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第五(經本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西明寺沙門 圓測 撰
無自性相品第五之餘
複次勝義生。
如是于我善說善制法毗奈耶最極清淨意樂所說善教法中。
諸有情類。
意解種種差别可得。
釋曰。
自下第五釋密意教意解差别。
于中有三。
初略标依教意解差别。
次善男子下。
廣辨依教意解不同。
後善男子如是已下。
總結依教意解差别。
此即初也。
釋此經文自有釋。
一雲。
善說即三藏中素怛纜藏。
善制法者。
是達摩藏。
毗奈耶者。
即毗奈耶。
一雲。
善說。
即是三中。
素怛纜藏。
阿毗達摩。
善制法毗奈耶者即毗奈耶。
一雲。
善說善制法者。
通舉三藏。
如來善說善制法故。
毗奈耶者。
此雲調伏。
三藏皆有調惡之用。
名毗奈耶。
又亦名滅。
三藏皆有滅惡之義故。
無性攝論雲。
或一切善能滅衆惡。
名毗奈耶。
言善說善制多。
瑜伽八十三雲。
道理所攝故。
任持勝德故。
文義巧妙故。
謂文句善圓滿故。
故名善說。
制立一切所應學處故。
名善制法。
毗奈耶者。
瑜伽九十八雲。
八聖道支會正理故。
說名為法。
能滅一切諸煩惱故。
名毗奈耶。
最極清淨意樂所說者。
辨能說者說法意樂。
然說法意樂。
諸說不同。
若依龍猛。
說法有二。
一生死之說法。
必依尋伺。
二法身菩薩說法。
不依尋伺。
故智度論第十七雲。
複次爾時菩薩常入禅定。
攝心不動。
不生覺觀。
亦能為十方一切衆生。
以無量音聲說法而度脫之。
是名禅波羅蜜。
問。
如經中說。
先有覺觀思惟。
然後能說法。
入禅定中無語覺觀。
不應得說法。
汝今雲何言禅定中不生覺觀而為衆生說法。
答曰。
生死人入禅定。
先。
以語覺觀。
然後說法。
法身菩薩。
離生死身。
知一切諸法常住。
如禅定相。
不見有亂。
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
為衆生說法。
而菩薩心無所分别。
如阿羅漢琴常自出聲随意而作。
無人彈者。
此亦無散心。
亦無攝心。
是福德報生故。
随人意出聲。
法身菩薩如是。
無所分别。
亦無散心。
亦無說法相。
是無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緣故。
是法身菩薩。
種種法音随應而出。
廣說如彼。
無有尋伺說法衆中。
如來最勝。
故言最極清淨意樂所說。
若依親光。
八地已上皆無尋伺。
而能說法。
彼說尋伺。
唯有漏故。
無有尋伺。
說法衆中。
如來最勝。
故言最極清淨意樂所說。
依護法宗。
金剛已還諸菩薩衆。
為他說法。
必假尋伺。
于藥病等。
未遍知故。
由此道理。
八地已上。
無漏尋伺亦能說法。
于佛果位已究竟故。
無功用說不假尋伺。
而能說法。
故成唯識第七卷雲。
未究竟位。
于藥病等。
未遍知故。
後得智中。
為他說法。
必假尋伺。
非如佛地無功用說。
是故說言最極清淨意樂所說。
問。
十地菩薩。
依尋伺說。
智度所說。
如何會釋。
答。
論者意異。
不可會釋。
如智度說。
尋伺俱起。
彌勒等宗。
必不俱起。
如是等異。
其例非一。
故不須會。
問。
依護法宗。
十地已還。
皆依尋伺。
金剛喻定。
是第四定。
既無尋伺。
應不說法。
答。
雖無第四靜慮尋伺。
而由元起下地尋伺。
于等覺位。
亦得說法。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亦唯此釋。
言善教法中者。
是所說教。
瑜伽九十四雲。
由四種相。
應知世尊所說聖教名善說法。
一能趣寂靜。
能定證得有餘依涅槃界故。
二能般涅槃。
能令證得無餘依涅槃界故。
三能趣菩提。
能令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三菩提故。
四善遊分别最極究竟現量所顯無上大師所開示故。
具上諸義。
故言善教法中。
言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别可得者。
此即正明意解不同。
有其四種。
一信解教義。
二唯信教義。
三信教不信義。
四教義俱不信。
故言種種。
如後當釋。
善男子。
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釋曰。
自下第二廣釋依教意解不同。
于中有二。
初舉所依。
後教于是經下。
正釋有情意解不同。
前中有二。
初明教所依理。
後由深密意下。
明依理說教。
此即初也。
謂依所說三無自性。
于不了義隐密相教。
為所依止。
由深密意。
于所宣說不了義經。
以隐密相。
說諸法要。
謂一切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釋曰。
此即第二依理說教。
文有三節。
初說教之意。
次辨教隐密。
後正示密教。
言由深密意者。
說教之意。
謂能證知三種無性甚深密意。
言于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隐密相說諸法要者。
辨教隐密。
諸謂聖教隐顯不同。
今于此中。
隐有說無。
故言隐密。
言法要者。
要謂要略。
此中意者。
由深密意。
于不了經。
依三性以隐密相。
說一切法無自性等諸法要言。
言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等者。
此即第三正示密教。
如前廣說。
于是經中。
若諸有情。
已種上品善根。
已清淨諸鄣。
已成熟相續。
已多修勝解。
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釋曰。
自下第二正明有情意解不同。
于中有四。
一五事具足信解人。
二五事不具能信人。
三生信随言執着人。
四五事全無不信人。
然此四人。
種善根等五事多少。
分成六人。
一五事具足。
二有四阙一。
三有三阙二。
四有二阙三。
五有一阙四。
六五事全無。
此即初也。
于中有二。
初明成就五事。
後彼若下。
聞教解悟。
此即初也。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于我甚深密意言說。
如實解了。
釋曰。
自下第二聞教解了。
于中有二。
初明聞教解了。
後于如是下。
解了勝利。
此即初也。
謂聞法已。
于佛所說密意言說所顯法義。
如實解了。
于如是法。
深生信解。
于如是義。
以無倒慧。
如實通達。
依此通達善修習故。
速疾能證最極究竟。
釋曰。
自下第二解了勝利。
于中有二。
初明解了法義勝利。
後亦于下。
信佛勝利。
此即初也。
文有兩節。
初于法信解。
後于義信解。
就信義中。
文複三節。
初于見道如實通達。
次修習位。
依此通達。
能善修習。
後于究竟。
速疾能證菩提涅槃。
亦于我所。
深生淨信。
知是如來應正等覺于一切法現正等覺。
釋曰。
自下第二信佛勝利。
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
已清淨諸鄣。
已成熟相續。
已多修習勝解。
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釋曰。
自下第二五事不具能信人。
于中有二。
初明不具五事。
後能生信心。
此即初也。
此明行人雖不具五。
由成四事。
而能生信。
四事差别。
如前已說。
其性質直。
是質直類。
雖無力能思擇廢立。
而不安住自見取中。
釋曰。
自下第二明能生信心。
于中有三。
初明不住自見能生信心。
次于此經下。
由生信心故自輕而住。
後于此經下。
由自輕故。
能修福智。
前中有三。
初明不住自見。
次辨聞教生信。
後顯其信相。
此即初也。
性質直者。
謂即是信。
故維摩雲。
直心是道場。
言直心者。
即是信心。
智度論雲。
佛法海中信能入故。
故知質直即是信心。
此意說雲。
性質直故。
雖無慧力。
簡擇聖教是非道理。
而不安住自見所中。
更複進求了義經故。
如是于餘不了義經。
不如真文而生執着。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于我甚深秘密言說。
雖無力能如實解了。
然于此法。
能生勝解。
發清淨信。
釋曰。
自下第二明聞教生信。
由彼不住自見取故。
彼聞法已。
雖無力能解了言說。
然于此教。
而發信心。
信此經典。
是如來說。
是其甚深。
顯現甚深。
空性相應。
難見難悟。
不可尋思。
非諸尋思所行境界。
微細詳審聰明智者之所解了。
釋曰。
自下第三顯其信相。
謂信此經。
具六義故。
是其甚深。
一信此經典等者。
謂信此經典等者。
謂信此經是佛說故。
是其甚深。
二顯現甚深者。
謂此經典分明顯現甚深義。
故名顯現甚深。
三空性相應者。
謂此聖教诠空性故。
與空相稱。
故名空性相應。
四難見難悟者。
謂此經典。
凡夫不能見。
二乘不能悟。
又解。
凡夫二乘皆不見悟。
故名難見難悟。
五不可尋思等者。
謂此聖教。
超尋思境故。
不可尋思也。
尋思即是三界有漏心心所法。
或可尋思即不定中尋伺二法。
六微細等者。
謂此聖教他上菩薩微細詳審聰明智者所解了也。
于此經典所說義中。
自輕而住。
作如是言。
諸佛菩提為最甚深。
諸法法性亦最甚深。
唯佛如來能善了達。
非是我等所能解了。
釋曰。
自下第二由生信故。
自輕而住。
于中有二。
初于所說義自輕而住。
後于能說教自輕而住。
此即初也。
于此經所說義中。
自輕己智不能解了。
便作是言。
諸佛所有能證菩提真俗二智為最甚深。
所證諸法真俗二性亦最甚深。
遠離所取能取性故。
唯佛如來而能了達。
非我少智之所能知。
如婆沙說。
諸法性相甚深微妙。
唯一切智乃可窮盡。
又勝鬘雲。
若善男子。
于諸深法。
不自了知。
仰推世尊。
非我境界。
唯佛所知。
有如是等諸教非一。
諸佛如來。
為彼種種勝解有情。
轉正法教。
諸佛如來無邊智見。
我等智見。
猶如牛迹。
釋曰。
此即第二約能說教自輕而住。
然諸如來随所攝受有情意樂。
轉法教。
而能說智無量無邊。
我等智見。
比佛智見。
猶如牛迹等于大海。
(深密經雲。
以諸如來無邊智慧所知如海。
而我知見如牛迹水)。
如此經典。
雖能恭敬。
為他宣說。
書寫護持。
披閱流布。
殷重供養。
受誦溫習。
然由未能以其修相發起加行。
釋曰。
此即第三由自輕故。
能生福智。
于中有二。
初由自輕故。
未能通達。
後未通達故。
更修福智。
前中有二。
先釋。
後結。
此即初也。
謂彼菩薩。
以自輕故。
于此經典起恭敬等十種法行。
然由未能以其修相發起福智二種加行。
十法行者。
諸教不同。
依大般若五百七十三。
但列其名。
而不解釋。
故彼經雲。
佛告阿難。
受持此經。
有十法行。
一者書寫。
二者供養。
三者施他。
四者谛聽。
五者披讀。
六者受持。
七者廣說。
八者諷誦。
九者思惟。
十者修習。
大般若第四百及四百二十七。
莊嚴論第十三。
勝天王第七。
無上依經第二。
亦但列名。
瑜伽七十四。
辨中邊論第三。
顯揚第二。
如是等教廣釋。
雖有前後次第不同。
而義無異。
故顯揚雲。
一于菩薩藏法。
若多若少。
尊重恭敬。
書持法行。
二若劣若勝。
諸供養具。
供養法行。
三若自書己。
由矜愍心施他法行。
四若他發意恭敬尊重。
以微妙聲。
宣揚闡贊。
由宗仰故。
谛聽法行。
五發淨信解恭敬重心披贊法行。
六為欲修習法随法行。
從師受已。
諷誦法行。
七現諷誦已為堅持故。
以廣妙音溫習法行。
八悲愍他故。
傳授與彼。
随其廣略開演法行。
九獨處閑靜極善研尋稱理觀察思惟法行。
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缽舍那為欲起入。
乃至為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
莊嚴十三。
與此稍異。
故彼論雲。
一書寫。
二供養。
三流傳。
四聽受。
五轉讀。
六教他。
七習誦。
八解說。
九思擇。
十修習。
解雲。
彼論與顯揚義不同者。
于顯揚等。
第六諷誦。
第七溫習。
合為習誦。
以為第七。
更加教他即為第六。
于餘教中。
皆無此義。
然彼論意。
為他略說。
名為教他。
名他廣說。
名為解說。
餘教意者。
若略若廣。
皆為他說。
即合為一。
故不相違。
今依此經。
亦同般若。
俱十法行。
然此文中有其七種。
一為他宣說。
即是廣說。
二書寫護持。
即是書寫。
或可護持即是一行。
三者披聞即是披讀。
四者流布。
即是施他。
五殷重供養。
此即供養。
六者受誦即是諷誦。
或是受持。
七者溫習。
是即受持。
或是諷誦。
而無聽聞思惟修習。
此品下文。
具有其八種。
一聞已信解。
二書寫護持。
三供養。
四流布。
五受誦。
六溫習。
七如理思惟。
八以其修相發起加行。
而無廣說披讀二種。
如下第七地波羅蜜多品中。
但雲十種法行。
而不引名。
智度論五十六。
雖不具足。
略釋其相。
依瑜伽論。
此十法行。
能生三道。
故七十四雲。
問。
如是十種法行。
幾是能生廣大福德道。
答一切。
問。
幾是加行道。
答一。
謂第九。
問。
幾是淨障道。
答一。
謂第十。
若廣分别。
如梁攝論第十。
舊中邊第二。
新中邊第三。
瑜伽七十四。
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說言辭。
不能通達。
釋曰。
此第二結。
由彼未能起加行故。
于我甚深所說言辭。
不能通達。
由此因緣。
彼諸有情。
亦能增長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于後相續。
未成熟者。
亦能成熟。
釋曰。
此即第二未通達故。
更修福智。
謂此菩薩未能修習二加行故。
不能通達密意言辭。
由此十行因緣力故。
便能修習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于後身中。
所未成熟。
皆能成熟。
今言成熟。
于一一位。
所修具足。
名為成熟。
非五事相續成熟。
或可利他令他成熟。
又雲由此因緣等者。
熟生信中。
文别有二。
初廣釋生信。
後總結信用。
上來廣釋生信。
此即第二總結。
可知。
若諸有情。
廣說乃至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性非質直非質直類。
雖有力能思擇廢立。
而複安住自見取中。
釋曰。
自下第三生信随言執着人。
于中有二。
初明師計。
後辨弟子。
前中有二。
初對前辨異。
後明如言起執。
此即初也。
文有四即。
一五事有無。
二質非質直三。
有力無力。
四安立不安立自見取中。
言廣說等者。
然釋此文。
自有四說。
一雲。
此中唯取總阙五事。
故深密雲。
不種善根。
乃至不能成就福智。
然與第四有差别雲。
此中信法不信義。
第四法義俱不信也。
一雲。
此中總有三人。
一有初一阙四。
二有初二阙三。
三有初三阙二。
一雲。
此中總有四人。
于前三中。
更加有初四阙一。
而與第二異者。
彼第二人其性質直。
此第三人性非質直。
一雲。
此中總有五人。
于前四中。
更加五事俱阙。
而與第二第四人異。
準前應釋。
雖有四釋。
第四為正。
順文相故。
言而複安住自見取中者。
更不進求了義大乘。
恒執如言不了教故。
故雜集論第十二雲。
複次何緣一分衆生。
于方廣分廣大甚深。
雖生信解。
而不得出離耶。
答。
由深安住自見取故。
常堅執着如言義故。
由深安住自見取者。
更不進求了義經故。
常堅執着如言義者。
恒堅封執不了義經故。
如聞一切法畢竟無自性言故。
便撥一切諸法性相皆無所有。
如是于餘不了義經。
堅執如言義亦爾。
是故雖信大乘。
而不得出離。
以大乘經由種種意說故。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于我甚深密意言說。
不能如實解了。
釋曰。
自下第二如言起執。
于中有二。
初明如言執。
後由此已下。
顯執過失。
前中有二。
初聞而不了。
後信而執着。
此即初也。
謂彼菩薩聞此教已。
性非質直。
住自見故。
于我甚深密意教中。
不能如實解了密言。
于如是法。
雖生信解。
然于其義。
随言執着。
釋曰。
第二信而執着。
于中有二。
初正明執着。
後顯執著相。
此即初也。
于密意教。
雖生信解。
由不了故。
如言執着。
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
決定不生不滅。
決定本來寂靜。
決定自性涅槃。
釋曰。
此即第二顯執著相。
據實道理。
于此經中有其四句。
一一諸法。
皆無自性。
準上經文。
通約三種無自性說。
即用三性。
以為自性。
二無生無滅。
三本來寂靜。
四自性涅槃。
此之三句。
準上經文。
唯約二種無自性性。
謂相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依廣百論等。
四句總依初無性說。
集論雜集。
四句皆通三無性說。
如前分别。
然佛密意不了教中。
但言諸法皆無自性。
乃至複雲自性涅槃。
然彼安住自見取人。
不解如來密意趣故。
雖生信解。
如言起執。
謂一切法決定無性。
乃至決定自性涅槃。
然彼執人諸教不同。
依智度論第十八卷。
有三邪見。
一破果不破因。
二因果俱破不破一切法。
三破一切法皆無所有。
即依第三。
是惡取人。
廣如彼說。
依勝鬘經。
即說名為習諸外道。
若依集論。
第六雜集十二。
皆言若諸菩薩随言取義。
不如正理思擇法故。
廣如彼釋。
今依此經。
但言有情。
亦不說名菩薩外道。
準義即同集論等說。
雖阙第五福智資糧。
而具前四善根等故。
由此因緣。
于一切法。
獲得無見及無相見。
釋曰。
自下第二顯執過失。
于中有二。
初正顯執失。
後雖于下。
釋通伏難。
前中有五。
一略标二失。
二由得下。
辨二失相。
三外人徴诘。
四依徴廣釋。
五釋已總結。
此即初也。
由此執着為因緣故。
于一切法。
獲得二見。
一者無見。
二無相見。
然此二見。
自有兩釋。
一雲。
無見者。
撥無依他及圓成實。
無相見者。
撥無所執如名言相。
一雲。
無見者。
即大法鏡經二十八。
不不正見中。
第一相見。
無相見者。
即次三見。
謂損減施設見。
損減分别見。
損減真實見。
故雜集論第十二卷。
釋彼經雲。
言相見者。
謂聞大乘經中所說。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言。
不善密意。
但随此言義。
便生勝解。
謂佛所說一切諸法定無自性定無生等。
執着如是無性等相。
是名相見。
執着如是無性相時。
便謗三性。
于此三性。
起诽謗行。
即次三見。
謂損減施設見。
損減分别見。
損減真實見。
廣如彼釋。
彼與此經名差别者。
彼據執着無性等相。
名為相見。
此就行解執有為無。
名為無見。
彼據損減三性理故。
名損減見。
此據撥無三性相故。
名無相見。
由得無見無相見故。
撥一切相皆是無相。
诽撥諸法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
釋曰。
此即第二釋二失相。
然釋此文。
亦有兩解。
一雲由得無見無相見故者。
雙牒二見。
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者。
總顯二見。
所成過失。
謂撥一切三種性相皆是無相。
诽撥諸法者。
别顯撥三相失。
一雲。
由得無見無相見故者。
雙牒二見。
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者。
别顯無見。
诽撥諸法等者。
别釋無相見。
何以故。
釋曰。
此第三徴。
徴有二意。
一雲何以先無依他圓成後無所執。
一雲。
前二性有。
可說撥無。
後所執無。
撥無何失。
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
遍計所執相。
方可施設。
釋曰。
自下第四依徴廣釋。
于中有二。
初先信三性施設次第。
後依次第以答外徴。
此即初也。
如上所說。
由諸有情于二性上增益所執。
故立三種無自性。
此亦同彼所說次第。
若于依他起相圓成實相。
見為無相。
彼亦诽撥遍計所執相。
釋曰。
此即第二依前次第。
以答外徴。
若依後徴。
文有二節。
初明依二性故。
雖無實性。
而随執情假施設有。
後明随情施設有故。
執彼為無。
亦成诽撥。
由斯理故。
瑜伽七十四雲。
問。
若無遍計所執自性。
當有何過。
答。
于依他起自性中。
應無名言無名言執。
此若無者。
應不可知雜染清淨。
依佛性論。
三自性中。
皆有損減增益二謗。
是故說彼诽撥三相。
釋曰。
第五總結可知。
此經所說诽撥三相。
即諸經等惡取空也。
說惡取。
聖教非一。
寶積經雲。
如是迦葉。
甯山了起我見積若須彌。
非以空見起增上慢。
所以者何。
一切諸見。
以空得解脫。
若起空見。
則不可除。
譬如迦葉醫師授藥。
令病擾動。
是藥在内而不出者。
于意雲何。
如是病人。
甯複差不。
不也世尊。
是藥不出。
其病轉增。
如是。
迦葉。
一切諸見。
唯空能滅。
若起空見。
則不可除。
無上依經第一卷雲。
複有增上慢人。
在正法中。
觀空生于有無二見。
是真空者。
直向無上菩提一道淨解脫門。
如來顯了開示正說。
于中生空見。
我說不可治。
阿難。
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
我不驚怪。
亦不毀呰。
增上慢人執着空見。
如一髦發作十六分。
我不許可。
依此等經曰有兩說。
若清辨等。
依龍猛宗。
說空有者。
依世俗谛。
有空不空。
依勝義無法不空。
若執着空。
名惡取空。
故般若燈論第八卷雲。
論者言。
若第一義中有陰等者。
除此有物立于空法。
而第一義中。
實無一法是不空者。
如偈曰。
若一法不空 觀此故有空 無一法不空 何處空可得 釋曰。
空不空者。
于世谛中。
依止法體。
如是分别。
此義雲何。
如有舍宅有人住故。
名舍不空。
人不住故則名舍空。
今第一義中無一法不空。
何處得有空法可得。
(已說善取空。
當說惡取空)又如偈曰。
如來說空法 為出離諸見 諸有見空者 說彼不可治 釋曰。
雲何名見空者。
謂執著于空。
言有此空。
此執着空。
有何過失。
如來說彼空見衆生不可療治。
此義雲何。
如服下藥。
動作諸病。
而複不洩。
反成重病如
如是于我善說善制法毗奈耶最極清淨意樂所說善教法中。
諸有情類。
意解種種差别可得。
釋曰。
自下第五釋密意教意解差别。
于中有三。
初略标依教意解差别。
次善男子下。
廣辨依教意解不同。
後善男子如是已下。
總結依教意解差别。
此即初也。
釋此經文自有釋。
一雲。
善說即三藏中素怛纜藏。
善制法者。
是達摩藏。
毗奈耶者。
即毗奈耶。
一雲。
善說。
即是三中。
素怛纜藏。
阿毗達摩。
善制法毗奈耶者即毗奈耶。
一雲。
善說善制法者。
通舉三藏。
如來善說善制法故。
毗奈耶者。
此雲調伏。
三藏皆有調惡之用。
名毗奈耶。
又亦名滅。
三藏皆有滅惡之義故。
無性攝論雲。
或一切善能滅衆惡。
名毗奈耶。
言善說善制多。
瑜伽八十三雲。
道理所攝故。
任持勝德故。
文義巧妙故。
謂文句善圓滿故。
故名善說。
制立一切所應學處故。
名善制法。
毗奈耶者。
瑜伽九十八雲。
八聖道支會正理故。
說名為法。
能滅一切諸煩惱故。
名毗奈耶。
最極清淨意樂所說者。
辨能說者說法意樂。
然說法意樂。
諸說不同。
若依龍猛。
說法有二。
一生死之說法。
必依尋伺。
二法身菩薩說法。
不依尋伺。
故智度論第十七雲。
複次爾時菩薩常入禅定。
攝心不動。
不生覺觀。
亦能為十方一切衆生。
以無量音聲說法而度脫之。
是名禅波羅蜜。
問。
如經中說。
先有覺觀思惟。
然後能說法。
入禅定中無語覺觀。
不應得說法。
汝今雲何言禅定中不生覺觀而為衆生說法。
答曰。
生死人入禅定。
先。
以語覺觀。
然後說法。
法身菩薩。
離生死身。
知一切諸法常住。
如禅定相。
不見有亂。
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
為衆生說法。
而菩薩心無所分别。
如阿羅漢琴常自出聲随意而作。
無人彈者。
此亦無散心。
亦無攝心。
是福德報生故。
随人意出聲。
法身菩薩如是。
無所分别。
亦無散心。
亦無說法相。
是無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緣故。
是法身菩薩。
種種法音随應而出。
廣說如彼。
無有尋伺說法衆中。
如來最勝。
故言最極清淨意樂所說。
若依親光。
八地已上皆無尋伺。
而能說法。
彼說尋伺。
唯有漏故。
無有尋伺。
說法衆中。
如來最勝。
故言最極清淨意樂所說。
依護法宗。
金剛已還諸菩薩衆。
為他說法。
必假尋伺。
于藥病等。
未遍知故。
由此道理。
八地已上。
無漏尋伺亦能說法。
于佛果位已究竟故。
無功用說不假尋伺。
而能說法。
故成唯識第七卷雲。
未究竟位。
于藥病等。
未遍知故。
後得智中。
為他說法。
必假尋伺。
非如佛地無功用說。
是故說言最極清淨意樂所說。
問。
十地菩薩。
依尋伺說。
智度所說。
如何會釋。
答。
論者意異。
不可會釋。
如智度說。
尋伺俱起。
彌勒等宗。
必不俱起。
如是等異。
其例非一。
故不須會。
問。
依護法宗。
十地已還。
皆依尋伺。
金剛喻定。
是第四定。
既無尋伺。
應不說法。
答。
雖無第四靜慮尋伺。
而由元起下地尋伺。
于等覺位。
亦得說法。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亦唯此釋。
言善教法中者。
是所說教。
瑜伽九十四雲。
由四種相。
應知世尊所說聖教名善說法。
一能趣寂靜。
能定證得有餘依涅槃界故。
二能般涅槃。
能令證得無餘依涅槃界故。
三能趣菩提。
能令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三菩提故。
四善遊分别最極究竟現量所顯無上大師所開示故。
具上諸義。
故言善教法中。
言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别可得者。
此即正明意解不同。
有其四種。
一信解教義。
二唯信教義。
三信教不信義。
四教義俱不信。
故言種種。
如後當釋。
善男子。
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釋曰。
自下第二廣釋依教意解不同。
于中有二。
初舉所依。
後教于是經下。
正釋有情意解不同。
前中有二。
初明教所依理。
後由深密意下。
明依理說教。
此即初也。
謂依所說三無自性。
于不了義隐密相教。
為所依止。
由深密意。
于所宣說不了義經。
以隐密相。
說諸法要。
謂一切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釋曰。
此即第二依理說教。
文有三節。
初說教之意。
次辨教隐密。
後正示密教。
言由深密意者。
說教之意。
謂能證知三種無性甚深密意。
言于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隐密相說諸法要者。
辨教隐密。
諸謂聖教隐顯不同。
今于此中。
隐有說無。
故言隐密。
言法要者。
要謂要略。
此中意者。
由深密意。
于不了經。
依三性以隐密相。
說一切法無自性等諸法要言。
言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等者。
此即第三正示密教。
如前廣說。
于是經中。
若諸有情。
已種上品善根。
已清淨諸鄣。
已成熟相續。
已多修勝解。
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釋曰。
自下第二正明有情意解不同。
于中有四。
一五事具足信解人。
二五事不具能信人。
三生信随言執着人。
四五事全無不信人。
然此四人。
種善根等五事多少。
分成六人。
一五事具足。
二有四阙一。
三有三阙二。
四有二阙三。
五有一阙四。
六五事全無。
此即初也。
于中有二。
初明成就五事。
後彼若下。
聞教解悟。
此即初也。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于我甚深密意言說。
如實解了。
釋曰。
自下第二聞教解了。
于中有二。
初明聞教解了。
後于如是下。
解了勝利。
此即初也。
謂聞法已。
于佛所說密意言說所顯法義。
如實解了。
于如是法。
深生信解。
于如是義。
以無倒慧。
如實通達。
依此通達善修習故。
速疾能證最極究竟。
釋曰。
自下第二解了勝利。
于中有二。
初明解了法義勝利。
後亦于下。
信佛勝利。
此即初也。
文有兩節。
初于法信解。
後于義信解。
就信義中。
文複三節。
初于見道如實通達。
次修習位。
依此通達。
能善修習。
後于究竟。
速疾能證菩提涅槃。
亦于我所。
深生淨信。
知是如來應正等覺于一切法現正等覺。
釋曰。
自下第二信佛勝利。
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
已清淨諸鄣。
已成熟相續。
已多修習勝解。
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釋曰。
自下第二五事不具能信人。
于中有二。
初明不具五事。
後能生信心。
此即初也。
此明行人雖不具五。
由成四事。
而能生信。
四事差别。
如前已說。
其性質直。
是質直類。
雖無力能思擇廢立。
而不安住自見取中。
釋曰。
自下第二明能生信心。
于中有三。
初明不住自見能生信心。
次于此經下。
由生信心故自輕而住。
後于此經下。
由自輕故。
能修福智。
前中有三。
初明不住自見。
次辨聞教生信。
後顯其信相。
此即初也。
性質直者。
謂即是信。
故維摩雲。
直心是道場。
言直心者。
即是信心。
智度論雲。
佛法海中信能入故。
故知質直即是信心。
此意說雲。
性質直故。
雖無慧力。
簡擇聖教是非道理。
而不安住自見所中。
更複進求了義經故。
如是于餘不了義經。
不如真文而生執着。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于我甚深秘密言說。
雖無力能如實解了。
然于此法。
能生勝解。
發清淨信。
釋曰。
自下第二明聞教生信。
由彼不住自見取故。
彼聞法已。
雖無力能解了言說。
然于此教。
而發信心。
信此經典。
是如來說。
是其甚深。
顯現甚深。
空性相應。
難見難悟。
不可尋思。
非諸尋思所行境界。
微細詳審聰明智者之所解了。
釋曰。
自下第三顯其信相。
謂信此經。
具六義故。
是其甚深。
一信此經典等者。
謂信此經典等者。
謂信此經是佛說故。
是其甚深。
二顯現甚深者。
謂此經典分明顯現甚深義。
故名顯現甚深。
三空性相應者。
謂此聖教诠空性故。
與空相稱。
故名空性相應。
四難見難悟者。
謂此經典。
凡夫不能見。
二乘不能悟。
又解。
凡夫二乘皆不見悟。
故名難見難悟。
五不可尋思等者。
謂此聖教。
超尋思境故。
不可尋思也。
尋思即是三界有漏心心所法。
或可尋思即不定中尋伺二法。
六微細等者。
謂此聖教他上菩薩微細詳審聰明智者所解了也。
于此經典所說義中。
自輕而住。
作如是言。
諸佛菩提為最甚深。
諸法法性亦最甚深。
唯佛如來能善了達。
非是我等所能解了。
釋曰。
自下第二由生信故。
自輕而住。
于中有二。
初于所說義自輕而住。
後于能說教自輕而住。
此即初也。
于此經所說義中。
自輕己智不能解了。
便作是言。
諸佛所有能證菩提真俗二智為最甚深。
所證諸法真俗二性亦最甚深。
遠離所取能取性故。
唯佛如來而能了達。
非我少智之所能知。
如婆沙說。
諸法性相甚深微妙。
唯一切智乃可窮盡。
又勝鬘雲。
若善男子。
于諸深法。
不自了知。
仰推世尊。
非我境界。
唯佛所知。
有如是等諸教非一。
諸佛如來。
為彼種種勝解有情。
轉正法教。
諸佛如來無邊智見。
我等智見。
猶如牛迹。
釋曰。
此即第二約能說教自輕而住。
然諸如來随所攝受有情意樂。
轉法教。
而能說智無量無邊。
我等智見。
比佛智見。
猶如牛迹等于大海。
(深密經雲。
以諸如來無邊智慧所知如海。
而我知見如牛迹水)。
如此經典。
雖能恭敬。
為他宣說。
書寫護持。
披閱流布。
殷重供養。
受誦溫習。
然由未能以其修相發起加行。
釋曰。
此即第三由自輕故。
能生福智。
于中有二。
初由自輕故。
未能通達。
後未通達故。
更修福智。
前中有二。
先釋。
後結。
此即初也。
謂彼菩薩。
以自輕故。
于此經典起恭敬等十種法行。
然由未能以其修相發起福智二種加行。
十法行者。
諸教不同。
依大般若五百七十三。
但列其名。
而不解釋。
故彼經雲。
佛告阿難。
受持此經。
有十法行。
一者書寫。
二者供養。
三者施他。
四者谛聽。
五者披讀。
六者受持。
七者廣說。
八者諷誦。
九者思惟。
十者修習。
大般若第四百及四百二十七。
莊嚴論第十三。
勝天王第七。
無上依經第二。
亦但列名。
瑜伽七十四。
辨中邊論第三。
顯揚第二。
如是等教廣釋。
雖有前後次第不同。
而義無異。
故顯揚雲。
一于菩薩藏法。
若多若少。
尊重恭敬。
書持法行。
二若劣若勝。
諸供養具。
供養法行。
三若自書己。
由矜愍心施他法行。
四若他發意恭敬尊重。
以微妙聲。
宣揚闡贊。
由宗仰故。
谛聽法行。
五發淨信解恭敬重心披贊法行。
六為欲修習法随法行。
從師受已。
諷誦法行。
七現諷誦已為堅持故。
以廣妙音溫習法行。
八悲愍他故。
傳授與彼。
随其廣略開演法行。
九獨處閑靜極善研尋稱理觀察思惟法行。
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缽舍那為欲起入。
乃至為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
莊嚴十三。
與此稍異。
故彼論雲。
一書寫。
二供養。
三流傳。
四聽受。
五轉讀。
六教他。
七習誦。
八解說。
九思擇。
十修習。
解雲。
彼論與顯揚義不同者。
于顯揚等。
第六諷誦。
第七溫習。
合為習誦。
以為第七。
更加教他即為第六。
于餘教中。
皆無此義。
然彼論意。
為他略說。
名為教他。
名他廣說。
名為解說。
餘教意者。
若略若廣。
皆為他說。
即合為一。
故不相違。
今依此經。
亦同般若。
俱十法行。
然此文中有其七種。
一為他宣說。
即是廣說。
二書寫護持。
即是書寫。
或可護持即是一行。
三者披聞即是披讀。
四者流布。
即是施他。
五殷重供養。
此即供養。
六者受誦即是諷誦。
或是受持。
七者溫習。
是即受持。
或是諷誦。
而無聽聞思惟修習。
此品下文。
具有其八種。
一聞已信解。
二書寫護持。
三供養。
四流布。
五受誦。
六溫習。
七如理思惟。
八以其修相發起加行。
而無廣說披讀二種。
如下第七地波羅蜜多品中。
但雲十種法行。
而不引名。
智度論五十六。
雖不具足。
略釋其相。
依瑜伽論。
此十法行。
能生三道。
故七十四雲。
問。
如是十種法行。
幾是能生廣大福德道。
答一切。
問。
幾是加行道。
答一。
謂第九。
問。
幾是淨障道。
答一。
謂第十。
若廣分别。
如梁攝論第十。
舊中邊第二。
新中邊第三。
瑜伽七十四。
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說言辭。
不能通達。
釋曰。
此第二結。
由彼未能起加行故。
于我甚深所說言辭。
不能通達。
由此因緣。
彼諸有情。
亦能增長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于後相續。
未成熟者。
亦能成熟。
釋曰。
此即第二未通達故。
更修福智。
謂此菩薩未能修習二加行故。
不能通達密意言辭。
由此十行因緣力故。
便能修習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于後身中。
所未成熟。
皆能成熟。
今言成熟。
于一一位。
所修具足。
名為成熟。
非五事相續成熟。
或可利他令他成熟。
又雲由此因緣等者。
熟生信中。
文别有二。
初廣釋生信。
後總結信用。
上來廣釋生信。
此即第二總結。
可知。
若諸有情。
廣說乃至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性非質直非質直類。
雖有力能思擇廢立。
而複安住自見取中。
釋曰。
自下第三生信随言執着人。
于中有二。
初明師計。
後辨弟子。
前中有二。
初對前辨異。
後明如言起執。
此即初也。
文有四即。
一五事有無。
二質非質直三。
有力無力。
四安立不安立自見取中。
言廣說等者。
然釋此文。
自有四說。
一雲。
此中唯取總阙五事。
故深密雲。
不種善根。
乃至不能成就福智。
然與第四有差别雲。
此中信法不信義。
第四法義俱不信也。
一雲。
此中總有三人。
一有初一阙四。
二有初二阙三。
三有初三阙二。
一雲。
此中總有四人。
于前三中。
更加有初四阙一。
而與第二異者。
彼第二人其性質直。
此第三人性非質直。
一雲。
此中總有五人。
于前四中。
更加五事俱阙。
而與第二第四人異。
準前應釋。
雖有四釋。
第四為正。
順文相故。
言而複安住自見取中者。
更不進求了義大乘。
恒執如言不了教故。
故雜集論第十二雲。
複次何緣一分衆生。
于方廣分廣大甚深。
雖生信解。
而不得出離耶。
答。
由深安住自見取故。
常堅執着如言義故。
由深安住自見取者。
更不進求了義經故。
常堅執着如言義者。
恒堅封執不了義經故。
如聞一切法畢竟無自性言故。
便撥一切諸法性相皆無所有。
如是于餘不了義經。
堅執如言義亦爾。
是故雖信大乘。
而不得出離。
以大乘經由種種意說故。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于我甚深密意言說。
不能如實解了。
釋曰。
自下第二如言起執。
于中有二。
初明如言執。
後由此已下。
顯執過失。
前中有二。
初聞而不了。
後信而執着。
此即初也。
謂彼菩薩聞此教已。
性非質直。
住自見故。
于我甚深密意教中。
不能如實解了密言。
于如是法。
雖生信解。
然于其義。
随言執着。
釋曰。
第二信而執着。
于中有二。
初正明執着。
後顯執著相。
此即初也。
于密意教。
雖生信解。
由不了故。
如言執着。
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
決定不生不滅。
決定本來寂靜。
決定自性涅槃。
釋曰。
此即第二顯執著相。
據實道理。
于此經中有其四句。
一一諸法。
皆無自性。
準上經文。
通約三種無自性說。
即用三性。
以為自性。
二無生無滅。
三本來寂靜。
四自性涅槃。
此之三句。
準上經文。
唯約二種無自性性。
謂相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依廣百論等。
四句總依初無性說。
集論雜集。
四句皆通三無性說。
如前分别。
然佛密意不了教中。
但言諸法皆無自性。
乃至複雲自性涅槃。
然彼安住自見取人。
不解如來密意趣故。
雖生信解。
如言起執。
謂一切法決定無性。
乃至決定自性涅槃。
然彼執人諸教不同。
依智度論第十八卷。
有三邪見。
一破果不破因。
二因果俱破不破一切法。
三破一切法皆無所有。
即依第三。
是惡取人。
廣如彼說。
依勝鬘經。
即說名為習諸外道。
若依集論。
第六雜集十二。
皆言若諸菩薩随言取義。
不如正理思擇法故。
廣如彼釋。
今依此經。
但言有情。
亦不說名菩薩外道。
準義即同集論等說。
雖阙第五福智資糧。
而具前四善根等故。
由此因緣。
于一切法。
獲得無見及無相見。
釋曰。
自下第二顯執過失。
于中有二。
初正顯執失。
後雖于下。
釋通伏難。
前中有五。
一略标二失。
二由得下。
辨二失相。
三外人徴诘。
四依徴廣釋。
五釋已總結。
此即初也。
由此執着為因緣故。
于一切法。
獲得二見。
一者無見。
二無相見。
然此二見。
自有兩釋。
一雲。
無見者。
撥無依他及圓成實。
無相見者。
撥無所執如名言相。
一雲。
無見者。
即大法鏡經二十八。
不不正見中。
第一相見。
無相見者。
即次三見。
謂損減施設見。
損減分别見。
損減真實見。
故雜集論第十二卷。
釋彼經雲。
言相見者。
謂聞大乘經中所說。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言。
不善密意。
但随此言義。
便生勝解。
謂佛所說一切諸法定無自性定無生等。
執着如是無性等相。
是名相見。
執着如是無性相時。
便謗三性。
于此三性。
起诽謗行。
即次三見。
謂損減施設見。
損減分别見。
損減真實見。
廣如彼釋。
彼與此經名差别者。
彼據執着無性等相。
名為相見。
此就行解執有為無。
名為無見。
彼據損減三性理故。
名損減見。
此據撥無三性相故。
名無相見。
由得無見無相見故。
撥一切相皆是無相。
诽撥諸法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
釋曰。
此即第二釋二失相。
然釋此文。
亦有兩解。
一雲由得無見無相見故者。
雙牒二見。
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者。
總顯二見。
所成過失。
謂撥一切三種性相皆是無相。
诽撥諸法者。
别顯撥三相失。
一雲。
由得無見無相見故者。
雙牒二見。
撥一切相皆是無相者。
别顯無見。
诽撥諸法等者。
别釋無相見。
何以故。
釋曰。
此第三徴。
徴有二意。
一雲何以先無依他圓成後無所執。
一雲。
前二性有。
可說撥無。
後所執無。
撥無何失。
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
遍計所執相。
方可施設。
釋曰。
自下第四依徴廣釋。
于中有二。
初先信三性施設次第。
後依次第以答外徴。
此即初也。
如上所說。
由諸有情于二性上增益所執。
故立三種無自性。
此亦同彼所說次第。
若于依他起相圓成實相。
見為無相。
彼亦诽撥遍計所執相。
釋曰。
此即第二依前次第。
以答外徴。
若依後徴。
文有二節。
初明依二性故。
雖無實性。
而随執情假施設有。
後明随情施設有故。
執彼為無。
亦成诽撥。
由斯理故。
瑜伽七十四雲。
問。
若無遍計所執自性。
當有何過。
答。
于依他起自性中。
應無名言無名言執。
此若無者。
應不可知雜染清淨。
依佛性論。
三自性中。
皆有損減增益二謗。
是故說彼诽撥三相。
釋曰。
第五總結可知。
此經所說诽撥三相。
即諸經等惡取空也。
說惡取。
聖教非一。
寶積經雲。
如是迦葉。
甯山了起我見積若須彌。
非以空見起增上慢。
所以者何。
一切諸見。
以空得解脫。
若起空見。
則不可除。
譬如迦葉醫師授藥。
令病擾動。
是藥在内而不出者。
于意雲何。
如是病人。
甯複差不。
不也世尊。
是藥不出。
其病轉增。
如是。
迦葉。
一切諸見。
唯空能滅。
若起空見。
則不可除。
無上依經第一卷雲。
複有增上慢人。
在正法中。
觀空生于有無二見。
是真空者。
直向無上菩提一道淨解脫門。
如來顯了開示正說。
于中生空見。
我說不可治。
阿難。
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
我不驚怪。
亦不毀呰。
增上慢人執着空見。
如一髦發作十六分。
我不許可。
依此等經曰有兩說。
若清辨等。
依龍猛宗。
說空有者。
依世俗谛。
有空不空。
依勝義無法不空。
若執着空。
名惡取空。
故般若燈論第八卷雲。
論者言。
若第一義中有陰等者。
除此有物立于空法。
而第一義中。
實無一法是不空者。
如偈曰。
若一法不空 觀此故有空 無一法不空 何處空可得 釋曰。
空不空者。
于世谛中。
依止法體。
如是分别。
此義雲何。
如有舍宅有人住故。
名舍不空。
人不住故則名舍空。
今第一義中無一法不空。
何處得有空法可得。
(已說善取空。
當說惡取空)又如偈曰。
如來說空法 為出離諸見 諸有見空者 說彼不可治 釋曰。
雲何名見空者。
謂執著于空。
言有此空。
此執着空。
有何過失。
如來說彼空見衆生不可療治。
此義雲何。
如服下藥。
動作諸病。
而複不洩。
反成重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