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疏卷第三

關燈
西明寺沙門 圓測 撰 勝義谛相品第二之餘 爾時世尊告尊者善現。

    曰善現。

     釋曰。

    自下第四釋遍一切一味相。

    于中有二。

    初長行廣釋。

    後舉頌略說。

    (或可頌文如來說中乃可分别)就長行中。

    複分為三。

    一如來告問。

    次善現奉答。

    後世尊正說。

    此即第一世尊告問。

    于中有二。

    初約時标所問者。

    後正明告問。

    此即初也。

    言爾時者。

    佛說真如一味相時。

    或可善現發問之時。

    (真谛記雲。

    言爾時者。

    有十一種。

    一佛在世時。

    二轉法輪時。

    三成就相續人聚集時。

    四聞思修時。

    五下種成就解脫時。

    六成立自正義時。

    七破邪執所立義時。

    八破壞生死牢獄義時。

    九由說正義為歡喜破除邪義所鄣衆生時。

    十正修行人領受寶祠時。

    佛為大衆說能分張正法授與大衆即是法寶祠大衆也。

    十一于修行中正定智拔起抑下舍置之時。

    由如是等義故言爾時也)言善現者。

    若具梵音。

    名修浮吼底。

    此雲善現。

    相傳說雲。

    其人初生。

    宅室皆空。

    父母驚怪。

    以問相師。

    相師報雲。

    現空唯善。

    無所加也。

    故名善現。

    或雲空生。

    即由此義。

    無著論中名為善吉。

    笈多所翻直本般若。

    名為善實。

    真谛金剛波若記雲。

    東方世界青龍陀佛。

    于此影向也。

    廣如彼記。

    又相傳雲。

    自有經文。

    位登阿鞞?緻地。

    (然未見誠文。

    或相傳雲婆羅門子。

    祈天而生。

    生始長大[請又]延佛。

    為設大會。

    送佛祇園。

    返獲羅漢。

    或雲是淨音向王太子)問。

    如何此會唯告善現比丘。

    不告餘三部衆及菩薩衆耶。

    真谛師雲。

    不告餘部。

    有其三義。

    一初轉法輪時。

    比丘先入道。

    為佛弟子。

    餘衆後入故。

    二百臘比丘尼。

    禮敬一臘比丘。

    所以者何。

    由比丘力成就戒故。

    又終身不離依止比丘。

    三根性勝。

    丈夫根性堅利。

    女性闇[苟*苟]。

    是故律明為女人說法。

    過五六語波夜提。

    五語者謂五陰。

    六語者謂六入。

    為女說法不得陰入外義。

    根性闇[苟*苟]。

    不能多受故。

    若廣分别。

    不告餘部及以菩薩。

    皆有五義。

    恐繁不述。

    又五分律第六卷雲。

    五語者。

    色無常。

    受想行識無常。

    六語者。

    眼無我。

    耳鼻舌身心無我。

    四分等律皆不釋也。

    今解。

    命須菩提。

    如智度論第四十卷。

    須菩提有二因緣大。

    佛命說法。

    不命餘弟子。

    一者好行無诤定。

    二好深行空法。

    問。

    若爾。

    如何不告菩薩。

    答。

    如智度論第十一雲。

    須菩提常行空三昧。

    複斷漏盡。

    衆生生信。

    命令說法。

    (法華論中。

    以五義故。

    佛命聲聞。

    不告菩薩。

    大智度論第四十一。

    廣釋不告菩薩及餘弟子佛亦不為說所由。

    應知)準彼智度。

    唯告善現。

    今此經中應知亦爾。

     汝于有情界中。

    知幾有情懷增上慢。

    為增上慢所執持故。

    記别所。

    解汝于有情界中。

    知幾有情離增上慢故。

    記别所解。

     釋曰。

    此即第三正明告問。

    此中所言增上慢者。

    如法華經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名增上慢。

    解節同此。

    深密經雲。

    依我我慢者。

    譯家謬也。

    今于此中約慢有無。

    以發兩問。

    真谛記雲。

    前問有增上慢。

    後問無增上慢。

    前問凡夫。

    後問聖人。

    前問顯示不可治人。

    後問可治人。

    又前問空果行人。

    後問不空果行人。

    又前問颠倒修人。

    後問不颠倒修人。

    又前問邪定聚人。

    後問正定聚人。

    然釋此文。

    依真谛記。

    有慢無慢。

    各有四義。

    有慢四者。

    一增上慢依止。

    謂有取五陰。

    二慢因。

    謂慢随眠。

    三慢體。

    即是上心。

    四慢事用即是因上心慢。

    能生諸業果報報等。

    言知幾有情者。

    顯慢依上。

    懷增上慢者。

    顯慢之因。

    增上慢所執持故者。

    顯慢體也。

    記别所解者。

    顯慢事用。

    無慢四者。

    一無慢依上。

    謂無漏五陰相續。

    二無慢因。

    即是未知欲根。

    三無慢體。

    即是知根。

    四無慢事用。

    即知已根。

    言知幾有情者。

    無慢依上。

    離增上慢者。

    謂無慢因及無慢體。

     (解節經雲。

    無增上慢。

    不由增上慢。

    深密經雲。

    離我離慢)。

     (○此二經各具二文。

    今此本中。

    唯有一句。

    含有二義。

    是故但雲離增上慢也)。

     記别所解者。

    無慢事用。

     爾時尊者善現。

    白佛言世尊。

    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離增上慢記别所解。

     釋曰。

    自下第二善現奉答。

    于中有二。

    先釋後問。

    後答前問。

    此即初也。

    謂唯初地已上菩薩。

    如實了知遍一味相法空勝義。

    由此不起法增上慢。

    非諸二乘及異生等。

    故言少分有情離增上慢記别所解。

    問。

    如何二乘知其分齊為菩薩說。

    答。

    佛加被故。

    總相略知。

    而非究竟一一了知故。

    故大品經舌相品雲。

    須菩提為菩薩說法。

    皆是佛力。

    問。

    此善現由加被力。

    若能解者。

    應斷法執。

    若不解者。

    如何能說。

    解雲。

    由加力故能信知解。

    亦能說空。

    不爾。

    應斷法執過故。

    智度論雲。

    二乘未證法空理故。

    問。

    此善現即是二乘。

    如何奉答在淨土耶。

    答。

    佛加被故。

    得往淨土。

    或佛所化。

    而非實身。

    或可穢土有此問答。

     世尊我知有情界中。

    有無量無數不可說有情懷增上慢。

    為增上慢所執持故。

    記别所解。

     釋曰。

    自下第二答第一問。

    于中有三。

    初略答。

    次世尊下述己所見。

    後世尊下申己所念。

    此則初也。

    謂我知有情界中無量有情壞增上慢記别所解。

    記别之相。

    如後當說。

    然此所說懷增上慢。

    諸說不同。

    若依薩婆多宗。

    有四種人。

    起增上慢。

    所謂異生及下三果。

    如大婆沙四十三雲。

    起增上慢。

    三說不同。

    有說。

    異生起五。

    謂四善根及四果。

    預流起四。

    除第一。

    一來起三。

    除前二。

    不還起二。

    除前三。

    阿羅漢無增上慢。

    有說。

    異生起九。

    謂有漏善根四向四果。

    預流果起七。

    除前二。

    一來向起六。

    除前三。

    一來果起五。

    除前四。

    不還向起四。

    除前五。

    不還果起三。

    除前六。

    阿羅漢向起二。

    除前七。

    阿羅漢無增上慢。

    預流向無起增上慢義。

    評曰。

    聖者亦于勝有漏善。

    起增上慢故。

    六聖者。

    如前所起。

    各複增一。

    廣說如彼。

    依經部宗。

    同薩婆多。

    于理無違。

    于彼部中。

    有多計故。

    今依大乘。

    大同二宗。

    慢通異生有學聖者。

    故成唯識第六卷雲。

    雲何為慢。

    恃己于他高舉為性。

    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此慢差别。

    有七九種。

    謂于三品我德處生。

    一切皆通見修所斷。

    聖位我慢既得現行。

    慢類由斯起亦無失。

    解雲。

    言七慢者。

    五蘊論雲。

    雲何為慢。

    謂慢。

    過慢。

    慢過慢。

    我慢。

    增上慢。

    卑慢。

    邪慢。

    慢謂于劣計己勝。

    或于等計己等。

    心高舉為性。

    過慢謂于等計己勝。

    或于勝計己等。

    慢過慢謂于勝計己勝。

    我慢謂于五取蘊随觀為我或我所。

    心高舉為性。

    增上慢謂于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

    謂我已得。

    卑慢謂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

    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

    心高舉為性。

    集論第四。

    雜集第六瑜伽八十九。

    皆同五蘊。

    若依智度論五十六雲。

    增上人者。

    是佛弟子。

    得禅定未得聖道。

    自謂已得。

    言九慢者。

    發智論第二十雲。

    有九慢類。

    謂我勝。

    我等。

    我劣。

    有勝我。

    有等我。

    有劣我。

    無勝我。

    無等我。

    無劣我。

    顯揚第一。

    但列三種慢類。

    故彼論雲。

    如經說三種慢類。

    我勝慢類。

    我等慢類。

    我劣慢類。

    解雲。

    義準說九。

    于理無違。

    此七九慢。

    依成唯識。

    于五處生故。

    彼第六雲。

    此慢差别。

    有七九種。

    謂于三品我德處生。

    解雲。

    且七慢中。

    慢。

    過慢。

    慢過慢。

    卑慢。

    依三品起。

    我慢一種。

    依我處生。

    邪慢增上依德處生。

    故雜集論第六卷雲。

    于下中二品處生慢。

    依中上品處生過慢。

    依上品處生慢過慢。

    依上品處生劣慢。

    于五邪蘊執我我所。

    由此起我慢。

    于未得勝德計己得勝德。

    起增上慢。

    于實無德計己有德。

    即是邪慢。

    若辨九慢。

    自有兩說。

    若依發智論。

    如俱舍第十九說。

    如是九種從前七慢三中離出。

    謂從前慢過慢卑慢如是三種。

    若依見生行次有殊成三三類。

    初三如次即過慢慢卑慢。

    中三如次即卑慢慢過慢。

    後三如次即慢過慢卑慢。

    廣如婆沙。

    若依品類足。

    釋慢類者。

    且我勝慢勝從三慢生。

    謂慢過慢慢過慢三。

    由觀劣等勝境别故。

    故婆沙第百九十九雲。

    依品類足論。

    我勝慢中。

    攝三種慢。

    若于劣謂己勝即是慢。

    若于等謂己勝即是過慢。

    若于勝謂己勝即慢過慢。

    餘八慢類。

    如理應說。

    解雲。

    餘八慢類如理應說者。

    我等慢類。

    依中上品攝二種慢。

    于等計等此即是慢。

    于勝謂等即是過慢。

    我劣慢類。

    但依上品攝一種慢。

    謂于多勝計己少劣。

    即是卑慢。

    有勝無劣同我劣說。

    有等無勝同我等說。

    有劣無等同我勝說。

    如此九中。

    三依三品。

    三依中上。

    三依上品。

    如前可知。

    而今此中說有慢者。

    七九慢中但約增上。

    于中三說不同。

    真谛三藏。

    但說異生以為有慢。

    依有所得觀以為真觀。

    起上慢故。

    有說。

    此中通說異生二乘有學為有慢者。

    羅漢己斷煩惱障故。

    故法華經第一卷說。

    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

    無有是處。

    有說。

    亦通羅漢。

    所以者何。

    雖無煩惱慢。

    有所知慢故。

    問。

    若爾。

    如何會釋法華所說。

    答。

    彼約煩惱。

    此據所知。

    說有說無互不相違。

    問。

    七地已來諸菩薩等。

    于增上慢亦得起不。

    答。

    有三釋。

    一雲初地己上不起上慢。

    己得勝義一味相故。

    一雲。

    七地已還起亦無失。

    如經所說。

    故意起故。

    一雲。

    前七地中。

    不唯得起煩惱鄣慢。

    所知障慢亦得現行。

    地地相望。

    有勝劣故。

    問。

    佛知一切衆生邊際不。

    如是問答。

    如大婆沙一百八十六。

    彼雲。

    毗奈耶說。

    世尊于菩提樹下。

    建立有情為三聚。

    謂齊爾許名邪定聚。

    齊爾許名正定聚。

    齊爾許名不定聚。

    問。

    為依有情分齊建立。

    為依法分齊耶。

    若依有情者。

    雲何非是得有情海邊際耶。

    若依法者。

    聲聞亦能如是建立。

    佛與聲聞有何不共。

    有說。

    依有情建立。

    問。

    若爾。

    如何非是得有情海邊際耶。

    答。

    佛得有情海邊際。

    亦無有過。

    然總相得。

    而非别相。

    謂一切有情不出四生。

    如是而得。

    有說。

    依法建立。

    問。

    若爾。

    聲聞亦能建立。

    佛與聲聞有何不共。

    答。

    聲聞因從佛聞。

    佛無師自能建立。

    是為不共。

    有說。

    若三千世界。

    及千歲已來。

    依有情建立。

    若餘世界及餘時。

    依法建立。

    依智度論。

    亦有問答。

    故第二十八雲。

    問。

    一切衆生可得悉知不。

    若悉知。

    即衆生有邊。

    若不知。

    何以故說欲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

    雲何佛有一切智。

    答曰。

    衆生心心數法可得悉知。

    何以故。

    如經中說。

    一切實語中。

    佛最第一。

    若不能悉知一切衆生心得其邊際者。

    佛何以言悉知。

    亦不名一切智人。

    而佛語皆實。

    必應定有一切智人。

    後次衆生雖無邊。

    一切種智亦無邊。

    譬如函大蓋亦大。

    若智慧有邊衆生無邊者。

    應有是難。

    今智慧及衆生。

    俱無邊故。

    汝難非也。

    後次若言有邊無邊。

    此二于佛法中是置答。

    是十四事虛妄無實無益故。

    不應以為難。

    具如彼說(又三十雲。

    問曰。

    菩薩若能滿一切衆生願者。

    則衆生有邊。

    即無有受諸饑寒苦。

    何以故。

    一切衆生皆滿所願。

    離苦得樂故。

    答雲。

    滿一切者。

    名字一切。

    非實一切。

    如法句偈說。

    一切皆懼死。

    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為譬。

    勿煞勿行杖。

    雖言一切畏杖痛。

    如無色衆生。

    無身故即無杖痛。

    色界衆生。

    雖可有身。

    亦無杖痛。

    欲界衆生亦有不受杖痛。

    而言一切語應得杖者。

    說言一切。

    非實一切)。

     世尊。

    我于一時。

    住阿練若大樹林中。

     釋曰。

    自下第二申己所見。

    于中有二。

    初明自他住處。

    後我見下叙他記别。

    此明自所住處。

    衆樹聚集。

    故深密經雲。

    名為林如我憶念過去世時住于一處阿練若園。

    阿練若者。

    即是梵音。

    此雲空閑靜處。

    真谛釋雲。

    阿練若者。

    自有三義。

    一者離聲處。

    謂國邑音聲所不至故。

    二者離斫伐處。

    謂采薪所不至故。

    三者離鬥诤處。

    謂一切煩惱總能動亂善法。

    名為鬥诤。

    若住此處。

    能伏煩惱故。

    名離鬥诤也。

    從一拘盧舍外。

    外去乃至百千由旬。

    皆名阿練若處。

    若薩婆多部。

    解一拘盧舍五百弓。

    依正量部。

    解一拘盧舍。

    凡一千弓也。

    一弓八尺。

    凡八百丈地。

    若準此間。

    應成四裡少許。

    毗昙論雲。

    四肘為一弓。

    五百弓名一拘盧舍。

    一拘盧舍半名阿練若處。

    大毗婆沙一百三十六雲。

    四肘為一弓。

    五百弓名阿練若處。

    從此已去名邊遠處。

    即五百弓。

    成摩揭陀國一俱盧舍。

    成北方半俱盧舍。

    所以者何。

    摩揭陀國。

    其地平正。

    去村雖近。

    而不聞聲。

    北方高下。

    遠猶聲及。

    是故北方俱盧舍大。

    (俱舍第十二廣辨其量。

    彼雲。

    頌雲。

    極微微金水 ?羊牛隙塵 蠛虱麥指節 後後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為弓量 五百拘盧舍 此八逾繕那 論曰。

    極微為初。

    指節為後。

    應知後後皆七倍增。

    謂七極微為一微量。

    積微至七為一金塵。

    積七金塵為水塵量。

    水塵積至七。

    為一莬毛塵。

    積七莬毛塵。

    為一羊毛塵量。

    積羊毛塵七。

    為一牛毛塵。

    積七牛毛塵。

    為隙遊塵量。

    隙塵七為蠛。

    七蠛為一虱。

    七虱為??麥。

    七麥為指節。

    三節為一指。

    二十四指橫布為肘。

    豎積四肘為弓。

    謂尋豎積五百弓。

    為一俱盧舍。

    一俱盧舍。

    許是從村至阿練若中間道量。

    說八俱盧舍。

    為一逾繕那。

    若廣分别。

    如婆沙論一百三十六說)無性攝論雲。

    遠離聚落拘盧舍。

    名阿練若。

    十住論雲。

    離衆愦丙名阿練若。

    瑜伽複雲。

    謂住空閑山林垧野。

    受用邊際所有卧具。

    遠離一切村邑聚落。

    名阿練若。

    頭陀經雲。

    阿練若法令身遠離愦鬧。

    住于空閑。

    遠離者離衆惱亂。

    若放牧處。

    最近三裡。

    能遠益善。

    身遠離已。

    亦當令心遠離五欲五蓋。

    名阿練若。

    智論亦同。

     時有衆多苾刍。

    亦于林依近我住。

     釋曰。

    此明衆所住處。

    言苾刍者。

    唐言乞士。

    舊雲比丘。

    金剛仙雲。

    此是梵音。

    此方義釋或雲乞士。

    或雲破惡。

    或雲怖魔。

    無正名相翻。

    故存梵語。

    依智度論。

    有其五義。

    一名乞士。

    清淨活命故。

    (彼第三卷雲。

    離四口食故名清淨。

    四口食者。

    一下口食。

    有出家人合藥種谷殖樹等不淨活命者。

    是名下口食。

    有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礔礰不淨活命者。

    是名仰口食。

    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

    名方口食。

    有出家人學種種咒術笇吉兇小術不正如是等不淨活命者。

    是名四維口食也)二破煩惱名比丘。

    (比此雲破。

    丘名煩惱)三出家人号。

    四名清淨持戒。

    五名怖魔。

    (比名怖。

    丘名魔)依瑜伽論有五苾刍。

    故第二十九雲。

    苾刍有五種。

    一乞白苾刍。

    二自稱苾刍。

    三名想苾刍。

    四破壞煩惱苾刍。

    五白四羯魔受具足戒苾刍。

    真谛記雲。

    在因。

    名怖魔乞士破惡。

    至果。

    轉怖魔為煞賊。

    改乞士為應供。

    說破惡為不生。

     我見彼諸苾刍。

    于日後分。

    展轉聚集。

    依有所得現觀。

    各說種種相法。

    記别所解。

     釋曰。

    自下第三記别所解。

    于中有二。

    初總叙諸計。

    後别叙諸計。

    此即第一總叙諸計。

    如後所說。

    依五蘊等。

    作種種解。

    以為勝義。

    不說一味法空道理為勝義谛。

    如是乃至八聖道中。

    自性差别。

    及對治等。

    計為勝義。

    成增上慢。

    故今叙之。

    現觀者。

    依瑜伽論五十三雲。

    決定義是現觀義。

    依俱舍論第二十二。

    雲于諸谛境現見分明。

    名見現觀。

    然此現觀。

    諸教不同。

    依俱舍論。

    有三種現觀。

    謂見緣事有差别故。

    或說六種。

    如瑜伽五十五等。

    或說十種。

    如集論第七。

    雜集十三。

    或說十八。

    如顯揚十七。

    然今所說有所得現觀者。

    謂諸苾刍。

    依初法輪所說十三法門。

    如言執義。

    不了無所得一味法句勝義。

    起增上慢。

    便諸證得空竟勝義。

    問。

    諸苾刍依何現觀記别所解。

    答。

    通說見修無學及前方。

    故下經雲。

    由得念住乃至得八支聖道故。

     于中一類由得蘊故。

    得蘊相故。

    得蘊起故。

    得蘊滅故。

    得蘊滅作證故。

    記别所解。

     釋曰。

    自下第二别叙諸計。

    于中有二。

    初約六種善巧所觀境界。

    記别取解。

    後複有類得念住下。

    約道品中七種觀門。

    記别所解。

    此即第一六種善巧所觀境界。

    記别所解。

    六善巧者。

    謂蘊。

    處。

    緣生。

    四食。

    四谛。

    并十八界。

    理實處界攝法周盡。

    而諸有情意樂差别。

    故約蘊等。

    開為六門。

    若真現觀。

    要證一味勝義谛理。

    方名現觀。

    而諸苾刍。

    懷增上慢。

    得蘊等相。

    謂真現觀。

    故今此中叙六種計。

    雖有六門。

    攝為五段。

    一明五蘊。

    二類處緣生。

    三明四食。

    四明四谛。

    五明十八界。

    此即第一釋蘊六句。

    問。

    此六句為一類計。

    為六計耶。

    解雲。

    解節相續皆作此說。

    有諸比丘。

    證見陰相。

    說為證法。

    有諸比丘。

    證見陰生。

    以為證法。

    故知六句皆有别計。

    今此本經。

    一一門中。

    俱說一類。

    故知同彼。

    分為六計。

    或可一門合為一計。

    于理無違。

    然此六句。

    釋有二義。

    一句數多少。

    二辨差别相。

    言多少者。

    依深密經。

    唯有五句。

    少第一句。

    (一者陰相。

    二陰生相。

    三陰滅相。

    四陰滅法。

    五陰滅現證法也)依解節經。

    具有六句。

    意同此經。

    (一陰。

    二陰相。

    三陰生。

    四陰變異。

    五陰滅。

    六證陰滅道)今依此經。

    三處不同。

    第一卷中。

    有其六句。

    如經可知。

    第二卷初唯有五句。

    (一諸蘊所有自相。

    二者生相。

    三者滅相。

    四者永斷。

    五者遍知)第二卷末。

    有七種相。

    故彼雲。

    假名安立以為色蘊。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假名安立。

    為色蘊生。

    為色蘊滅。

    及為色蘊永斷遍知。

    或自性相。

    或差别相。

    問。

    如何此經句數多少有此異耶。

    解雲。

    據實前後總有九句。

    謂初卷六句外更加永斷遍知及開相為二。

    謂自性差别。

    然此第一及第二末。

    總别具說。

    故置總句。

    第二卷初。

    總不離别。

    不别說總。

    又初卷中自性差别。

    合為蘊相。

    至于第二相中。

    分為自性差别。

    又初卷中。

    唯說滅道。

    不論苦集。

    第二卷末。

    永斷遍知。

    不說滅道者。

    影略互顯。

    故不相違。

    言差别相者。

    真谛師雲。

    問。

    此五蘊等八萬法門。

    得一味義。

    其相雲何。

    若依上坐部。

    則有八萬四千法門。

    今依正量部。

    但有八萬。

    答。

    約六種法相。

    顯一味義。

    或有比丘。

    由見陰者記自所得。

    此則第一執有五陰。

    不能了别大師所說。

    但唯音聲。

    無有别法。

    名為五陰。

    由不了知此一味故。

    起如是執。

    謂實有五陰。

    由此執故。

    起于颠倒。

    由此倒故。

    起增上慢。

    或有比丘。

    證見陰相者。

    此即第二顯五陰相。

    或假名相。

    或實法相。

    功德相。

    過惡相。

    因緣相。

    三世相。

    生住滅相。

    苦等四谛相。

    三界相。

    無漏界相。

    一向答相。

    分别答相。

    及問答相。

    置答相。

    四食相。

    乃至有漏色心非色心等相。

    陰有如是種種道理。

    名為陰相。

    由不了别道理一味。

    故起此實實道理執。

    因此執故。

    起于颠倒。

    由颠倒故。

    起增上慢。

    或有比丘。

    證見陰生者。

    此即第三顯生相。

    由不了别因果一味。

    故執五陰真實有生。

    由此執故。

    起于颠倒。

    由颠倒故。

    起增上慢。

    或有比丘。

    證陰變異者。

    此即第四顯陰變異相。

    由不了别無滅一味。

    故起此實變異執。

    由此執故起于颠倒。

    由颠倒故起增上慢。

    或有比丘。

    證見陰滅者。

    此即第五顯陰滅相。

    不了别清淨一味。

    故起此實清淨執。

    由此執故起颠倒。

    由颠倒故起增上慢。

    或有比丘。

    證陰滅道者。

    此即第六顯陰滅道。

    由不了别境智一味。

    故起實滅道執。

    由此執故起于颠倒。

    由颠倒起增上慢。

    就五陰法門。

    既有此六義。

    為六種一味。

    如是十二入等一切法門中。

    例皆如此。

    又有别解。

    第一句顯言說品類。

    即是五陰但有言說。

    無有别故。

    第二句顯義及理品類。

    義有假名實法三世相等種種不同。

    如前所列道理一無我。

    第三句顯應滅品類。

    即是集谛煩惱業故。

    第四句顯應知品類。

    即是苦谛。

    第五句顯所證得品類。

    即是滅谛。

    第六句顯應修品類。

    即是道谛。

    于入等中。

    例有此六也。

    今解不爾。

    言得蘊者。

    總顯所證五蘊法門。

    即是總句。

    言得蘊相者。

    得蘊自性差别相。

    此二句是總。

    通下諸句。

    故第二雲。

    假名安立以為色蘊。

    或自性相。

    或差