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第五(經本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答。
八聖道支。
若兼相應随轉。
即五蘊性。
乃至彼雲。
唯說見道名為法轉。
具說如彼。
然毗婆沙師。
三轉十二行。
如次顯示見等三道。
非唯見道。
是故世親。
約三轉十二行。
破薩婆多。
唯說見道名為法輪。
故俱舍論第二十四。
複作是言。
由此三轉。
如次顯示見道修道無學道三。
毗婆沙師所說如是。
(此叙薩婆多義)若爾三轉十二行相。
非唯見道。
如何可說。
唯于見道。
立法輪名。
(此是經[部]薩婆多。
或可世親自破也)是故。
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
名為法輪。
可應正理。
具說如彼。
(解雲。
經部申自宗。
或可世親申自宗義也)依順正理第六十七。
救薩婆多雲。
毗婆沙師本意。
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
以說三道攝故。
于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
故名已轉。
然唯見道是法輪初。
故說法輪唯是見道。
諸天神類。
即就最初。
言轉法輪。
不依二道。
依摩诃僧祇部。
說法輪體。
語為自性。
故婆沙一百八十二雲。
彼作是說。
一切佛語。
皆是法輪。
依經部宗。
如俱舍第二十四。
體有二種。
一教為體。
二用一切聖道為體。
所引聖教。
如名中說。
若依異部宗輪論。
大衆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四部同說。
諸如來語皆轉法輪。
依多聞部。
謂佛五音是出世教。
一無常。
二苦。
三空。
四無我。
五涅槃寂靜。
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如是等說。
皆用聖教以為法輪。
今依大乘通用聖道及彼聖教。
為法輪體。
故此經雲。
初二法輪是不了義。
第三法輪是了義經。
依深密經。
第二不了義修多羅。
第三了義修多羅。
而不說第一不了義者。
譯家略故。
準此經等皆說聖教。
名為法輪。
若依瑜伽。
通說教行。
故瑜伽九十五雲。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
說名法輪。
如來應供是梵增語。
彼所轉故。
亦名梵輪。
然彼瑜伽。
以五種相。
辨轉法輪。
故今叙之。
彼雲。
複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
當知名為善轉法輪。
一者世尊為菩薩時。
為所得緣境界。
二者為得所得方便。
三者證得自所應得。
四者得已樹他相續。
令于自證深生信解。
五者令他于他所證深生信解。
當知此中所緣境者。
謂四聖谛。
得方便者。
謂即依此四聖谛中。
三周正轉十二相智。
最初轉者。
謂昔菩薩入現觀時。
如實了知是苦聖谛。
廣說乃至是道聖谛。
于中所有現量聖智。
能斷見道所斷煩惱。
爾時說名生聖慧眼。
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别故。
如其次第。
眼智明覺。
第二轉者。
謂是有學。
以其妙慧如實通達。
我當于後猶有所作。
應當遍知未知苦谛。
應當永斷未斷集谛。
應當作證未證滅谛。
應當修習未修道谛。
如是亦有四種行相。
如前應知。
第三轉者。
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
言所應作我皆已作。
如是亦有四種行相。
如前應知。
此差别者。
謂前二轉四種行相。
是其有學真聖慧眼。
最後一轉。
是其無學真聖慧眼。
(此釋菩薩見等三道三周正轉十二相智。
謂為無上菩提之方便。
準此瑜伽。
以眼智明覺。
為十二行相)得所得者。
謂得無上正等菩提。
(此釋第三無學位中。
自有二義。
一三道差别以為方便。
二菩提義邊。
即無學為證自所得也)樹他相續令于自證生信解者。
謂如長老阿若憍陳。
從世尊所。
聞正法已。
最初悟解四聖谛法。
又答問言我已解法。
從此已後。
如前所說究竟行相。
五皆證得阿羅漢果。
生解脫處。
(此釋如來施鹿林中轉法輪時五人得道)最後令他于他所證生信解者。
謂如長老阿若憍陳。
起世間心。
我已解法。
如來知已起世間心。
斷阿若憍陳已解我法。
地神知已。
舉聲轉告。
迳于刹那。
瞬息便實。
其聲展轉。
乃至梵世。
(此釋陳如得道後地神轉告至于梵世也)當知。
世尊轉所轉法。
置于阿若憍陳身中。
次複随轉置餘身中。
彼複随轉。
置餘身中。
以是展轉随轉義故。
說名為轉。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
說名法輪。
如來應供。
是梵增語。
彼所轉故。
亦名梵輪。
(準此瑜伽五相之義釋經宗意。
應可了知也)。
第三問答解釋。
問。
依薩婆多。
何故唯說見道。
名法輪耶。
答。
見道是速疾道。
不越期心道。
于動轉不住。
最為随順故。
獨名法輪。
解雲。
十六刹那各唯一念。
故名速疾。
無餘心間。
故言不越期心。
雜心俱舍及順正理。
大同此釋。
或有說者。
見道猶如輻谷辋法。
故。
說為輪。
猶如車輪谷最居中。
輪依谷住。
辋攝于輪。
如是見道。
苦集忍智如輻。
滅忍滅智如谷。
道忍道智如辋。
遍緣道故。
或有說者。
正見正思惟正勤如輻。
正語業命如谷。
正念正定如辋。
應如婆沙六複次釋。
問。
若唯見道名法輪者。
如何三周十二行智。
皆名法輪。
答。
依俱舍等。
不釋此難。
正理論師。
釋通此難。
如體中說。
問。
若謂聖道是法輪者。
即菩提樹下已轉法輪。
何故至波羅痆斯。
方名轉法輪。
答。
轉法輪有二種。
一自相續中轉。
二令他相續中轉。
菩提樹下是自轉法輪。
波羅痆斯是令他轉法輪。
佛以饒益他為正事故。
依令他轉說初轉法輪。
廣說如彼。
薩婆多師問摩诃僧祇部。
若是佛語名法輪者。
則應菩提樹邊為商人說法已名轉法輪。
何故後至波羅痆斯國。
乃名轉法輪耶。
答。
依毗婆沙。
不釋此難。
若準異部宗輪論。
彼說一切佛語皆轉法輪。
故知為賈客說。
亦是法輪。
而今所說鹿野苑中方轉法輪者。
約三轉十二行相。
故作此說。
問。
經部大乘一切聖道三轉十二行皆名法輪者。
如何不說菩提樹下名轉法輪。
而言鹿苑名轉法輪。
若一切教皆名法輪者。
如何波羅奈國。
見道生時。
名已轉耶。
釋此難意。
如俱舍論。
十二行相所有法門。
名為法輪。
由此法門。
往他相續令解義故。
或諸聖道皆是法輪。
于所化生身中轉故。
于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
故名已轉。
解雲。
經部諸教諸道。
皆名法輪。
而約轉初。
故言已轉。
非謂餘道餘教非法輪故。
而說已言。
依大乘宗。
應準此釋。
于理無違。
第四釋十二行者。
三轉十二行相。
諸宗不同。
薩婆多宗。
如毗婆沙第七十九。
有三師說。
故彼論雲。
如契經說。
佛告苾刍此苦聖谛。
我曾未聞。
于此法中。
如理作意。
由此便生眼智明覺。
此苦聖谛慧應遍知。
我昔未聞。
乃至廣說。
此苦聖谛慧已遍知。
我昔未聞。
乃至廣說。
集滅道谛廣。
說亦爾此苦聖谛我昔未聞等。
顯未知當知根。
此苦聖谛慧應遍知等。
顯已知根。
此苦聖谛慧已遍知等。
顯具知根。
集滅道谛。
各顯三根。
應知亦爾。
大德法救。
作如是說。
我思此經。
舉身毛豎。
以佛所說必不違義。
定有次第。
今此契經。
越次第說。
具知根後。
複說未知當知根故。
非佛獨覺及諸聲聞得有如是觀行次第。
具知根後。
如何複起初無漏根。
若舍此經。
必不應理。
佛初說故。
以五苾刍而為上首。
八萬諸天。
聞此所說。
皆證法故。
若欲不舍。
複違次第。
故思此經舉身毛豎。
然彼大德。
雖作是言。
而不舍經。
但回文句。
彼作是說。
此經應言。
此苦聖谛我昔未聞。
乃至廣說。
舉滅道谛廣說亦爾。
此苦聖谛慧應遍知。
此集聖谛慧應永斷。
此滅聖谛慧應作證。
此道聖谛慧應修習。
昔未聞等。
廣說如前。
此苦聖谛慧已遍知。
此集聖谛慧已永斷。
此滅聖谛慧已作證。
此道聖谛慧已修習。
昔未聞等。
廣說如前。
若作是說。
不失次第。
随順現觀。
非如經說。
阿毗達摩諸論師言。
不應辄回此經文句。
過去無量諸大論師。
利根多聞。
過于大德。
當不敢回此經文句。
況今大德而可辄回。
但應尋求此經意趣。
謂說法者。
依二次第。
一依随順說法次第如此經說。
二依随順現觀次第。
如大德說。
脅尊者言。
此經不說三無漏根。
但說菩薩菩提樹下欲界聞思所成慧力。
修行四谛。
問。
世尊既說我由此觀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豈有聞思證菩提義。
答。
菩薩由此聞思慧力。
伏除一切四聖谛愚。
由此定當證無上覺。
故說由此證得菩提。
如人先時濕皮覆面後得除去。
以谷覆之。
其障輕微。
可言無障。
故此非說三無漏根。
如契經說。
佛告苾刍。
我于四聖谛三轉十二行相。
生眼智明覺。
問。
此應有十二轉四十八行相。
何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耶。
答。
雖觀一一谛皆有三轉十二行相。
而不過三轉十二行相。
故作是說。
如預流者。
極七反有及七處善。
并二法等。
此中眼者。
謂法智忍。
智者謂諸法智。
明者謂類智忍。
覺者謂諸類智。
複次眼是觀見義。
智是決斷義。
明是照了義。
覺是警察義。
(十二轉者。
四谛中各有三轉。
故成十二轉。
四十八行相者。
如苦谛中有三轉。
一一轉各生眼智明覺。
故成十二。
餘三谛亦爾。
合成四十八行相。
七處善及二法者。
如婆娑一百八雲。
雲何七處善。
謂如實知色。
知色集。
知色滅趣。
知色滅行。
知色味。
知色愚。
知色出。
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
廣說如彼。
又彼雲。
問若爾應說三十五處善或無量善。
何故說七。
答觀一一蘊各各有七。
不過七數。
故說有七。
如餘經說。
諸預流者。
極七反有。
彼有别說二趣二有。
應二十八。
謂人趣有七。
天趣有七。
人中有有七。
天中有有七。
然不過七。
故說七名。
又如餘經說。
有二法。
謂眼色乃至意法。
又如餘經說三轉法輪。
有十二行相。
彼不過三及十二。
故說三十二。
此亦如是。
廣說如彼。
兩複次解眼智明覺。
初複次唯依見道。
後複次依後二道。
或可初依見道。
後通三道也)今依經部破薩婆多。
唯依見道。
名轉法輪。
通約聖教及諸聖道。
俱作三轉及十二行。
故俱舍雲。
若爾三轉十二行相。
非唯見道。
如何可說。
唯于見道立法輪名。
是故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
所有法門名為法輪。
可應正理。
如何三轉。
三周轉故。
如何具足十二行相。
三周楯曆四聖谛故。
謂此名苦。
此是集。
此是滅。
此是道。
此應遍知。
此應永滅。
此應作證。
此應修習。
此已遍知。
此已永斷。
此已作證。
此已修習。
乃至廣說。
解雲。
經部約位。
辨三依谛。
辨四行十二行相。
同大乘釋。
問。
若爾如何會釋前所引經。
解雲。
彼經依說次第。
眼智明覺。
同瑜伽釋。
亦不違理。
今依大乘同經部說。
故轉法輪論雲。
又複世尊轉幾幾行轉法輪者。
彼義今說。
法輪三轉有十二行。
此苦聖谛。
此集聖谛。
此滅聖谛。
此苦滅道聖谛。
此第一轉。
此苦聖谛應知。
此苦集應斷。
此苦滅應證。
此苦滅道應修。
此第二轉此苦聖谛已知。
此苦集已斷。
此苦滅已證。
此苦滅道已修。
此第三轉。
此說三轉。
如是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如是苦谛。
有三轉智。
如是集谛。
如是滅谛。
如是道谛。
有三轉智。
彼如是說有十二行。
瑜伽九十五。
大同轉法輪論。
而差别者。
轉法輪論。
總不分别眼智明覺。
依瑜伽論。
眼智明覺。
約三世境。
總别有異。
如體中說。
四分律。
由三轉故。
憍陳如等。
得法眼淨。
而不說言得羅漢果。
應更尋求已外諸門。
具如婆沙一百八十二三。
雜心第十。
俱舍二十四。
順正理第六十七等廣說。
雖是甚奇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于彼時所轉法輪。
有上有客。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釋曰。
此即第二。
顯不了義。
謂此法輪。
隐空說有。
是不了義。
具顯生死涅槃因果。
及說人空。
而未能顯法空道理。
是故此教有上勝教。
有容勝教。
有容他破。
是二十部诤論依處。
真谛記雲。
初說小乘見四谛非無相故不了。
更有大乘故有上。
為大乘破故有難。
既與世間義異故。
與彼鬥诤。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轉正法輪。
釋曰。
自下第二無相法輪。
于中有二。
初正明法輪。
後顯不了。
此即初也。
文有三節。
初明說時。
次辨所為。
後顯法輪。
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者。
明說時也。
謂三輪中第二時也。
唯為等者。
說教所為。
謂求三乘中。
唯為發趣大乘者說。
依深密經。
亦同此釋。
故彼經雲。
為住大乘衆生。
說于諸法無自性等。
是故金剛般若經雲。
此經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等者。
正顯第二無相法輪。
諸部波若宗明無相。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乃至自性涅槃。
然初法輪。
隐空說有。
今此第二。
隐有說空。
故作此言。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亦名秘密。
故大般若五百七十二雲。
無生無滅等。
即是諸佛秘密之教。
然此第二無相大乘。
即大般若。
此即舊說八部般若。
菩提留支金剛仙論第一雲。
應世間故。
說八部般若。
第一部十萬偈。
第二部二萬五千偈。
第三部一萬八千偈。
此大品是第四部八千偈。
此小品是第五部四千偈。
第六部五百偈。
第七部六百偈。
此文殊般若。
是第八部三百偈。
此金剛般若。
是前七部。
遣相未盡故。
但稱般若。
此第八部。
遣相最盡。
故别立金剛之名也。
真谛三藏。
大同留支。
又雲。
第一第二。
此之二部。
猶在西國。
此方所無。
第五第六。
此之二部。
由在胡本。
未曾翻譯。
今大唐三藏所譯梵本二十萬頌。
四處十八會說。
初之六會及第十五會。
在王舍城鹫峰山說。
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此之七會。
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
第十會。
在他化自在天王宮說。
第十六會。
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鹭池說。
雖更甚深甚為希有。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釋曰。
第二顯未了義。
謂諸般若說無相等。
而不分别三無自性及三自性有無之義。
故深密經及此經文。
皆說無為。
為不了義。
又無量義經雲。
我先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佛眼觀。
一切諸法。
不可宣說。
所以者何。
知諸衆生性欲不同。
種種說法。
以方便力。
四十餘年。
未顯真實。
是故衆生得道差别。
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準此等文。
故知般若是不了義。
由斯義故。
對四谛輪。
雖是甚深亦是希有。
而比第三。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由未了故。
猶有诤論。
真谛記雲。
次說大乘異于小乘故不了。
猶有一乘故有上。
與小乘異故。
與小乘一乘鬥诤。
為一乘所破故有難。
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轉正法輪。
釋曰。
自下第三。
了義大乘。
于中有二。
初正明了義。
後顯了義相。
此即初也。
文有三節。
初明說時。
次辨所為。
後顯法輪。
言世尊于今第三時者。
說教時也。
于三法輪中。
說第三時。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教所。
今此法輪。
是了義教。
如是分别二空三性等義。
是故。
三乘各證自果。
故顯揚論第六卷雲。
方便者謂了知知是三種自性。
能作一切聲聞獨覺無上正等菩提方便。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等者。
後顯法輪也。
謂一切法無自性等者。
如前所說。
以隐密相轉正法輪。
而今第三。
于上諸句。
一一皆說無自性性。
無自性性即是三種無自性性。
如前已說。
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即是三性。
由斯道理無自性性。
具足顯示有性無性。
故作此言。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釋曰。
此第二釋顯了之相。
所轉法輪最上希有。
更無過勝。
故名無上。
無容後勝。
無容後破。
故名無容。
具顯有無。
故是了義。
非諸诤論所依之處。
真谛記雲。
次須說一乘與小乘大乘同因緣因果。
故雲顯說無分别第一了義。
是法輪最希有。
無更過此理者。
故名無上。
又小同歸故無有诤。
無诤故不可破。
不可破無難。
然上所說三種法輪。
略以三門分别。
一明時處。
諸說同異。
二辨攝教分齊顯了不了。
三辨所诠宗淺深差别。
第一時處諸說同異者。
依真谛三藏解節經疏雲。
複次如來三轉法輪。
為三種人。
一者初度聲聞。
于波羅?鹿園仙人集處。
初轉法輪。
即第一時。
轉四谛法輪。
是法輪希有。
不可思議。
是法輪不了義有上有難有诤。
次如來得道已第七年。
在舍衛國給孤獨園。
即是第二時。
為度大乘行人。
顯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顯說相皂名轉法輪。
轉法輪者。
波羅蜜十地等。
是法輪希有不可思議。
一切人天所不能轉。
是法輪不了義。
亦有上有難有诤。
去孤獨園五裡有江。
人飲浴去。
悉得智慧。
時人号雲施智慧所。
故佛于此地。
說大乘般若。
江名沙羅底。
此翻為智慧如河。
此是女天所住處也。
次佛未涅槃七年。
成道後三十八年。
在毗舍離國鬼王法堂。
為真當菩薩。
說解節經等維摩法華等。
此第三時。
世尊為度三乘行人。
為顯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顯無分别相輪。
是法輪最清淨希有不可思議。
是法輪了義無上無難無诤。
為衆生根鈍。
如來次第說法輪。
問。
如來說法。
何故有此三種。
答。
為二種谛故。
一者安立谛。
二者不安立谛。
若鹿園說法。
即是安立四谛。
若祇園說法。
即是安立二谛。
若于毗舍離說法。
名不安立谛。
不定真俗。
謂之不安立谛。
相傳說雲真谛師說。
第一法輪。
二月八日成道。
四月八日。
于波羅?。
初轉法輪。
又第二法輪。
為諸菩薩兼為二乘。
說般若經。
解雲。
相傳。
第一法輪。
如其日月。
第二法輪。
兼為二乘。
餘義皆同解節經疏。
又解節疏雲。
第三教在毗舍離。
便違經說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今依大唐三藏。
三種法輪。
但說處所。
不說時節日月年歲。
初法輪處。
同真谛說。
如前分别。
第二法輪依四處十六會說。
如大般若。
如前所說。
而真谛雲。
在舍衛國給孤獨者。
于四處中。
但說一處。
第三法輪。
在兩處說。
一者淨土。
二者穢土。
如何第一記中已說。
真谛記雲。
毗舍離者。
便顯穢土。
與經不同。
如前分别。
通說法華及華嚴等為第三者。
即鹫峰山及七處八會。
如經應知。
問。
深密解脫經雲。
第一為聲聞行人。
第二為住大乘人。
第三為住一切大乘。
今依此經。
第一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第二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第三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如是二經。
以何為正。
答。
今本為正。
如前所說。
理不違故。
又真谛記。
亦同此說。
故解節記雲。
第一為聲聞人。
第二為大乘人。
第三為三乘人。
第二攝教分齊顯了不了者。
先辨攝教分齊。
後明了不了義。
言攝教分齊者。
諸說不同。
若依真谛部執論記第二卷說。
小乘三藏。
名初法輪。
唯小非大。
涅槃經。
名第二法輪。
通為大小。
華嚴般若。
名第三法輪。
唯大非小。
故彼記雲。
佛教自有三種法輪。
一小乘法輪。
即是三藏教。
二大乘法輪。
說大乘與小乘異。
如涅槃經合明大小乘義。
三一乘法輪。
明大小無異。
如華嚴等經諸般若經。
明三乘人同觀二空理。
同修真實智。
故知大小無異也。
若依解節疏。
如前說。
第一說四谛法輪。
第二說大乘般若。
第三說謂解節經維摩法華等。
解雲。
真谛二記所自說成相違。
雖有兩說。
且依後釋順經文故。
謂四谛為初教。
諸部般若為第二教。
解深密經維摩法華及華嚴等。
為第三教。
且依真谛。
判教如上。
今解諸說。
四谛者為第一教。
說無相者為第二教。
若約三性三無性等。
具顯有無盡理說者。
為第三教。
不約年月時節前後辨三時教。
問。
準何得知諸部般若為第三教。
解雲。
如般若二百九十六雲。
爾時無量百千天子。
空中散華。
同聲唱言。
我等今者。
于贍部洲。
見佛第二轉妙法輪。
四百三十七。
五百七。
五百四十五。
大品十九。
智度論六十五皆同。
後明了不了者。
且依此經于三輪中。
初二不了。
第三為了。
所以者何。
如上所說。
第一法輪。
隐空說有。
第二法輪隐有說空。
第三法輪。
具足顯示空有道理。
故名了義。
非謂所诠有淺深故名了不了。
所以者何。
第二第三。
所辨無相。
理無淺深。
而具分别顯故名了。
不具足說隐故不了。
由斯道理。
了與不了。
諸說不同。
若依小乘二十部中。
自有二說。
一大衆部。
一說。
說出世。
雞胤。
說假。
制多。
山小西山。
住北山。
住法密。
飲光十部。
同說如來所說皆是了義。
二薩婆多等餘十部。
說如來所說有了不了。
非皆了義。
依真谛師部執論記第一卷雲。
若是未熟衆生多。
宜為說不了義經。
若已成熟衆生多。
宜為說了義經。
然了不了凡有四句。
一語了義不了。
如小乘經。
二義了語不了。
如煞王子偈。
(如雜集論第十六雲。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随行。
是人說清淨。
廣釋如彼)三語義俱不了。
如
八聖道支。
若兼相應随轉。
即五蘊性。
乃至彼雲。
唯說見道名為法轉。
具說如彼。
然毗婆沙師。
三轉十二行。
如次顯示見等三道。
非唯見道。
是故世親。
約三轉十二行。
破薩婆多。
唯說見道名為法輪。
故俱舍論第二十四。
複作是言。
由此三轉。
如次顯示見道修道無學道三。
毗婆沙師所說如是。
(此叙薩婆多義)若爾三轉十二行相。
非唯見道。
如何可說。
唯于見道。
立法輪名。
(此是經[部]薩婆多。
或可世親自破也)是故。
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
名為法輪。
可應正理。
具說如彼。
(解雲。
經部申自宗。
或可世親申自宗義也)依順正理第六十七。
救薩婆多雲。
毗婆沙師本意。
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
以說三道攝故。
于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
故名已轉。
然唯見道是法輪初。
故說法輪唯是見道。
諸天神類。
即就最初。
言轉法輪。
不依二道。
依摩诃僧祇部。
說法輪體。
語為自性。
故婆沙一百八十二雲。
彼作是說。
一切佛語。
皆是法輪。
依經部宗。
如俱舍第二十四。
體有二種。
一教為體。
二用一切聖道為體。
所引聖教。
如名中說。
若依異部宗輪論。
大衆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四部同說。
諸如來語皆轉法輪。
依多聞部。
謂佛五音是出世教。
一無常。
二苦。
三空。
四無我。
五涅槃寂靜。
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如是等說。
皆用聖教以為法輪。
今依大乘通用聖道及彼聖教。
為法輪體。
故此經雲。
初二法輪是不了義。
第三法輪是了義經。
依深密經。
第二不了義修多羅。
第三了義修多羅。
而不說第一不了義者。
譯家略故。
準此經等皆說聖教。
名為法輪。
若依瑜伽。
通說教行。
故瑜伽九十五雲。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
說名法輪。
如來應供是梵增語。
彼所轉故。
亦名梵輪。
然彼瑜伽。
以五種相。
辨轉法輪。
故今叙之。
彼雲。
複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
當知名為善轉法輪。
一者世尊為菩薩時。
為所得緣境界。
二者為得所得方便。
三者證得自所應得。
四者得已樹他相續。
令于自證深生信解。
五者令他于他所證深生信解。
當知此中所緣境者。
謂四聖谛。
得方便者。
謂即依此四聖谛中。
三周正轉十二相智。
最初轉者。
謂昔菩薩入現觀時。
如實了知是苦聖谛。
廣說乃至是道聖谛。
于中所有現量聖智。
能斷見道所斷煩惱。
爾時說名生聖慧眼。
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别故。
如其次第。
眼智明覺。
第二轉者。
謂是有學。
以其妙慧如實通達。
我當于後猶有所作。
應當遍知未知苦谛。
應當永斷未斷集谛。
應當作證未證滅谛。
應當修習未修道谛。
如是亦有四種行相。
如前應知。
第三轉者。
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
言所應作我皆已作。
如是亦有四種行相。
如前應知。
此差别者。
謂前二轉四種行相。
是其有學真聖慧眼。
最後一轉。
是其無學真聖慧眼。
(此釋菩薩見等三道三周正轉十二相智。
謂為無上菩提之方便。
準此瑜伽。
以眼智明覺。
為十二行相)得所得者。
謂得無上正等菩提。
(此釋第三無學位中。
自有二義。
一三道差别以為方便。
二菩提義邊。
即無學為證自所得也)樹他相續令于自證生信解者。
謂如長老阿若憍陳。
從世尊所。
聞正法已。
最初悟解四聖谛法。
又答問言我已解法。
從此已後。
如前所說究竟行相。
五皆證得阿羅漢果。
生解脫處。
(此釋如來施鹿林中轉法輪時五人得道)最後令他于他所證生信解者。
謂如長老阿若憍陳。
起世間心。
我已解法。
如來知已起世間心。
斷阿若憍陳已解我法。
地神知已。
舉聲轉告。
迳于刹那。
瞬息便實。
其聲展轉。
乃至梵世。
(此釋陳如得道後地神轉告至于梵世也)當知。
世尊轉所轉法。
置于阿若憍陳身中。
次複随轉置餘身中。
彼複随轉。
置餘身中。
以是展轉随轉義故。
說名為轉。
正見等法所成性故。
說名法輪。
如來應供。
是梵增語。
彼所轉故。
亦名梵輪。
(準此瑜伽五相之義釋經宗意。
應可了知也)。
第三問答解釋。
問。
依薩婆多。
何故唯說見道。
名法輪耶。
答。
見道是速疾道。
不越期心道。
于動轉不住。
最為随順故。
獨名法輪。
解雲。
十六刹那各唯一念。
故名速疾。
無餘心間。
故言不越期心。
雜心俱舍及順正理。
大同此釋。
或有說者。
見道猶如輻谷辋法。
故。
說為輪。
猶如車輪谷最居中。
輪依谷住。
辋攝于輪。
如是見道。
苦集忍智如輻。
滅忍滅智如谷。
道忍道智如辋。
遍緣道故。
或有說者。
正見正思惟正勤如輻。
正語業命如谷。
正念正定如辋。
應如婆沙六複次釋。
問。
若唯見道名法輪者。
如何三周十二行智。
皆名法輪。
答。
依俱舍等。
不釋此難。
正理論師。
釋通此難。
如體中說。
問。
若謂聖道是法輪者。
即菩提樹下已轉法輪。
何故至波羅痆斯。
方名轉法輪。
答。
轉法輪有二種。
一自相續中轉。
二令他相續中轉。
菩提樹下是自轉法輪。
波羅痆斯是令他轉法輪。
佛以饒益他為正事故。
依令他轉說初轉法輪。
廣說如彼。
薩婆多師問摩诃僧祇部。
若是佛語名法輪者。
則應菩提樹邊為商人說法已名轉法輪。
何故後至波羅痆斯國。
乃名轉法輪耶。
答。
依毗婆沙。
不釋此難。
若準異部宗輪論。
彼說一切佛語皆轉法輪。
故知為賈客說。
亦是法輪。
而今所說鹿野苑中方轉法輪者。
約三轉十二行相。
故作此說。
問。
經部大乘一切聖道三轉十二行皆名法輪者。
如何不說菩提樹下名轉法輪。
而言鹿苑名轉法輪。
若一切教皆名法輪者。
如何波羅奈國。
見道生時。
名已轉耶。
釋此難意。
如俱舍論。
十二行相所有法門。
名為法輪。
由此法門。
往他相續令解義故。
或諸聖道皆是法輪。
于所化生身中轉故。
于他相續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
故名已轉。
解雲。
經部諸教諸道。
皆名法輪。
而約轉初。
故言已轉。
非謂餘道餘教非法輪故。
而說已言。
依大乘宗。
應準此釋。
于理無違。
第四釋十二行者。
三轉十二行相。
諸宗不同。
薩婆多宗。
如毗婆沙第七十九。
有三師說。
故彼論雲。
如契經說。
佛告苾刍此苦聖谛。
我曾未聞。
于此法中。
如理作意。
由此便生眼智明覺。
此苦聖谛慧應遍知。
我昔未聞。
乃至廣說。
此苦聖谛慧已遍知。
我昔未聞。
乃至廣說。
集滅道谛廣。
說亦爾此苦聖谛我昔未聞等。
顯未知當知根。
此苦聖谛慧應遍知等。
顯已知根。
此苦聖谛慧已遍知等。
顯具知根。
集滅道谛。
各顯三根。
應知亦爾。
大德法救。
作如是說。
我思此經。
舉身毛豎。
以佛所說必不違義。
定有次第。
今此契經。
越次第說。
具知根後。
複說未知當知根故。
非佛獨覺及諸聲聞得有如是觀行次第。
具知根後。
如何複起初無漏根。
若舍此經。
必不應理。
佛初說故。
以五苾刍而為上首。
八萬諸天。
聞此所說。
皆證法故。
若欲不舍。
複違次第。
故思此經舉身毛豎。
然彼大德。
雖作是言。
而不舍經。
但回文句。
彼作是說。
此經應言。
此苦聖谛我昔未聞。
乃至廣說。
舉滅道谛廣說亦爾。
此苦聖谛慧應遍知。
此集聖谛慧應永斷。
此滅聖谛慧應作證。
此道聖谛慧應修習。
昔未聞等。
廣說如前。
此苦聖谛慧已遍知。
此集聖谛慧已永斷。
此滅聖谛慧已作證。
此道聖谛慧已修習。
昔未聞等。
廣說如前。
若作是說。
不失次第。
随順現觀。
非如經說。
阿毗達摩諸論師言。
不應辄回此經文句。
過去無量諸大論師。
利根多聞。
過于大德。
當不敢回此經文句。
況今大德而可辄回。
但應尋求此經意趣。
謂說法者。
依二次第。
一依随順說法次第如此經說。
二依随順現觀次第。
如大德說。
脅尊者言。
此經不說三無漏根。
但說菩薩菩提樹下欲界聞思所成慧力。
修行四谛。
問。
世尊既說我由此觀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豈有聞思證菩提義。
答。
菩薩由此聞思慧力。
伏除一切四聖谛愚。
由此定當證無上覺。
故說由此證得菩提。
如人先時濕皮覆面後得除去。
以谷覆之。
其障輕微。
可言無障。
故此非說三無漏根。
如契經說。
佛告苾刍。
我于四聖谛三轉十二行相。
生眼智明覺。
問。
此應有十二轉四十八行相。
何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耶。
答。
雖觀一一谛皆有三轉十二行相。
而不過三轉十二行相。
故作是說。
如預流者。
極七反有及七處善。
并二法等。
此中眼者。
謂法智忍。
智者謂諸法智。
明者謂類智忍。
覺者謂諸類智。
複次眼是觀見義。
智是決斷義。
明是照了義。
覺是警察義。
(十二轉者。
四谛中各有三轉。
故成十二轉。
四十八行相者。
如苦谛中有三轉。
一一轉各生眼智明覺。
故成十二。
餘三谛亦爾。
合成四十八行相。
七處善及二法者。
如婆娑一百八雲。
雲何七處善。
謂如實知色。
知色集。
知色滅趣。
知色滅行。
知色味。
知色愚。
知色出。
如實知受想行識七亦爾。
廣說如彼。
又彼雲。
問若爾應說三十五處善或無量善。
何故說七。
答觀一一蘊各各有七。
不過七數。
故說有七。
如餘經說。
諸預流者。
極七反有。
彼有别說二趣二有。
應二十八。
謂人趣有七。
天趣有七。
人中有有七。
天中有有七。
然不過七。
故說七名。
又如餘經說。
有二法。
謂眼色乃至意法。
又如餘經說三轉法輪。
有十二行相。
彼不過三及十二。
故說三十二。
此亦如是。
廣說如彼。
兩複次解眼智明覺。
初複次唯依見道。
後複次依後二道。
或可初依見道。
後通三道也)今依經部破薩婆多。
唯依見道。
名轉法輪。
通約聖教及諸聖道。
俱作三轉及十二行。
故俱舍雲。
若爾三轉十二行相。
非唯見道。
如何可說。
唯于見道立法輪名。
是故唯應即此三轉十二行相。
所有法門名為法輪。
可應正理。
如何三轉。
三周轉故。
如何具足十二行相。
三周楯曆四聖谛故。
謂此名苦。
此是集。
此是滅。
此是道。
此應遍知。
此應永滅。
此應作證。
此應修習。
此已遍知。
此已永斷。
此已作證。
此已修習。
乃至廣說。
解雲。
經部約位。
辨三依谛。
辨四行十二行相。
同大乘釋。
問。
若爾如何會釋前所引經。
解雲。
彼經依說次第。
眼智明覺。
同瑜伽釋。
亦不違理。
今依大乘同經部說。
故轉法輪論雲。
又複世尊轉幾幾行轉法輪者。
彼義今說。
法輪三轉有十二行。
此苦聖谛。
此集聖谛。
此滅聖谛。
此苦滅道聖谛。
此第一轉。
此苦聖谛應知。
此苦集應斷。
此苦滅應證。
此苦滅道應修。
此第二轉此苦聖谛已知。
此苦集已斷。
此苦滅已證。
此苦滅道已修。
此第三轉。
此說三轉。
如是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如是苦谛。
有三轉智。
如是集谛。
如是滅谛。
如是道谛。
有三轉智。
彼如是說有十二行。
瑜伽九十五。
大同轉法輪論。
而差别者。
轉法輪論。
總不分别眼智明覺。
依瑜伽論。
眼智明覺。
約三世境。
總别有異。
如體中說。
四分律。
由三轉故。
憍陳如等。
得法眼淨。
而不說言得羅漢果。
應更尋求已外諸門。
具如婆沙一百八十二三。
雜心第十。
俱舍二十四。
順正理第六十七等廣說。
雖是甚奇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諸天人等。
先無有能如法轉者。
而于彼時所轉法輪。
有上有客。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釋曰。
此即第二。
顯不了義。
謂此法輪。
隐空說有。
是不了義。
具顯生死涅槃因果。
及說人空。
而未能顯法空道理。
是故此教有上勝教。
有容勝教。
有容他破。
是二十部诤論依處。
真谛記雲。
初說小乘見四谛非無相故不了。
更有大乘故有上。
為大乘破故有難。
既與世間義異故。
與彼鬥诤。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轉正法輪。
釋曰。
自下第二無相法輪。
于中有二。
初正明法輪。
後顯不了。
此即初也。
文有三節。
初明說時。
次辨所為。
後顯法輪。
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者。
明說時也。
謂三輪中第二時也。
唯為等者。
說教所為。
謂求三乘中。
唯為發趣大乘者說。
依深密經。
亦同此釋。
故彼經雲。
為住大乘衆生。
說于諸法無自性等。
是故金剛般若經雲。
此經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等者。
正顯第二無相法輪。
諸部波若宗明無相。
說一切法皆無自性乃至自性涅槃。
然初法輪。
隐空說有。
今此第二。
隐有說空。
故作此言。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亦名秘密。
故大般若五百七十二雲。
無生無滅等。
即是諸佛秘密之教。
然此第二無相大乘。
即大般若。
此即舊說八部般若。
菩提留支金剛仙論第一雲。
應世間故。
說八部般若。
第一部十萬偈。
第二部二萬五千偈。
第三部一萬八千偈。
此大品是第四部八千偈。
此小品是第五部四千偈。
第六部五百偈。
第七部六百偈。
此文殊般若。
是第八部三百偈。
此金剛般若。
是前七部。
遣相未盡故。
但稱般若。
此第八部。
遣相最盡。
故别立金剛之名也。
真谛三藏。
大同留支。
又雲。
第一第二。
此之二部。
猶在西國。
此方所無。
第五第六。
此之二部。
由在胡本。
未曾翻譯。
今大唐三藏所譯梵本二十萬頌。
四處十八會說。
初之六會及第十五會。
在王舍城鹫峰山說。
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此之七會。
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
第十會。
在他化自在天王宮說。
第十六會。
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鹭池說。
雖更甚深甚為希有。
而于彼時。
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釋曰。
第二顯未了義。
謂諸般若說無相等。
而不分别三無自性及三自性有無之義。
故深密經及此經文。
皆說無為。
為不了義。
又無量義經雲。
我先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佛眼觀。
一切諸法。
不可宣說。
所以者何。
知諸衆生性欲不同。
種種說法。
以方便力。
四十餘年。
未顯真實。
是故衆生得道差别。
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準此等文。
故知般若是不了義。
由斯義故。
對四谛輪。
雖是甚深亦是希有。
而比第三。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由未了故。
猶有诤論。
真谛記雲。
次說大乘異于小乘故不了。
猶有一乘故有上。
與小乘異故。
與小乘一乘鬥诤。
為一乘所破故有難。
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轉正法輪。
釋曰。
自下第三。
了義大乘。
于中有二。
初正明了義。
後顯了義相。
此即初也。
文有三節。
初明說時。
次辨所為。
後顯法輪。
言世尊于今第三時者。
說教時也。
于三法輪中。
說第三時。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教所。
今此法輪。
是了義教。
如是分别二空三性等義。
是故。
三乘各證自果。
故顯揚論第六卷雲。
方便者謂了知知是三種自性。
能作一切聲聞獨覺無上正等菩提方便。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等者。
後顯法輪也。
謂一切法無自性等者。
如前所說。
以隐密相轉正法輪。
而今第三。
于上諸句。
一一皆說無自性性。
無自性性即是三種無自性性。
如前已說。
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即是三性。
由斯道理無自性性。
具足顯示有性無性。
故作此言。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釋曰。
此第二釋顯了之相。
所轉法輪最上希有。
更無過勝。
故名無上。
無容後勝。
無容後破。
故名無容。
具顯有無。
故是了義。
非諸诤論所依之處。
真谛記雲。
次須說一乘與小乘大乘同因緣因果。
故雲顯說無分别第一了義。
是法輪最希有。
無更過此理者。
故名無上。
又小同歸故無有诤。
無诤故不可破。
不可破無難。
然上所說三種法輪。
略以三門分别。
一明時處。
諸說同異。
二辨攝教分齊顯了不了。
三辨所诠宗淺深差别。
第一時處諸說同異者。
依真谛三藏解節經疏雲。
複次如來三轉法輪。
為三種人。
一者初度聲聞。
于波羅?鹿園仙人集處。
初轉法輪。
即第一時。
轉四谛法輪。
是法輪希有。
不可思議。
是法輪不了義有上有難有诤。
次如來得道已第七年。
在舍衛國給孤獨園。
即是第二時。
為度大乘行人。
顯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顯說相皂名轉法輪。
轉法輪者。
波羅蜜十地等。
是法輪希有不可思議。
一切人天所不能轉。
是法輪不了義。
亦有上有難有诤。
去孤獨園五裡有江。
人飲浴去。
悉得智慧。
時人号雲施智慧所。
故佛于此地。
說大乘般若。
江名沙羅底。
此翻為智慧如河。
此是女天所住處也。
次佛未涅槃七年。
成道後三十八年。
在毗舍離國鬼王法堂。
為真當菩薩。
說解節經等維摩法華等。
此第三時。
世尊為度三乘行人。
為顯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顯無分别相輪。
是法輪最清淨希有不可思議。
是法輪了義無上無難無诤。
為衆生根鈍。
如來次第說法輪。
問。
如來說法。
何故有此三種。
答。
為二種谛故。
一者安立谛。
二者不安立谛。
若鹿園說法。
即是安立四谛。
若祇園說法。
即是安立二谛。
若于毗舍離說法。
名不安立谛。
不定真俗。
謂之不安立谛。
相傳說雲真谛師說。
第一法輪。
二月八日成道。
四月八日。
于波羅?。
初轉法輪。
又第二法輪。
為諸菩薩兼為二乘。
說般若經。
解雲。
相傳。
第一法輪。
如其日月。
第二法輪。
兼為二乘。
餘義皆同解節經疏。
又解節疏雲。
第三教在毗舍離。
便違經說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今依大唐三藏。
三種法輪。
但說處所。
不說時節日月年歲。
初法輪處。
同真谛說。
如前分别。
第二法輪依四處十六會說。
如大般若。
如前所說。
而真谛雲。
在舍衛國給孤獨者。
于四處中。
但說一處。
第三法輪。
在兩處說。
一者淨土。
二者穢土。
如何第一記中已說。
真谛記雲。
毗舍離者。
便顯穢土。
與經不同。
如前分别。
通說法華及華嚴等為第三者。
即鹫峰山及七處八會。
如經應知。
問。
深密解脫經雲。
第一為聲聞行人。
第二為住大乘人。
第三為住一切大乘。
今依此經。
第一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第二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第三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如是二經。
以何為正。
答。
今本為正。
如前所說。
理不違故。
又真谛記。
亦同此說。
故解節記雲。
第一為聲聞人。
第二為大乘人。
第三為三乘人。
第二攝教分齊顯了不了者。
先辨攝教分齊。
後明了不了義。
言攝教分齊者。
諸說不同。
若依真谛部執論記第二卷說。
小乘三藏。
名初法輪。
唯小非大。
涅槃經。
名第二法輪。
通為大小。
華嚴般若。
名第三法輪。
唯大非小。
故彼記雲。
佛教自有三種法輪。
一小乘法輪。
即是三藏教。
二大乘法輪。
說大乘與小乘異。
如涅槃經合明大小乘義。
三一乘法輪。
明大小無異。
如華嚴等經諸般若經。
明三乘人同觀二空理。
同修真實智。
故知大小無異也。
若依解節疏。
如前說。
第一說四谛法輪。
第二說大乘般若。
第三說謂解節經維摩法華等。
解雲。
真谛二記所自說成相違。
雖有兩說。
且依後釋順經文故。
謂四谛為初教。
諸部般若為第二教。
解深密經維摩法華及華嚴等。
為第三教。
且依真谛。
判教如上。
今解諸說。
四谛者為第一教。
說無相者為第二教。
若約三性三無性等。
具顯有無盡理說者。
為第三教。
不約年月時節前後辨三時教。
問。
準何得知諸部般若為第三教。
解雲。
如般若二百九十六雲。
爾時無量百千天子。
空中散華。
同聲唱言。
我等今者。
于贍部洲。
見佛第二轉妙法輪。
四百三十七。
五百七。
五百四十五。
大品十九。
智度論六十五皆同。
後明了不了者。
且依此經于三輪中。
初二不了。
第三為了。
所以者何。
如上所說。
第一法輪。
隐空說有。
第二法輪隐有說空。
第三法輪。
具足顯示空有道理。
故名了義。
非謂所诠有淺深故名了不了。
所以者何。
第二第三。
所辨無相。
理無淺深。
而具分别顯故名了。
不具足說隐故不了。
由斯道理。
了與不了。
諸說不同。
若依小乘二十部中。
自有二說。
一大衆部。
一說。
說出世。
雞胤。
說假。
制多。
山小西山。
住北山。
住法密。
飲光十部。
同說如來所說皆是了義。
二薩婆多等餘十部。
說如來所說有了不了。
非皆了義。
依真谛師部執論記第一卷雲。
若是未熟衆生多。
宜為說不了義經。
若已成熟衆生多。
宜為說了義經。
然了不了凡有四句。
一語了義不了。
如小乘經。
二義了語不了。
如煞王子偈。
(如雜集論第十六雲。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随行。
是人說清淨。
廣釋如彼)三語義俱不了。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