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四(經本第二)

關燈
西明寺沙門 圓測 撰 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第四 将釋此品。

    有其二種。

    一解品名。

    二釋文義。

    題雲一切法相品者。

    自有兩釋。

    一雲三性非一。

    故言一切。

    皆持自性。

    軌生物解。

    名之為法。

    相謂體相。

    或相狀相。

    謂所執等。

    是一切法體性相狀。

    總說三性。

    名一切法。

    即持業釋。

    若一一性名一切法。

    是依主釋。

    以一一性非一切故。

    一雲一切法者。

    略有二釋。

    所謂有為及無為等。

    中即有五。

    謂心心法等。

    廣有百法。

    謂八識等。

    然此三性是一切法體性相狀。

    故名一切法相。

    若依此釋。

    于三性中。

    前之二性。

    名一切法相。

    即持業釋。

    二性皆具一切法故。

    後圓成實。

    名一切法相。

    是依主釋。

    是一切法之體相故。

    雖有兩釋。

    後釋為勝。

    下經文不違理故。

    如下經說。

    所執依他。

    皆雲一切圓成實性。

    是一切法。

    平等真如。

    此品廣明一切法相三性道理故。

    名一切法相品(深密題雲。

    聖者功德林菩薩問品者。

    梵本經文有此異故)。

     爾時德本菩薩摩诃薩。

    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說。

    于諸法相善巧菩薩。

     釋曰。

    第二正釋文。

    就所觀境。

    自有二種。

    一真俗谛境。

    二有無性境。

    上來已釋真俗二境。

    自下當辨有無性境。

    初明有性。

    即是三性。

    後說無性。

    即三無性。

    于二品中。

    依有立無。

    有性是本。

    所以先明。

    無性是末。

    故在後說。

    由斯理故。

    世親菩薩三十頌雲。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就此品中。

    文别有二。

    初菩薩請問。

    後如來正答。

    就請問中。

    複分為二。

    初舉所問教。

    後依教發問。

    此即初也。

    文有兩節。

    初約時分辨問答者。

    深密經雲。

    功德林者。

    以德成人。

    如樹成林。

    法喻雙舉。

    名功德林。

    今德本者。

    從無量劫久殖德本。

    解雲。

    此是從因立号。

    種殖福智二種德本。

    故言德本。

    于諸法相善巧菩薩者。

    舉所問教。

    諸法相者。

    辨所觀法。

    善巧菩薩者。

    能觀人也。

     于諸法相善巧菩薩者。

    齊何名為于諸法相善巧菩薩。

    如來齊何施設彼。

    為諸法相善巧菩薩。

    說是語已。

     釋曰。

    此即第二依教發問。

    文有兩節。

    初牒所問教。

    後齊何等者。

    正發問辭。

    問有二意。

    一問菩薩善巧齊何分位。

    二問施設善巧之名。

    或可前明所诠之義。

    後問能诠之教。

     爾時世尊告德本菩薩曰。

     釋曰。

    自下第二世尊正說。

    于中有二。

    初贊問許說。

    後諸法相下對問正說。

    前中有三。

    初标問答者。

    次贊問有益。

    後勸聽許說。

    此即初也。

     善哉德本。

    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

    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衆生。

    哀愍世間乃諸天人阿素洛等。

    為令獲得義利安樂。

    故發斯問。

     釋曰。

    第二贊問有益。

    文有二節。

    初贊問深義。

    後贊問有益。

    準上應知。

     汝應谛聽。

    吾當為汝說諸法相。

     釋曰。

    第三敕聽許說。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

     釋曰。

    自下第二對問正說。

    于中有二。

    初約所觀辨諸法相。

    後複次德本下。

    約能觀人。

    明善巧菩薩。

    前中有二。

    先法。

    後喻。

    法中有三。

    初标章舉數。

    次問答列名。

    後次第别釋。

    此即初也。

    然此略言。

    自有兩釋。

    一者廣略略。

    謂一切法。

    廣雖百法。

    略唯三性。

    今對百法。

    故言略也。

    二者要略略。

    故攝大乘雲。

    謂所知相略有三種。

    無性釋雲。

    略有三種者。

    謂一切法。

    要有所應知所應斷所應證差别故。

     何等為三。

     釋曰。

    第二問答列名。

    先徴。

    後列。

    此即徴也。

     一者遍計所執相。

    二者依他起相。

    三者圓成實相。

     釋曰。

    此即列名。

    然三相名。

    有通有别。

    言三相者是其通名。

    三謂标數。

    相即體性。

    或相狀相。

    即六釋中帶數釋也。

    具如别章。

    言别名者。

    一者遍計所執。

    攝大乘論第四卷雲。

    雲何成遍計所執。

    何因緣故。

    名遍計所執。

    無量行相。

    意識遍計。

    颠倒生相。

    故名遍計所執。

    自相實無。

    唯有遍計所執可得。

    是故說名遍計所執也。

    (解雲。

    此文雙答二問。

    或可次第答前兩問)世親釋雲。

    無量行相者。

    所謂一切境界行相。

    意識遍計者。

    謂即意識說名遍計。

    颠倒生相者。

    謂是能生虛妄颠倒所緣境相。

    自相實無者。

    實無彼體。

    唯有遍計所執可得者。

    唯有亂識所執可得。

    無性釋雲。

    無量行相者。

    謂種種我法境界影像。

    (一雲依他因緣我法。

    一雲所執我法)意識遍計者。

    謂即意識說名遍計。

    颠倒生相者。

    謂亂識所取能取義相生因。

    (一雲遍計所執境義。

    相生颠倒亂識之因。

    一雲所執無量行相。

    與依他起相見生因)故名遍計所執者。

    謂即遍計所執義相。

    名為遍計所執自性。

    自相實無。

    唯有遍計所執可得者。

    謂于實無我及法中。

    唯有遍計所執影像相貌可得。

    故名遍計所執。

    依成唯識第八卷雲。

    周遍度故。

    名遍計。

    即能計度虛妄分别。

    分别謂彼所執蘊界處等。

    若法若我。

    自性差别。

    總名遍計所執自性。

    然能遍計。

    自有兩說。

    一雲八識及諸心所有遍攝者。

    皆能遍計虛妄分别。

    為自性故。

    皆似所取能取現故。

    說阿賴耶。

    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

    (此是安慧論師義也)有義。

    第六第七心品。

    執我法者。

    是能遍計。

    唯說意識能遍計故。

    廣說如彼。

    (此即護法菩薩宗)深密經雲。

    虛妄分别相。

    因緣相。

    第一義相。

    (真谛三藏所翻諸論分别性。

    依他性。

    真實性。

    楞伽經雲。

    妄相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者。

    譯家别故)今言遍計所執者。

    舉遍計意取所執。

    若遍計所執者。

    是依主釋。

    若以所執對性。

    即持業釋。

    所執即性故。

    二者依他起。

    攝大乘雲。

    若依他自性。

    實唯有識。

    似義顯現之所依止。

    雲何成依他起。

    何因緣故。

    名依他起。

    從自薰習種子所生依他緣起。

    故名依他起生。

    刹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

    名依他起。

    世親釋雲。

    從自因緣生。

    生已無能。

    暫時安住。

    名依他起。

    無性釋雲。

    謂從遍計所執。

    名言熏習種生。

    依自種子他所生故。

    名依他起。

    此說彼體依他而生。

    生刹那後。

    無有功能自然住者。

    此說彼體依而住。

    由此二因。

    名依他起。

    (所言住者。

    依勝軍義。

    生刹那後别立住時。

    名依他住。

    依護法宗。

    即生刹那暫有用故。

    義說為住)有為諸法。

    依因托緣。

    而得生起。

    名依他起。

    故三十唯識雲。

    依他起自性分别緣所生。

    護法釋雲。

    依他衆緣而得生起。

    名依他起。

    三者圓成實性。

    攝大乘雲。

    由無變異性故。

    又由清淨所緣性故。

    一切善法最勝性故。

    由最勝義。

    名圓成實。

    世親釋雲。

    由無變異性故者。

    謂無虛诳性。

    如不虛诳臣。

    由最勝義。

    名圓成實者。

    謂由清淨所緣性故。

    最勝性故。

    名圓成實。

    如圓成衣。

    無性釋雲。

    圓滿成就真實為性。

    略不說喻。

    餘同世親。

    成唯識雲。

    二空所顯。

    圓滿成就。

    諸法實性。

    名圓成實。

    顯此遍常體非虛謬。

    簡自共相虛空我等。

    解雲。

    二空所顯者。

    略出體性。

    具三義故名圓成實。

    一者圓滿。

    即顯遍滿義。

    簡色是質礙等自相。

    二者成就。

    即顯常義。

    簡諸共相苦無常等雖是共相。

    即無常故。

    三者諸法實性。

    顯非虛诳。

    簡于虛空外道我等。

    雖說遍常。

    是虛謬故。

    又成唯識。

    雲。

    無漏有為離倒究竟勝用周遍。

    亦得此名。

    然此經中說初非後說得名者。

    皆持業釋。

    遍計所執。

    乃至圓成。

    即是性故。

     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

     釋曰。

    自下第三次第别釋。

    别釋三分為三。

    就初相中。

    先問後答。

    此即問也。

     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

    乃至為令随起言說。

     釋曰。

    此即答也。

    謂一切法。

    無實自性。

    但随妄情名言假立我諸自性。

    如說謂我。

    或說色等我法自性。

    或說假我。

    或說實我。

    或可見色不可見等。

    我法差别。

    如是假立自性差别已。

    乃至為令世間有情随起言說。

    依成唯識第八。

    複雲。

    謂所妄執蘊處界等。

    若我若法。

    自性差别。

    此所妄執。

    自性差别。

    總名遍計所執自性。

    廣說自性及差别義。

    如世親無性攝大乘釋第四卷說。

    及瑜伽論七十三等。

     雲何諸法依他起相。

     釋曰。

    此下第二辨依他起。

    先問後答。

    此即問也。

     謂一切法緣生自性。

    則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謂無明緣行。

    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釋曰。

    此即答也。

    文有兩節。

    初總相出體。

    謂從緣生一切煩惱業生雜染從緣生故。

    皆名依他。

    泛論依他。

    自有二種。

    一者雜染。

    二者清淨。

    故成唯識第八雲。

    有漏無漏皆依他起。

    依他衆緣而得起故。

    頌言分别緣所生者。

    應知亦說染分依他。

    此經亦爾。

    說染非淨。

    言則此有故等者。

    指事别釋。

    然前二句。

    有差别者。

    薩婆多宗。

    如俱舍論第九卷雲。

    何故世尊說前二句。

    謂依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為于緣起知決定故。

    依無明有諸行得有。

    非離無明可有諸行。

    又為顯示諸支傳生。

    謂依此支有。

    彼支得有由彼支生餘支得生。

    又為顯示三際傳生。

    謂依前際有中際得有。

    由中際有後際得生。

    又為顯示親傳二緣。

    謂有無明。

    無明無間生行。

    或展轉力諸行方生。

    (一雲無明支後。

    即起行支。

    名無間生行。

    起無明已。

    次起無記心。

    後起行支。

    名展轉力諸行方生。

    一雲無明望行。

    名無間生。

    無明望識等。

    名展轉生)有餘師釋。

    如是二句。

    為破無因常因二論。

    (此有立破。

    具如彼論)軌範諸師。

    釋此二句。

    為顯因果不斷及生。

    謂依無明不斷。

    諸行不斷。

    即由無明生故。

    諸行得生。

    如是展轉。

    皆應廣說。

    若廣分别。

    如順正理第二十五。

    依瑜伽論第十卷雲。

    問。

    雲何說言此有故彼有。

    答。

    由未斷緣餘得生義故。

    問。

    雲何此生故彼生。

    答。

    由無常緣餘得生義故。

    依雜集第四雲。

    相者謂無作緣生故。

    無常緣生故。

    勢用緣生故。

    是緣生相。

    由此相故。

    薄伽梵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謂無明緣行。

    乃至廣說。

    此有彼有者。

    顯無作緣生義。

    唯由有緣故。

    果法得有。

    非緣有實作用能生果法。

    此生故彼生者。

    顯無常緣生義。

    非無生法為因故。

    少所生法而成得立。

     無明緣行等者。

    顯勢用緣生義。

    雖複諸法無作無常。

    然不随一法為緣故。

    一切果生。

    所以者何。

    以諸法功能差别如說。

    無明力故諸行得生。

    乃至生力故。

    得有老死。

    若廣分别。

    如彌勒菩薩所問論第五卷說。

     招集純大苦蕰者。

    依俱舍論。

    如是純言。

    顯唯有行無我我所。

    大苦蕰言。

    顯苦積集無初無後。

    集言為顯諸苦蕰生。

    依大毗婆沙第二十四雲。

    複次此十二支緣起法。

    有根有莖。

    有枝有葉。

    有華有果。

    猶如大樹。

    此中根者謂無明行。

    莖者謂識名色。

    枝者謂六處。

    葉者謂觸受。

    華者謂愛取有。

    果者謂生老死此十二支緣起法樹。

    或有華有果。

    或無華無果。

    有華有果者。

    謂異生及有學。

    無華果者。

    謂阿羅漢。

    依瑜伽第十雲。

    問。

    于緣起中。

    何等是苦牙。

    誰守養苦牙。

    何等為苦樹。

    答。

    無明行緣所引識乃至受是苦牙。

    受緣所引愛乃至有是守養苦牙。

    生與老死。

    當知是苦樹。

    若依攝論。

    約十一識。

    明依他起。

    故攝大乘雲。

    論曰。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為種子。

    虛妄分别所攝諸識。

    此複雲何。

    謂身身者受者識。

    彼所受識。

    彼能受識。

    世識。

    數識。

    處識。

    言說識。

    自他差别識。

    善趣惡趣死生識。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

    彼所受識。

    彼能受識。

    世識。

    數識。

    處識。

    言說識。

    此由名言熏習種子。

    若自他差别識。

    此由我見熏習種子。

    若善趣惡趣死生識。

    此由有支熏習種子。

    乃至雲如是名為依他起相。

    世親攝論第四釋雲。

    身謂眼等五界。

    身者謂染污意。

    (無性雲。

    眼等五識所依意界。

    名身者識也)能受者謂意界。

    (無性雲第六識所依意界名受者識)彼所受識者。

    謂色等六外界。

    彼能受識者。

    謂六識界。

    世識者。

    謂生死相續不斷住。

    (無性雲。

    世識者謂是三時影現)數識者。

    謂算計性。

    (無性雲。

    謂似一等算數影現)處識者。

    謂器世間。

    (無性雲。

    謂似聚落蘭等影現)言說識者。

    謂見聞覺知四種言說。

    如是諸識。

    皆用所知依中所說名言熏習差别為因。

    自他差别識者。

    謂依此差别。

    此用前說我見熏習差别為因。

    (無性雲。

    謂身等識我我所執相續不斷執我我所他他所等有差别故)善趣惡趣生死識者。

    謂生死趣種種差别。

    此由前說有支熏習差别種子。

    (無性雲。

    謂似天人及捺落迦傍生餓鬼死生影現也)廣如無性世親釋論第四。

    然此諸識有差别者。

    若依無性。

    眼等五識所依意界。

    名身者識。

    第六意識所依意界。

    名受者識。

    解雲。

    無性論意。

    眼等五識所依意界。

    即是賴耶。

    名身者識。

    第六意識所依意界。

    即是末那名受者識。

    若依世親。

    與此相翻。

    第七末那名身者識。

    第八賴耶名受者識。

    故彼論雲。

    身者謂染污意。

    受者謂意界。

    又此諸識。

    數有差别。

    若依梁論及成唯識。

    皆雲十一。

    若依攝大乘。

    自有兩文。

    前文十一。

    後文十二。

    謂開善趣惡趣死生識。

    以為二故。

    一善趣惡趣。

    識。

    二死生識。

    故彼論雲。

    業果異熟無數量故。

    所受死生無數量故。

    無性釋雲。

    善趣惡趣及與死生。

    解雲。

    說故及言。

    故知十二。

    世親不釋。

    故為十一。

    于理無違。

     雲何諸法圓成實相。

     釋曰。

    自下第三釋圓成實。

    于中先問後答。

    此即問也。

     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釋曰。

    此即答也。

    于中有二。

    初正出體。

    後顯勝用。

    此即初也。

    謂前所說。

    遍一切法一味真如。

    以為體性若中邊。

    圓成實性。

    自有二種。

    故第二雲此圓成實。

    總有二種。

    無為有為有差别故。

    無為總攝真如涅槃。

    無變異故。

    名圓成實。

    有為總攝一切聖道。

    于境無倒故。

    亦名圓成實。

    若依攝大乘。

    圓成實性。

    自有四種。

    故彼論雲。

    雲何應知圓成實性。

    應知宣說四清淨法。

    一者自性清淨。

    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

    二離垢清淨。

    謂即此離一切障垢。

    三者得此道清淨。

    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

    四者生此境清淨。

    謂諸大乘妙正法教。

    由此法教清淨緣故。

    非遍計所執自性。

    最淨法界等流性故。

    非依他自性。

    如是四法。

    總攝一切清淨法盡。

    此中有二頌。

     幻等說于生  說無計所執  若說四清淨 是謂圓成實  自性與離垢  清淨道所緣 一切清淨法  皆四相所攝 廣如無性世親釋論第五卷說。

    此經上來别約三法。

    釋三性義。

    若依中邊。

    第二成唯識第八。

    約四谛義通釋三性。

    若依雜集第五。

    約蕰界處三科法門。

    通說三性。

    若依大般若。

    約一切法。

    通釋三性故無性釋論第四卷雲。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亦說。

    佛告慈氏。

    若于彼彼行相事中遍計為色。

    為受。

    為想。

    為行。

    為識。

    乃至為一切佛法。

    依止名想施設言說遍計。

    以為諸色自性。

    乃至一切佛法自性。

    是名遍計所執色。

    乃至遍計所執一切佛法。

    若複于彼行相事中。

    唯有分别法性安立。

    分别為緣。

    起諸戲論。

    假立名想施設言說。

    謂之為色。

    乃至謂為一切佛法。

    是名分别色乃至分别一切佛法。

    若諸如來出現于世。

    若不出世。

    法性安立。

    法界安立。

    由彼遍計所執色故。

    此分别色。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是真如性。

    無自性性。

    法無我性。

    實際之性是名法性。

    色乃至由彼遍計所執一切佛法故。

    此分别一切佛法。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乃至是名法性一切佛法。

    廣說如經。

     于此真如。

    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為因緣故。

    如理作意。

    無倒思惟。

    為因緣故。

    乃能通達。

    于此通達漸漸修集。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方證圓滿。

     釋曰。

    此顯勝用。

    謂于真如。

    諸菩薩衆。

    資糧位中。

    勇猛精進。

    于加行位。

    無倒思惟。

    由此因緣。

    見道位中。

    乃能通達。

    住修道位漸漸修集。

    至究竟位。

    方證圓滿。

    若依瑜伽第七十三。

    有其三用。

    一證得清淨用。

    二解脫二縛二縛用。

    三引發功德用。

    故彼論雲。

    乃至能令證得清淨。

    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

    亦令引發一切功德。

    解雲。

    如次即當見等三道。

    然此三相體性寬狹。

    諸說不同。

    且依真谛三藏說雲。

    第八賴耶。

    名依他起。

    眼等七識。

    為分别性。

    依他無生。

    分别無相。

    為真實性。

    又解。

    眼等八識。

    為依他起。

    所變相分。

    為分别性。

    依他無生。

    分别無相。

    為真實性。

    又解。

    眼等八識見分相分。

    名依他起。

    妄所執境。

    為分别性。

    依他無生。

    分别無相。

    為真實性。

    如上兩解。

    理且不然。

    眼等八識及諸相分等從緣生。

    雲何偏說第八賴耶。

    名依他起。

    眼等七識為分别性。

    分别無相依他無生。

    不異二性。

    如何說彼名真實性。

    如此等過。

    不可具陳。

    已外諸說。

    恐繁不叙。

    今述諸教所說三性。

    總有二門。

    一所執雜染不倒門。

    謂妄所執實我實法。

    都無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設故。

    說之為有。

    如是皆名遍計所執。

    一切雜染諸有漏法。

    從緣生者。

    名依他起。

    依因托緣而得生故。

    一切有為無漏道谛。

    及諸無為。

    名圓成實。

    二種皆是不颠倒故。

    二所執緣生不變門。

    謂妄所執實我法等。

    随情有故。

    名所執性。

    有漏無漏一切有為。

    皆依他起。

    一切諸法。

    平等真如。

    不變異故。

    名圓成實。

    于上二門。

    諸教不同。

    自有聖教說前非後。

    如楞伽經第四卷說。

    大慧。

    正智如如者。

    不可壞故。

    名成自性。

    辨中邊論。

    亦同此說。

    自有聖教說後非前。

    如瑜伽論七十四雲。

    問。

    第二自性幾所攝。

    答四所攝。

    問。

    第三自性幾所攝。

    答一所攝。

    自有聖教二種俱有。

    如成唯識第八卷雲。

    分别緣所生。

    應知。

    且說染分依他。

    淨分依他亦圓成故。

    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緣慮故。

    是則一切染淨依他。

    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攝論第四雲。

    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

    (世親釋雲。

    由即如是依他起性。

    若遍計時。

    即成雜染。

    無分别時即成清淨。

    由二分故。

    一性不成。

    無性釋意。

    亦同此說)今此一部。

    說後非前。

    唯說真如圓成實故。

    或可說前非後。

    唯說染法為緣生故。

    或可通有二義。

    前二說故。

    若廣分别。

    如三性章。

     善男子。

    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過患。

    遍計所執相。

    當知亦爾。

     釋曰。

    自下第二。

    舉喻重釋。

    于中有二。

    初明翳淨眼境三相喻。

    後善男子下頗胝迦寶四事喻。

    前中三喻。

    即分為三。

    初眩翳過患喻。

    次眩翳衆相喻。

    後淨眼本境喻。

    例有二節。

    初正明喻說。

    後舉法同喻。

    此即第一眩翳過患喻。

    此喻意雲。

    由眼有翳。

    便發眼識及眼識同時分别意識。

    由此二識。

    引生第二念中分别意識。

    作毛輪等解。

    然毛輪自有二種。

    一者分别意識所計實毛輪等。

    即說此為眼翳過患。

    以此過患。

    喻所執性。

    二者即彼分别意識所依所托。

    似毛輪相。

    即說此為眩翳衆相。

    喻依他起。

    如後當說。

    此用過患喻所執性故。

    言遍計所執。

    當知亦爾。

    或可眩翳過患者。

    即說眩翳名為過患。

    此意說言。

    由所執故。

    生依他起。

    似由眩翳現毛輪等。

    故瑜伽論七十三雲。

    如眼若有翳等過患。

    便有發毛輪等翳相現前可得。

    若無彼患。

    便不可得。

    但有自性無颠倒取。

    問。

    如何依他喻所執性。

    答。

    無淨色喻圓成故。

    故無有失。

    問。

    翳眼眼識見毛輪不。

    解雲。

    西方諸師。

    自有兩釋。

    一安慧宗。

    眼等五眼亦緣毛輪第二月等。

    故雜集雲。

    迦末羅病損壞眼根。

    見青為黃。

    護法菩薩說。

    眼等識緣實境起。

    是現量故。

    瞿婆論師。

    十二唯識梵本記中。

    自有二說。

    一雲。

    五識唯緣實境。

    是故。

    阿毗達磨經雲。

    無有眼等識。

    不緣實境起。

    意識有三種。

    緣實不實境。

    故知五識唯緣實境。

    一雲。

    五識亦緣不實。

    是故。

    經雲。

    由亂眼根及眼識引亂意識生。

    由不亂眼及眼識引不亂意識。

    故知五識見第二月及空華等。

    此中所說過患等文。

    依前三說。

    準即可知。

     如眩翳人眩翳衆相。

    或發毛輪蜂蠅巨勝。

    或複青黃赤白等相。

    差别現前。

    依他起相。

    當知亦爾。

     釋曰。

    第二眩翳衆喻。

    喻依他相。

    當知亦爾。

    謂眩翳人。

    似毛輪相。

    非實似實。

    故喻依他起。

    非有似有。

    當知亦爾。

     如淨眼人遠離眼中眩翳過患。

    即此淨眼本性所行無亂境界。

    圓成實相。

    當知亦爾。

     釋曰。

    第三淨眼本境喻。

    謂彼淨眼本所行境。

    青黃等色。

    自性清淨。

    無毛輪等眩翳過患。

    圓成實性。

    當知亦爾。

    自性清淨。

    于依他起。

    無所執性。

     善男子。

    譬如清淨頗胝迦寶。

    若與青染色合。

    則似帝青大青末尼寶像。

    由耶執耶帝青大青末尼寶故。

    惑亂有情。

     釋曰。

    此下第二頗胝迦寶四色喻。

    于中有二。

    初廣辨四喻。

    後如是德本下。

    舉法同喻。

    前中四喻。

    即分為四。

    此即第一青色相應喻。

    文有五節。

    義含四種。

    意喻三性。

    文五節者。

    一清淨頗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