

    一雲。

    名中有衆多名。

    各各别知。

    名為知别。

    總合了知。

    名為知總。

    句身文身總别亦爾。

    一雲。

    各各别知名句文身。

    名為知别。

    總合而知名句文身。

    名為知總。

    一雲。

    衆多契經各各别知。

    名為知别。

    總合了知名為知總。

    如前廣說。

    一雲。

    知總别者。

    謂能了知緣總别心。

    名知總别。

    非知名等。

    問。

    既雲知心。

    何名知法。

    解雲。

    如顯揚說。

    能說之者及所為等。

    皆名知文。

    故緣知法心亦名知法。

     雲何為名。

     釋曰。

    自下第三次第别釋。

    即分為五。

    皆有問答。

    此即問名。

     謂于一切染淨法中。

    所立自性想假施設。

     釋曰。

    第二正釋。

    謂一切法。

    不出染淨。

    能诠染淨諸法自性想假施設。

    目之為名。

    此中意說。

    一切諸法。

    皆有二義一者自性。

    如說人天及眼耳等。

    目法自性。

    故說為名。

    名從想生。

    故名為想。

    據實諸法離諸名言。

    而假說故。

    名假安立。

     雲何為句。

     釋曰。

    自下釋句。

    先問。

    後答。

    此初問也。

     謂即于彼名聚集中。

    能随宣說諸染淨義。

    依持建立。

     釋曰。

    第二正答。

    謂即于彼名聚集中。

    别有假法。

    能诠染淨差别之義。

    名之為句。

    如說有對無對有見無見等差别之義。

    謂此句法。

    能與所诠為所依故。

    名之為依。

    攝持所诠。

    令不失落。

    故名為持。

    或可依者謂句依義。

    而能顯彼。

    故名為依。

     雲何為文。

     釋曰。

    自下釋文。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謂即彼二所依止字。

     釋曰。

    第二正答。

    謂彼文字雖不能诠。

    而能與彼為所依止。

    若離于字。

    二不成故。

    然此三種有差别者。

    梵音南摩。

    此翻為名。

    是歸趣義。

    皈趣所诠故。

    然釋此名。

    諸論不同。

    依毗婆沙有其三義。

    謂随召合。

    故彼論雲。

    何故名名。

    答。

    名者名為随。

    名為召。

    名為合。

    随者如其所作即往相應。

    召者為此義立。

    如求便應。

    合者随造頌轉令與義會。

    五蘊論雲。

    諸行自性增語為性。

    集論亦爾。

    雜集釋雲。

    自性增語者。

    謂說人天眼耳等事。

    顯揚第一。

    及瑜伽論五十二。

    大同集論。

    又依瑜伽八十一雲。

    問。

    名是何義。

    答。

    能令種種共所了知。

    故名為名。

    又能令意作種種相。

    故名為名。

    又由語言之所呼召。

    故名為名。

    顯揚十二亦同瑜伽。

    梵音缽陀。

    此翻為迹。

    如見鳥迹而表于鳥。

    如是四句。

    表有頌文。

    随義翻之。

    亦名為句。

    而釋此句。

    諸論不同。

    毗婆沙雲。

    顯義滿足。

    名之為句。

    五蕰論雲。

    雲何為句身。

    謂諸法差别增語為性。

    集論亦爾。

    雜集釋雲。

    差别增語者。

    謂說諸行無常一切有情當死等義。

    顯揚瑜伽大同集論。

    瑜伽八十一雲。

    攝受諸名。

    究竟顯了不現見義。

    故名為句。

    顯揚十二亦同瑜伽。

    梵音便繕那。

    此翻為文。

    此是典語。

    梵音惡刹。

    此翻為字。

    即是俗語。

    恐有不會文字是一。

    故諸處雲文即是字。

    集論雲。

    文身者。

    謂于彼二所依諸字假立文身。

    雜集釋曰。

    彼二所依諸字者。

    謂自性差别增言所依諸字。

    如??壹邬等。

    文者能彰義。

    能彰彼二故。

    此又名顯。

    能顯義故。

    此複名字無異轉故。

    所以者何。

    如眼名眼。

    離此名外更有照了導等異名改轉。

    由彼同顯此想故。

    非??壹等字。

    離??壹等差别外。

    更有差别能顯此字。

    故無異轉說名為字。

    無異轉者。

    謂不流轉。

    五蘊所說同集論說。

    顯揚瑜伽亦同彼說。

    瑜伽八十一雲。

    随顯名句故名為文。

    顯揚十二。

    亦同瑜伽。

    論其體者。

    薩婆多宗。

    離聲已外别有自性。

    是不相行蕰所攝。

    若廣分别。

    如順正理第十四說。

    若依經部。

    即依音聲假說名等。

    有其三釋。

    一雲。

    聲處所攝。

    離聲無别名句等故。

    一雲。

    法處所攝。

    意識境故。

    一雲。

    聲處法處前二說故。

    今依大乘。

    是不相應行蕰所攝。

    是假非實。

    廣如瑜伽雜集等說。

    若廣分别。

    具如别章。

     雲何于彼各别了知。

     釋曰。

    自下别釋。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謂由各别所緣作意。

     釋曰。

    第二正說。

    謂由了知名等别相。

    诠用各别。

    名了知别。

     雲何于彼總合了知。

     釋曰。

    自下釋總。

    先問。

    後答。

    此即問也。

     謂由總合所緣作意。

     釋曰。

    第二正答。

    謂由了知名等三種。

    總略為一。

    顯所诠義。

    故名知總。

    别有五釋。

    準上應知。

     如是一切總略為一。

    名為知法。

    如是名為菩薩知法。

     釋曰。

    第四總結應知。

     善男子。

    彼諸菩薩。

    由十種相了知于義。

     釋曰。

    自下第二釋所知義。

    于中有二。

    初明止觀知義。

    後明三慧知義。

    又解。

    三慧不入知義中。

    就知義中。

    文别有四。

    一約十義以明知義。

    二約五義以釋知義。

    三約四義以釋知義。

    四約三義以釋知義。

    就十義中。

    文别有四。

    一标章舉數。

    二依數列名。

    三次第别釋。

    四總結十義。

    此即第一标章舉數。

     一者知盡所有性。

    二者知如所有性。

    三者知能取義。

    四者知所取義。

    五者知建立義。

    六者知受用義。

    七者知颠倒義。

    八者知無倒義。

    九者知雜染義。

    十者知清淨義。

     釋曰。

    此即第二依數列名。

     善男子。

    盡所有性者。

    謂諸雜染清淨法中。

    所有一切品别邊際。

    是名此中盡所有性。

     釋曰。

    自下第三次第别釋。

    别釋十義。

    即分為十。

    就初義中。

    文别有二。

    初正釋。

    後指事類釋。

    此即初也。

    文有三節。

    初牒。

    次釋。

    後結。

    謂所知法不出染淨。

    染淨法中所有一切品類差别攝法周盡。

    名盡所有性。

     如五數蘊。

    六數内處。

    六數外處。

    如是一切。

     釋曰。

    第二指事類釋。

    如五蘊等言即是指事。

    謂一切法。

    自有二種。

    一者。

    一切有為。

    以五數蘊。

    攝有為盡。

    故言盡所有性。

    二者。

    一切有為無為。

    以六内處及外六處。

    如是十二。

    總攝一切有為無為。

    故言盡所有性。

    如是一切者。

    即是類釋。

    如蘊處。

    如是十八數界等亦爾。

     如所有性者。

    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

    是名此中如所有性。

     釋曰。

    自下第二如所有性。

    于中有二。

    初略。

    後廣。

    就前略中。

    文有三節。

    初牒。

    次釋。

    後結。

    謂染淨法中一味真如平等法性。

    名如所有性。

    然此二性。

    本出此經。

    而諸論師。

    以義取文。

    種種異說。

    若依顯揚第五及深密經。

    與此經同。

    若依集論第六雜集十一。

    蘊界處三。

    名盡所有性。

    四谛十六行真如四法。

    即三解脫。

    名如所有性。

    故集論雲。

    盡所有性者。

    謂蘊界處。

    如所有性者。

    謂四聖谛十六行相。

    真如。

    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苦。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靜。

    空無相。

    雜集釋雲。

    唯有所爾分量邊際。

    是故建立蘊界處三。

    名盡所有性。

    由如是等義差别門。

    了所知境。

    故名如所有性。

    具說如彼。

    解雲。

    準上二論。

    釋經意者。

    三科法門攝法周盡。

    名盡所有性。

    由如是等四聖谛理。

    乃至空無願等。

    了所知境。

    名如所有性。

    非真如如名如所有。

    顯揚十六。

    但列其名。

    而不解釋。

    若依瑜伽第二十六。

    與前不同。

    故彼論雲。

    雲何名為盡所有性。

    謂色蘊外。

    更無餘色。

    受想行識蘊外。

    更無有餘受想行識。

    一切有為事。

    皆五法所攝。

    一切諸法界處所攝。

    一切所知事四聖谛攝。

    如是名為盡所有性。

    雲何名為如所有性。

    謂若所緣是真如實性。

    是真如性。

    由四道理。

    具道理性。

    謂觀待道理。

    作用道理。

    證成道理。

    法爾道理。

    解雲。

    言不同者。

    集論雜集說四聖谛名如所有。

    如上所說。

    此瑜伽意。

    說四聖谛名盡所有。

    所以然者。

    由四聖谛攝諸染淨。

    依此義故。

    名盡所有。

    各據一義。

    故不相違。

    又集論等不說四種道理名如所有性。

    此論不說四法印等名如所有性者。

    影略互顯。

    亦不相違。

    問。

    豈不真如界處所攝。

    如何不說盡所有性。

    解雲。

    據實二性體無寬狹。

    界處能攝一切法故。

    四種道理攝法盡故。

    而就相顯。

    蘊等三法名盡所有。

    七真如等名如所有。

    或可随相分别。

    有其四句。

    自有盡而非如。

    如蕰處等。

    如而非盡。

    如七如等。

    亦盡亦如。

    如四聖谛。

    非盡非如。

    如空華等。

     此複七種。

     釋曰。

    自下第二廣釋七如。

    于中有三。

    初标章舉數。

    次次第别釋。

    後約四平等。

    屬當七如。

    此即初也。

     一者流轉真如。

    謂一切行無先後性。

     釋曰。

    自下第二次第别釋。

    然此七如。

    本出此經。

    而諸論師。

    即依此經。

    諸說不同。

    一依佛地第七。

    三無性論第一。

    十八空論。

    唯約真如。

    分為七種。

    若依此釋。

    實相一如。

    唯持業釋。

    實相即如故。

    清淨真如。

    自有二義。

    一假實别論。

    唯依主釋。

    滅谛是假。

    如即是實。

    滅之如故。

    二攝假從實。

    是持業釋。

    滅即如故。

    餘五唯依主釋。

    謂流轉之真如。

    乃至正行之真如故。

    二依莊嚴十二。

    中邊分别。

    辨中邊第二。

    唯随相說。

    即流轉等。

    如其自體。

    不失自性。

    名為真如。

    非一味如乃名如也。

    實相一種。

    正實真如清淨二義。

    準前可知。

    餘之五種。

    非正真如。

    若依此釋。

    七種真如。

    皆持業釋。

    三依成唯識論。

    自有二義。

    一唯約真如。

    同佛地等。

    二随相說。

    同莊嚴等。

    故第八雲。

    此七實性圓成實攝。

    根本後得二智境故。

    随相攝者。

    流轉苦集三。

    前二性攝。

    妄執雜染故。

    餘四皆是圓成實攝。

    若依顯揚第三。

    七種真如皆實真如。

    彼說七如名遍滿故。

    或可随相分别。

    前三即真如。

    後四即四谛。

    依深密經第三。

    大同此經。

    故不别說。

    若廣分别。

    如三無性論十八空論等。

    釋七真如。

    即分為七。

    此即第一釋流轉如。

    謂一切行無前後性者。

    此有三釋。

    一雲。

    一切行中真如實性。

    無前後際故。

    名無前後性。

    一雲。

    即說流轉。

    說名真如。

    謂一切行念念生滅。

    未有而有。

    名之為生。

    故名無前。

    已有還無。

    名之為滅。

    名為無後。

    一雲。

    諸行流轉無始無終。

    故雲無前後。

    依三無性論。

    十八空論。

    皆有三釋。

    恐繁不述。

     二者相真如。

    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

     釋曰。

    第二釋相真如。

    相謂實相。

    謂一切法上二無我性。

    依成唯識。

    謂二無我所顯實性。

    如何經論有此異者。

    據實無我即是無法。

    所顯實性真如為體。

    而此經中。

    于所顯處。

    說能顯名。

    成唯識等。

    就實而說。

    故說所顯。

    故瑜伽雲。

    有為無為名為有。

    無我我所名為無。

     三者了别真如。

    謂一切行唯是識性。

     釋曰。

    第三釋唯識如。

    然釋此如。

    自有兩說。

    若依佛地論等。

    唯識之性。

    名唯識性。

    若依成唯識論。

    有其二義。

    一同佛地。

    更有一釋。

    于一切行唯識觀智。

    故唯識雲。

    随相說者。

    圓成實攝。

    既雲随相是圓成實。

    知是無漏唯識觀智。

    故莊嚴論雲。

    唯識如者。

    謂無分别智。

    深密經雲。

    唯識真如。

    知有為行皆是心。

    顯揚亦同。

     四者安立真如。

    謂我所說諸苦聖谛。

     釋曰。

    第四釋苦谛如。

    此亦二義。

    謂苦谛實性。

    或即苦谛由集谛因之所成立。

    故名安立。

    或可四谛皆是安立。

    苦谛在初。

    得安立名。

    (顯揚第六。

    瑜伽六十四。

    以四義釋安立)依深密經。

    名為執着。

    解雲。

    是我我所所執處故。

    十八空論名為依止。

    為衆生依處故。

     五者耶行真如。

    謂我所說諸集聖谛。

     釋曰。

    第五釋集谛如。

    亦有二釋。

    準苦應知。

     六者清淨真如。

    謂我所說諸滅聖谛。

     釋曰。

    第六釋滅谛如。

    此亦二釋。

    如上應知。

     七者正行真如。

    謂我所說諸道聖谛。

     釋曰。

    第七釋道谛如。

    二釋可知。

     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耶行真如故。

    一切有情平等平等。

     釋曰。

    自下第三約四平等屬當七如。

    于中有四。

    此即第一。

    由三如故。

    有情平等。

    所以者何。

    流轉即是十二緣生。

    安立耶行即是苦集。

    由此成立諸有情故。

     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

    一切諸法平等平等。

     釋曰。

    第二由二如故。

    諸法平等。

    一切諸法。

    皆用真如唯識道理。

    為自性故。

     由清淨真如故。

    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

     釋曰。

    第三由一如故。

    三乘菩提平等平等。

    皆同證得。

    斷煩惱障。

    擇滅涅槃無差别故。

    故諸經說。

    三乘聖者。

    同解脫床。

    此意說雲。

    舉所證滅。

    顯能證智。

    有平等義。

     由正行真如故。

    聽聞正法。

    緣總境界。

    勝奢摩他毗缽舍那。

    所攝受慧平等平等。

     釋曰。

    第四由一如故。

    止觀所證智慧平等。

    此七真如。

    若廣分别。

    具如别章。

     能取義者。

    謂内五色處。

    若心意識及諸心法。

     釋曰。

    第三釋能取義。

    謂能取法。

    即五色根取五境故。

    心意識者。

    即是八識。

    有其二義。

    一通。

    二别。

    俱如前說。

    及彼相應諸心所法。

    亦名能取。

    同一境故。

    廣如集論第二雜集第三。

     所取義者。

    謂外六處。

    又能取義。

    亦所取義。

     釋曰。

    第四釋所取義。

    謂十二處中。

    外六種處。

    除諸心所。

    皆是所取。

    唯是所取。

    非能取故。

    又前能取亦是所取。

    以心心所。

    所取境故。

    若廣分别。

    如集論第二雜集第三。

     建立義者。

    謂器世界。

    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

     釋曰。

    第五知建立義。

    于中有二。

    先總。

    後别。

    此即是總。

    謂器世界。

    即是建立諸有情處。

    攝持有情。

    故名建立。

     謂一村田。

    若百村田。

    若千村田。

    若百千村田。

     釋曰。

    自下第二别釋建立。

    于中三釋。

    一雲。

    此中如其次第。

    即為十段。

    一村田量。

    二大地量。

    三瞻部洲量。

    四四洲量。

    五小千界量。

    六中千界量。

    七大千界量。

    八拘胝界量。

    九無數界量。

    十微塵界量。

    一雲。

    于中七段。

    即前七段。

    于大千界。

    文别有四。

    一百千量。

    二拘胝量。

    三無數量。

    四微塵量。

    一雲。

    于中有五。

    一村田量。

    二大地量。

    三四洲量。

    四三千大千世界量。

    五十方世界量。

    雖有三釋。

    且依第三。

    此即初也。

     或一大地至海邊際。

    此百此千。

    若此百千。

     釋曰。

    第二辨大地量。

    如文可知。

     或一瞻部洲。

    此百此千。

    若此百千。

    或一四大洲。

    此百此千。

    若此百千。

     釋曰。

    第三明四洲量。

    言四洲者。

    一南瞻部洲。

    從樹立名。

    北廣南狹。

    其相如車。

    南邊唯廣三逾繕那半。

    三邊各有二千逾繕那。

    二東毗提诃洲。

    此名勝身。

    東狹西廣。

    形如半月。

    三邊量等。

    東三百五十。

    三邊各二千。

    三西瞿陀尼。

    此雲牛貨。

    形如滿月。

    徑二千五百。

    周圍七千半。

    四北俱盧洲。

    此雲勝處。

    或名勝生。

    形如方座。

    四邊量等。

    面各二千。

    随其洲相。

    人面亦然。

    若廣分别。

    如俱舍第十一十二瑜伽第二等。

     或一小千世界。

    此百此千。

    若此百千。

    或一中千世界。

    此百此千。

    若此百千。

    或一三千大千世界。

    此百此千。

    若此百千。

     釋曰。

    第四辨三千界量。

    于中有三。

    一百千量。

    二拘胝。

    三無數量。

    就百千中。

    文有三節。

    初明小千。

    次明中千。

    後明大千。

    此小中大千。

    例有四節。

    謂一界界千界百千界。

    就此界量。

    諸說不同。

    若依真谛部執記雲。

    以一四天下為一數。

    從一數至十。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