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第五(經本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說有差别。
如來法身有差别故。
無量功德最勝差别。
若依瑜伽。
三乘無餘涅槃。
無有上中下品差别。
故瑜伽論第八十雲。
非此無餘涅槃界中可得安立上中下品高下勝劣。
此是如來。
是聲聞等。
廣說如彼。
一切義成等者。
義謂義利。
謂于無餘涅槃真如體上。
一切無為功德義成。
遠離煩惱所依苦身。
不同有餘唯離煩惱。
依此涅槃二種異說。
所謂常樂。
以離惑故說之為常。
離苦故說之為樂。
若依瑜伽。
有三義故。
說之為常。
有二義故。
名之為樂。
故八十雲。
問。
何因緣故當言是常。
答清淨真如之所顯故。
非緣生故。
無生滅故。
問。
當言是樂。
當言非樂。
答由勝義樂。
當言是樂。
非由受樂。
說名為樂。
何以故。
一切煩惱及所生苦。
皆超越故。
準此瑜伽。
依三常義。
二種樂義。
由此常樂二種義别。
故作此言二種異說。
爾時勝義生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諸佛如來密意語言甚奇希有。
乃至微妙最微妙。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最難通達。
釋曰。
自下第三菩薩領解受持分。
于中有二。
初菩薩領解。
後爾時世尊下。
如來勸持。
前中有三。
初贊教甚深。
次如是下。
申自領解。
後世尊譬如下。
舉喻重顯。
此即第一贊教甚深。
文有二節。
初總贊歎功能希有。
後乃至下别贊歎也。
言微妙甚深難通達者。
如其次第。
超過凡夫二乘菩薩。
三位别故。
或可超過聲聞。
緣覺菩薩位故。
或可超過三僧祗位菩薩境故。
說此三名。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自領解。
于中有二。
初領蘊等五門說三無性。
後領谛等二門說三無性。
前中有二。
初約色蘊說三無性。
後類餘蘊等。
就色蘊中複分為二。
初領前二性。
後領第三性。
前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于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假名安立。
以為色蘊。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假名安立。
為色蘊生。
為色蘊滅。
及為色蘊永斷遍知。
或自性。
或差别相。
是名遍計所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明所執相。
後明依他性。
就所就中。
文别有二。
初依依他。
立所執性。
後世尊依此下。
依所執性。
說相無性。
此即初也。
文有三節。
一明分别所行所依行相。
二明色蘊自性差别。
三辨色蘊生滅永斷遍知。
分别所行者。
分别即是能遍計度心。
及心所所行言。
顯彼所執性實色蘊等。
是彼分别所行境故。
名為所行。
又解。
所行是依他假色蘊等。
即彼分别所緣緣故。
名為所行。
言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者。
所說行相。
自有兩說。
一雲。
行謂見分。
能緣行解。
相即相分。
是所緣相。
一雲行相。
即是有為行相。
總說依他。
以為行相。
兩說之中。
後說為勝。
若依前說。
不攝依他見等分故。
安立色蘊自性差别者。
總相出體。
名為自性。
即自性上。
有漏無漏。
可見不可見等。
名為差别。
安立色蘊生滅等者。
未有而有。
名之為生。
已有還無稱之為滅。
總辨生滅。
名為自性。
刹那生滅及一期等。
名為差别。
染污色蘊。
名為永斷。
不染色蘊。
名曰遍知。
或集義邊。
名為永斷。
苦谛義邊。
名曰遍知。
如是永斷遍知。
若總辨永斷。
名永斷自性。
若見修等斷。
名永斷差别。
總者色蘊自性名遍知自性。
别知色蘊差别。
名遍知差别。
如是安立。
名為遍計所執相。
問。
勝義谛品。
總有六相。
謂得蘊故。
得蘊相故。
得蘊起故。
得蘊盡故。
得蘊滅故。
得蘊滅作證故。
依此品初。
但說五相。
此領解中。
說有六句。
如何前後有此差别。
解曰前後通論。
總有十相。
勝義谛品。
說有六相。
無性品初更加二相。
謂永斷遍知。
此領解中。
複加二相。
謂自性差别此十相中。
自性差别。
及以相故。
其數不定。
廢别論總。
唯有一相。
廢總論别。
唯有二相。
總别通論。
即有三相。
所以前後增減不同。
今領解中。
領品初故。
說此六句。
或可品初亦有六相。
曾說諸蘊即勝義谛品由得蘊故也。
此領解中。
即有七相。
以為色蘊即初相故。
問。
何故第二品。
于蘊等法說滅滅作證無永遍知。
此品即說永斷遍知。
而不說滅及滅作證。
解雲。
永斷是集。
遍知即苦。
滅是滅谛。
作證是道。
據實蘊等通有四谛。
各舉一邊。
影略互顯。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三。
依所執性。
說相無性。
如文可知。
若即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
是名依他起相。
釋曰。
自下第二别顯依他。
于中有二。
初明所執所依是依他起。
後依依他起辨二無性。
此即初也。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
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依他起。
辨無性。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
領第三性。
于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依行相中。
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
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
是名圓成實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依依他。
辨圓成實。
後依圓成。
說一分勝義無性。
此即初也。
謂所執相所依依他起性上。
遣所執故。
無性所顯法無我性。
名圓成實。
世尊依此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圓成實。
說一分勝義無性。
如于色蘊。
如是于餘蘊皆應廣說。
釋曰。
自下第二。
類餘蘊等。
于中有五。
一類餘蘊。
二類十二處。
三類十二緣。
四類四食。
五類六界十八界。
此即初也。
如于諸蘊。
如是于十二處。
一一處中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二類十二處領解無性。
準上應知。
于十二支。
一一支中。
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三類十二支。
領解無性。
準上應知。
于四種食。
一一食中。
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四類四種食。
領解無性。
準上應知。
于六界十八界。
一一界中。
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五類六界。
及十八界。
領解無性。
六界即是地水火風及以空識。
準此領解品初所說。
種種界等。
通說六界。
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二領谛等二門說三無性。
于中有二。
初約苦谛。
領解無性。
後類餘谛等領解無性。
前中有二。
初依二性。
領二無性。
後依圓成實。
領勝義無性。
前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于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假名安立。
以為苦谛。
苦谛遍知。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是名遍計所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約所執性。
領相無自性性。
後依依他起。
領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前中有二。
初依依他起。
安立所執。
後依所執施設無性。
此即初也。
謂于所執所依行相。
依他起上。
假名安立。
以為苦谛。
或立苦谛遍知。
是名遍計所執相。
如是二種。
皆有自性。
或差别相。
謂逼迫名苦。
名苦谛自性。
三八苦等。
名苦差别。
知苦谛自相。
名遍知自性。
知苦差别。
遍知差别。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所執性。
施設無性。
謂所執相故。
立相無性。
準上應知。
若即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
是名依他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依依他起。
領生無性及一分勝義無性。
于中有二。
初辨依他起。
後依依他說無性。
此即初也。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依他起。
說二無性。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
依圓成實。
施說一分勝義無性。
于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行中相。
由遍計所執相不實故。
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
是名圓成實相。
釋曰。
自下第二。
正明領解。
于中有二。
初辨圓成實相。
後施設一分勝義無性。
此即初也。
準上應知。
世尊依此。
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施設無性。
如文可知。
如于苦谛。
如是。
于餘谛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二。
類釋餘谛等。
于中有二。
初類餘谛。
後類道品。
此即初也。
謂如苦谛具有三性。
依彼三性。
立三無性。
類此三谛。
皆具三性。
依彼三性。
立三無性。
是故總言。
如于苦谛。
于一一谛。
皆具三性。
廣如中邊及成唯識第八說。
然于此經。
有差别者。
依于苦谛。
說名遍知。
依于集谛。
名為永斷。
依于滅谛。
說名作證。
依于道谛。
名為修習。
如前卷說。
如于聖谛。
如是。
于諸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中。
一一皆應廣說。
釋曰。
自下第二。
依諸道品。
領解無性。
于中有二。
初約七門。
總明領解。
後如是我今下。
别約八道支。
明其領解。
此即第一。
總約七門道品類四聖谛。
約三性義。
辨三無性。
準上應知。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
别約道支中第八正定。
明其領解。
于中有二。
初依二性。
領二無性。
後依圓成。
領勝義無性前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于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假名安立。
以為正定。
及為正定能治所治。
若正修未生令生。
生已堅住。
不忘倍修。
增長廣大。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是名遍計所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約所執。
領相無性。
後依依他。
領生無性及一分勝義無性。
前中有二。
初立所執相。
後施設無性。
此即初也。
八道支中。
第八正定。
分别正定。
餘準可知。
故今分别第八正定。
文有二節。
若于分别等者。
辨所執性所依依他。
後假名安立等者。
依依他起。
安立所執。
就所執中。
安立五事。
一安立正定自性差别。
謂總出定體。
名定自性。
未至中間及四靜慮。
名定差别。
二安立正定。
能治所治自性差别。
謂八道支中。
第八正定。
名為能治。
八耶之中。
第八耶定。
名為所治。
自性差别。
準上應思。
三安立正修未生令生。
四生已堅住。
五不忘位修增長廣大。
此上三門。
皆有自性差别。
尋即可知。
如是五相安立正定。
名所執相。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辨相無性。
準上應知。
若即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
是名依他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依依他起。
領解無性。
于中有二。
初辨依他起。
後依依他辨二無性。
此即初也。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依他起。
辨二無性。
準上可知。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
依圓成實。
領解無性。
于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
即此自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
名圓成實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辨圓成實。
後辨無性。
此即初也。
準上應知。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施設無性。
準上應知。
世尊。
譬如毗濕縛藥。
一切散藥仙藥方中。
皆應安處。
釋曰。
自下第三。
舉喻重顯。
于中四喻。
即為四段。
此即第一毗濕縛藥喻。
于中有二。
先喻。
後合。
此即舉喻。
毗濕縛藥者。
但知此藥有多功能。
此方無名。
故不翻之。
若以此藥。
置諸藥中。
合諸藥草皆有神驗(深密經雲。
毗舒婆藥草者譯家别也)。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于一切不了義經。
皆應安置。
釋曰。
第二舉法同喻。
謂無性等言。
安置一切不了義中。
應皆了知彼經密意。
世尊。
如彩??地遍于一切。
彩??事業。
皆同一味。
或青或黃。
或赤或白。
複能顯發彩??事業。
釋曰。
自下第二。
如彩??地喻。
于中有二。
先喻後法。
此即初也。
謂如彩??青黃等地。
遍于一切衆像事業。
能令事業皆同青等一味地故。
複能顯發一切彩??像事業。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于一切不了義經。
皆同一味。
複能顯發彼諸經中所不了義。
釋曰。
第二舉法同喻。
如文可知。
世尊。
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諸餅果内投之熟蘇。
更生勝味。
釋曰。
自下第三熟蘇勝味喻。
于中有二。
先喻後法。
此即喻也。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置于一切不了義經生勝歡喜。
釋曰。
此即舉法同喻。
尋文可知。
世尊。
譬如虛空。
遍一切處。
皆同一味。
不障一切所作事業。
釋曰。
自下第四。
虛空一味喻。
于中有二。
先喻後法。
此即喻也。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于一切不了義經。
皆同一味。
不障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大乘所修事業。
說是語已。
釋曰。
此即舉法同喻。
謂無性性了義言教。
遍于一切不了義經。
皆悉同此一無性味。
不障一切三乘事業。
爾時世尊。
歎勝義生菩薩曰。
善哉善哉。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勸持。
于中有四。
一總贊善哉。
二贊領深義。
三贊能作喻。
四歎勝勸學。
此即第一總贊善哉。
善男子。
汝今乃能善解如來所說甚深密意言義。
釋曰。
此即第二贊領深義。
複于此義。
善作譬喻。
所謂世間毗濕縛藥雜彩??池熟蘇虛空。
釋曰。
此即第三贊能作喻。
勝義生。
如是如是。
更無有異。
如是如是。
汝應受持。
釋曰。
此即第四。
印可勸持。
爾時。
勝義生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初于一時。
在婆羅痆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轉正法輪。
釋曰。
自下第四。
校量歎勝分。
于中有二。
初菩薩請問。
後爾時下。
世尊正說。
前中有二。
初明三轉勝劣不同。
後世尊若善男子下。
正發問辭辨福勝劣。
前中三輪。
即分為三。
此即第一四谛法輪。
于中有二。
初正明法輪。
後雖是下。
顯教是劣。
此即初也。
文有五節。
一辨問答者。
二明說時。
三顯說處。
四解所為。
五釋法輪。
言爾時等者。
辨問答人也。
言初于一時者。
說經時也。
謂三法輪中。
說初輪時。
言在婆羅痆斯等者。
說經處也。
深密經雲。
于婆羅奈城仙人集處諸禽獸遊處。
若依真谛解節記雲。
第一時。
于婆羅?鹿園仙人集處。
此處有三德故三種人恒集此處。
言三德者。
一謂林德。
樹枝蔭覆。
春則遮雨。
夏能遮熱。
冬複遮風。
二謂水德。
恒具有五。
輕。
冷。
軟。
美。
香。
三謂他德。
林外曠野一切鳥獸皆來集聚。
飲食無畏。
又此地下有大寶藏。
廣四十裡。
深四十裡。
有時出現。
但人不得取。
若輪王出世。
得用此寶。
而鹿園自有二義。
一謂昔時此地有無量鹿。
國王欲取鹿。
鹿王白。
日日煞一可得無量時羹。
後日煞次一懷胎鹿。
鹿王愍念。
自代就死。
國王見之。
因相顧訪。
鹿王仍為說菩薩道。
國王聞之。
即得解悟。
遂放諸鹿。
(廣說鹿王代鹿母死。
如智度論第十六說也)二謂轉法輪時。
有三鹿恒來佛所聽法。
三種人者。
佛未出世。
世間仙人。
皆集此地。
修學仙道。
二佛未出世。
一切緣覺。
皆集此地。
修緣覺道。
三佛既出世。
與諸聲聞。
共集此處。
依大嚴經。
名仙人堕處及施鹿林。
彼第一雲。
一生補處菩薩。
将欲下生。
有天子下閻浮提。
告辟支佛言。
仁者應舍此土。
何以故。
十二年後。
當有菩薩降神入胎。
是時波羅奈國五百辟支佛。
聞天語已。
從座而起。
踴在虛空。
高七多羅樹。
作入燒身。
入于涅槃。
唯有舍利從空而下。
是故此地名仙人堕處。
複有過去有仁慈王。
施于群鹿無畏之處。
是故彼地亦名仙人鹿苑。
具說如彼。
依大婆沙百八十三雲。
佛于波羅痆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
為憍陳那等。
轉正法輪。
問。
何故名波羅痆斯。
答。
此即是河名。
去其不遠。
造立王城。
是故此城亦名波羅痆斯。
問何故名仙人論處。
答。
若作是說。
諸佛定于此處。
轉法輪者。
彼說佛是最勝仙人。
皆于此處。
初轉法輪。
故名仙人論處。
若作是說。
諸佛非定于此轉法輪者。
彼說應言仙人住處。
謂佛出世時。
有佛大仙及聖弟子。
仙衆所住。
佛不世時。
有獨覺仙人所住。
若無獨覺時。
有世俗五通仙住。
以此處恒有諸仙已住今住當住。
故名仙人住處。
有說應言仙人堕處。
昔有五百仙人。
飛行空行。
至此遇退因緣。
一時堕落。
問。
何故名施鹿林。
答。
恒有諸鹿。
遊止此林。
故名鹿林。
昔有國王。
名梵達多。
以此林施與群鹿故。
名施鹿林。
如羯蘭铎迦長者。
于王舍城竹園中。
穿一池。
以施羯蘭铎迦鳥。
令其遊戲。
因名施羯蘭铎迦池。
此亦如是。
故名施鹿林。
若依世親菩薩轉法輪論。
有其四緣故。
依彼林而轉法輪。
故彼雲。
以何義故。
舍于勝處多衆集處。
于波羅奈小人衆處。
在波吒離樹影蔭下鹿苑之中。
而轉法輪。
彼義今釋。
世尊往昔六十千億那由他會廣行施故。
以曾供養六十千億那由他佛。
又于彼處。
已有九十一億千佛。
轉于法輪。
又彼處常饒寂靜仙人。
有如是等諸功德故。
廣說如彼。
言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解所為人。
三乘之中。
唯為聲聞人也。
依大婆沙俱舍正理轉法輪論。
為五比丘。
(五比丘者。
依四分律。
一憍陳如。
二阿濕卑。
三摩诃男。
四婆提。
五婆敷。
五分律雲。
憍陳如?提婆頗頞鞞摩诃納)依瑜伽論第九十五。
為憍陳那。
今依此經。
通為一切聲聞乘者。
轉四谛法。
言以四谛相轉正法輪者。
正釋法輪。
謂三周正轉十二行相法輪。
如轉法輪經。
然此法轉。
略以四門分别。
一釋名字。
二出體性。
三問答解釋。
四釋十二行。
言釋名者。
如契經說。
世尊轉法輪。
毗婆沙一百八十二雲。
問。
何故名法輪。
答。
此輪是法所成。
法為自性。
故名法轉。
如世間輪。
金等所成。
金等為性。
名金等輪。
此亦如是。
有說。
此輪能淨聖慧法眼。
故名法輪。
有說。
此輪能治非法輪故名法輪。
非法輪者。
謂布剌?等六師所轉八耶支輪。
問。
何故名輪。
輪是何義答。
動轉不住。
是轉義。
舍此趣彼。
是輪義。
能伏怨敵義。
是輪義。
如是等義。
故名為輪。
言動轉不住者。
見道是速疾道。
不越期心道。
于動轉不住。
最為随順故。
言舍此趣彼者。
見道中。
舍苦現觀。
趣集現觀。
乃至。
舍滅現觀。
趣道現觀故。
言能伏怨敵義者。
如轉輪王所有輪寶。
降伏四洲所有怨敵。
如是行者。
以見道輪。
降伏四谛所有煩惱。
故名法輪。
所言輪者。
依轉動義。
令他身中聖道起故。
名之為轉。
故婆沙。
問。
若彼身中聖道生時。
即彼名為轉法輪者。
何故說佛轉法輪耶。
答。
依能轉因。
故作是說。
謂彼身中所有聖道。
世尊若不以言說手為其轉者。
即彼聖道。
無因得生。
彼聖道生。
皆由佛力。
是故說佛初轉法輪。
薩婆多宗。
義如上釋。
若依經部。
有其二義。
一者聖教。
二者聖道。
由此聖教往他相續。
故名為轉。
故俱舍二十四雲。
所有法門。
名法輪。
應可正理。
雲何名轉。
由此法門。
往他相續令解義故。
或諸聖道。
皆是法輪。
于所化生身中轉故。
于他相續。
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
故名已轉。
大乘亦爾。
具有二義。
如瑜伽說。
後當分别。
言出體者。
諸說不同。
一薩婆多宗。
依俱舍等。
唯八聖道。
以為自性。
故俱舍二十四雲。
頌曰。
所說沙門性 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 于中唯見道 說名為法輪 由速等似輪 或具輪等故 解雲。
于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
準此故知。
唯在見道。
八支為體。
雜心第十。
亦同俱舍。
故彼頌曰。
牟尼說見道 疾故名法輪 或說覺八枝 轉至于他身 解雲。
上半薩婆多義。
下半頌顯尊者瞿沙所立宗義。
通于修位。
大唐三藏翻為妙音。
廣說如彼。
又大婆沙一百八十二雲。
雲何法輪。
如來法身有差别故。
無量功德最勝差别。
若依瑜伽。
三乘無餘涅槃。
無有上中下品差别。
故瑜伽論第八十雲。
非此無餘涅槃界中可得安立上中下品高下勝劣。
此是如來。
是聲聞等。
廣說如彼。
一切義成等者。
義謂義利。
謂于無餘涅槃真如體上。
一切無為功德義成。
遠離煩惱所依苦身。
不同有餘唯離煩惱。
依此涅槃二種異說。
所謂常樂。
以離惑故說之為常。
離苦故說之為樂。
若依瑜伽。
有三義故。
說之為常。
有二義故。
名之為樂。
故八十雲。
問。
何因緣故當言是常。
答清淨真如之所顯故。
非緣生故。
無生滅故。
問。
當言是樂。
當言非樂。
答由勝義樂。
當言是樂。
非由受樂。
說名為樂。
何以故。
一切煩惱及所生苦。
皆超越故。
準此瑜伽。
依三常義。
二種樂義。
由此常樂二種義别。
故作此言二種異說。
爾時勝義生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諸佛如來密意語言甚奇希有。
乃至微妙最微妙。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最難通達。
釋曰。
自下第三菩薩領解受持分。
于中有二。
初菩薩領解。
後爾時世尊下。
如來勸持。
前中有三。
初贊教甚深。
次如是下。
申自領解。
後世尊譬如下。
舉喻重顯。
此即第一贊教甚深。
文有二節。
初總贊歎功能希有。
後乃至下别贊歎也。
言微妙甚深難通達者。
如其次第。
超過凡夫二乘菩薩。
三位别故。
或可超過聲聞。
緣覺菩薩位故。
或可超過三僧祗位菩薩境故。
說此三名。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自領解。
于中有二。
初領蘊等五門說三無性。
後領谛等二門說三無性。
前中有二。
初約色蘊說三無性。
後類餘蘊等。
就色蘊中複分為二。
初領前二性。
後領第三性。
前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于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假名安立。
以為色蘊。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假名安立。
為色蘊生。
為色蘊滅。
及為色蘊永斷遍知。
或自性。
或差别相。
是名遍計所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明所執相。
後明依他性。
就所就中。
文别有二。
初依依他。
立所執性。
後世尊依此下。
依所執性。
說相無性。
此即初也。
文有三節。
一明分别所行所依行相。
二明色蘊自性差别。
三辨色蘊生滅永斷遍知。
分别所行者。
分别即是能遍計度心。
及心所所行言。
顯彼所執性實色蘊等。
是彼分别所行境故。
名為所行。
又解。
所行是依他假色蘊等。
即彼分别所緣緣故。
名為所行。
言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者。
所說行相。
自有兩說。
一雲。
行謂見分。
能緣行解。
相即相分。
是所緣相。
一雲行相。
即是有為行相。
總說依他。
以為行相。
兩說之中。
後說為勝。
若依前說。
不攝依他見等分故。
安立色蘊自性差别者。
總相出體。
名為自性。
即自性上。
有漏無漏。
可見不可見等。
名為差别。
安立色蘊生滅等者。
未有而有。
名之為生。
已有還無稱之為滅。
總辨生滅。
名為自性。
刹那生滅及一期等。
名為差别。
染污色蘊。
名為永斷。
不染色蘊。
名曰遍知。
或集義邊。
名為永斷。
苦谛義邊。
名曰遍知。
如是永斷遍知。
若總辨永斷。
名永斷自性。
若見修等斷。
名永斷差别。
總者色蘊自性名遍知自性。
别知色蘊差别。
名遍知差别。
如是安立。
名為遍計所執相。
問。
勝義谛品。
總有六相。
謂得蘊故。
得蘊相故。
得蘊起故。
得蘊盡故。
得蘊滅故。
得蘊滅作證故。
依此品初。
但說五相。
此領解中。
說有六句。
如何前後有此差别。
解曰前後通論。
總有十相。
勝義谛品。
說有六相。
無性品初更加二相。
謂永斷遍知。
此領解中。
複加二相。
謂自性差别此十相中。
自性差别。
及以相故。
其數不定。
廢别論總。
唯有一相。
廢總論别。
唯有二相。
總别通論。
即有三相。
所以前後增減不同。
今領解中。
領品初故。
說此六句。
或可品初亦有六相。
曾說諸蘊即勝義谛品由得蘊故也。
此領解中。
即有七相。
以為色蘊即初相故。
問。
何故第二品。
于蘊等法說滅滅作證無永遍知。
此品即說永斷遍知。
而不說滅及滅作證。
解雲。
永斷是集。
遍知即苦。
滅是滅谛。
作證是道。
據實蘊等通有四谛。
各舉一邊。
影略互顯。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三。
依所執性。
說相無性。
如文可知。
若即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
是名依他起相。
釋曰。
自下第二别顯依他。
于中有二。
初明所執所依是依他起。
後依依他起辨二無性。
此即初也。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
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依他起。
辨無性。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
領第三性。
于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依行相中。
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
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
是名圓成實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依依他。
辨圓成實。
後依圓成。
說一分勝義無性。
此即初也。
謂所執相所依依他起性上。
遣所執故。
無性所顯法無我性。
名圓成實。
世尊依此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圓成實。
說一分勝義無性。
如于色蘊。
如是于餘蘊皆應廣說。
釋曰。
自下第二。
類餘蘊等。
于中有五。
一類餘蘊。
二類十二處。
三類十二緣。
四類四食。
五類六界十八界。
此即初也。
如于諸蘊。
如是于十二處。
一一處中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二類十二處領解無性。
準上應知。
于十二支。
一一支中。
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三類十二支。
領解無性。
準上應知。
于四種食。
一一食中。
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四類四種食。
領解無性。
準上應知。
于六界十八界。
一一界中。
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五類六界。
及十八界。
領解無性。
六界即是地水火風及以空識。
準此領解品初所說。
種種界等。
通說六界。
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二領谛等二門說三無性。
于中有二。
初約苦谛。
領解無性。
後類餘谛等領解無性。
前中有二。
初依二性。
領二無性。
後依圓成實。
領勝義無性。
前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于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假名安立。
以為苦谛。
苦谛遍知。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是名遍計所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約所執性。
領相無自性性。
後依依他起。
領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前中有二。
初依依他起。
安立所執。
後依所執施設無性。
此即初也。
謂于所執所依行相。
依他起上。
假名安立。
以為苦谛。
或立苦谛遍知。
是名遍計所執相。
如是二種。
皆有自性。
或差别相。
謂逼迫名苦。
名苦谛自性。
三八苦等。
名苦差别。
知苦谛自相。
名遍知自性。
知苦差别。
遍知差别。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所執性。
施設無性。
謂所執相故。
立相無性。
準上應知。
若即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
是名依他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依依他起。
領生無性及一分勝義無性。
于中有二。
初辨依他起。
後依依他說無性。
此即初也。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依他起。
說二無性。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
依圓成實。
施說一分勝義無性。
于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行中相。
由遍計所執相不實故。
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
是名圓成實相。
釋曰。
自下第二。
正明領解。
于中有二。
初辨圓成實相。
後施設一分勝義無性。
此即初也。
準上應知。
世尊依此。
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施設無性。
如文可知。
如于苦谛。
如是。
于餘谛皆應廣說。
釋曰。
此即第二。
類釋餘谛等。
于中有二。
初類餘谛。
後類道品。
此即初也。
謂如苦谛具有三性。
依彼三性。
立三無性。
類此三谛。
皆具三性。
依彼三性。
立三無性。
是故總言。
如于苦谛。
于一一谛。
皆具三性。
廣如中邊及成唯識第八說。
然于此經。
有差别者。
依于苦谛。
說名遍知。
依于集谛。
名為永斷。
依于滅谛。
說名作證。
依于道谛。
名為修習。
如前卷說。
如于聖谛。
如是。
于諸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中。
一一皆應廣說。
釋曰。
自下第二。
依諸道品。
領解無性。
于中有二。
初約七門。
總明領解。
後如是我今下。
别約八道支。
明其領解。
此即第一。
總約七門道品類四聖谛。
約三性義。
辨三無性。
準上應知。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
别約道支中第八正定。
明其領解。
于中有二。
初依二性。
領二無性。
後依圓成。
領勝義無性前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于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假名安立。
以為正定。
及為正定能治所治。
若正修未生令生。
生已堅住。
不忘倍修。
增長廣大。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是名遍計所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約所執。
領相無性。
後依依他。
領生無性及一分勝義無性。
前中有二。
初立所執相。
後施設無性。
此即初也。
八道支中。
第八正定。
分别正定。
餘準可知。
故今分别第八正定。
文有二節。
若于分别等者。
辨所執性所依依他。
後假名安立等者。
依依他起。
安立所執。
就所執中。
安立五事。
一安立正定自性差别。
謂總出定體。
名定自性。
未至中間及四靜慮。
名定差别。
二安立正定。
能治所治自性差别。
謂八道支中。
第八正定。
名為能治。
八耶之中。
第八耶定。
名為所治。
自性差别。
準上應思。
三安立正修未生令生。
四生已堅住。
五不忘位修增長廣大。
此上三門。
皆有自性差别。
尋即可知。
如是五相安立正定。
名所執相。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辨相無性。
準上應知。
若即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
是名依他起相。
釋曰。
自下第二。
依依他起。
領解無性。
于中有二。
初辨依他起。
後依依他辨二無性。
此即初也。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
依依他起。
辨二無性。
準上可知。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釋曰。
自下第二。
依圓成實。
領解無性。
于中有二。
初總标領解。
後别釋領解。
此即初也。
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
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
即此自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
名圓成實相。
釋曰。
自下第二。
别釋領解。
于中有二。
初辨圓成實。
後辨無性。
此即初也。
準上應知。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釋曰。
此即第二施設無性。
準上應知。
世尊。
譬如毗濕縛藥。
一切散藥仙藥方中。
皆應安處。
釋曰。
自下第三。
舉喻重顯。
于中四喻。
即為四段。
此即第一毗濕縛藥喻。
于中有二。
先喻。
後合。
此即舉喻。
毗濕縛藥者。
但知此藥有多功能。
此方無名。
故不翻之。
若以此藥。
置諸藥中。
合諸藥草皆有神驗(深密經雲。
毗舒婆藥草者譯家别也)。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于一切不了義經。
皆應安置。
釋曰。
第二舉法同喻。
謂無性等言。
安置一切不了義中。
應皆了知彼經密意。
世尊。
如彩??地遍于一切。
彩??事業。
皆同一味。
或青或黃。
或赤或白。
複能顯發彩??事業。
釋曰。
自下第二。
如彩??地喻。
于中有二。
先喻後法。
此即初也。
謂如彩??青黃等地。
遍于一切衆像事業。
能令事業皆同青等一味地故。
複能顯發一切彩??像事業。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于一切不了義經。
皆同一味。
複能顯發彼諸經中所不了義。
釋曰。
第二舉法同喻。
如文可知。
世尊。
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諸餅果内投之熟蘇。
更生勝味。
釋曰。
自下第三熟蘇勝味喻。
于中有二。
先喻後法。
此即喻也。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置于一切不了義經生勝歡喜。
釋曰。
此即舉法同喻。
尋文可知。
世尊。
譬如虛空。
遍一切處。
皆同一味。
不障一切所作事業。
釋曰。
自下第四。
虛空一味喻。
于中有二。
先喻後法。
此即喻也。
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于一切不了義經。
皆同一味。
不障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大乘所修事業。
說是語已。
釋曰。
此即舉法同喻。
謂無性性了義言教。
遍于一切不了義經。
皆悉同此一無性味。
不障一切三乘事業。
爾時世尊。
歎勝義生菩薩曰。
善哉善哉。
釋曰。
自下第二。
如來勸持。
于中有四。
一總贊善哉。
二贊領深義。
三贊能作喻。
四歎勝勸學。
此即第一總贊善哉。
善男子。
汝今乃能善解如來所說甚深密意言義。
釋曰。
此即第二贊領深義。
複于此義。
善作譬喻。
所謂世間毗濕縛藥雜彩??池熟蘇虛空。
釋曰。
此即第三贊能作喻。
勝義生。
如是如是。
更無有異。
如是如是。
汝應受持。
釋曰。
此即第四。
印可勸持。
爾時。
勝義生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初于一時。
在婆羅痆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轉正法輪。
釋曰。
自下第四。
校量歎勝分。
于中有二。
初菩薩請問。
後爾時下。
世尊正說。
前中有二。
初明三轉勝劣不同。
後世尊若善男子下。
正發問辭辨福勝劣。
前中三輪。
即分為三。
此即第一四谛法輪。
于中有二。
初正明法輪。
後雖是下。
顯教是劣。
此即初也。
文有五節。
一辨問答者。
二明說時。
三顯說處。
四解所為。
五釋法輪。
言爾時等者。
辨問答人也。
言初于一時者。
說經時也。
謂三法輪中。
說初輪時。
言在婆羅痆斯等者。
說經處也。
深密經雲。
于婆羅奈城仙人集處諸禽獸遊處。
若依真谛解節記雲。
第一時。
于婆羅?鹿園仙人集處。
此處有三德故三種人恒集此處。
言三德者。
一謂林德。
樹枝蔭覆。
春則遮雨。
夏能遮熱。
冬複遮風。
二謂水德。
恒具有五。
輕。
冷。
軟。
美。
香。
三謂他德。
林外曠野一切鳥獸皆來集聚。
飲食無畏。
又此地下有大寶藏。
廣四十裡。
深四十裡。
有時出現。
但人不得取。
若輪王出世。
得用此寶。
而鹿園自有二義。
一謂昔時此地有無量鹿。
國王欲取鹿。
鹿王白。
日日煞一可得無量時羹。
後日煞次一懷胎鹿。
鹿王愍念。
自代就死。
國王見之。
因相顧訪。
鹿王仍為說菩薩道。
國王聞之。
即得解悟。
遂放諸鹿。
(廣說鹿王代鹿母死。
如智度論第十六說也)二謂轉法輪時。
有三鹿恒來佛所聽法。
三種人者。
佛未出世。
世間仙人。
皆集此地。
修學仙道。
二佛未出世。
一切緣覺。
皆集此地。
修緣覺道。
三佛既出世。
與諸聲聞。
共集此處。
依大嚴經。
名仙人堕處及施鹿林。
彼第一雲。
一生補處菩薩。
将欲下生。
有天子下閻浮提。
告辟支佛言。
仁者應舍此土。
何以故。
十二年後。
當有菩薩降神入胎。
是時波羅奈國五百辟支佛。
聞天語已。
從座而起。
踴在虛空。
高七多羅樹。
作入燒身。
入于涅槃。
唯有舍利從空而下。
是故此地名仙人堕處。
複有過去有仁慈王。
施于群鹿無畏之處。
是故彼地亦名仙人鹿苑。
具說如彼。
依大婆沙百八十三雲。
佛于波羅痆斯仙人論處施鹿林中。
為憍陳那等。
轉正法輪。
問。
何故名波羅痆斯。
答。
此即是河名。
去其不遠。
造立王城。
是故此城亦名波羅痆斯。
問何故名仙人論處。
答。
若作是說。
諸佛定于此處。
轉法輪者。
彼說佛是最勝仙人。
皆于此處。
初轉法輪。
故名仙人論處。
若作是說。
諸佛非定于此轉法輪者。
彼說應言仙人住處。
謂佛出世時。
有佛大仙及聖弟子。
仙衆所住。
佛不世時。
有獨覺仙人所住。
若無獨覺時。
有世俗五通仙住。
以此處恒有諸仙已住今住當住。
故名仙人住處。
有說應言仙人堕處。
昔有五百仙人。
飛行空行。
至此遇退因緣。
一時堕落。
問。
何故名施鹿林。
答。
恒有諸鹿。
遊止此林。
故名鹿林。
昔有國王。
名梵達多。
以此林施與群鹿故。
名施鹿林。
如羯蘭铎迦長者。
于王舍城竹園中。
穿一池。
以施羯蘭铎迦鳥。
令其遊戲。
因名施羯蘭铎迦池。
此亦如是。
故名施鹿林。
若依世親菩薩轉法輪論。
有其四緣故。
依彼林而轉法輪。
故彼雲。
以何義故。
舍于勝處多衆集處。
于波羅奈小人衆處。
在波吒離樹影蔭下鹿苑之中。
而轉法輪。
彼義今釋。
世尊往昔六十千億那由他會廣行施故。
以曾供養六十千億那由他佛。
又于彼處。
已有九十一億千佛。
轉于法輪。
又彼處常饒寂靜仙人。
有如是等諸功德故。
廣說如彼。
言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解所為人。
三乘之中。
唯為聲聞人也。
依大婆沙俱舍正理轉法輪論。
為五比丘。
(五比丘者。
依四分律。
一憍陳如。
二阿濕卑。
三摩诃男。
四婆提。
五婆敷。
五分律雲。
憍陳如?提婆頗頞鞞摩诃納)依瑜伽論第九十五。
為憍陳那。
今依此經。
通為一切聲聞乘者。
轉四谛法。
言以四谛相轉正法輪者。
正釋法輪。
謂三周正轉十二行相法輪。
如轉法輪經。
然此法轉。
略以四門分别。
一釋名字。
二出體性。
三問答解釋。
四釋十二行。
言釋名者。
如契經說。
世尊轉法輪。
毗婆沙一百八十二雲。
問。
何故名法輪。
答。
此輪是法所成。
法為自性。
故名法轉。
如世間輪。
金等所成。
金等為性。
名金等輪。
此亦如是。
有說。
此輪能淨聖慧法眼。
故名法輪。
有說。
此輪能治非法輪故名法輪。
非法輪者。
謂布剌?等六師所轉八耶支輪。
問。
何故名輪。
輪是何義答。
動轉不住。
是轉義。
舍此趣彼。
是輪義。
能伏怨敵義。
是輪義。
如是等義。
故名為輪。
言動轉不住者。
見道是速疾道。
不越期心道。
于動轉不住。
最為随順故。
言舍此趣彼者。
見道中。
舍苦現觀。
趣集現觀。
乃至。
舍滅現觀。
趣道現觀故。
言能伏怨敵義者。
如轉輪王所有輪寶。
降伏四洲所有怨敵。
如是行者。
以見道輪。
降伏四谛所有煩惱。
故名法輪。
所言輪者。
依轉動義。
令他身中聖道起故。
名之為轉。
故婆沙。
問。
若彼身中聖道生時。
即彼名為轉法輪者。
何故說佛轉法輪耶。
答。
依能轉因。
故作是說。
謂彼身中所有聖道。
世尊若不以言說手為其轉者。
即彼聖道。
無因得生。
彼聖道生。
皆由佛力。
是故說佛初轉法輪。
薩婆多宗。
義如上釋。
若依經部。
有其二義。
一者聖教。
二者聖道。
由此聖教往他相續。
故名為轉。
故俱舍二十四雲。
所有法門。
名法輪。
應可正理。
雲何名轉。
由此法門。
往他相續令解義故。
或諸聖道。
皆是法輪。
于所化生身中轉故。
于他相續。
見道生時。
已至轉初。
故名已轉。
大乘亦爾。
具有二義。
如瑜伽說。
後當分别。
言出體者。
諸說不同。
一薩婆多宗。
依俱舍等。
唯八聖道。
以為自性。
故俱舍二十四雲。
頌曰。
所說沙門性 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 于中唯見道 說名為法輪 由速等似輪 或具輪等故 解雲。
于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
準此故知。
唯在見道。
八支為體。
雜心第十。
亦同俱舍。
故彼頌曰。
牟尼說見道 疾故名法輪 或說覺八枝 轉至于他身 解雲。
上半薩婆多義。
下半頌顯尊者瞿沙所立宗義。
通于修位。
大唐三藏翻為妙音。
廣說如彼。
又大婆沙一百八十二雲。
雲何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